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

上帝並沒有應許人禱告之後就會感覺好受

作者:Jessie,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枝子,中國

 

每日早晨起床洗漱之後,我就會跪地禱告。這個固定的習慣從兩年前開始。那時候我在一位敬虔愛主的姊妹家留宿,醒來的時候看見她正跪在地上專心地禱告。從那時候起,我就決心效法這位姊妹的榜樣。從一開始建立習慣的艱辛,後來初嘗早晨禱告的美好,經歷被聖靈引導的禱告(明白禱告確實是在對上帝說話,而不是自說自話),慢慢地我無法不禱告。如果不以禱告開始一天,我就無法好好「活過」當日。我享受禱告的甜美,也享受在禱告中與上帝親近的美好。

許多屬靈偉人也都如此仰賴禱告,馬丁·路德在百忙之中仍然不忘禱告,他說:「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所以我每天如果不花三小時禱告,便應付不了」。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說禱告是每日上帝祝福的管道。禱告如此甘甜美好,只要經歷過的人就會明白,真正的禱告是與活的上帝相交,在聖靈的帶領和感動下懺悔、坦誠、讚美、感謝……禱告前也許沮喪、失望、焦慮,但往往禱告後卻得著安慰和力量。在認罪中我們認清自己的本相,又在讚美和感謝中重新看見上帝的信實和慈愛。我們的靈魂來到上帝面前時彷彿是在深淵之中,知道自己沒有任何資格來向聖潔的上帝開口,然而因為基督的救贖和聖靈的更新,我們能在禱告中與上帝相見,在上帝的光中見光。

正因為明白禱告能夠如此甘甜和美好,所以每次禱告我都渴望能夠在睜眼之時感到信心充足,力量充滿,喜樂,也滿懷盼望。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我有多少甜美禱告的時候,就有多少平淡或痛苦禱告的時候。有時候我心中被許多事纏繞,無法安靜專註,禱告著禱告著就會「語無倫次」,像在碎碎念;有時候我內心浮躁,正為了什麼事兒煩憂,儘管在禱告中說要交託倚靠,但睜開眼還是不平靜。更有些時候,我閉上眼就開始落淚,哀嚎,胸中像有一團火在燃燒,不管說什麼都無法平息,又或者麻木、失望,跪在地上好久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不是每次禱告結束我都能信心充足、力量充滿,喜樂又有盼望,然而這是否正常?是不是這樣的禱告就不是真正的禱告?詩篇中也有許多痛苦和悲傷的禱告,但最後他們總能讚美崇敬上帝,並且對上帝有盼望,那我這些禱告是不是就不被上帝悅納和垂聽呢?

一次主日講道解答了我的疑惑。牧師特別講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在主耶穌禱告:「父啊!禰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禰的意思」(路加福音22章42節)之後,有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給耶穌力量。然而耶穌並沒有因此就變得比較「好受」,或者就豁然開朗,完全喜樂了,而是「……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章44節)。

就在耶穌禱告了,甚至天使來加添力量之後,耶穌的痛苦並沒有消失,甚至可能比剛才更加猛烈,因為聖經記載他禱告更加懇切,甚至汗如血點。從那時開始一直到在十字架上經歷天父的掩面,主耶穌的痛苦是一直加深到極致,直至死亡。如此看來,上帝並沒有應許人禱告之後就會感覺好受,或者痛苦得以減輕;也不是每一次禱告都是以甘甜和信心充足為結束。有時候,即使是迫切禱告,我們仍舊會感覺痛苦,或者事情仍然不是朝我們期望的方向結果。

但正如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一樣,在祂禱告了一遍,天使加添力量之後,祂能夠更加迫切地禱告,繼續倚靠上帝。原來上帝沒有應許禱告會挪去我們的痛苦,但是上帝會保守我們持續倚靠祂,祂會賜給我們堅忍的心,使我們能夠持續禱告,持續在困境、失望、沮喪中倚靠上帝。上帝在禱告中加添我們力量去倚靠祂到底,直到我們看見祂早已命定的旨意——祂的榮耀的彰顯。

那時,我們曾經一切的痛苦就都煙消雲散,我們快樂變為永久喜樂,再也沒有什麼能使我們不安和恐懼。未到那完全榮美的日子,我們的禱告就不會是總是美好和喜樂的,必定有些時候苦澀,有些時候甘甜,有些時候似乎平淡乏味,更有些時候令我們極其痛苦無法開口。但我們要忍耐,耐心等候,因為盼望的原意就是等候,我們在禱告中等候上帝,將來就必看見祂良善的旨意和作為。

「要等候耶和華!當壯膽,堅固你的心!我再說,要等候耶和華!」(詩篇27篇14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何以為家?

作者:Radish,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當我終於準備寫下這個極大極美的恩典,我的腦子裡出現了這四個字「何以為家」。我想每一個遠走他鄉在大城市漂泊的人都免不了要走租房這條路。掰著手指數,這已經是我在這個城市第九次搬家了。畢業後第一次租的房子是在一個菜市場的樓上,小小的房間,每天天未亮就會被樓下賣菜嘈雜的聲音吵醒。從那時開始,我就經歷各種租房和搬家的辛酸。

每次搬家心情就會難過一陣,什麼時候才能不必再如此奔波?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家呢?還記得上一次搬家是我生日那天,我搬到一個很老舊的小區。搬進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掃除。我在角落裡掃出可以用斤計量的老鼠屎。後來的日子伴隨著悶熱的天氣,屋裡竟然生了好多蟑螂,把那些不常搬動的東西移開就是一場蟑螂的大遷徙。還有一次是空調壞了,因為上班不在家,師傅自己上門修空調,壞的空調沒修,好的空調倒是換了個配件,還花了不少錢。沒有空調又沒有風扇,我就這樣度過了那年夏天。一天晚上一滴水滴落,我猛然抬頭以為樓頂漏水了,才發現是自己滴下的一大滴汗。

隨著年齡增長,我更迫切需要一個私人空間。於是我又開始尋找能夠單獨住的房子。各大租房APP我都下載,有空就留意,也請中介幫忙。之後就是約時間上門看房,討論價格,對比等等。因為想要住得稍好一點,也想方便上班,我的租房範圍從一環到了二環,又到了三環,或者以外。不知不覺,我找的房子離教會越來越遠,找房、租房、換房的過程也好像是一次又一次的流浪。

直到那天我計劃要去看房,也想順便去拜訪我的牧師。出門之前接到一位姊妹的電話(她一直都在為我租房的事代禱),原來她們要搬家了,她們家的房子也在出租,只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房客。那位姊妹建議我去租她們家的房子。但我認為距離上班的地方實在太遠了,就先拒絕了。誰知,原本計劃要去看的房子不是不合適就是已經租出去了。

