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坦然尋求

讀經:約拿書1章1節-2章2節 

在女兒凱瑟琳很小的時候,還不會走路或爬行。當她想躲避他人,或要我行我素時,她的方法就是乾脆閉上眼睛。凱瑟琳以為她看不見別人,別人也就看不見她。當她坐在車子的座椅上,有不熟悉的人想逗她玩,她就耍這一招;坐在兒童專用的高椅上,面對她不喜歡吃的食物,她也使用這個伎倆;甚至當我們說睡覺的時間到了,她也會用這個方法來應付。

約拿躲避的方法似乎不那麼幼稚,不過也好不到哪兒去。當上帝吩咐他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他就往相反方向跑。然而,他很快就發現,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讓他躲避上帝。其實,聖經已經有多處記載,有些人不希望被找到,但上帝仍然找到了他們(出埃及記2章11節-3章6節;列王紀上19章1-7節;使徒行傳9章1-19節)。

或許你也想要躲避上帝,或許甚至以為上帝看不見你。但 [....]

靈命日糧:繞遠路

讀經:創世記12章1-10節,13章1節 

我和妻子預備踏上650公里的旅程。啟程之前,我在衛星導航系統上,將女兒在密蘇里州的住處設定為終點。在我們經過伊利諾州的時候,衛星導航系統引導我們離開州際公路,使我們繞了遠路又再回到州際公路。我實在百思不解:為什麼不直接行駛在暢通無阻的州際公路上呢?

我想我永遠不會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但我們相信導航系統會引導我們到達目的地,也會帶我們回到家裡。

這件事使我聯想到在生活似乎一帆風順時,可能因為某些原因,上帝會引導我們走進陌生的領域。可能是得了一場病,或是工作發生危機、功課出現困難,也可能是突如其來的悲劇,但我們都無從了解上帝到底在做什麼。

亞伯拉罕也曾經走上一趟無從了解的遠路,上帝對他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創世記12章1節)。當時,亞伯拉罕肯 [....]

音樂:放下自己

詞/曲:馬箏 演唱:馬箏
那時的我,心中深深感受到自己無力面對上帝,因為我不再向過去一樣,有那顆極其敬畏上帝的態度…但,感謝父神,因為祂是信實的。當我在祂面前認罪悔改,祂赦免我的罪。甚至,祂還賜恩典給我,使我重新成為祂寶貝的女兒。

靈命日糧:不同眼光

讀經:馬太福音8章1-4節,9章9-12節 

我在印度時,曾與痲瘋病人一同崇拜。當地醫治痲瘋病的先驅,幾乎全是宣教士醫生,他們不畏惡疾,與病人一同生活。因此,教會在痲瘋病盛行的地區特別興旺。我也拜訪了緬甸的愛滋病孤兒院,看到基督徒義工撫慰這些被病魔奪去父母之愛的棄兒。在智利和秘魯的聯邦監獄,我看到最振奮人心的崇拜。在被世人所棄絕的族群當中,那些卑微、不幸、受欺壓的人心裡,正是福音種子扎根生長之處。

倘若我們要達成上帝給予我們的使命,就要像耶穌一樣,以截然不同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我們尋找的,不是能幫助我們的富豪,而是貧窮的人;不是強者,而是弱者;不是健康的人,而是有病的人;不是屬靈的人,而是罪人。這不正是上帝與世人和好的方式嗎?「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我來不是要召義人,而是要召罪人」(馬太福音9章12-1 [....]

靈命日糧:長相聚

讀經:哥林多後書4章16節-5章8節 

朋友凱西與她女兒及四個月大的外孫奧利佛,一起度過一週的歡樂時光。假期過後,凱西便需要和他們說再見了。凱西寫信給我說:「甜蜜的團聚使我心嚮往天堂。在那兒,我們不需要特意保留美好的回憶,也不用祈求好景常在。在那兒,我們不必說再會,在天堂只有長相聚,我真渴望那日子快點來到!」凱西第一次當外婆,她渴望能時常與外孫見面!她也為這些相聚時刻和天堂的盼望而感恩,因為在那裡,美好的時光將永不消逝。

人的一生苦多歡愉少,這使我們盼望明天會更好。使徒保羅說他與哥林多的信徒渴望「穿上屬天的身體,好使那必朽的被生命取代」(哥林多後書5章4節,現代中文修訂版)。雖然活著的時候主與我們同在,我們卻不能親眼看見祂,與祂面對面。我們活著是憑信心,不是憑眼見(7節)。

上帝創造我們的目的,是讓我 [....]

