標籤存檔: 做光做鹽

上帝打破了我的擇偶標準(有聲中文)

作者:Yong Xin,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Yibin,美國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眼前的這個男人,看過去真不覺得怎麼樣。他個子不高,不怎麼注重外在形象和衣著,看起來也很木訥。我心想,這樣的男人絕對不會是女生喜歡的類型。

然而他最後卻成為了我的男朋友。

認識他的前一年,我和上帝曾經做過一個約定。那一年我的靈命進入低潮期,很軟弱,對上帝也沒有渴慕的心,身邊也很少有屬靈的朋友。於是我向上帝禱告,並決定要用一年的時間好好地,認認真真地去認識和親近祂,讓祂的愛來充滿我,讓聖靈運行在我每一天的生活中,而不是過著屬世的生活。剛好那一年的我,身邊雖然有很多不錯的男生圍繞,但我在那一年選擇保守自己的心,不輕易進入戀愛關係,只想好好地去認識上帝,享受在上帝的愛裡。同時,也想藉此讓自己可以好好思考對未來伴侶的條件要求。對於人生伴侶,我當時心裡面有很多標準,比如說要長得帥,比我高,性格成熟穩重又溫柔體貼,家境好又比我聰明等等。我也以這些標準來懇求上帝做最好的安排,賜給我一個「完美」的伴侶。

而這位弟兄是在教會一起服事時認識的,當時的我對他的第一印象並沒有很好。因為我覺得他做事隨便,常常沒有自己的主見,很多事情都不懂得處理,也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是個有話直說的人。總而言之,我對他的印象就是沒有什麼優點可誇的。

然而後來一起服事久了之後,漸漸地我們開始每天晚上談服事,關心彼此,也才慢慢了解到這個人。我這才發現其實他沒有我想象中那麼差。他是一個很負責任的人,什麼事情都會自己扛下,也從不推卸責任。在教會一起服事的時候,我發現他其實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做事隨便或不懂得做事,而是會用心處理每件事情。比如,當要舉辦活動時,他會細心去編排每個人負責的崗位,也會為每個人安排接送等,確保一切都安排妥當。而我欣賞他的其中一個最大的因素是他的謙卑。他從不會刻意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總是選擇在背後默默地服事別人,當別人在聚餐有說有笑時,他會在旁邊默默服事他們,給他們倒水等。他也特別喜歡做一些幕後的服事。最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愛上帝的人,只要有能為主服事的崗位,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沒有怨言地去接下崗位並全力為上帝服事。

就這樣的,我漸漸地被他吸引。我們開始在上帝的引導下建立關係,當彼此的屬靈夥伴,一起閱讀上帝的話語,然後彼此分享。我們也發現當我們越來越認識上帝,我們就越來越了解對方。我們承諾一起把聖經讀完,督促彼此的靈命成長。在這幾個月的相處過程,上帝也在我們的關係中做掌權者,我們也一起經歷很多上帝的恩典,更清楚對方就是上帝安排給我們的另一半。我們也清楚知道能夠愛對方,是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我們才可以彼此相愛。這段關係的基礎在主裡也漸漸穩固了,而他最終也成為我的男朋友。

上帝打破了我原有的擇偶標準後,我這才了解伴侶是上帝安排的,不是我靠著自己的聰明而做選擇。換句話來說,我的伴侶不應該是合乎我的心意,而是一個合上帝心意的男人。

也許,在別人的眼裡,他並不是一個條件很好的男人。但我知道,我的男朋友是一個愛上帝,有基督香氣的男人。最重要的是,他在優先次序裡把上帝看得比我重。他也是我的屬靈伴侶,是在靈命上可以扶持我成長的人。這個男人一直都把上帝當生命的主宰,且相信上帝在掌權。原來,我幻想中的高富帥伴侶,是一個有基督樣式的人。

在基督裡的戀愛價值觀是能夠讓彼此成長,也能拉近彼此與上帝的關係。在一段關係中我們也不試圖去改變他人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式,而是去預備去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更美好的伴侶。愛不單是一種感覺,愛是一個決定。當我知道他就是上帝為我預備的另一半時,我就決定要每天去愛這個人。上帝的安排總是那麼奇妙,出人意料,從沒有想過會在一起,沒喜歡或考慮過對方,卻從陌生到熟悉,最終走在一起,讓我看見祂的手是如何引導著我們兩人。

聖經箴言3章5-6節如此說到,「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即或他不是我想像中完美的伴侶,但卻是上帝知道最適合我的伴侶。這一切都掌握在上帝的手中,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專心仰望祂,並耐心等候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超級可愛的原創經文圖片(第二波)

再次鳴謝圖片作者:Huei Shen Kor

如果你也有創作和繪畫的恩賜,歡迎投稿給雅米:submit@ya-mi.org 讓更多人透過你的作品認識主!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上帝的愛,讓他從毒販子成為了福音使者

作者:Janice Tai,新加坡

翻譯:漱翎,中國

 

人生新征程

Zakaria Zhou Zhao Zong。這個名字的每個字都是Z開頭,如此押韻,令人耳目一新。

而Zakaria Zhou Zhao Zong的人生經歷比他的名字還要讓人印象深刻。

他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抽煙。

初中一年級開始拿着幾百新幣在網絡上賭球。

初二的時候,他成了一個網絡賭博中介,專門幫同齡人開設線上賭博賬戶。

他還加入了一個秘密幫會,跟妓女們交上了朋友,並販賣冰毒給她們。

到了服兵役的年齡,他仍在繼續賭博和販賣毒品。也是那個時候,在烏節路一個購物中心的洗手間里,他自己第一次嘗試吸食冰毒。

今年32歲的Zakaria說:「我仍然記得介紹我接觸冰毒的那個人告訴我這個東西非常容易上癮,每次我從他那裡拿貨的時候,他都會警告我自己不要碰。」

看到身邊有人因為私藏冰毒而被捕,Zakaria也開始為自己的安全擔心。於是他跟自己的父親說,他想去澳大利亞讀書,重新開始生活。那時候,他的父母已經幫他償還了大約10萬新幣的賭債。

然而,到了澳大利亞之後,他又重回老路,過上了跟以前一樣揮霍的生活。有一次在賭場贏了一大筆錢之後,他打了個出租車讓司機帶他去司機所知道的最亂的地方。最後,司機把他帶到了Kings Cross, 毒販子泛濫的紅燈區。

