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

給未來丈夫的一封信

作者:VT, 新加坡
A-letter-to-my-future-husband
親愛的(未來)丈夫:

你會在新婚後的第一個早晨讀到這封信。你是我的良人,我已為你禱告許久,而現在我們終於正式結為夫婦了。你在上帝計畫的時間出現,上帝再一次將超乎我所求所想的賜給了我。

認識你之前,我讀了許多關於如何找到『白馬王子』的屬靈書籍(就算你猜到是哪幾本,也沒有獎賞哦)。父母與朋友告訴我,要謹慎考慮未來丈夫所應具備的特質,也要常常為此禱告。書上說:「拿一支筆,寫下來,並且在禱告中交給上帝。」我確實這麼做了(別那麼震驚嘛)。

從我們成為朋友的那一刻起,我就發現我們是如此相配。我們一同服事,盡可能讓基督在我們所做的一切事上居首位。你在各方面都以身作則,那時我便深信,你會成為我們家(希望包括孩子)的敬虔的領袖。

從我們相戀到結婚,上帝都知道我需要你這樣的伴侶。從你我第一次約會開始(如果那是自家的料理,就更棒了)、到你開始認識我的家人與朋友(這肯定贏得他們的心)、再到你決定向我求婚(我總是無法猜到你的計畫),你都讓我明白什麼是愛,那就是先愛上帝。我為『未來丈夫』所設定的每一種必備特質,你都擁有(而你的其他特質,對我而言是額外的驚喜)。

剛開始戀愛時,雖然我們都對未來滿懷期待和盼望,但我們也知道愛情路上不會事事如意。我們深知自己必須先成為一個屬上帝的人,我們倆才能成為一對屬上帝的佳偶,為此我感謝上帝。

在我們戀愛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與缺點。現在你應該已經非常清楚我多愛杞人憂天;對不起,我不該一遇到問題就去煩你,而應該先尋求上帝的幫助。現在你也應該瞭解,在金錢方面,要做到慷慨大方對我來說並不容易(在付出時間和愛方面,對我來說則容易些);我又是多麼的猶豫不決(十之八九是在購物時);我還會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我知道我還有許多自己不知道的缺點,但倘若你告訴我(請溫柔地說),我願意努力克服。謝謝你義無反顧地愛我。

昨天,當我步上紅毯(很高興我沒有被絆倒),看見你就在前方時,我知道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彼此瞭解(直到我們都七十多歲,或者更老)。雖然我們無法在每件事上都做到盡善盡美,但藉著愛、溝通與禱告,我全然相信,我們能彼此幫助,成為上帝希望我們成為的人。

你是否像我一樣,懷著興奮的心情預備迎接婚姻生活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我已得到有生以來最大的快樂,因為上帝已將我許配給你。

你(未來)的妻子
2015年6月

透心糧筆記:
你希望未來的配偶具備哪些特質?對於「拿一支筆,寫下來,並且在禱告中交給上帝」的建議,你有何看法?
歡迎你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本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嚴厲的愛:愧疚孩子的心聲

作者:匿名
shattered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是個中國人,對嚴厲的愛一定不會感到陌生。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說所有中國家長都打孩子,但是中國人的確因為對孩子的體罰備受譴責。在中國甚至有一句俗語:「打是親,罵是愛。」

在我繼續寫下去之前,讓我澄清一下,我既不為體罰開脫,也不打算譴責它。老實說,因為我父親實行了「不打不成器」的體罰觀念,體罰確實灌輸了我一些正面的東西。但另一方面,體罰對我造成了心靈的創傷(因為肉體的創傷早就痊癒了),在我真正學會面對之前,一直都是我的心結。

另外我想說的是,我並不是在用這種方式博得大家的同情或者激起對我父親的憤怒。信不信由你,與其說這篇文章是一個分享,更不如說是我的醫治練習。希望大家讀過以後能得到啟發。對了,趁我還沒忘記,先祝各位父親節快樂!