我去拜訪牧師之時也和他商量這件事,他也很鼓勵和歡迎我住在這裡。於是,我就決定租下那位姐妹的房子。後來才知道這正是上帝美好的帶領:價格便宜,乾淨、溫馨,還能做飯。其中一個房間還能邀請家人和朋友來入住。至於距離的問題,上班通勤需要花一小時左右,我就在路程中聽詩歌、讀經、寫靈修筆記,時間也剛剛好。曾經嫌長的通勤時間,現在竟成為了每一天與主最親近的時候。

因為住在這個地方,我也再一次回到教會。當我回到教會,看見我的水杯還是擺在原來的位置,禱告墊子也還在,似乎這一切都在等著我回去。那一刻我站在會廳里,儼然有一種浪子回家的心情。上帝好像慈愛的父親一直在那裡等我,遠遠地看見我,就跑來迎接我,給我大大的擁抱,又用數不盡的恩典招待我。聖經浪子回頭的比喻竟真實地在我生命中發生。

「上帝叫孤獨的有家。」(詩篇68篇6節)何以為家?有弟兄姊妹就是家,有教會就是家,有上帝的同在就是家,這是我這次租房的領悟。真正的回家是回到我們天父的同在中,儘管距離上班地方很遠,或者不太方便,但是能安穩地住在上帝裡面,就是回家。我回家了,如果你還在外面漂泊,任意而活,記得早點回家,天父一直在等你回家,就像父親等待那個浪子一樣。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對於「信靠上帝」,我搞錯了這3點

 

作者:Kenny He,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我們都知道當我們的信任被打破或當我們發現自己辜負了別人的信任時,所帶來的傷害和失望多大。無論是為你最好的朋友保守秘密,還是在你老闆給的最後期限前完成工作,信任都是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當涉及到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時更是如此。

但信靠上帝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以下是我想消除的三個常有的誤解:

 


1)「只要信!」

誤解1:信靠上帝不需要理由和邏輯。

在基督信仰環境中長大,我經常聽到這句話被用作回答對信仰有懷疑的信徒。如果對上帝的本性和祂的應許沒有清楚的認識,單單這句話會很容易被誤解為「原因無關緊要,我們應該盲目地相信上帝」。

在我年輕一些的時候,我會告訴自己,任何看起來超出邏輯和理性的東西都必須靠信仰來接受。但在這個信靠上帝的表面背後,我仍然有很多疑問沒有得到解決。

直到我的朋友開始對我的信仰提出問題時,我才意識到我對聖經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感恩的是,有我的牧者和朋友陪我度過了那個時期,他們耐心地解決了我的疑惑並給我講了神學上的相關解釋。那之後我決定多讀聖經,在研究了經常被引用的經文的事件和上下文背景之後,我對上帝的品格和祂在祂子民中的行事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路走來,我了解到我們對上帝的信靠不是沒有理由的——而是對祂的能力和可靠性的堅定信心,這個信心1) 以聖經為基礎,因為當中顯明了上帝的品格和應許的;2)是由聖靈賦予了相信的能力(約翰一書 2章)。

我們查考得聖經越多,就越能加深對上帝的信靠——這樣我們就有信心順服祂,即使祂要求我們做我們不能理解的事情,如同亞伯拉罕那樣(希伯來書 11章18-19節 )。

2)「想想上帝賜予你的所有祝福!」

誤解2:上帝給我們的生命祝福使祂值得我們信賴。

儘管上帝確實會行神跡並在某些事情上面賜福我們,但聖經向我們表明,這只是上帝用來加強我們對祂信心的眾多方法之一。當我們把信靠和希望寄托在神跡和祝福上,而不是單單寄托在基督身上時,危險就來了。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對遊戲無比著迷,以至於我只在期末考試臨近時才開始追趕功課。因為擔心我會在這學期考不及格,我開始在等成績的那周努力禱告。那時我相信上帝會行一個奇神跡將我從這種窘況中「拯救」出來。

當我通過學生賬號在網上查看我的成績時,卻看到我得了個「D」——在不及格的邊緣了。我失望極了,為自己沒有更努力地學習而生氣,我甚至也生上帝的氣。

那時我才意識到我對上帝的信靠一直都建立在上帝會如何「拯救」我脫離不利的環境上。

但也許那個沒有得到回應的禱告正是上帝要教我真正信靠祂意味著什麼的方式。

這些年來,我了解到,雖然我們的環境、情緒、甚至我們時常尋求和禱告的結果會發生變化,但上帝對我們的愛和應許卻永不改變(以賽亞書 54章10節)。與其將我們的希望建立在我們希望祂為我們的生活做些什麼(在我們的工作、人際關係等方面),不如將希望寄托在祂為我們做的最具體的事情上——為我們被釘十字架。

正是在十字架上,祂將我們從最絕望的境況——罪的轄制中拯救出來(羅馬書 5章8節)。僅憑這一點,祂就完全值得我們信靠。

3)「耶穌,請你來掌舵」

誤解 3:信靠上帝意味著我什麼都不用做了

當我們談論信靠上帝時,經常會提到「耶穌來掌舵」這句話。雖然我覺得這句話確實幫助我們承認並接受上帝的主權(羅馬書 8章28節,歌羅西書1章16節),但它也可能會扭曲我們對信靠上帝的理解,並可能助長我們的不負責任,甚至讓我們在沒有得到希望的結果時對上帝充滿怨恨。

讓我們仔細研究一下這個比喻。方向盤的功能是將汽車轉向某個方向。 「耶穌,你來掌舵」暗示既然耶穌是駕駛者,我們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後排座椅上,等待祂帶我們到下一站。在我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我很愛這種想法。

在理工學院的最後一個學期,為了完成學業要求我在尋找實習機會。要做決定進入哪個公司(哪個決定才是「對的」)讓我不堪重負。當時我沒有向我的老師們尋求幫助,而是決定讓「耶穌掌舵」,通過做一個簡短的禱告,告訴上帝我會選擇某一天給我發送第一封電子郵件的那個公司。

到了那一天,我沒有收到任何郵件和實習邀請,這讓我意識到我所做的是一種非常荒謬的「信靠上帝」的方式。從那時起,我開始做自己需要做的功課。當我剛巧遇到我的一位老師時,我鼓起勇氣向他尋求建議,並在之後的多次考慮和努力後找到了一個實習機會。然後我就開始準備面試,並最終獲得了那個實習機會。

我並不是說我們做決定的時候不要禱告和祈求上帝。而是信靠上帝——將我們生命的主權交給祂——的同時,也要做祂的好管家,忠於祂所託付給我們的(馬太福音 25章15-30節)。