澳大利亞的毒品價格比在新加坡貴三倍。為了給自己賺到賭資和毒資,他把自己在新加坡學到的老一套搬到這裡。他從Kings Cross拿貨,再轉賣給混跡在城裡的癮君子,妓女和異裝癖們。

在這期間,他從第一所大學里輟學,重新申請了另一所大學,這樣學校才不會把他舉報給移民局,他也才能保住自己的學生簽證。每次,他都半真半假地對父母承諾說,他會努力改正,好好學習。

在悉尼的3到4年裡,他的父母花錢供他換了3所大學,終於筋疲力盡受不了了。父母提出條件,可以為他付錢到布里斯班的第4所大學讀書,但是他必須搬去跟父母在布里斯班的一個朋友住。朋友會替父母監督照看他,讓他定期去做尿樣監測,保證他沒有繼續吸食毒品。

到布里斯班的第一年情況還好。但是到了第二年,情況就急轉直下。

他不再僅僅是吸食毒品,而是開始給自己注射毒品了。病毒價格很貴,他每次只買得起幾毫克,所以他需要把毒品直接注射到血液里才能獲得更強烈的快感。由於給自己注射了太多毒品,他的好多血管都破裂和堵塞了。

父母知道之後,又花了3萬新幣送他去參加一個歷時1個月的戒毒項目。那家私人醫院的醫生教導了他要如何克服那些誘導他重回老路的想法和行為。結果項目結束后的第3天,他的毒癮又犯了。

父母的朋友得知后也很擔心,出於保護自己家的小孩子不受影響,他們要求他搬出去住。

這一下子他終於「自由」了。他聯繫上了其他的犯罪團體,他的販毒生意也越做越大。如此他又有錢吸毒了,並且也有了繼續賭博的資金。

「賭博來錢真的太快了,比販毒來錢還要快,那種感覺太刺激了。而且就算我賭輸了,我也不太在意,因為我只要多賣點毒品就能把錢掙回來了」 Zakaria說。

但是,後來他越賭越大,攤子收不住了。他發現自己還不起欠下黑手黨的賭債了。因此他轉而去騙其他國際學生的錢來還債。

「我利用了他們的天真,剛開始的時候我也覺得有點懊悔。但是一想到自己確實是需要那筆錢,這種懊悔就轉瞬即逝了。」Zakaria說。

在澳大利亞期間,Zakaria交了一個韓國女朋友。後來因為他的毒癮,兩人分手了。他的女朋友回韓國的時候已經懷了他的孩子。

2014年的時候,他的學生簽證終於到期了,他必須回新加坡了,而他什麼學位也沒拿到。他搬回家裡住,找了個酒店侍應的工作,但是周末的時候,他還是繼續賭博和吸毒。沒過多久,放高利貸的和討債集團的人就上門來找他了。他的父母又一次為他償還了3萬新幣的債務。

「我的父母就像是我的安全避風港。每次我都跟他們說,這是我最後一次請他們幫我了。但結果只要情況好一點點,我就又重回老路」 Zakaria說。

這一次,他的父親給他下了最後通牒,要他從家裡搬出去,自己租房子住。

 

轉折點

29歲的Zakaria發現自己要露宿街頭了,因為他實在交不起第二個月的房租。就在那個時候,一次他在公交車站的廣告牌上看到一個One Hope(幫助人戒掉賭博習性的互助小組)中心的熱線電話。走投無路的他打了電話過去求助。之後他就每周去參加一次小組。

「我實在是走投無路了。我感到孤獨、自責,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不能長期住在朋友家裡,而我的家人也已經跟我斷絕了關係」 Zakaria說。

One Hope 中心推薦他去了The New Charis Mission。這是一個志願的福利機構,他們有一個包住宿的戒毒項目。

「我的生活簡直糟透了。我很絕望,沒有什麼能讓我看到希望。有誰能救我呢?」 Zakaria 說。

到2016年的時候,他報名參加了這個住宿制的項目,因為他實在走到絕境,沒地方住了。

在那裡,他聽到其他的癮君子跟他分享自己的生命是如何在認識上帝之後改變的。他們戒掉了毒癮,跟家人和好了,而且找到收入不錯的工作。

Zakaria心想:「上帝真有這麼好嗎?這個上帝到底是誰?」

青少年時期,Zakaria會在周日跟着母親去教會。因為他的父親總是出差在外, Zakaria 這樣做是為了讓愛他的母親高興。

那時候他對上帝和那些「基督信仰一類的事」並不感興趣,所以總是在聚會期間跑出去抽煙,在外面等他的媽媽。

然而在New Charis,跟裡面的員工兼自己導師的Johnny的交談讓Zakaria開始對上帝感興趣。

「你不會懂我的處境的。」他跟Johnny說。「你們這些人都只是吸食毒品,我是真正的癮君子,我給自己注射毒品已經好多年了。」

接着,Johnny跟他分享了自己也曾經是個注射毒品20多年的癮君子。後來他戒掉了,因為他遇見了上帝的愛。

Zakaria 那時候才相信,如果像Johnny這樣的人都可以藉著上帝加添的力量戒掉毒癮,那他一定也可以。

進入項目的第三天,一個和他一起戒毒的人跟他分享了啟示錄3章20節,告訴他耶穌已經在敲他的門,他需要做的就是讓耶穌進來。

由於終於厭倦了自己揮霍無度的生活,Zakaria跟上帝說:「如果你是真的,請你來改變我的生命。我答應給你一年的時間。一年之後,我要麼戒掉了毒癮,與你一同走義路,要麼我就自暴自棄,再也不嘗試戒毒了。」

第二天,Johnny 帶領Zakaria做了認罪的決志禱告。Zakaria邀請了耶穌進入自己的內心。

 

更新的生命

然而,事情並沒有立刻就有好轉。戒毒的第一個月對他來說簡直是折磨,因為他要忍受毒癮發作時的痛苦,還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時間表作息。極度的疲勞感,加上脹得快要爆裂的血管,都引誘他再回去吸點毒品。

那時候,每個人都必須早晨6點準時起床靈修,然後吃早飯,參加教會聚會,之後再開始一天的工作。他的工作是做搬運工。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干沉重的體力活兒。晚上,所有人會先安靜靈修和禱告,然後才回房間睡覺。

