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自我形象,如何看待

indentity - handle
聖經鼓勵人要認識自我價值的起點在於上帝;但學校、各個團體所談的自我價值、自我形象,卻很少提及信仰,也不談上帝。許多課程或活動,或以減少輟學、避免未成年人懷孕為目的,或以避免吸毒、酗酒、幫派等惡習防止人們自毀前程為宗旨。但這些課程或活動,大部分都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之上:良好的自我形象是人類普遍而基本的價值,可以大力提高。鼓勵年輕人相信:「你不是廢物。你很特別。不要讓別人利用你。做你自己。要愛自己。相信自己,跟著感覺走。盡情揮灑,展現自我。維護自己的利益,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

這些努力對於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當然有幫助。無可否認,有不少年輕人,因為有人信任他們、或至少因為有人教他們要有自信,不但沒有輟學,而且人生有所成就。

但是聖經卻教導說,不只要用人,更要用上帝的眼光,來看待生命的價值。然而,要達到這種「自我形象」,卻不容易。聖經並非只談愛自己的重要性,聖經更是說,懂得在何時否定自己、感到懊悔,是具有長遠益處的,而且這關係到最終的幸福。

首先,聖經講確立自我形象的方法,和直覺大相逕庭。這是因為,上帝看萬事,遠比人清楚。上帝知道,我們只有學會愛自己、恨自己,以及治死老我的重要性,然後才能快樂。

很有意思的是,聖經早就假定人是愛自己的。耶穌大概也同意這一點,因為祂說:「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章39節)。我們自己的經驗,便可以印證這一點。習慣上,人總是先顧自己的身體,吃飽、穿好。人會自然而然地關注、保護自己的權益。遇到有人想佔便宜,我們自然會生氣。人在乎自己到一個地步,甚至稍不如意,就會對別人、對自己生氣。

然而我們有時沒有注意到,我們之所以會為長相而不滿,或為失敗而氣餒,原因就在於天生愛自己。要不是因為愛自己,那麼長相如何,根本不必在乎,也不用介意別人怎麼看自己,更不用關心自己內心是否受了傷害,更不必花時間去照鏡子,去煩惱內心受傷。要不是因為愛自己,我們也根本不會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本文摘自探索叢書《自我形象-聖經怎麼說》一書內容。

自我價值,基準何在?

indentity - pattern
人自然的傾向,是把人生幸福、自我形象建立在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之上,比如:

˙長相漂亮 ˙頭腦聰明
˙口袋多金 ˙肌肉發達
˙相貌出眾 ˙天資聰穎
˙養尊處優 ˙能力超群
˙尋歡作樂 ˙引人注目
˙家財萬貫 ˙呼風喚雨

因為自己長相、頭腦、財富、力氣不如人,就覺得自己差勁,這是天大的謊言。然而不可思議的是,絕大多數的人,卻相信這樣的謊言。以為只有臉蛋漂亮、衣著光鮮、反應敏捷、存款多多才算是真有價值。

此外,孩子從小是否受到照顧,能否得到關愛,也和孩子的體格、聰慧,甚至父母的社會地位有關。所以,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就取決於他們如何符合這個自私、多變世界的標準。其實不然,這些東西,都有自身的價值,但只有在最高準則的指引之下,我們才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以感恩的心來增加財富、修飾儀容、增強能力、擴張影響力。上帝賜給我們的一切,必須善盡其用。做人打扮整齊,衣著搭配協調,當然沒錯,起碼也能讓自己覺得神清氣爽一些。

那麼,我們追求的是金錢、還是誠信?在乎的是外表好看、還是行動良善?首先關心的是取、還是捨?我們的行為是隨波逐流,還是超越環境、順從內心引導、有目標和道德?一切和品格有關的問題,對自我形象,有極大影響。但影響最大的,乃是上帝在我們心中陶冶出來的品格。

那麼,怎樣才能陶冶出這種品格呢?對此問題的價值觀回答有許多種,但使徒保羅寫給羅馬人的信特別有幫助,因他把「健康的自我形象」與「人跟上帝的關係」聯繫起來,這一點很有道理。保羅在第12章談到,建立上帝所喜悅的自我形象,有三個步驟:(1)放棄自己的權利,相信上帝,讓祂在我們身上成就一切事。(2)要抵擋社會壓力,不屈從物質主義。(3)用上帝的思想言語來更新自己的意念。

