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hers

修路的真諦

 

Juizhaigou, China 2009

作者:CC,香港

感恩,在2013年聖誕假期我有機會再次到國內一個落後的地方服事一羣高中生。服事的內容包括頒發助學金、到山區進行家訪、和高中生舉辦營會。

根據中國的法例,任何人均不得向未成年的人傳講西方宗教。因此,這次的服事不能向學生談及福音,否則會影響未來的事工。我曾反覆問自己,我既不能向學生傳福音,那麼我所做的跟非基督徒所做的慈善工作有何分別?上帝藉一句經文回應我:「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馬可福音1章3節)。我明白所做的是福音的預工。

經過這次旅程,我對「修路」可謂有雙重體會。在 2012年的聖誕假期,我也曾到該地的山區探訪。那時,山路非常崎嶇不平,所以在絕大部分的路程,車子極之顛簸。但在一年間,政府修了很多路,今次再去山區探訪,很多路都變得平坦了,要去學生的家沒以前那麼困難了。

體會「修路」的深層意思是在和當地的高中生一起活動:吃喝、聊天、唱歌、看短片、玩集體遊戲。雖然未能將福音傳給他們,但我能向他們分享合乎真理的價值觀;雖然不能帶他們認識神的愛,但我能讓他們感受到從上帝而來的愛。

從農村出來的學生,不但在物質上有許多缺乏,在他們心靈深處更見乾涸。因此,他們渴望有錢,改善家裏的狀況;他們渴望有愛,填補心靈的空虛。在吃飯時,我組裏的學生問我有否談戀愛,更鼓勵我談戀愛。他們認為,要有經歷、有經驗、才能學懂照顧終身伴侶。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我反問他們,在同輩之中有多次戀愛經驗的人是否學會了如何照顧另一半。他們回答「不是」,並流露出恍然大悟的眼神。似乎他們已重新思考從世界而來的愛情觀。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辛酸故事。很多從小就缺乏關愛,因為父母都去城市打工。因此,有很多我認為微不足道的事竟能令他們覺得溫暖!我和他們相處不足兩天,有學生在送給我的感謝紙上寫道,覺得我像他們的哥哥,很親切。原來即便是一聲問候,一句鼓勵,他們都覺得溫暖,感到被愛被關心。

雖然這次旅程沒向高中生說過一句關於福音的話,但我相信上帝用得着所傳遞的愛心,預備他們的心接受救恩!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他們能認識,並相信、接受主基督!

由長水泡的左手所學到的

作者:何楚芳,馬來西亞

但如今上帝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
——哥林多前書12章18節

我剛和家人從教會的營會回來。我們在山上的度假村度過了疲累但快樂的三天兩夜。營會的第二天,我們玩了自製版 “分秒必爭”奪寶遊戲。我玩得太投入了,竟然沒發現自己的左手食指上起了個大水泡。情況很糟糕,水泡破了,掉了皮。那天後來和接下來的一整天,我都得用一隻手洗澡,用一隻手洗臉,用一隻手洗頭……一旦手指碰水,你知道的,就會讓人痛得嗷嗷大叫!

這時,我才意識到我多麼需要我的左手。它對我太重要了。沒有它,我做事的效率大大降低。此時,我才知道左手的價值以及它在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會也是這樣。基督說,許多部分組成了整個身體。祂是頭,我們是肢體(哥林多前書12章12-27節)。沒有人是不重要的。如果左手不能正常參與活動,那麼整個身體將不能像有左手參與時那樣有效運轉(哥林多前書12章15-19節)。我寫這些不僅僅是要強調教會每個成員的重要性,也想鼓勵那些覺得自己太渺小、太微不足道、因此不能參與教會服事的肢體。

這對我也是一個提醒,讓我意識到我們在上帝眼中是何等寶貴。我們可能覺得自己渺小、無用,但是上帝揀選軟弱的,為叫那強壯的羞愧(哥林多前書1章27節)。不是我們有能力,而是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們(哥林多後書12章9節)。這也提醒我不要再給自己找藉口,說“我不知道怎麼做”或者“我害怕去做……”。無論我覺得自己多麼渺小,教會也仍然需要我。