「那時候真的很難。我根本無法安靜地坐一個小時去讀聖經。但是我感受到很多大家弟兄般的愛,因為大家都有同樣的問題,也都在朝着同樣的目標努力」Zakaria 說。

那裡的規定是戒毒人員不可以使用手機,但是他們出於愛為Zakaria破了一個例,Zakaria也因此很感動。這樣,Zakaria就可以在晚上打電話給自己在韓國的女朋友和女兒。

*Zakaria和妻子以及女兒

在唱敬拜讚美歌曲的時候,Zakaria能夠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和上頭來的平安。他也感受到上帝垂聽了他的禱告,讓他的女兒對他回心轉意了。一開始,女兒並不理睬他。但是他一直堅持每晚都給他那時候的女友(現在是他的妻子)和孩子打電話,打了一年。他在電話里了解她們母女二人的生活,並逗他的小女兒開心。最終,女兒被他的不懈堅持和誠意打動了。

每當誘惑他犯罪的慾望在天還沒亮的時辰襲來時,他都來到上帝的面前禱告,然後那種想要吸食毒品和得着愉悅感的渴望就會很快消散。

「我知道上帝是真實的。因為過了1個月,然後3個月,6個月,我完全不碰毒品了。我靠着自己是決對做不到的,因為我過去已經失敗過太多次了。」Zakaria說。

一年之後,他終於戒毒成功了。

「我太感謝上帝了,因為祂幫助我戰勝了在過去我不可能抵擋的誘惑。讓我這樣頑固的癮君子都可以用一年的時間戒掉毒品。」Zakaria說。

看到他的改變后,Zakaria的父親也決定去教會認識這位上帝。

他的女朋友也原諒了他,並在去年帶着他們5歲大的女兒回到了新加坡。他們在去年9月份舉行了婚禮,之後Zakaria就在Bartley Christian Church接受了洗禮。從那之後,這間教會就成了他們的家。他們在那裡一起服侍和敬拜主。他的妻子會參加韓語的主日聚會,而Zakaria參加英語的。

*Zakaria在Bartley Christian Church受洗

 

翹首未來

如今,為了更深入地認識上帝,Zakaria每天上午都會去神學院學習上帝的話語。

「我是個新信徒,所以我需要加固自己在上帝里的根基,好讓我在上帝那裡得着的新身份可以成長。」Zakaria說。

每天下午,Zakaria就在位於Eunos 的The New Charis Mission做臨時的行政工作來貼補家用。每個周三晚上,他都拿出自己的時間來服侍住在Ang Mo Kio的老年人。他上門看望他們,跟他們聊天交朋友,有時候也幫他們打掃房間。

*Zakaria在陪伴老人

 

「我了解孤立無援的感受,所以我對這些老人有負擔。我曾經也跟他們一樣,被家人拋棄,居住在糟糕的環境中,但我覺得自己實在是很幸。」 Zakaria說。

他戲劇化的巨大轉變不僅僅讓家人和朋友們震驚,也令他自己感到吃驚。

「我仍然為自己的過去感到內疚,但我知道上帝並不定我的罪,祂愛我。」Zakaria說。他最喜歡的經文是詩篇1篇的1-2節,提醒他要默想和喜悅耶和華的律法。

不從惡人的計謀,

不站罪人的道路,

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

晝夜思想,

這人便為有福。

每天,他都提醒自己思考上帝的恩典和憐憫,因為上帝保護了他。

「我很感恩自己現在可以去幫助其他需要戒毒的人。但是我也非常謹慎小心,因為想要吸毒和快速來錢的衝動還是會回來,」Zakaria說,「但是現在我學會了知足,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想點別的,也相信上帝對我有祂自己的計劃。」

*Zakaria在 The New Charis Mission事工服侍

 

在完成聖經學習課程之後,Zakaria打算完成之前在澳大利亞中斷的學業,拿到酒店管理專業的文憑。他希望通過自己在酒店行業的工作,能夠把上帝的愛傳播給更多的人。

他的夢想是把上帝的愛帶到新加坡的彼岸。他想要在印尼開一家孤兒院,幫助那裡無家可歸的兒童,給他們提供衣食和教導他們。

「我希望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幫助他們,讓他們認識到上帝的愛,」Zakaria說,「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走了歪路,所以,我想如果我在這些孩子們更小的時候就去幫助他們的話,他們的人生走上正軌的幾率會大很多。」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羅馬書靈修 | 愛的顯明(有聲中文)

作者:葉玲君,台灣

語音播讀:小七,中國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讀經:羅馬書5章1-11節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章8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叫《垂直極限》(Vertical Limit)。這部電影的一開頭述說了富有登山經驗的父親獨自帶着自己的孩子(一對兄妹)一起去爬山,在攀登山壁的過程中出現意外。在風大又高的無人區,父子三人抓着一條繩子吊在懸崖峭壁上苦苦支撐。在最下方的爸爸意識到一根單薄繩子無法承受三人的體重,於是他割斷繩子自我犧牲來拯救孩子的生命。仔細想,這位爸爸是如此愛着他的兩位寶貝,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希望他的孩子能夠活下去。上帝的愛顯明也未嘗不是如此——祂賜下獨生愛子耶穌基督為我們捨命。

與電影中的愛與所不同的是,上帝所顯明出來的愛,讓我們有得救的確據,可以陪伴我們走過任何艱險。

大概在八、九年前,因為被劈腿,我整個人陷入無助和絕望的境地。那時候,上帝的愛成為我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我每天呼求上帝,親近祂。在與上帝的親密連接中,我終於認知到我的上帝真的很愛我。祂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讓我可以與祂和好。並且,不管高山和低谷,祂也真的在每一天帶領我,與我同行。那時,我每一天都以敬拜讚美上帝作為開始。我煮着開水,播着我喜歡的讚美詩,疊着被子,開開心心地唱歌讚美上帝。雖然那時候我自己一個人住,但我不覺得孤單,反而很享受和上帝親密又美好的時光。這段經歷帶來的忍耐、老練和盼望,在我往後的人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的心裡,使我確信,我的上帝的確掌管着我的每一天。雖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是我知道基督耶穌的復活使我有確信。我因着耶穌基督的復活得救了,而且這樣的恩典是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不能奪走的。

