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hers

為信仰,可不可以再勇敢一點!(有聲中文)

作者:Daniel Ang,印度尼西亞
翻譯:曉晴, 中國
語音播讀:劉弟兄, 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我對大學最鮮活的記憶就是每周日早晨的禮拜。我在當地教會的詩歌敬拜中負責演奏大提琴,所以每周日早晨7點我就會起床去參加排練,為早堂禮拜做準備。很感恩,我們有一群出色的演奏者和一位認真負責的指揮,他能將經典旋律和傳統讚美詩做出絕美的編排。悅耳動聽的音樂,加上牧師針針見血又給人啟發的佈道,每次禮拜結束后我都意猶未盡。感覺接下來一整周需要的基督徒生活補給都被充滿了。

然而,當我回到學校吃早餐時,氣氛立即大反轉。餐廳里到處都是剛睡醒的同學,一些穿着睡衣,一些穿着開派對的衣服,——顯然還沒從前一晚的狂歡中完全清醒過來。有一次,一個朋友問我為什麼在周日穿得這麼正式,我回答說我剛從教會回來,她皺起眉頭問:「教會?你去教會?」

她看上去有點疑惑——沒有敵意也不反對,僅僅就是疑惑。很明顯,在我的大學里,大家已經不再把「星期天」和「教會」聯繫在一起。我感覺自己剛從教會的聖潔中走出來,踏進了世俗世界,在這裡,沒有人談論聖經、上帝或是永生。

這就是我之前的學校:一所位於北美東部的著名文科大學。學校里大家對宗教沒有明顯的敵意,但誰也不會提起,主流的態度就是「別問也別講」。校園裡的這種氣氛壓抑到一個程度,以至於我的一個朋友還專門為此做了一個研究,訪問大家個人信仰層面在學校的經歷和體會。一位受訪者講述他曾經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那時他還不了解學校的這種社交風俗,於是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天主教信仰以及信仰在他生命中所起的作用,最後他得到的回應是大家的面面相覷和尷尬的沉默。

回顧我的大學時光,這讓我想起了聖經中的但以理。但以理年少時被迫離開家庭和民族,被帶到了巴比倫的皇宮,被迫學習伽勒底文字和文化,以便為巴比倫王所用(但以理書1章)。然而,雖然身處異文化,但以理還是勇敢地堅守了上帝吩咐以色列人遵循的信仰和傳統。他拒絕食用皇宮提供的巴比倫食物,堅持只吃蔬菜和喝水。儘管知道有禁令,他依舊每天三次向上帝禱告(但以理書6章10節),以至於被扔在獅子坑中。但上帝救了他的性命

我自己的經歷雖不像但以理般驚險,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在上大學之前,我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基督教的環境中:我的學校是基督教學校,大多數朋友也來自基督教家庭。在這種環境下,我每天都跟上帝打交道,但也因此把這一切當做理所當然。身邊的每個人都說著基督徒特有的語言——常常讚美上帝並談論上帝在各自生命中的旨意。身為一名基督徒,對這樣的環境我簡直輕車熟路。事實上,在當時,談論上帝也是我討父母和老師歡欣的捷徑。

然而,到了大學后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僅僅是跟大家說你「去教會」都是一件奇怪的事。雖然我們有關於宗教的課程,但是如果你談起自己的信仰經歷,別人還是會皺眉頭。當然並沒有誰會公開抨擊宗教信仰,只是大多數人完全不關心屬靈層面的事情,他們只關心物質層面的事——可以說是一種實用主義的不可知論。

與此同時,我們學校還是有一個很活躍的基督教團契的。我偶爾會參加他們的聚會。在那兒我驚訝地發現我的一些朋友竟然也是基督徒。之前我們也彼此聊過很多,卻從沒有談到過信仰,感覺我們就像是一群「地下基督徒」。

我發現一些基督徒在遇到此類情況的時候,會選擇只和基督徒抱團。雖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當時我不認為這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因此,我嘗試去認識很多新朋友,不論他們的信仰是什麼。正因如此,我有了一次在餐廳極其難忘的交談。

那時我正在和一些同是數學物理專業的同學吃晚餐,通常,我們交談的話題是最近最難的作業和物理、科學方面的話題。然而這一次,不知怎麼的,我們的交談轉移到了上帝這個話題上。有人評論到:「如今還有誰相信上帝嗎?」說著他搖了搖頭。

在那之前,我很少談起自己的信仰,但是我有下定決心,如果需要,我絕不會隱瞞自己的基督徒身份。

馬太福音中耶穌的一段話給我這樣的決心:「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馬太福音10章32-33節)

因此我大聲回答道:「我相信上帝。我是一名基督徒。」

朋友不可思議地看着我說:「真的么?為什麼呢?這是怎麼回事?」

接着我開始解釋我的信仰。身為護教學的忠實讀者,我最喜歡的書是像William Lane Craig、Alistair McGrath Alvin Plantinga這一類基督教哲學家或神學家寫的——我非常高興我能有這次絕佳的機會好好使用我所學到的知識,尤其是在我們探討科學的時候。我解釋並維護了我的有神論信仰,我的目標不是傳福音,而是告訴我的朋友們是有“正常”的學生真誠地信仰上帝的。

我能看出我那些不可知論的朋友們很驚訝。此前,他們對我的認識是一名出色的數學物理學生,根本無法把我和那些「奇怪的宗教人士」聯繫到一起。

我們的交談持續了一個小時還多,最後因為餐廳要關門才不得不結束。我感覺這像是一次小小的「獅子坑」時刻:我是餐桌上唯一一名基督徒,要應對各個方面的質疑。雖然沒有人完全信服我的答案,但是最後也沒有人能反駁我。我認為我做到了「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做準備,以溫柔敬畏的人回答各人。」(彼得前書3章15節)

最終,我和我的朋友們依舊按各自不同的生活軌道前行,但是我還是希望他們最終能夠找到上帝,或至少能夠有感動更深入地思考一下這些問題。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們的那次交談在那一刻打破了學校的冷漠氣氛,並且感謝上帝,祂給了我勇氣即便在公共場合也堅守自己的信仰。

回顧往事,我發現正是這些微小的時刻堅定了我的信心。在那樣的環境中,我做的哪怕是和基督教只有一丁點關係的每一件小事都提醒我自己的信仰是什麼。而周日的禮拜再也不是一種形式,而成為了我每周的靈命補給站。我做的任何一個細小的事情,比如每次在餐廳吃飯時公開做飯前禱告,對我來說都變得意義非凡。

最後,就像聖經中的但以理得以在巴比倫倖存一樣,我這個但以理也安然度過了自己的大學時光。儘管有些時候我認為自己本可以為信仰再勇敢一點的,但我相信我踏進世俗世界的第一步是一次成功的開端,同時我也在禱告,祈求上帝繼續加添給我力量,讓我未來不論身在何處都能堅守自己的信仰。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一起來慶賀)

常常喜樂,真的能做到嗎?(有聲中文)

作者:Rebekah Lamorena, 新西蘭
翻譯:兩小鹿,中國
語音播讀:Jovial,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面對着做不完的待辦事項,工作上的各種變動以及四面八方的壓力,喜樂有時對我來說真的難以企及,更別提做到常常喜樂了。相反,我時常感到沮喪、焦慮、疑惑或緊張,有時,是沮喪、焦慮、疑惑和緊張,一起來。

想要找人聊聊自己的沮喪或焦慮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尤其對基督徒來說。實際上,我們很多人情願把我們的懷疑、擔心和焦慮隱藏起來,因為,嘿,我們可是基督徒啊。我們不是應該一直處於滿足、快樂、積極的狀態嗎?

