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在外
作者:吳高杰, 上海
我離家在外,大部分時候都無法陪在父母身邊;但是每一回和他們通電話,我總能感受到電話另一邊傳來的牽掛與關懷。
"雅米鼓勵年輕人尋找自己的人生目的,也相信年輕基督徒應該用自己的聲音向周邊的年輕人傳遞那美好的消息。
我們希望可以與讀者一起去思考、去探索、也去尋找答案——我為什麼這樣做,我該如何活?希望我們都獲得啟發,願意單單為上帝的兒子而活。
向我們投稿或以志願者的形式與我們同工,一起將上帝的話語分享出去吧!"
讀經:民數記15章37-41節
暢銷書作家波圖克(Chaim Potok)的小說《揀選》,開頭描述了紐約市兩支猶太棒球隊的比賽。小說主角馬爾特(Reuven Malter)注意到對方的球衣下方都有獨特的配飾,那是四條長繩繸子。馬爾特知道這繸子象徵著嚴格遵守上帝的舊約律法。
這繸子的起源是因為上帝的吩咐。那時上帝曉喻摩西吩咐以色列民,在自己衣服的四角做繸子,又在繸子上釘一根藍色的細帶子 (民數記15章38節) 。上帝說:「你們佩帶這繸子,好叫你們看見就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 (39節)
古以色列民看見繸子就記得要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現今我們這些基督徒,則可以仰望耶穌,因祂代替我們成全了律法,並且行天父所喜悅的事(約翰福音8章29節) 。當我們接受基督為我們成就的救恩,就要時時「披戴主耶穌 [....]
讀經:約翰福音18章15-27節
在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深知如何提高英國人民的士氣。1940年6月18日,他對驚恐的人民發表演說:「希特勒知道,他若不打垮我們的信心,就必定輸掉這場戰爭⋯⋯所以,讓我們奮起振作⋯⋯堅守崗位。這樣,如果大英帝國能夠延續千年,人們會說:『這是他們最輝煌的時刻!』」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記住自己「最輝煌的時刻」。對使徒彼得而言,他最輝煌的時刻,也許是在他宣告「祢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16章16節) 的時候。然而,有時候,我們卻只記得自己或他人的挫敗。彼得三次否認他認識耶穌,之後他跑出去痛哭(馬太福音26章75節;約翰福音18章) 。
我們跟彼得一樣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我們的人際關係、對罪惡的掙扎,以及對上帝的忠誠等。但是,如邱吉爾所說:「失敗不 [....]
讀經:箴言10章18-21節,12章17-19節
人體之中最有力的肌肉是哪裡呢?有人認為是舌頭。不過,要評定哪個肌肉最有力並不容易,因為肌肉並不是單一運作的。
但是我們知道舌頭的確很有威力。這麼小的一塊肌肉,卻有很大的殺傷力。舌頭幫助我們吃、吞、品嚐,並且負責初步的消化過程,但這個細小、活躍而強壯的器官,卻很喜歡讓我們說出不該說的話。舌頭所犯的過錯包括:奉承、咒詛、撒謊、吹噓和傷害別人。以上這些,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聽起來,舌頭似乎非常危險,對嗎?還好,這個情況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接受聖靈的管轄,我們的舌頭就會成為良善的。我們可以用它訴說上帝的公義(詩篇35篇28節) 和公平(37篇30節) ;我們會說誠實話(15篇2節) 、表達愛(約翰一書3章18節) 和認罪(約翰一書1章9節) 。
箴言12章 [....]