思考:你是否真心相信耶穌為你捨命並且復活了,祂的永生也給你的今生帶來盼望?不如意的時候,你怎樣去感知上帝的愛呢?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80后孕媽成長記—— 「因我受造奇妙可畏」(有聲中文)

作者:佳木,中國

語音播讀:Zel,新加坡

*封面和部分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人生新征程

2017年4月,我和丈夫經過在主里幾年的尋求后,在上帝的眷顧和帶領下進入婚姻的殿堂。一路走來很得祝福,彼此也相處甜蜜。成為夫妻后,我們也決定將生兒育女的事情交託給上帝,由祂來帶領。

心裡雖這麼認為,但當新婚剛剛兩個月後發現我懷孕了時,我和先生還是有些猝不及防。我和丈夫都是典型的80后,獨生子女,瀟洒享受慣了,雖然頭腦中也明白孩子是上帝給家庭的祝福,卻實在並不能體會亞伯拉罕、哈拿或是撒迦利亞夫婦得子時的歡欣。自以為心志已經準備好,但其實在確認懷孕的前幾天,我們還在計劃年底的出行計劃,完全是二人世界的狀態。

相反,那時我覺得自己體會到的,更多的是突然降臨的忙碌和責任感。懷孕的最初三個月,我妊娠反應明顯,常噁心、厭食、嗜睡,加上在銀行櫃檯每天朝八晚八的高強度工作,脾氣也暴躁了不少。我白天不敢出錯,精神高度集中,晚上一回到家,馬上就泄了氣,吃不下飯,只想睡覺。好不容易熬到休息日,大清早夫妻二人又得匆忙趕到醫院排隊產檢。有時去晚了,我們等待三四個小時都可能還排不上號見醫生。

三個月後,作為孕婦,我體重不增,反減了三公斤。我開始擔心肚裡寶寶的安危和健康。但正是這段時間我經歷了很多上帝的看顧。疲憊之時,我常常呼求「上帝救我,實在是受不了了,高強度的工作讓我很擔心寶寶!」很奇妙的是,熙熙攘攘的客戶突然就不再那麼多了,也基本沒有難纏的客戶;加之剛好就在這時,銀行電子化櫃員機的大規模上線,使得我手上的工作減輕了很多。懶惰之時我也遐想過:「上帝啊,干不動了,索性讓我好好休息回家待產吧!」但上帝沒有應允。不過後來我學習孕期知識才知道,一定強度的忙碌對控制孕婦體重、鍛煉產婦體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懷孕頭3個月,是孕期中最不穩定的階段,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第一次聽胎心儀,聽見腹中傳出那均勻清晰的小心跳時,我驚嘆地差點哭出來——居然有個活生生的生命在我身體里!3個月後做胎兒B超,得知胎兒一切健康的診斷報告,我和丈夫都深深感謝上帝一直的保守和看顧,也齊心禱告,求上帝給我們智慧、能力好好照顧好祂賜給我們的小生命。

 

做合上帝心意的父母

曾聽說,一般丈夫都希望有個「小情人」,而妻子往往想要個「小男子漢」 ,我們夫婦也一樣。雖然嘴上不明說,但對方的小心思彼此都懂得。尤其小女生性子如我,當系統B超醫生笑着說孩子看起來比較像爸爸時,我心裡默默想:我辛辛苦苦懷的,不是說還有一半我的基因嗎,怎麼不像我多一點啊?所以可見自己是多麼根深蒂固自我的人,一點小事上看似沒自己的份,馬上就會心有不甘,感到挫敗感。後面想想自己都覺得好笑。其實越是小事越是面「照妖鏡」,讓你清楚地看到自己那作為罪人的內心。

最要命的是,我漸漸發現自己作為母親,對孩子控制、佔有的心態,會隨着孕期的增長而膨脹起來。有一次和一位當了媽媽的姐妹聊天,她說自己坐月子時,最怕別人抱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被人一抱,就和別人親近,不再和自己親近了。我雖暫時沒有產後的體驗,但也有相同感受——孩子一定要和父母最親近,他/她是我們的。每當我和丈夫思考有了孩子以後要如何撫養,我都會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我們自己撫養,獨立把他/她帶大。」關於這一點原則,我們確實也看到很多教會前輩佳美的見證:雖然經濟條件大不如我們,但他們能夠很好地照顧家庭,又能夠獨立肩負起做父母的責任,不需原生家庭或其他人的幫助。婚前也有前輩勸勉我們,好好思考婚後夫妻如何分工,撫養孩子的問題。

其實我很願意在家全職照顧家庭,但是實際上操作比較困難。比如,老公一個人是否切實可以供養家庭?除了養家,有額外的經濟責任,必須妻子也工作才可以負擔,該怎麼辦?我常為此憂愁難過,不知該如何是好。但當我細細查問自己的內心時,我發現這裡面雖有經濟上的「」“小信”,但其實內心最深處,隱藏着一種心理——孩子可是我的,在孩子年幼時若不能全面照顧他/她,他/她以後就不再和自己親近了。撫養孩子的責任,經濟壓力,再加上內心自私自義心態的糾纏,讓我一時不知如何遵循聖經原則。於是,我打電話請教一對長輩夫婦:「」“聖經上的原則是要獨立撫養孩子嗎?我是不是應該全職在家帶孩子?”當然,我也談到自己隱藏的私心。

長輩問我:「什麼是撫養?僅僅給孩子吃穿,24小時陪伴他就算撫養了嗎?」長輩接著說:「你們有這樣獨立承擔父母責任的心志是好的,但我們首先要看到基督徒做父母的最大職責是把孩子帶到上帝面前來,讓他們能夠認識上帝,親近上帝。」聽到這裡,我豁然開朗。長輩又說:「兒女首先是屬於上帝的,其次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人生。兒女並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做父母的,能陪伴他們的僅是人生的一段路程而已。我們只是管家,不是擁有者。」

這一席話讓我獲益匪淺。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兒女,來認識我們獨一的真神,這才是我們要抓住的要點。圍繞這個中心,該不該當全職媽媽?該選擇怎樣的幼兒園,怎樣的學校等,那都只是實踐方法相對於真理的問題。我們最應當做的是在上帝面前立志,憑着真理教養孩童。我們要做這樣的父母——切實做好上帝的管道——引導孩子認識上帝。那麼,不管上帝給我們預備的環境是怎樣的,祂一定會開路,成就祂的美意。至於孩子和誰親不親,這樣血氣的情感問題,也就更小到不值一提了。其實當我們像耶穌一樣付出愛,無論結果如何,自然而然會與孩子建立愛的親密關係。