然而事實是,沒有誰能夠絲毫不受痛苦和焦慮的影響,即便是那些看起來最開心和樂觀的人也不例外。

我們要如何做到常常喜樂呢?

那麼基督徒要如何在破碎、黯淡與忙碌的光景中做到喜樂呢?畢竟談論「凡事都要喜樂」(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6節)是一回事,要活出這個真理卻是另一回事了。當我們裡面沒有了喜樂時該怎麼辦呢?在我們挫敗、疑惑和抑鬱時,我們要如何用什麼再次注滿喜樂呢?

今年早些時候,我了解到「熱情」這個詞來源於希臘單詞「en theos」, 翻譯過來是「專註於某個神明」。這一點給了我很多的啟示。

要想保持熱情(其中也包括喜樂),首先我們必須不斷地在上帝裡面尋找喜樂,尤其是當我們感受不到喜樂的時候。

使徒保羅是我們偉大的榜樣。在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裡,他在聖經里寫下了許多積極和充滿希望的話語。他遭受逆境、迫害、災難和困苦,但他從未懷疑上帝會不陪他走過這些苦難。

保羅的一生證明了儘管我們不能強裝喜樂,但是即便是在艱難的壞境中我們依然可以經歷到喜樂。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他依然保持在主裡面的熱情、喜樂與盼望。他不是因着自己的意志和勇氣而喜樂,而是因着上帝喜樂。他不寄希望於他的環境,他自己或其他人身上——他的盼望唯獨在於上帝。

保羅教導我們要「常常喜樂」(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6節,腓立比書4章4節)。這並不是一條建議,而是一條命令。上帝從不會將我們不能遵守的命令賜給我們。因此,當上帝說「要常常喜樂」,我相信我們是絕對有能力做到的。保羅並非是一個特別的人,他不是什麼超級英雄,也並非不會經歷痛苦。他是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如果他可以做到喜樂,那我們也可以。

有時,我們真的不能夠明白為什麼會發生那些不太好的事情,但是我發現當我們的喜樂是在上帝那裡時,我們的生活就不會被焦慮、拒絕、和絕望左右了。

我記得在臨近大學畢業和實習期結束的時候,我的心裡充滿了憂慮和疑惑。我還沒有找到工作,而我的郵箱里滿滿的都是拒信。對未來的不確定困擾着我,然而最終上帝的話臨到了我:「凡等候耶和華,心裡尋求祂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耶利米哀歌3章25節)

順服上帝最美的部分就是之後我會發現原來祂一直都為我預備了。儘管我又憂慮又焦急,我還是決定握緊上帝的話語。說真的,上帝實際上早早就接手了。自從我大學開始,上帝就在我生命中的各樣事情上幫助我,因着祂的恩典,我才能一直走下去,這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雖然那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但我仍然會時不時回想起來。通過此事,上帝在不斷提醒我,祂給我的豐盛生命不是由我的感受決定的。靠着上帝的恩典,透過上帝,不管境況如何,我都可以選擇在祂裡面常常喜樂。

你要親身經歷

我正在學習讓禱告和讀經成為我的首要求助方式,而不是最後的選擇。我發現,當我花越多的時間閱讀並踐行上帝的話語時,我就越不容易被自己暫時的感受影響。

如果你今天正感到疑惑、沮喪和挫敗,我鼓勵你勇敢地在上帝那裡尋求盼望和喜樂,而不是沉浸在你自己和所在的境遇中。大膽地相信祂給你的應許吧。只要一有困擾你的想法進入你的腦海,就用上帝的話語與之鬥爭。

或許壓力會從四方湧來,但上帝的話告訴我們,我們不一定會被困難壓倒,在哥林多后書4章8-9節里,保羅寫到:「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 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

你現在可能正經歷心痛,但上帝說你不孤單“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馬太福音5章4節)

你可能被思慮困擾,但上帝說藉著禱告你就能夠得到平安:「主已經近了。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 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 4章5-7節)

即便在我生命中充滿挑戰的時候,即便在我缺點暴露,內心脆弱的時候,上帝一直都用一種「不論何時何地,不論任何境況」都存在的喜樂來澆灌我——這是一種滿溢的、巨大的、無可匹敵及持久的喜樂。

你的狀態不一定要被等待、絕境與失望左右。有上帝的同在,你可以面對人生的真相併依然相信祂的良善及祂在做工。雖然情況看起來很糟,但實際上卻不見得如此。在我們遭遇的挑戰中,我們總能找到喜樂。當我第一次遭遇心碎時,我發現自己已經在為上帝即將在我生命中成就的事感謝祂了。我感謝上帝給了我喜樂並帶我走出心碎、懷疑、懼怕和孤單的心境。這個過程雖然緩慢,但確實有效。

在得勝之前就讚美。即使你的處境看起來毫無希望,你還是要感謝祂。藉著恩典上帝能在最艱難的地方彰顯祂的榮美。當然,你不一定會一直得勝,也未必會毫無壓力、毫無擔憂和不遇到困難,但無論如何,你還是可以在上帝那裡找到喜樂。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 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 (哈巴谷書 3章17節-19)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一起來慶賀

宗教改革500周年了,這跟我現在的生活還有什麼關係嗎?(有聲中文)

作者:Dorothy Norberg,美國
翻譯: Abby,中國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在聊到我們各自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問一位同事知不知道馬丁·路德是誰。他回答說:「哦,是不是那個在門上釘東西的傢伙?」

「嗯,就是他!」我笑着說。

許多人對馬丁·路德的印象都停留在“在教堂門上釘九十五條論綱的修道士”這一畫面上。儘管大部分歷史學家認為這個故事可能是虛構的,馬丁·路德實際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極大地影響了我。

馬丁·路德,德國人,1483年-1546年,是宗教改革的關鍵人物。在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以抗議天主教而得名)從天主教會分離出來。路德自己接受上帝恩典,克服對救恩懷疑的經歷直接影響了他在此次運動中的參與。

上帝使用路德幫助大家恢復了合乎聖經的救恩觀。因為我自己就曾被罪疚感和自我定罪深深影響,所以路德的故事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它讓我看到上帝可以使用人們在生活中的掙扎和困苦,帶領他們來到上帝的面前,並裝備他們去改變世界。

今年10月31日是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的500周年紀念日。下面我來用5點原因解釋為什麼他的見證、信仰和對那個時代的神學以及教會做法的反對,至今仍很重要。

1.這提醒我們要自己了解福音。

在16世紀,天主教會教導救恩源於信心、行為和恩典,那些在死前認罪的人,在進入天堂之前,會按着他們所犯的罪在煉獄中接受懲罰。

一個頗有爭議的做法是售賣贖罪券,據說這個券能幫助活人和死人縮短在煉獄的時間。而這導致了腐敗盛行。一個修道士甚至還編了一句上口的廣告詞:「錢幣一叮噹,靈魂就超脫」 (Estep, 1986)。

多年來路德一直擔心自己不夠聖潔,不能得蒙上帝的恩惠。直到明白救恩不是出於自己,乃是出於耶穌基督的公義,他才停止了痛苦的掙扎。在經歷了屬靈的絕望之後,他才明白好的行為舉止和宗教儀式並不能減輕他的罪疚感(Perry, 2013)。

作為教授和傳道人,路德總是鼓勵人們以基督為中心並且要研讀經文。1517年10月31日事件達到高潮: 在九十五條論綱里,路德反對售賣贖罪券,並主張教會並沒有拯救靈魂的主權。當時他的作品被廣泛傳播。

