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 : 請差遣我

讀經:以賽亞書6章1-8節 

在1890年代晚期,當瑞典傳教士埃里克·隆德(Eric Lund)感受到上帝呼召他去西班牙宣教時,他立即順服。他在那裡開拓的事工雖沒什麼進展,但仍堅信上帝的呼召。有一天,隆德遇見一個菲律賓人布勞利奧·馬尼坎(Braulio Manikan),就傳福音給他。後來,隆德與馬尼坎一起將聖經翻譯成一種菲律賓當地語言,此後,他們在菲律賓創立第一間浸信會宣教中心。如今有許多人歸信耶穌,全因隆德像先知以賽亞一般,回應上帝的呼召。

以賽亞書6章8節描述,上帝正在找一個人願意去以色列宣講祂當時的審判,以及未來的盼望。以賽亞大膽地自告奮勇,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雖然他不認為自己有資格受差遣,因為他先前才懺悔說:「我是嘴唇不潔的人」(5節)。但他樂意回應上帝的呼召,因他看見上帝的聖潔,承認 [....]

靈命日糧 : 得以完全

讀經:歌羅西書2章6-15節 

在一部熱門電影中,男主角是位一心追求功成名就,但婚姻卻開始出現問題的運動經紀人。他在試圖挽回妻子桃樂絲的心時,深情地望著妻子說:「妳使我得以完全。」這句感動人心的話,與希臘哲學中的一則故事相呼應。根據那則神話,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半個人」,必須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才能成為完全。

一個浪漫的伴侶能令我們「完全」的這種信念,已是現今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這是真的嗎?我與許多已婚夫婦聊過,其中有些因為無法生育自己的子女,仍覺得未達完全;另一些夫婦雖已養兒育女,但仍覺得有所欠缺。終究,沒有任何人可以讓我們完全。

使徒保羅提供另一個解決辦法,正如歌羅西書2章9-10節說:「因為上帝一切的豐盛完滿都住在基督的肉身之內,你們藉著跟基督聯合,也得以完全了」(新普及譯本)。耶穌不只 [....]

靈命日糧 : 在主裡平靜安穩

讀經:申命記33章1-5、12節 

在我每個孩子步入青少年時期,我都會寫一封信給他。其中一封我聊到的是,我們在基督裡的身分。回想起自己在青少年時期,常常懷疑自己,缺乏自信。為此,我必須提醒自己,我是蒙上帝所愛的,是祂的孩子。我在信中提到:「要知道你是誰,就必須知道你屬誰。」因為當我們瞭解到是上帝創造了我們,我們也定意追隨祂,就能坦然接受祂要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也知道,每一天,祂都會將我們改變得更像祂。

關於我們具有上帝兒女的身分,聖經裡有一段非常貼切的描述。申命記33章12節說:「耶和華所愛的人,安居在祂身邊,安居在祂懷中,終日蒙祂庇護」(當代譯本修訂版)。摩西在即將離世之前,當時以色列民正預備要進入上帝的應許之地,他向便雅憫支派宣吿這份祝福。上帝要祂的百姓永遠記住,他們是上帝所親愛的,要他們以身為祂的兒 [....]

靈命日糧 : 來自聖靈的幫助

讀經:耶利米書3章11-15、22節 

在大學時期,我跟班上同學雖然偶爾會蹺課,但期末考前一週,大家一定會去上吳教授的課。因為他絕對會在那堂課,提示會出的考題。

我一直不明白他為何這麼做,後來我才發覺,原來吳教授是真心想要我們考好。他設的標準很高,但他也會幫我們達到那些標準。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到課堂上聽那些提示,好充分地預備考試。

這讓我想到,上帝也要我們達到祂的標準。祂不會將標準降低,但因祂深願我們能像祂一樣,所以祂賜給我們聖靈,幫助我們達到那些標準。

在耶利米書3章11-14節中,上帝勸那些悖逆不忠的以色列民承認自己的罪孽,回轉歸向上帝。但因上帝瞭解他們是何等頑固與軟弱,便願意幫助他們,且應許會醫治他們「背道的病」(22節),也會差派牧者來教導並指引他們(15節)。

知道我 [....]

靈命日糧 : 常常禱告

讀經:馬太福音6章9-13節 

在家人的記憶中,祖父狄爾金是個持守信心、常常禱告的人,但他並非向來如此。姑姑憶起祖父第一次對全家人宣布:「我們要開始全家一起做謝飯禱告。」祖父首次開口禱告時顯得笨口拙舌,但是接下來的50年,他不僅每天持續學習禱告,並且每一天都經常祈禱。祖父去世時,我丈夫送給祖母一個盆栽,葉片就像「祈禱的手」,丈夫說:「祖父是個常常禱告的人。」祖父因立志跟隨上帝,並且每天與祂說話,使他成為基督忠實的僕人。

聖經有許多關於禱告的教導。在馬太福音6章9-13節,耶穌告訴祂的跟隨者如何禱告,教導他們先以真誠的頌讚來到上帝面前。當我們將各樣的請求交託給祂時,相信祂會提供「我們日用的飲食」(11節)。當我們向祂認罪時,我們請求祂的赦免,並讓祂幫助我們不陷入試探(12-13節)。

但我們並非 [....]

靈命日糧 : 空手而歸

讀經:路加福音15章17-24節 

瑞明和朋友相約一起享用早餐,到了現場竟發現自己忘記帶皮夾,這讓他感到很尷尬,甚至打算什麼都不要吃,或只喝點飲料。一直到他朋友花了些工夫說服他,他才不再堅持。他們一起享用餐食,他朋友也很樂意幫他付帳。

也許,你也經歷過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或者需要接受別人的幫助或贈予。我們自然會想要支付自己的花費,只是有些時候我們必須謙虛地接受別人慷慨的贈予。

在路加福音15章17-24節,當小兒子盤算著該對父親說什麼時,可能想到的是某種形式的償還。正如他想對父親說:「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19節)當成雇工?他父親可沒有這種打算!在他父親眼中,他是迷途知返的愛子,因而被父親擁抱與親吻(20節)。這是一幅多麼偉大的福音畫面!它提醒我們上帝藉著耶穌受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