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喪屍小孩也需要愛
作者:葉玲君,台灣 最近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在Netflix熱播完結,此劇引發廣泛討論。 […]
"雅米鼓勵年輕人尋找自己的人生目的,也相信年輕基督徒應該用自己的聲音向周邊的年輕人傳遞那美好的消息。
我們希望可以與讀者一起去思考、去探索、也去尋找答案——我為什麼這樣做,我該如何活?希望我們都獲得啟發,願意單單為上帝的兒子而活。
向我們投稿或以志願者的形式與我們同工,一起將上帝的話語分享出去吧!"
作者:葉玲君,台灣 最近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在Netflix熱播完結,此劇引發廣泛討論。 […]
讀經:哥林多前書3章1-9節
比爾·阿什(Bill Ashe)在1962年訪問墨西哥期間,幫助一家孤兒院修理風車手動水泵。15年後,比爾創立一個非營利機構,因他渴望藉由為貧困的村莊提供清潔的水來服事上帝。他說:「上帝喚醒我,要我把握機會與有同樣負擔的人同工,為貧困的農村居民提供安全的飲用水。」後來,有數千位來自100多個國家的牧師和宣教士提出要求,比爾才知道全球還有許多人需要安全的飲用水,於是他邀請其他人參與這項事工。
上帝樂見我們以各種方式與祂及別人一起同工。當哥林多的信徒為了跟隨哪位聖經教師起爭論時,使徒保羅清楚表明自己不過是耶穌的僕人,是與亞波羅一起同工,屬靈生命的成長完全在於上帝(哥林多前書3章1-7節)。保羅提醒我們,所有的工作都具有上帝賦予的價值(8節),他也認識到在服事上帝的過程中,我們具 [....]
作者:Ben Kampmeier,美國 翻譯:小七 ,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https: […]
讀經:列王紀上17章8-16節
三百個孩子衣著整潔地坐在餐桌前,對著空盪盪的杯盤為早餐作謝飯禱告。這種情境在喬治·慕勒牧師(George Mueller,1805-1898年)所創辦的孤兒院裡並不稀奇,然而這次他們又看到上帝的供應。就在慕勒牧師向上帝禱告的幾分鐘內,有位麵包店老闆突然來按門鈴。這個老闆前一晚徹夜難眠,總感覺孤兒院需要麵包,就烤了三批送過來。幾分鐘後,出現一個送牛奶的人。他的車子正巧在孤兒院門口故障了,為避免浪費,就把一車的牛奶送給慕勒牧師。
當我們缺乏食物、住所、健康、金錢和友誼等生活必要的資源時,不免感到憂愁、焦慮和自憐。列王紀上17章2-16節提醒我們,上帝先前是差派烏鴉供應以利亞的需要(4-6節),後來上帝又再次出人意料地讓貧窮的寡婦供應他。雖然這個寡婦「沒有餅,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裡 [....]
作者:Ivan Phanada,新加坡 翻譯:Cindy Wang ,澳大利亞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htt […]
讀經:哥林多前書1章10-17節
美國特克薩卡納市不偏不倚的座落於德州與阿肯色州的交界處,全市大約有七萬人。他們有兩位市長、兩個市議會、兩個警察局和消防局。這城市的中學所舉辦的體育賽事總能吸引大批人潮,因為市民分屬兩個州,他們都會支持各自所屬的州立學校。但他們也面對更多考驗,例如他們的公有供水系統受到兩個州政府的法規管理,雙方持有不同的意見。還好,儘管這城市在地理上被劃分為二,但居民之間卻能團結和睦而聲名遠播,每年市民們都會聚集在兩州交界的一條街道上共進晚餐,慶祝他們是合一的群體。
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也許沒有區域上的分界線,但卻分門結黨、爭論不休,因他們各自擁戴傳福音給他們的傳道者(保羅、亞波羅或磯法,也就是彼得)。保羅呼籲信徒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哥林多前書1章10節),並提醒信徒,為他們被釘十字架的是 [....]
