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路似乎一片黑暗,我該怎麼辦?
作者:Weng Shu-wen,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https://s3.amazonaws.com/c […]
"雅米鼓勵年輕人尋找自己的人生目的,也相信年輕基督徒應該用自己的聲音向周邊的年輕人傳遞那美好的消息。
我們希望可以與讀者一起去思考、去探索、也去尋找答案——我為什麼這樣做,我該如何活?希望我們都獲得啟發,願意單單為上帝的兒子而活。
向我們投稿或以志願者的形式與我們同工,一起將上帝的話語分享出去吧!"
繪畫:Xinli from YMI 曾有敬虔的老師告訴我,一切有關超自然、魔法、神 […]
讀經:羅馬書6章16-23節
母親驟然離世後,我開始寫部落格。我想寫一些文章激勵人們善用自己有限的時日,去創造人生的重要時刻。因此,我參考了部落格入門指南,學會使用什麼平台、如何選擇標題,以及如何撰寫吸引人閱讀的文章。2016年,我的第一篇部落格文章誕生了!
在羅馬書6章16-18節,保羅似乎也寫了「入門指南」,讓人明白如何獲得永生。他陳述一個事實,我們生來就會背逆上帝、就是罪人,但耶穌卻使我們「從罪裡得了釋放」(18節)。然後,保羅詳述作罪的奴僕,以及作上帝和公義生活的奴僕之間的區別(19-20節)。他接著說:「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上帝的恩賜,……乃是永生」(23節)。死亡意味著與上帝永遠隔絕,這是我們拒絕基督時,所面臨的毀滅性後果。然而,上帝卻在耶穌基督裡賜給我們新的生命。現在,我們在這世上就已擁有 [....]
讀經:耶利米書36章27-32節
十九世紀初期,英國文學家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將手稿交給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彌爾(John Stuart Mill)進行審查。但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份手稿竟然掉進火裡。這雖是卡萊爾唯一的稿件,但他仍不屈不撓地重寫遺失的章節。區區火焰絕不會使這個故事受到任何毀損,因為所有的細節都在卡萊爾的腦海中完好無缺。縱然失去唯一的手稿,但他最後仍完成了《法國大革命》這本巨著。
在猶大國腐敗衰落的時期,上帝對先知耶利米說:「你取一書卷,將我對你說……的一切話,……都寫在其上」(耶利米書36章2節)。這個信息顯明了上帝慈愛地呼籲祂的子民悔改,好讓他們可以避免敵軍即將大舉入侵的災禍(3節)。
耶利米按照上帝的吩咐去行,而他所寫的書卷很快就落入猶大王約雅敬 [....]
讀經:以賽亞書40章12-14節
女兒喊著:「我看不懂!」然後就把鉛筆丟在桌上。女兒接受在家教育,正在做數學作業,我也開始全時間當她的老師,但我們很快就遇到難題。35年前我曾學過如何將小數轉換為分數,但現在全忘光了。連我自己都不會,就更別說要教女兒了。於是,我倆只好一起看線上老師講解要怎麼算。
人有時會陷入無法明白或理解的困境,但上帝絕不會如此,因祂是無所不知的全知者。先知以賽亞說:「誰曾……作祂的謀士指教祂呢?祂與誰商議,誰教導祂,誰將公平的路指示祂,又將知識教訓祂,將通達的道指教祂呢?」(以賽亞書40章13-14節)答案是沒有任何人!
人之所以有聰明才智,是因為上帝按照祂自己的形象創造了我們。而人類的聰明才智,不過是上帝一丁點的智慧。我們所知的極其有限,但上帝卻知道從亙古到未來的每一件事(詩 [....]
讀經:撒母耳記下9章6-13節
獸醫宣布:「牠不會死,但必須截肢。」這隻非純種的流浪狗被車輾過,所以我朋友帶牠去看獸醫。獸醫還問我朋友說:「妳是牠的主人嗎?」因為手術費用高昂,而且小狗在復原期間需要有人照料。我朋友回答說:「現在我是牠的主人了。」她的愛心讓狗兒在這溫暖的家擁有美好的未來。
掃羅的孫子米非波設看自己「如死狗一般」,而不配蒙恩(撒母耳記下9章8節)。他因一場意外成了瘸子,需終身仰賴別人的保護與照顧(參閱4章4節)。而且掃羅死後,他可能也很害怕剛登基的國王大衛會依照當時的慣例,將所有對他的王位構成威脅的人全都趕盡殺絕。
然而,大衛因看重與約拿單之間的情誼,就保證會將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視如己出,讓他得享平安並得到妥善的照顧(9章7節)。同樣地,我們從前雖與上帝為敵,本應滅亡,但耶穌拯 [....]
文章來源:靈命日糧事工《天路系列》—《箴言》 第12日 閱讀經文 箴言8章22-36节 https://s3 […]
讀經:羅馬書14章13-21節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新加坡人都居家防疫,但我仍開心地保持游泳的習慣,因我認為這沒什麼危險。
但我的妻子很擔心,我若在公眾泳池受感染,可能會進而傳染給我年邁的岳母,因她像別的年長者一樣較缺乏抵抗力。她央求我:「你可以為了我,這段時間先不要去游泳嗎?」
我原先打算和她理論,說明感染的機率不高,但後來我發覺重點是在於她的感受。我何必堅持一定要去游泳呢?畢竟,也不是非去不可,況且這還帶給她不必要的困擾。
在羅馬書14章,保羅論及某些議題,諸如基督徒是否可以吃某些食物,或慶祝某些節日。他在意的是,有些人想把自己的看法強加在別人身上。
保羅提醒羅馬教會及我們,眾信徒對許多事的看法可能不一致,而且因著我們的背景迥異,做人做事的態度和方法可能各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