最後,長輩夫婦也和我談論到,有一對夫妻為其女兒禱告:「主耶穌啊,讓她多像你一點吧」,並說:「這就是做基督徒父母當有的心意了。」我聽了備受感動。是啊,上帝,寶寶像誰有什麼重要呢?最要緊的是願他/她多像禰一點!他/她和誰親近有什麼關係呢,最重要的他/她和禰最親近!願我們夫婦盡到基督徒父母的責任,讓他/她來到禰腳前,認識禰,以禰為樂。不僅是兒女,就連我們自己,不也應該天天親近上帝,效法耶穌的樣式嗎?不然怎麼能讓兒女看到新生命的榜樣呢?上帝教導我怎麼做父母時,也是在教導、陶造我的心。

*此圖片由作者提供

 

母性的反合性真美!

從十月懷胎,到生產,到照顧新生兒吃喝拉撒,每一步媽媽們都要做出很大的犧牲和付出。但隨着我對孕期知識學習的加深,我體會到哪怕是當一個平凡的母親,上帝對偉大母愛的回饋,也是充充足足,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且不說懷孕生子的過程對女性的身體本身有一個全新的修復,單單從生產過程來看,如果身體條件適合而選擇順產的母親,雖需面對生產過程的痛苦,但產後的恢復卻比剖腹產的要快得多。而選擇母乳餵養的母親,餵養過程本身就是促進母親身體的恢復:身體接收到需要分泌乳汁的信號,知道母體已經完成了分娩,便開始啟動子宮收縮、傷口癒合的過程。而哺乳其實也是很好的恢復身材的方式——媽媽身體里含有的過多營養哺育給新生兒,自身就會加速恢復到孕前的體態了。還有母乳的形成也是很奇妙的,原來乳汁的生成多少不是由母親的體質決定,而是由胎兒的需求決定的:正常情況下,你的胎兒需要多少乳量,母親就有能力產出多少乳汁。看!從懷孕到生產,這一切都在上帝的護理看顧之中。這些醫學知識中的奧秘都讓我深深感嘆上帝的偉大。原來一開始我只想着怎麼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卻沒想到上帝的美意在一點一滴上都有彰顯。

 

你的受造奇妙可畏

很快的,我懷孕滿37周了。在醫學上這是個臨界點,代表胎兒已經足月。九個月的懷胎,一路走來,有過疲憊,有過驚喜,更有過恩膏滿溢的心靈蛻變。現在想到馬上要見到小傢伙了,我們夫妻倆滿懷期待。記得孕滿37周的那個晚上,看着手機上「孕期提醒」的提示,知道一切都準備就緒了,我竟激動得久久不能入眠。在感嘆上帝的創造之工,也感恩上帝的精心護理之時,我想到大衛在詩篇中對上帝的記念和稱頌,不住對着肚子里的小傢伙說:「你知道嗎?你的生命是如此奇妙。你的生命是上帝所造的,祂是如此愛你,塑造了你,讓你馬上要領略一個奇妙的世界」,「爸爸媽媽愛你,馬上你就要加入一個愛的家庭了,我們都等着你」,「你要好好地記念上帝,好好去尋求祂,認識祂,此生聆聽祂的聲音,效法祂的生命」……

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處被聯絡,那時我的形體並不向你隱藏。

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

(詩篇139篇13-16節)

我們每一個人,豈不是都在尚未成形之前,就蒙上帝眷顧了嗎?一呼一吸都是出於祂。這一生應該怎樣去活,才配得上那奇妙的創造,實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馬上,我們就是三人攜手同行了。謝謝上帝一路的帶領,讓我們建立在祂掌管與參與之下的,三人之間生命的團契。願我們此生都不偏離主的帶領,在信心和恩典的道路上走下去。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超級可愛的原創經文圖片(第一波)

 

再次鳴謝圖片作者:Huei Shen Kor

如果你也有創作和繪畫的恩賜,歡迎投稿給雅米:submit@ya-mi.org 讓更多人透過你的作品認識主!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我們要如何才能既生活在這個世界又與之分別為聖呢?(有聲中文)

作者:Q Jackson,美國

翻譯:Nancy,中國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我自己選擇讀的大學,完全是個屬世的地方。那是一所很大的州立大學,學生們抽着各種各樣的東西,喝着各種烈酒,去夜店,性關係混亂,完全不在意課業和學習。我的專業要求我選修幾門課程,理念還與我的基督教信仰相悖。總的來說,這所大學宣揚的是成功、自助和「及時行樂」。那真的是一個世俗而混亂不堪的地方。

我在這所世俗大學的經歷,絕對可以成為「基督徒如何在完全不在意公義和信實的環境中堅持信仰」的絕佳研究案例。我一直掙扎着,在融入世界和徹底逃離它中間尋找平衡。

 

老生常談中的聖經依據

聖經中有很多講到我們作為基督徒應該如何與世界分別為聖的經文。例如,歌羅西書3章2節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思念「上面的事情」,羅馬書12章2節勸說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因為我們是被上帝更新的人。畢竟,我們是另一個國度的子民。我們是光明之子,而非黑暗之子(歌羅西書1章13節)。

雖然如此,我們也不能逃離這個世界。耶穌給祂的跟隨者的大使命是要我們進入世界去使萬民做祂的門徒(馬太福音28章19節)。那麼,我們要如何平衡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指令呢?

