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愛中同行

累到感覺身體被掏空?找對了方法才能讓你滿血復活(有聲中文)

作者:Wendy W,新加坡
翻譯:Jaslyn,新加坡
語音播讀:楊瀾,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今年早些時候開始全職工作時,我因過長的工作時間和緊張的工作節奏而備受煎熬。在這之前我一直都是學生,因此適應並過度到成人生活是(到現在仍然是)痛苦的。

作為一名一天輪班12小時,周末也要加班的電視台記者,我常常很多天都無法見到我的家人;任何一丁點社交生活對我來說都成為了奢侈品。

因為繁重的工作和每天需要與很多人打交道,我經常感到精疲力竭。所以休息日我只想躲在房間里,不和任何人接觸。我渴望獨處時間——只有我、冰淇淋和我的《唐頓莊園》。

然而,我又很內疚忽略了身邊的人。所以,我會安排時間與朋友和家人見面,這樣一來,我剩下的時間就又被外出、聚餐、和約會填滿了。

對於休息,我是個極端主義者:不是傾盡全力地安排與家人、男友或朋友見面,就是什麼都不做,狂看《唐頓莊園》一整天。

但是,無論我是把自己關在房裡一整天,還是和所愛的人一起外出,當那天結束時,我還是會猶如工作了一整天一般疲憊。彷彿我「休息」地越多,就越是疲倦和不安。

我很快發現,我之所以持續地感到疲憊、不夠時間,是因為我在用錯誤的方式休息——把時間花在我的臉書或Instagram等社交媒體上了。

我找尋的這些休息方式都不是真正的安息——那種從我們靈魂的牧者那裡得到的安息,唯有祂能給人真正的平安和安息(約翰福音14章27節)。

在我過去這幾個月努力平衡工作和休息的嘗試中,我學會了兩個在快速生活節奏中得以休息的重要功課。

1.上帝創造我們時就吩咐我們休息

聖經一再地重複要休息。我們看到要我們有足夠的休息是上帝給我們的命令。在創世紀2章2-3節的一開始,休息就是優先項。上帝在用六天創造了世界之後就休息了;這並不是因為祂需要休息,而是祂在為人類設立標準,要我們依祂而行。

在十誡中,律法的要求是人們要在安息日休息:「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出埃及記20章8-11節)

2.耶穌就是我們的安息

或許我們會以為這是單指身體上的休息,但在馬太福音11章28-29節中,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我們最終的安息是在基督裡面找到的,因為祂顧念我們(彼得前書5章7節),我們可以把憂慮和重擔都卸給祂。與舊約里猶太人嚴格遵守的安息日不同,我們有耶穌,祂就是我們的安息,我們在祂面就有安息——不是一周一次的,而是每時每刻的。

我們在耶穌里隨時隨地都能得着完全的安息(出埃及記33章14節)。

這就延伸出一個問題:什麼才叫在耶穌裡面得安息呢?

簡單的答案就是住在祂裡面。

住在耶穌里意味着我們要刻意地安排我們的閑暇時間(以弗所書5章15-17節)。這意味着要選擇花時間與耶穌在一起,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毫無價值的瑣事上(詩篇101章3節、119章37節)。

住在耶穌里意味着常待在祂裡面、沉浸和徜徉於祂的同在中——可以是向祂禱告,默想祂的話語,或者用詩歌讚美他(詩篇27章4節、約翰福音15章1-7節、腓立比書4章8節)。

有一段時間,我很慚愧,因為特別想觀看《摩登家庭》的更新劇集或柯南秀在以色列的最新探險,甚至不看不行。雖然觀看我們最喜愛的節目或瀏覽我們最喜愛的網站並不是罪也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問題,但我們必須要小心,確保這些不會佔用了我們與上帝相處的時間。

一個檢驗的好方法就是問自己:我是否更願意花時間去做這件事或者看這個劇,而不是花時間與上帝相處?

在著作《Reclaiming Love: Radical Relationships in a Complex World》中,斯里蘭卡Youth for Christ的教導總監Ajith Fernando這樣描述那些為了找到他們的身份定位而不停忙着做各種事情的人:

「他們成為了不安的靈魂,害怕停下或放慢自己瘋狂的腳步及繁忙的日程。他們沒日沒夜地工作,因為他們覺察到一旦停下,就不得不面對內心的空虛。也正因如此,當他們終於可以停下休息時,他們就躲進電視或其他休閑活動所帶來的虛擬世界里。這樣的體驗,只要不過度,當然也是好的,卻始終無法取代在上帝面前的靜默。」

如果你符合這樣的描述(我就是這樣),那麼現在可能是退一步,做以下這些事情的時候了。為你的心禱告,求主賜給你渴慕與祂同在的心和與祂同在時的喜樂。若是需要,就找個安靜的地方,除去一切干擾單單與祂共處。打開你的聖經,開始閱讀。思想祂的話語,並記錄祂向你所說的話。

最近,當我感到快要崩潰、厭倦和精疲力竭時,我就把我的筆記本電腦和電話放在一邊,然後專心禱告。我會播放我最喜歡的敬拜歌單。我閱讀祂的話語,有時還搭配靈修材料。有些時候,我也會閱讀一些基督教書籍。我思考着上帝的道,與祂交談,並為祂讓我學到的功課感謝祂。

我發現用這種方式度過的一個下午能比一整天膚淺的娛樂帶給我更深的心靈安息。而且有趣的是,我對社交媒體的渴望幾乎已經沒有了——以至我現在瀏覽社交媒體時都會覺得很無聊。

選擇閱讀聖經而不是狂追熱門劇目聽起來可能很難,甚至是反直覺的,但我們不要放棄,要竭力進入上帝的安息。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耶穌會更新和滿足我們——這樣的更新與滿足是沒有任何其他人或事物可以帶來的(耶利米書31章25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當我不得不向上帝交託的時候(有聲中文)

作者:Chelsie Washington,美國
翻譯:悅,中國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掌控欲一直是我悄然掙扎的問題。或許我並沒有總是表現出想要控制局面的樣子,但是當事情的發展並非如我所願時,我有時就會緊張到身體不適。一想起什麼事兒出了岔子,我就心跳加速外加肚子疼。

雖然在內心深處我也知道老這麼擔心不好,但是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着有愛掌控的問題,我就必須得有計劃。我太喜歡計劃了。我不一定有多麼擅長做計劃,但是只要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哪些事,我晚上就能睡得好點。

俗話說:人類一「計劃」,上帝就發笑。我從沒想過這句話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們都知道說:「對啊,我知道我應該活在當下並相信上帝會一直保守我。」但是直到我受到信心的終極試煉,我才知道要做到這一點有多麼艱難。

