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hers

5個條件鎖定屬靈導師最佳人選 (有聲中文)

作者:Deborah Fox,澳大利亞

翻譯:Patty Song,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龍威小子》(又名《小子難纏》)剛發行時我還沒有出生,但我很感恩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可以經常重溫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讓我意識到,傾聽那些更年長和經驗更豐富之人的智慧忠告多麼重要。(電影中)經驗豐富的宮城先生通過給丹尼爾安排需要每天重複的工作任務——諸如粉刷圍欄、給汽車打蠟,間接訓練並幫助丹尼爾掌握了首次參加空手道錦標賽所需的技能。雖然這個過程需要付上大量的時間和超乎尋常的耐心,但這一切的付出最終得到了回報。

同樣的,那些比我們更富有信仰經驗和方法的屬靈導師也是上帝派來幫助我們的人,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得以不斷成長,最終成為上帝希望我們成為的樣式。所以,屬靈的導師是值得我們尊敬和信任的。

我和我的屬靈導師Sarah每個月都會見一次面,整個過程並不像我曾經擔心的那樣嚇人。是的,我曾認為屬靈導師的牧養過程會耗費我大量時間和精力,並最終讓我精神和情緒上都疲憊不堪。但事實上,我們的會面根本不是這樣。

我們通常約在我們某一個人家裡或是在附近的小咖啡館。我們喝著咖啡談笑著,就把我最近的健康、工作、家庭以及和上帝的關係這些問題聊了過來。我們還一起讀了《路得記》,看這故事中路得、拿俄米、波阿斯等人的生命是如何被塑造的。隨著我越來越認清我需要不斷堅固自己在基督里的身份和價值,我也更加感恩Sarah在我成長之旅中給我的幫助。

導師關係可能和其他的關係不太一樣。在大多數情況下,導師就像是在你親近上帝道路中的引導者。對於屬靈導師,我們會比對家人或朋友更加尊重和信任。屬靈導師們會鼓勵你成為上帝旨意中的那個人。

屬靈導師並非是你的顧問或老師,但他們在生活、信仰方面的智慧和經驗卻可以幫助你在成為基督追隨者的旅程中不斷歸正。當你想要過屬靈生活,諸如禱告、讀經、與上帝共度喜樂時光時,他們會鼓勵你,並與你並肩同行。

聖經中最好的屬靈師徒關係之一就是保羅和提摩太之間的關係。他們一起旅行,在旅途中,保羅肯定了提摩太對福音的熱情和領導才能。保羅向提摩太敞開分享了他自己的經歷,讓提摩太更加明白恩典的含義,並為他做了謙卑的榜樣。(提摩太前書1章15-16節)。保羅也鼓勵提摩太要堅定自己的信心,繼續做主呼召他做的工作,不可讓人小看他年輕。(提摩太前書4章11節)。保羅知道,在靈命成熟的道路上訓練提摩太,他就可以效法自己也這樣去幫助別人。我們都需要一個像保羅這樣的導師來引導我們與上帝同行,從而成為生命成熟的門徒。

那麼,你選擇的導師應滿足什麼條件呢?以下是我在確定導師時自己的一些經驗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1.相互信任與絕對保密

讓另外一個人陪伴你的屬靈成長意味著你必須要和對方分享一些自己內心最深的想法。比如分享你的掙扎、恐懼和夢想。這就需要你們互相信任和相互尊重。

我去找Sarah當我的屬靈導師的時候,心裡就想著這一點。因著我們一起在主日學服侍,我有機會更多認識她,並看到她是一個生命更成熟的信徒。她和我分享了很多她自己的故事,讓我吃驚的是,我們在信仰中有過許多相似的掙扎。

所以當教會鼓勵每個人去尋找一位屬靈導師時,我第一個就想到了Sarah。她理解我,我也知道我可以完全信任她。同樣,當Sarah和我分享她個人生活中的事情時,她也相信我會對我們的談話完全保密。

 

2.靈命成熟

你需要找一個能活出他們信仰的人,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

希伯來書13章7節說:「從前引導你們、傳上帝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如果你要效法某個人,你需要先認同他的行為。他參加聖經學習嗎?他是正直的人嗎?當他做決定的時候,他是否會首先求問上帝的帶領?他是否慷慨、滿有愛心,對傳福音滿有熱情?他有聖靈所結的果子嗎?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和節制(加拉太書5章22 -23節)?

如果你在考慮的人選並沒有在生活中活出他宣稱的信仰,就別再考慮他了。Sarah是我想效仿的人。她在生活中到處散發著主耶穌基督的榮耀,而這促使我也想追求靈命成長。

 

3.關係界限

喜歡和仰慕和你一對一花時間在一起的屬靈導師很重要。但同時,界限問題在選擇導師時也同樣重要。

幾年前,有一個女同事主動提出想要成為我的屬靈導師。我們年齡相仿,也有很多共同的朋友。雖然我很喜歡和她相處,但我發現,既要接受她的指導又要和她維持輕鬆隨性的友誼並不容易。同時,我們還會時常陷入到八卦我們共同朋友的試探中。這就使得,每次我們見完面之後,我發現自己需要處理的問題比之前還多。

就像保羅和提摩太的關係一樣,我建議你選擇一個在你朋友圈之外的長者做屬靈導師。這個人要能夠客觀看待你的生活並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當你覺得你們的關係影響到深度分享時,請不要選擇他們做你的導師。

 

4.善於傾聽

有一句名言說,上帝給了我們一張嘴卻給了我們兩隻耳朵是有原因的。 因此我們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雅各書1章19節)。雖然毫無疑問,屬靈導師會在陪伴你成長的過程中給你一些好的建議,但同樣重要的是,他們能夠聆聽你的想法,並且你可以自然地向他們敞開心扉。因為只有當有人真的了解你時,他們才能給你最好的支持。

作為被輔導的一方,你也需要磨練自己的傾聽能力,並且願意接受導師的建議才能成長。同時,你也要相信,導師給你的建議或提醒都是出於愛。

然而,請務必記住,導師未必是某方面的專家。雖然他們可以提供有用的建議和反饋,但這並不是說他們完全不會犯錯。一個好的導師會意識到這一點,並願意接受你的反饋和建議。慢慢地你也會發現,你的導師能夠從你身上學到新的見解。

 

5.既會鼓勵又能挑戰你

作為主的門徒,我們的生命不能一直處於嬰兒狀態。在我們更深地學習祂的話語和與祂同行的道路中,我們需要不斷成長。主鼓勵我們從吃奶的狀態出來,開始吃飯(真正的信心)。(哥林多前書3章2-3節)。我的屬靈導師幫助我意識到,自己一直都忽視了每日規律地與天父獨處。現在,我每天刻意騰出時間與天父交談。一段時間後,我被光照發現自己性格方面需要改進的地方,同時,我對於使用上帝因著祂的榮耀所賜給我的恩賜變得更有自信。

能夠有一個幫助我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的人簡直是無價之寶。在信仰方面你有想成長的領域嗎?那就找個屬靈導師吧!他們也許就在你的教會或工作場所。教會的青年事工領袖也可能會幫助你認識一些你想要尋找的年長導師。不過,更智慧的做法是在你做出決定之前,先約他們出來喝杯咖啡,更多了解他們一點。

主耶穌的大使命(馬太福音28章19節)不是要我們成為不冷不熱的信徒,而是成為積極效法主耶穌,認真遵守祂教導的門徒。受訓的門徒成長了之後再去訓練其他門徒,這就帶來了倍增效應。正如箴言27章17節所說:「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尋找一個屬靈導師可能會是你一生中最受益的決定之一,因為不僅你自己靈命會成熟起來,你還能夠幫助和造就其他人。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的行動

整理術如何改變了我的屬靈生命(有聲中文)

作者:Sherlyn Ang,新加坡

翻譯:Verena Chi,台灣

有聲播讀:馨寧,中國

 

