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 : 轉身逃跑

讀經:彼得前書5章8-10節 

艾麗曾經是個聰明漂亮又有才華的少女,還擁有慈愛的雙親。然而在高中畢業後,她受到慫恿而嘗試了海洛因。父母注意到她的改變,而艾麗也終於承認毒品對她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於是父母將她送進戒毒中心。完成治療後,父母問艾麗,關於嘗試毒品,她會給朋友什麼建議?艾麗說:「要馬上轉身逃跑,只是說『不要』是絕對不夠的。」

可悲的是,艾麗後來故態復萌,才22歲就死於吸毒過量。為了避免其他人落入相同的境遇,艾麗心碎的雙親在當地的新聞節目中鼓勵聽眾「為艾麗而跑」,遠離可能接觸到毒品或會讓人陷入危險的場所。

使徒保羅力勸他屬靈的兒子提摩太(以及我們)要逃離私慾(提摩太後書2章22節)。使徒彼得也同樣警告說:「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 [....]

靈命日糧 : 不只是水

讀經:加拉太書3章23-29節 

我對教會最早的童年記憶之一,就是有一位牧師走在禮拜堂的中間走道,要我們「記得受洗的水」。當時我心想:記得受洗的水?要怎麼記得呢?接著,這位牧師就用水潑灑每一個人,對當時還是幼童的我來說,這種場面實在是既興奮又困惑。

我們為何要思想洗禮?其實當一個人受洗時,還有其他比水更重要的事。受洗象徵我們藉著相信耶穌而「披戴」基督(加拉太書3章27節);或者說,受洗是歡慶我們歸屬基督,祂在我們裡面活著,也藉著我們行事。

今天閱讀的經文也進一步告訴我們,要是我們「披戴」基督,就有了在基督裡的身分,成為上帝的兒女(26節)。因此,我們是因為相信基督而被稱為義,而非藉由遵守舊約的律法(23-25節)。我們並不因性別、文化或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分別,乃是藉著基督得著自由,合而為一,成為 [....]

靈命日糧 : 不餵食巨怪

讀經:箴言26章4-12節 

有句英文的網路俚語說:「不要餵食網路巨怪!」「網路巨怪」指的是那些蓄意在網路論壇、聊天室或留言版上製造爭端的人,他們故意發佈挑釁且傷人的評論,激怒讀者以打斷原本正討論的主題。但對這些評論不理會、不回應,就是不「餵食」巨怪,可以防止這些人使議題偏離正軌。

在討論具有建設性的議題時,難免會遇到不感興趣的人。但「不要餵食網路巨怪」就有如箴言26章4節的現代版翻譯,警告世人不要與傲慢、不願接受忠告的人起爭執,避免與對方淪為同一水平。

但反過來說,即使看似冥頑不靈的人也有上帝的形象。若我們隨意將他人排除在外,不予理會,那麼我們可能才是那個不願接受上帝恩惠的傲慢之徒(參閱馬太福音5章22節)。

這或許可以解釋,箴言26章5節為何提供與第4節完全相反的指導方針。 [....]

靈命日糧 : 合一

讀經:以弗所書4章1-6節 

在1722年,一小群住在現今捷克共和國的摩拉維亞弟兄會基督徒,因為受到迫害,而逃到一位仁慈的德國伯爵的領地。他們在那裡住了四年,人數增加至300多人。然而,他們雖然都是受迫害的難民,卻沒有成為互相扶持的群體,反倒充滿衝突,因對基督信仰有不同的看法而導致分裂。後來,他們在禱告之後做了一個看似微小的決定,但卻帶來驚人的改變。他們放下歧見,轉而重視他們的共同點,結果便帶來了合一。

使徒保羅熱切地勸勉以弗所教會的信徒要彼此合一。罪會帶來問題、私慾和人際關係的衝突。但是對於「與基督一同活過來」的以弗所信徒而言,蒙召是為了要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新的身分(以弗所書5章2節),他們首要的任務是「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4章3節)。

這種合一不是靠人的能力就 [....]

靈命日糧 : 不計代價

讀經:約翰福音12章37-43節 

電影《使徒保羅》赤裸裸地揭露了初代教會所遭受的迫害。就連這部電影中的小配角都顯示出當時跟隨耶穌有多危險。看看以下這些列在演員名單中的角色:被打的女人;被打的男人;受迫害的基督徒甲、乙、丙。

跟隨基督往往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現今在許多地方,跟隨耶穌仍是一件危險的事,許多基督徒也能感受到初代教會那樣的迫害。然而,我們有些人會主觀地以為自己「受迫害」,我們會因自己的信仰受到嘲笑,或懷疑自己因信仰而沒有獲得升職,感到十分憤慨。

犧牲社會地位和犧牲生命,兩者顯然有極大的差異。然而從現實的角度而言,個人利益、經濟穩定和社會接納,往往是人們強烈的驅動力。我們從早期改信耶穌的人身上,也能看見這點。使徒約翰提到在耶穌即將被釘十字架的前幾天,雖然多數的以色列人依舊不信耶穌(約翰福 [....]

靈命日糧 : 你所做的

讀經:箴言16章1-9節 

魯益師在《驚喜之旅》(Surprised by Joy)一書中,坦承自己33歲時才信主,他說當時自己並不情願,「又踢又踹,拼命掙扎,滿腹怨憤,兩眼四處搜索,尋找機會逃脫」。雖然魯益師心中有所抗拒,有軟弱又面對各種障礙,上帝仍將他轉變為一個勇敢且富創造力的護教家。他寫下具說服力的散文和小說,傳揚上帝的真理與慈愛。至今他逝世超過55年,但仍有許多人閱讀、研究和分享他的著作。他的生命反映出他的人生哲學,就是「追求目標或夢想,永遠都不嫌晚」。

當我們訂立計畫追逐夢想時,上帝會使我們的動機純淨,並且賜給我們力量,讓我們可以將所做的一切都交託給祂(箴言16章1-3節)。從最尋常的工作到最艱鉅的挑戰,我們都能為榮耀那位全能的創造主而活,因為祂「所造的,各適其用」(4節)。每個行動、每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