我兒子一個月大的時候,由於先天心臟缺陷需要接受手術。聽到心臟科醫生這麼說的時候,我感覺自己都有點魂不附體了。雖然這聽起來很陳詞濫調,但我當時一直覺得我是在做夢。我的孩子看起來這麼健康,怎麼會在這麼小的年紀就需要動手術呢?我們把他送到急診室,只是以為他感冒了,所以呼吸不順暢啊。

聽到這個消息,外加不確定感,我哭了。但是,每當我必須告訴別人孩子的病情以及事情發展的狀況時,我都會先深呼吸讓自己盡量保持冷靜。從表面來看,我異常地平靜。我甚至可以感受到人們在看着我時納悶的樣子,他們肯定很好奇我怎麼可以這麼冷靜。

然而實際上,在我的內心深處,我迫切地想知道事態最終會怎樣。韋德能挺過去嗎?這個癥狀會影響他一輩子嗎?他可不可以恢復正常?但我也知道,失去理智對我和周圍的人都是無益的。我不是唯一一個愛我兒子的人。我得確保自己冷靜,才能讓其餘愛他的人了解他的近況。

在這個我生命中最具挑戰的時刻,上帝看顧着我並告訴我不要擔心。祂讓我全然信靠祂,並應許祂會處理一切。在兒子第一次手術的前一天,通過我跟他的一次對話,我更加堅定了這個信念。我試着告訴兒子他在這整個過程中有多堅強,並且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但是那天,當我說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時,我兒子嘟嘟噥噥地回了一句「好」。我知道一個這麼小的孩子開口說話實在是太不可思議,特別是他還知道在什麼時候說什麼。但是我相信這是上帝通過他的口讓我確信一切都會好起來。

手術后——我們最後兩天動了兩場手術——我的兒子不僅失聲了,而且失去了他活潑的性格。雖然我很高興最壞的部分已經過去,但是因為孩子恢復的過程很緩慢我又很傷心。回想待在醫院的那段時光,有一個晚上我心情異常低落。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去適應做一名媽媽,也適應了我的孩子,而現在一切都不同了。淚水淌過我的臉頰,我徹徹底底地做了一個長長的禱告,求上帝來治癒和恢復我的孩子。

聖經里約翰一書5章15節說到:「既然知道祂聽我們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們所求於祂的,無不得着。」顯然,上帝聽到了我那夜的呼求,因為就在第二天,我孩子的病情得到了好轉。在那之前,儘管醫生跟我說孩子恢復得很好,但是由於藥物的影響,他還是不像之前那樣活潑。他甚至變輕變瘦了。然而經過那晚的痛哭和禱告,韋德漸漸恢復了以前的樣子。不久,在手術過去了一周后,他就被轉到了普通病房。沒幾天後,他出院回家了。我們的孩子回來了!

通常在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我會很容易去怪罪其他人或事。變得驚慌失措,焦慮過度,並因為恐懼和傷心而把脾氣發泄在他人身上。我會很容易想要自己來掌控局面,但事實是,我完全控制不了任何事。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到對某件事完全無能為力。在預備做媽媽的過程中我完全沒有想過會遇到這樣的事情。

但是我相信上帝帶我經歷這件事是為了提醒我,誰才是我、我周圍的人以及我兒子生命的真正主宰。現在,我的孩子一歲了,他很健康,有趣,善談並且樂於冒險。最近一次去醫院複查,醫生告訴我們明年再去檢查就可以了。很難相信在一年前,他還是住在醫院裡那個瘦小而無助的嬰兒。我為能成為這個小生命的照看者感到非常蒙福。

信心意味着完全交託,並且明白上帝永遠不會離棄我們。當我們將所有的事都交託給祂時,祂就會確保我們有能力勝過一切。所以讓我們全然交託,並讓上帝來做祂的工吧。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創意圖文:友情最美的地方

作品名稱:友情最美的地方
創作形式:水彩畫
繪畫作者:Lara Sim

作品描述:關心&鼓勵;原諒&釋懷;禱告&讚美

好朋友陪伴我們走過生活中的甘甜和苦澀。他們與我們一同走過痛苦和掙扎,也和我們一同慶祝勝利與輝煌。

想一想哪些朋友曾經陪伴你和鼓勵你。在這裡@他們,並告訴他們你愛他們吧!

關心&鼓勵

你是否一直想要聯絡某個朋友,卻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時間?你知道你的朋友們最近過得如何嗎?他們有哪些成長又有哪些痛苦?制定一個計劃定期地聯絡你的每個朋友吧!只是一個簡短的電話或者在午休時間聊一聊也可以。在那些對你重要的朋友身上花點時間,用愛和鼓勵建立彼此吧。

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 ——希伯來書10章24-25節

原諒&釋懷

有時候朋友之間會有分歧。但正是在這些時候我們才要看到朋友的特別以及他們對我們的重要之處。我們不可能總認同彼此,但我們可以一起努力解決衝突和矛盾。通過溝通來理解彼此並真誠地原諒彼此——就如基督原諒了我們一樣。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歌羅西書3章13節

禱告&讚美

你都跟朋友們一起慶祝些什麼呢?真正的友誼是能夠在人生中共患難,也能一起慶祝得勝以及上帝所賜之意想不到的祝福的。我們的經歷就是上帝在我們生命中做工的見證。把自己的人生經歷分享給朋友們,讓他們看到上帝的良善和恩典是很必要的。

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上帝。——歌羅西書3章16節

*此作品為雅米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從日本街頭小混混到宣揚真道的牧師

作者:Constance G,新加坡
翻譯:漱翎,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照片里的青年赤裸着上身,身材很有型,頂着一頭有點髒的金色短碎,臉上掛着一副雷朋太陽鏡。他背上的巨大紋身是一雙禱告的手,右胳膊上還紋着一個十字架。

照片上的青年是12年前的Jonathan Hayashi。當時他是個在日本街頭打架鬥毆的小混混。沒人會相信,現在的他會在美國成為一名傳講上帝真道的牧師。

*青少年時期的Jonathan Hayashi

家庭的麻煩

Jonathan 的原生家庭有很多問題——主要是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有暴力傾向,並且易怒,容易情緒失控。

記憶里,父親曾經因為母親去車站接他晚了幾分鐘就在站台毆打母親。還有一次,父親在憤怒中將他二哥直接從二樓摔了下去。

當時Jonathan還只有6歲。他的二哥Kaz那天用拳頭錘了一下牆,父親暴怒,一把抓住Kaz的頭髮把他從床上拽了起來,開始打他。他們的母親在旁邊哭叫哀求也無濟於事。甚至當Kaz被打到求饒說:“我錯了,我錯了」時,父親的怒氣仍舊沒有消減。之後父親就把Kaz拎起來從二樓摔到了一樓。好在Kaz沒有因此落下什麼殘疾。