本文摘自探索叢書《自我形象-聖經怎麼說》一書內容。

聖誕節後的生活


我從小就喜歡聖誕節,以及這節期所代表的一切。但每次在聖誕節過後的那個星期,我總是有一種因懷念聖誕節而帶來的失落感。部分原因是我那多愁善感的個性,再者就是因為我不能忘懷節期間的歡樂、溫馨與期待。每一年的這個特別時刻,世界似乎會變得更好,我也好像變得更好。每年在過完感恩節之後,家中的孩子就會吵著要開始佈置聖誕節的裝飾,裝上聖誕燈。終於,有一天,我們依照傳統,一邊聽著聖誕詩歌,一邊打開聖誕裝飾品的箱子,隨著把熟悉的聖誕裝飾拿出來的同時,我們會回想起過去的聖誕節。每個裝飾品都有其來歷及故事,孩子們高興地將裝飾品放在聖誕樹上,以及裝飾在屋子內外。

但當聖誕節過後,必須把聖誕裝飾卸下並放回儲藏盒裏時,孩子們就沒那麼興奮了。預備過節,是件令人興奮的事,但是節期一過就像要與親愛的家人、朋友道別一樣感到難過。我們曾身歷其境地在歡樂中,不希望節期就這樣結束。過了聖誕節,人們的興奮感也逐漸消失。當我們看著這空無聖誕裝飾的房屋時,不禁會想:如果聖誕節可以長久,那該有多好呀!

然而聖誕節不單只有聖誕裝飾,或和親友溫馨相聚而已。聖誕節讓我們淺嚐永生的滋味,激發我們的心靈更渴慕永生。在聖誕節期間,人們樂於撇下歧見,故而消除了許多緊張關係;家中的三個孩子,也會突然停止所有的爭吵與抱怨,彼此開始探詢對方想要什麼禮物。此時此刻,施予顯然勝過了領受。我們薛華家族,更感受到在其他時間無法經歷的聖潔、平安、喜樂、慷慨和仁愛,因此期待這同樣的經歷能夠持續。

但是隨著節期的結束,那些在節期之間刻意放下的不滿及怨恨,在新年過後又再度爆發出來。節期裏,我們會刻意不去在意別人的缺點。此時卻是無法容忍;我們在節期中的忍耐、力量和鼓舞,很快就消失了。上帝的平安對信靠祂的人是真實存在的,但彼此之間的和睦,還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雖然許多聖經的應許都已應驗:彌賽亞已經降臨、救恩已經成就,但是就如漂亮的聖誕樹在節期過後會枯死,針葉一觸即會掉落一樣,聖誕節期間被拋到腦後的痛苦、失望、憂傷和試煉,很快地又會再度出現,地球上的日子依舊。在觀察到我們對聖誕節後所感受到的失望時,就不禁讓我聯想到馬利亞、約瑟及那些聖誕故事中的人物。他們在一年後會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呢?牧人回到野地繼續牧羊,他們的生命被改變了嗎?這應該是肯定的。但是,他們的生活有很大的轉變嗎?或許沒有。他們會很懷念天使造訪時所帶來的驚奇、喜樂、聖潔,以及在馬槽旁的聖潔時刻嗎?他們會期待這蒙福的時刻可以長久一點嗎?

我常想這些牧羊人,會不會彼此就懷抱著期望,常去仰望天空:天使會再度出現嗎?會再帶來另一個榮耀的信息嗎?牧羊人的夢裏會充滿了天使的造訪嗎?東方博士回到家鄉,恢復原本的生活;雖然親自見證了偉大的神蹟,但還是必須面對每天的生活。引導他們的星星已經消失。雖然他們的個人生命已全然改變,但世上的生活還是一成不變。他們會像牧羊人一樣期待神蹟再現嗎?還是會有新的天象出現嗎?他們會竭盡餘生地去了解所見證的神蹟真義嗎?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逐漸轉移了他們對這個神蹟的關注呢?

