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 : 愛的追尋

讀經:約拿書2章1-9節 

英國詩人法蘭西斯·湯普森(Francis Thompson)的名詩《天國的追逐者》(The Hound of Heaven)開頭寫著:「我躲避祂,歷經白晝與黑夜。」湯普森藉著這首詩描述,雖然他努力地躲藏,甚至逃離上帝,但耶穌對他的追尋從不停息。最後,他寫道:「我就是祢尋尋覓覓的人。」

上帝愛的追尋是約拿書的主軸。先知約拿受上帝差遣,向尼尼微人(以色列殘暴的仇敵)宣告他們必須回轉歸向上帝。然而,「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約拿書1章3節)。他付了船費,登船要往尼尼微的相反方向去,但這艘船不久之後就被狂風大浪猛烈侵襲。為了解救船上的人,約拿被拋入海中,隨即被一條大魚吞吃入腹(1章15-17節)。

約拿在魚腹中向上帝禱告,如詩般優美的禱詞敘述說,即使他用盡全力 [....]

靈命日糧 : 罪與饒恕

讀經:羅馬書2章12-16節 

人類學家唐納德‧布朗(Donald Brown)在他的著作《普世人性》(Human Universals)中,羅列了400多種人類共通的行為,包括玩遊戲、講笑話、跳舞、使用諺語、防範蛇類和用繩子繫物等等。同樣地,他相信所有的文化都有是非對錯的觀念,諸如褒獎慷慨、看重承諾,並認為卑鄙的行為和謀殺都是錯的。顯然地,不論我們來自什麼文化或背景,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

多個世紀以前,使徒保羅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上帝向猶太人頒布十誡,以律法明定是非對錯,而保羅指出,由於外邦人可以透過順從良知做對的事,上帝的律法顯然也刻在他們心裡(羅馬書2章14-15節)。但這卻不代表人們就會做正確的事。外邦人違背良知(1章32節),猶太人違反律法(2章17-24節),兩者皆有罪。然而藉著相信並接受耶穌 [....]

靈命日糧 : 閃亮的星星

讀經:腓立比書2章12-18節 

我對童年時期所住的房子和小時候的回憶至今仍歷歷在目。我記得曾和父親一起看星星,我們輪流用他的望遠鏡,瞇起眼睛,努力對焦在那些閃爍的小光點上。這些由熱和火發出的微小光點,在一片漆黑的夜空中,更顯耀眼。

你覺得自己是顆閃耀的星星嗎?我指的不是達成什麼傲人的成就,而是如同明光照耀這敗壞邪惡的黑暗世界。使徒保羅告訴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們,要「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且不要發怨言、起爭論(腓立比書2章14-16節),上帝就會光照他們,也會藉著他們照亮世界。

我們與其他信徒的合一,以及我們對上帝的忠心,可以使我們與這個世界有所分別。問題是這些並非自然而成,我們必須持續奮力戰勝誘惑,才能與上帝保持親密的關係;我們得對抗自私的本性,才能與主內的弟兄姐妹和諧共處。

但我們不 [....]

靈命日糧 : 把我接去

讀經:詩篇49篇5-20節 

我家的老狗坐在我身旁,雙眼盯著前方發呆。牠在想什麼?可以確定的是,牠不會想到死亡,因為牠的理解非常有限,無法思考未來的事物。但人卻不一樣,不論年齡大小、健康與否或財富多寡,我們不時地都會思考死亡。詩篇49篇20節說,這是因為我們和動物不同,我們能做深入的思考而有所「醒悟」。我們知道自己終有一死,而且無法做任何事去改變這個事實。沒有人能「救贖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向上帝付生命的贖價」(7節,當代譯本修訂版)。無人能憑著錢財買贖自己的生命,而免於死亡。

但有一個方法能使我們脫離死亡的終局。詩人強調說:「上帝必救贖我的靈魂脫離陰間的權柄,因祂必收納我」(15節,或為「祂必把我接去」,新譯本)。美國詩人羅伯·佛洛斯特(Robert Frost)說:「無論何時,家永遠是向你敞開大門、接受 [....]

靈命日糧 : 豐沛泉水

讀經:出埃及記17章1-7節 

在澳洲的一份報告概述了極端乾旱、炎熱和森林大火所造成的嚴重災害。這份報告指出在那極為嚴峻的一年,只有微量的降雨,使乾枯的灌木叢燃起燎原大火。猛烈的火勢燒光了鄉村地區,養殖的魚群和作物全都毀於一旦。這全是因為缺少了一樣人們視為理所當然,卻又是生存不可或缺的資源,那就是水。

以色列人也曾因為缺少水源而面臨困境。百姓紮營在塵土飛揚、寸草不生的沙漠時,竟然沒有水喝(出埃及記17章1節)。眾人都惶惶不安,口乾舌燥,腳邊的沙子因炎熱而嘶嘶作響,孩子們也為乾渴所苦。眾民驚恐地「與摩西爭鬧」要水喝(2節)。但摩西能做什麼呢?他只能求告上帝。

上帝給摩西一個奇特的指示:「你手裡拿著⋯⋯杖⋯⋯,你要擊打磐石,從磐石裡必有水流出來,使百姓可以喝」(5-6節)。所以摩西擊打了磐石,從中 [....]

靈命日糧 : 矯正視力

讀經:撒母耳記上1章10-18節,2章1-< 

在我做了一個左眼的小手術之後,醫生建議我作一次視力檢查。我信心滿滿地遮住右眼,輕鬆地辨認視力檢查表上的每一行字母。但當我遮住左眼時,卻倒抽了口氣。我怎麼一直都沒發現自己的視力竟然那麼糟?

在適應新的眼鏡和矯正視力的同時,不禁想到,每天遇到的生活挑戰如何使我患上「屬靈的近視」。當我只注視眼前的事物,如我的痛苦和瞬息萬變的環境,就看不見那永恆不變的上帝何等信實。有限的視力使得盼望變得模糊且遙不可及。

撒母耳記上1章也述說另一個女人沒有看清上帝的信實可靠,只專注於眼前的痛苦不安和遺憾。多年來,哈拿忍受無子之苦,以及丈夫的另一位妻子毘尼拿的折磨。即使哈拿深受丈夫喜愛,但她仍有缺憾。有一天,當哈拿向上帝哭訴而被祭司以利質問時,她說明自己的處境。在哈拿即將離開時,以利祈求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