這意味著使用祂給我們的恩賜(經驗、技能、教育經歷和我們朋友的建議)來做出榮耀祂的決定,然後將結果交在祂的手中。

信靠上帝不是我們立刻就能弄清楚的事。但正是通過我們的失誤、試煉和經歷,我們才知道每天信靠上帝真正意味著什麼。當我們經歷人生的起起落落時,讓我們不要忘記我們從不孤單,而且在聖經中,上帝已經將認識祂和信靠祂所需的一切事告訴我們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考博還是就業,主都聽了我的禱告

作者:歡欣,中國
有聲播讀:小七,中國

 

為期九個多月的連續奮戰,終於要塵埃落定了。回首一路走來所經歷的風風雨雨、起起伏伏,心中不免感慨萬千。從2020年10月起,我經歷了考博與就業的艱難抉擇、畢業論文的寫作、全力備戰考博、考博失敗後找工作,找工作又屢戰屢敗,七次全程陪跑,最後才遞補上岸。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無數次以淚洗面,痛哭流涕,常常有深深的無助感,對未來的憂慮、恐懼。感恩的是,在對自己失望、對未來迷茫之際,還有對主微弱的信靠之心,哪怕僅僅是這渺小、細微的信靠,主也一次次將我從深淵中救起。每次當我憂傷痛苦地來到主面前傾心吐意,尋求幫助時,主都垂聽了我的禱告。

對於考博還是就業,很長時間裡我都舉棋不定。讀博可以留在校園裡,有一段安靜的讀書時光,這是我所盼望的,但對自身科研能力的不自信又使我擔憂是否適合走科研這條道路。相比之下,工作或許是一個更合適的選擇,但是直接放棄考博,我又很不甘心,更何況讀博留在學校,我還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侍。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做選擇,不清楚哪條路才是正確的,於是就迫切禱告向主呼求,求主帶領我前面的方向,讓我走上合上帝心意的道路。

最後,我選擇了考博。做了這個決定後心裡也比較平安,於是就開始了漫長的備考之旅。這個過程很辛苦,但也很充實,收穫很多。慢慢地,我越發意識到讀博做科研是一條十分艱辛的路,我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根本沒有辦法勝任,於是就禱告:「主啊,如果你應許我去讀博,就求你賜我能力去做好科研,如果不是,就求你按照你的心意帶領我前面的路。」

在我考博的過程中,身邊有許許多多的弟兄姐妹在鍥而不捨,同心合意地為我代求。大家當然希望我可以成功考上,希望我一切順利。但是最後的結果是我失敗了。考博的面試抽題很重要,但是又有很大的隨機性。為此我做了很多準備,臨進考場前我在心裡想,只要不抽到詩歌方面的題目還是比較有把握的。然而,我恰好抽到了最不擅長的詩歌方向的題目。當我抽到那一題的時候,心裡就在想或許主的心意就是不讓我讀博吧。面試表現很差,也就直接宣告了整場考試的失敗。雖然當時我不明白為什麼主耶穌要讓我選擇了考博,當我破釜沉舟,努力奮鬥了那麼久,在最後的時刻,卻又讓我遇上這樣的結局,但是我堅信主聽了我的禱告,也聽了眾弟兄姐妹的呼求,一切都有主的美意,即使是抽到了我最不想抽到的題目,即使是考博之旅就此畫上了句號。慢慢地,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原因,主知道我不會甘心放棄考博,於是就讓我放手去備考,去嘗試。但是在最後的時刻,主也讓我明白,我的努力並不一定全備,我的未來卻仍可交託於祂。

考博失敗了,我來不及為此悲傷就立馬投入到找工作的戰鬥中。當我開始進入找工作的狀態時才明白,我已經錯過了太多。因為開始得太晚了,我錯過了大量的求職機會。我常常用一個比喻來給身邊的朋友講述我找工作時的情形:我找工作的契機,就像是在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春節聯歡晚會馬上就要上演時,我才匆匆趕到集市去購買年貨,準備過年,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在幾乎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我匆匆加入了找工作的大軍,而我面對的競爭對手卻是那些「身經百戰」的戰士,他們很多都是幾個月前就已經開始了,經驗豐富,實力自然也不容小覷。競爭又非常殘酷,常常是十幾人甚至幾十人競爭一個崗位。於是,我經歷了七次全程陪跑,從簡歷投遞到筆試、面試,一路拼殺到最後的環節,滿懷希望而來卻鎩羽而歸,之前的努力也就付之東流,功虧一簣,如是者七。每一次求職考試我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力以赴,最後卻換來一個個失望的結局。整個過程,耗費了我巨大的心力。每一次上場考試,我都要認真祈求,求主和我同在,給我勇氣去做好自己。雖然每次考試都儘力去表現了,也知道要「盡人力,聽上帝的命」,但是面對一次次的失敗,我還是會很傷心和憂慮。我知道要相信主早已預備,但是我常常感覺「信不足」。

每次當我想要放棄,接近崩潰的邊緣時,主都會用各種方式來托住我:或是藉著身邊弟兄姐妹的安慰鼓勵,或是藉著遠方朋友的關心問候,或是藉著有經驗的前輩的指點迷津、鼎力相助。這些都給我及時的支持和幫助,讓我不至於失了勇氣不能再戰或徹底摔倒無法爬起。在這個過程中,主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墮落敗壞、自私陰暗,看到自己是多麼的醜陋不堪。我生命中的很多問題被一一暴露,也讓我直面真實的自己。我看到自己是多麼的愛這個世界,卻不愛主;追求這個世界上各樣的好處,卻不渴慕主里的好處;懼怕人,卻不真的懼怕主;甘心向世俗的利益低頭,卻不願為主舍己;對主沒有真正依靠、順服的心。找工作的過程中,一件件大事小事,一個個想法念頭,一次次溝通交流都讓我看到真實的、醜陋的自己。我痛恨這樣的自己,卻無力改變自己,為此很多次在主面前認罪,也求主來幫助我去改變。同時,我也深深感恩,主知道我一切的罪惡和醜陋,但是祂卻依然愛我,給我安慰,給我力量,給我夠用的恩典。

最後,我終於找到了一份工作。雖然這份工作並不是我最初所期望的,至今我還不太明白主的美意何在,但是我知道,主知道我的一切,祂知道我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祂比我更了解我,更愛我。或許,有一天我會發現「因為禰的美意本是如此」,或許,我長久不能明白主的用意。但是,我相信主聽了我的禱告,這已經足夠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愛,有時也說「不」——界限表達真愛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洋瀾,中國

 