殘酷的統治者希律王,為了鞏固王位,不斷濫用權力去滅絕所有的挑戰者。對於「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嬰孩,希律王是否能高枕無憂?或者他還是為此事煩惱呢?他會擔憂那位逃過死劫的嬰孩,總有一天會威脅到他的統治王權嗎?祭司長和文士向他分享的聖經話語,會讓他每天惡夢不斷嗎?當時馬利亞和約瑟為了躲避希律王對嬰孩的追殺,必須如難民般地逃往埃及避難。最後回到了家鄉拿撒勒。約瑟回歸木工本業,馬利亞成為家庭主婦及全職母親。雖然,他們的生命已因這個經歷而大不一樣了,但是每天的生活依然如昔,仍然面對艱難、困苦,及日常瑣事等,當然這其中也會伴隨喜樂和成功的歡笑。

因此,雖然一切似乎都回復到原本的生活狀況,但是,實際上,一切都已經不一樣了。

本文節錄《探索叢書:世界之光-經歷聖誕的光輝》,如需此書,請洽各地辦公室索取

新的生命

Jason,台灣

前幾天的主日,我們教會舉行了聖餐儀式,在過程中,牧師引用了路加福音22章19-20節的經文。看見教會內的弟兄姊妹領受了象徵耶穌基督身體的餅,以及象徵耶穌基督寶血的葡萄汁,不經意想起了牧師說過的話:「如果用金錢可以換得金錢,那麼用生命就可以換得生命。」是啊!耶穌基督降生來到這地上,用盡祂的生命,在世間傳道、醫病、趕鬼,最後還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只為了贖回罪人,讓尋求祂的人都得到新的生命。

因此,我漸漸地喜歡目前的生活:平日在學校當一位實習老師;空暇時間好好準備教師檢定;下班後和同事一起打場桌球;回到家後可以寫些文章、練習吉他;偶爾當一位家教老師;週日能夠到教會參與服事… 等等。

我感謝上帝的賜福,讓我的生命變得更加豐盛與精彩。我想,假如上帝透過我的生命,使我周遭親友生命變得不一樣的話,豈不也是祂所彰顯的神蹟嗎?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4章14節

深刻

Jason,台灣

我從國中就很喜歡繪畫,但是機械類群的製圖與一般我喜歡的漫畫不太一樣,尤其我練習的題目是立體製圖,難度又更上一層樓。雖然完成題目的畫法有許多種,但如果不明白繪圖的先後次序、基本概念、關鍵尺寸…等等的相關知識,想要達到題目要求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練習製圖的歷程中,難免要經歷許多次錯誤的嘗試。在今天,我突然覺得在練習立體製圖的過程中,就好像是我的成長歷程,總是在跌跌撞撞中探索一個生命的出口,不過即使跌入了死胡同也沒關係。在上帝的慈愛及應許中,我們常常能夠重新再來過。(耶利米哀歌3章23節)

直到我們尋見了那生命的出口;畫出了正確的解答之後,我們才驚覺,原來上帝要我經歷這些挫敗,是為了要讓我對正確的道路更加深刻。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
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
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馬書5章3-5節)

人的叛逆,挑戰上帝權威

作者:歐尼斯特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晚上睡不著覺,思索著自己的人生,並感到迷惘?我有過,而我也知道我並非是唯一一個有這樣感受的人。佛蘭西斯•史考特•費茲傑羅 (F. Scott Fitzgerald) 這樣描述這種經歷:「靈魂最黑暗的時刻,像是淩晨三點鐘,日復一日。」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過著一種虛空的生活。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總是忙這忙那的。一旦挪開這些事情,有空靜心思考生活時(也許是在淩晨三點鐘?),我們可能終於發現,對於生命的意義,我們根本是毫無頭緒的。我們忙於各種事情,追求各種目標,以至於沒有時間停下來去想,自己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是罪所造成的空虛感。我們拒絕了上帝的規則,也不屈服於祂的掌管之下。

如果我們掌控自己的生活,有著自己的方向,那唯一的結果就是空虛的心靈。令人悲傷的是,很少人會意識到我們的靈魂其實是在黑暗中徘徊。幸好,這並非終點,因為上帝已經將祂的愛子賜給我們,將我們帶出黑暗,進入祂奇妙的光明中。感謝上帝!

我們是否還在黑暗中徘徊?或正沐浴在上帝榮耀的光中?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反思:危險的決定—從羅得和亞干得到的教訓

作者: 伊恩, 19, 美國

I. 決定性時刻

“我很為你高興,這就讓你說完,但是我認為Beyonce的錄影帶是史上最佳的錄音帶之一,史上最佳的錄影帶之一!”許多人記得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 在09年MTV音樂錄影帶頒獎禮上一時衝動所說的話,他打斷了泰勒絲•史薇芙特(Taylor Swift) 的獲獎感言。他說應該是碧昂絲(Beyonce),而不是泰勒絲來領取最佳女藝人音樂錄影帶的獎項。

