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雅米

靈命日糧 : 內在的問題

讀經:馬太福音21章1-9節 

幾年前,有隻啄木鳥開始啄我家屋外的牆板。我們原以為這不過是房子外面的一樁小事。直到某天,我和兒子爬上閣樓,卻驚見一隻鳥兒朝我們迎面飛來,這才發現問題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牠已經從外面進到裡面了。

當耶穌抵達耶路撒冷時,眾人希望祂能為大家解決外在的問題,救他們脫離羅馬人的欺壓。他們瘋狂地喊道:「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馬太福音21章9節)這是他們引頸期盼的時刻,上帝預備的君王來了。如果上帝選召的救世主預備革新,那祂不是應該從人們正面對的外在問題著手嗎?但福音書大多記載耶穌光榮進城後,就將那些剝削窮人的貨幣兌換商,以及所有做買賣的人趕出聖殿(12-13節)。祂是在做潔淨的工作,順序是從祂的家裡面開始,由內而外。

當我們歡迎耶 [....]

畢業有一段時間了,我還是沒找到工作……(有聲中文)

“你找到工作了嗎?畢業有一段時間了,我還是沒找到……”差不多在2020年9月尾,和我差不多同期博士學位畢業的朋友信息我以上的內容。我是在2019年12月呈交最後一個修改版本的論文。那時候,我們只是聽聞中國武漢似乎有新病毒的案例。那時候,我還去了中國,給自己來個畢業旅行。誰知,2020年1月回來,只不過過了一個月,新冠肺炎 – COVID 19疫情全球爆發。幾乎每一個行業都深受影響。同為基督徒,他的擔心及憂慮,我是可以理解的。

靈命日糧 : 漣漪效應

讀經:以斯拉記8章15-21節 

迦納北部有間又小又不起眼的聖經學院,學生寥寥無幾,但美國宣教士鮑伯·海斯(Bob Hayes)卻用一生的時間,在這由鐵皮屋頂和空心磚搭建的建築物裡,致力栽培學生。儘管學生偶爾會退縮不願,但鮑伯仍賦予他們領袖的角色,鼓勵他們講道及教導聖經。鮑伯幾年前去世了,但迦納各地卻湧現了幾十間蓬勃發展的教會、學校,以及另外兩所聖經學院,而這些都是由那間不起眼的學院畢業生所建立的。

在亞達薛西王統治期間(公元前465-424年),文士以斯拉招聚一群被擄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但他發現其中並無利未人(以斯拉記8章15節)。因他需要利未人擔任祭司,所以囑咐首領們為「上帝的殿帶使用的人來」(17節),他們就照著去做(18-20節),而以斯拉則帶領眾人禁食禱告(21節)。

以斯拉這名字的 [....]

靈命日糧 : 一切全獻上

讀經:馬可福音10章26-31節 

英國的富能仁(James O. Fraser,1886-1938年)決定不再追求成為英格蘭的鋼琴演奏家,而是要服事中國的傈僳族。美國的范德(Judson Van DeVenter,1855-1939年)放棄發展藝術事業,選擇投入佈道事工,後來更寫了聖詩《一切全獻上》。他們願意為了耶穌去服事別人,而放棄自己的藝術事業,前往上帝呼召他們去的地方,他們的付出令人難忘。

雖然投身藝術行業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但這兩個人卻相信,上帝呼召他們放棄自己的事業去從事另一份工作。或許那啟發他們的,是耶穌勸告一個富有的年輕官吏,變賣所有的產業來跟從祂(馬可福音10章17-25節)。彼得目睹了他們的互動,便對耶穌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了」(28節)。耶穌向彼得保證,凡跟從祂的人「在今 [....]

靈命日糧 : 至深之處

讀經:詩篇6篇 

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年)是十九世紀法國的詩人及小說家,親身經歷了法國社會及政治的動盪時期,《悲慘世界》或許是雨果最為人知的經典著作。經過一個世紀後,這本小說改編成了音樂劇,成為我們這世代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並不令人感到訝異,正如雨果曾說:「音樂表達了那些不能言喻卻又無法對其保持沉默的事物。」

撰寫詩篇的詩人也深明此理。他們寫的詩篇和禱文,讓我們誠實地反思生命的景況及其不可避免的痛苦,並能觸及我們心靈深處無法言喻的傷痛。在詩篇6篇6節,大衛喊道:「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

在鼓舞人心的聖經詩篇裡竟包括了這些真實感受,讓我們得到莫大的激勵。這個事實鼓勵我們可以將恐懼交託給上帝,祂樂見我們來到祂的面前尋求安慰 [....]

