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 : 與上帝親近

讀經:利未記16章1-5節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我要取出銀行保險箱的物品,就得經過比以前更繁複的手續。首先我得預約,抵達時要電話聯絡才能進入銀行,接著交出身分證明並簽名,然後等候一位指定的銀行人員陪我進入保險庫。在進去之後,厚重的門會再度上鎖,直等到我從金屬箱中找出所需要的物品。若不遵循這些嚴格的規定,我是無法進入保險庫的。

在舊約時代,上帝設立了特別的規條,對進入會幕中的至聖所有所限制(出埃及記26章33節)。會幕中有一塊特別的幔子,分隔了聖所和至聖所,而幔子後方的至聖所,只有大祭司才能一年進去一次(希伯來書9章7節)。亞倫和所有繼任的大祭司,在進入至聖所時要帶著祭物,並要先行沐浴和穿戴聖服(利未記16章3-4節)。上帝設立這諸多的規定,並不是基於健康或安全的考量,而是要讓以色列人認識祂的聖潔, [....]

靈命日糧 : 真正的盼望

讀經:彼得前書1章3-9節 

在1960年代初期,美國舉國上下都對未來充滿盼望,覺得前景一片光明。年輕的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提出了「新疆界」、「和平工作團」,以及登陸月球的計劃。蓬勃發展的經濟,使許多人期盼未來的好時光能持續不斷。但不久後越戰升溫,國內局勢動盪,甘迺迪遭人暗殺,而原本樂觀的社會所接受的一些常態,也就此瓦解。持樂觀主義並不足以面對現況,隨之而來的是盼望的幻滅。

接著,在1967年,改革宗神學家于爾根·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在其著作《盼望神學》(A Theology of Hope)中提出了更清晰的觀點。我們所走的道路,並不是樂觀主義,而是盼望之路,兩者截然不同。莫特曼認為,樂觀主義取決於當下的環境,但盼望卻是奠基於上帝的信實,而不受處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