在我的記憶裡,我最後一次與爸爸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是在我的孩童時期,那時我們在一家飯店裡用餐,爸爸把我放在他的腿上顛來顛去。除此以外,多年來我和爸爸的關係多半時候都非常拘謹,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我很肯定他也是不好受的)。

爸爸說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最聽話的孩子。聽我的親戚講,我之所以淘氣是因為出生在農曆猴年,而且腦後長了兩個旋——這些都是任性、好動和頑皮的標誌。

結果就是我不得不在很多夜晚,跪在樂高積木上揪著自己的耳朵啜泣。不光是我,我的兄弟姐妹們也逃不過這樣的懲罰。

在我12歲的時候,有一次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強烈「奮起反抗」我的父親。我不願意回憶自己做了什麼,因為直到現在我仍覺得羞愧。我忘不了肉搏結束以後的情景,爸爸躺在地上捂著胸口,大口喘氣,我則望著他冷笑。

那是我第一次領悟到發怒的威力,卻不知道它實際上讓我變得多麼脆弱。我開始越來越多地用怒氣來控制我的父母:以死相逼,甚至兩次用菜刀來達到目的。即使在我接受基督以後(我那時還沒成為一個虔誠的信徒),我還是常常氣炸了。

多年以後,怒氣仍舊控制著我。今年年初,我又對父親大發脾氣,結果父親突發心臟病被送進了醫院。當他躺在救護擔架上的時候,我仍然在罵他和母親,不停地責備他們。

當怒氣慢慢消退,我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痛哭禱告,希望父親康復。冰冷的事實擺在眼前,我意識到自己需要專業的説明。

因為不願意接受藥物治療,我找到了一位主內諮詢師。在聽了我的痛訴之後,他幫助我理清了問題的根源,告訴我停止用憤怒與父母溝通,放下對他們的不滿,也不要試著依靠自己去修復這段關係。他給我最珍貴的建議是建立對天父的信任,正是這位天父在我一次次故態復萌、軟弱不堪的情況下,也從未忘記我。「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提摩太後書2章13節)

我父親已經出院幾個月了,此後我們再沒有真正談過話,更不用說望著彼此的眼睛。隨著父親節臨近,事情變得越來越緊張、尷尬。我不知道未來父親和我之間會怎樣,但我知道主會一直伴我左右。祂會改變我,指引我做正確的事情。

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欲。……然而上帝既有豐富的憐憫,因祂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祂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要將祂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以弗所書2章3-7節)

離家在外

作者:吳高杰, 上海
Honoring-My-Parents-From-Afar
我在上海讀研究所,畢業後便留在那裡工作,父母和剛大學畢業的妹妹則留在福州的老家。2007年,我離開家鄉到外地上大學,今年已經是我離家的第八個年頭了。除了寒暑假能在家好好陪陪家人以外,其他的時間我基本上都是通過電話與家人聯絡。聖經說:「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埃及記20章12節)我離家在外,大部分時候都無法陪在父母身邊;但是每一回和他們通電話,我總能感受到電話另一邊傳來的牽掛與關懷。

以前,我一直因為自己不能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也無法在經濟上贍養他們而感到虧欠。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逐漸明白,即便因為在外求學或工作而暫時無法照顧父母的起居生活,甚至可能連在經濟上的贍養也暫時做不到,但我仍然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去『孝敬父母』。

一方面,我要照顧好自己,在健康、生活、經濟等方面都讓父母安心。因為父母總是牽掛自己的子女,所以當我能夠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時,爸媽就覺得很放心了——其實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慰藉。我爸媽經常說,只要我自己照顧好自己,家裡的事情沒什麼需要我擔心的。我想,做父母的大多會把子女的事情放在首位,當我們足夠成熟,能在外獨立生活時,父母便感到寬慰。

另一方面,隨著父母年紀的增大,我也要分擔更多的家庭責任,讓父母感到老有所依。今年過年回家時,我家裡發生了一些事情,家族內幾戶人家之間有一些小矛盾。我漸漸意識到自己身在家庭、家族中所需承擔的責任,也嘗試運用聖經教導的原則去處理、協調這些矛盾糾紛。就像舊約中的以斯帖一樣,既然上帝將我放在這個位置,又透過信仰、專業訓練和生活閱歷等使我對解決矛盾糾紛有一定的認識,那麼我就在這樣的『位分』上去履行自身的責任。我一直以馬太福音5章9節「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來勉勵自己,因為我明白,在屬上帝的家庭中去實踐愛的原則,是何等重要而蒙福的事。