“那時候在家獃著的感覺真的很糟。家裡從來沒有平靜和安全的感覺,根本不像一個家。」如今28歲的Jonathan告訴我們。「小時候我一直非常懼怕父親。因為不知道他下一次爆發的時候會怎樣拿我發泄。」Jonathan形容他的父親是一個“事事都要過問的獨裁者”。他與父親的關係一直很疏遠。那時他的父親還不是基督徒。

但是Jonathan與母親的關係十分親密。母親是個基督徒。Jonathan也會陪母親每周去教堂。雖然Jonathan自己那時候還沒有信主,但是家裡糟糕的情況迫使他每天到上帝面前跪下為自己的父親禱告,求上帝拯救他。

然而當時上帝似乎並沒有回應他。「雖然我禱告了這麼久,但上帝似乎離我非常遙遠,我家裡的情況絲毫沒有好轉。」Jonathan說。

學校的困境

除了家裡矛盾重重之外,學校的環境也充滿敵意,這讓Jonathan的生活雪上加霜。Jonathan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因為那時候他的父親在康寧公司找到了一份研發工作。然而在Jonathan三歲的時候,全家又搬回了日本。因此Jonathan在日語的聽說上有一些障礙。

他經常因此在學校里被同學欺負。同學們會用污穢的日語罵他,嘲笑羞辱他,因為知道他反正也聽不懂。「一開始我只是覺得困惑。後來,我開始因為自己的日語說不好而感到很羞恥。」 Jonathan回憶道。他也曾因為自己是班裡唯一一個基督徒而被同學嘲笑和疏遠。

上七年級的時候,學校里的欺負從語言施虐變成了身體上的毆打。他記得有一次,高年級的幾個學生在廁所里用日式的木劍毆打他,直到他全身淤青,開始流血。他說:「那時候我就是所有人的箭靶子,人人都可以欺負我。上學對我來說非常痛苦,帶給我的全是負面感受。因此我痛恨學校。」

尋找解脫

12歲的時候,Jonathan結交了一些社會青年,加入了幫派。他最終因為經常逃學而被高中開除了。然後他就開始抽煙,喝酒,吸毒。他還交了個女朋友,開始健身,並且在幫派里參與打群架。

「我在努力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世界上所有能讓我覺得有意義和價值感的事,我都願意嘗試。」Jonathan說。「我在屬世的事上尋求解脫,而沒有去尋求我的造物主。」

「成長過程中我目睹了父親如何虐待我的母親和兄弟姐妹,我也很自然地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Jonathan說,「我被許多人深深地傷害過。因此內心受的傷外化成了對他人的攻擊性。」讓他記憶最深的是有一次他一對一單挑另外幫派的一個小混混。打到最後,他自己的下巴被割開了一條深深地口子,後來縫了四針。他的對手則渾身是血。

14歲的時候,Jonathan 離開了教會。「內心深處,我知道生命中不應該僅僅是這些毫無意義的打架鬥毆,但是即便如此,我卻無法轉向上帝。」他說:「因為我怨恨上帝。」

上帝親自動工

然而上帝並沒有放棄Jonathan。15歲的時候,Jonathan因為盜竊摩托車和參與幫派活動被警察逮捕。坐在警車裡的時候,上帝對他的心輕輕說了一句:「Jonathan,我對你有更大的計劃。現在的你,不是我要你成為的樣子。」

Jonathan不為所動。「我對上帝怨憤地說:‘我不允許你進入我的生命!你之前都幹嘛去了?如果你愛我,你為什麼不給我一個愛我的父親?如果你愛我,我在學校被人欺負的時候,你在哪兒?如果你愛我,我媽媽和我的兄弟姐妹被父親虐待的時候,你在哪兒?」Jonathan回憶道。

Jonathan的父母來警察局接他回家的時候,父親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你讓整個家庭蒙羞。」這句話惹動了Jonathan心中累積的憤懣。他怒目瞪着他的父親,反駁道:“就是你教會了我反叛和暴力的!你有什麼權利覺得羞恥和憤怒?!」

「對我的所作所為,我當時絲毫沒有感到悔恨自責。」Jonathan說。

那時候,家裡的其他弟兄姐妹也都問題重重。家裡最大的哥哥已經離開基督信仰,並且離家出走,過着「放蕩,叛逆的混亂生活」。他的二哥在高中毆打同班同學,導致對方住院一周。家裡最小的孩子——他的妹妹,也已經輟學了。

無計可施的母親把Jonathan送到了東京的一個「宣教士之家」。這時候Jonathan才跟幫會徹底斷絕了關係,也跟女朋友分了手。但他仍在繼續抽煙和吸毒。

在「宣教士之家」的教會裡,Jonathan認識了Kawamata牧師。

K牧師的影響

Kawamata牧師是個與眾不同的人。其他的基督徒會因為Jonathan過去的經歷而論斷和鄙視他,但Kawamata牧師不會。相反,他還會鼓勵Jonathan。「是Kawamata牧師真正影響了我。他是個充滿喜樂和愛的人。」 Jonathan說,「他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樣地待我。”」

Jonathan補充說是Kawamata牧師的愛最終讓他重新回到耶穌那裡的。「我被他的愛吸引。這是我從沒有感受過的愛。因此我要知道這愛的秘訣。」

16歲的時候,Jonathan終於第一次翻開了聖經。雖然他有閱讀障礙症,也有注意力缺乏症和多動症,但是絕望還是驅使他去閱讀上帝的話語。

約翰一書3章1節讓他相信並接受了耶穌基督進入自己的生命。這句經文說,“上帝愛我們,竟稱我們為祂的兒女。”因為上帝的愛,Jonathan開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一切。他說:「耶穌進入我的生命之後,一切都改變了。——我再也不是原來的我。」

從那時起,Jonathan完全戒除了煙癮和毒癮。他給自己定了新的人生目標,要做一個像Kawamata牧師一樣的好牧者。

重新開始

幾個月之後,他接受了牧師妻子的建議,從日本搬去了馬來西亞,在一所基督教國際學校 (Dalat國際學校)讀完了高中。雖然他遠離家人身在馬來西亞,上帝卻不斷讓他想起自己與父親破碎的關係。「我知道,如果我想要我的信心成長並越來越有耶穌基督的樣子,我就需要饒恕我的父親,跟他和解。」

於是,Jonathan趁着一年冬假回到家,請求父親的饒恕並且饒恕了父親。他跟父親互相擁抱——這在日本文化中可是個了不得的事情。不僅如此,他們還對彼此說出了『我愛你。』

高中畢業之後,Jonathan在芝加哥的慕迪聖經學院學習牧會課程並取得了學位,之後又在慕迪神學院學習牧師領導力碩士課程。在慕迪聖經學院,他還認識了現在的妻子Kennedi。他們如今有兩個女兒,Kaede 和 Anna。