一年前,在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尚未在網飛(Netflix)大紅之前,有兩本書改變了我。一本是佐佐木典士(Fumio Sasaki)著作的《我決定簡單地生活:從斷舍離到極簡主義(Goodbye, Things)》,另一本則是由近藤麻理惠所著,目前當紅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Spark Joy)》。有一位朋友推薦這兩本書給我,我因此備受鼓舞也開始過上簡化和極簡的生活。

我的父母絕對可以作證,從小到大我都是過著多雜亂的日子。我以前都會放一個小告示牌在我桌上,上面寫著:「這個亂亂的地方是桌子喔」,因為我真的總是看不到這張兩米長的桌子的原本樣貌。

連我的地板上也總是堆著亂七八糟的物品跟袋子。偶爾,當我實在無法忍受房間的雜亂時,我就會花一整天的時間來整理、打掃。

但是過沒多久,通常是幾個禮拜後,我的桌面就會再次回到那一團混亂。

我的清潔旅程始於2018年1月的某天。在那一個禮拜期間,我把我的衣櫃、書架、文具堆、包包和鞋子收納並減少到只剩下原有的四分之一。

在整理房間的過程當中,我所經歷到的巨大變化和因此而對物質擁有所產生的改觀,讓我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更令我吃驚的是,這個過程也給我的屬靈生命帶來了正面的影響。

以下就是整理術在三個方面給我的屬靈生活帶來的改變:

 

1.我有更多的時間休息及安息在上帝裡面了

我不需要再花時間翻找我的衣服來決定要穿什麼。我的桌子乾淨整齊,心裡默默念叨我還有一個任務(整理桌面)沒有完成的聲音從此消失。

整理出來的新空間和柜子讓我想起把美術用具拿出來創作新作品。而在經歷一整天的忙碌工作後,我的房間成為我回家後可以完整休息的空間,讓我能夠在上帝的面前安靜、安息在祂懷裡、禱告、讀經,好好地享受這段時光。

 

2.我更堅定在上帝面前的身份

有些東西似乎很難丟棄,特別是那些看起來跟我如今的身份密不可分的東西。比如塑造我價值觀的書本、從小到大朋友們手寫的卡片、重要假期時購買的紀念品、各種競賽里獲得的獎牌、朋友和家人們送的禮物以及我的日記和美術作品。把這些東西丟掉,感覺就像是把我人生當中一部分回憶和價值也一併丟棄了。

但是上帝讓我了解到,是祂使用了這些物品來塑造我的生命,而唯有在祂裡面我才找到自己真正的身份。

就算沒有這些物品,我依然是我。清除這些東西同時也是幫助生活向前邁進的一種方式,讓我不會緊緊抓住過去,而是迎向上帝為我預備的改變和塑造。

我現在外出度假,也不會再買紀念品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旅遊的經歷、和我一起出遊的旅伴以及上帝所賜下的豐盛恩典。

 

3.我學會了「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

擁有得少其實可以帶來莫大的喜樂。我只留下那些我喜歡和需要的東西(例如那些讓人「怦然心動」的東西)。當擁有的物品更少時,我也學會更加珍惜它們。對於要持有更多物質這個慾望,對我來說已變得無關緊要。我所擁有的已足夠。衣服也不再因為價格低廉而去衝動購買。

我也不會隨意接收免費的禮物和物品了,因為我知道它們最終會變得雜亂無章,也不會給我帶來喜樂。我發現自己也變得不再那麼羨慕別人所擁有的。在整理我的物質生活過程中,我有空間更加關注真正重要的事情——過敬虔的生活,建造上帝的國度。

幾個月前,我的祖父走進我的房間,十分認真地問我說:「這是一張新桌子嗎?」

「爺爺,不是喔。還是之前的桌子!」我開心地笑了笑。這幾年來他一定沒有看過這張桌子長什麼樣。

我很驕傲地說,自從我整理房間以來,到現在已經一年多了,我的房間依然保持整潔乾淨。這完全是一個改變生命的經歷。現在的我很享受簡單生活,我再也不想回到那些雜亂的日子了。

我會推薦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的書和在網飛(Netflix)上的節目嗎?當然!從中學習那些實用和優秀的整理方法,過濾掉那些與物品對話的環節就好。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的行動

原來我一直誤解了恩典(有聲中文)

作者:Nelle Lim,新加坡

翻譯:Anna,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20出頭的我,曾坐在教會屬靈導師的對面,請求她告訴我如何在生命中經歷到上帝的恩典。那時我的生活不那麼盡如人意,我在潛意識裡努力地想要在上帝面前好好活,希望以此博得上帝的恩惠。我努力到精疲力竭,卻仍舊看不到上帝在我生活中的作為。

恰恰相反,我周圍的人卻經常談及成為討上帝喜悅的人會讓我們脫離罪惡和咒詛,痛苦和憂慮(也因此能經歷到上帝額外的恩惠)——這聽起來太棒了,但是沒人能跟我解釋如何才能做到;這就彷彿是我經常聽人說起一家美味的免費自助餐廳,但卻沒人告訴我那家店怎麼走。

我對恩典有一些認識。我知道恩典是得到了自己不配得的。我相信並感恩耶穌為我釘在十字架上,祂成就的義遮掩了我的罪(哥林多後書5章21節),祂為我承擔了罪的刑罰(羅馬書6章23節),所以我從現在到永遠都能夠聖潔沒有瑕疵地來到上帝面前(歌羅西書1章22節)。這就是恩典,一個我不需要、也不能通過做什麼而得來的禮物。

但這也許是為永生而預備的恩典。

而現在,我們還活在地上。面對每日生活中的瑣碎和各種試煉,聖經中的作者們似乎在靠著另外一種恩典生活。

當保羅面對著無法擺脫的困境時,上帝給了他足夠的恩典來戰勝軟弱(哥林多後書12章9節)。保羅知道如果他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會放縱肉體的情慾(加拉太書5章16節)。希伯來書的作者知道,他能夠來到施恩的寶座前尋求上帝隨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章16節)。耶利米哀歌的作者每早晨都尋得幫他度過困難和痛苦恩典(耶利米哀歌3章22-23節)

這就是我想得卻得不到的那種恩典。

雖然我的導師言簡意賅地告訴我:恩典就是從上帝那裡得到你處境中正需要的夠用恩惠。但我還是琢磨不透其真意。儘管我很願意相信她的話,但受成長環境和周圍文化的影響,我一直認為我若想要成功,就需要自己努力去獲得(尋求幫助意味著被慣壞)。儘管這樣活很累,但這種價值觀讓我在學校和過去有限的生活經歷中應付自如。這是我堅信的價值觀,而恩典讓我感覺難以接受。

那時的我才20歲出頭,我的生活一直處在被保護的狀態下,因此給我一種可以憑自己應付一切的錯覺。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走投無路是什麼滋味。這種自傲也不是完全因為自恃強大,更多是因為對於真正的苦難或生活的需要沒有親身經歷。

當時,只要我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遵行自己的道德規範或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知識水平,就沒有什麼事能難倒我。所以怎麼會有我憑著現有資源應對不了的事情呢?也許尋求上帝的恩典不過是想走捷徑,為懶惰找借口吧。

而且,我想像不到完全靠聖靈來引導我的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難道我什麼都不要做嗎?我走錯路時真的應該等著上帝來提醒我嗎?萬一我沒聽到祂的提醒呢?還有我正需要幫助時祂要是沉默怎麼辦?

我想要與上帝同行並獲得因此而來的一切祝福。如果上帝沒能及時解決我的軟弱問題而因此讓我錯過了祂所賜的豐盛生命怎麼辦?絕對不能這樣!所以我最好還是根據自己的計劃先開始自我提升。如果祂對我講話了,那就是額外的得著。畢竟,如果我不知道祂什麼時候以及會以何種形式來幫助我,我該如何確定祂真的會幫我呢?