路德教導我們真正的福音是使靈魂擺脫屬靈束縛的,並將人們從那些手握傳統的人手中解放出來。我們不應該依賴牧師、講員和作家們給我們講解基督教教義,而是要自己去讀經,去了解真相,並裝備自己抵禦錯誤的教導,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2.這提醒我們救恩是單單出於恩典。

作為修道士,路德曾花費無數個小時在懺悔室,試圖記住和清數他所有的罪。他還試圖通過朝拜和長時間的禁食、禱告來獲得聖潔。後來他描述那段日子:「耶穌基督不再是我的救贖主和安慰主,而成了我靈魂的監禁者和劊子手。」

我永遠無法忘記讀到路德這些掙扎時的情形。作為一個在教會長大的孩子,我對他的恐懼感同身受——不管他表面上再怎麼順服和服從規矩,他永遠無法除去靈魂深處的罪惡感。和路德一樣,我也渴望跟從基督,但是害怕被定罪,也缺乏對救恩的確信。

是什麼改變了路德和我的生命?那就是領悟到救贖是單單出於恩典。在研讀聖經的過程中,路德讀到了羅馬書和加拉太書中對於「義」的描述,他十分震驚,開始明白我們得救不是出於自己的義行,而是出於信基督的完全公義。

3.這提醒我們跟從耶穌基督需要付上代價。

路德被天主教會當局傳喚,他們用逐出教會威脅他撤回聲明。他回答說:「我不能也不會撤回任何聲明,因為讓我做違背良心的事,這既危險又錯謬,願上帝幫助我,阿們。」

路德做了這樣的選擇,因為他知道聖經的權威遠大於他自己的聲譽和舒適。一次路德說:“我曾手握許多東西,後來全都喪失,但不管我把什麼放在上帝手中,它都可以永存。

我發現即使對我的平凡生活來說,跟從基督也需要犧牲。我很喜歡這個經文給我的提醒,當我放下自己的喜好,背起我的十字架跟從耶穌時(馬太福音16章24節),祂也給了我永恆的保證。

4.這提醒我們福音是給每一個人的。

當時德國人還沒有自己語言的聖經翻譯本,因此他們依賴於天主教會的宗教教導和培訓。教會教導他們只有神父才能正確地閱讀和解釋聖經,然而路德認為,每個人都能擁有從上帝而來的信心和理解力。因此在晚年他花費了大量時間致力於新約的德語翻譯,使平民百姓也可以接觸到那改變人生命,又有權威的聖經。

在當今教會,我們不應該偏愛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有錢和漂亮的人,這些屬世的成功並非等同於屬靈成熟。聖靈內住在每一個信徒心裡,通過聖靈,我們能夠得見上帝。而凡信耶穌基督的人,都要被賦予屬靈的恩賜。

5.這提醒我們要依靠聖經。

在不同的時代,聖經的權威面臨著不同的挑戰。然而正確的回應始終如一。基督徒必須首先依賴上帝在聖經中的啟示,而不是教會領袖的異象或某個政治制度綱領。另一方面,基督徒們要能抵制誘惑,不把其它方式的宗教探索看做比聖經更重要。

路德說:「從改革一開始,我就禱告祈求上帝,我不要異夢,也不要異象,更不要祂差派天使,我只求祂賜我對祂話語,也就是聖經有正確的理解。因為只要有祂的話,我就知道自己是否行在祂的道路上,並且不會陷入任何錯誤或妄想。」

在當今世界的文化里,信徒們很容易覺得聖經已經無法說服這個不信的世代了,因此他們需要更新穎迷人的方法才能吸引人到耶穌這裡。但是這些方法卻擯棄了那最能指出人罪性、彰顯上帝榮耀以及講明福音的工具。正如宗教改革和基督教後來的歷史發展所啟發我們的,《聖經》才是真理的源泉,它是不可替代的,它的大能可以改變人心和整個世界。

參考文獻:

《文藝復興和新教改革》William R. Estep, 1986
《西方文明:思想、政治和社會》Marvin Perry et al., 2013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細數恩典)

萬鬼節特輯| 基督徒應該怕鬼嗎?(有聲中文)

WeChat Image_20171031095111

作者:Agnes Lee,新加坡
翻譯: 兩小鹿,中國
語音播讀:美君,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我是一個比較膽小的人,每當鬼月來臨時我都會變得緊張兮兮的。

有的人相信在鬼月的第一天,亡靈們會從陰間回到人間來看望他們所愛的人。這段時期被亞洲人稱為「中元節」,有的家庭會沿街以及在公寓底層的公共區燒冥幣、紙人、蠟燭和香以慰藉那些回來的亡靈。同時他們也會為徘徊的「餓鬼」們提供供品。寺廟也會組織舞台戲,觀眾席的第一排會空出來留給亡靈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的父母會為我已故的祖父母燒供品。我小時候也會參與其中。當時還不信主的母親會告誡我要遠離剛剛舉行過葬禮的空地,因為說不定死者的靈魂還沒離開。她還告誡我不要踢或是踩到供品,以免冒犯亡靈。

因為害怕被鬼魂跟隨和傷害,我迷信地服從了母親的指示。雖然我不曾真的遇見鬼魂,自小對它們的懼怕卻在我心裡揮之不去,直到我成為基督徒之後也依然如此。

就在幾年前的中元節,我一個人在午夜後走路回家,途中有10分鐘要經過一個光線昏暗的公園。公園的地上殘留着很多燒過的供品,如此場景讓我突然想起,周圍可能有潛伏的鬼魂。這種想法一發不可收拾,讓我的心害怕地砰砰直跳 ,連一隻老鼠竄到下水道的聲音都把我嚇得魂飛魄散。

我加快了步伐,僅用了6分鐘就回到了家。晚上我躺在床上思想我之前的懼怕感。我為什麼會如此害怕?

這時候詩篇27章1到2節出現在我的腦海中。詩人形容主是他性命的保障,他寫到:「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 大衛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他知道他的敵人和反對者終會跌倒。我立刻被這節詩安慰了。是的,上帝是我的避難所,我沒有什麼可懼怕的。

我繼續讀聖經,我注意到在希伯來書9章27節里說到人人皆有一死,死後且要面臨上帝的審判。聖經里很清楚地表明人死後靈魂不會回到人間,在福音真理的光照中我認識到我的懼怕是不符合真理的。

而且,在我們裡面的聖靈比撒旦要大(約翰一書4章4節)。上帝在我們的裡面,祂永遠與我們同在,祂比其他任何的靈都大。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又到了一年的中元節。然而,我不會再隨從周圍迷信的氣氛或是繼續被過去的懼怕困住了。相反地,這個節日提醒我我的心思意念是如何不斷地被上帝的話語更新和轉變的。

如今,我可以在夜間走過那個曾經嚇壞我的公園而不再感到害怕。亡靈不再令我懼怕,我唯一敬畏的是掌管永生和死亡的那位主。(馬太福音10章28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真實的世界

我無法停止犯罪,怎麼辦?(有聲中文)

I-cant-stop-sinning-what-should-i-do

作者:James Bunyan,英國
翻譯:詹啟聖,台灣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我最近加入了一個壁球俱樂部,但我開始覺得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了。

第一,會員的會費、球場的費用、新球鞋、球拍、還有球等等一切都挺費錢的。第二,每場比賽都搞得我大汗淋漓——40分鐘流那麼多汗對健康應該不太好吧?第三,坦白講我打得不太好。幾個禮拜以前,我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裡就敗給一個孫子年紀跟我差不多大的老奶奶。這場比賽還讓我因為背痛而請了兩天假沒去上班,但我的“祖母”對手根本沒流幾滴汗,她甚至連外套都沒脫掉。所以我開始懷疑打壁球是不是不太適合我?