離家在外的日子還會延續下去,但我並不覺得孤單,因為無論在哪裡,我都可以找到上帝的家,找到和家人一樣的弟兄姊妹。而對於父母和妹妹,我會盡自己作為長子、長兄的責任,但我也不必過分擔憂他們,因為我知道,天上的父必看顧著我們。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為什麼有主同在的家庭是最好的

作者:陳明惠, 新加坡
Why-There’s-No-Better-Family-than-One-with-Christ1
我來自一個五口之家——爸爸、媽媽,兩個姐姐和我。我們一家人有時彼此鬧得很僵,有時散漫、有時懶惰、有時還很瘋狂,但是總體來說,我們是十分相愛的一家人。所以,『家』這個字眼總能觸及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每天踏入家門、投入家這個溫暖懷抱的那一刻,迎接我的是桌上美味的家常菜,對我而言,家是愛的本質,是舒適的代名詞。

雖然因為在海外工作的關係,我已經離開家將近兩年了,但是距離並沒有消磨我對父母和姐姐的感激,我依然珍惜家人之間的彼此支持。也多虧了美妙的現代科技,我動動手指就可以給家人發短信,這讓我覺得家人就像在身邊一樣。從家人那裡收到的每一張照片、每一段影片、每一條短信都是我的寶貝。沒有家人在身邊其實也很辛苦,但感謝上帝,祂給了我一個「大家庭」——我的親戚,我教會的朋友還有同事。

但是正如我們大部分人知道的那樣,家庭其實並不是完美的。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跟兄弟姐妹為了雞毛蒜皮的蠢事爭吵不停,當然,有時我們還比較容易發脾氣,說話很衝……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會經歷的。但是很感恩的是,更多的時候,我們學著對這些不愉快的事一笑了之,我們彼此原諒,繼續結伴前行。有人雖然知道你所有的缺點,但還是一樣無條件地愛你,這難道不是一種莫大的安慰嗎?

有一天,當我站在飯廳裡的時候,我突然注意到了多年以來一直高高懸掛在飯廳正中間的那塊匾。匾上寫著:「基督是這家之主;吃飯時看不見的客人;對話中安靜的聆聽者。」(Christ is the Head of this house; the unseen Guest at every meal; the silent Listener to every conversation.)

在我們每一個家庭當中,基督都與我們同在,並且祂比任何一個家人都更親近我們。基督耶穌完美地詮釋了我們在家庭中的每一個角色:祂像一個完美的母親,給予孩子照顧和關愛;祂像一個完美的父親,供養並管教孩子;祂像一個完美的姐姐,善解人意而值得信賴;我確信,祂也像一個完美的哥哥,保護弟弟妹妹並且是個非常好的玩伴。

雖然有人曾說我家看起來「挺完美」,但實際上我們家離『完美』還差十萬八千里呢,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不住地感恩,並且很自豪地說,這些年來都是基督的愛維繫著我們的家庭。畢竟,家怎能沒有愛?一個親密的家庭怎能沒有上帝的愛?就像聖經歌羅西書3章14節寫的那樣:「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 當我回想自己的家庭,想到上帝是我們的一家之主時,我很感謝上帝讓我有幸成為祂的家庭中的一員。正如約翰福音1章12-13節所說:「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欲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上帝生的。」

今天,在你的家中或者你身邊的人當中,有什麼是值得你感謝上帝的嗎?

家人,一直在那兒的家人
朋友,像家人一樣的朋友
教會,像家一樣的教會
家,無需多言的家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爸爸,想說愛你不容易

The-Struggle-To-Love-My-Dad

作者:柯雄偉, 新加坡

不管是在成長階段,還是在叛逆的青春期,在我的記憶裡,爸爸都沒有在我的生命中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總是忙於工作,為了照顧家庭而努力謀生。當時我無法理解他為什麼總不能陪伴家人。我大概是尊敬他的,但是我不愛他。

當然,我們之間並不是只有爭吵。事實上,我們也度過了一些很美好的時光,比如一家人一起出去吃晚餐或者在節日或假日期間拜訪親戚。

但是每當我們爭吵的時候,那些美好時光背後隱藏的怨恨便不斷湧出。我們常常因著各樣的事情爭吵:我糟糕的學習成績,我做不到他要求的最簡單的事情,他不理解我,他對我說一些傷人的話。結果,我和爸爸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爸爸五十多歲的時候被診斷出患了癌症,而且發現的時候已經到了晚期。隨後半年,他尋求專家的治療,但並沒有效果。無奈之下,他只好聽天由命。然而,即便到了那個時候,我仍然對他漠不關心。表面看起來沒什麼,但實際上我內心的苦毒不斷蔓延,我對他沒有多少同情可言。

