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 : 一同受苦

讀經:哥林多前書12章14-26節 

在2013年,七十歲的英國皇家海軍老兵詹姆斯·麥康奈爾過世了。他沒有家人,長久住在護理之家。工作人員擔心無人會參加他的葬禮,負責人就透過社群媒體發布麥康奈爾告別禮拜的訊息:「在現今的時代,若有人離世卻沒有親人哀悼,實在是很悲哀的事,而這個人其實是我們的家人⋯⋯。如果你可以到墓地⋯⋯向這位前戰友致敬,請儘量到場參與。」結果,當天有兩百位皇家海軍的同袍坐滿了所預備的長凳!

這些英國皇家海軍展現了一個聖經真理:我們都是彼此相連。正如保羅說:「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哥林多前書12章14節)。我們不是孤立的,相反地,我們都緊連於耶穌。聖經讓我們明白,信徒之間的關係就像身上的各個肢體:「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26節)。身為基督徒,我們都是天父大家庭的成員 [....]

靈命日糧 : 僕人敬聽

讀經:撒母耳記上3章1-10節 

倘若沒有關閉無線電收發設備,另一艘船的人將會知道鐵達尼號正在下沉。肇事前,另一艘船的電報員希瑞爾·伊凡斯(Cyril Evans),曾嘗試發訊息給鐵達尼號上的電報員傑克•菲利浦(Jack Phillips),告訴他鐵達尼號附近有一大片冰原。但菲利浦當時正忙於傳送乘客的電報,便無禮地要求伊凡斯別再打擾他。伊凡斯只好無奈地關閉無線電,熄燈就寢。十分鐘後,鐵達尼號撞向一座冰山,但所發出的求救信號竟無人應答,因為沒有人聽見。

我們從撒母耳記上看到,當時以色列國陷入危機,因為祭司們腐敗不堪,失去了屬靈的眼睛和耳朵。那時,「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母耳記上3章1節)。但上帝並不放棄祂的子民,祂開始向在祭司家中長大的小男孩撒母耳說話。「撒母耳」的意思是「上帝聽見」,是紀念上帝應 [....]

靈命日糧 : 自我省察

讀經:耶利米哀歌3章37-42節 

最近,我看了父親在二次大戰期間寄給母親的一疊信件。當時他身在北非,而母親則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父親是名美軍少尉,他的職責包括檢查士兵的信件,以防洩漏軍事機密。因此,看到父親在寫給母親的信封上,蓋個「經白約翰少尉檢視」的戳章,表示父親審查了自己的信件,這令我感到相當滑稽。事實上,他真的把自己寫的信件刪了好幾行!

對我們所有人而言,常常自我檢討是一個很好的習慣。聖經也數次提及,花點時間認真自我省察至關重要,因為這樣我們可以發現自己有哪些不正確、不能榮耀上帝的心思或行為。正如詩人禱告說:「上帝啊,求祢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詩篇139篇23-24節)。先知耶利米說:「我們當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再歸向耶和華」(耶利米哀歌3章40節)。保羅在談及信徒領受 [....]

靈命日糧 : 終極人浪

讀經:歌羅西書1章1-8節 

在世界各地的體育賽事及演唱會中,人們都喜歡製造「人浪」。這個動作首先由觀眾席上的幾個人開始,他們站起來高舉雙手再坐下,旁邊的人隨即仿效,好讓這連續的動作如波浪般在整個體育場中進行。當這個動作傳了一遍回到起點時,那些最先起立發動人浪的觀眾都會露出笑容,並且發出歡呼聲,然後再做一次!

在1981年,美國奧克蘭運動家隊與紐約洋基隊的職業棒球賽中,首次記錄了觀眾當中的「人浪」。我喜歡參與製造人浪,因為很有趣,而且在當中所體驗到的快樂和團結,讓我聯想到福音,就是耶穌賜下救恩的好消息,使各地的信徒能在讚美及盼望中團結一致。其實,這股「終極人浪」在兩千多年前已經在耶路撒冷展開。保羅在寫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裡如此形容:「這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也傳到普天之下,並且結果、增長,如同在你們中間」(歌 [....]

靈命日糧 : 我們的拯救者

讀經:以西結書34章5-12節 

一名拯救人員將她的獨木舟停在大海中,協助在鐵人三項比賽中驚慌失措的游泳選手。她大聲地提醒他們:「別抓住船的中央!」因這會使獨木舟翻覆。她指示這些疲憊的參賽者游向獨木舟的船頭或船尾,抓住那裡的一個圓環,讓她可以執行救援任務。

當來自生活或人們的壓力幾乎讓我們滅頂時,身為基督徒,我們知道自己有一位拯救者。聖經告訴我們:「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必親自尋找我的羊,將他們尋見。⋯⋯這些羊在密雲黑暗的日子散到各處,我必從那裡救回他們來。」(以西結書34章11-12節)

這是先知以西結對被擄的上帝子民所做的保證。由於掌權者漠視並剝削百姓,草菅人命,而且「只知牧養自己,並不牧養[上帝的]羊」(8節)。結果造成人民「在全地上分散,無人去尋,無人去找」(6節)。

然而 [....]

靈命日糧 : 拯救窮乏人

讀經:詩篇82篇3-4節 

如果可以選擇,你會去瑞士滑雪度假,還是到捷克拯救危難中的孩童?一個普通的德國猶太裔男士尼古拉斯·溫頓(Nicholas Winton),卻放棄滑雪度假而選擇了後者。在1938年捷克和德國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之際,尼古拉斯前往捷克首都布拉格的難民營,看到許多猶太人惡劣的生活環境,強烈想要幫助他們的念頭油然而生,於是他便制定了一個救援計畫。他籌集了資金,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讓六百多個孩童安全地離開布拉格,前往英國接受當地家庭的照顧。

他的舉動與詩篇82篇所記相呼應:「你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當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3節)。這首詩的作者亞薩鼓勵以色列百姓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保護貧寒和窮乏的人,救他們脫離惡人的手」(4節)。就像尼古拉斯堅持不懈地奔走拯救這些孩子,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