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 : 不占便宜

讀經:使徒行傳16章22-34節 

幾名囚犯正在路邊清理垃圾,藉此減少他們的刑期,這時負責監督他們的監獄主管詹姆斯突然倒地不起。他們趕緊衝過去幫忙,發現詹姆斯的情況非常緊急,需要馬上接受治療,於是一名囚犯立即借用詹姆斯的手機打電話求助。警方後來向這幾名囚犯致謝,因為他們的協助,使詹姆斯能及時就醫,否則他的中風就會危及生命。特別是他們本可對他置之不理,或是利用這個狀況逃跑。

這些囚犯善意的行為與保羅和西拉被囚禁時的表現,不無相似之處。保羅和西拉被人脫去衣裳、被棍打並被關進監牢,當天夜裡突然發生一場大地震,使囚犯的鎖鏈鬆脫、監門全開(使徒行傳16章23-26節)。當獄卒半夜醒來,以為囚犯已經逃走,因知道自己必會受到嚴懲而準備自殺。但保羅大聲呼叫說:「我們都在這裡」(28節)。這個獄卒大受感動,因他們不像一般的囚犯 [....]

靈命日糧 : 愚拙的道理?

讀經:哥林多前書1章20-31節 

有些事情要經歷過才能真正瞭解。記得當我懷第一胎時,讀了許多和分娩相關的書,也聽許多朋友講述她們生產的故事。但我仍然無法想像分娩的過程,我的身體似乎要完成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提到,上帝藉著基督拯救了我們,讓我們重生進入上帝的國,這道理對那些未曾經歷救恩的人而言,似乎也同樣難以理解。十字架的死亡是軟弱、失敗和屈辱的記號,竟然能讓我們得到拯救,這聽起來似乎很「愚拙」,但這愚拙的道理正是保羅所傳講的救恩!

這實在超乎人的想像!有些人認為,拯救應該來自強大的政治領袖或超自然的印證;也有人認為,他們的學術造詣或哲學思想能夠成為自己的拯救(哥林多前書1章22節)。然而,上帝卻以世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帶來了救恩,而這救恩只有相信並親身經歷的人才能理解。

[....]

靈命日糧 : 失敗中的朋友

讀經:使徒行傳15章36節-16章5節 

在1939年11月27日,三位尋寶人在一群電影劇組人員的陪同下,挖開了在南加州的好萊塢露天劇場外的柏油路面。他們在尋找卡溫格山口(Cahuenga Pass)的寶藏,據傳在75年前,有人將黃金、鑽石和珍珠埋在那裡。

結果他們並沒有找到任何寶藏。他們挖了24天,但因遇到一塊地底巨石而不得不停工,得到的只是一個約3公尺寬、13公尺深的大洞。尋寶行動宣告失敗,最後他們落寞地離開了。

人難免會有失誤,我們也曾經失敗過。聖經告訴我們,馬可年輕時,也曾在一次宣道旅程中離開保羅和巴拿巴,「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因此,當保羅再次進行宣教之旅時,「就以為不可帶他去」(使徒行傳15章38節),甚至為此和巴拿巴起了爭論。然而,儘管馬可先前犯了錯,但多年後卻有令人驚奇的改變。當保羅孤獨地 [....]

靈命日糧 : 等待孵化

讀經:哈巴谷書2章1-3節 

在我家廚房窗外,有隻知更鳥在屋簷下築了巢。我喜歡看她把草塞進一個安全的地方,然後蹲在裡頭孵蛋。每天早上,我都會去看是否已孵出小鳥,但都沒有新的進展。知更鳥的蛋必須花兩週的時間孵化,這對我的確是耐心的考驗。

我一直沒什麼耐心,總是不願等候,特別是在禱告方面。我和丈夫等了將近五年,才等到機會收養我們的第一個孩子。作家凱薩琳·馬歇爾(Catherine Marshall)曾寫道:「禱告就像蛋一樣,不是一生下來就孵化的。」

先知哈巴谷也必須在禱告中忍耐等候。當時猶大國遭遇巴比倫的殘酷對待,但上帝卻不發一語,致使哈巴谷沮喪萬分,並總是「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要看耶和華對他說什麼話(哈巴谷書2章1節)。上帝回應哈巴谷,要他等候「一定的日期」(3節),並要哈巴谷「將這 [....]

靈命日糧 : 繁茂如樹

讀經:箴言11章24-30節 

我一直熱愛蒐集東西。童年時期,我蒐集郵票、棒球卡、漫畫。現在我當父親了,看見孩子也有同樣的愛好。有時我不禁心想:你真的還需要多一隻泰迪熊嗎?

這其實與需求無關,而是因新物品的魅力,或對老舊的、稀的有物品著迷。不論吸引我們的是什麼,我們都很容易相信只要擁有某樣物品生活就會更美好。我們會更快樂、更滿足。

只是這些事物往往會讓我們的期望落空。為什麼呢?因為上帝創造我們,是要被祂充滿,而不是被這世上的事物所充滿,即使這些事物宣稱能夠滿足我們的渴望。

這並不是什麼新事。箴言也比較了兩種生活方式,一種是追求富裕,另一種則是扎根在上帝裡並慷慨付出。畢德生牧師在信息本聖經對箴言11章28節做了解釋:「追求事物的生命是死的生命,是枯樹樁;上帝陶塑的生命是一棵繁茂的樹。 [....]

靈命日糧 : 重新得力

讀經:詩篇103篇1-5節 

精神科醫師柯爾斯(Robert Coles)在那些為服務他人而導致過勞的人身上,看見一個行為模式。第一個徵兆是疲累。接著就是對正在改善的事物嗤之以鼻,再來會出現苦毒、絕望、鬱悶,最後就是進入過勞狀態。

一次,我在寫完一本如何走出夢想破滅的書後,忙著四處演講助人重拾盼望,的確很有成就感,但也付出了代價。一天,我在要上台之前幾乎要昏倒了。我很久沒有好好睡一覺,連度假都無法消除疲勞,想到等一下還要聽他人的困境,就讓我感到恐懼和厭惡。我已經進入柯爾斯所說的行為模式了。

聖經提出兩個方法對抗過勞。以賽亞書40章提到,疲乏的人等候耶和華,必重新得力(29-31節)。我需要仰賴上帝,全心相信祂會動工,而非拼命靠自己逐漸衰微的力氣。詩篇103篇也提到,上帝會更新我們,以福樂使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