現如今,Jonathan在美國密蘇里州的 Troy第一浸信會擔任牧師,主要幫助有婚姻問題的夫婦和受抑鬱症困擾的學生。他現在正在攻讀聖經輔導學博士學位。他的兄弟姐妹也都回歸了基督信仰,現在有的是牧師,有的是宣教士,有的是神學院的教授。他們的父親也在5年前接受了耶穌基督。

*Jonathan的父親受洗

Jonathan能有今天的改變,他認為很大一部分要感謝他的母親,因為她從來都沒有放棄過他們。「我的母親非常虔誠,也很堅韌。在母親的身上,我明顯能看到基督,不僅僅是因着她嘴裡所說的話,而是她身體力行的事。」Jonathan說,「從母親的生活行事方式中,我能看到耶穌基督是她生命的中心。」

Jonathan回憶起母親每天會在早晨4點起床在她的房間角落裡讀聖經並默默為家人禱告。在過去的25年中,她也在幫助靈命日糧事工將每天的靈修文章翻譯成日語。

如今Jonathan已經不再與Kawamata牧師有聯絡,但他始終記得K牧師的恩惠和慈愛。他說自己現如今能夠全職侍奉上帝,也要歸功於Kawamata牧師的引導。

另外一個深深影響了Jonathan的人是美國著名的福音派傳教士和作家Dwight Lyman Moody。Moody先生起初只是個賣鞋的銷售員,並沒讀過多少書。「如果上帝能夠使用Moody先生,那麼上帝也一定能使用你和我。」Jonathan說。

*Jonathan與家人

「我未來的計劃和目標是成為一名主任牧師並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傳遍地極。我相信上帝呼召我去牧養祂的群羊。我的夢想就是盡自己的全力,宣揚上帝的名,傳講祂的道,看見更多的人得救,受洗,來到教會。」Jonathan說到。

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我從失敗中學到的四個功課(有聲中文)

作者:Ellen Bargh,英國
翻譯:Abby,中國
語音播讀:舒然,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我們總會經歷各種不同的失敗。做不到每天讀經的我很失敗,跟父母撒謊的時候我很失敗,對於激怒我的人,我無法好言相待,也很失敗。我總是在失敗,甚至連學校的宗教教育課我都掛了。(我得了個U,意味着連評分都沒有)

正因為這樣,當我讀到聖經里有那麼多人物經歷重大失敗時我才會那麼欣慰。耶穌的門徒彼得就多次失敗。在耶穌去往各各他的途中,他三次不認主。他看見耶穌行走在水面,問耶穌自己是否也可以這麼做,然而他最終因為恐懼而沉進水裡(馬太福音14章)。但耶穌依舊愛他和接納他。

聖經從來沒有應許我們凡事順利。相反地,它告訴我們如何應對失敗。箴言書24章16節說「義人雖七次跌倒,仍必興起。」保羅在腓立比書3章告訴我們要忘記背後,努力朝着耶穌基督的標杆勇往直前。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從中反思,反而選擇自暴自棄。

作為一個失敗「專家」,以下是我從失敗中學到的一些功課:

1.失敗讓我學會了尋求幫助

研究生第一年,我在讀經禱告方面無比掙扎。最諷刺的是我的研究方向是舊約。我每天把聖經作為學習任務來研讀,但是內心深處卻感覺離上帝很遙遠。我覺得自己糟糕透了,因為我知道我應該親近祂。

我知道我需要有人幫助我把眼光定睛在耶穌基督身上並持續跟祂交流,但我很掙扎,因為我不喜歡尋求幫助。尋求幫助會讓我感覺很挫敗。不過當我想起過去每周有人一起讀經禱告帶給我多麼大的益處時,我決定放下自己的驕傲。畢竟,上帝創造我們就是讓我們過群體生活並各人互相擔當重擔的。(加拉太書6章2節)

我很欣慰我尋求了幫助,並且找到了一位朋友一起禱告、讀上帝的話語和背誦登山寶訓。這樣的經歷以一種我無法想象的方式把我拉回上帝的身邊。

透過失敗,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需要尋求幫助。

2.失敗讓我看到了我需要上帝的恩典

在我們第一學期的希伯來語課上,老師說這學期周測試成績最差的學生將會被退課。

但是測試前一天,我已經完全想不起這個事,什麼功課都沒溫就跟朋友一起出去玩了。當考試成績出來的時候我驚呆了。雖然我知道我考得不好,但是我沒有料到竟會差到這個地步。我忽然想起了老師在學期初說的話。幾周后我很焦急地給老師打電話,詢問他是否真的會按規定處理。他笑嘻嘻的說分數不會影響我,「東離西有多遠,我糟糕分數本該帶來的處罰也會離我多遠」。我感覺無比釋然,差點哭了出來。我知道在我不配得的時候,上帝依舊給了我這樣的恩典。

這樣的經歷讓我更加感恩天父為了赦免我們的罪,將自己的獨生愛子獻上。上帝知道我們無法把事情做對,所以祂派了自己的獨生愛子來擔當我們的罪果,洗凈我們的罪——東離西有多遠,祂使我們的過犯離我們有多遠。(詩篇103篇12節)

透過失敗,我們可以更加感激上帝的恩典。

3.失敗讓我明白,無論我多麼糟糕,我仍然可以被救贖

不久前我在一家農場工作。那裡有一個用鐵絲控制的喂料系統,需要喂料的時候就把鐵絲擰上,不用喂料了就把鐵絲鬆開。如果操作不當,喂料機會持續喂料,讓大量的飼料被釋放到牲畜的棚里。

有一天晚上,我一個人在農場工作,結果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我沒有注意到自己鬆開鐵絲的時候沒弄好,就在我忙着做其他事情時,大量的飼料衝到了牲口棚。過了很久,當我回去看時,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我鬆開鐵絲,喂料停止了。當晚回到家,一整夜我都感覺內疚無比。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來到農場,給老闆解釋所發生的事情。然而他並沒有解僱我或者朝我大喊大叫,而是跑到牲畜棚里看了看,說:「情況是很糟糕,但還是可以挽救的」。我立刻感覺如釋重負。我感激了他的仁慈,向他道了歉並繼續留在那裡工作。

看到如此糟糕的情況仍可以被挽回,這使我想到上帝是如何拯救像我這樣的人的。我曾經周五去青年團契,周六去派對瘋玩,然後周日帶着宿醉去教會。然而即使這樣,上帝依然沒有放棄我,相反地,祂給我機會從錯誤中學習,並使用我這樣的經歷來鼓勵我現在所帶領的青年團契中的其它成員。