最大的問題不是我不知道該怎麼打——而是我無法按想象的打出來。我常常會計劃要怎麼打這一球,但當我揮拍出去時,我會將球打向跟我計劃完全相反的方向。我完全知道理論上我應該站在什麼位置,但打球的時候我卻常常面向錯誤的方向。

我懂得道理,但就是行不出來。

你是否覺得你的信仰生活也是這樣?你好像知道所有的道理,但就是行不出來。你知道過基督徒的生活意謂着要向罪而死,但有時候你偏偏會做出自己明明知道是不對的事,做的時候還享受其中,而每次你這樣做之後又會非常懊悔,覺得自己又讓上帝失望了。

你就是對自己的軟弱無能為力!

你究竟該如何改變這一切呢?

其實,這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使徒保羅在羅馬書7章18-19節裡面描述他經歷了幾乎一模一樣的狀況。

「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

所以保羅的答案是什麼呢?根據他在羅馬書中提及的,答案毫無疑問是這樣的:

「感謝上帝!靠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馬書7章25節)

這看起來似乎太明顯了。聖經裡面的答案經常都是「耶穌」。但是,耶穌究竟怎樣幫助我們停止犯罪呢?

首先,保羅在整本羅馬書中教導基督徒:耶穌已經死在十字架上並且從死里復活,並向信徒們解釋這一點已經完全改變了他們的身份。因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的代贖,祂承擔了所有人的罪並把他們搞砸的人生背在了自己身上,藉由祂的死摧毀了這一切,然後讓所有信祂的人得到祂的完美身份,使他們毫無瑕疵。

這就像是耶穌用他潔白無瑕的襯衫跟罪人沾染各種污穢的骯髒衣服做了交換,然後在祂復活前銷毀了這件臟衣服。保羅一再對我們說明耶穌因此成為一切基督徒的主,並且讓他們完全無罪無瑕疵。而這是因着耶穌自己的作為,所以無論基督徒的自我感覺如何,都不能改變這個事實。

如果你已經成為了一個基督徒,或許你並不覺得自己跟以前有什麼不一樣。你可能還是不斷在犯罪,你感到自己無法做對的事情。但因為耶穌已經為你死為你復活,你的身份已經有了根本的改變,你現在是清潔無罪的。

因此保羅在接下來的羅馬書8章1-2節里這麼說: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里的就不定罪了。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里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

別忘了,是耶穌的死和復活成就了一切,因為祂並不是普通人:祂是無窮盡宇宙的主宰。所以當祂說你現在無罪了,你就真的無罪了。

這是不是會讓你為耶穌感謝上帝?

那為什麼上帝要在聖經中反覆地教導我們這一點呢?因為我們真的是不可思議地健忘啊!——所以我們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自己上帝透過耶穌的死而復活為我們成就的一切。這樣我們才能夠明白罪對我們已經沒有任何權勢了。

再者,知道這一點會改變我們的想法,因為相較於耶穌的榮美,我們的罪惡習性是如此的粗劣、無趣、又可悲。而當我們越了解耶穌的榮美,我們就越知道這一切的真實可信。我們就會因而慢慢地改變自己的習慣。

所以,如果你也發現自己了解真理卻行不出來,不要絕望。解決方法不在於不停地自責或者用什麼方式來懲罰自己。而是真正理解耶穌為你所做的一切。你越了解這一點,就會越明白“罪人”不再是你的身份了。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跟隨基督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我可能還是會繼續打壁球。畢竟我才剛開始幾個月而已,繼續這樣練習下去,我看到了一點點進步。後來我跟那位老奶奶又交手了一次,這次我撐了15分鐘才輸。如果我希望能夠再進步,我勢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們作為基督徒的成長曆程當然也是如此。

聖經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一個人成為基督徒之後的狀態:得到重生、死而復活、成為新造的人、脫離黑暗權勢進入上帝的國度。不論是上述的哪一種說法,共同點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與罪的抗爭也是如此——它絕對是實實在在的掙扎。不然你還期待會是輕而易舉的嗎?

所以繼續爭戰吧!繼續努力吧!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要謹記,耶穌已經從內到外改變了你。

「然而,靠着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馬書8章37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真實的世界

如果感到恐慌、焦慮我就來敬拜(有聲中文)

WeChat Image_20171025095438

作者:Rachel Moreland,美國
翻譯: 殷敏,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第一次恐慌症發作的那天。那時我在上大二。在一個星期四晚上,我像所有19歲的美國姑娘一樣,去超市買Ben&Jerry’s(美國冰淇淋品牌)的大桶冰淇淋。

我正選着冰淇淋口味,忽然一股腎上腺素湧入全身,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大口喘氣。接着,我的手指開始發麻,手掌和腳也失去了知覺,只覺得整個世界開始天旋地轉。「這究竟是怎麼一會兒事?!」

我的心開始撲通撲通加速跳動,似乎在一分鐘內跳了一千下。我的雙腿也開始感到無力,我覺得我隨時都能暈倒。因為喘不過氣來,我只能靠着冰櫃門。我對自己說:「深呼吸,Rachel。呼,吸。呼,吸。大口呼吸。」

等我清醒過來的時候,我已經坐在9號貨道的地板上,背靠着冰櫃。冰櫃裡面是一堆哈根達斯冰淇淋和漿果冰棍。我歇斯底里地蜷成一團,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我想我當時看起來一定可憐極了。

「我到底怎麼了? 」我哭着自言自語,膝蓋縮到了胸前,低着頭,抽泣得肩膀一聳一聳,「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每一秒,我都能感覺腎上腺素穿過我的靜脈,在我的手臂里像電流一樣上躥下跳。就像海邊的波浪,一個波浪剛剛退去,不到一秒鐘,另一個波浪又可怕地咆哮而至。

突然,有人輕輕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親愛的,你還好嗎?」一位年長的女士問,她的聲音打破了我的混亂。我滿眼血絲,眼妝已經完全哭花,回頭一看,這位女士大概50來歲,一手拿着一盒麥片,一手拿着一瓶清潔劑,關切地看着我,說:「你還好嗎?需要幫忙嗎?」她又問了一次。「不好……」我悶聲回答,「我一點都不好!」

接下來,我說出了有生以來大概最重要的宣告之一,而這也成為我人生的轉折點:「可是我還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我得讓人知道,我覺得我出問題了,很大的問題。」

從19歲開始,我就患上了焦慮症。全世界大概有數百萬人罹患這個病症。大學時期,當其他人都忙着煩惱星期五晚上要穿什麼出門時,我卻在房間上網搜索自己最新的癥狀並自我診斷患上了癌症(並且很可能是晚期)。不然就是我會每兩秒查一次手機,看朋友是否回復了我的短信。心想,「她當然不會回我了,她現在知道了我的真實模樣,她再也不會跟我好了。」

現在我已經26歲了,我非常想要告訴你我已經勝過了這一切。我多希望我可以說焦慮已經是我的過去時,早晨我不再因為焦慮而恐懼,晚上也不會因它睡不着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沒有戰勝它,它到現在依舊會困擾我。

在我對抗焦慮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或許就是我的基督徒身份。在很多美國福音派教會中,承認你焦慮,就像承認你有酒癮、毒癮、搞一夜情或是在凌晨兩點吃巨無霸一樣。這被認為是一種有罪的「習慣」,它會讓你邊緣化,漸漸地被美國中產階級教會會眾排擠到門外。