我清楚地記得那個夏天,我即將進入高中,青春期被荷爾蒙主導的大腦剛剛明白耶穌的屈己服侍和祂的舍己。我記得在食堂和營會輔導員討論我們自己要如何活出同樣的生命。

她看起來對我的熱情有些吃驚(我相信我的丈夫也有過同感):「但耶穌不想讓我們逆來順受呀」,她反駁道。

當時,我無法理解這一點。耶穌保留什麼了嗎?「立界限」的概念——對我給別人多少,或者他們能從我這裡拿走多少設立界限——似乎是後現代對徹底和完全舍己生活方式的本能反對。我在福音書中沒有看到太多關於界限的事情。

但現在我在經文中到處都能看到界限。耶穌在祂父的殿中設立界限,把那些濫用本應受到保護空間的人趕出去(約翰福音2章13-16節)。耶穌雖然富有同情心,但祂並沒有醫治所有人。當祂確實施行醫治時,也並不總是立馬給人人所想要的——比如使瘸子走路——而更多的是給他們真正需要的(首先、最重要的是屬靈醫治;參見路加福音 5章17-39節)。 耶穌也沒有給別人用石頭打死祂的機會; 而是在上帝預定的時間自己放棄了生命(約翰福音 10章18節)。

對祂來說,愛並不是有求必應,即使祂有能力做到。有時,愛也說「不」。我仍然偶爾會想要「逆來順受」,部分原因是因為我的懦弱所趨。當你滿足對方時,至少比較容易「覺得」自己在愛對方。

一般來說,人們會因此更喜歡你,並且,當別人辛苦努力才能做到舍己時,你完全不會有這個困擾。

有時,我會錯誤地認為,如果我可以滿足對方的要求,或者如果對我來說,答應對方是更容易做到的事情或者如果拒絕會給我帶來痛苦或傷害,或者我有機會幫助別人時,我就應該答應對方。但是有機會幫助他人並不代表上帝在呼召我去幫助。

那麼,我為什麼要設定界限呢?這是我提醒自己的幾點。

1、設立界限幫助我可以為真正重要的事情留空間

在實際生活中,這可能是當我答應我媽時,就意味我要拒絕老公多一點。也有可能是,我的朋友總是請我在她忙的時候幫她看孩子。但看了太多次後,我開始對自己的孩子沒好氣。

生活就像一張餅狀圖。目前,我的餅圖100%全滿。我沒有「吃零食看肥皂劇」的時間。我常常認為我可以減少「睡眠」或「休閑」時間。但那樣之後,有時「快樂的妻子」和「有趣的媽媽」就會變成「疲憊的妻子」和「易怒的媽媽」。

要保護你的婚姻、孩子和家庭;對你已經承諾的事情和那些已經在指望你的人負責到底。記住,眼前的需要並不總是比未來的需要更重要。

2.界限幫助我更關心什麼才是對他人最好的 

這就是「給人一條魚,他吃一天;教人釣魚,他可以吃一輩子」的道理。助人脫貧這件事把這個道理解釋得非常清楚:直接給窮人錢很少能幫助他們走出貧困,反而會把他們困在貧窮中。

做父母,也同樣是一場持久賽。我們更應該關注如何幫助他們在長大後成為健康向上的人,而不是孩子在商店一哭鬧就滿足他們。

那麼友誼呢?當然,也許你的朋友確實在面試前一天晚上需要你幫忙修改簡歷。但也許這也是你從高中起就知道他(一直存在)的拖延症。

要愛得足夠深,直到自己有勇氣不懈地,辛勤地找出什麼是對他人長遠有益的事情,並去做——而不只是維持表面和平(見箴言29章25節,約翰福音12章43節,羅馬書12章2節,加拉太書1章10節,帖撒羅尼迦前書2章4節)。

3.界限尊重我和我所愛的人身上上帝的形象

他們說,嘿,我們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所以這意味著追求公義不僅是為了你的益處,也要為我的益處。

當我們沒有為我們所愛的人身上上帝的形象挺身而出時——當我們允許別人受到不尊重和卑劣的對待,而不盡自己的責任和力量去保護他們時,我們就會看到邊界的缺失(和不公正)。這可能是當一位孤立無援、被羞辱的妻子不斷地被斥責或取笑時,丈夫卻沒有為她說話。也可能是同事在工作中受到欺負,或者是某個人因為種族、性別或缺乏自信而受到嘲笑。

上帝很清楚地將「愛祂」與我們如何愛、對待(馬太福音22章37-39節;以賽亞書58章2-14節)以祂形象所造的人,並如何與之交談(雅各書3章9-10節)清楚地連繫在一起。

界限意味著發聲、表明自己的立場,而不是讓別人任意踐踏我們。

4.界限幫助我認識到我是如何利用他人來填補自身的空洞的

《羅馬書》描述了一種錯置的愛——看重受造物過於造物主(羅馬書 1章22-23節)。這種錯置的愛很隱秘。我裡面的各個空洞把它們自己偽裝成我對時間、精力、金錢和愛的善用。不幸的是,任何錯置的東西都是搶劫。

設定界限意味著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內心錯置的愛——例如,如果我總是答應別人,僅僅是因為我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或者因為我更傾向迴避衝突,因為答應別人比拒絕別人更容易(界限也迫使我認識到他人錯置的愛。)。

如果不控制我們內心的渴望,就容易出問題。通常,在我們最暴露自己本相的時候,當我們感到壓力、悲傷或不知所措時,我們裡面那個不滿足的自己讓我們十分想要一切 「沒問題」。我們一直在尋找破碎的、漏洞百出的方法來填補我們裡面只有上帝能填補的空洞。

上帝這樣說:「因為我的百姓做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利米書2章13節)。

界限的缺乏可以顯示出我們真的是在祂之外尋求某種東西或某個人來滿足自己。

5.設立界限能讓我擺脫失控的感覺——這樣我就能愛得更深

與其覺得是我別無選擇、這是我的職責、我只是需要犧牲和順服——我可以主動選擇答應還是拒絕。 我不是被別人不斷的需要或要求所強迫或控制的,這會滋生怨恨和痛苦的無助感。

我可以仔細思考並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去給出最好的愛,並且愛得更深刻、更主動。

愛變成了一個有價值的選擇,而不僅僅是一種義務。

以下是一些問題,可以幫助你辨別如何以及何時該設立界限:

如果完全坦誠地回答,我為什麼要答應對方? 如果我認為自己完全無私——那我實際上獲得了什麼(例如,某人對我更好的看法;保持[表面的]和平;保持距離,這樣我就不必處理自己或他人的情緒了……)?

如果我只是出於內疚或恐懼答應別人,正確的回應方式應該是什麼?

考慮到從長遠來說如何更好地服事和愛這個人的話,我真的是在幫助他走向公義和聖潔嗎? 還是我選擇了一個「容易」的答覆,一個容易的解決辦法? 我是不是擋了對方治死老我的好路?