一個老生常談的說法是我們應該「活在這個世界上,但不屬於它」。這個建議聽起來真的不錯,但除非可以被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否則理論再好也無益。我的生活經驗,尤其是在大學的那段經歷讓我找到了「活在世界上但不屬於它」的關鍵——那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做一個跟隨聖靈引導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跟隨聖靈的引導

在這麼一所無比世俗大學里做一名基督有多麼困難,我在第一年的體會尤為強烈。

大多數美國大學生都把萬聖節和聖帕特里克節默認為一年當中最盛大的飲酒狂歡日。在我大學第一年的聖帕特里克節那天,我發現我所有的好朋友都去參加派對或者是出城去狂歡了。因為之前我拒絕過太多這類活動的邀請,以至於像這種瘋狂的派對他們連問都不會問我了。

這個情況讓我周末忽然沒有事情可做。突然間,「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卻不屬於它」讓人覺得有點孤單。

我在聖帕特里克節的困境足以說明我們活在一個充滿了各種狀況的世界里。它們有些很重要有些可能微不足道。但我們必須做出決定,讓自己不被這個世界和它的價值觀影響。

確切地說,如何「生活在世界上」卻不被它影響,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事。在聖帕特里克節的那個周末,上帝完全可以帶領我去參加一個瘋狂的大學生派對,因為即使是在那些黑暗的地方,也有祂給祂的子民預備的工作。我意識到,要解決這樣的困境,我們不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理解。如果我們依靠聖靈的指引,即使我們身處於一個不敬虔的環境中,也完全可以確信自己沒有被這個世界的模式影響。

在學習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不屬於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分辨出聖靈的引導和我們肉體的傾向是至關重要的。

當我們基於肉體的傾向而做決定時,就變成了「屬世界的」。我會想要參加聖帕特里克節的慶祝活動是因為在我的心底有一種想要放鬆、想要融入、以及想要避免孤身一人的渴望。這些渴望並不是壞事,但它們卻是來自我的肉體,而不是來自於我的「」“保惠師”的引導。

儘管聽起來讓人無法置信得簡單,但我們的確可以通過跟隨聖靈的指引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卻不屬世。我們無法用人的智慧和理解去知曉哪些時候我們需要逃離,哪些情況我們需要全副武裝開戰。這就是為什麼耶穌把聖靈描述為我們的保惠師,祂被派來幫助我們,並且永遠與我們同在(約翰福音14章15節)。聖靈就是我們的引導者啊!

我知道我不應該去聖帕特里克節的狂歡,因為所有讓我去的因素都是出於肉體的。當我們的肉體引導我們去一些有問題的地方時,我們絕對不應該妥協!

因為沒有去成派對,我最後發起了一個小型聚會,邀請了一群我在學校一個基督教事工中認識的朋友。他們都是新朋友,並沒有讓我感覺那麼自在,但比起飲酒狂歡這絕對是一個頗有意義的選擇。

 

自信地走進這個世界吧!

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走進那些不那麼舒服的環境中。我們可以徑直跳入其中。就像在我的州立大學引導我那樣,信實的聖靈會訓練我們在祂的引領下憑信心去做任何事情。

在我完成了學位並開始我的第一份研究生工作時,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那是一個令人沮喪又精疲力竭的律師事務所。就是在那個地方,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學會了更多依靠聖靈的指引,讓祂來告訴我該如何使用我的時間,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保持沉默,什麼時候要去參與,什麼時候應該撤退。「」

我們若倚靠聖靈,就可以大膽地踏入黑暗的領地,因為光要照在黑暗裡,黑暗是無法戰勝光的(約翰福音1章5節)。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決定中都尋求聖靈的引導,這使我們能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卻不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這也使我們能將福音帶到我們身處的墮落世界當中。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對話惠頓大學:什麼是婚姻家庭輔導專業?我也可以去讀嗎?

採訪&整理:鍾林君,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由惠頓大學提供

除了傳統神學,在很多有信仰傳承的大學里,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專業在各個不同的領域培養人才,為社會帶來祝福。本文根據雅米記者與惠頓大學研究生院心理學教授 David Van Dyke博士和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的採訪整理而成,旨在與大家分享一個可能會對我們的教會生活和家庭生活帶來改變的專業。希望今後我們可以給大家帶來更多類似的信息,為有意在信仰知識方面繼續深造,卻不知選擇何種專業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信息。David Van Dyke博士為惠頓大學研究生院婚姻家庭關係輔導專業負責人,Benjamin Pyykkonen博士為惠頓大學研究生院臨床心理學博士專業負責人。

 

什麼是「婚姻家庭輔導專業」?

當我們去看待單個個體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比如說抑鬱、焦慮或者有自殺傾向時,我們是單從這個個體本身去看待這些問題,還是應該去查看是怎樣的家庭關係塑造了他們現在的這個樣子?究竟是我們的行為、情緒問題導致了我們關係中的張力,還是我們在關係中的相處模式引發了我們行為和情緒上的問題?舉個例子,寶寶吐奶了,夫妻開始因為寶寶吐奶而發生矛盾。他們以為要寶寶不吐奶,夫妻才會沒有矛盾。但事實上寶寶吐奶並不是主要問題所在,需要改變的是夫妻倆的相處模式。當你被困在自己的家庭關係當中時,只有當家庭關係心理輔導員或一個外來文化攜帶者的介入,告訴你其實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去與家人連接時,你才會有改變,不然你是想不出其他方法的,只會按你已知的,慣有的方式去與家人交流。因此,婚姻家庭關係心理輔導就是一門從個人所處的家庭或婚姻關係去幫助來訪者認知並處理自己所面臨的行為或情緒問題的一門學科。

*惠頓大學正門及校訓

 

基督信仰與婚姻家庭輔導的聯繫

「婚姻家庭關係心理輔導是一門與基督信仰十分貼合的學科。在功能、結構和關係層面都反映了基督帶來的改變。基督對人類進程的介入,為我們彼此的相處方式帶來了新的機會。」——David Van Dyke博士

我們的基督信仰是非常注重關係的。我們是按着三位一體的上帝的形象所創造的。在創世記中,我們的始祖亞當和夏娃背叛了與上帝的關係,但是在接下來的聖經書卷中我們看到上帝不斷地通過各樣的努力來追回與人類的關係,甚至不惜付上犧牲自己獨生子的代價。我們的上帝,不僅僅是一個建立關係的上帝,更是一個不斷將我們追回的上帝。當我們仔細觀察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所有關係當中的問題,表面上看來是情緒和行為的問題,但其實本質上是關係本身的問題,是我們怎樣與他人建立關係,建立怎樣的關係的問題。基督改變了整個關係的規則,我們現在因着祂重新有可能與上帝恢復關係。

 

婚姻家庭輔導的實際運用

經驗性迴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提到經驗性迴避這個概念。我們每一個人裡邊都有要解決問題的強烈渴望。我們都害怕經歷一些經驗,而不是與遇到問題的人同行。當我們不再抗拒,不再迴避的時候,我們才遇到真正的自由,不再拼盡全力去甩開負面的經驗,而是可以接受這些經驗,並且去認識究竟發生了什麼。

