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泉源之地

讀經:詩篇42篇1-5節 

東非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而當中一個城市的名字「奈洛比」(Nairobi)在這地區內顯得特別有意義。因為這名字是由當地馬賽族的話而來,意思是「冰涼的水」,字譯是「泉源之地」。

縱觀歷史,人文發展以及文明都是與水的存在息息相關。不論住在乾旱之地或雨林,水都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乾旱不毛之地,知道從何處找到水源,是決定生死的關鍵。

水也是我們屬靈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耶穌在井旁遇到一名心靈乾渴的婦人,就宣稱惟有祂能賜下活水。祂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4章14節)

正如詩篇42篇1-2節描述的鹿切慕溪水,我們的心渴想並切慕上帝(詩篇63篇1節)。只有耶穌基督能夠供應我們急切的需要,祂 [....]

靈命日糧:真愛

讀經:哥林多前書13章1-8節 

幾年前,朋友貝絲的母親得了老年痴呆症。從此,她為了照顧母親被迫作出一些艱難的決定。當她看到昔日活力充沛、樂觀風趣的母親日漸衰殘,尤感心碎。在這過程中,她學到付出真愛並非是容易或舒適的事。

去年,她母親在醫院住了幾天,貝絲寫了如下的感受,寄給一些朋友。「儘管母親的狀況每況愈下,我仍然為這段與母親同行的歲月而感恩。在那記憶衰退、困惑混亂和全然無助的背後,是一位熱愛生命、心靈平靜的美麗靈魂。在學習真愛的過程中我收獲良多,雖然這段旅程並非我所求,一路上也伴隨著眼淚與心痛,我仍視為無價之寶。」

聖經提醒我們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13章4-7節)

真愛是從上帝而來,祂賜下獨 [....]

靈命日糧:分辨真假

讀經:約翰福音1章1-18節 

我教英文作文時,會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寫作。我知道學生隨堂撰寫的作文肯定是他們的作品,這樣我會更熟悉每個學生的寫作風格,且能看出他們是否有「借用」太多別的作者的文章。學生們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的寫作風格,就是表現文章的內容及陳訴的方式,與自己說話的方式是同樣獨特的。正如我們的說話是來自我們的內心,我們所寫的也是這樣,它們反映著我們是誰。

同樣的,我們也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熟悉上帝的話語和教導。透過閱讀祂寫下的聖經,我們認識到祂是誰,以及祂如何表達自己。然而,撒但會偽裝成上帝的使者(哥林多後書11章14節),牠扭曲上帝的話語,使人信服其似是而非的論點。舉例而言,牠說服人得救只須依靠遵守嚴苛的規條,而不需要相信基督為我們而死(歌羅西書2章23節)。的確,撒但已使許多人偏離主道。

[....]

靈命日糧:適當時機

讀經:加拉太書3章26節-4章 

有句話說得不錯:「最重要的就是時機!」這是為何保羅的這句陳述:「及至時候滿足,上帝就差遣祂的兒子」(加拉太書4章4節)如此激起我的好奇。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基督的來臨正好及時。幾個世紀以前,當時世界版圖中的國家大部分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他將希臘文化及語言帶到這些地方。在他死後不久,羅馬帝國接收了亞歷山大留下的一切,藉著希臘文化和統一的語言,擴張了國界。基督被釘十架,是在羅馬統治下發生的,祂的血在那裡為我們而流。羅馬政府的統治為福音鋪路,使福音得以廣傳至三大洲,因為當時道路通達、邊界過境無需「通行證」,而且有統一的語言。上帝已將所有環節連在一起,預備差遣祂兒子的完美時機。

上帝在每件事情上的時間都是完美的。當你在等待時,也許你正疑惑為何上帝看似不為你行動,別 [....]

靈命日糧:基督的信

讀經:哥林多後書3章1-11節 

在1963年11月,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被槍殺的同一天,另一位領袖魯益師(C. S. Lewis)也過世了。這位從無神論轉到基督信仰的牛津大學學者,是位多產的作家。筆下著有知識書籍、科學小說、兒童科幻及其他作品,都包含聖經真理。他的書被上帝使用,帶領許多人信了主,包括政治家及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上帝並非呼召每個人都透過寫作向人宣講基督,但要所有的信徒都以我們的生活方式成為基督的信件。使徒保羅告訴我們:「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上帝的靈寫的。」(哥林多後書3章3節)

當然,保羅不是說我們真的是信件,寫有上帝的信息。然而,我們的生命可以成為人們可讀的「信件」,寫出耶穌基督如何改變我們待人處事的方式,並幫助我們竭力過正直的生活。

< [....]