所以,讓我們鼓起勇氣去面對每一個交給我們的任務吧。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記住:即便我們所做的事情在人看來微不足道,它們在上帝的眼中也是十分重要。

微笑吧!台灣

作者:Nancy,台灣

問問自己,你有多久沒有給人一個微笑呢?
有時,一個微笑,會讓一天的生活變得美好。

在台灣,由教會發起的「Start Smiling Taiwan (微笑吧!台灣)」運動,活動目的是「現代人們面臨許多壓力,臉上的笑容逐漸變少,而我們相信一個微笑可以改變一時的心情,一萬個微笑卻可以改變整個城市的氛圍。讓我們一起用微笑,改變你我的世界」。以蒐集1萬個微笑為目標,希望每個人從「選擇微笑」開始,期待改變城市的氛圍。

照片中簡單的「微笑卡」,背面寫著「讓世界改變你的微笑,讓微笑改變世界」,並附上一句簡單的金句「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只要和卡片合照,露出一個最自在的笑容,並將照片上傳到臉書上,就正式參與了微笑運動。

也有教會用三萬杯「微笑咖啡」,來推廣微笑運動。短短兩週就已經發送了兩萬兩千杯,希望分享及傳遞「微笑」出去;也有業者願意參與,當客人買一杯咖啡,由「微笑咖啡」請他喝一杯,由他決定要不要把微笑傳遞給下一個人。

這讓我想到,馬太福音5章15-16節提到「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我們不能改變目前所處的環境,無論是媒體或是社會都有負面訊息傳遞到我們身上,但是,身為基督徒,我們可以用「微笑」來感染我們周圍的人們,鼓勵他們一同把微笑傳遞出去,有機會也把我們的見證與他們分享。

就從今天起,用「微笑」來改變我們所在的國家吧!

平安的『萬聖節』

作者:Nancy

最近,各地的幼兒園及學校開始準備萬聖節的來臨,有許多商店也開始擺設相關的內容,好吸引顧客上門購買商品。

然而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萬聖節的存在著實引人爭議。有些人說那日是個普通的日子,也有人說那天是屬於魔鬼的。事實上萬聖節(Halloween)名稱是來自於萬聖節前夜(All Hallows Eve)的縮寫,而萬聖節前夜正是萬靈節(All Saints Day)或稱為諸聖節的前一晚,是天主教紀念聖徒以及那些為信仰而死的人們的神聖節日。身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我們總要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事。那暗昧無益的事,不要與人同行,倒要責備行這事的人。」(以弗所書5章10-11節)也就是說,我們要去察驗什麼是耶和華所喜悅和憎惡的事。上帝所喜悅的事,基督徒就一定要去行;上帝所憎惡的事,基督徒就一定不可行。

那麼,基督徒可以在萬聖節做些什麼呢?

我們可以分享著從基督教書店中找著裝有聖經經文的糖果及點心。不再是「不給糖就搗蛋」,而是立志做一個可以傳遞喜悅及平安的小天使,把溫暖帶給你的左右鄰舍。不再是「消極著鎖著門、關著燈,假裝家裡沒有人的樣子」,試著在這個黑暗的日子中點亮一盞燈,照亮來往的路人。甚至也有人特別選在這個日子,分享福音及生命改變的見證,幫助別人認識真神。

作為基督的追隨者,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更重要的是:你的行為會影響別人如何看待基督?讓我們一起來度過平安的『萬聖節』吧!

服侍心得

作者:默默

前幾天我去鄰近市區參加一個教堂的獻堂兩周年聚會。我在房間裡休息的時候,有一位來自河南的年輕弟兄與我談論他們教會領袖的一些問題。這期間他談得最多的就是,如果有個好的領導者,教會就會開拓許多事工,而不好的領導者卻會攔阻很多事工。我很理解這位弟兄的熱情,也能看到他內心的迫切。這讓我回想起自己的服侍……原來每個服侍之人都要經歷摩西血氣時期、曠野磨礪時期,才能進入真正的服侍。

服侍是我們經歷上帝、認識上帝,並學習跟隨祂的課堂;服侍更是我們享受與上帝同在、同工的良機,是上帝賜予的恩典!

