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誤認身分

讀經:馬太福音16章13-20節 

在我讀高中時,我最小的弟弟史葛才剛剛出生。在他讀大學時,我們的年齡差距釀成了有趣的情況。他初訪大學校園,我和母親陪伴他同去。可是,當我們到那兒後,大家都以為我們是他的父親及祖母。最後,我們也沒有再糾正他們了。因為不管我們說什麼、做什麼,他們都不在乎我們之間真正的關係,而只記得這搞笑的身分。

耶穌問法利賽人:「論到基督,你們的意見如何?祂是誰的子孫呢?」他們回答說:「是大衛的子孫」(馬太福音22章42節)。彌賽亞的身分是很重要的,法利賽人的答案雖然沒錯,但卻不完整。聖經說彌賽亞降臨,並在祂祖宗大衛的寶座上掌權。然而,耶穌提醒他們,雖然大衛是基督的祖先,但基督卻不只這樣而已,大衛也要稱祂為「主」。

同樣面對這提問,彼得正確地回答說:「祢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馬 [....]

靈命日糧:堅心決意

讀經:路得記1章6、11-18節 路加福音9章51-53節 

從新聞報導看到,一群難民因家鄉飽受戰火蹂躪而被迫遷移。然而,其中一個十歲女孩說的話,把我震懾住了。儘管返回家鄉的可能性極低,這名女孩卻展現不屈不撓的精神。她懷著堅定的決心,說:「我們回到家鄉時,我要去探望我的鄰居,也要跟朋友一起玩耍。爸爸說,我們的房子沒了;但我跟他說,我們會把它修好。」

當談到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以及對他人的愛心時,我們的生命就必須有堅忍不拔的精神。路得記開始時記載了三個女人,她們因先後成為寡婦而相依為命。拿俄米在丈夫和兩個兒子去世後,決定回到家鄉伯利恆,便勸她守寡的兩個媳婦留在她們的國家摩押。結果,俄珥巴決定留下來,而路得卻誓言要與拿俄米同行,她說:「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路得記1章16節)。「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18節), [....]

靈命日糧:新的開始

讀經:以賽亞書43章14-21節 

一個人若想要有新的開始,是可以做得到的。布萊恩就是一個好例子。這位年輕人在小學時加入了幫派,十二歲時離家出走,沉迷在幫派和毒品中長達三年之久。後來,儘管他已經離開幫派,回到家中,但前面的路並不容易走,因他曾經販毒而被學校開除。然而,當他進入一間中學就讀時,遇到一位老師啟發和激勵他,要他把自己的經歷寫下來,不要重蹈覆轍。他接受了這個挑戰,而現在的他正過一個全新的人生。

上帝也透過先知以賽亞,鼓勵被擄的猶太人去思想一個新的開始。祂說:「你們不要記念從前的事,也不要思想古時的事」(以賽亞書43章18節)。上帝告訴他們,不要因被擄而怨天尤人,也別要求上帝施展相同的奇蹟,像過去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一般。上帝要他們專注在祂身上,祂將要帶領他們脫離巴比倫回到家鄉、賜予他們新的開始(19節) [....]

靈命日糧:上帝好強大!

讀經:詩篇29篇 

有一天,我三歲的孫女兒凱蒂,以她一點點的神學見識讓她的父母感到很驚訝。她告訴他們說:「你們倆的姊妹都去世了。然後,上帝就把她們帶到天堂去,在祂的身邊。你看,上帝的能力好強大喔!」

上帝無盡的大能是奧祕的事,然而卻又簡單到足以讓孩童明瞭。在凱蒂單純的思維中,她知道上帝可以行奇事,就代表祂是滿有能力的。雖然她不能完全理解所有的細節,但她知道上帝行了一件奇妙的事,就是將姑姑和阿姨帶到天堂。

身處在這個高科技的世界裡,我們可曾時時安靜下來,驚嘆說:「上帝的能力好強大喔!」相信這種時刻並不多。我們不曉得上帝如何藉祂的聲音創造世界(約伯記38-39章;詩篇33篇9節;希伯來書11章3節);我們也不懂得祂如何掌管這一切(尼希米記9章6節);我們不知道上帝是如何計畫和成就耶穌的 [....]

靈命日糧:靠左行

讀經:加拉太書5章1-14節 

我在美國長大,由於美國的車輛都是靠右行駛,所以我一直認為,有些國家的車輛靠著馬路的左側行駛,是一件有趣的事。後來,當我在英國時,透過一位倫敦導遊的解釋,才知道他們靠左行駛的緣由。原來在1800年代,英國的行人及馬車都使用同一條道路,人車並不分道。當馬車走在路的右側時,馬車夫以右手揚起的馬鞭,有時會傷及走在旁邊的行人。為了解決這項安全顧慮,所以便設立一條法令,要求所有的馬車都要走在路的左側,這樣就能顧及行人的安全了。

正如這項交通法令是為了保護我們,使我們受益,上帝的命令也是如此。祂愛我們,祂所吩咐的誡命都是為了使我們得益處。保羅寫道:「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加拉 [....]