至少有一些教會常常讓我有這樣的感受。每次早上踏進教會,一種深深的讓人無法回擊的內疚感就像禮物一樣被包裝得精美無比由人親手遞給我。雖然我一點兒都不期待有一個完美的教會,但我真的希望大家可以對我更有愛,更接納一些。

自從在超市發生了那次丟人的狀況后,我開始思考該怎樣處理我作為一個患有焦慮症的基督徒這樣一個身份。我不得不開始尋找方法,讓我在因焦慮而感到孤獨疲憊后得到片刻安息,雖然整個尋找的過程漫長又痛苦。

我發現在敬拜中我可以向上帝敞開心扉並領受從祂而來的平安(是那種保羅在腓立比書第四章中提到的超自然的平安)。下面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敬拜會成為我對抗焦慮症的解藥吧。

1.敬拜是一種內心平靜的狀態

敬拜不僅僅是星期天早上那超自然的嗨,而是一種心態。最初,我將禮拜天的敬拜看成是我可以從主那兒領受平安的唯一機會。然而,我後來意識到敬拜不單單隻是在大聚會或者小組團契時進行的。敬拜上帝應該成為一種常態。我要長存一顆敬拜的心,常常想到祂的良善以及在我生命中的恩典。於是我開始操練我敬拜的心——我會在工作通勤路上禱告以及在打掃公寓時播放伯利特敬拜團的音樂——這已經成為了醫治我焦慮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敬拜帶給我一個安全的空間

要控制住我的焦慮意味着我必須與上帝有真實和親密的關係,把我所有的憂慮和秘密都告訴祂,就像我將秘密告訴我的閨蜜一樣。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我可以與上帝交談,這成為了使我從焦慮症中恢復的重要部分。我特別喜歡的一件事是拿起吉他,把上帝的話語唱出來,為自己和家人禱告。我相信宣告上帝的話語是大有能力的,它能夠改變我們生活中的混亂和破碎。敬拜是戰勝憂慮的有力武器。

3.敬拜是直達上帝的方法

我很喜歡美國作家John Paul Jackson說的一句話:平安是啟示的開始。我發現我恐懼的時候,往往是我跟上帝之間溝通最少的時候。但我也很清楚在我最軟弱的時候,接下來應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敬拜。若我們能在恐懼時騰出空間讓上帝對我們說話,便能將焦慮拒於門外。信心往往在這些我們與上帝親密接觸之時幫我們擊敗恐懼。

我想再澄清一下,我並沒有說我已經完全戰勝了焦慮。有時我會感到要完全擺脫焦慮幾乎是不可能的。很多時候,這就像讓從未上過游泳課的你在游泳池最深處踩水一樣。並且在你開始往下沉的時候,身邊還沒有人能丟給你一件救生衣。

上帝為我們預備了豐富的恩典,人生不只是每天與恐懼做鬥爭而已。我祈求上帝,隨着我們讓敬拜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都可以漸漸從焦慮的捆綁當中掙脫出來,好讓我們可以自由地去做上帝呼召我們去做的事情。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真實的世界

我們是否離聖經越來越遠?(有聲中文)

6974714-086e61602b73dfd4
作者:王林,中國

文中圖片來自作者簡書原文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播讀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曾聽教會裡老一輩的人說,中國教會以前唯一的書就是《聖經》。所以當時的他們是被迫“唯獨聖經”。但感謝上帝,隨着時代的變遷,現今的屬靈資源越來越豐盛了。可有的時候,過多的資源反而可能使我們和聖經之間產生距離。當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離聖經越來越遠了?我們是不是越來越不知道我們所傳揚、分享的觀點是從哪裡而來?

6974714-111d4b27e6514ff1

突破神學家、牧師、宗派,回到聖經
自從我開始公開寫作以後,收到了很多弟兄姊妹的回應、鼓勵、禱告和疑問,對此我非常地感恩。但其中有些問題卻讓我感到很意外。比如有一次我分享了一篇解經的文章,一位姊妹突然問我,“你是什麼宗派的?”我一下懵了,回答不上來。

當然,我不是自認為自己已超越了宗派的局限性,只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屬於哪一宗派。在我信仰成長的過程當中,起初受一個宗派的影響很大,之後才漸漸接觸了其他體系。時至今日,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否符合某一宗派的定義。更重要的是,難道我們不能直接就聖經進行對話嗎?

現在的我每天都閱讀網上弟兄姊妹的文章,收穫很大。但有一點感到很遺憾的是,很多文章都只停留在某一神學家、某一牧師的意見上。當我興緻沖沖想要了解為什麼這位神學家或牧師這麼說的時候,往往卻沒有了下文。其實任何牧師或神學家都不是耶穌基督,他們都有可能會出錯。因此,才會盼望有更多的文章能突破神學家、牧師和宗派的言論,直達源頭——《聖經》。

不但如此,還有就是當某篇文章反對某一觀點時,通常會列舉這種觀點常引用的聖經依據。我以為作者接下來會解釋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這些經文,或者列舉聖經的其他經文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但沒想到他引用的卻是某一牧師的觀點。然而這是很容易誤導人的,因為會讓人誤以為牧師的觀點比聖經經文來得更加有權威。

對聖經的不同理解,只能用聖經來證明
曾經我也看過這種情況:當有讀者要求給出聖經依據的時候,有位作者會回答說,文中牧師的言論“一定是有很深厚的屬靈背景的”。但這無異於要求我們把信仰的理解建立在對某一牧師的信任上。到了這種時候,我不禁思考,這位作者本身是否真的理解其言論的聖經基礎是什麼?如果他也不知道的話,那他的觀點是建立在磐石上還是沙土上?

當然,我相信這些作者和弟兄姐妹的原意都是好的,我也同意我們確實很難完全擺脫某些神學家、牧師或宗派教導對我們的影響。但是,難道我們不是更應該努力突破神學家、牧師、宗派,回到聖經嗎?難道我們不能至少嘗試每次給出聖經的依據,而不僅僅是某種觀點嗎?

6974714-a418d084847f28c1

耶和華上帝是王
舊約當中以色列人立王的前因後果,對今天我們對聖經的態度是有深刻的啟示的。申命記17章14節說,到了應許之地,以色列人可能會要求立一個王,“像四圍的國一樣”。但其實申命記33章5節里卻說得很清楚,以色列的王應當是耶和華上帝。但是以色列人卻不要耶和華做王,反而要“像四圍的國一樣”的王。

在撒母耳記上8章5-7節中也提到,以色列人真的要求“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對此,撒母耳很不喜悅,但上帝卻解釋給撒母耳說:“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做他們的王。”(在撒母耳記上8章7節)。

如果耶和華上帝是以色列的王的話,那祂是如何治理以色列的呢?就是通過祂所啟示的話語。申命記4章8節“又哪一大國有這樣公義的律例、典章,像我今日在你們面前所陳明的這一切律法呢?”而上帝的要求是, “以色列啊,現在耶和華你上帝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敬畏耶和華你的上帝,遵行祂的道,愛祂,盡心、盡性侍奉祂,遵守祂的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為要叫你得福。”(申命記10章12-13節)

上帝引導以色列人的方式就是通過祂的話語。因此,若我們要愛上帝、要順服祂,就必須要閱讀、理解、遵從上帝的道。當我們遠離上帝的話語時,我們就等於是要立一個“像四圍的國一樣”的王,我們當然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