上帝教導我們:「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羅馬書 12章9節)。 設立界限幫助我們從人際關係中剔除邪惡和自私的部分,去榮耀上帝而不是看重我們的安全感和虛假的和平,或他人的滿足。

讓我們通過說「不」來變得更有愛心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我可以認個罪嗎?

作者:Jane Lim,菲律賓

翻譯:Cindy Wang, 澳大利亞

有聲播讀:Joya,中國

 

大約五年前,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固定參加小組以後,我終於加入了教會新成立的女子查經小組。記得剛加入時的一次小組學習後,大家談起各自的禱告請求,其中一位姐妹說:

「 請大家為我禱告,我感覺自己有點購物上癮。花了太多錢去買不需要的東西。」

我聽了後,心裡突然有股難掩的沮喪。不是因為她的禱告請求有什麼不對,而是因為我發現我無法像她那般的坦誠。從「 請大家為我禱告,因為我感覺自己有點購物上癮」到「 請為我禱告,因為…..我戒不掉色情片和手淫…… 這讓我如何啟齒?

高尚的罪與不那麼高尚的罪

美國作家Jerry Bridges寫了一本書叫《高尚的罪(Respectable Sins)》。我雖然還沒讀,但卻一直記得這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書名,因它太適合用來形容大多數能說得出口的罪了——比如沒耐心、批評論斷/八卦、非法下載東西、工作狂——基本上是每個人都比較可能做的事情。

當我們準備「不失面子」地向他人認罪時,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言語婉轉,讓自己看起來不要那麼糟。

所以本來是,「我今天早上對我媽大吼大叫」,會變成「我和我媽吵架了」;本來是「昨天晚上我看了色情片/讀了一本低俗的愛情小說」,我會說,「我常常有不純潔的念頭。」如果連這都說不出口,我可能會挑個「較輕」的罪來認。或者乾脆什麼都不說。

有時候,我們不願認罪的背後,也許是因為:

我們太驕傲了,不願承認自己內心深處的掙扎和自己需要恩典;我們比較擔心別人的想法,而不是上帝的想法;或者我們在上帝面前並沒有真心悔改——也就是說,我們可能缺乏對上帝的敬畏, 或者言辭中沒有絲毫悔改之心,所以我們僅僅是「告訴上帝一下」我們的問題,好像這就夠了一樣。

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不分對象地向任何人坦白一切。但當我們思考罪和認罪的必要時,我們必須回到聖經,來查驗我們的內心。我們是在試圖將自己的罪合理化,讓自己看起來沒那麼糟呢,還是願意謙卑,看到自己迫切地需要上帝呢?

認罪的好處

作為信徒,我們被召做「光明的子女」,「那暗昧無益的事不要與人同行,倒要責備行這事的人」 (以弗所書5章8-13節),這樣我們才能長久活在光中。

但是,對於那些守著秘密,掙扎在難以啟齒的罪中之人來說,我們知道鼓起勇氣認罪是多麼困難—— 即使這些暗中的秘密讓我們痛苦不堪:

「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詩篇32篇3-4節)

色情成癮的確消耗了我的精力,提不起精神做任何其他事情,尤其是那些會使我良心受到責備的事情 (比如讀聖經,聽講道,禱告等)。

那樣的日子裡,我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日常——上班、吃飯、洗澡——然後直接帶著筆記本電腦上床,「放鬆」身心。但是不管怎麼「放鬆」,我仍舊是很累。這個習慣時間越久,就越難「擺脫」;我越是設法保守這個秘密,它就越發轄制著我。

聖經告訴我們,真正的悔改是承認我們得罪上帝的嚴重性,和罪對我們身體和靈魂帶來的傷害之大,因此,我們不能輕視。我們承認自己罪性的醜陋,不再設法粉飾和遮蓋彷彿自己沒那麼糟糕,因為我們深知上帝看到也知道這一切,也只有上帝能把我們從罪的深淵裡拉出來。

但是正如我們需要向上帝認罪一樣,聖經也告訴我們需要彼此認罪。作為肢體的一員,我們應相互依賴。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哥林多前書12章26節)。雅各書5章16節說:「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

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2-14節和加拉太書6章1節提醒我們彼此認罪有助於我們建立教會,這樣我們可以互相鼓勵,相互監督,並「用溫柔的心」把落入罪中的人「挽回過來」(加拉太書6章1節)。

如何認罪

如何在所處的團體當中建立健康、合乎聖經的認罪習慣呢?

首先,我們需要找到那些在信仰上成熟的,並熟知和理解上帝話語的信徒,因為他們能用愛心說誠實話,並陪伴和監督我們。

其次,我們也要努力成為這樣成熟的信徒,主動在教會裡製造安全的空間,便於會友敞開心扉。有時,這意味著做團體中第一個認罪的人,勇敢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有時,可能需要我們斟酌口中的話和對別人的判斷,並始終保持謙卑和感恩,記住我們都是蒙上帝憐憫的人。

最後,符合聖經教導的認罪並沒有停留在承認罪這一步,而是帶我們進一步悔改。缺乏對聖經教導的認罪可能導致我們陷入不健康的自憐、同情的情緒起伏里,卻沒有真正經歷饒恕、醫治和恢復。

所以當我們認罪時,我們也要準備好接受譴責, 要堅決對付自己想要為犯罪做辯護或合理化的本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請他人在聖靈的帶領下向我們提一些針對癥結的問題,陪我們一起禱告,宣告上帝的話語,並在需要的時候問候督促我們。

坦白認罪

回到我在文章一開始講的當時的狀況,因為我剛加入這個小組,我覺得立刻和她們談我的掙扎也許時機不恰當。不過,聖靈不斷催促我向她人說出我的掙扎,並讓我明白單憑自己的力量,想默默地戰勝這罪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做了兩件事:

第一,我向我最好的朋友認了罪,她是一名成熟的基督徒,也理解我的掙扎。我問她能不能監督我,她同意了。所以我們幾乎每天都聯絡彼此,要麼她會問候我,問題克服得如何;要麼我會在受到誘惑時聯繫她,她就會立刻為我禱告。

第二,我參加了教會組織的治癒性禱告課程,上了幾次課之後,我了解到自己掙扎是一個長期問題,需要特別的醫治性的禱告。每星期,禱告事工的同工們會邀請有需要的會友預約,所以我報了名。因為禱告事工的領袖們都接受了專門的訓練,並採取措施,為認罪和禱告創造了一個安全的空間,所以這個醫治禱告課程對我有很大的幫助,也讓我得了醫治。

向其他的基督徒認罪的經歷,讓我認識到與罪做鬥爭不需要自己單槍匹馬,到頭來徒勞無功。儘管我仍有時頂不住誘惑,又試圖遮蓋,但行在暗中的時間越來越短,因為我知道隱藏的事,遲早會被顯露出來,而我越早承認就能越早獲得代禱,也能越早回到光中。

並非每一個認罪的經歷和過程都一樣,但符合聖經的認罪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作為基督的肢體,讓我們一起來禱告,願大家都得著勇氣,謙卑地承認自己犯的罪;也求上帝賜給我們智慧和辨別的能力,讓成熟信徒們來幫助我們,同時自己也要竭力在基督里長大成熟,也能幫助其他有掙扎的基督徒,彼此聆聽,在信心裡經歷基督在我們身上恢復的工作。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如果沒有良善的上帝,我為什麼要給女兒裝飾房間?