爸爸接受化療幾個月後就過世了。然而,無論是為他守夜的時候還是在葬禮上,我都沒有流一滴淚。

爸爸的葬禮結束一周後,我搭乘公車,上車時看到人們跟身邊的朋友聊天。我找了個位置坐下來,忽然想起爸爸以前常常坐在我旁邊:他的笑聲,他的幽默,他的話語,他的笑容,還有我們在餐桌旁度過的時光。不知不覺,我的臉頰已經濕了。我立即下車,坐在路邊哭了起來,這是爸爸去世後我第一次哭。我為失去爸爸而哭泣,突然意識到自己永遠都看不到他了。

那天晚上,我告訴媽媽回家路上發生的事情。她告訴我,爸爸曾笨拙地用自己的方式想要彌補那些我成長期間遺失的時光。他努力讓自己融入我感興趣的事情中,但是我固執地認為他在干預我的事情,而不明白那實際上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

直到今天,有關爸爸的回憶一直伴隨著我。我還記得他以前對我說的話,儘管當時的我認為那些話沒有任何意義或者只是『垃圾』。現在我才發現,憤怒是我和爸爸的關係之間的障礙,讓我忽視了爸爸為我所作的努力,以致過於傲慢地回應他。我沒有做到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26節中所說的:「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

也許我永遠都無法見到爸爸了,因為他去世時還沒有相信耶穌。但是如果上帝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想對爸爸說:『我愛你,爸爸。』這是他在世時我沒能說出口的話。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孤獨與獨處

lonely作者:Jan Sullivan

你是否曾經在擠滿了人的房間裡卻感覺到十分孤獨呢?你是否曾經自己單獨待著卻未曾覺得孤獨呢?孤獨和獨處是不一樣的。

獨處意味著並沒有人在你身邊。獨自一人並非你和別人斷絕了關係。而孤獨卻是完全不與他人來往。

感覺孤獨意味著我們覺得與世隔絕了——與那些愛我們的人失去聯繫。這會經常令我們心情沮喪。作為青少年,你身體因荷爾蒙的影響,不斷的變化著。所以你可能很容易感到憂鬱,從而使你把自己蜷縮起來,與朋友、家人和其他人隔離開來。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當你感覺孤獨的時候,你需要與另一個人甚至是一隻寵物,接觸,因為我們是群居的生物,需要與人交往。

如果你覺得你的朋友們因為某些原因離開了你,你可以試著去接觸那些你通常不大聯絡的人。你可以試著去交新朋友或領養一隻被遺棄的寵物;也可以去一個養老院或退休院陪伴那裡的老人,並瞭解他們過去的故事和生活。你的關心能讓他們不再感覺寂寞。其實,我們彼此需要對方的陪伴,因為人類並不是註定要孤單的。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人中,有一位你可以認識的。祂來是要與你建立良好關係,永遠與你同在,不會讓你孤身一人。祂就是上帝的兒子,名字便是耶穌基督。祂為了能夠讓你認識上帝而來到這個世界,好讓你能和上帝建立關係。你會發覺上帝永遠不會離開你或遺棄你。雖然有時我們偏離了祂,祂卻永遠都會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只需轉向祂就能再次與祂同行。只要認識了上帝,你就再也不會覺得孤單了。

耶穌如何把盼望帶給我絕望的家

作者:Vilcon Tauning, 馬來西亞
How-Jesus-brought-hope-to-my-hopeless-family
我出生於一個破碎的家庭。從小,我就生活在仇恨、嫉妒、憤怒等諸多使我們家庭狀況不斷惡化的不良情緒當中。我父母常常鬧離婚,但因為我們兄弟姐妹年紀還小,媽媽並沒有同意。