靈命日糧 : 奔跑報喜訊

讀經:馬太福音28章1-10節 

現代馬拉松運動起源於一則有關古希臘信差的故事。相傳在公元前490年,信差菲迪皮德斯(Pheidippides)跑了42公里的路程,從馬拉松平原跑到雅典,為要告訴眾人一個喜訊:希臘軍隊已經戰勝入侵的強敵波斯帝國!如今,人們跑馬拉松主要是為了滿足個人在運動競技上的成就感,然而,當時菲迪皮德斯努力地奔跑卻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他奔跑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向同胞傳遞好消息所帶來的喜樂!

大約500年之後,有兩位婦人也為傳遞好消息而奔跑,那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消息。耶穌被釘死後的第三天,馬利亞與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安放耶穌遺體的墳墓,她們發現墳墓是空的。一位天使告訴她們,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了」,並要她們「快去告訴祂的門徒」(馬太福音28章7節)。這兩位婦人「又害怕,又大大地歡喜」,趕緊跑去向眾 [....]

靈命日糧 : 因小失大

讀經:馬太福音19章16-26節 

多年來,一對住在西非的英國夫婦與鎮上一位男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多次向他分享耶穌的愛與救恩。雖然這位朋友承認耶穌基督是「更偉大的真理」,但仍不願捨棄他一生所奉行的宗教信仰。他憂慮的部分原因是與財務有關,因他是當地的一位宗教領袖,需要藉此獲得經濟上的供應。此外,他也擔心信仰的改變,可能會使他失去在當地社群中的聲譽。

這位男子語帶哀愁地解釋道:「我就像個在溪流中用手抓魚的人。我抓到了一隻小魚,但看見一隻更大的魚正游過來。我若要抓大魚,就必須先放走手上的小魚。」

馬太福音19章提到的那位富有的少年人,也有類似的困擾。這少年人來見耶穌說:「我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16節)他表現得很誠懇,但其實他並不想將生命的主權完全交給耶穌。這少年人不只富有,他還以奉公守法的行為 [....]

靈命日糧 : 上帝的腳印

讀經:詩篇104篇24-35節 

我們四歲的孫子告訴我妻子卡莉說:「我知道上帝住在哪裡。」卡莉好奇地問:「祂住在哪裡呢?」他回答說:「上帝就住在妳屋外的樹林裡。」

當卡莉與我分享這番對話時,她很想知道孫子怎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告訴卡莉:「我知道了,因為上次孫子來的時候,我帶他去樹林裡散步。我對他說,我們雖看不見上帝,但卻可以看見上帝的作為。」當我帶他走過河邊的沙地時,我問他:「你有沒有看到我的腳印?你看到的動物、樹木和河流,就像是上帝留下的腳印。看見上帝創造的一切,就可以知道上帝在這裡。」

詩篇104篇的作者同樣指出,上帝存在的明證:「耶和華啊,祢所造的何其多!都是祢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祢的豐富」(24節)。這裡所說的「智慧」,在希伯來原文中經常用來描述技巧高超的手藝。上帝親手創造的大自然證明祂 [....]

創作歌曲 | 我病了你會來看我嗎?

這是一首為醫院事工/病人關顧事工所創作的歌曲。在2019年8月,我有機會和一位青少年時就認識的弟兄(王有義弟兄)聊起,想嘗試創作一首與病人關顧有關的歌曲。其實那時候, 我心裡有很多的感觸,我看到病人關顧和醫院事工的需要,很多病人躺在醫院裡,家裡,在療養院裡,是沒有人去關心陪伴的。我把所要表達的需要和內容、經文等與有義弟兄分享。感謝主,在三個月內,我們一起完成了這首歌。他把詞寫得很好,我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