當時的我並不知道,我的獨立自主其實是源於我對任何人,甚至是對上帝的不信任。我不相信有誰會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出來幫我。

從小在一個專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我很難相信任何權威人物會在乎我,更不用說會滿足我的情感需要了。所以,要我依靠恩典並依賴他人來得到我真需要的東西聽起來太冒險。

被困在「自己努力太累了,卻又不相信恩典」的焦灼狀態下,我最終找到了一個折中方案。我的生活還是主要倚靠我的主動權和努力,而恩典可以當做是佐料和補充來讓我更有優勢和增強我的力量。當然它並非是必須的,只是錦上添花而已(因為萬一沒有恩典怎麼辦 ?)。

但是我二十歲以後的生活完全不像我期待的那樣一馬平川。我以為的萬能公式「努力等於成功」完全無法應付生活的變數。洶湧難測的生活完全打亂了我精心建構的計劃。

我倚靠的「豐富資源」灰飛煙滅了。現實完全超出了我的掌控。盡我最大努力工作也不能保證我能得到想要的職位。盡最大努力地做合乎上帝心意的選擇也不一定能保護我免遭他人行為帶來的惡果。當我的軟弱使我糾結在一段並不適合我的感情中時,選擇跟隨上帝幾乎成為不可能。

漸漸地,不依靠上帝而單靠自己掌控的生活最終讓我在29歲時走到了人生絕境。

距離第一次和屬靈導師談論恩典已經過去了十年,如今我又坐在了她面前。我這次真的無計可施了。我預備好了自己的心,準備接受她話語的智慧。她說:上帝比我們更知道我們的需要,並且祂是良善的,會將預備的給我們。

已經一無所有也沒有任何可倚靠的內在資源的我決定信靠上帝一次。於是,我以禱告開始每一天的生活:「上帝啊,請給我度過今天所需要的恩典。」我就這樣向上帝禱告,什麼備用計劃都沒有,也不去想祂給我的恩典究竟會以怎樣的形式出現,甚至我也沒有精力去推測。

當我蹣跚地走過今年——因失去了我最愛的那個人而傷心,丟掉了工作,還因著我在教會遭受到的性騷擾而接受調查——上帝在每一件事上都給了我夠用的恩典,而且這些的恩典又及時又具體。

在我最孤獨的時刻,有時就在我向上帝哭訴不到半小時的時候,我就突然收到密友們搞笑又有趣的簡訊,讓我突然就可以跟他們開心交談。

上帝也開始讓我更喜歡花時間和祂在一起,讓我在讀聖經和寫靈修筆記時收穫更深的喜樂。很多次在我恐懼驚慌時祂都及時地以祂的話語帶給我安慰和盼望。

祂從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為我預備了工作,甚至都沒有要我發簡歷。在接受審查的時候,上帝給了我超出想像的公正評斷,也讓我得到了來自家庭和朋友的最大幫助,使我安然度過這個過程。祂甚至修復了我和父母的關係。

祂還修復了我的性格。過去,我想要靠自己的意志做一個正直的人,最終卻反而丟失了自己最想擁有的:我的安全感、正直、自製、無私和清晰敏銳的判斷力。我之前所不知道的是,其實是上帝給了我恩典,讓我可以去做早先那個正直的人。

我的這份品格在我年輕時因尋求上帝而很自然地被培養起來,我卻誤以為自己本性如此。但是當我那幾年任性地遠離上帝的時候,我裡面所冒出的就全是自私了。

現在,每天我都來到上帝的面前,祈求祂的恩典。每次我需要祂的引領時,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內心那堅定而安靜的聲音在提醒著我。

我什麼也不需要做,只需要順服。單靠上帝的供應就夠了!我完全謙卑下來了——說起來相當尷尬——我曾經居然以為我比上帝更知道如何活得更像基督。

幾天前我剛過完自己的30歲生日。距離我開始向上帝尋求恩典已經有一年時間了。我終於明白我曾經不理解恩典(從上帝那裡得到我處境中正需要的夠用恩惠)是由於我不知道恩典源頭的那位上帝全然美善。我不知道原來上帝那麼關心我的需要,並且祂可以那麼有創意地供應我。更重要的是,祂深深地愛我,想把最好的給我。

我20幾歲的日子讓我看到了我自以為可以掌控生命是多麼愚昧並意識到人性的軟弱和有限。還好現在我蒙了憐憫,看到上帝是如此愛我。面對30歲之後的日子,我期待經歷信靠上帝、每天從上帝得力的嶄新生活。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旅程

如果教會沒了會怎樣?(有聲中文)

作者:Lesile Koh,新加坡

翻譯:漱翎,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很難想像身邊壓根沒有教會會怎樣。一般情況下,教會至少都會以某種形式存在,它可能是某個建築,比如一座老式的大教堂,一個現代的劇場,辦公樓的某個區域,又或者在某個人的家裡。教會也可以是某種固定的體系,比如一個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群體,其中有牧師或長老帶領著其他信徒,定期地聚會或服侍。(「教會」甚至可以只是一個抽象描述的概念,例如,我可以說「我周日去教會」「我教會的教導是…」「我會去找教會幫忙」。)

如果有一天,我們稱為「教會」的建築被人為拆除了,或者被自然災害毀掉了,會怎樣?如果「教會」體系也不存在了,被禁止了,沒有人願意帶領和建立教會了,會是什麼情形?如果再也沒有人願意領導教會,服侍教會,沒有人願意講道、教導了會怎樣?你會怎麼做?

你可以考慮兩個選擇:

1.待在家,獨自堅持和操練你的信仰。你仍然可以自己學習聖經,跟家人一起禱告。

2.尋找基督徒同伴,想辦法,找地方與他們見面,因為你覺得你仍然需要與他們一起操練信仰。

一起敬拜和禱告

 

在新約中的教會形式被建立起來之前,上帝的子民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都是聚集在一起敬拜他的。以色列人向上帝獻祭的時候,是以一個群體的姿態聚集在祂的會幕之前,集體獻祭。他們一起聆聽上帝借摩西的口所說的話語,一起讚美敬拜祂。

Jon Bloom是「Desiring God」組織的聯合創始人,他寫過一篇文章名為「為什麼我們不能忽視聚會這件事」。他更深一步地提到,上帝本身——注意上帝不是一個獨立的位格,而是三位一體的,就體現了集體敬拜的重要性。三位一體的上帝為亞當創造了一個陪伴者。Bloom指出,既然上帝的陪伴本身對於任何人來說就已經完全足夠了,為什麼還要為亞當創造一個陪伴者呢?他寫道:「亞當獨自一人,上帝看著不好」「問題的關鍵是雖然對於亞當來說上帝本身已經完全足夠,但是亞當一個人,無法承載,消化和體會上帝的純全。上帝的美好需要更多的人在一起才能體會。」

這就是為什麼希伯來書10章25節提醒上帝的子民不要放棄聚會「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上帝希望我們既要單獨敬拜他,與祂獨處,也要聚會在一起敬拜祂。為什麼?因為「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里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羅馬書12章5節)如果我們只是單獨敬拜上帝的話,那麼上面這段對於基督徒的描述就毫無意義了。

想像一下觀看一場足球比賽,你可以獨自一人在家,很舒服,很私密地在電視上觀看。但這當然比不上去現場,跟兩萬名呼聲震天的球迷一起擊掌,揮拳,吶喊來得震撼!沒有什麼能比分享著同樣的愛,喜悅和勝利更能讓我們彼此緊緊相連了!更何況我們還聚在一起慶祝上帝的偉大,歌唱耶穌戰勝死亡的得勝呢?

一起學習上帝的話語

 

試想如果你自己獨自一人學習聖經,你可以讀很多聖經註解和輔助書籍,但很快你還是會發現你需要有人幫助你更好的理解祂的話語,並且需要人指導你如何將聖經里的話在生活中活出來。因為聖經並不是一本教科書,也不是維基百科,你只要讀完就能完全理解和讀懂。它也不是一本故事書,你自己就能夠享受在情節中。聖經是上帝永活的話語,需要智慧地解讀才能將主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信仰更成熟的人和對聖經了解更深入的人來指導我們。我們也需要跟其他基督徒一起探討,分享我們的經歷和體會。耶穌在世的時候,上帝的子民在會堂聚集,聆聽上帝的話語和長者的教誨。我們知道,在學校的課堂上,老師會給我們講解新的概念,讓我們分組討論,這些都幫助我們理解和運用學到的知識。學校的學習尚且如此,我們在學習上帝的話語時不更應該這樣么?