作者:可悅,中國

有聲播讀:小七,中國

 

我經常聽到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上帝是良善的,世界上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苦難?」我很能明白和理解,當我們看到無辜的人受到欺凌,美好的生命被災難掠奪或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時,我們很想知道,如果有,那位良善的上帝在哪裡,祂為什麼不去阻止這些事情。

但有一天早上,我卻突然冒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問題:「如果沒有良善的上帝……」

因為女兒要過生日,我四處搜羅資料,想幫她把房間裝飾成最美好的狀態。我考慮用雲朵掛件掛在她的天花板上,營造出天空的樣子;也想安裝星星燈,這樣晚上有星空的效果;我當然還想給她鋪地毯,讓她和小夥伴在上面玩或坐著很舒適;甚至還想在哪裡擺一些花束,或者貼一些壁紙,讓她的房間看起來像開滿鮮花的小山坡。

想法永遠美好,但實際操作好難。搜索了一晚上加一個早上,仍然沒有什麼特別裝飾方案的我,只好先抬起頭望向窗外,暫時休息一下。猜我看到什麼!蔚藍的天空中掛著像棉花糖一般的雲朵,每一個的造型都可愛又不同;遠處山巒青翠,海水也呈現出溫柔的顏色。這樣的裝飾實在比我能想像到的浪漫1億倍!如果不是愛與良善,我為什麼會想到要給女兒裝飾房間?我完全可以不理她,只顧自己休息嘛。

同樣的,如果不是有一位愛與良善的上帝,是誰把這個世界創造得如此美好給我們生活呢:陽光剛剛好那麼溫暖,不會讓植物或我們被烤焦;遍地都是食物,只要我們稍微動一下手就有無數美味可以享用而不會餓死;山川、河流、星空都那麼那麼的美,讓我們可以欣賞,讓我們放鬆;並且,我們所做的城市、房屋設計也都井然有序。如果沒有一位良善的上帝,是誰將這個世界裝飾得那麼美好呢?如果沒有良善的上帝,人類社會的秩序和美從何而來?

最最最重要的是,如果不是有一位良善的上帝,我們為什麼還會知道「良善」這個概念,並如此渴望它?如果沒有良善的上帝,一個人傷害另一個人應該是很正常的現象吧?如果不是有一位良善的上帝,我們憑什麼去說有些人的行為好,有些人的行為不好,判斷的標準是什麼?底氣是什麼呢?如果沒有良善的上帝,我們在人類社會所見的星星點點的良善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父母為什麼會愛孩子,鄰里之間為什麼彼此相顧?人類自身的偉大嗎?可是如此偉大的我們有誰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要到哪裡去呢?

聖經當中的羅馬書1章20節說:「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誰說不是這樣呢?只要我們稍微去看一看,去思考,就無法迴避這個世界一定有一位良善的上帝這個事實吧!

親愛的天父,謝謝您是一位良善的上帝,把那麼多對人類的愛寫進了您對這個世界的創造之中,也寫進了我們的心裡。求您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您對我們的愛,就像孩子去感知父母的愛。更願您在我們的心中工作,使我們可以去留心您的良善與愛,也因此去回應您的愛。禱告是奉耶穌基督之名,阿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究竟我的禱告,欠缺了什麼呢?

作者:東尼叔叔 ,加拿大

有聲播讀:洋瀾,中國

 

「要常常喜樂, 不住地禱告, 凡事謝恩; 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里 ,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6-18節)

以前禱告, 只是想與上帝保持關係, 並非真正喜歡禱告,亦未能享受其中的喜樂。受洗後參與教會聚會,有時要負責代禱,更覺得這不是輕鬆的事! 數年前,在團契中聽到一位弟兄的禱告,他的禱告非常活潑也滿有喜樂。自此我便認真向上帝祈求,希望能知道在自己的禱告生活里,欠缺了什麼重要的東西 。

我發現自己雖然不太會禱告,但很喜歡寫日記。有一天,無意翻開日記,回顧過往發生的大小事情,才發現身邊其實有很多人和事,我都應該為此感恩 ! 不錯,當人懂得感恩,內心自然滿足。生活態度亦會改變 ,多一份欣賞和感激 ,放下自我和抱怨,生活自然添上不少色彩。就如平日外出,即使是遇到一個善意的眼神、或是友人傳來的慰問和加油的短訊, 其實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別人的真誠,內心得到鼓舞 。

當我將禱告和感恩聯繫在一起,便成為日常習慣,大小事情都向上帝訴說。我的禱告內容亦源源不絕,禱告生活變得有趣活潑 !

就如在疫情期間,多倫多經歷過多次居家令。我與其他人一樣,都有失落和沮喪的時候。可是在這期間,我亦有很多感恩的經歷!記得去年聖誕節,收到香港家人寄來的愛心口罩,喜出望外。今年新年,朋友送來自製的糕點,美味溫馨。在禱告中,我感謝上帝賜下關心我的家人朋友,更提醒我在主恩中要多記念別人的需要,為別人代禱和用行動實踐對別人的關心!

禱告亦幫助我在苦惱的事情上找到亮光!記得我曾與相識很久的好友在某事的觀點上有很大分歧,唇槍舌戰、僵持不下。在禱告中, 我仍舊「鍥而不捨」,抓住機會向上帝據理力爭。就在我內心十分掙扎時, 聽到紅雀在窗外吱叫,柔暖的陽光亦蓋在我的肩上。秋風送爽,似是上帝提醒我要安靜,學習接受自己和別人的不完美。禱告後,我明白只要能安靜聆聽,便可踏出與人和解的一步,內心更覺海闊天空,同時也能享受窗外更美的風景呀!