不久以後,肯伊•威斯特發現自己深陷批評。他在網上和數不清的採訪中致歉。儘管肯伊•威斯特是一個有名的藝術家,這個事件卻成為他的決定性時刻。這是一個嚴酷的提醒,錯誤的決定對一個人的生活和名譽有著嚴重的後果。

箴言2章20-22節告訴我們要防止這種失敗發生。「智慧必使你行善人的道,守義人的路。正直人必在世上居住,完全人必在地上存留;惟有惡人必然剪除,奸詐的必然拔出。」因著性格缺陷和錯誤決定而失去聲望、財富、甚至是生命的確令人不安。信不信由你,聖經也講了不少跟肯伊•威斯特相似的故事,其中有兩個人物叫做是羅得和亞干。讓我們從他們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使我們不至做出令人後悔的事情。

II.罪的影響

那麼羅得和亞干的故事是什麼呢?好,我們來讀創世紀13-14章、創世記19章中的羅得的故事。他是亞伯蘭的侄子。而亞干是約書亞記中耶利哥城攻陷之後緊接著的第七章提到的一個以色列人。儘管處在不同的時期,這兩個人有一個相同點—他們的錯誤決定給他們生命帶來了悲劇。

在創世記13章第一次提到羅得時,我們就看到了他與罪的征戰。那時,亞伯蘭和羅得居住在同一塊土地。但是由於雙方牧人的相爭,他們把土地分成了兩半。亞伯蘭讓羅得先選他想要的土地,羅得選了最滋潤繁盛的那一半,這看起來是個很自然的選擇。但是我們很快就能意識到這個選擇是出於羅得性格中的缺陷。自私和貪婪促使羅得做出這樣的選擇。而這個選擇後來被證明是災難性的。性格缺陷好像雜草—他們在被忽視時長得最快而且變得越來越難拔出。這樣的雜草我們需要在它一出現時就把它連根拔起。

另一方面,亞干的罪在約書亞記第七章一開始就很清楚了。以色列人攻陷了耶利哥以後,上帝吩咐他們不得拿城裡的戰利品歸為己有。緊接著,作者記述了亞干違抗上帝,從城裡拿了戰利品。因為我們不是很瞭解亞干,我們很容易認為這只不過是一次疏漏。但是記住:上帝才把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地領出,又在沙漠裡給他們提供食物,保護他們迎戰遇到的每個仇敵,神跡一個接著一個。更不用說希伯來人已經受了割禮,象徵他們對上帝的忠誠。亞干的問題就是貪婪。他看到耶利哥的財富就心生貪念。我們可以從他得到的教訓就是,沒機會犯罪不等於罪就不在我們心裡。我們必須警覺,在心裡決意常行在上帝的旨意中。這樣,當試探來臨,我們可以在上帝的幫助下做好抵擋的預備。

III.失去生活焦點

羅得和亞伯蘭分地之後,羅得在所多瑪與蛾摩拉附近的城安頓下來。這兩個城市很富有,因此羅得為之吸引。但是他們也罪大惡極。在彼後2:6-8中,羅得被描述成一個義人,為他周圍所發生的惡行而受折磨。但是他仍舊留下來了。他在離所多瑪和蛾摩拉近的地方安頓下來是個不良之策。他被貪婪蒙蔽了眼睛。他只能關注那些他能得到的東西—利益和財富。他或許也得到了很多樂趣。在創世記14章,一場戰爭爆發了。羅得所居之地被攻擊。他所擁有的一切被擄掠走了。亞伯蘭得知這些事後,就率領318人,攻擊了其中一隻入侵的軍隊,奪回了羅得的財物。因此羅得的家被入侵,他擁有的一切被擄掠。但他仍然留在所多瑪和蛾摩拉。當常識告訴我們這不是一個好待的地方時,羅得並不理會,這是很難以理解的事。罪的欲求使我們看不清什麼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亞干也是這樣吃盡苦頭。他失去了對上帝的忠誠,看不見他曾經見證的神跡。眼裡沒有上帝是危險的,這最終成了亞干生命中一個致命的錯誤。在第二場戰役中,有三十六個人因此喪命。我們看到亞干的貪婪打開了防洪閘門,使其他罪滲入他的心。當他看不清自己的所作所為時,自私和欺騙掌控了他。他的三十六個戰友因著他的罪行而被殺,心裡只有自己,他決定掩蓋事實。看不見上帝使他沒了良心和憐憫。