使徒保羅是個學識淵博的法利賽人。他也曾強調過互相學習借鑒的重要性。「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上帝」(歌羅西書3章16節)。

支持,鼓勵和彼此建立

 

基督徒的人生旅程會有熬煉,苦難和挑戰,獨自一個人走是非常困難的。雖然耶穌會陪我們一起走,負擔我們的重擔,但是同時上帝也給了我們同伴的陪伴,讓我們能鼓勵,激發,安慰和建立彼此。在困難的時候,我們會需要身邊小夥伴給予的安慰,一個擁抱,一隻傾聽的耳朵,讓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有時候我們也需要有人來鞭策自己,提醒我們不能自滿,要在信仰的道路上堅持到底。

羅馬書12章5節告訴我們,我們在基督里互為肢體。你不可能只靠一個部位的努力就讓整個身體強健起來,就像你不能僅靠做俯卧撐就能把身體鍛煉好一樣。身體每個不同的部位都要各司其職,協調配合才能「全身都靠他(耶穌)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其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以弗所書4章16節)雖然我們每個人都要與上帝建立一對一的關係,但是信仰之路並不是要你孤身一人。

團契聚會

 

除非你是個隱士或者反社會分子,否則你總歸需要朋友的陪伴。我們不僅在困境時需要朋友,快樂的時候也需要與朋友分享。有什麼能比與朋友開懷大笑,一同出遊,或者三五好友一起吃飯更讓人高興的呢?我們會在辛苦工作一天後跟同事一起愉快地聚餐,也會在放學後跟同學一起看電影。我們享受這樣的時光是因為我們跟同事和同學有著共同的經歷,一起同窗,一起共事。那與我們有共同信仰,價值觀和使命的人一起聚會難道不會更加美妙嗎?

歡迎新信徒進入基督的家庭

 

使徒行傳2章47節描述了上帝是如何藉由每天的聚會給初代教會添加信徒的,「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如果基督徒們停止聚會的話,新的信徒要去哪兒呢?他要向誰尋求建議和指引?誰來教導他,幫助他在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中成長?應該有某種形式的聚會來歡迎這名新信徒,把他介紹給其他信徒,並告訴他,大家信仰同一位上帝,在耶穌基督里是互為肢體的,肢體們會鼓勵他,給他力量,陪伴他今後的旅程。這樣的聚會會告訴他,他與上帝的關係既是個人的,也是集體性的,這也讓他更有信心,他的屬靈之旅並不是孤獨的。

如果有一天,「教會」不復存在了,不僅是教會的建築沒有了,教會的體制,組織等等都沒有了,會怎麼樣?答案是,基督徒們仍然會見面,聚會。

聚會的人數可多可少。聚會的頻率也不一定。地點可能是在某人的家中,也可能在公共場所,或者隨便找個方便的地方。聚會時我們可能會做很多事情,但是大部分時候會包括:敬拜讚美上帝,研讀聖經,一起禱告,分享經歷,彼此鼓勵和一起玩樂。就像我們現在在教會所做的事情一樣,因為「教會」的本意就在於此。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旅程

牧師的公開信:抱歉,教會不是為你開的(有聲中文)

作者:Tyler Edwards,美國

翻譯:Abby,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Tyler Edwards 是一位牧師、作家,也是一名丈夫。他2006年開始全職服侍,目前就職於南卡羅來納州默特爾比奇的森林社區教堂,在那裡做門徒訓練牧師。他熱衷於給人們宣講福音並幫助人們在福音里成長。他也是《殭屍教會——讓基督的身體重獲新生》(Zombie Church- Breathing Life Back Into the Body of Christ)一書的作者。

 

親愛的教會同胞,

 

我寫信想要告訴你們,對我來說,事工中最大的一個挑戰就是我想要取悅你們。

成長過程中我一直是個討好者。我想要每個人都喜歡我,為了討人喜歡,我能竭盡全力。當然不是每個牧師天生都是討好者,但這份工作的首要條件就是愛別人。自始至終,耶穌都在透過福音告訴我們,要愛我們的鄰舍、敵人以及彼此相愛。如果不愛人,你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福音事工者。然而當你愛人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很奇怪的內在慾望——你想要取悅你所愛的人,使他們開心。

對於大多數牧師來說,我們會情不自禁根據你們的反應來評估我們的工作情況。為什麼呢?因為人們付出了愛就會渴望得到愛作為回報。當然這也不是什麼壞事。但為什麼說這是事工中最大的挑戰呢?

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中。我們的文化教導我們,生活應該由我們自己說了算。顧客總是對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滿足自我慾望的世界裡。這樣的結果是我們認為自己的觀點和偏好非常重要。

讓我來說得清楚一點:我們的生活有兩個國度。一個是我們自己的——我們所聽的音樂,所看的電影,所支持的思想——都是在我們自己的國度里。在這個的國度里,我們自己的意見很重要。

但教會不是你自己的國度。很多時候我們來到教會,表現得好像教會的存在是為了取悅我們一樣。我們似乎變成了專家,知道教會該做什麼,該如何運轉。我們都有自己的偏好和觀點,也都有自己的國度。這些偏好和觀點在我們各自的生活里確實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在上帝的國度里也同樣重要。你的意見很重要,但它們不應是上帝國度如何運轉的基礎——上帝的話語才是唯一的權威。

當你跑過來告訴我們,你上一個教會做了哪些酷斃了的事時,實際上對我們並沒有任何幫助。這個教會和你上個教會是不同的。當你和我們分享這些想法的時候,作為牧師,那種感覺就好像約會時被拿來和對方的前女友或前男友做比較。這讓我不太能接受。

你能想像在一段關係里你不斷地被拿來和別人做比較是什麼感覺嗎?那令人抓狂。我們都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每間教會都有獨一的文化,呼召和設計。試圖把現在的教會變得像你之前的教會,會阻礙上帝對這間教會的呼召。

當你告訴我們音樂聲音太大,或不是你的風格,或別的什麼不符合你的偏好時,我們會進入一種緊張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愛大家會成為我們事工里最大的挑戰。

作為牧師,我們小心行事。我們愛大家——自然也渴望被愛,渴望大家滿意和感恩我們所做的。經常聽小抱怨,我們情緒上也會受影響。

設想一下,有人跑到你家裡,說:「你家的牆壁刷的是灰色耶。我不喜歡灰色。」或你邀請人去家裡吃飯,吃完後他們開始抱怨你做的菜,和你的烹飪方式,或開始告訴你下次你要如何做得更好。你也許會覺得有點被冒犯了,因為這人竟然跑到你家裡來對你的選擇評頭論足。雖然教會不是我們的家,但所有的服事都是我們精心設計的,為要把上帝的話語和真理與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連接起來。

當你來抱怨的時候,我們所聽到的就是:「我覺得你沒把該做的事情做好。」說句不好聽的實話:你不是我們的老闆。你也不是我們的目標聽眾。上帝才是。我們首要和最重要的目標是忠於上帝呼召我們做的事。

當我們相信我們在走忠於上帝的路線時,你卻開始因著個人偏好而抱怨,你其實是在拿我們對你的愛挑戰我們對上帝的愛。說得再清楚一點,你在誘惑我們對上帝不忠,去滿足你的需要而不是追求上帝給我們的異象和方向。

有些問題相對而言其實沒什麼太大的影響。比如說敬拜讚美的風格。上帝最關心的不是我們的敬拜風格。祂更關注我們是否用心去敬拜。你對敬拜讚美有意見,教會裡的其他人也有意見。一間有500人的教會,可能會有489種關於敬拜讚美的不同意見。你能想像去聽取所有不同的意見並且做平衡多麼困難嗎?