我們越是努力去推開我們的負面經驗,我們的焦慮就越大。對付問題的最佳方法是經歷它。就好比在我們學一門新語言的過程中,當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犯錯誤時,我們往往學得最快。因為當我們習慣這些錯誤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糟糕。我們對事情都會有預想焦慮(Anticipatory anxiety),常常更多關注如何遠離問題,而不是勇敢地走進問題。

 

*David Van Dyke博士

練習「挫折」

David Van Dyke博士也提出,在我們教養孩童的過程中,需要為孩子提供「恰到好處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幫助他們跑好人生的馬拉松,幫助他們練習「挫折」。當寶寶哭的時候,不見得是件壞事情。David Van Dyke教授分享,自己16歲的女兒有一次在學校經歷了其他女生的欺負,回到家中后趴在爸爸的肩頭哭了。David Van Dyke博士說他希望當時可以說點什麼以幫助女兒緩解所經歷的事情,或者提供一些好的建議,但當時並沒有那樣做,只是陪着女兒,讓她盡情地哭,與她一同傷心。沒想到,哭一場后,女兒說好了,沒事了。

那麼,作為教會,我們如何看待個體的患難呢?除了盡量去避開,還可以做點什麼嗎?在我們表面的幸福之下,其實掩藏着許多的痛苦。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補充到,當我們知道上帝愛我們,並且祂掌權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勇敢地走進痛苦當中,因為知道祂會托住我們,祂用完美的愛愛着我們。並且祂勝過一切,祂是我們的上帝。我們對於害怕讓父母失望的焦慮,我們對於害怕不成功的焦慮,我們都可以去面對,我們只要深呼吸,然後去體會害怕的顫抖和眼淚。「我正在教我的孩子們認字。認字的過程對他們來說是相當痛苦的。但我不能直接告訴他們這個字是什麼字,那個字什麼字,我得告訴他們怎樣去認,這樣他們就能掌握認字的規則。他們需要經歷挫折才能成長。慢慢地,他們會發現,認字其實沒有那麼可怕了。我們有一位愛我們的上帝」。

 

惠頓大學婚姻家庭輔導專業的特點

David Van Dyke博士表示,他在帶領惠頓研究生院的婚姻家庭輔導這一專業時的主要思考,就是如何將基督信仰與婚姻家庭輔導融合。

「我們的教學不在於教授如何讓前來諮詢的家庭或個人根據聖經的教導來改善他們的婚姻家庭關係,因為我們面對的客戶很有可能不是基督徒。我們與基督信仰的結合更多的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依據聖經的原則,幫助我們的學生如何成長為一個可以活出基督的愛,並用基督的愛去服事前來諮詢的個人或家庭的心理輔導師」,「惠頓研究生院婚姻家庭輔導專業所教授的專業技巧與美國心理學協會的指導一致,也緊跟行業內最先進的研究結果」。

*惠頓大學俯瞰圖

 

惠頓研究生院婚姻家庭關係心理輔導專業的四個特點:

 

  • 注重臨床技巧,了解是人們彼此相處的模式導致了情緒與行為上的問題
  • 重視每個學生的價值、每個學生與上帝的關係以及他們與家人的關係。只有受訓練的學生自己願意去審視並改變自己與上帝以及家人的相處模式,未來的客戶才會信任他們。
  • 注重關係當中的公義。當談到公義時,我們如何從關係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呢?David Van Dyke博士分享道:「身患漏症的婦女,被周圍的人隔離,耶穌卻選擇靠近她,並醫治她。我們的學生也一樣,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不只是服務資源豐富的富人階層,而是走向那些在資源分配上不佔優勢的,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群。」
  • 看重與上帝的關係。但整個專業的信仰部分不是讓客戶按照基督信仰來對待他們的婚姻家庭,而是受訓過的婚姻家庭輔導員在與客戶接觸時,可以活出耶穌的生命,幫助客戶在接受輔導的過程中感受到耶穌的同在。

「整個輔導的過程完全參照美國心理協會的指導進行,但我們的輔導員卻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向客戶展現基督的愛」,David Van Dyke博士解釋道:「比如說,從我們的選擇上就可以體現出來。我們的學生會選擇去服務邊緣化的人群,我們的信仰也告訴我們如何去接觸每一個人,幫助大家找到個人的平安與美好的關係。輔導員雖然不會跟客戶說基督信仰是怎樣一回事情,但本身卻了解按着基督信仰,該如何去對待每一個人。整個輔導過程,輔導員依靠聖靈,為諮詢者提供科學最前沿的幫助。」

 

為什麼選擇惠頓大學研究生院心理學而非其他一般名校?

 

科學與信仰的雙重裝備

當被問到,惠頓研究生院的心理學專業與非基督教背景大學的心理學專業有什麼區別,並且,為什麼不去選擇世界頂級名校,而選擇進入惠頓學習時,Benjamin Pyykkonen博士總結到,惠頓研究生院的心理學有四個特點,那就是紮實的學術,根本的基督信仰,重視聖經提倡的公義,以及學生全人的發展。

在惠頓,學生可以學習到最前沿的科學成果,以此幫助教會。當惠頓的學生去接觸每一位諮詢者時,內在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因為惠頓的學生會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一位愛我們的上帝所創造,並且我們被造的目的是去愛上帝。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

同時,惠頓大學心理學的學科課程與其他頂尖名校的心理學專業拿到的是同一個機構的認證,不同的是學生的生命,以及對婚姻家庭的理解。對於惠頓的學生來說,婚姻不是為個體的幸福而設的,而是可以促使我們去理解上帝的愛,以及上帝愛中的敞開與溫柔。「一般對婚姻的認識是,既然你不能滿足我的需求,那我們就算了;而對於基督徒來說,不管我的太太對我如何,我不會按她的行為來回應她,而是把我對太太的回應當做我對上帝的敬拜」, David Van Dyke博士補充道,「我們的信仰讓我們對事情有不一樣的理解,並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背後的意義。因此,我們的學生可能跟非基督教背景的心理輔導師用同樣的方法準則做同樣的輔導,但背後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當然, David Van Dyke博士也指出,如果諮詢者不配合,不願意做出改變,他也不會強迫他們。他的客戶中有一部分是會放棄他們的婚姻,最終以離婚告終的。這讓他十分傷心,但「不強迫」也是聖經中上帝對待我們的方式。祂會愛我們,追回我們,等待我們回心轉意,卻不會強迫我們按祂的方式去行。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亦指出,臨床心理學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臨床訓練。他們的學生也會去其他頂尖大學進行臨床訓練。不同的是,他們的學生會有更成熟的神學理解,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比如面對自閉症兒童,面對各方面功能都在退化的老人時。另外,對於心理學專業課程很重要的一個衡量標準是,學生得到臨床實習機會的比率。美國整個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實習機會獲得比率是75%,而在過去的5年中,惠頓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實習機會獲得率是100%,這些學生有的進入哈佛,有的進入康奈爾大學等頂尖大學接受實習培訓。