透過失敗,我們能被上帝所用。

4.失敗讓我學習到堅持不懈

有時當我失敗了就會想直接放棄。比如當我立志不再撒謊卻又陷入試探的時候。

然而腓立比書3章3節告訴我們要忘記過去,努力面前,向著標杆也就是基督直跑。

這意味着我們要在跌倒的時候重新站立起來。意味着我們要定睛在耶穌身上,失敗的時候不放棄。因此當我撒了謊之後,我可以找到那個人,認罪並彌補自己的過錯。這需要我放下自己的臉面,立定我在耶穌里的身份。

我會堅持做正確的事,因為我知道這麼做,我就可以得到那最終的獎賞——耶穌基督祂自己。(腓立比書3章14節)

透過失敗,我們可以學習到堅持不懈。

雖然我經常失敗,並且還會繼續失敗,但是我知道上帝比一切更大,祂能拯救我和挽救我的失敗,因此我倍受安慰和鼓勵。因祂付上了代價,我能重新站立並一直跟隨祂。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原創經文卡片和歌曲

原創經文卡片作者:笨蔡鳥
原創歌曲《奇妙的話》:New Heart Ministry 新心音樂事工

歌曲作者談歌曲創作背景:

我們都知道詩篇119是聖經最長的一章,記得讀經的時候,總是不明白為何詩人那麼長氣,說個沒完。可是當我花時間慢慢咀嚼一段一段的經文時,詩人對上帝話語的熱愛令我的內心激動,也深感慚愧。上帝的話語是律例,是命令、是應許,能帶給我們靈里的甜蜜,也能揭開心底最深的隱私。甚願我們花時間反覆思想上帝寶貴的話語,因為其中有安慰,有能力。讓我們一生愛慕這奇妙寶貴,又永遠長存的話語,順從祂的導引!

 

詩篇121篇5節——保護你的是耶和華,耶和華在你右邊蔭庇你。

約拿書2章7節——我心在我裡面發昏的時候,我就想念耶和華。我的禱告進入你的聖殿,達到你的面前。

約翰一書4章19節——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哥林多后書1章4節——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哥林多后書4章16-17節——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此作品為雅米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基督徒對於同性吸引常有的三個誤解(有聲中文)

作者: Amanda Lim , 新加坡
翻譯: 夏天, 台灣
語音播讀:Jovial,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我一點兒都不同意牧師今天關於同性戀的講道」。我們剛點了餐前甜點坐下來,Jenny就冒出了這句話。「他的觀點太狹隘了。那些被同性吸引的人,他們產生的好感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啊,並且,他們對同性的愛慕也是真誠的」,她說。

我很少看到16歲的Jenny對某件事表達激烈的個人看法。大部份時候,她在表達對人事的看法時,都是不置可否甚至小心謹慎的。因此,聽到她這次主動回應牧師今天早上的講道內容,我挺吃驚的。所以我決定,再多了解一下她想法的緣由。我隱約覺得,這一定和她自己的事情有關係。

當我們的冰淇淋鬆餅上桌后,我隨口問道:「你的朋友中有人被同性吸引所困擾嗎?」她含糊地說了些什麼,我沒聽清楚。「不好意思,沒聽清楚,你能再說一遍嗎?」我再問道。「我自己就是。」這次,她的聲音裡帶着一份堅定。

「其實我一點也不意外。」我停頓了一秒之後,說出了已經在腦海里演練了好幾遍的回答。幾個月來,我觀察到每次查經班或主日講道中提及有關性別問題和LGBT議題的時候,Jenny總是離席而去。但我從沒想過跟她提這個話題。

可是現在既然鍋蓋都被掀開了,我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假裝不知道,或事不關己了。

這是第二次有我輔導的青少年跟我講自己有同性戀傾向了。第一次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我驚訝到說不出話來。最後,那位青少年覺得她已經受夠了要一直抗拒內心的感受,最終決定豁出去了。

在此之前,我身邊從來沒有人被同性吸引困擾,我也從來沒有碰觸過這個話題;而且我從不覺得自己需要去了解更多相關的知識,我覺得自己當一個吃瓜群眾就好。但是上帝開始讓我意識到,我需要去關心和接觸這群人,並且要在愛中向他們闡明祂的真理。

誤解一:我們只要知道聖經上說同性戀是罪就足夠了

有一次我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問我是如何看待同性戀關係的。認真思考後,我給出了一個「符合聖經」的標準答案:「聖經教導我們是上帝創造了性,並且性只能在一男一女的婚姻之中存在。性的創造並不是為了同樣性別的兩個人。我相信聖經,因此我認為同性戀行為是錯誤的。」

我的朋友回答說他尊重我的信仰,但他非常反感教會裡反對同性戀的講道。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教會裡的人並不是真正關心這件事情。每次當我想多問幾句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反駁,並且拒絕我。我覺得這個話題的正反兩方都需要更多了解彼此的想法。」

雖然猝不及防地被這位朋友打臉,但我知道他的觀察是對的。我還真的碰到過好幾次,特別是在教會的時候,我們總是冷冷地說:“同性戀是錯的,因為聖經這麼說了。”我們還會引用羅馬書1章26-27節的經文和創世紀第19章索多瑪和蛾摩拉的故事來支持我們的觀點,於是一場討論就這樣畫下了句點。沒有人接着提出問題,或者試着挑戰我們說的這些話。同性戀行為就是錯的──走的時候我們帶着更加堅定的信念,對那些在同性戀中掙扎或者有同性戀傾向的朋友又多了幾分冷漠。

也許是因為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並沒有過這樣的掙扎,所以我們也不曾花時間思考如何真正去愛,去接觸,去與有同性傾向的朋友相處。當被追問「既然同性戀是‘天生’的,為什麼又會是錯的」 時,我們卻發現自己無法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然後,我們就會被貼上盲目的信徒」和「恐同」這樣的標籤。

回到我和Jenny的對話上來。我後來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和她一起一對一地查考聖經,找出上帝在創造人類時的旨意究竟是怎樣的。雖然到最後她覺得她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上帝的旨意,我仍然感到非常感激。至少我們有時間一塊討論,且這段時間給了我聆聽她的想法和了解她的掙扎的機會,讓我也能試着用最有愛的方式,跟她述說上帝的真理。在這整個過程中,我也慢慢地看見,其實我們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都需要上帝的恩典。

誤解二:一切都是選擇的結果,同性戀者是故意選擇活在同性戀的生活模式里的

一個用來支持同性戀行為的最強大的論點就是:同性戀是我們無法選擇的。正如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膚色、身高、性別、和出生在哪個家庭這類情形一樣。