然而問題是:當我們越是想去滿足個人偏好(即使是在那些無足輕重的領域),我們就會越少考慮到上帝。最終我們將不再考慮如何榮耀上帝,而是想著如何取悅你。如此,我們的焦點就從上帝的國度轉移到你的國度上了。

這麼說是否意味著你不應該有自己的觀點或者不應該分享建設性、有幫助的意見呢?並不是。有自己的想法和不加思索地拋出意見是有區別的。以下是三點決定你的反饋是有幫助的還是無益的主要因素:

 

1. 你是否是在一個合適的時間講出你的意見的?被問及的時候分享你的觀點與在人多事雜的周日早上隨意評說是大有區別的。

2. 你參與到教會的事工中了嗎?大部分告訴我意見的人根本沒有。他們只不過是旁觀者。我的妻子不喜歡屋裡牆壁的顏色,肯定比一個毫不相干的快遞員不喜歡,要嚴重得多。在你分享觀點之前,思考一下,你在教會是否有足夠的參與,以至你的意見可以影響到教會管理的決定。我想要聽到的是那些熱心參與教會服事的人的意見。

3.你願意做什麼?當人們提出一個想法的時候,我就直接把它拋回去:「你說的不錯,那你準備怎麼去實現這個想法呢?」大多數時候人們會退縮:「我沒有想要自己去實現它,只是給你提供一個意見告訴你該怎麼做。」如果你不願意自己去完成這個想法,那說明這個想法可能沒有那麼好,或許你也不用講出來了。

我們愛你。但是我們更愛上帝。在兩個愛人之間撕扯永遠不會快樂。如果我們不跟從上帝的引導,做我們該做的事和成為上帝讓我們成為的人,我們就是犧牲了對上帝的忠誠來取悅人,也就是在犯罪。但如果我們保持原狀前行,看起來就像是我們並不關心我們應該愛和服侍的家人。或許,教會的各位家人,大家應該思考一下這一點:

上帝的國度不是以你為中心的。你不是焦點,也不在C位。事實上耶穌每一次呼召我們要信實,去做門徒,以及與祂建立關係,都是在呼召我們向著自己死,也就是向著我們的觀點、偏好、價值觀和想法死。請幫助我們忠實地去帶領教會,而不是成為我們的絆腳石。我們所需要的是那些愛耶穌基督的人(不論男女老少),他們關注的焦點是,作為教會,我們如何能夠在教會管理和自我生活中對耶穌更忠心。

事工是艱難的。你會經歷很多打擊,也會得到很多批評。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勵,而不是更多的「我就說一下……」

巴里是我最喜歡的人之一。幾年前,我帶領一個服侍團隊,巴里和他的妻子也在其中。他大概年近七旬。而我們所在的教會是一個當代教會,音樂非常吵,樂手搭配得很好,全程高能。有次樂隊開始演奏的時候,巴里看著我說:「這簡直太棒了!」我很吃驚。我跟他講,「希望不會冒犯到你,但我覺得像您這樣的年齡應該不會喜歡這種音樂了吧。」他回答說:「是的,我受不了這樣的音樂。」接著他指著人群:「但是我所愛的是看到這群年輕人敬拜讚美耶穌,狂熱地愛著祂。比起我喜歡的音樂,這個更重要。」

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那些理解事工才是更重要之事的人,那些面對即使不是自己偏愛的形式,依然能鼓勵、支持、擁護某樣事工並幫助它運轉的人。我們需要那些關心上帝的國度勝過關心自己的人。

 

謹上,

牧師團隊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教會雖不完美,卻是我的「家」(有聲中文)

作者:Paul Mok,香港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編者按:教會,可能是基督徒最愛恨交加的一個地方。我們在其中汲取養分,感受被愛,卻又難免在其中受傷,失望。在本文當中,來自香港的作者Paul Mok將用自己的經歷跟我們講述他對教會的體會和反思。你在教會的體驗是怎樣的呢?你和教會有怎樣的愛恨情仇?歡迎以留言或文章的形式分享給我們,讓我們一起來討論「教會」這個話題,找到諸多掙扎或思考的答案

在世上, 每個人都想有一個「家」。但每個人心裡的「家」可能都不盡相同。有的人認為「自由」是他的家;有的人認為「財富」才是他的家;而有的人則認為「和喜歡的人一起」才是家。但作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我們擁有一個另類的「家」——教會。這個家不是我們的烏托邦,甚至還有諸多缺點,我卻還是很喜歡它,為什麼這麼說呢?

 

教會有很多我不喜歡的人,卻可以讓我操練愛

就在我高考前幾個月,教會的牧師邀請我參與一個栽培計劃當導師,對象是一群小學生。一開始,我沒想太多便答應了。直到栽培計劃開始後才發現情況跟我想像中有很大的落差!在我心中,那不是一群小朋友,而是一群惡魔。整個栽培聚會由開始到結束,場面都是失控的。聊天、吵鬧、和投訴聲充斥著整個禮堂。我也是第一次見到牧師怒發充冠的樣子。

這個栽培計劃的時間剛好臨近我要考試的時間。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堅持去當導師。一般來說,這是個很不明智的選擇。每個星期六早上,我會一個人跑到圖書館自修看書,吃過飯後就坐車去教會參加栽培計劃。聚會完後,又馬上坐車回到圖書館繼續看書。在我的小組中,懶散的學生繼續懶散;頑皮的學生繼續頑皮;不信的學生還是不信。在時間和金錢成本上,我可是虧損得要負資產。以致我有時會想:「如果他們不是禰的選民,請禰帶我離開!讓我在更有用的事上為禰作工。」但很快,我就發現「有用的事」是我的成績,我的未來和我的私慾!我把自己的事放在主耶穌的事之先!

於是我很快地又向主禱告說:「主啊,我承認我是軟弱的。擔心參與事奉會影響自己的學業,甚至想退縮。但我承認禰是我生命的救主,禰已把生命中最好的都準備好賜給我了!現在我把禰的事放在首位,以後的路我就放心交給禰,由禰作我生命的領航員。」參與栽培計劃期間,我一直這樣跟上帝禱告,放下自己,盡己所能去愛這一群「不可愛」的小朋友。後來隨著考試開始,一直到結束,我的心裡都充滿著無比的安慰和平安。放榜那天,雖然沒有考取我理想中的成績,因而上不了理想的大學。但上帝卻帶領我走進另一個異象——在廣州服侍主的子民。(參考文章《從香港到廣州,從現在到未來,上帝使我生命成熟》)

在事奉上,我們需要委身時間金錢;在團契上,我們亦須彼此委身去愛對方。因為「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翰一書3章16節。因此,教會是一個「家」,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學習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的「家」。

 

無助的時候,教會給我支撐

大學時,我被宿舍的室友杯葛。在人前,我是一個「開心果」,不會去主動去得罪人;就算別人得罪我,我都甚少反擊。但我的室友因為我跟其他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有些不合群而開始對我產生意見。當我的價值觀,我的尊嚴,甚至我的宗教都受到攻擊時,我會很生氣。但團契中的弟兄會一直鼓勵我、安慰我,幫助我能夠原諒這位室友,並用耶穌的愛改變他。當室友在學業上出賣我,我就在學業上幫助他;我們在社團里的摩擦增加, 我就退出社團減少誤會;他每晚夜夜生歌,我就在睡覺時戴上耳機。

雖然最後我還是選擇離開宿舍,但因著教會的弟兄姊妹成為我生活中的幫助,將上帝的教導演活,我才可以有力量改變自己,去愛我的室友。然而離開宿舍的過程仍讓我感到無比痛苦,而學校也因為各種原因和規舉不讓我入住其他合適的宿舍。那時的我真的半夜醒來,一想到此事就無法入睡,精神狀態也非常差。直到有一晚我終於承受不了這種壓力,於是打開手機的微信,在教會禱告群組中把事情說了一遍。不一會兒,群里的弟兄姊妹紛紛為我祈禱。甚至有些平時我很少接觸的弟兄姐妹也二話不說為我的禱告並安慰我。因著這樣,我感受到了禱告大軍的力量。