靈命日糧:適時話語

讀經:箴言25章11-15節 

你可能聽過一句諺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聖經說,我們說話也應當選擇適當的時機。有時上帝會藉著我們一句合宜的話,以甦醒人心;有時保持沉默,閉口不言則更有智慧。

聖經提到說話有特定的時機(傳道書3章7節)。所羅門將合宜的良言比作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美麗奪目,價值連城,有如精雕細琢的妝飾那樣可貴(箴言25章11-12節)。在適當的時機開口,無論是出於愛、鼓勵或責備的話語,都將使聽的和說的人同蒙益處。然而,有時我們卻必須保持緘默。所羅門說:嘲笑、藐視或詆毀鄰居的話,都極為不智,聰明人卻會選擇保持沉默(11章12-13節)。有時,多話或生氣都會使我們得罪上帝、傷害別人,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不要急於發言(10章19節;雅各書1章19節)。

要說出合時合宜的話,雖然並非易事, [....]

靈命日糧:避難所

讀經:馬太福音11章25-30節 

當我進入馬來西亞巴生一所教堂時,牆上的歡迎牌引起了我的興趣,上面寫著「擔重擔者的避難所」。

這的確顯明了耶穌基督的心懷,因為祂的教會是使擔重擔者得解脫,疲倦者得安息之處。這是耶穌事工的重點,祂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

耶穌應許背負我們的重擔,換上祂輕省的軛,「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29-30節)。

這應許有祂的大能作為後盾,不論我們背負什麼重擔,在基督裡我們會找到上帝兒子強而有力的肩膀,祂已應許,擔當我們的重擔,並將祂輕省的擔子交給我們。

基督以永遠的愛來愛我們,祂深知我們的掙扎,我們可以相 [....]

靈命日糧:改變的大能

讀經:羅馬書12章1-8節 

教育家兼暢銷書作者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堅信「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可改變世人的觀點和操作方式。在他的著作《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中,有一句話:「人們在各領域中都可以創新,若有適當的環境與時機,大多數人都能變得更有想像力、更創新。」

保羅是第一世紀的創新者,他走遍小亞細亞傳講福音,告訴人們只要信靠耶穌基督生命就能得到改變。他寫信給羅馬信徒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12章2節)。他勸勉他們將身體全然獻上,為主而活(1節)。在這個自我中心、貪婪的世界裡,保羅教導他們,如何活出以基督為中心、捨己的生命。

雖然自保羅以來,物換星移,世事多變,但人們渴望得到愛、饒恕和改變的能力,卻仍然不 [....]

你成功的鑰匙是什麼呢?

作者:Nike,印尼
一個人成功的鑰匙是什麼呢?高智商嗎?可能是的。因為這些人能打敗智商較低的人。廣闊的人際關係嗎?也可能是的。因為這些人做起事來會很方便。用來賄賂他人的金錢嗎?也可能是的。不是有句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嗎?

靈命日糧:呼拉圈

讀經:馬可福音6章34-44節 

呼拉圈是我童年時最喜歡的玩具之一,最近又再次流行起來。記得我和朋友蘇西曾在前院的草坪上,花上幾小時玩呼拉圈,不斷改進技術,比賽看誰可以讓呼拉圈在腰上搖得最久。今年我重溫了那段童年時光。我坐在公園裡,看到不同年齡和身材的孩子,想盡辦法不讓呼拉圈落地。他們使盡全力,又扭又轉,但再怎麼努力,呼拉圈最後都落地了。這時,有位年輕女士撿起一個呼拉圈,輕易地將呼拉圈搖上又搖下,非常流暢且帶有韻律地從腰間搖到肩膀,再從肩膀搖回腰間。她的成功不是靠劇烈的擺動,而是有技巧的動作。

在我們的屬靈生活中,我們可能耗盡所有精力,希望在事奉上不落人後。然而,上帝並沒有要我們因工作耗盡精力(加拉太書6章9節)。耶穌在用五餅二魚餵飽上千人之前(馬可福音6章38-44節),祂叫門徒到曠野去休息,這證明祂不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