我的另一個同樣也有同性吸引困擾的基督徒朋友, 跟我分享過類似的心情。他說,那種感覺是從心底自然生髮出來的,且久久不散。「那種感覺就像你渴望去愛也渴望被愛,只不過那個對象是同性。我覺得如果我追隨我的感覺,我就可以被接納並得到我渴望的親密關係」。我的朋友這麼說道。

當我了解了我有幸輔導過的兩位年輕女孩以及其他好朋友們的生活經歷后,我才明白,原來任何人都有可能被同性吸引,這樣的感受背後不一定有什麼特殊的因素。有些人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中,不曾接觸同性傾向的人群也沒有類似的任何經歷,但他們仍然會受到同性的吸引。

當然,你大可以說這些在同性傾向中掙扎的人們,最終還是有權利選擇繼續或停止他們的同性戀行為。但我認為,這些所謂的“選擇”並非是直接了當說放下就可以放下的,它們往往需要付上極大的代價。

有些人為了要遵循上帝對人類創造的旨意而努力抵抗着同性戀傾向多年,但至終還是屈從於他們內心的慾望。甚至對於那些下定決心抵擋他們內心感受並順服上帝旨意的人,也無法保證有一天他的性取向會被改變。身受同性傾向困擾的牧師兼作家Vaughan Roberts曾說:「上帝當然有能力改變我們的性取向,但祂並沒有允諾祂一定會這樣做,至少祂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改變我的性取向。」

誤解三:同性戀者是一群異類

雖然我們從來不會這樣說出來,但是我和我的朋友們(包括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對同性戀者的談論卻暴露了我們有意地把同性戀者看為是異類。跟貪婪、酗酒、誹謗、欺騙和其他的種種罪比起來,同性戀常常被視為是更有爭議且更嚴重的罪。

然而哥林多前書6章 9-11節清楚地把這些行為一一列舉出來,提到在上帝面前它們為同等的罪,這點提醒了我們,(舉個例子)一個貪婪的異性戀者並不會比一個同性戀者更加公義。

我幾乎能聽見那些受同性吸引的朋友們在吶喊說:「你怎麼可以把我對同性的喜歡與貪婪、誹謗、酗酒這些不好的行為相提並論呢?這些都是會傷害他人的罪行,而我的感覺並不會傷害任何人!」

身為基督徒,我們相信聖經所說的。但在面對受同性吸引的朋友時你要如何幫助ta認清ta對同性「自然」的愛慕之情是人類墮落後罪性的結果,而並不是上帝創造性別的真正目的呢?我們要怎樣才能除去我們心裡自以為比別人好的論斷心態,在謙卑和愛中向人傳講上帝呢?

我對這個挑戰的看法

我認為基督徒看待這個挑戰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對那些從來沒有同性吸引困擾也沒有親近的家人或朋友有過類似困擾的弟兄姊妹來說,這正是我們關注這個議題並關心同性戀群體的時候。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和禱告要如何以他們需要的方式和他們接觸。我們可以從簡單的提問開始,聽聽他們的經歷和故事,比方說,你可以問:「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自己被同性吸引的?」,「身為同性戀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或者「現在有沒有什麼地方我可以幫到你?」

在我們試着去融入他們的時候,我們必需要能夠不在乎他們怎樣回應,而持續無條件地愛他們。

對於我們當中有些自己或親人朋友中有同性戀傾向的,則是要持續地將自己紮根在上帝的話語中。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同性戀聲勢越來越浩大,看起來更酷,甚至快要成為主流文化的社會裡,順從我們內心的感受,似乎成為無可厚非的事。

但是,在努力做到「做真實的自己」和「愛我們的鄰舍」且要避免被貼上古板和恐同人士標籤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會讓真理打折了呢?如果真正的愛就是要在真理中彼此相愛呢?──這意味着即便會影響我們當下的和諧狀態,我們仍然要告訴他們上帝對人類的旨意究竟是如何的。

在我們的回應里,不僅要有上帝的真理,還要有祂的愛。單單指出同性戀是罪是不夠的,我們必需要願意陪伴那些在同性戀傾向中掙扎的朋友們,並在真理中愛他們。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因個人隱私緣故,文章中所出現的名字均為化名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無問西東》——生命到底應該獻給什麼?

作者:依含,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前任3》的熱度還沒褪去,電影《無問西東》就立刻轉入了人們的視線。電影片名來自清華大學校歌第三段歌詞中的一句:“器識其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原意是人的德行要放在學問之前,義之所在自然能夠堅定不移、勇往直前,美好的德行與於人有益的言辭是青春飛揚的根基。英文名則譯為Forever Young,意思是永遠年輕。說的是希望大家不忘初心,保持年輕時的勇敢與純粹。

電影從七年前就已經開始籌備,在2012年早已殺青,如今終於在網友的千呼萬喚中始出來,呈現在了我們眼前。除了高顏值的大咖雲集外,影片的最大亮點在於導演李芳芳純熟的講故事手段。影片講述的不是那些清華偉人的故事,相反,它講述的是平凡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故事。它以倒攀時間線敘述,展現了21世紀的張果果、1962年李想、陳鵬、王敏佳三人的清華校園、1937年西南聯大敘述沈光耀,最後到1923年吳嶺瀾的故事。片中的幾個青年人,在四個非凡且不同的時空中,一路勇敢思索、追隨內心前行,尋找生命意義。影片就在此有條不紊的時空中穿梭,看似沒有邏輯,實則深思熟慮的巧妙連接並互相互動與影響着,最後都在同一生命線上回合,傳承清華人對生命的執着精神。

第一段故事發生在二十年代,清華學生吳嶺瀾在他的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個困惑是“自己是否該堅持讀自己並不擅長的理科”。校長梅貽琦開導他:“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第二段故事發生在西南聯大,抗日戰爭開始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為了躲避日軍轟炸,一路西遷至昆明,並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富家子弟沈光耀也在這裡讀書。他是學校里拔尖的人物,出身不凡、世家公子、書香門第,家中不乏功名利祿。這讓米雪飾演的母親對兒子要求不要追求功名利祿,只要做平凡的人,追尋心中的快樂平庸一生即可。但當沈光耀看到炮火中的中國,他做出了選擇,去當兵參戰!他不是為了什麼功名利祿,只為盛放對生命特別的熱愛。

第三段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醫院護士王敏佳因為寫信舉報師母欺辱自己的老師以及謊稱和毛澤東合影而遭到了批鬥,在眾人的侮辱與虐打中近乎崩潰死亡。這時一直愛戀她的陳鵬始終堅定地保護她、愛惜她,在敏佳絕望之時托住了她。但因為嚴酷的時代,兩人最終沒能走到一起。在理工男陳鵬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非常認真、執着和純粹的愛,只問深情,無問西東。”

 