當沒有遇到挑戰的情況下,我們常常會誤以為自己很強。然而就是搬宿舍這麼一件小事,卻可以把我打倒。可若我們身邊有一群禱告大軍,我們就有能力面對困難。所以,教會是一個「家」,是一個會讓我們找到一群可以彼此安慰扶持、在靈命上一同成長和成熟的家人。

 

沒有教會的保護,我們太容易迷路

當然,我也曾有過沒去教會的經歷。記得剛到內地生活時,因不熟悉當地生活,加上各種限制,我有長達一年多的時間沒去教會。那段時間的生活就好像一個人去到了沙漠找不到水喝的感覺。而當一個人沒有水喝時,不管看見什麼液體也會想喝掉,哪怕是一些會把我們殺死的充滿鹽的水。

那時,我結交了一群不是主內的朋友,並不時把自己的煩惱跟他們分享。他們也常常解答我的疑問。然而那都是些沒有聖經根據的解決方法,只是人自己的想法而已。但那時的我卻信以為真,把這些話當成真理。我就像沒有牧羊人帶領的羊,根本不知道哪兒才是回家的路。在醫學上,人不喝水三天就會死去,屬靈生命也是一樣,需要被更新和澆灌,否則就會枯死。所以我們需要去教會,參與團契,與弟兄姐妹相交。因為聖經說,「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希伯來書3章13節)

在教會中,會有一群屬靈的領袖作為牧羊人的角色,提供給我們這些小羊靈命的保護。就如耶穌基督在希伯來書12章提到門徒要去領導、保衛、防禦和關心祂的羊群一樣。否則我們就會落入魔鬼的圈套中,失去這永恆的福分。所以,教會是一個「家」,是一個保護我們的靈命,免得偏離奔向主的道路的「家」。

總而言之,除了耶穌基督,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人。這就表示我們永遠不會找到一間完美的教會。可能我們會認為不加入教會也可以成為「好基督徒」,但聖經中卻表明上帝不同意這樣的想法。上帝要我們委身與祂,而加入教會,參與事奉為主的做工,就是委身的表示。可能你很不喜歡現在教會的狀態,或著你覺得自己沒能力去改變教會的人。但我對雅米之前的一篇文章——《一起去宣教,父母卻離婚了,上帝的愛從未離開過》裡面作者父親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上帝並沒有呼召我去改變這些人,而是呼召我去愛他們。餘下便是上帝的工作了。」就如廣東話有句流行語說:「系愛丫! 」我們今天可能沒能力做一個宗教改革。但當不同背景、種族、社會地位的人因著愛聚一起,組成主的家。這就是對世界一個強而有力的見證。是的,雖然我們不能使教會變得完美,但我們卻可以用愛充滿這個「家」。若要這個「家」充滿愛,那麼就需要你我的委身,給我們的「家」付出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我們要如何才能既生活在這個世界又與之分別為聖呢?(有聲中文)

作者:Q Jackson,美國

翻譯:Nancy,中國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我自己選擇讀的大學,完全是個屬世的地方。那是一所很大的州立大學,學生們抽着各種各樣的東西,喝着各種烈酒,去夜店,性關係混亂,完全不在意課業和學習。我的專業要求我選修幾門課程,理念還與我的基督教信仰相悖。總的來說,這所大學宣揚的是成功、自助和「及時行樂」。那真的是一個世俗而混亂不堪的地方。

我在這所世俗大學的經歷,絕對可以成為「基督徒如何在完全不在意公義和信實的環境中堅持信仰」的絕佳研究案例。我一直掙扎着,在融入世界和徹底逃離它中間尋找平衡。

 

老生常談中的聖經依據

聖經中有很多講到我們作為基督徒應該如何與世界分別為聖的經文。例如,歌羅西書3章2節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思念「上面的事情」,羅馬書12章2節勸說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因為我們是被上帝更新的人。畢竟,我們是另一個國度的子民。我們是光明之子,而非黑暗之子(歌羅西書1章13節)。

雖然如此,我們也不能逃離這個世界。耶穌給祂的跟隨者的大使命是要我們進入世界去使萬民做祂的門徒(馬太福音28章19節)。那麼,我們要如何平衡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指令呢?

一個老生常談的說法是我們應該「活在這個世界上,但不屬於它」。這個建議聽起來真的不錯,但除非可以被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否則理論再好也無益。我的生活經驗,尤其是在大學的那段經歷讓我找到了「活在世界上但不屬於它」的關鍵——那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做一個跟隨聖靈引導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跟隨聖靈的引導

在這麼一所無比世俗大學里做一名基督有多麼困難,我在第一年的體會尤為強烈。

大多數美國大學生都把萬聖節和聖帕特里克節默認為一年當中最盛大的飲酒狂歡日。在我大學第一年的聖帕特里克節那天,我發現我所有的好朋友都去參加派對或者是出城去狂歡了。因為之前我拒絕過太多這類活動的邀請,以至於像這種瘋狂的派對他們連問都不會問我了。

這個情況讓我周末忽然沒有事情可做。突然間,「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卻不屬於它」讓人覺得有點孤單。

我在聖帕特里克節的困境足以說明我們活在一個充滿了各種狀況的世界里。它們有些很重要有些可能微不足道。但我們必須做出決定,讓自己不被這個世界和它的價值觀影響。

確切地說,如何「生活在世界上」卻不被它影響,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事。在聖帕特里克節的那個周末,上帝完全可以帶領我去參加一個瘋狂的大學生派對,因為即使是在那些黑暗的地方,也有祂給祂的子民預備的工作。我意識到,要解決這樣的困境,我們不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理解。如果我們依靠聖靈的指引,即使我們身處於一個不敬虔的環境中,也完全可以確信自己沒有被這個世界的模式影響。

在學習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不屬於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分辨出聖靈的引導和我們肉體的傾向是至關重要的。

當我們基於肉體的傾向而做決定時,就變成了「屬世界的」。我會想要參加聖帕特里克節的慶祝活動是因為在我的心底有一種想要放鬆、想要融入、以及想要避免孤身一人的渴望。這些渴望並不是壞事,但它們卻是來自我的肉體,而不是來自於我的「」“保惠師”的引導。

儘管聽起來讓人無法置信得簡單,但我們的確可以通過跟隨聖靈的指引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卻不屬世。我們無法用人的智慧和理解去知曉哪些時候我們需要逃離,哪些情況我們需要全副武裝開戰。這就是為什麼耶穌把聖靈描述為我們的保惠師,祂被派來幫助我們,並且永遠與我們同在(約翰福音14章15節)。聖靈就是我們的引導者啊!

我知道我不應該去聖帕特里克節的狂歡,因為所有讓我去的因素都是出於肉體的。當我們的肉體引導我們去一些有問題的地方時,我們絕對不應該妥協!

因為沒有去成派對,我最後發起了一個小型聚會,邀請了一群我在學校一個基督教事工中認識的朋友。他們都是新朋友,並沒有讓我感覺那麼自在,但比起飲酒狂歡這絕對是一個頗有意義的選擇。

 

自信地走進這個世界吧!