IV.脫離現實

羅得生命焦點的迷失在創世記19章達到了高峰。上帝差派了兩個天使到了所多瑪和蛾摩拉,告訴羅得和他的家人,因著這座城的惡行上帝將毀掉這個城市。當羅得發現天使,他立即邀請他們到自己家裡,堅持不讓他們睡在城市廣場上。看起來羅得突然對城裡正發生的事情感到尷尬,他不想讓天使看到這些或讓他們落在市民的手中。

我們也需要自省!羅得對看到的罪惡深感不安,但最終還是因太留戀罪(貪婪)而不願離開。當他在家門口發現兩位天使,他似乎突然恢復了理智。

另一方面,亞干似乎確信他不會被抓。在約書亞記7章14-15節,上帝命令約書亞召集所有的以色列人。按著支派進前來,上帝好親自指出哪個是犯罪的人。這個過程會按著從支派到宗族再到家室的順序進行。在整個過程中,亞干知道自己有罪。他有很多認罪的機會,但他每次都沒出聲。他的家室、宗族、支派和所有以色列人都被帶出來接受調查的事實顯然對他不重要。他使自己忽視現實,也忽視了他給自己招致的危險。

V.我們的罪傷害我們周圍的人

罪使我們無視潛伏的危險,也使我們聽不到上帝的聲音。羅得和亞幹一開始都確信他們的行為不會影響其他人。直到經歷了一番艱難,他們才意識到這個錯誤。

當所多瑪和蛾摩拉的人發現了羅得的客人時,他們要求他把客人交出來,任他們為所欲為。羅得再三懇求他們。但這使他們憤怒:一個他們文化的局外人竟在審判他們。他們宣佈將以更糟的方式對待羅得,並試圖破門而入。多恐怖的情景!羅得的貪婪和自私不僅威脅了他自己的安寧,現在也使他的客人和家人處在極大的危險中。

天使使這些人看不見,並指示羅得帶上城中所有的親戚去山上避難。上帝派他們來是要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羅得按照指示做了。但是他的女婿們認為他在開玩笑,他們仍舊留在城中。他的妻子在逃跑時回頭看了一眼城市。結果,她變成了一根鹽柱。藏在山洞中時,他的女兒,也許受了她們在城中所見的罪惡的影響,把父親羅得灌醉,和他同寢以存留後裔。他們的後裔就是摩押人和亞捫人,都是使亞伯蘭後裔不得安寧的人。

至於亞干,三十六個士兵戰死沙場,全以色列人都被他的罪所影響。他的支派和宗族也因著他受到懷疑。聖經上暗示他的家人也被迫共謀來掩蓋他的罪。直到上帝向約書亞指出有罪的那個人時,亞干最終才坦白承認。結果,亞干和他的家人被處死,他所擁有的也被焚燒。

VI.結語

羅得和亞干的結局是可悲的。他們容許罪掌控了他們,使他們看不清什麼是要緊的。罪招來新的罪進入他們的生命,使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傷害周圍的人們。我們該怎樣避免羅得和亞干所犯的錯誤呢?我們必須認真對待自己性格中的缺陷,並向上帝禱告:「上帝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篇139篇23-24節)

此外,我們要對罪警覺,在上帝的幫助下抵擋試探。如果我們如此行,我們在決定性的時刻將會是榮耀上帝的。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繞道而行

作者:瑞瑞,菲律賓

法老容百姓去的時候,非利士地的道路雖近,上帝卻不領他們從那裡走,因為上帝說:“恐怕百姓遇見打仗後悔,就回埃及去。”所以上帝領百姓繞道而行,走紅海曠野的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都帶著兵器上去。(出埃及記13章17-18節)

有一個問題常常成為基督徒的困擾,那就是對於未來的道路(婚姻、學業、事業、生意、家庭……)要如何選擇。我們基督徒一定都有過一陣子,彷彿瘋狂了一般,迫切地尋找上帝最滿意(或者真實一點是自己最滿意)的答案。

數月前讀到一處經文,寫到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時候。當這群盲目的百姓脫離捆綁,迎來自由時,他們對於前面的道路卻仍舊茫然。上帝成為他們唯一的GPS。不過,這個GPS導航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讓人更滿意,還是讓上帝更滿意呢?這個問題也決定了上帝的導航是我們的唯一引領,還是只是一個參考建議而已。

百姓經過曠野,走向迦南美地。我相信在上帝那裡,有無數條道路可以走,但這裡卻強調“非利士地的道路雖近”,上帝GPS卻故意讓百姓繞遠路。不管哪條道路,都要付上代價:捷徑卻有戰爭,不衝突卻要勞累。

到底選擇哪條路,恐怕關鍵還是要看人有怎樣的承受能力。出埃及記13章17節記載了一條被否定的捷徑,為什麼呢?很明顯,這條捷徑並非上帝完全不想用,而是百姓還沒有為理想之地、為信仰去爭戰、流血、犧牲付代價的心志與準備,可能遇見打仗就後悔!