我相信,禱告生活是一場馬拉松, 是我們與上帝建立關係的一個長跑!人需要在禱告中,不斷學習交託、聆聽、自我檢視及等待。很多時候,當我們在等待中感到迷失或乏力時,必須繼續以信心堅持相信。上帝會透過一些人、某些事、或日後一些正面的幫助,顯明祂的工作 !合上帝心意的禱告,上帝必加添力量,也會帶領我們。在這個長跑中,我還需繼續探索、努力學習 !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當朋友向你坦言自己的罪時,你該如何回應?

作者Joanna Hor,新加坡

翻譯: Eric,中國

有聲播讀:曉晨,中國

 

凌晨一點零五分,一位朋友給我發來一條長長的簡訊,讓我為她代禱,她正經歷掙扎,因為她喜歡上了一位同事,但她自己已經有男朋友了。

幾周前,另外一位朋友含淚跟我分享她內心的愧疚,她跟男朋友逾越了身體上的界限。這之前還有一次,一位朋友向我坦言自己缺乏自制力,不想參加周末敬拜和查經班。

可能你收到過或自己發過類似的信息。我們每天都在與試探和罪做鬥爭(羅馬書3章23節),而且知道該怎麼做——認罪(約翰一書1章9節),治死這些罪(歌羅西書3章5節),親近上帝(雅各書4章8節)。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經常與罪抗爭很長時間,有時甚至低估罪的影響力或者為犯罪找借口。因此向他人傾訴自己的罪會是我們心裡最不情願做的事。

當我們聽到自己的朋友犯罪了,通常會不知所措,不知該如何回應。也許我們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去幫助對方,尤其是當我們也在同樣的事上掙扎時(馬太福音7章3-5節)。或者為了不被貼上自義、先入為主的標籤,又或根本不願意過度涉足對方混亂的生活,我們有時會傾向於對朋友的罪視而不見。

希伯來書3章12-13節很清楚地說,我們互為肢體,有責任「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同時,雅各書5章19-20節鼓勵我們所有人發揮積極作用,「使罪人迴轉」,因為「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

既然知道我們自己也是罪人,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活出這些經文中的教導呢?

1、不要自義和論斷他人

當我們聽到有人犯了罪——尤其是涉及姦淫、謀殺或挪用公款等罪時——也許我們最自然的反應就是退縮並在內心論斷他們。我們沒有為罪憂傷,並向對方伸出援手,而是遠離他並與我們的朋友一起議論,對一個外表看起來如此「正常」的人竟然會做這種錯事而感到不可思議。

我知道自己不止一次這樣做過,心裡很愧疚。

分辨我們是否在論斷和自義的一個好方法是,每當我們聽到有人犯罪時,看看我們的第一反應。我們是否立即心生輕蔑,甚至發信息給其他朋友表達我們的「擔憂」?還是我們轉向上帝並祈求祂的憐憫和恩典——不僅僅是為這個人,而是為全人類,包括我們自己?

在我們扔第一塊石頭之前,讓我們記起所有人都犯了罪(約翰福音8章7節),​去尋求他人生命的益處,而不是論斷和定罪(路加福音6章37-38節)。

一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是向我們的朋友提問,這將有助於幫助我們也同時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當初為什麼要這樣做。例如:「你現在的感受如何?」、「你是否已經掙扎了一段時間?」、「是否有什麼事情導致你這樣做?」

2. 為罪生氣、憂傷

當朋友分享他們與罪的掙扎時,我的另一個傾向反應是同情他們——尤其是當我自己也在同樣的事情上掙扎時(比如說驕傲和覬覦)。這些時候,我可能心裡會這麼想或直接用言語表達出來: 「好吧,至少每個人都在這方面掙扎,而且它並不像『其他一些罪』那麼糟糕呀」,由此淡化了這些罪的嚴重性。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在不知不覺地根據自己錯誤的是非標準來定義罪,而不是從上帝的角度來看待罪。

但罪就是罪——它沒有「等級之分」——都會令上帝憤怒。如果我們曾經粉飾或者輕描淡寫某些罪,那就讓我們禱告求聖靈光照我們的心,讓我們記得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付出多麼大的代價(以賽亞書 53章5-6節)。讓我們回到聖經,讀讀它對罪怪誕的本質是如何描述的(羅馬書6章23節;加拉太書5章19-21節;哥林多前書6章9-10節)。

只有當我們認識到罪的本質是悖逆上帝(羅馬書 5章19節),我們才能正確地為罪憂傷,並正確地勸告我們的朋友,以免他們的心變得剛硬或對罪麻木。

3.相互鼓勵去悔改

在我年輕的時候,曾把上帝想像成一個嚴格的極權領袖,每當我做了蠢事祂都會明察秋毫。所以每天晚上睡前我都要認我的罪(以防我在睡夢中突然去世卻因著我還有一些未承認的罪而無法進入天堂)。值得慶幸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深入研究上帝的話,對基督釘死在十字架的救恩的完備性和上帝的愛有了更深的理解,由此我的這種扭曲的律法主義神學得到了訂正。

回想起來,我也意識到我當時的「認罪禱告」並沒有讓我下定決心真正離棄罪。整本聖經(約翰一書1章9節,雅各書 5章19節)都在鼓勵我們承認我們的罪,也都在讓我們悔改,因為悔改會讓我們的心和行為都發生改變(使徒行傳26章20節)。

詩篇32篇1-2 節說到罪得赦免和被遮蓋的人是如何「有福」。英國牧師兼作家Tim Chester認為, 「有福」的人是悔改的人,而不是無罪的人,因為無罪的人並不存在。這很重要,正如他在《享受與上帝的時光(Enjoying God)》一書中所寫, 「你不必等到自己達到更高的敬虔水平才能享受上帝的祝福,此刻你就可以」。

讓我們互相鼓勵,不僅承認我們的罪,還要遠離罪,因為那是討上帝喜悅的道路。

正如美國基督教神學教授Stephen Wellum 在一篇文章中生動地總結:「當我們犯罪時,我們會失去饒恕的心和與上帝和好的意識。因此,當因著聖靈的工作我們承認了自己的罪時,我們會重新意識到基督為我們做了何等大的事,上帝就恢復了我們在祂裡面的平安和對救恩的確信。」

4. 為我們的朋友禱告並和ta一起禱告

聖經督促我們「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各書 5章16節)。我們經常認為這裡的得醫治是指身體上的,但它實際上也適用於靈里的治癒(從罪中)。

當我們的朋友分享ta被罪試探(或犯罪行為)的時候,我們要學習耶穌如何為祂的門徒禱告——祈求上帝保守我們脫離那惡者(約翰福音17章15節)。在朋友面前或自己靈修時都應該這樣禱告。我們甚至可以將禱告詞編輯成文本發送給他們。我仍記當我決心遠離某一樣罪卻又不斷陷入其中時,知道家人和朋友都在為我代禱,是多麼的讓人振奮和鼓舞人心。