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走進那些不那麼舒服的環境中。我們可以徑直跳入其中。就像在我的州立大學引導我那樣,信實的聖靈會訓練我們在祂的引領下憑信心去做任何事情。

在我完成了學位並開始我的第一份研究生工作時,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那是一個令人沮喪又精疲力竭的律師事務所。就是在那個地方,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學會了更多依靠聖靈的指引,讓祂來告訴我該如何使用我的時間,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保持沉默,什麼時候要去參與,什麼時候應該撤退。「」

我們若倚靠聖靈,就可以大膽地踏入黑暗的領地,因為光要照在黑暗裡,黑暗是無法戰勝光的(約翰福音1章5節)。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決定中都尋求聖靈的引導,這使我們能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卻不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這也使我們能將福音帶到我們身處的墮落世界當中。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當牧師當到抑鬱,我才發現是自己太驕傲(有聲中文)

作者:Jonathan Hayashi ,日本

翻譯:Patty Song,中國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幾年前的一個夏天,有一天早晨我醒來感到特別沉重。我像往常一樣打開聖經開始閱讀。雖然一直以來上帝的話語總能帶給我平安,但那一天,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不知怎的,我內心裡有一種深深的不安感。我感到既沮喪又憤怒,我想乾脆放棄我在教會的一切服侍,轉去做別的事情。

最初的沮喪隨着時間不斷累積,之後我開始陷入絕望,而絕望最終變成了厭惡。我開始失眠,變得很容易生病。我開始對教會和日常生活失去盼望。這種不穩定性和不安全感最終使我變得麻木,我甚至感受不到了任何情緒。我完全筋疲力盡了。最後,我意識到我需要去接受心理輔導了。

一次,當我坐在心理諮詢師的辦公室里接受輔導時,上帝忽然讓我看到了我的驕傲。祂開了我的心眼,讓我看見自己並沒有因為不貪財也不好色而脫離罪的困擾,我知道有一個我必須要開始正視並且比這些還要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我的驕傲。

因着自己的驕傲,我相信我可以憑着自己的能力完成教會的事工。然而,當事情的發展偏離了我的預期時,我就開始憤怒,因為我感到自己應有的權力被剝奪了。

那些層出不窮的帶有攻擊性的問題和似乎已經被遺忘的教會領袖責任讓我覺得厭煩。漸漸地,驕傲的罪把我變成了一個苦毒的基督徒、丈夫、父親和牧師。最終,它導致我得了抑鬱症。

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開始慢慢重新找回那種在基督里的自由。我認為驕傲是一種十分致命卻又常常被我們忽略的罪。這一次,在我這段抑鬱的痛苦教訓中,上帝告訴我該如何面對那常常導致我憤怒和苦毒的驕傲。雖然我還不能完全制伏它,但每當我感到自己要屈服於驕傲時,下面這些方法都能幫到我。

 

謙卑和懺悔

作為一個牧師,我很多時候不能向對方或者自己承認我真的很生氣。相反,當我覺得我的發言權或領導權受到挑戰時,我會說,「我對此感到惱火。我對此感到沮喪,我為此感到氣餒。」

然而其實我是在說:「你們沒有按照我的想法來做。」這就是導致我生氣的驕傲之罪。這並不是義怒,這是有罪的、自私的憤怒。而只有一種方法可以化解這種憤怒:謙卑。

這感覺就像上帝在用一根巨大的屬靈杖敲打我,並且對我說:「Jonathan,你的生命不是以你自己為中心的。謙卑下來,認罪悔改,遠離驕傲的罪吧。」世界並不是圍着我轉的,而我的一生,是為了榮耀上帝而活(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我不應該掩飾我的罪,而是需要悔改。我需要承認我冤枉了上帝,我需要祂的原諒。

C. S.Lewis在《返璞歸真》一書中說道「墮落的人類並不單單是一個需要改進的不完美品,而是一個需要繳械投降的赤裸裸的反叛者。這個投降的過程,被基督徒們稱作悔改。然而悔改並不是什麼輕鬆的事情,並不是吃下一個「謙卑餡餅(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搞定的事兒…..它意味着要治死自己的一部分,經歷某種意義上的死亡。」

悔改雖然不易,但如果我們想要不被驕傲和憤怒捆綁,悔改是必須的。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首先承認我們的假義怒。這要求我們不僅對憤怒本身悔改,還需要為我們給這個憤怒冠以「正義」之名而懺悔。

「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祂必叫你們升高」(彼得前書5章6節)我在教會事工的推進以及在這個有形世界的發展都不取決於我自己。然而我的驕傲卻要求得到立即的效果。「這是我應得的!」驕傲說。

當事情沒有如我們所願的進行,我們就變得失望時,撒旦就會趁機邀請我們去咒詛上帝「你棄掉上帝,死了吧(約伯記 2章9節)」,但如果我們在此時選擇仰望上帝和相信祂,那麼到了時候,祂必叫我們升高。

 

相信並安息在「上帝永遠掌權」的真理中

要戰勝驕傲和憤怒的罪的確很難。我也意識到,我的年紀越大,我就越容易為自己的憤怒問題辯護。正如John Piper在其網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所說的那樣:「基督徒生活中最艱難的戰役之一是與你的怒氣爭戰。」

過去,我不想依賴上帝。我經常拒絕祂,而選擇用我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問題。但在整個過程中我都得不到安息。拒絕將我的怒氣降服在祂的面前、拒絕信任上帝,是一種叫做「自力更生」的驕傲。因着不相信上帝,我便不自覺接待了魔鬼並任其在我的心中和我各樣的關係里為所欲為。

這是一場我們無法靠自己得勝的戰役。不管我們怎樣努力,我們始終無法克服自己的罪。但是我們的掙扎可以將我們帶到掌管萬有的創造主面前。上帝的恩典使我們在謙卑中成長,因為祂除去我們的驕傲。

我們知道基督掌管整個世界和在其中發生的一切(詩篇135篇6節)。祂從不無助,從不沮喪,也不失意。並且上帝的統治是不受限制的。這乃是上帝的屬性。這一事實應該是讓我們充滿盼望的,因為它告訴我們,上帝比我們眼下的問題要大得多。我們沒有理由為眼下的不順心而煩惱,因為我們知道,最終,上帝仍然掌管着這個世界和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藉著禱告把你的掙扎帶到上帝面前

與我們的焦慮和憤怒征戰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禱告。無論何時,無論處在何種景況,我們都可以和主耶穌交談,讓祂知道我們的感受。對於我們任何的請求祂都不會覺得奇怪,因為祂已經知道我們在經歷的事兒了。當承認我內心的真實感受時,我就是在信靠我全能的天父上帝,而這一做法幫助我平靜了內心。

在與抑鬱症鬥爭的初期,我是不可能說出以上這些話的。因為那時,我只是單純想擺脫我的憤怒。我想感到快樂和哪怕暫時的平靜,我不顧一切地去嘗試任何能拯救我擺脫痛苦的方法。

但是上帝對我有別的計劃。祂用我的憤怒告訴我,我的心離世界太近,離上帝太遠。祂讓我看到,我一直都只為我自己着想。最終,上帝幫助我看清,我無法靠自己的能力擺脫罪,而只能仰望基督,單單信靠祂。

就在幾周前,我四歲的侄子中風了,他的身體左側完全失去知覺。這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局面。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沒有人可以告知他之後的情況會怎樣。我甚至不確定我是否有足夠的愛心來繼續鼓勵他的母親。在這個時候我其實很容易就會又回到之前那種倚靠自己的習慣中。然而,過去的經歷提醒我,戰勝憂慮方法就是不受憂慮所迫,藉著禱告來到主面前。

你是如何應對憤怒的?你斥責過使你生氣的人嗎?你是否在忽視或迴避這個問題?你是否允許上帝監察你的內心,讓你看到你生命中的軟弱?你是否提醒自己要謙卑並相信上帝的主權?

振作起來,弟兄姊妹們。鼓起勁來,我的朋友們。上帝與我們同在,祂和我們一起面對我們生命中的各樣掙扎。在風浪翻騰波濤洶湧的時候,把你的信心放在那創造萬有的造物主身上吧,因祂一直用祂那無法抗拒的恩典托住我們。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我從高原攀登中學到的屬靈功課

作者:Paul Mok,香港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由作者提供

現在是海拔2700米的日瓦鎮(又名香格里拉鎮)。我和五位朋友把不用的行李寄存在香格里拉的酒店裡,只帶上幾個背包和必需品便向亞丁村出發。我們此行的任務是爬上接近海拔5000米的五色海。我們當時的身體感覺還算良好,只有輕微的頭痛,心率有點上升,指甲出現輕微的瘀青色。

現在到了海拔3900米的亞丁村,氧氣變得非常稀薄。我們的活動能力變得受限。我們只爬了幾阶樓梯,就已開始出現氣喘的現象。我也開始使用氧氣筒,但盡量保持在一小時吸一次的節奏上。之後我們很快地坐巴士到扎灌崩,宣佈旅程正式開始!