6974714-c6cfa9b7a75d492e

不僅在舊約當中,在新約當中,耶穌基督也給出了同樣的教導。譬如,祂在約翰福音15章里舉出葡萄樹和枝子的例子,感動了許多人。然而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和主的葡萄樹聯結呢?對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有着各式各樣的答案。但其實我們的主在聖經里講得很清楚了:“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 、“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愛里。”(約翰福音14章24節;15章10節)。

甚至在約翰福音14章26節也清清楚楚指出聖靈的工作也是如此,“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祂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

由此可見,聖父、聖子、聖靈對我們的引導都是通過上帝的言語,也就是《聖經》。任何時候,遠離聖經就是我們最大的危險。因為不論我們閱讀或學習了多麼偉大的神學家、牧師和宗派的教導,如果我們不能挖到他們底下更深的聖經基礎,直接和聖經對接的話,我們便是仍舊沒有和那葡萄樹聯結,仍舊有被誤導的可能。

因此我才會認為,我們需要再次強調聖經,認識到認真讀經的重要性,鼓勵大家養成認真讀經的習慣。因為當我們開始認真讀經時,就能不同程度地解決不少教會或個人的問題。

6974714-6f795931ec4da541

讀經與醫治
認真讀經是讓上帝在我們當中掌權的唯一途徑。讀經對我們有很多不同方式和層面的醫治。其中有一種是最基本、最簡單的醫治,也是唯有開始培養認真讀經的習慣后才可以經歷到的醫治。那就是:減少我們對人的依賴,增強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連結。

當我們作為信徒卻沒有認真讀經的習慣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會主要通過其他人的講解、見證和分享來與上帝建立關係。然而這樣維繫起來的關係是很不穩定的,因為所有人都是罪人,人對上帝的理解是有限的,而人也不可能做成只有上帝才能完成的事。所以如果我們只靠人的話來與上帝建立關係的話,我們就很可能會產生誤解、幻想,最後導致失望和受傷害。

但若我們認真讀經,我們就能把注意力從某一個人狹隘的角度中轉移出來,開始直接思考和理解聖經,聆聽上帝的話語,將注意力轉向祂,增強我們與祂的連結。另外,讀經可以使很多因人產生的誤解和幻想迎刃而解,這自然也就不會有之後的失望和痛苦了。

當然,我們光靠讀經也會有誤解或不明白的時候。那麼這時我們就需要尋求幫助,聽其他人對聖經的理解。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從自己讀經開始。首先自己要開始聽上帝的聲音,才可能理解祂的聲音。耶和華是信實的,凡嘗試聽祂的聲音的人,祂必要祝福,仰望祂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6974714-086e61602b73dfd4

合一與讀經

讀經也是我們教會合一的唯一基礎。可能有些人會不同意,認為只會越讀越亂。因為教會裡的確會出現對聖經各種不同的理解,包括對細節的理解不同,或是因錯誤的理解而不同,亦或是上帝給我們的領受不同。但即或有這麼多的不同,卻不能否認我們的合一隻能從聖經開始。

因為,如果我們的合一不是建立在聖經的基礎之上,那還能建立在什麼上面呢?讀經不一定能使人合一,但靠聖經以外的其他合一基礎,例如某一權柄、某一宗派教導,豈不更不靠譜嗎?

因此《聖經》才是唯一應當的合一基礎,也是我們應當努力的唯一方向。不管多麼困難,我們只能努力地認真讀經,在上帝的愛與恩典中彼此坦誠、互相尊重的交流,這才是合一的唯一可能。

唯獨聖經

我很感謝上帝如今給我們的祝福和恩典,讓教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源,使我們可以接觸許許多多極為深邃的神學知識。然而以前那只有聖經這一本書的日子也許是上帝給予的更大的祝福。即便我們對上帝的了解仍然很膚淺,但若那一點點的理解是從聖經而來的,就能讓死人復活,讓枯骨重生。

因為,天國不在乎規模大小,而在乎信息的純度。我們所需要的,只是那如同芥菜種一般大小的、從上帝的話語而來的信心。

*此文章為作者王林 Franklin Wang授權,經雅米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文中圖片來自作者簡書原文
*原文出自簡書|今天,我們是否離聖經越來越遠?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真實的世界)

悅讀聖經2:只有一個靈魂才能磨礪另一個靈魂

grinder-hitachi-power-tool-flexible-162534 (1)

作者:王林,中國

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言27章17節)

傷害是「難免的」,不是「應該的」

從小到大,從學校到職場,我所看到的能人、強人和高人似乎都是直截了當,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達成自己的目的,而不惜與人發生衝突。而我因着自己律師的背景,也漸漸養成了尖刻批判的思考、交流和處事方式。在教會裡,我的焦點常常是在人的問題身上,認為某某人這裡不好,那裡不行,且總是不失時機的以刻薄的方式表達出來。當時的我覺得教會的牧師和同工都太溫柔,就需要我這樣敢於去說的人多一點。我常常暗想:比起我的老師、同事和老闆,我說話和做事的方式已經是很客氣的了。於是下次當再看見問題時,恨不得加倍尖酸起來。

當然,有時候我也會覺得自己表達過度,或者根本沒有理解別人的問題,以致對他人造成了不必要,且很深的傷害。每到那時,我就會用這節經文鐵磨鐵,磨出刃來來安慰自己。我認為我們人跟人交往就是要彼此相磨出刃來啊!我以為這裡的刃是眼目明察秋毫地看到別人的問題,然後表達尖酸到位,直達痛處,做事大刀闊斧,不計代價達到目的。

我第一次聽到別人引用這句話是在幾位弟兄姊妹描述一段很困難、很多衝突的合作關係以後,一位弟兄用這句經文來做結語。我更發現常常有人使用這句話來解釋和安慰一些被這樣的摩擦與衝突所傷害的弟兄姊妹,說鐵磨鐵磨出刃來,因此這種傷害是難免的。

是的,人與人交往,彼此傷害是難免的,但是難免應該之間卻有着很大的不同。保羅在羅馬書12章18節說:若是能行,總要儘力與人和睦;據說奧古斯丁也曾說過:對於基要,堅持;對於細節,寬容;對於一切事,愛心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解經

如今看來,不僅我處事缺乏愛心,對這節經文的理解也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這節經文主要不是說人的衝突,更不是認可人性格上的尖銳,而是述說如同只有鐵與鐵打磨,才能讓鐵器發揮其本質作用,也只有一個生命能影響另一個生命,幫助另一個生命發揮其本性的作用。

鐵與鐵相合就是要磨出刃來,因為鐵就是用來做切割東西的器具。但人與人在一起要磨出的不是刃,而是愛和公義——那原初被造時上帝的形象。

 

 

6974714-2ddeacedd32febab

圖一:巴勒斯坦地區鐵器時代II 的鐵斧頭頭部

由於希伯來語原文抄本不標註元音,箴言27章17節這節經文的關鍵詞יחד有兩個可能的解釋。第一種解釋是認為這個詞是來自詞根חדד——磨礪”的意思。因為對古代人而言,鐵器取代銅器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硬度大,能夠打造尖利的器具,增加農牧業生產的效率和軍事衝突的殺傷力。而跟希伯來語是表親關係的阿拉伯語里的是hadyda,相當於希伯來語的חָדוּד,被磨礪的(東西)。所以鐵的本性就是互相磨礪(出刃來)

這種解釋也呼應下半節經文,原文翻譯是磨朋友的臉。這裡的פָּנִים既可以指人的臉,也可以指刀、劍、斧頭的。這裡作者可能是繼上節經文的比喻:正如鐵器在一起就是互相磨礪,人在一起也是刃對刃(臉對臉)的互相磨礪。