我十一歲時,哥哥和姐姐因為受不了家裡的問題就離家出走了。我們家沒什麼宗教信仰,所以那時我還是個非信徒。雖然我有很多基督徒朋友,但我對耶穌還是一無所知。

在我讀中學的時候,父母又想要離婚。不過真正讓我生氣的是我的弟弟和妹妹竟成為他們怒氣的受害者。有一次我妹妹在我阿姨家住了好幾個月,而我弟弟幾乎被一對夫妻領養(但我媽媽最終沒有把弟弟交給他們)。我叔叔親自負起責任照看我的弟弟,確保他在家不受到任何傷害。我父母每次吵架,媽媽都會到我舅舅家住一晚或幾天。當我13歲時,我就自己搬到離家很遠的旅館去住了。但每次想起家裡,我心裡都會很痛,感覺被困於一個沒有盼望的絕境。

有一天,我到一個基督徒朋友的房間借他的手機來聽音樂。因為他是一位基督徒,並且是教會的樂手,所以手機上大部分都是福音音樂。當我聽到Hillsong的《向主歡呼》時,我立刻感覺好多了,也平靜了許多。說實話,我並不清楚當時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我特別感動,並開始流淚。我開始經常借那位朋友的手機聽這首歌。每次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我都會好受一些,得到安慰。

當我14歲時,我第一次來到教會。我記得當時牧師正在分享人類的盼望。當他說要為所有生命中需要盼望的人禱告時,我站了起來。我模仿朋友閉上眼睛,卻不知道應該說些什麼。畢竟,我從來沒禱告過,不知道應該如何進行。牧師禱告的時候,我開始淚流不止,心中立刻感覺好過很多。我意識到有些事情在我身上發生,但我卻不明白那是什麼。

從此以後,我經常去教會,想要更多瞭解耶穌,也常常到主日學聽耶穌的故事。我學得越多,就越經歷到我尋求多年的盼望。15歲時,我明白了,耶穌是唯一能改變我生命的盼望。於是,我終於決定接受耶穌作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

剛成為信徒的時候,我遇到很多阻攔。當我跟父母說我想受洗,並問媽媽願不願意作我的受洗見證人時,我爸爸變得非常憤怒。他甚至說如果我要成為基督徒,他就把我趕出家門。當我嘗試解釋只有靠耶穌的名,我們一家才能得醫治時,他竟打了我一巴掌。

但我繼續去教會,並常常為我的家人可以敞開心扉接受福音而禱告。

有一天,我問我爸爸比較喜歡我的舊我(喝酒、毀壞東西、壞他的名聲、常常頂嘴),還是比較喜歡我的新我(參加團契和禱告會、放棄惡劣的態度、戒煙、戒酒)。我告訴他,我尊重他是我的爸爸,因為耶穌教導我們孝敬父母。我感謝上帝,我爸爸終於接受了我信主這件事,還請我媽媽代替他去見證我受洗。從那時起,我繼續跟媽媽和幾個兄弟姐妹分享耶穌帶來的盼望。我告訴他們,如果我們相信耶穌並依靠祂所賜的盼望,我們的家就能得醫治。我的兄弟姐妹開始去教會,而我媽媽看到我們一家的改變,也接受了耶穌作她的救主。這段時間,我們不斷互相鼓勵、互相代禱。我看到了家裡明顯的改善。

現在,八年過後,我可以滿懷信心地說,我們的家庭的確被主耶穌的恩典和憐憫醫治了。我媽媽喜歡說:「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新的將要到來。 我爸爸開始去教會,而我媽媽也經常為他禱告。媽媽現在在教會委員會侍奉,而我的姐姐和妹妹則活躍於音樂和青年事工。我現在在教會裡擔任樂手並主領敬拜,之前也擔任過青年福音事工的主席。

我曾經是一個絕望的人,但我在給我力量的那位耶穌裡找到了盼望。我得救的故事開始於那首《向主歡呼》,而現在我百分之百確信耶穌是我的力量、我生命的主、我的救主和我永遠的盼望。我希望我的分享能見證上帝的大能!無論我們在什麼情況之中,祂都能醫治我們。祂是絕望中的盼望。

如果你現在正面臨困難或覺得沒有盼望,相信並依靠耶穌吧!你會發現,祂就是你所尋找的盼望!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空間

alone
作者: 佘永安

「別這樣啦,你得給他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間才行。」
「我想單獨待一會,求你了。」
「或許我們應該給彼此一些時間,讓我們有些空間單獨好好地把事情想清楚。」

這些話是不是聽起來非常熟悉?

