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 :歷史

讀經:讀經:哥林多前書10章1-13節
 

當我和太太參觀倫敦大英博物館時,那些數不清的館藏文物,令我們震撼無比。其中的展覽物品,比美國當地發現的文物早幾個世紀,這提醒了我們歷史的重要性。歷史記錄了不同時代的觀點與看法、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事情的結局。藉著先人的成功與失敗,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明智的選擇。

同樣的,保羅也看見了從歷史當中吸取教訓的重要性。他舉出以色列子民拒絕信靠上帝進入應許之地,最後在曠野漂流(見民數記14章),保羅以此警誡哥林多教會關於錯誤選擇的嚴重後果。然後,保羅又告訴哥林多的信徒:「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哥林多前書10章11節)

上帝已經將聖經賜給我們,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我們以祂子民的歷史作為借鑑。聖經中的教導,有範例也有警告,是 [....]

靈命日糧 :非我所願

讀經:讀經:詩篇37篇1-8節
 

我的人生並沒有按我的計畫進行。我曾希望自己可以在十九歲結婚,生半打孩子,當個賢妻良母。然而,我卻投入了職場,四十多歲才結婚,沒有孩子。有好多年的時間,我心裡盼望著詩篇37篇4節,能成為上帝給我的應允和承諾:「祂就將你心裡所求的賜給你。」

但是,上帝並非總是都會「成全」(5節)。而這些沒有被實現的心願,偶爾會引發內心的傷感。也許,你和我一樣,生活也並非按照你的心願,但是從詩篇37篇裡得到的一些心得,對我的確有些助益(雖然這篇詩的主旨,是在將我們與那些作惡的人作比較)。

在第4節裡,我們學到不要讓生活中那些沒有實現的願望,剝奪我們的喜樂。當我們愈來愈明白上帝的心意時,祂便成了我們的喜樂。

「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5節)。「交託」一詞意指「滾 [....]

靈命日糧 :預備之地

讀經:讀經:約翰福音13章36節-14章4節
 

一對夫妻把年邁的嬸嬸接來同住。他們擔心她會住得不自在。於是,他們把家中一個房間,裝潢得與嬸嬸家裡的臥室一模一樣。嬸嬸到達之後,覺得那房間裡的傢俱、掛飾,以及其他心愛的物品,都如此熟悉,像是在對她說:「歡迎回家!」

在約翰福音13章36節-14章4節,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對門徒說話,預備他們面對祂的死亡。西門彼得問:「禰要往哪裡去?」耶穌回答:「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13章36節)。耶穌繼續對彼得(也對其他的跟隨者)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14章2-3節)

天堂是萬國萬民基督徒將來要團聚的家 [....]

靈命日糧 :當面對話

讀經:讀經:加拉太書2章11-21節
 

通信科技的發達,可能使我們失去和人對質的能力嗎?畢竟,現在的雇主可以透過電子郵件,寄發裁員通知書。人們不再面對面地交談,而是改由在臉書和推特上批評他人。或許我們應該捨棄這些工具,看看當保羅和彼得意見出現不一致的時候,保羅是如何和彼得溝通的。

因彼得所行的不合福音的真理,保羅就當面反對他(加拉太書2章11-16節)。當時,彼得原本與外邦人有交往。但當猶太人(相信罪人得救是透過耶穌,再加上守摩西的律法)到達時,那曾聲稱自己是外邦人一分子的彼得,因害怕來自猶太人的壓力而離開了外邦人。保羅看見這種裝假的行為,就以熱切的心,在主的愛裡當面指責彼得,因為彼得明知律法無法改變生命,卻對這些律法主義者作出妥協。保羅提醒彼得,唯有恩典能將我們從罪的轄制中解脫出來,引我們進入自由之境,並且 [....]

靈命日糧 :近與遠

讀經:讀經:詩篇145篇
 

有健康的雙眼,並不能保證可以看得清楚,這是我的親身體驗。在我經過一連串修復視網膜剝離的眼部手術後,雙眼都有了良好視力,但它們卻拒絕合作。一隻眼睛看著遠方,另一隻眼卻盯著近處,雙眼不肯配合,反而互爭主權。我的雙眼一直無法對焦,直到三個月後,我戴上了新配的眼鏡,情況才有改善。

這跟我們對上帝的看法有點類似。有些人喜歡「近看」上帝,他們將祂看成日常生活中親密同在的上帝,因為這樣會較能專注於祂。另一些基督徒則喜歡「遠看」上帝,將祂視為以至高權能管理著宇宙的全能主宰,認為這樣較能看清楚上帝。

哪一種看法是最好的呢?這實在是見仁見智。然而,聖經就像眼鏡一樣,能幫助我們看見兩者都正確。大衛王在詩篇145篇裡呈現這兩種觀點:「凡求告耶和華的…&hellip [....]