靈命日糧:受蔭庇

讀經:路加福音1章26-38節 

在五十年前的今天,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被暗殺的事件,震驚了全球。事發翌日,倫敦泰晤士報有篇文章,述說其迴響已震撼全世界的財經市場。文章的標題是:「美國暗殺事件,陰影籠罩全球。」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些時候會遇到死亡、災難,或突然的事件轉折,黑影籠罩了所有其他事情。就如有件事情,突然發生在一個未婚女子身上,她被告知將會成為那位應許的彌賽亞,也就是上帝之子的母親(路加福音1章26-33節)。當她問到這如何能發生,天使加百列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35節)。

在馬利亞的生命中,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件並非被黑影所籠罩,而是被上帝的榮耀與大能之光蔭庇著。她的回應至今仍使我們敬畏:「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38節)

在接下來的這幾週, [....]

靈命日糧:那個名字

讀經:腓立比書2章5-11節 

我們的小孫女瑪姬跟著家人來密西根州的大湍市拜訪我們。當他們回到密蘇里州的家後,她母親告訴我們,在回到家中之後的那幾天,瑪姬就在房子裡走來走去,開心地說:「密西根!密西根!」

這名字吸引瑪姬應該是有某種原因。也許是它的發音,也許是她在密西根玩得很開心,雖然我們不確定一歲孩子的想法,但「密西根」這名字必然對她有頗深的影響,以至於她不停地說著這個名字。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名字──耶穌的名:「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立比書2章9節)。蓋瑟夫婦比爾和葛洛利亞(Bill and Gloria Gaither)的歌曲提醒我們為何我們如此愛著這名。祂是「主」也是「救主」。是的,這些描述我們主的名字有多麼深遠的意義啊!當我們向需要耶穌做救主的人,提及祂偉大的名,我們也就能提醒他們,祂 [....]

靈命日糧 :關懷他人

讀經:腓立比書2章1-5節 

在家庭營會的第一個晚上,營長向大家報告接下來一週的活動。結束時,他問大家是否有疑問。一個小女孩站起來,懇切地請求大家的幫助。她提到她年幼的弟弟,需要特別照顧。對她的家人來說,照顧她的弟弟是個挑戰,十分辛苦,因此希望大家在接下來的一週,能夠幫忙照顧一下她弟弟。這是一個出於對父母及弟弟真誠的關心而提出的請求。在接下來的一週裡,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很多人都熱心地向這個家庭伸出援手。

她的懇求提醒了我們:我們常常只看重自己的需要,關心自己的問題,以至於對他人的需要漠不關心。保羅這樣形容我們的責任:「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章4節)。下一節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提醒我們這是基督給我們留下的榜樣。

我們對他人的關心,能夠彰顯出基督關懷受傷 [....]

靈命日糧:客旅

讀經:詩篇39篇 

最近我嘗試聯絡我神學院畢業班的同學,發現當中有許多都已過世了。這實在提醒了我人生的短暫。我們一生70歲的年日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90篇10節)。誠如以色列詩人所說:「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39篇12節)

生命的短暫提醒我們要思考自己的「結局」,光陰似箭,我們知道時日不長(4節)。步入晚年時,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了。但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的家,我們只是寄居在這裡的匆匆過客。

而且,我們的人生旅程也不孤單。我們雖是客旅、是寄居的,但有上帝與我們同在(39篇12節),知道這點就會使我們這趟旅程少點擔心與害怕。無論是在今生或是永生,我們都有天父永遠的陪伴和引導。在這世上我們是客旅,但在這趟旅程中,我們永不孤單(73篇23-24節)。因為上帝給了我們這樣的應 [....]

靈命日糧:歡迎回來

讀經:尼希米記9章7-21節 

吉米在10歲時,曾決志要跟隨基督。但在15年後,他偏離了自己的信仰。他抱著及時行樂的態度,並養成了一些壞習慣。在這之後,他的生活面對重大挫折。他的工作出了問題,三個家人相繼過世。他心中充滿了恐懼與疑惑,一切看似毫無盼望。直到有一天,他讀到詩篇121篇2節:「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這段經文驅散了他心中的恐懼和不安。他回轉向上帝尋求幫助,上帝接納了他。

吉米的屬靈生命歷程,讓我想到以色列的歷史。以色列人與上帝有獨特的關係,他們是上帝揀選的子民(尼希米記9章1-15節),然而,在很多年裡,他們都悖逆上帝,無視上帝的恩惠,偏行己路(16-21節)。但是,當他們回轉並悔改時,這位「樂意饒恕人、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慈愛的上帝」(尼希米記9章17節)再次眷顧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