作者:陳明惠, 新加坡
『家』這個字眼總能觸及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每天踏入家門、投入家這個溫暖懷抱的那一刻,迎接我的是桌上美味的家常菜,對我而言,家是愛的本質,是舒適的代名詞。
讀經:希伯來書6章13-20節
美國教師艾斯特拉·帕夫拉姆在退休後,用畢生的積蓄買了一台巴士。她在車廂中放置了許多電腦和書桌,並駕駛這輛巴士穿越佛羅里達州的棕櫚灘縣,為許多邊緣少年,提供一個做功課和學習一技之長的地方。這些孩子很可能想放棄他們要有更美好將來的夢想,而艾斯特拉正好為他們提供了安穩和盼望。
在第一世紀,接踵而來的苦難和沮喪,威迫著當時的基督徒。希伯來書的作者透過書信,說服基督信徒不要對未來的盼望失去信心 (希伯來書2章1節) 。那盼望,就是相信上帝的救恩和進入天堂的確據;而那盼望,是可以從基督身上和祂的犧牲得到的。耶穌在復活之後,升天以前,向信徒保證他們的未來是有盼望的 (6章19-20節) 。如同錨拋在海裡,是要防止船隻漂流;同樣地,耶穌的受死、復活,以及升天,是要為相信祂的人帶來確據和安穩 [....]
讀經:詩篇121篇
我們家附近有個公園,我喜愛在公園裡的一條小徑散步。其中的一段路,可以看到科羅拉多州著名的風景區,「上帝的花園」中形狀獨特的紅色岩峰,而其背後是海拔4,302公尺高的北美第二高峰派克峰。一路走去,我不時發現自己會低著頭,對著那又寬又平的小徑,想著自己的各種難題。如果附近沒有人,我通常會停下來,給自己打氣,大聲說:「大衛,抬頭看!」
以色列人一年有三個上耶路撒冷朝聖的節期,詩篇的「上行之詩」 (詩篇120-134篇) 是他們在路上邊走邊唱的詩歌。詩篇121篇的開端是:「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1節) 緊接著是答案:「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2節) 。我們的上帝不是冷漠疏離的創造者,而是一直在我們身旁的同伴,無論我們遇上什麼境況,祂都曉得 (3-7節) 。 [....]
讀經:提摩太後書3章10-17節
雪麗總是手不釋卷,當他人都在看電視或是玩電玩時,她卻埋首於書本當中。
雪麗對閱讀的熱愛,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她的家人經常探訪開書店的叔公與嬸婆。在那裡,雪麗坐在叔公的膝上,聽他唸書,而叔公把她帶進書本的奇妙快樂世界裡。
幾十個世紀以前,一個名叫提摩太的年輕人,也在學習的道路上得到指引。保羅在最後一封書信中指出,提摩太最早認識聖經是源自他的祖母與母親 (提摩太後書1章5節) 。接著保羅勉勵提摩太持守基督的道,因為他「從小明白聖經」 (提摩太後書3章14-15節) 。
身為基督徒,我們應該樂於學習,並追求屬靈生命的成長。閱讀與研習是學習的主要部分,但我們也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教導。
誰曾幫助你在信仰中成長?你所學到的可以轉而幫助誰呢?這是讓我們對 [....]
讀經:約翰福音21章15-22節
社交媒體有許多用處,有時卻讓人感到沮喪,至少我常有這樣的經歷。即便我定下良好的目標,但別人總是透過社群訊息不斷提醒我,他們已經率先完成那些目標,或者得到更佳的結果,這使我感到氣餒。我常常要面對這種挫敗,所以經常提醒自己,上帝並沒有虧欠我。上帝把任務交付給我,同時也把完成任務所需要的一切賜給我。
這表示我不需要更多的預算或成功的保證;不需要更好的工作環境或轉換工作;不需要別人的批准或許可。我也不需要健康或是更多的時間。也許,上帝會把以上一些東西賜給我,不過我所需要的,都已經擁有了,因為上帝若分派工作,與此同時也會提供所需的資源。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好好運用祂賜給我的時間和才能來祝福別人,並歸榮耀給上帝。
耶穌與彼得曾談論過這個話題。在加利利海岸做完早餐之後,耶穌 [....]
作者:柯雄偉, 新加坡
也許我永遠都無法見到爸爸了,因為他去世時還沒有相信耶穌。但是如果上帝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想對爸爸說:『我愛你,爸爸。』這是他在世時我沒能說出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