很多時候,我們在選擇的十字路口,苦苦地等待上帝的回覆。實際上,上帝那裡有無數條路,關鍵是我們內心中是否有一個決定——為了上帝、為了基督而付出、流血、犧牲的心志,僅此而已!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憂慮(學業篇)

作者:Carmen Siu,香港

 下課後,我拖著疲累的身軀乘搭地鐵。想起這幾天聽過的事情──有些同學成績優異,有些同學已有豐富的實習經驗,有些基督徒的同學有很好的事奉崗位……地鐵駛過一站又一站,我的腦海中卻回憶著一段又一段的片段,覺得自己甚麼都比不上,十分無用。

 這個心理的包袱,使我愁了幾天。我心裡向主呼求,求上帝讓我不擔心、求上帝讓我喜樂,加給我智慧。我突然想起馬太福音25章關於銀子的故事。故事說道,每個人所得的銀子不同,有些人較多,有些人較少。我之前聽道時,傳道人解釋,這是比喻各人的才能不同,是主所賞賜的。但那刻,主讓我想起這段經文,讓我有另一番的體會:主給我二千銀子,我就勤勤力力、好好管理所得的二千銀子等主回來。主不會要求有二千銀子的人,所賺取的和有五千銀子的人一樣主是按照所賜給我的才能的多少,來衡量我為祂所作的是否相符。我心裡頓時坦然!我根本不需要憂愁!我為何要和其他人比較呢?主都沒有講過我要這樣比較!只要是又良善又忠心的人,就會得主稱讚!我只要按著主所賜的才能忠心地做,做得恰如其分,就得主稱讚!我不需要追求自己所作、所得的,要和別人一樣!

 除此以外,我還有其他與學習、與前路有關的擔憂。我是怎樣跨過這些憂傷的低谷,喜樂地離開呢?Helen Howorth Lemmel寫過一首詩歌,第一節是這樣寫的:

你心靈是否煩惱困苦?不見亮光,黑暗滿佈?
仰望主耶穌就得光明,你生命更活潑豐盛。
(副歌)
當轉眼仰望耶穌,
定睛在祂奇妙慈容,
在救主榮耀恩典大光中,
世上事必然顯為虛空。

詩篇42篇5節:「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上帝,因祂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祂。」當我憂傷、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想起這首詩歌,想起這節經文,真是奇妙!

 我不知道前路會如何(我就快畢業了),但我知道要緊握主手。主的道路非同我的道路,祂的意念非同我的意念(以賽亞書55章8節)。但是,主啊,祢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祢以外(詩篇16篇2節)。我深信主是全知全能,將自己交付在祂手中,是最穩妥。我的眼不看困難,不與人比較,只看主耶穌的大能,我就必得幫助,心中必得力量過每一日。

播種現在,收穫未來

作者:Uchenna Uzoma Obani,奈及利亞

生活中的每一天,我們都面臨著各樣的選擇與決定。吃什麼?穿什麼?去哪裡?聽什麼音樂?等等。這個單子還可以不停地列下去。我們在生活中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生命狀態。我們過去做的一些決定塑造了我們的現在,而我們今天做出的選擇將決定我們的未來。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知道,上帝在創造我們的時候賜給了我們自由意志。祂將『選擇』這份禮物送給了我們,使我們成為自由的道德主體。

儘管擁有這項特權,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每一個決定都會產生一個結果。比如說,我們不能在選擇玩樂不學習的同時還期待在考試中有好的表現。無論我們今天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都會產生相對應的結果。加拉太書6章7-8節說:“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

因此,我懇請大家採取以下行動:做決定前先停一下,花時間好好研究一下要決定的事情;謹慎衡量做出某個決定可能會帶來的結果;行動前在禱告中把我們的家人、朋友和所愛的人考慮進來。

儘管我們不會總是清楚地知道什麼對我們是最好的,但在聖靈的幫助下,讓我們以耶穌為標杆,做決定前,問一下:“若耶穌處在我的境況,祂會怎麼做?”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