與罪的爭戰是一場靈里的爭戰,讓我們時常轉向主,交託我們所面臨的爭戰,並祈求祂賜下力量來幫助我們抵擋試探和罪。

5. 幫助彼此轉向基督

每當我們犯罪時,最重要的事情可能就是讓自己回到耶穌的心意里。美國牧師兼作家Dane Ortlund在他的《柔和謙卑(Gentle and Lowly)》一書中提醒我們,耶穌是罪人的朋友。這意味著「在耶穌基督那裡,我們有一位朋友,祂永遠樂意與我們同在,而不會拒絕我們。」

對傾向於將上帝視為一位嚴格的極權主義領袖,誤認為祂總是對我們生氣或對我們失望的(像年輕時的我)人來說,我們最大的安慰在於無論我們犯了多少次罪、經歷過多少次失敗,如果我們準備好轉向耶穌,祂總是準備好接納並重塑我們。

只要我們還生活在世上,就會每天與罪和試探爭戰。我們不要假設或以為自己永遠戰勝了罪。相反,我們要繼續在生活中彼此代禱,互相擔當,為罪悔改,記得耶穌對我們的心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兩次血癌,祂從未放棄我

作者:Melody,加拿大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很多年前,有一部非常熱播的韓劇,名叫《藍色生死戀》。劇中的女主角因為得了血癌,在最後離開人世。這部劇大概是在20年前拍攝,那時候的我還小,對癌症也不是很了解,這部劇給我的印象就是得了這種病好可怕,竟然無葯可醫。

沒想到,那時候印象深刻的病會在某一天會找上自己。

2014年的2月份開始,我身上出現很多血點,但我總覺得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過幾天就會消失。後來我的同事看到我胳膊上一塊塊的淤青,提醒我一定要看醫生。我就去了家附近的診所,還以為身上的血點和瘀青是過敏,可是在檢查中心驗了血之後,確診為血癌。就是和韓劇《藍色生死戀》里女主角一樣的病。聽到這個小心,我的眼淚唰一下就流出來。

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我又做了很多檢查。急診科的護士告訴我,明天就要開始化療了。那幾個小時里我大腦是空白的,覺得一切都那麼不真實。在我意識模糊的時候,醫生們已經開始要給我做骨髓穿刺了。但就在我醒來的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平安,我很確定上帝安慰我,讓我不再害怕,不再恐懼,並且讓我變得很喜樂和平安。

接下來我開始了漫長的化療,媽媽也因為我的病情很快拿到了簽證來照顧我,教會的弟兄姐妹每天輪流來看我,有的姐妹來時,還帶著紙巾,怕我哭,但最後他們看到我之後,他們哭得更厲害,他們一邊心疼我,一邊也因著上帝賜給我喜樂和平安而感動。

化療的日子雖然不輕鬆,但上帝在聖經里教導我們:「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章22節)靠著這樣的應許,在長達快一年的治療中,上帝給我很大的平安,並保守我順利完成治療,病情也得到了緩解。一年半以後,我再次回到了工作崗位,如果不告訴別人,沒有人能看出來我生過這麼嚴重的病。上帝給我的超過我所求所想,在回去工作一年內,我連續漲薪3次,並且升了職位,我買的房子很快也要交房了。

然而,就在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時,我的驗血結果顯示我複發了。

當我知道複發的消息,我徹底崩潰了。我感受不到上帝同在,感覺上帝放棄了我,因此開始埋怨上帝:既然醫治我,為什麼還要讓我複發?無數個為什麼讓我一直埋怨上帝,不再相信上帝愛我。就在我抱怨埋怨上帝的時候,我的保險金額出來了,是我第三次漲薪後的保險,而這些錢正好可以負擔房貸和基本生活。要知道,我複發前的一個月才漲了第三次薪,如果沒有這次的漲薪,我是沒辦法負擔房貸的。原來上帝早就為我預備好了。雖然心裡非常清楚這些是上帝的預備,但我還是很怪祂,我寧願不要漲薪,也不要生病。我第一次生病的喜樂和平安都沒有了,剩下的只有埋怨,害怕和恐懼。

新的一輪化療結束的時候,骨髓穿刺的結果顯示病情得到了緩解,這樣我就符合骨髓移植的標準了,但還需要等配型。就在我還沒有開始第二輪化療時,醫院通知我,找到了百分之百的配型,我可以做骨髓移植了。聽到這裡,你們可能覺得我是幸運,不,那不是幸運,是神跡啊!我在國外居然找到了百分之百的配型,連血型都一樣,也就是說我移植後血型不需要改變。這確實是上帝美好的安排。

就這樣,我開始進行清骨髓的大化療,緊接著就進行了移植。移植後痛苦的日子接踵而來,沒有任何免疫力的我要防止各種感染。大概兩周後,捐獻者的細胞開始在我體內生長,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排異反應,那種痛苦的感覺讓我好幾次都想放棄。我沒有力量禱告,我覺得上帝不愛我。然而正是這樣的我,上帝一次次地帶領我我闖過一道道難關。在移植兩年後,我終於可以和捐獻者聯繫了。之前醫生和護士都告訴我,我需要和亞洲人配型,但我的捐獻者發來她的照片,一看竟然是一名27歲金髮碧眼的歐洲人。

在我們交流的過程中,她說在她23歲的時候就被通知有人和她配型成功,但後來醫院通知她說病人暫時不需要了。3年以後,醫院又和她聯繫,說病人現在需要,可否再次做配型的檢查,而那個人就是我。似乎冥冥之中,她一直在等我。如果那幾年她和其他人配型,也我也就沒法和她配型了。她等了3年,等到了我。原來上帝在我第一次生病的時候就把我的天使預備給我了。

上帝從來沒有放棄我,祂聽到了弟兄姐妹的禱告,聽到了我父母的懇求,聽到了我的埋怨,但依然愛我,讓我在一次又一次的神跡中見證祂奇妙的作為。現在,我住在上帝為我預備的家裡,調養上帝醫治的身體,和教會愛我的兄弟姐妹互相鼓勵支持。我和我的捐獻者也有著非常美好的交流。雖然我還沒有機會見到她,但希望以後我有機會能夠去她的國家看望她。

詩篇 103篇1-5節說:「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祂的聖名!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祂的一切恩惠。祂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祂救贖你的命脫離死亡,以仁愛和慈悲為你的冠冕。祂用美物使你所願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鷹返老還童。」

也許現在的你也經歷著別人無法體會的痛苦和掙扎,但請你相信,不管你是否放棄,天父都不會放棄。祂會用祂的方法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你的委屈和無助天父都知道,祂的應許是真真切切的,你需要做的就是緊緊的抓住祂,抓住祂一切的應許。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