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永存盼望

讀經:詩篇77篇1-15節 

著名的美國作家威廉·金澤(William Zinsser)曾描述他最後一次回去故居的情景。那間老房子陪伴他度過成長的歲月,是他童年時摯愛的地方,而且房子建在山丘上,可以一覽曼哈西特灣與長島海灣。可是他與妻子來到那裡,卻發現房子已被拆除,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個大窟窿。他們感到很沮喪,信步走到附近的海堤。金澤眺望著這個讓他懷念的海灣,陶醉於海灣景色和嘩嘩的浪濤聲。後來他寫下這段經歷:「我的內心平靜下來,只有一點難過。這裡的景色仍完好如昔:那獨特的海灣形貌讓我難忘,以至仍出現在我的夢裡。」

詩篇的作者也曾寫到他在患難中,心靈難以平靜、煩亂不安的時刻(詩篇77篇2-3節) 。但是在困難中,他不再沉溺於自己的悲傷,而把焦點轉移到他的救主身上,他說:「我要追念至高者顯出右手之年代。我 [....]

靈命日糧:沙漠

讀經:以賽亞書48章16-22節 

乾旱不毛、塵土飛揚、危險重重,這就是沙漠。那是一個水源不足、不利於動植物生長的地方。難怪人們用「荒漠」這個詞來形容人煙稀少之處。那裡生活艱難,人跡罕至,但是,有時候我們無法避免荒漠的生活。

在聖經中,上帝的子民很熟悉荒漠的生活。因為大部分的中東地區,包括以色列,都是沙漠。但是也有少數草木茂盛之處,例如約旦河谷與環繞加利利海的區域。上帝選擇在這沙漠環繞之地撫養祂的子民,讓祂的兒女在這裡學習信靠祂的保護與每日供應,使他們認識到上帝的良善與恩慈(以賽亞書48章17-19節) 。

今天,我們大多不住在真正的沙漠,但是我們常常經歷如沙漠般的乾旱之地。有時我們順服主而走進沙漠,有時我們什麼也沒有做,卻發覺自己來到了沙漠。當我們被人拋棄,或被重疾纏身時,我們就會猶如來到沙漠, [....]

為什麼我要離開安樂窩?

作者:Sukma Sari Cornelius,印尼
上帝也正在拉著你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嗎?也許祂已經指示你,你需要在生命中的某些領域有所成長。也許祂正指示你,你需要學習某些功課,為下一階段的人生旅程做好準備。

靈命日糧:同負重擔

讀經:民數記11章4-17節 

一輛腳踏車的拖運能力是非常驚人的。只要將一個小拖車接在腳踏車上(當然還要加上一點毅力),一個成年人就能用腳踏車運載高達136公斤重的物品,以每小時16公里的速度前進。不過,載得越重,速度越慢。一個人拖著272公斤的設備或物品,每小時只能騎13公里。

摩西在曠野所面對的則是另一種重擔,一種情感上的極大壓力,讓他心力交瘁。當時,以色列人吃膩了嗎哪,強烈渴望有肉可吃,所以流淚哭號。摩西聽到他們不停地哀哭,感到非常惱怒難耐,於是摩西向上帝說:「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民數記11章14節)

的確,摩西若靠著自己,根本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於是上帝告訴摩西,要他招聚七十個人與他一同站立,共擔這個重任。上帝告訴摩西說:「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 [....]

靈命日糧:恩慈待人

讀經:以弗所書2章4-10節 

幾年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當時的副參謀總長彼得•基亞雷利出席了華府晚宴,卻被一名總統府的資深顧問誤認為服務生。在晚宴上,他穿著軍隊禮服,正好站在這名顧問的身後,顧問就吩咐他去倒一杯飲料過來。過後,這名顧問才發覺自己弄錯了,然而基亞雷利將軍為了不讓她感到尷尬,不但親切和藹地為她續杯,甚至還邀請這名顧問有空時來他家吃晚餐。

將軍這種不計較他人錯誤的寬容態度,可以說是在向犯錯的人施恩。對基督徒而言,這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因為我們原本不配得到恩典,但上帝卻藉著祂的獨生子耶穌,將救恩白白地賜給我們(以弗所書2章8節) 。

既然我們都是蒙恩的人,就應當以恩慈待人,例如:在與人說話時,要像「智慧人的口說出恩言」(傳道書10章12節)。我們所領受的恩典,要透過我們的言語和行為流 [....]