神學畢業之後,我帶著滿腔熱情和雄心壯志來到教會服侍。在這三年的時間裡,上帝讓我明白了一些事情。首先,上帝給予我們服侍的機會,並不是期待我們給祂一個結果,而是期待我們在這些服侍中經歷祂、認識祂並越來越像祂!其次,服侍本身是屬靈的、屬於天國的建設,所以,服侍是被上帝降伏之人的專利!最後,服侍是我們對上帝愛的回應,而不是枷鎖。從很多人的服侍中,我看到的是痛苦、埋怨、疲憊和軟弱。我們都不否認服侍主會經歷“瑪拉”——如同以色列人在曠野時所經歷的那樣(出埃及記15章22-23節)——但我這裡說的痛苦和埋怨是把服侍當作命令來執行。其實,這樣的服侍不是服侍。我們的主耶穌買贖我們,並不像奴隸主買贖奴隸。我們曾為奴隸,然而上帝卻以父的心買贖我們這些奴隸來做祂的兒子!當我們回到家裡,我們應該歡天喜地,帶著感恩快樂的心回應父神,而不是以奴隸的心態來對待這位充滿愛憐的父親。

我最想分享的是:服侍——也就是愛上帝——是我們最大的享受。一個能從生命深處來服侍上帝、愛上帝的人,是真正在基督裡擁有自由的人,他的生命充滿著喜樂和馨香!因為我發現,一個承受生命之恩的人,如果無法愛他的主,這才是最大的痛苦、最大的枷鎖。

讚美、禱告、講道、探訪……這些都不是服侍的目的!重要的是我們在其中與主相遇,從而享受祂、並活出基督的樣式。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
——馬可福音12章30節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壓迫

作者:伊恩,香港

這幾天家裡發生了一些事情,家人被一些人惡意對待,甚至出言威脅,我們都心如鹿撞,憂愁滿面。眼見爸爸媽媽每天工作已極度辛勞,現在還要陷上這個令人擔心的困局,我心裡感覺很不平安,做事時也很不專心。我沒把我的憂愁告訴家人,因為怕會牽動他們的情緒,我只能把一切都告訴天父。我知道我需要安靜在主的面前。

主啊,
我擔心那些惡人不知道會再怎樣對待我的家人。
我擔心爸爸媽媽為了不讓我擔心而不跟我說出真相。
我擔心爸爸媽媽會很擔心。
我擔心爸爸媽媽不懂得怎樣應付那些人。
我擔心……

又把事情告訴了幾個好友,可是他們都只能與我一同嘆息、一同禱告。
我在禱告中這樣說:

主啊,
也許我真的幫不上甚麼忙,可是我把這一切都交託給祢。
我知道也確信,祢是知道受委屈的人的痛苦,也會施行公義。

主啊,
就願祢的國度實現。阿們!

禱告完後,在晚上靈修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段經文:
“Lord, you know the hopes of the helpless. Surely you will hear their cries and comfort them. You will bring justice to the orphans and the oppressed, so mere people can no longer terrify them.”
(Ps 10: 17-18, NLT)

感謝主,因祢賜下寶貴的安慰和應許,祢會親自為被壓迫的人伸冤!
我會一直這樣相信下去。

不可思議的饒恕

作者:潘錦霞,24歲

今年三月,我參加了在印度Jharkhand州召開的牧師會議。在無數見證上帝信實和恩典的故事中,其中一個很引人注目。

Vimala是一個嬌小的女人。她那張稜角分明的臉掩飾了她正在經歷的苦楚。當她站在眾人面前時,她用流利的印地語描述著。但是,她說著說著就哽咽了。咬住嘴唇,竭力眨掉眼淚,她繼續講述。她的丈夫是一個牧師,三個月前在離我們會場不遠的一個村莊被綁架了。她丈夫在騎車回家的路上遇到兩個像是迷路的人,所以他把他們帶到要去的目的地。到達之後,那兩個人把他打暈了。自從那時起,Vimala一直期待著丈夫的歸來。她極痛苦地回憶起最後一次和他見面的場景。