最後一段張震所飾演的張果果的故事發生在現代,他為了救助來自農村的早產四胞胎家庭,費盡全力爭取奶粉的案子,來拿到款項救助。其中講述了現代社會的爾虞我詐,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人與人之間誠信的缺失。在他聽了父母支邊的故事之後,決心選擇跟從內心的聲音,只問初心,無問西東。

影片中的四個故事包含着許多的元素:誠信、初心、勇敢、愛情、迷惘與方向……。但是最終的主題卻都巧妙地融在一個點上,即“追隨真理,不被世界的聲音影響,無問西東。”

反觀現今的速食文化社會中,比起追求真理、生命的意義,我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小天地。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這個社會灌輸着“你要好好學習,出人頭地、比別人強。” “將來要掙很多的錢,開豪車、住名房等……”,以至我們變得將精神世界的基礎建立在了物質主義的基礎上。而物質的來源就是必須順應世界設下的框架活才能得着。

就像故事中的吳嶺瀾,在那時代的清華校園,其文科全部滿分,物理卻掛科。在“人人都是第一名”的學校里,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當教務長梅貽琦找他談話,問:“你文科這麼好,當初為什麼非要學實(理工)科呢?”他回答卻是:“因為成績最好的學生都學實科。”在人云亦云的時代中,別人怎麼樣我就怎麼樣,好像那個大家認為最好的,就是我也應該去做的,把自己置身於盲目的忙碌中,用虛假的真實來度日。記得曾問過一個朋友:“你覺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他回答:“我哪有時間想這些事情?我的人生還沒有經歷太多,現在人都那麼現實,都看重物質,那些關乎意義的事情等我老了再說吧。”

所以影片中有一句台詞才會那麼觸動大多數人的心——“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那麼,除去這些世界加給我們的物質框架,人生什麼是真正值得,且需要我們去追求的呢?就好比片中的主角後來那樣,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和未來也要去追求的事?我的答案是那真理、光、永恆的生命——主基督耶穌。(約翰福音1章1-4節“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祂造的。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如果我們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且追求的是這永恆的生命,那麼當我們如影片中主角們那般正在經歷着人生的低谷、在十字路口徘徊,恐懼戰兢不知道方向,每天馬不停蹄地跟隨世界的節奏,讓自己變得更好,卻在打擊中迷失自己時,我們會知道上帝一直在掌管一切。因為這是祂在詩篇18篇1-3節給我們的應許,“耶和華,我的力量啊,我愛禰!耶和華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上帝,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祂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90篇10節)“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着智慧的心。”(詩篇 90篇12節)聖經也早已提醒我們,生命是有限的。既然知道了生命的意義為何,那麼就不該再浪費生命去追求那些物質上短暫的滿足。而是有鑒於在世時光的短促及永恆的無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乃是來到上帝的面前,認識祂,以國度的眼光正確地看待周遭的一切,而不是在世界的霓虹燈中隨波逐流。

常聽有人說,青春,就應該用在美好的事物上。同樣的,我的青春就該用在追求那永恆的生命,在當中建立自己,因這是世上最美好的事了。最後與大家分享一句影片中經典台詞:世俗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無論外界的社會如何跌宕起伏,請都對自己真誠,堅守原則。內心沒有可雜念和疑問,才能勇往直前,無問西東。願你在被擊打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一張小卡片引發的祝福風暴(有聲中文)

作者: Jordan DiFernando , 美國
翻譯: 孔曉慧, 中國
語音播讀:美君,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焦慮和抑鬱時常困擾着我。恐慌症更是家常便飯,緊接着就是被懷疑和不信的陰雲籠罩。我曾經歷過精神上的各種折磨,再加上一段段破壞性的關係帶來的傷痛,我因此崩潰過很多次。

我常常感覺自己是在與惡魔共舞。好像牠故意選擇了這些痛苦來折磨我。在大二那年,精神上的痛苦全面爆發了。事情是這樣的,生性比較害羞的我高中時開始學習聲樂。在聲樂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嘗試歌劇,並讓自己融入到有幾百年歷史的經典音樂中。

大學里我繼續學習歌劇,一次我在為《O Del Mio Dolce Ardor我懷着滿腔熱情》這首獨唱醞釀情感,卻是總也找不到感覺。這是一首交織着灼熱的感情和痛苦的愛情歌曲,然而我無論怎麼嘗試就是唱不出味道來。當我在更深入地挖掘心裡的感受時,我以為自己已經擺脫了的無價值感、對自己的厭惡以及絕望再次撲面而來。我開始逃避家人和朋友。

精神上的掙扎讓我精神恍惚,我從大學休學了。我日夜躺在床上,似乎被困在一片濃霧中怎麼也走不出來。我從來都不曾經歷這麼嚴重的抑鬱。但我不願跟別人說自己的感受,因為大家不會明白我心裡的煎熬。比起說出來之後不能被人理解而失望,我覺得獨自承擔反而更容易些。

一張卡片

儘管知道上帝與我同在,但是我的生命卻在崩塌。我被碎石瓦礫掩埋在黑暗裡,拚命掙扎着想要回到光亮中。後來有一天,有人向在痛苦深淵中掙扎的我伸出了援手。

我收到了一張卡片。讀過後我便隨手放在了一邊。那天那張卡片上的話對我沒有絲毫意義。

幾周后的一天晚上,可怕的恐慌症再次發作。我坐在床上,上氣不接下氣,心臟急速跳動,且渾身是汗。我感到身上每一塊肌肉都是緊繃的。迷茫中,我開始翻找我的書。我不知道要找哪一本,但是我抓住了聖經。當我快速翻看時,那張卡片掉了出來。我打開它,重新讀了上面的話,這一次,上面的每一個字都刻在了我的心裡。


寫卡片的人點亮了我的生命。她寫道她相信上帝對我的生命有更美好的旨意,上帝在預備我來領受祂所為我準備的。還有,她為我感到驕傲。這些話打動了我。平生第一次,開始有光穿透我為自己築造的圍牆,照進我的心裡。

就在那個時刻,我意識到如果我能用自己的經歷來影響別人的生命,那麼我所經歷的一切痛苦也都值得了。每一個不眠之夜都不再是白白忍受的,每一處創傷都會因着主耶穌基督而變得有意義。因為我可以用自己所經歷過的苦痛來安慰別人,將愛傳遞給世界各地的人。於是,這張卡片成為了我一段特殊旅程的開始。

更多的卡片

那天晚上,我坐起來寫了許多要送給陌生人的卡片。每張卡片上都有一句激勵人的金句或聖經經文,以及一些肯定的話語。第二天,我把這些卡片放在了城市的各個角落。

話語是充滿力量的。當它被敬畏上帝的人使用時,就會有改變生命的果效。我的生命並不是被一張紙片改變的,而是被上面書寫的內容永遠改變了。那是我很長時間以來第一次開始相信我自己,我相信我可以用我經歷的苦痛給別人的生命帶來改變。

今天,這種隨處放置卡片的行為有了另外一個名字——Compassion Cards (愛心卡片)。人們通過卡片的形式用自身的經歷來鼓勵他人。現在這些小卡片遍及了整個美國,甚至遠到東非的國家。

你的故事是什麼?