 

香港計劃

兩位教授亦分享道,他們正在積極探索是否未來有機會將學校的婚姻家庭輔導與心理學博士兩個專業引進到香港,讓更多的亞洲學生和教會受益。

*惠頓大學葛培理紀念中心

David Van Dyke博士指出,惠頓的婚姻家庭輔導專業現有在讀生40名,其中有8名是華人或來自中國。這八名華人學生所帶來的文化特異性讓他對婚姻家庭輔導有重新的思考與認識。對於臨床心理學和婚姻家庭輔導專業學生的培養,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於實習,「如果實習可以放在亞洲家庭環境,或許更適合亞洲學生,這樣他們可以更好的以本地家庭環境為研究對象,用所學到的知識與技巧去幫助亞洲家庭」, David Van Dyke博士說道。「降低學習的生活成本,讓更多的亞洲學生可以參與到我們這個專業的學習中來,也是我們考慮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Benjamin Pyykkonen博士補充道。

如果以後有機會將惠頓的心理學博士課程,以及婚姻家庭輔導課程引進香港的話,課程很有可能通過遠程授課與短期集中授課兩種形式的結合來完成。介時,惠頓的教授將到香港集中授課。課程也會採用英語授課,但會考慮請當地的惠頓畢業生來帶學生做實習,這樣,一些亞洲特有的家庭關係模式和問題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

惠頓大學(Wheaton College)位於芝加哥市近郊,是一所秉承全人教育理念的基督教大學。學校建校宗旨在於提供最好的基督教高等教育,以聖經真理為根基,培養學生全方位發展,在各個專業上不斷進取,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領袖人才,將祝福傳及世界各地。惠頓大學以神學、宣教等教會事工、心理學和教育學最為突出,在美國被譽為首屈一指的基督教大學。知名校友包括葛培理(Billy Graham)、約翰派博(John Piper)、吉姆及伊麗莎白·艾略特(Jim & Elizabeth Elliot)。

 

*更多關於惠頓大學的信息可訪問惠頓大學在簡書的頁面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羅馬書靈修| 靠主得勝(有聲中文)

作者:Paul Mok, 香港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读经:羅馬書 512-21

“若因一人的過犯,死就因這一人做了王,何況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賜之義的,豈不更要因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做王嗎?”(羅馬書 5章17節)

五月份,我參加了很多的禱告會和敬拜聚會。其中有很多弟兄分享了自己的掙扎。他們都在情慾上軟弱跌倒。他們在見証中都同樣提到,他們確實很想脫離這罪的捆綁。但卻無論如何都辦不到,他們感到自己已經走上了「不歸路」,在掙扎中感到身心疲累,更有人考慮過因此放棄自己的信仰。這情慾的網羅似乎成了他們逃不出的命運,掙不脫的珈鎖。

「若因一人的過犯,死就因這一人做了王……」 無可置疑,我們都因為亞當,成了「罪」的奴隸。我們的肉體因此都軟弱無力。在現實的掙扎中,我們總是在一次又一次尋找出路,但最後好像又回到了起點。這當然是一個很令人氣餒的過程。兄弟們都發現單靠自己的方法和力量的確是找不到出路的。而唯有與耶穌建立真實的關係,你才會發現出路就在眼前。當你願意更親近祂,與祂建立親蜜的關係時,你就會發現受試探的情況會慢慢減少。當我們想到耶穌為自己走上十架,並背負我們所有的罪孽時,怎能不感動落淚?因為耶穌,我們今天已經不再是罪的奴役,反而得着自由,與祂一起做王。尼克弟兄寫了一首歌 << 恩典足夠>>(Enough is Enough):

 

Now you think that God won’t forgive you,

你覺得上帝不會再原諒你

But don’t you know that He so loves you.

但你知道祂有多么愛你?

Enough is enough for you have been delivered.

恩典足夠,因你已被救

For Christ has died for sinners like you and I.

因基督已為你我如此的罪人,在十架捨命

Your sins all covered by grace that runned over,

你所有的罪,恩典全都遮蓋

Enough is enough for now.

恩典足夠,就是足夠

 

思考:今天有什麼罪仍然困擾着你? 今天你和主的關係親蜜嗎? 你可以如何靠著主得勝?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雅米原創歌曲:再一次呼求

歌曲名稱:再一次呼求

詞曲:Allen Lau

彈唱:Allen Lau

創作靈感:

慈愛的父神應許賜給我們一顆新心,隨着聖靈進入我們裡面,把頑固堅硬的石心換成柔軟的肉心。雖然聖靈永遠住在我們的心中,但風平浪靜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沉醉在花花世界里。相反的,在逆境中走投無路的時候,我們才會再回到父神的面前尋求祂的幫助。試問,我們這樣已經反覆多少次了呢?這是父神所喜悅的嗎?

在這個時候,讓我們好好警醒,一同呼求父神的憐恤,求祂復興我們裡面沉睡的靈,並永遠與我們同在。願祂牽引我們,好讓我們更加親近祂,阿們!

 

歌詞:

求主復興沉睡的靈,

永遠深藏在我心,

求主賜下憐憫的心,

引我走向禰更愛禰呼求禰,

再一次 顯禰榮耀,

再一次 國度降臨,

降服地 擺上自己,

因為禰是我盼望。

再一次 聽禰聲音,

再一次 聽禰旨意,

完全地 獻上自己,

因為禰是我的主。

再次感謝投稿者Allen!

如果你也有音樂創作的恩賜,歡迎你投稿給雅米:submit@ya-mi.org

讓你的作品成為更多人的祝福吧~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