靈命日糧 :舊風車

讀經:讀經:加拉太書6章6-10節
 

一位在德州西部牧場長大的男子,談到立於他家中穀倉旁搖晃的舊風車,它為他們家提供了灌溉的水,在方圓百哩內,這是唯一的水源。

在強風中,這風車可以順利地轉動,但在微風裡就無法動彈。這時需要人工轉動風車的葉片,直到葉片對準風向。只有面對適當的方向,風車才能轉動為牧場供水。

當我與偏僻地區的小教會牧者見面時,我就想到這個故事。他們許多人感到孤立無援,他們關懷他人,卻似乎沒人關心他們。到了後來,他們逐漸疲倦,且難以給他們的羊群帶來生命活水。我喜歡告訴他們關於這個老舊風車的故事,提醒他們說:我們每日需要將自己重新定位,轉向主及祂的話語,從祂那裡汲取生命活水,祂是這活水的泉源。

這適用於牧者,對眾人也是如此。服事上帝是要從內而外地流露出來。耶穌說:「信 [....]

靈命日糧 :有影響力的婦人

讀經:讀經:箴言31章10-31節
 

在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早期,原本是修女的凱撒琳.波拉在1525年嫁給了馬丁.路德。從各方面來看,這兩位擁有快樂的婚姻生活。馬丁.路德說:「唯有在美好的婚姻裡,我們才能體會最親密的人際關係,或嚐到分離的無比痛苦。」

由於凱撒琳凌晨四點就起床,執行她的職責,開始管理家務事,路德稱她為「威登堡的晨星」。她勤於菜園與果園的事務,也管理家庭事業和產業。當時,他們有六個孩子,因此凱撒琳認為家庭是人格發展的學校。她關懷這個家,充滿活力地勤奮付出,這使她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婦人。

凱撒琳就像是箴言31章裡所描述到的婦人。她的確是有才德的妻子,「未到黎明」她就起來「把食物分給家中的人」(15節),並且她「觀察家務,並不吃閒飯」(27節)。

透過像凱撒琳這樣的典 [....]

靈命日糧 :風暴的幫助

讀經:讀經:詩篇107篇23-32節
 

在日本歷史中,葛飾北齋是最著名的多產藝術家之一。在1826-1833年間,也就是他六十多歲到七十幾歲時,他創作了一組不朽的名作──彩色版畫「富岳三十六景」。其中有一幅名為「神奈川衝浪裏」的傑作,就是在他貧困潦倒的那段時間所創作的,畫面上有一個張牙舞爪的巨浪,正要吞噬三艘載滿槳手的小船。

詩篇107篇也描述著人們在海難中的故事。在海浪上飄浮著,「他們上到天空,下到海底」。結果他們的心因危難而驚慌(26節)。最終,水手們傳送一個緊急求救訊號給上帝,而祂平息風浪,並引領他們到達目的地(28-30節)。

當我們面對危急情況時,我們容易去尋求他人的引導與安慰。然而,我們所求助的人也在同一艘船裡,正在生命海洋的上下浮沉中迷失。只有上帝是至高、穩當、堅強的,足以平靜風 [....]

靈命日糧 :關懷的概念

讀經:讀經:加拉太書2章1-10節
 

統計學是很微妙的。當數字給我們資訊時,有時它們也很容易讓我們忽略了這些數字所代表的是活生生的人。最近讀到的一篇統計文章,讓我感到震驚:每年有1,500萬人死於飢餓。這讓人毛骨悚然。我們一直生活在物質充裕的社會裡,這個數字對我們而言,簡直是匪夷所思。在2008年,近乎9百萬的孩童活不到五歲,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餓死的。這數字令人難以相信。但這不僅僅是數字而已,而是上帝所愛的人。

當我們幫助有需要的人,我們也能彰顯上帝的愛。所羅門寫道:「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憐憫窮乏的,乃是尊敬主」(箴言14章31節)。我們可以透過下列行為來幫助窮人:在分發救濟食物的場所裡當義工、幫助尋找工作、為需要乾淨水源之地,提供財力鑿井、在貧脊之地分發食物、傳授一項技能,或為學童提供午餐。

[....]

靈命日糧 :道歉

讀經:讀經:馬太福音5章21-26節
 

馬克搞砸了!他與教會的朋友相約見面,卻足足晚了一小時才抵達餐廳。而這時候,友人已經離開了。馬克為自己的失約感到抱歉,他先在餐廳買了一張餐券,接著到附近的一家卡片專賣店去找道歉卡。他很驚訝居然只有少數幾張道歉卡,擺在不顯眼的角落。馬克挑了一張道歉卡後,便把卡片和餐券一起送給友人,這位友人接受了他的道歉。

雖然道歉卡不普遍,但在人際關係中,道歉卻大有需要。它是源於聖經的一種行動。耶穌吩咐祂的門徒,要與怨恨自己,或是得罪自己的人和好(馬太福音5章23-24節,18章15-20節)。使徒保羅說道:「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人和睦」(羅馬書12章18節)。要與眾人和睦相處,往往需要道歉。

向人道歉很困難,因為它需要謙虛的精神來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不是人與生俱來可以做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