作者:Annie Caldwell,美國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李小蕊,中國
今日讀經:傳道書8章
“誰如智慧人呢?誰知道事情的解釋呢?人的智慧使他的臉發光,並使他臉上的暴氣改變。我勸你遵守王的命令,既指上帝起誓,理當如此。不要急躁離開王的面前,不要固執行惡,因為他凡事都隨自己的心意而行。王的話本有權力,誰敢問他說:“你做什麼呢? ”凡遵守命令的必不經歷禍患,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各樣事務成就都有時候和定理,因為人的苦難重壓在他身上。他不知道將來的事,因為將來如何,誰能告訴他呢?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這場爭戰無人能免,邪惡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惡的人。這一切我都見過,也專心查考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有時這人管轄那人,令人受害。
讀經:彼得前書1章6-9節
一般認為,24K金是將近100%的純金,只有微量的雜質,然而要達到這樣的高純度比例實在很不容易。煉金師採用的精煉方法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密勒法,速度最快、成本最低,但黃金的純度只可達到99.95%;另一種是沃爾威爾法,相對耗時且成本較高,但黃金的純度可高達99.99%。
在聖經時期,煉金師用烈火熬煉黃金,等到雜質浮到表層之後,便可去蕪存菁。使徒彼得在寫第一封書信給分散於小亞細亞(現今土耳其北部)的信徒時,將基督徒的生命所受到的淬煉,比喻為煉金的過程。當時,許多人因相信基督而受到羅馬帝國政府的迫害,彼得雖然也親身經歷這樣的苦難,但他卻清楚闡明:「這些試煉要顯明你們的信心是真信心。」(彼得前書1章7節,新普及譯本)
也許你覺得正面臨煉金之火,深受挫敗、病痛或其他各種磨 [....]
讀經:路加福音18章15-17節
我的孫子匆忙跑向雲霄飛車遊戲區的身高牆,看是否達到可以搭乘的標準。當他看到自己的頭頂已超出標準線時,他開心地放聲尖叫!
在我們的一生中,似乎有許多事都取決於我們是否「長大了」。例如:長大了就不再坐嬰兒汽車坐椅,而是直接繫上安全帶;從後座移到前座,甚至考取駕照。長大了就有資格投票,也能結婚。像我的孫子一樣,我們一生都期待長大。
在新約時代,孩子們固然受到關愛但卻不被重視,他們必須等成年後,對家庭有所貢獻,有資格參加會堂的聚會,才會被重視。但耶穌卻打破這些觀念。祂不僅接納窮人、生病的人,甚至孩子們。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都記載,許多父母帶著孩子去見耶穌,希望耶穌能為孩子們按手禱告,並為他們祝福(馬太福音19章13節;馬可福音10章16節)。
耶穌的門 [....]
讀經:耶利米書31章1-9節
麗娜雖然個子嬌小,卻毫不畏懼身高約1·8米且強勢逼人的筱莉。筱莉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來到「危機懷孕關懷中心」,因她早已決定要拿掉腹中的胎兒。麗娜雖溫柔地問她一些問題,但筱莉卻東拉西扯,並說些粗暴的言語。當筱莉開門預備離開時,依舊堅持要去墮胎。
此時,麗娜迅速擋在筱莉和門之間,並問她:「在妳離開之前,我可以擁抱妳並為妳禱告嗎?」從來沒有人給筱莉一個關懷的擁抱,霎那間眼淚從筱莉的臉上流了下來。
麗娜充分地體現了上帝的心腸,上帝以「永遠的愛」愛祂的子民以色列人(耶利米書31章3節)。那時,以色列民因不斷違背上帝的命令而承受許多嚴重的後果,但上帝還是對他們說:「我以慈愛吸引你。……我要再建立你。」(3-4節)
筱莉過往的經歷相當複雜,相信許多人都能理解。在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