活在基督裡

你如何看待自己,對自己有什麼要求,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自己?原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正反映出我們對上帝的理解。在你眼中,上帝有著怎樣的形象?我們鼓勵你,花一段時間安靜下來,透過聖經的話語去認識上帝,也重新認識你自己吧!

靈命日糧:被愛而愛

讀經:申命記10章12-22節 

神學家潘霍華生活在希特勒政權的德國,對他來說,每天都可能有生命的危險,但是他卻沒有離開。我猜想,他和使徒保羅有同樣的觀點,雖盼望天家,卻願意留在需要他的地方,因那是上帝的心意(腓立比書1章21節)。因此,潘霍華選擇留在那裡,以牧師的身分聚集眾人暗中敬拜,反抗希特勒的惡權。

雖然每天都危機四伏,潘霍華仍執筆撰寫《團契生活》一書,內容提到把接待他人當作一種服事。無論是在修道院裡生活和工作,或是在監獄裡,他都以身作則活出這樣的原則。潘霍華認為,每一餐飯、每一件事、每一段對話,都是向他人彰顯基督的機會,即便在重大的壓力之下也當如此行。

申命記裡記載:上帝吩咐離開埃及的以色列人,要效法祂憐愛並接待寄居者與寡婦,正如上帝當初照顧以色列人一樣(10章18-19節;出埃及記22 [....]

靈命日糧:超越自我

讀經:哥林多後書3章7-18節 

我有個朋友,幾乎在每件事上都比我強,他比我聰明,考慮更周詳,還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好書,甚至高爾夫球都打得比我好。和他在一起,敦促我要做得更好,成為更優秀、更有思想的人。他在各方面的優秀表現成為我的目標,激勵我更加努力,追求卓越。

這件事也帶出了一項屬靈的原則:花時間閱讀上帝的話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讓我們能與主基督親近,時時與祂同行。當我讀到耶穌無條件地愛我們,這催逼我愛人不求回報。當我看到祂賜憐憫與白白的恩典給我們這些不配的人,使我對自己無法饒恕他人,以及想要尋求報復的心感到羞愧。

我發現自己漸漸成為更懂得感恩的人,雖然我因罪而蒙羞,主卻為我披上全然公義的外袍,穿戴祂的榮美。祂奇妙的作為和無比的智慧激勵我、改變我。每當來到主的面前,我就看到自己的不足,促使我想 [....]

靈命日糧:修復關係

讀經:腓立比書4章1-5節 

最近,我和先生剛搬進我們的新房子。有人在我們家門前的走道上放了一大盒的草莓,那人還留了張紙條,希望我們能與鄰居一同分享。他是一番好意,但是在我們還未到家前,有幾個孩子發現了那盒草莓,並在我們白色房子的門前打起了草莓仗。當我們回到家時,看見幾個認識的孩子躲在籬笆後鬼鬼祟祟地張望,他們「回到犯罪現場」,要察看我們如何收拾殘局。我們可以自行清理,但是為了修復彼此的關係,我們認為有必要與他們談一談,並且要他們一起幫忙清理善後。

緊張的人際關係也會造成混亂,這正是腓立比教會的情況。兩位忠心的僕人,友阿蝶和循都基,產生強烈分歧的意見,因此,使徒保羅寫信給教會,鼓勵她們解決問題,在主裡同心(腓立比書4章2節)。他還要求別人以謙讓的心和她們一起處理問題。他寫道:「我也求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 [....]

靈命日糧:選擇生命

讀經:申命記30章11-20節 

上帝對我的生命有什麼旨意呢?在成長過程中,這個問題經常困擾著我。如果我找不著,或是無法明瞭,該怎麼辦?明白上帝的旨意似乎如大海撈針,因為隱晦不明,類似的太多,似是而非的更是無以計數。

其實,我對上帝旨意的認知是錯誤的,因為我對上帝的認知不正確。上帝並不願意我們迷失方向、陷於迷惘、尋尋覓覓。祂要我們明白祂的旨意,祂清楚地表明心意,淺顯易懂。祂也不設定多重選擇,而只給我們兩種選擇:「生與福」或「死與禍」(申命記30章15節)。因顧慮到我們可能看不出最好的選擇是哪一個,祂甚至說:「選擇生命」(19節),就是選擇上帝,並且遵守祂的話。

當摩西最後一次對以色列民說話時,他呼籲眾人做正確的選擇,且要知道「這律法上的話……乃是你們的生命」(申命記32章46-47節)。上帝的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