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 : 打亂計畫

讀經:使徒行傳16章6-10節 

珍芳本來計畫當語言治療師,但因一份實習工作而改變主意,她發現治療師的工作會嚴重影響她的情緒。不久,她得到機會為某本雜誌撰稿。她從未想到能當個作家,但幾年後,她藉著寫作為有需要的家庭發聲。她說:「回顧過往,我看到上帝為何改變我的計畫。因祂對我有更大的計畫。」

聖經也記載了許多計畫被打亂的事情。保羅在第二次宣教之旅中,本想去庇推尼傳福音,但耶穌的靈卻加以阻止(使徒行傳16章6-7節)。這可能令人不解,為何耶穌要打亂符合上帝心意的宣教計畫呢?答案出現在某天晚上保羅的夢中,馬其頓人更需要他。在馬其頓,保羅將會建立歐洲的第一個教會。所羅門也早已觀察到:「人心裡的謀算很多,唯有耶和華的計畫能實現。」(箴言19章21節,新譯本)

制訂計畫是合情合理的。有句英文古語說:「沒有計 [....]

靈命日糧 : 充電

讀經:馬可福音9章2-10節 

霍莉.奧德威(Holly Ordway)教授讀了英國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的偉大著作《聖十四行詩》之後,她說:「我覺得好像充了電一樣。」她認為這首詩中有一些奇妙的事發生了,她不知那是什麼。奧德威回想說,從前她是無神論者,但在那瞬間,她覺得有超自然能力存在的可能性。到了最後,她終於相信復活的基督有改變的大能。

這種「充電」的感覺相信也是彼得、雅各和約翰看到耶穌變像時的感受。那天,耶穌帶他們到山頂上,在那裡他們目睹了戲劇性的轉變,基督的「衣服放光,極其潔白」(馬可福音9章3節),接著以利亞和摩西出現了,這就是現今我們所知道的耶穌登山變像。

下山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別人,因為祂還沒有復活(9節)。但他們甚至不知道「從死裡復活」是什麼意 [....]

靈命日糧 : 無所不知

讀經:耶利米書1章1-8節 

拖車司機從陡峭的山溝邊緣將我母親的車子拖上來,在看到毀壞不堪的車子和車輪痕跡之後,他告訴我的母親:「按理說,妳現在不可能在這裡,是上天拯救了妳。」那時母親的腹中正懷著我。在我長大的過程中,母親常常告訴我,上帝如何在那一天拯救我們母子倆的性命。母親讓我確信,即使在我出生之前,上帝就已經很重視我了。

我們的造物主是全知(無所不知)的,沒有人能躲避祂的關注。在2,500多年前,上帝告訴先知耶利米:「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耶利米書1章5節)。上帝比任何人都更深切地認識我們,祂能讓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獨特的目的和意義。上帝不僅以祂的智慧和大能創造了我們,我們的存在也倚靠祂的保守和維繫,生活中許多我們沒有意識到的小細節,從我們的心跳到大腦錯綜複雜的運作,都在祂的看顧之中。這顯 [....]

靈命日糧 : 回應呼召

讀經:馬太福音4章18-22節 

我年輕的時候,本以為會嫁給高中的男友,然而我們分手了。當時對於未來,我好像漫無目的,不知道自己一生該做些什麼。最後,我覺得上帝要我藉著服事他人來服事祂,於是便報讀了神學院。然而,為了回應上帝的呼召,我卻不得不離開我的家鄉、朋友和家人。這帶給我很大的衝擊,因為我必須離開我的根,遠離我熟悉的環境。

當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時,看到彼得和安得烈這兩兄弟在海上撒網,以捕魚為生。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馬太福音4章19節)。然後耶穌又看見另一對兄弟雅各和約翰,並向他們發出同樣的邀請(21節)。

當這些門徒來到耶穌面前時,他們也捨下了一些東西。彼得和安得烈「捨了網」(20節)。雅各和約翰「捨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22節)。路加這樣說:「 [....]

靈命日糧 : 目標與目的

讀經:使徒行傳20章17-24節 

在2018年,耐力運動員科林·奧布拉迪(Colin O’Brady)嘗試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徒步之旅。他拉著一個雪橇,上面裝滿所有的行李和必需品,在54天內獨自徒步跋涉1,500公里穿越南極洲。這實在是個挑戰耐力極限和勇氣的壯舉。

奧布拉迪回憶起在那段日子裡,他獨自在冰雪酷寒中長時間步行,前路似乎漫無盡頭,他說:「我像是處於完全投入的狀態,只一心一意專注著最後的目標,同時也思想這趟旅程帶給我的寶貴功課。」

對於我們這些相信耶穌的人來說,這種說法似乎能讓我們產生共鳴。這聽起來就像對我們這些信徒的呼召,我們的目標就是專注於尊榮上帝,並讓人認識上帝。保羅對危險的旅程並不陌生,他說:「但我並不珍惜自己的性命,只求跑完我的路程,完成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分,為上帝恩 [....]

靈命日糧 : 秘訣

讀經:腓立比書4章10-19節 

有時,我懷疑我家的貓咪小灰患有錯失恐懼症,一種人有我也要有的心態。因為當我帶食品雜貨回家時,牠總會衝過來查看我買了些什麼。當我切菜時,牠又會用後腿站起來,緊盯著食物,乞求我與牠分享。但當我把引起牠興趣的東西遞給牠時,牠很快就會失去興趣,然後悶悶不樂地走開。

仔細想想,如果我苛責小灰,那我就很虛偽了,因為牠多少反映出我心中永不滿足的慾望,就像我總認為現在所擁有的永遠都不夠。

保羅說,知足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學習的(腓立比書4章11節)。按照人的本性,我們總是會拼命追求能獲得滿足的事物,然而,一旦發現得不著滿足,就會轉移目標,追求其他的事物。有時候,不滿足會讓我們變得緊張焦慮,甚至不敢參與任何事情,以為自己會受到傷害。

但諷刺的是,有時候我們必須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