我們常常為了親屬或朋友的感受,而仔細考量到自己是否闖進了他們個人的空間;或者自己和某某人的關係是否親密到可以讓我向他追根究柢,並能彼此無阻礙地交換意見。雖然我們有這樣的善意,但是卻常常還會不小心,干擾了身邊最親密的人。

與人交往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情,常常會出現誤會,傷害或者挫折。很多時候到了某個地步,我們想要把所有事情都關在門外,不再去關懷或善待他人,選擇一個簡單安全的方式就是什麼都不做,只是袖手旁觀。

然而,上帝呼召我們與祂建立關係,而這關係是完全不同的。在此關係當中,沒有任何禁忌,也不用擔心會不小心踏進對方的地雷。上帝讓我們每一個人可以與祂建立一段親密無間的關係,在這個關係裡沒有憂慮,沒有偽裝也不用擔心去愛與被愛。我們便能心安理得的向對方提出疑問,因為上帝已知道我們心裡的一切,對我們瞭若指掌。

藉著耶穌基督,我們才能與上帝之間擁有這種完全敞開且毫不畏懼的關係。保羅說,「但如今他藉著基督的肉身受死,叫你們與自己和好,都成了聖潔,沒有瑕疵,無可責備,把你們引到自己面前」(歌羅西書1章22節)。因為耶穌基督已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潔淨了我們,我們才能站在聖潔的上帝面前,並且與祂擁有這樣的關係。

在此之上,我們這個與上帝之間的奇妙完美關係,原本是要醫治並修復一切人與人的關係。其中一個例子便是猶太民族與外邦人的和好。「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了。」(以弗所書2章16節)

我們從上帝那裡得到的愛是我們的避難所,在那裡我們可以得到心靈的更新和醫治。但這愛也應促使我們改變待人處事的方式,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為了上帝的緣故。聖經如此說,「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祂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上帝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哥林多後書5章18-19節)

我們也是一樣,如大衛所說,當我們受到別人傷害時,讓我們到上帝那裡尋求庇護,然後學習將祂有醫治力量的愛揮灑到在我們周圍的人身上!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
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
-馬太福音22章37-39節

那位名為氣餒的強大敵人

作者: Olivia Ow, 新加坡
The-Giant-Called-Dismay

辦公室有時就像戰場一樣。對某些人來說,某些特定日子則或許像在消防隊出任務。另有一些人則是需要忙著趕在最後期限前完成工作、處理難以釐清的人際關係,甚至那些在背後捅一刀的同事。

就算是服事於基督教事工機構也不能免於處理各項人際問題與挑戰。這裡同樣有失敗、有人性的弱點、也有溝通不良。提摩西‧凱勒牧師觀察說:「人的本性是混亂的,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也總是一團亂。」所以無論你在任何地方工作,難免都會碰上那位名為氣餒的強大敵人。

對這些服事於基督教事工機構或是在教會事奉的人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記得我們同是基督的精兵,是為了靈魂以及真理爭戰,而不是為了個人榮耀。我們的敵人不是同一軍旅的其他人,而是隨時企圖製造紛亂干擾你我努力的撒旦。

在聖經申命記20章5-8節中,我們讀到一段有趣的經文,提及交戰時適用的規章,經文字面的解釋可能不適用於現在,但它的原則仍可供我們參考。

首先,齊一並不等同於所謂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們不必要求所有人都一定要投入同等的努力,都只能選擇站上最前線。上述經文中提及,如果有人「建造房屋、尚未奉獻」那就讓他回家照顧房屋(5節)。如果有人「種葡萄園、尚未用所結的果子」,他同樣可以回家去不用參戰(6節),對於上帝來說,家庭事務也是同樣重要。

對我們現今的時代來講,這段經文更實際的關聯可能在於去調整我們對同事以及教會同工的期待;或是擁有一顆願意去聆聽與同理的心,亦或是審視我們的內心:為什麼總要跟別人比較誰做得多、誰做得少?或許,這表示我們要更體諒,包括去了解同事們在職場以外所面對的各項問題。有甚麼事情讓他牽掛分心嗎?有甚麼其他事情是需要他們去處理,與完成組織的工作一樣重要嗎?除了體諒外,我們還必須敏銳的知道,如何讓我們的同事或教會同工回去照顧家庭,同時又不危及工作及服事。