磨礪出什麼呢?我們可能會誤以為是如同鐵器一般的鋒利、尖刻、衝突式的說話處事方式。其實不是的。箴言書從來都不鼓勵這樣的鋒利,反而尋求的是智慧。所以這裡的本身並不是指人要追求的鋒利,而只是繼續前半節經文的比喻而已。鐵與鐵互相磨礪讓鐵器可以尖銳,人與人在一起,特別是真正的朋友在一起,是要讓對方有智慧,有上帝的形象。

pexels-photo-541520

我之所以強調真正的朋友,是因為這一章的第5–10、14節講的是與壞朋友在一起對人的負面影響,而第17節則談論真正朋友的好處。聯繫上下文後,我認為第二種解釋更有可能。這種解釋認為יחד的詞根是יחד,即聯合的意思。正如鐵和鐵互相吸引、聯合 ,真正的朋友也被對方的臉吸引,為要彼此建立(智慧)。

這種解釋也跟第19節水中照臉,彼此相符;人與人,心也相對。有所呼應 。正如同鐵本能地和鐵聯合,人心也自然地和另一個人心互相對話、塑造。而當我們和有智慧的朋友在一起時,我們也會促進對方彰顯出上帝的形象來。

雖然我不認可將這兩種解釋合在一起,因為不同的詞根會導致讀音不同。但是我也認為這兩種解釋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兼容的。不管是哪種解釋,作者都是想強調真朋友、有智慧的朋友的重要性。因此,這裡要對年輕人說,正如只有鐵能夠磨礪鐵,只有其他人能塑造你。所以,請謹慎選擇你的朋友,選擇那真正的、有智慧朋友。

只有一個靈魂能磨礪另一個靈魂

說到底,箴言書27章17節談到的是人性。沒有任何的科技、組織或利益能夠取代人渴望與另一個人全心交流的需求,因為靈魂只有在和另一個靈魂的對話中才可能被塑造和改變。這也是目前中國國內教育的問題之一。如今,我們把學生當作龐大社會機器的一部分,期待他們發揮一定的功能,卻較少把他們當做一個有感情、需要關係和愛的人;我們傳授他們太多技能和思考,而缺少和他們人對人、心對心的生命傳遞。

不僅對於年輕人,就是進入不惑之年的成年人也需要繼續和不同的生命真實接觸。隨着事業和社交關係的成熟,我們很容易讓自己被包裹在一群自己熟悉、跟自己是同類型的人當中。其實,這也是造成人生停滯的原因之一。

只有一個靈魂能夠磨礪另一個靈魂,只有接觸不一樣的生命才能夠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樣的接觸不是旁觀,不是道聽途說,而是真實地和我們不同的生命交流才能帶給我們生命上真正的改變和突破。

人要與上帝相交

最後,聖經還有一層更深的涵義乃是生命只有在信仰當中才是有意義的。我們相信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所造的,所以人不僅需要與其他的人真實深刻的交流,人最深的渴望是和創造我們的上帝相合。正如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在《懺悔錄》里所言:你(上帝)創造我們為的是和你(在永恆里聯合),所以我們的心永遠沒有平安,直到安息在你裡面

正因如此,不論我們是否認識上帝,我們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會如同飛蛾撲火一般尋求公義和愛。縱觀歷史,雖然完美的公義和愛似乎從來不曾在地上出現過,但我們卻仍舊渴慕,仍舊尋求。如有一絲的可能,我們似乎都會竭盡全力去得到。誠然,我們當中許多人為此付上了生命作為代價。

耶穌伸手給落水的彼得

這完全的愛和公義對我而言就是耶穌基督。祂有完全的能力,但卻溫柔謙卑;祂聖潔公義、掌握審判的權柄,但卻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使得純粹的光穿透沉沉的黑暗,完全的愛傾倒在乾涸的土地,永恆的道默默地行走在世間。在這樣的光中我看到自己的愚昧;在這樣的愛里我能夠承認錯誤,然後重新再來;在這樣的道里我能得着生命的智慧。

正如鐵磨鐵,磨出刃來,每一天在和耶穌基督的對話當中,我們的生命也被磨礪出智慧、公義和愛心。正如鐵與鐵相合,人與人相交,按照上帝的完美樣式所創造的我們,在與道成肉身的主面對面中才有永恆的安息。

*此文章為作者王林 Franklin Wang授權,經雅米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文中圖一出自原文
*原文出自簡書|【啟示與智慧01】只有一個靈魂才能磨礪另一個靈魂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重新美麗

我再也不要完美,我要聖潔!(有聲中文)

WeChat Image_20170922104222

作者: Janel Breitenstein,美國

翻譯:秋晨,中國

語音播讀:美君,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有一陣子我對上帝特別火熱。當時我覺得如果全世界讓我選一樣東西來擁有,我就要聖潔。聽起來那時的我應該是全心追求上帝的,對吧?簡直是超級屬靈啊!反正當時我是這麼認為的。

但是,當我回首過去,我發現實際上我想要的是完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是個完美主義者。WordPress (一款個人博客系統)顯示,我對自己上一個發布的博客內容修改了不下13次。我常常犯強迫症,但我知道這都是為了取悅別人。(我的一個朋友還因此取笑過我,因為每次她來我家,我都要趕忙往洗手間里放一條擦手毛巾,我這麼做僅僅是因為她曾有一次問我要過。)
在高中畢業大約20年後的今年,我終於認識到這一點:我之所以成為了一個完美主義者完全只是因為我憎惡自己失敗。我並不是因為犯罪是不討上帝喜悅的而恨惡我裡面的罪和軟弱;我厭惡罪是因為我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這樣的想法是我的軟肋,它如面具上的一個缺口,盔甲上的一個破洞。我不是因為愛上帝而憎惡罪,我憎惡罪是因為我愛我自己。我愛我自己的成就,我的優點,以及我的自義。

也許你會想:追求完美有什麼錯呢?上帝不是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嗎?

我們對自己的軟弱與罪難道不應該毫不容忍嗎?

但是你看,我渴望脫離軟弱還冠以尋求“聖潔”之名, 但實際上我所追尋的“上帝”是我自己。我是因為害怕失敗而沒有安全感。每當我無法達到自己的預期時,就會超級沒有安全感。我丈夫曾對我指出說驕傲和沒有安全感其實是同一個罪,它們都是由於我把自己的價值感建立在我能夠獨自完成任務的能力上。

而每當我無法達到自己的標準時,我就會感覺沒有安全感且自慚形穢。那當我達到了自己的標準時呢?我就彷彿置身雲端,甚至覺得有點兒高人一等。不管是驕傲還是沒有安全感,這些都不是基於上帝對我的接納以及他看待我的價值而產生的,而是基於我自己的能力。

如今, 我已變得不再像以往那樣,從“不犯錯”和“不表現出軟弱”中來尋找“聖潔”。我也不再相信聖潔是基於我外在行為上的完美,畢竟,我的心就如同一個腐爛的洋蔥:我越是剖析自己和尋求上帝的道,那些在我心靈里潛藏的垃圾就越是會顯露出來。

美國牧師兼作家J.D.Greear寫到:世界上只有兩種宗教:“一種是教人為了讓自己被接納而去順服;另一種也教人要順服,卻是因為這個人已經被接納了。在聖經中的每一則故事裡,上帝都在對峙那些嘗試自我救贖的人。”