在那攻擊之後,綁架者打電話給Vimala索要贖金,以此換回她丈夫的性命。電話不時地打來。但是,作為一個牧師的妻子,她僅僅能夠養活兩個兒子而已,她拿不出贖金。她轉向上帝禱告,然後等候……一天,一周,一月。不久,綁架者不再打來電話了。

擦掉淚水,Vimala向我們說出了自己最大的恐懼——她的丈夫可能已經死了。在這種情況下,她負起責任,牧養丈夫建立的教會。同時,她又當爹又當媽地撫養兩個孩子。

當我借助翻譯聽到這個故事時,我很震驚,她居然從未埋怨過綁架者或上帝,而是不停地讚美上帝,能夠使她和孩子們平安無事,能夠給他們力量和勇氣繼續向前。她知道,在這一切患難當中,上帝仍在工作,讓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祂的人從中得益。因此,她願意完全順服。

她的故事令我感動得流淚。儘管她是用外語描述,但我能感受到她的痛苦、她的創傷,她內在的信心支撐著她。她的故事使我想起聖經中的約瑟。

在創世紀37到50章,我們看到一個饒恕的案例。約瑟的哥哥們恨不得殺了約瑟。最後,他們把他賣作奴隸。在埃及裡,約瑟在獲得高位之前經歷了很多苦難。如果有誰是有理由去怨恨他人的,那人一定是約瑟,因為他有充足的理由這樣做。但是,當約瑟的哥哥們尋求饒恕時,他在創世紀50章20節中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透過約瑟和Vimala的生命,我們學到一個關於饒恕的重要功課:我們能夠饒恕他人,是因為我們的安慰和安全感不是受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所掌管,而是受造物主所掌管。

在人看來,饒恕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屬天的説明。當我們與天父的關係不斷加深時,我們就能夠說:“主啊,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馬太福音6章12節)。

(此文章譯自透心糧英語網站)

因為你年輕

洪慧盈, 21歲

human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
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
提摩太前書4章12節

年輕時,我決定在任何人的面前都要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要輕易讓步,尤其是長輩當中。我固執己見,脾氣暴躁而且意志堅強,常常跟身邊想要「指使」我的人對著幹。我覺得人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認為年紀小,並不表示我必須屈從於別人的意志。我立下自己的生活規則,並且只對上帝負責。我當時以為這態度是正確的。

其實這是對上帝話語斷章取義的一個典型例子。我把提摩太前書4章12節的前半句單獨拿出來當自己的座右銘。對年長的人來說,尤其是我的父母,我肯定反覆無常,魯莽,又難以管束。我忽略了經文的後半句以致失去平衡,那就是:“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4章12節)。不過現在我明白其中的涵義了。

這句經文到底是在教導我們什麼呢?這裡面包含著三個部分:愛,信心和聖潔。這三個特質指引我們的言語(說什麼),行為和決定(生活的方式)。像上帝愛我們一樣,去愛別人,就是無條件地為他人奉獻自己;堅守信仰就是永遠銘記上帝就是萬能的。祂是至高無上的創造者;宇宙以及我們生命的統治者,惟獨祂是上帝;最後,聖潔就是遠離罪惡,確保身體與思想上的潔淨,免得我們的讚美,在聖潔的上帝面前成為徒勞。

認真思考一下,這其實是個難以企及的標準。它要求我們聖潔,不讓別人有機會抨擊我們,甚至成為別人信仰道路上的絆腳石。如果我們不依靠上帝,尋求力量,這是無法做到的。倚靠自己的力量肯定達不到上帝的標準,但是“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4章13節)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便認識到原來不遵從人的規律不等於也放棄了基督的律法。正如使徒保羅所寫道:“其實我在神面前,不是沒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哥林多前書9章21節)。遵守基督的律法並不是讓我們變得無堅不摧,以致他人無法論斷我們,而是行正義的事,嚮往正義。

總之,別讓他人小看我們年輕,而以愛,信心和聖潔,向身邊的人見證主的榮耀。阿門。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