靈命日糧:平凡人

讀經:士師記6章11-16節 

基甸原本是個平凡無奇的人,他的事蹟記載在聖經士師記6章,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他原是個農夫,而且還是個膽怯的農夫。當上帝要差遣他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時,他的第一個反應是對上帝說:「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士師記6章15節) 。但耶和華應許會與他同在,而他必能完成任務(16節)。基甸的順從為以色列帶來勝利,且被列為信心偉人之一(希伯來書11章32節)。

在上帝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強敵的計畫裡,除了基甸以外,還有許多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上帝供應基甸三百名英勇的士兵,助他取得勝利。雖然篇章中未逐一列名,但他們勇敢和順從的表現都記錄在聖經中(士師記7章5-23節) 。

今天,上帝依然呼召平凡的人來為祂工作,並應許祂會在 [....]

靈命日糧:耐心陪伴

讀經:約伯記16章1-5節 

五歲的家樂患上一種神經系統的疾病,造成暫時性的癱瘓,他焦急的雙親將此事禱告交託。過了一段時間,家樂的病情逐漸好轉,幾個月後,醫生終於確認他可以回學校上課,但這場病導致他動作緩慢、行走困難。

有一天,父親到學校去探視家樂,看到他蹣跚地下樓,費力地走到遊樂場,在他身旁的是他的同學泰勒。整個休息時間,別的孩子盡興喧鬧玩耍,泰勒卻陪著這位虛弱的朋友在遊樂場緩慢地散步。

約伯一定極其渴望能有一位像泰勒這樣的朋友,但他有的卻是三位將他定罪的朋友,以利法問道:「無辜的人有誰滅亡?」(約伯記4章7節) 面對這樣的控訴,約伯悲痛地回駁:「你們安慰人,反叫人愁煩。」(16章2節)

耶穌對朋友並不是這樣。在被釘十架的前夕,祂特地安慰門徒,應許聖靈永遠與他們同在(約翰福音1 [....]

靈命日糧:黑暗與光

讀經:詩篇91篇1-8節 

在少年時期,我有一份送報的工作,每天我都得將報紙派發給140多戶人家。這些住家分佈在兩條街,中間隔著一個墳場。我送的是早報,因此在凌晨三點就需要出門。在逐家派報時,我需要步行穿越那一片漆黑的墳場。陰森可怕的墳場總是讓我毛骨悚然,有時候我還會因為極度恐懼而拔腿狂奔,直跑到另一條街的路燈下,那時,心中對黑暗的恐懼才被亮光驅散。

詩篇的作者明白恐懼與黑暗之間的關係,也知道上帝勝過一切恐懼,所以詩人寫道:「你必不怕黑夜的驚駭,或是白日飛的箭;也不怕黑夜行的瘟疫」(詩篇91篇5-6節) 。不論是黑夜的恐懼或陰暗的邪惡勢力,都不足以令我們驚慌畏懼,我們有上帝差派祂的獨生子,成為世界的光(約翰福音8章12節)。

在上帝的慈愛、恩典與真理,如光照耀之下,我們便能得著勇氣、支援與 [....]

靈命日糧:到我這裡來

讀經:約翰福音6章30-40節 

耶穌在世上時邀請人到祂那裡,今天祂仍如此行(約翰福音6章35節) 。我們能從耶穌和祂的天父那裡得到什麼呢?

得拯救。耶穌是使我們罪得赦免進入天堂應許的唯一途徑。耶穌「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章16節) 。

得目標。我們必須全心、全意、全性、全力來跟隨耶穌。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可福音8章34節)

得安慰。在試煉或哀傷中,「賜各樣安慰的上帝⋯⋯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哥林多後書1章3-4節)。

得智慧。我們需要超越自己聰明的智慧來做決定。「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上帝,主就必賜給他」(雅各書1章5節)。

得力量。當我們疲憊時,「耶和華必賜力量給祂的 [....]

靈命日糧:塞魯士諭令

讀經:以斯拉記1章1-4節 

在1879年,考古學家在伊拉克地區(聖經中的巴比倫),發現了長僅九英寸的塞魯士圓柱體。上面記載了波斯王塞魯士在2500年前,允許一群人回到家鄉,重建他們的「聖城」。

這正是以斯拉記1章記載的故事。我們從聖經中可以讀到「耶和華⋯⋯激動波斯王塞魯士的心」下詔通告(1節) 。在詔書裡,塞魯士王宣告要釋放被擄到巴比倫的人,讓他們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家園及聖殿(2-5節) 。

但這個故事不只如此,先前但以理承認自己和百姓所犯的罪,並懇求上帝結束他們被巴比倫俘擄的日子(但以理書9章)。上帝回應但以理的禱告,並差派一位天使向他說話(21節),之後更感動塞魯士王釋放希伯來人(參閱耶利米書25章11-12節,耶利米書39章10節)。

塞魯士圓柱體和上帝的話都向我們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