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 : 最佳策略

讀經:傳道書4章1-12節 

我們在球場的看臺上,看著女兒參加籃球比賽。我聽到教練對場上的女孩們說出一個字:「雙!」她們的防守策略立即從一對一,改換成兩人合力防守對方身材最高的控球球員。她們成功地阻撓對手,讓她無法投籃得分,最後她們還成功將球搶到,投進自己的籃框得分。

傳道書的作者所羅門王在思想世人的勞苦與挫折時,他也認識到在艱難中假使有人相陪,便可得到「美好的果效」(4章9節)。如果是一人孤身奮戰或許會被擊垮,但若是兩個人並肩作戰便能敵擋防禦(12節)。當我們跌倒時,身邊有個朋友,就可以得到扶持(10節)。

所羅門的這段話鼓勵我們與人結伴同行,才不至獨自面對生命的試煉。我們當中也許有些人,不喜歡或不習慣向人敞開,讓人知道我們的軟弱。然而,也有些人渴望那種親密感,努力尋找卻找不到可以傾訴心 [....]

靈命日糧 : 一碗淚水

讀經:詩篇55篇4-19節 

在麻州的波士頓市有一塊石碑,標題是《橫渡那碗淚水》,是紀念1840年代後期愛爾蘭馬鈴薯大饑荒中,為了逃出生天而勇敢橫渡大西洋的先民。那場饑荒奪走上百萬人的性命,另有超過百萬人被迫拋棄家園,橫渡大海求生,愛爾蘭詩人歐萊禮稱這浩瀚的大西洋為「一碗淚水」。這些人在面臨絕境時,因為飢餓和傷痛,被迫離鄉背井,尋找盼望。

在詩篇55篇,大衛描述他如何尋求盼望。我們不確定當時他面對何種威脅,但可以確定這段經歷讓他痛苦難熬(4-5節)。他本能的反應就是禱告說:「但願我有翅膀像鴿子,我就飛去得享安息。」(6節)

如同大衛,我們在痛苦中也想要逃到安全之地。但大衛思想自己的困境後,選擇奔向上帝,而不是逃離傷心之地,他寫道:「至於我,我要求告上帝,耶和華必拯救我。」(16節)

[....]

牧師的信——你要遵耶和華的吩咐

作者:林毓倫牧師,台灣

親愛的弟兄姊妹收信平安:

最近有機會思考一段經文。在民數記9章15-23節,裡面提到上帝用雲彩帶領以色列人,雲彩收上去時,以色列百姓就跟著拔營起行;雲彩立在以色列的會幕與百姓中間的時候,以色列人就安營。在聖經當中,雲彩象徵著耶和華的臨在,祂的榮耀充滿在祂的百姓當中;也象徵著耶和華的保護(出埃及記13章)祂在紅海前保護著以色列百姓,將埃及追兵與以色列百姓隔開;還象徵著耶和華的光照與引導,無論白晝或黑夜,都有雲彩、雲柱、火柱親自光照著、引領著以色列百姓,而百姓也都遵照上帝的吩咐起行或安營。

靈命日糧 : 屬靈導師

讀經:列王紀下2章1-6節 

當別人提到「屬靈導師」的時候,你會想到誰呢?我會想到理查牧師。在我仍然缺乏自信時,他就看出我的潛能,並且相信我能做到。他謙卑和愛心的服事,為我樹立了領導者的榜樣。因為他,我現在也能成為別人的屬靈導師,以此來服事上帝。

在以利沙成為領袖的歷程中,先知以利亞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上帝吩咐以利亞膏以利沙為繼任的先知之後,以利亞就在以利沙耕地時找到他,邀他成為自己的繼承人(列王紀上19章16、19節)。年輕的以利沙看見他的導師行神蹟並全心順服上帝。上帝使用以利亞預備以利沙一生的傳道事工。在以利亞升天以前,以利沙本來可以離開他的導師,但他卻立志跟隨。以利亞給以利沙三次離開的機會,但他都拒絕了,並且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列王紀下2章2、4、6節)。因 [....]

雅各書靈修 | 你是否把信賴建立在財富之上?(有聲中文)

作者:Christine Emmert,美國

翻譯:Patty Song,中國

有聲播讀:Zel,新加坡

今日經文:雅各書5章1-6節

嗐!你們這些富足人哪,應當哭泣、號啕,因為將有苦難臨到你們身上。你們的財物壞了,衣服也被蟲子咬了。你們的金銀都長了銹;那銹要證明你們的不是,又要吃你們的肉,如同火燒。你們在這末世只知積攢錢財。工人給你們收割莊稼,你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這工錢有聲音呼叫,並且那收割之人的冤聲已經入了萬軍之主的耳了。你們在世上享美福,好宴樂,當宰殺的日子竟嬌養你們的心。你們定了義人的罪,把他殺害,他也不抵擋你們。

靈命日糧 : 來到我這裡

讀經:以賽亞書55章1-6節 

我從我家後院的葡萄木樁籬笆探頭往外看,看見許多人在慢跑、健走、散步,或沿著我家後面的公園步道繞行。不禁心想:我以前身強體壯的時候也是這樣。接著,一股不滿足的情緒淹沒了我。

不久之後,我偶然讀到以賽亞書55章1節:「來!你們所有乾渴的,都當來到水邊」(和合本修訂版)。我再度領悟到,不滿足(乾渴)是人生常態,毫無例外。生活中沒有任何事,甚至是美好的事,可以令我們完全得著滿足。就算我像雪巴人(登山嚮導)一樣有強健的雙腿,定然還會有其他事情讓我不滿。

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常會聽到人們說,要獲得快樂和滿足,只要做某件事、買某些物品、穿某件衣服、噴灑某些東西、塗抹某種面霜,或開某款車子,但其實這些都是謊言。不管我們怎麼做,都不可能從今生今世所得之物,獲得完全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