再者,士兵一定是身處於一個團隊,沒有同僚的彼此支援就無法成事。如果有人不在最佳狀態,這會影響其他士兵的士氣。因此,經文說:「誰懼怕膽怯、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弟兄的心消化、和他一樣。」(8節)

這段經文顯示上帝完全了解人性的軟弱。因此有時候我們必須平和的讓某人退出或轉換角色。又或者我們自己必須給大家一段時間從沮喪中重新振作找回勇氣。

沒有跟同僚一起參戰不見得是壞事,因為聖經中這段豁免參戰的規定也告訴我們,上帝不見得要倚賴最後一兵一卒才能得勝。

在與氣餒這位強大敵人的對抗中,我們的武器就是上帝的話語--就是那把可以理直我們的思緒、統領我們的情緒、並影響我們的行為的真理之劍。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尋找伴侶?等待伴侶?

作者:Tim Hoe, 香港
find or wait
「你也該結婚了⋯」到了一定的年齡,從身邊人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對於這類言語,大家反應各有不同。而作為單身基督徒的我,則感到十分尷尬。

「尋找?」「等待?」身邊很多單身弟兄姐妹都有同樣的疑問,究竟我要如何才遇見那位生命中的伴侶呢?不少主內肢體都會回答說:「上帝會安排最適合的伴侶給你」。於是,對這件事就產生兩種不同的看法。

「既然上帝安排,那我們就慢慢等!」這種看法所衍生出來的解釋,就是在這段等待的時間當中,上帝也正塑造你,好讓你有充足預備進入聖潔的婚姻生活。但這句話說得容易,不過進行起來還真不得了。特別對於已經上了年紀的弟兄姐妹,心裡也許會有「日以繼夜地等待,都已經過了幾年啦?」的反應。

又有另一種看法:「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既然上帝預備,那我們就要去找。」雖然引用了聖經,然而也有它的問題。問題在於我們去找的時候,是否能確保自己能清楚辨別出上帝預備的這一位呢?不少人也會去找,但是總會帶着一定的條件。如果上帝預備的跟自己所訂的條件不太符合,甚至完全不一樣,那該如何是好?那豈不是很容易找錯嗎?

到底要等待,還是尋找呢?等待的話,怕等很長時間;尋找的話,又怕找錯人了。單身的你和我,真是苦惱啊!

我想,在選擇「要等待」或「要尋找」之前,單身的基督徒可以從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著手。

在馬太福音6章25-32節中,耶穌吩咐我們不要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因為我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天父上帝都是知道的。祂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章33節)雖然這裡講的是日常所需之物,但我想「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個原則也可適用於婚姻大事。其實一旦我們專心做上帝的事,我們就不至於因伴侶這事感到憂愁;也會在這服侍道路上遇到祂所預備的這一位(或者選擇獨身,也能與主同行而滿足喜樂);只要我們專注於祂,那就是既等待又尋找,也是最快找到伴侶的方法!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了這個地步,就會出現一個很多人也會問的問題:我們該如何確定他/她就是我生命中那位終身伴侶呢?在這個問題上,似乎在不少的教會當中存在著一個這樣的觀念:你要一直向上帝禱告,在祂裡面已經預備了一個「特定的人」,你要尋求知道那個人是誰。這樣的觀念似乎影響了很多人,以致在婚姻問題上猶疑不決,因為很多人似乎無法確定自己已經遇見那個「特定的人」。因此,值得我們思想的是,到底我們找的是「特定」的一個人,還是一個「合適」的人呢?

在很多教會當中一講到婚姻,會引用以撒的例子(參考創世記24章)。亞伯拉罕委託他僕人替以撒找妻子,最終上帝帶領這位僕人遇上利百加。但這是否能證明上帝會為每個人安排一個「特定」的婚姻伴侶呢?

其實,在聖經裡面更多提到的是怎樣才算是一個好丈夫、好妻子、好伴侶的特徵(箴言18章22節、19章14節、31章10-31節);以及何謂正確的伴侶關係(創世記2章24節,以弗所書5章22-33節)。

因此,我們應該問自己:「到底怎樣的弟兄/姐妹才適合作為我的終身伴侶呢?」我相信,透過讀經、禱告,我們會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然後帶著這些答案(或者說標準),在服侍上帝的道路當中既等待又尋找,我們將擁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