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邀請了無家可歸的人來參加我們的婚宴
作者:Ng Jing Yng,新加坡 翻譯:Anna,中國 Yio Chu Kang教堂里傳出的歡聲笑語在夜色 […]
"雅米鼓勵年輕人尋找自己的人生目的,也相信年輕基督徒應該用自己的聲音向周邊的年輕人傳遞那美好的消息。
我們希望可以與讀者一起去思考、去探索、也去尋找答案——我為什麼這樣做,我該如何活?希望我們都獲得啟發,願意單單為上帝的兒子而活。
向我們投稿或以志願者的形式與我們同工,一起將上帝的話語分享出去吧!"
作者:Ng Jing Yng,新加坡 翻譯:Anna,中國 Yio Chu Kang教堂里傳出的歡聲笑語在夜色 […]
讀經:耶利米書31章33-37節
在太空人將阿波羅「鷹號」登月艙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靜海後,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說:「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他是第一個在月球上行走的人。隨後還有其他太空人登上月球,包括「阿波羅計畫」最後一次任務的指令長尤金·塞爾南(Gene Cernan)。他曾說:「我在這裡,而地球就在另一端,充滿了生機、令人讚嘆不已,我覺得地球實在太美,她的存在絕非偶然,一定有一位比你我更大、更有能力的神存在。」這些人身處太空深處以獨特的視角看地球,深切地體會到與浩瀚的宇宙相比,自己是如此渺小。
先知耶利米也認定這位創造和維繫浩瀚宇宙的上帝是無限無量的。這位創造萬物的偉大上帝應許要顯明祂自己,賜下慈愛、饒恕和盼望給祂的百姓(耶利米書31章33-34節)。耶利米確信上 [....]
作者:Jessica Tan,新加坡翻譯:Nancy,中國有聲播讀:Melody,加拿大
我一直都有分離焦慮。
有很長一段時間,對我來說去其他國家學習或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我19歲的時候,我卻因著學校的課程安排,獨自一個人在舊金山實習了5個月。
讀經:路加福音6章32–38節
某天在加油站,黛西遇到一位忘了帶銀行卡出門的女士。這女士因帶著小嬰孩不方便,只好請求路過的人幫助。雖然當時黛西失業,但她仍花了15美元幫這個陌生人的車子加油。幾天後,黛西回到家,看見家門前有個裝著玩具及禮品的禮籃。原來是那位女士的一些朋友回報黛西的善行,將她付出的15美元化為一份祝福,讓黛西與她的家人有個難忘的聖誕節。
這溫馨的故事印證了耶穌所說的話:「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6章38節)
這番話可能會讓人專注在付出後所得到的賞賜,但若是這樣可能就錯失了焦點。事實上,耶穌在說這話之前還說:「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 [....]
讀經:約伯記7章17-21節
有一本談論機率的書提到,每一百萬人中就有一人會被閃電擊中;每兩萬五千人中就有一人會因面對巨大的打擊或損失,而患上「心碎症候群」。書中每一頁都在論述成堆的各種不同機率問題,但卻無法回答:「若我們就是不幸的那一個該怎麼辦?」
約伯的遭遇推翻了一切的機率概論。上帝提到約伯時這麼說:「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約伯記1章8節)。然而,約伯卻被選中,遭受了一連串在機率上看似不可能連續發生的災難。在世上的所有人中,約伯有理由要求一個答案。當我們閱讀約伯記時,不難發現,約伯在苦難中一直想要瞭解:「為什麼是我?」
從約伯的經歷,我們看到面對難以解釋的痛苦與災禍的一種回應方式。藉著描述良善與仁慈的約伯所受的痛苦與疑惑(25章),我們明白為何種什麼會收什麼的原 [....]
作者:Rachel,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小七,中國 https://s3.amazonaws.com/cdn. […]
讀經:箴言16章1–2、21–24節
演講者正談論敏感的種族問題,但他仍然冷靜從容。站在有大批觀眾圍繞的講台上,他大膽地發言,但言詞優雅、謙遜、和善,甚至帶著幽默。很快地,情緒緊繃的觀眾們明顯地放鬆下來,和演講者一起探討他們所遇見的困境:該如何以冷靜的態度和言詞,去解決他們所面對的棘手問題。換言之,要如何以柔和的方式面對尖銳的課題。
所羅門王也給我們這樣的建議:「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言16章24節)。如此一來,「智慧人的心⋯⋯使自己口中的話增加說服力」(23節,新譯本)。
為什麼像所羅門這樣有權力的君王要花時間談論人們該如何說話呢?因為話語具有拆毀的能力。在所羅門王的時代,各國的君王仰賴報信者帶來關於他們國家的資訊,因此冷靜且可信賴的報信者相當受人重視。他們會使用謹慎與適當的言 [....]
作者:Charmain Sim,馬來西亞 翻譯:Joy,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https: […]
讀經:約翰福音15章9-17節
每年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是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我總是會想起許多退役軍人,尤其是我的父親和好幾個叔叔,他們都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的軍人。雖然他們僥倖歸來,但在這場戰爭中,卻有成千上萬的家庭痛失為國家效力的親人。然而,每當被問及時,我父親和那時代多數的軍人都會表示,他們願意犧牲性命來保護自己的親人,並為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而戰。
每當有人為國捐軀時,人們常會在其喪禮上朗讀約翰福音15章13節:「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以此來尊崇逝者的犧牲。但這節經文的背景是什麼呢?
當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向門徒講這些話時,已臨近受難的時刻。事實上,十二個門徒當中的猶大已經離開準備出賣祂了(13章18-30節)。基督雖然知道這一切,但仍選擇為祂的朋友, [....]
讀經:使徒行傳2章42-47節
孤單會嚴重威脅我們的身心健康,使人沉溺於社交媒體,或導致不良的飲食習慣等等。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將近三分之二的人(不論年齡或性別)都會在某些時候感到孤單。因此,英國某間超級市場就在店內的咖啡廳設立「交誼桌」,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若有人需要人際互動,只需坐到桌前加入其他人,或表示希望加入對話就可以與人交談。當他們與人談話時,便會覺得自己與人產生聯繫,融入了群體。
初代教會的會眾也看重彼此間的聯繫,如果沒有彼此扶持,他們可能會在實踐信仰的路上感到非常孤單,因為當時人們對基督信仰並不熟悉。所以信徒們不僅「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明白如何跟隨耶穌,他們也「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彼此鼓勵和相交(使徒行傳2章42、46節)。
我們都需要與人聯繫,這是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