耶穌已經為我贏得了審判。祂說我已被接納了,我的罪被洗凈了。美國牧師兼神學家提摩太凱勒曾這樣寫道,在基督教里“是審判的勝利使得我們的行為能夠改變;行為本身並不會幫助我們贏得這場審判。”當我接受了耶穌為我洗凈了罪這個事實時,上帝就對我說了祂曾對耶穌基督說的話:“這是我的愛子,是我所喜悅的。”

因此,我不再因為害怕失敗、軟弱和不被接納而去追求聖潔。而是完全因着信心,我相信我就是這樣被上帝完完全全、無條件地愛與接納着,對此,我深深地感謝上帝。

這意味着我不再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拯救我自己。相反,我把自己交託給上帝,讓上帝來救贖我。我的聖潔絕不是源於我的不安全感,而是來自於接納上帝的救恩。

如今,我不再苛求自己的外在表現,尋求聖潔現在對於我來說就好像是敬拜上帝的一個行動,一種想要我的生命單屬於祂的渴望。我想,真正的聖潔,是始於上帝而歸於上帝的;而完美主義的起頭和盡頭卻都是我自己。你可以說我如今的行為是出於對上帝全然的愛(是的,當然這是通過自律達到的),而不是瘋狂地尋求祂的認可。

這意味着假如某天晚上我厲聲呵斥我的丈夫,我也無需因為自己表現得像個“惡婦”或沒有保持自己一貫的良善而崩潰。如果因為我心裡所充滿的,我的口裡就說出來(馬太福音12章34節),我就得承認這就是我的景象啊:一個罪人。我應當因此向我的丈夫認罪,並尋求他的原諒,而不是忙着否認、推卸責任、或試圖為我說的話辯解。這樣,在晚上,我就能夠得享安眠,因為我確定上帝正在由內而外地改變我。在上帝的法庭上,耶穌已經為我贏得審判,我個人的價值與耶穌基督是緊緊相連的。

說實在的,祂可是要比我自己靠譜太多了。我自己的能力在祂的全然美善面前根本就站不住腳。最終,我變得越來越少關注自己和自己那蹩腳的表現了(還記得前面“擦手巾”的事情嗎)。

其實,聖潔確實是要求我們追求完美的表現。只是,這個完美來自耶穌而不是我自己。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作品為雅米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重新美麗

當我感到孤獨的時候(有聲中文)

WeChat Image_20170919095128

作者:勇者,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親愛的我自己:

前陣子,我寫了一封生日卡給朋友。內容除了問候他個人的近況之外,也順帶附上了箴言19章6節的經節來鼓勵他。把信交給他的兩天後,他和我分享說我給他的生日卡內容竟無意中激勵了他周圍許多陷入「屬靈荒漠」而感到孤獨的弟兄姊妹。

躊躇了一會兒,我決定也寫一封信給你,希望你能在陷入孤獨的境況時打開來閱讀,從而得到激勵,更多尋求上帝的面。

心理醫生萊斯·卡特(Les Carter) 在他的著作《Minds over Emotions》如此定義「孤獨的感覺」:

「孤獨是一種與人疏離、隔絕,和分離的感覺。孤獨通常影射情緒上的痛楚、空虛感,和一種想被被別人了解和接受的渴望。」

我知道當你還是單身的時候,你很容易會感到孤獨。就像有一次我和一個弟兄聊天的時候,他向我坦誠,沒有女朋友他的生活就不完美。他甚至申明他願意和一位非基督徒交往來滿足他情感上的需要。

不只如此,我也能夠了解你身為你生活圈子裡唯一的基督徒,即使身處在一群人當中,孤獨的感覺也會不自覺地油然而生。比方說被同僚排擠,亦或是不被家人、朋友和同事諒解的時候。我了解這感覺不好受,但我亦深信你孤獨的感覺只是暫時的。其實你知道你該採取些行動,只是你卻不知道要採取什麼行動去應付或解決這來勢洶洶的感覺。

所以我才寫了這封信,想與你談談當孤獨的感覺來襲時,我們可以有哪些解決方案。

相信你也明白,如今世人已經全然敗壞,並「死在罪惡過犯中」(以弗所書2章1節)。因此,我們只能夠懇切的仰望樂於在主權中施恩於我們的上帝,信靠祂,認識到即使我們感到孤獨,上帝仍是美善的,因為“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章28節)

所以,當你因孤獨而感到混淆、舉棋不定時,或許你可以從主耶穌基督、以利亞和一位神學家的身上找到啟發。

你看,道成肉身的主耶穌基督看起來有許多同伴。祂不僅有有十二個門徒,而且講道時也有許多人前來聆聽,跟隨者眾多。然而在祂被釘十字架的期間,所有祂認識的人都逃跑了,就連聲稱「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加福音22章33節)的彼得都三次不認主。並且,在上帝將對罪的忿怒完全傾倒在祂身上時,耶穌基督大聲喊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27章46節)。那麼,主耶穌在祂感到極其孤獨的時候卻做了些什麼呢?

第一,祂向父上帝禱告,坦然地向父上帝傾吐自己的心意。

第二,祂懇求父上帝成就祂的旨意。

第三,祂靠着上帝差來的天使所加添給祂的力量順服上帝到底。(路加福音22章42-44節)主耶穌基督的舉動固然簡單明了,但是我們又是否願意像祂那樣完全降伏在創造我們、認識我們的上帝面前呢?

當你因自己是工作圈和家裡面唯一的一個基督徒而感到孤獨時,你不妨回想一下以利亞的故事。以利亞在孤獨的時候,認為整個以色列只剩下他一個先知尚未向巴力屈膝。儘管在真假先知比試之後,他仍然感到自己似乎是在孤軍奮戰。在耶洗別威脅取下他的性命之後,他逃之夭夭,甚至向上帝求死(列王記上19章4節)。上帝隨即把以利亞召來何烈山,並且在那裡讓以利亞知道祂為以色列留下7千個未曾敬拜巴力的人(列王記上19章18節)。原來以利亞並不是在孤軍奮戰。

你最近不也讀了賓克(A.W Pink)的自傳嗎?他是二十世紀初的一位神學家。那你肯定也知道儘管他本人在在世的時候名不見經傳,但在他去世之後,他的許多著作開始在英國以至於全世界廣為流傳。因為不擅於社交,他在世的時候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在極度孤單的時候,他向上帝禱告,希望有一個了解他的姐妹會嫁給他。上帝垂聽他的禱告,賜給他一個愛主的妻子。賓克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找不到一間傳揚聖經真理的教會。請別誤會,我並非說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不去教會了! 這是因為他不認同當代教會的神學立場。儘管他感到“真教會”難找,但在他太太的協助之下,他專心撰寫了許多影響一整代神學家的巨作。

賓克對教會絕望,因而陷入孤立的處境,但他仍藉著超乎常人的自律、讀經和禱告來尋求上帝,因此減少孤獨的感覺。我知道現在你在一間願意貫徹聖經教導的教會聚會。穩定在一間教會聚會,並且與教會的弟兄姊妹團契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孤獨的情緒。別單顧自己的事啦!記得使徒保羅要我們也顧別人的事啊!你也要記得以上帝的話語勉勵彼此呢!

親愛的我自己,最後我還要再提醒你,孤獨是一種情緒,更是我們沒有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時的其中一個徵兆。因為內心空虛,所以就去找其他的東西來尋求滿足感。倘若如此,願你記得耶穌基督的宣稱:「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翰福音 6章35節 )。願上帝給以賽亞先知的安慰也成為你的安慰:「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以賽亞書 41章10節)

*此作品為雅米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重新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