為每個呼吸感恩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馬太福音6章11節)。透過這次的行程,我才真正體會到這句經文的真意。我們平日覺得平常無奇的小事,在高原都變得十分值得珍惜和感恩。我們以為每一分一秒的呼吸非常容易,甚至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然而,你很难想像在高原吸取足够的氧氣是一件多么艱難的事。任憑你如何用盡橫隔肌和肋間肌收縮,把肺內的氣壓降到最低,讓氧氣和每一個血紅細胞結合,但吸入的氧氣往往還是不夠。我真的從來沒有想象過我會為自己能夠正常呼吸而感恩上帝。這個經歷讓我更加珍視生命中的這些小細節。千萬不要覺得一切都理所應當,祂的恩典其實就藏在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中。學會欣賞生活吧,讓我們的人生行走得不一樣。

現在我們到了海拔4180米的絡絨牛場。泉水從水澗間嘩啦嘩啦地流下來,路邊的小黃花也開得燦爛,景色靜謐而美好。然而,天上漸漸開始漂起雨來。雖然現在是炎熱的七月(廣州有28℃的高溫),但在稻城亞丁氣溫則只有10℃。加上下雨,我們的體表溫度進一步降低。并且山路濕滑,難以行走,因此我們平均5-10分鐘就要停下來休息一下。讓心跳速率稍慢下來,等待氧氣濃度回復正常才繼續起行。

握住應許,不放棄!

「你當剛強壯膽去行,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上帝,就是我的上帝,與你同在,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直到耶和華殿的工作都完畢了」(歷代志上28章20節)。對于去看牛奶海和五色海这件事,天氣至關重要。因為只有晴天時,湖面才有最好的效果。然而縱使現在烏雲密佈,空中飄雨,我們一行人依然選擇继续前行。這就像是我們的十架路。有不少人因为看到环境中的困难就软弱和放弃了。然而作為真正跟隨主的信徒,我們應該握住主的應許,大膽地向前走。我的弟兄姊妹阿,愿我們的信心剛強。當我們懷疑祂與我們立的約時,就真的沒有辦法爬上去了! 這一路上,我不斷提醒自己:「再堅持一下,我可以做到的!」就是這句說話促使我不斷向上爬,勇往直前。直到我看到了牛奶海,又看到了五色海……

我們終於到了海拔4600米的牛奶海。眼前是和諧融合的綠色與藍色海水。我們亦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底一顆顆的石頭。我和朋友們都激動的說不出話來。大家興奮地互相擁抱。這實在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 6章10節)。海拔4700米的五色海很漂亮。但始終因為天色的問題,我們沒有看到她最美的一面。不過我們仍然擁有滿滿的成就感。我終於體會到「釣勝於魚」的道理了。這個經歷讓我想到我們的禱告和屬靈生活。我們常常會為自己想要的事情禱告,希望阿爸父能垂聽並按照我們的想法回應。我們每天恆切地禱告,為着能看到最美的「五色海」。如果天父沒有回應和讓我們如願,我們就十分挫敗,甚至抱怨祂。但我親愛的弟兄姊妹呀,不要氣餒!雖然我沒有機會看到五色海最美的樣子,但我擁有了爬上海拔4700米的能力啊。我們在困難中禱告和信靠祂的過程也讓我們的靈命逐漸成長起來。如羅馬書5章3-4節所說:「患難生忍耐, 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愿我們不以自己的目光看世界,而是用祂的目光,并期待祂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

最終我們又回到了海拔3250米的新都橋,我們的高原反應也慢慢退去了。當我們再討論看過的風景時,真不敢相信我們竟然去過了稻城亞丁這個地方。看過的風景和這一路上的經歷會永遠地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感謝主讓我在這次的高原攀登中學到了寶貴的屬靈功課。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從漫畫《灌籃高手》思考基督徒該有的態度

shohokuartwork
作者:雪倫,馬來西亞

親愛的,你聽說了嗎?陪伴你整個童年的《灌籃高手》再版開播了!相信光看一眼海報或聽一會兒主題曲就會讓你感慨萬分了。瞬間就能將你帶回那個熱血沸騰的青春年代。然而,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部熱血漫畫也有我們可以學到的屬靈課哦?

最近跟同事聊天的時候得知對方是個動漫迷。這讓我想起我小學時也非常喜歡看日本的動漫。但那時候的我因為沒有電腦,所以天天跑到隔壁表哥家去看,以至於我愛看的不是少女動漫,而是少年熱血動漫。像火影忍者、海賊王、灌籃高手這些都是我很喜歡看的。

說到動漫,雖然有些人不鼓勵基督徒太常看動漫,這我不否認,因為現在的確有些動漫的內容怪異,並不是所有的都適合看。這時就要靠我們有智慧地去選擇,以及以怎麼樣的心態來看了。但回想我以前看過的幾部動漫裡,很奇妙的反而給予我在信仰上的一些思考。

我最喜歡的一部動漫叫灌籃高手(Slam Dunk)。它是日本漫畫家井上雄彥以高中籃球為題材的漫畫,后改編成動畫。故事描述了一個有點像小混混的主角——櫻木花道,為討好暗戀對象的歡心,原來毫無籃球基礎的他未仔細考慮就加入了籃球隊。然而櫻木的潛質加上不服輸精神,使其球技飛速進步,漸成球隊裡不可缺的主力球員,跟著教練以及其他球員們一起打入全國大賽。

透過這動漫,我知道了作為一名運動員除了技術以外,心態方面也是十分重要。比賽不可避免的一定會遇到許多壓力和挫折,因此他們需要清楚明白他們的目標,且專注於該目標,才能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仍有動力可以勇敢前進,取得勝利。灌籃高手裡面有個角色叫流川楓,他總是清楚自己目標為何,籃球就是他所要追求的東西,所以其他的事情對他來說都不屑一顧。雖然他有天賦,但背地裡也非常認真地練習,且自我要求嚴格,還曾對櫻木說過:我可是投了好幾百萬顆球的選手。就是因為這樣他才會被稱為籃球界的超級新星,是球隊非常出色的球員,實力被大大認可。

我們基督徒其實不也一樣嗎?我們需要清楚且專注於我們的目標,如同運動員一樣,這樣才能排除萬難,成功跑向最終目標。而我們的最終目標就是進入上帝的國度,得享永久的生命。那麼我們可以如何得到最終目標呢?就是要靠上帝的話語。上帝給了我們聖經和聖靈的幫助,讓我們可以明白祂的真理,進而行出合祂心意的行為,就好比運動員需要知道比賽規則,什麼不能做,這樣才不會因為犯規而失去資格。在專注於目標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太放鬆,需要常常建立信心,得自我要求嚴格,不然很容易就會偏離正道。

運動員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獲勝的,俗話說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流川楓雖然對籃球有天賦,但他仍不斷地練習,加強自己,因為他知道,想要站上更大的舞台的話,就得這麼做。基督徒也是,每個人有一天都會到終點,早早預備好自己、管理好自己,遠離會攔阻你跑向終點的事情,因為哥林多前書6章9-10節就已經告訴我們,不義的人不能承受上帝的國。我們也要做好上帝交給我們的責任,將它做到最好。提摩太後書4章2節讓我們可以了解到,連傳福音也要有運動員般的精神和態度。以至於到見上帝的面那天,當上帝問我們有沒有盡到該盡的責任時,我們可以回答“有!”

世俗的勝利是一時的,轉眼就會隨風逝去,但屬靈的終點永遠不會消失,而且其價值遠遠超過任何的事物。讓我們都堅持在那不會朽壞的目標上,堅持到底吧!就看我們願不願意接受這挑戰了。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章13-14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