可能你與我有相似的經歷,被抑鬱籠罩難以掙脫,或時常恐慌發作,精神崩潰。你也許身處一段破壞性的關係中,甚至有過被虐待的經歷。也許你像我一樣,相信自己的生命沒有任何價值,活着是毫無意義的。但我在這裡告訴你,絕對不是!上帝把我這樣一個抑鬱絕望到不成樣的廢人都拯救出來了,並讓我去安慰、支持那些曾經和我一樣頹廢的人。上帝給了我一個使命,讓我去服侍世界各地的人,祂同樣在你身上有美好的旨意。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詩篇126篇5節)

我的故事充滿淚水。我向上帝呼求了很多年。祂怎麼可能會使用我呢?我只知道放棄、哭、然後逃離。有趣的是上帝可以在沙漠中開江河。我流淚撒的種,現在卻在歡呼喜樂中收割。我一直認為生命中那段糟糕的日子毫無意義。但是看,上帝卻能用它來成就大事。我的痛苦、我受過的羞辱,我的悲傷?沒有它們,我這段生命旅程才真的沒有意義呢。

千萬不要懷疑上帝在你生命中的作為。祂正在將你人生中的破敗譜寫成美妙的交響樂。樂譜雖然充滿苦痛,但是最終你會得到遠勝過現今試煉的大喜樂。你所經歷的對上帝來說都很重要。你準備好讓祂引領你的道路了嗎?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眼看事兒辦不成了,我該按邏輯放棄,還是憑信心堅持?(有聲中文)

作者:Aliyah Lauren Jacobs,南非

翻譯:Cindy Wang, 澳大利亞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我的胸口好似被石頭壓住,手心裡全是汗,淚水無法抑制地奪眶而出。我的情緒處於崩潰的邊緣。我有太多要禱告,卻開不了口 ——但我清楚祂都知道。

九個月前,上帝給了我一個異象,讓我去創作、管理和領導。後來我便有機會用攝影作品重現歷史上13名傑出女性的故事,並且最終得以將作品放到南非開普敦的一個畫廊里展覽。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很愛閱讀歷史書籍,對歷史的熱愛激發我在過去8年裡致力於聖經中女性的研究和教導。不過聖經故事並非我關注的全部,在現階段,上帝讓我有感動向世界介紹歷史上的13位傑出女性。

我的目標是讓大家認識這些為各自所在領域帶來巨大影響力的女性領袖和先鋒們。比如說Ada Lovelace,她是世界上第一位電腦程序員;還有天文學家和教育家Hypatia,她因過人的學識和毅力而被殺害;Hannah More是執筆的戰士,她與朋友William Wilberforce為解放奴隸並肩作戰;使徒行傳12章中的Rhoda展現給我們一位在禱告中滿懷信心的女性形象;我自己則飾演世界上第一位歷史學家Anna Comnena。最後還有我最喜愛的兩位傑出女性領袖:埃及女王Hatshepsut和愛西尼女王Boudica。這些只是我認為世人應該認識的偉大女性中的一部分。

起初,一切似乎都進展順利。上帝供應了攝影師、模特,一家戲劇用品專賣店在得知我的項目願景后也給我提供了優惠。照相采景地點堪稱完美,擺上那些懷舊道具和布景,好似老電影中的場景一般。每一步我都經歷了上帝信實的供應,但一切突然嘎然而止,我彷彿踏入了荒漠之地。

雖然場地租好了、票也售完了、開幕式典禮也預備妥當了,但有些環節依然毫無進展。離開展只有不到三周的時間了,因着資金匱乏我還沒將照片印到油畫布上。所有許諾支持此次項目的贊助商都放了鴿子。

需要錢的地方越來越多,要支付開幕式發言人的出場費,賓客的餐點費,畫廊的使用費等。我開始不堪重負,信心也動搖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幾近崩潰,開始向上帝呼求。我背負着巨大的壓力,在邏輯和信心之間徘徊。

我坐在地上啜泣時,一個細小的聲音開始和我理論。如果沒有資金,也沒有其他出路的話,就應放棄這個項目,並退錢給買了票的賓客們。這似乎合乎邏輯,我也可以擺脫巨大的壓力,而且如果家人朋友看到我為此事淚流滿面,也會為我擔心並安慰我放棄的。

然而,這個決定違背我所相信的。另一個聲音告訴我應該堅持,準備好照片、傳單,繼續進行這個項目。雖然我身心俱疲,但上帝的話語點燃了我心中的一絲希望。

接下來的一周非常艱難,我不斷努力,卻始終沒有突破。剩下的時間不多了,資金仍然沒有到位,也看不到什麼出路。然而那一絲希望將我帶到上帝的平安之地,將一切交託,想要放棄的想法也平息了。

在等待中,我默想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站在那片陌生的土地前嚴正以待的樣子。他們對這片土地一無所知,但這是全能的上帝賜給他們的應許之地。他們披盔戴甲直面強敵,而更強大的武裝是建立在上帝話語之上的信心。我被以色列人對主的全然信靠鼓舞了。雖然他們從沒見到過這片應許之地,對踏入迦南地將面對的是什麼也無從知曉,並且他們知道要獲得應許之地也需極力征戰,但他們深信那片土地是屬於他們的,他們以建立在上帝話語之上的信心為武器跨過約旦河,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

在那最艱難的一周就要結束的時候,上帝給了我希望。一間服務邊緣青少年的學校詢問是否可以帶他們學校的女生來觀看展覽,而我一直熱衷於幫助年輕女性,所以這個請求讓我興奮不已。

因這個機會我們募集了款項幫助這些孩子們免費觀展、用餐和獲得免費禮物。不久當地的打印店給了我們優惠的報價,同時我們也收到一筆捐贈,剛好夠打印所有的畫布!展覽從三月11日開幕一直要持續到月底。我不知怎麼地竟然弄夠錢支付了講員,我的父親承擔了賓客餐飲的費用,這成了一個祝福滿滿的展覽。

當我支取信心,並讓它成為我生命的邏輯時,我就戰勝了自身的軟弱。這同時讓我見證了神跡,也拉近了我與上帝的關係。其實,我越專註聽祂的聲音,並順服祂的帶領,祂的話語也就愈加清晰。我也認識到,上帝所說的話就是邏輯 ——我要用信心信靠祂的邏輯。

不管身處何種境況,上帝的聲音都應成為我們克服懷疑的利器。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