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在上帝的愛里,我不用再證明自己

let-go-of-self-to-find-self-worth

作者:Clementine Chng,新加坡

翻譯: Abby ,中國

15歲的時候,我時常問爸爸我擅長什麼。對話總是以同樣的方式結束,我找不到我的強項在哪兒。這樣的答案常常使我陷入不滿和沮喪。

那時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在同伴中,我的班級是最差的一個,而我的成績也只是剛過及格線。

那時候我在校羽毛球隊,但是我的球技也是卡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間水平。我感覺糟透了,因為我的教練在比賽中從來不給我建議,他們覺得我反正都是會輸。我常常渴望能有一個奇迹般的勝利,這樣我就可以證明給大家和自己看,我還是擅長一些事情的。

然而我的親姐妹卻有極容易被察覺的天賦,這更加打擊了我的自尊心。她的插圖技巧驚為天人,而我的只是雜亂的塗鴉。另外,她還繼承了父親組裝和修理電器的能力。而我則總是在不斷地破壞電子設備。她善良溫柔,而我似乎繼承了家裡的暴躁脾氣。

我開始着魔似的把自己和別人作比較,試圖尋找我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當我發現虛擬世界可以給我認同感的時候,我開始玩電子遊戲。玩遊戲的時間越多,獲得的等級越高,我內心的價值感也就越強。我的名聲在虛擬世界也隨之大增。在那段時間裡,電子遊戲提供了我迫切需要的認同感。

基於我在遊戲中的身份和取得的成就,我的價值感缺失似乎好了一陣子。但是我很快意識到沒有人重視我在遊戲世界里的成果。我的父母,老師把遊戲看做是無益的、完全浪費時間的活動。於是又一次的,我陷入到失望中,開始以另外的方式尋找自我價值感和他人的認同。

事後回想,我現在意識到,上帝是在用這些沮喪的經歷將我拉回到祂身邊,展示給我看祂是誰。

祂在用我的沮喪將我拉回到祂身邊

雖然這些年我一直努力在尋求他人的認同,然而相同的失望和挫敗感周而復始地上演。在運動,學術或者課外活動中,不管我多努力,始終無法獲得內心渴望的那種認同感。無數的失望和否定使我意識到,如果我一直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那麼我會永遠無法獲得真正的滿足。我要麼變得自大貪婪,要麼由於內心缺乏變得沮喪失望。最終,我被迫把目光從人的身上轉移到上帝身上。

上帝在用我的掙扎展示給我看祂是誰

在這些掙扎中,上帝並沒有用世界的眼光看待我。我看到上帝就算是看到我不堪的過去和仍在進行的爭扎,祂依舊愛我,超出我所思所想。我看到上帝不在乎我是否擅長某些特長,相反的,祂在乎的是我是否能管理好我擁有的才能。我看到這樣一位上帝,祂深深地、充滿愛地注視我的內心,告訴我,我不需要將我的價值定位在世界的任何事情上,而是在祂身上。我必須要安靜自己的內心,停止所有喧鬧的想法,讓這個真理滲透進來。

透過祂的話語,上帝提醒我,我的受造奇妙可畏(詩篇139篇14節)。我坐下,我起來,創造宇宙萬物的造物主都知道,而且祂知道我的名字。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去獲取這份愛。我也無法通過做任何事去獲取這份愛。即使我是這樣的不完美,祂依舊愛我,在這樣的愛里我找到了自我價值。

隨着時間的推移,上帝還向我展示了祂給予我的天賦。現在,當別人問起我擅長什麼的時候,我可以很喜樂,很自信地回答,上帝給我了獨一無二的天賦。我能夠很深地跟別人共情,也可以寫作。這些才能在世人看來可能很微不足道,但是我知道上帝能夠並且將會很大的使用我的才能去榮耀祂。

即使如此,今天的我仍然在掙扎。當我回首看到我失敗的人際關係,當我和朋友比較成績,亦或是瀏覽到朋友臉書上發布的了不起的成就時,我仍然會感覺到灰心沮喪。我很容易再次陷入到和別人的比較中,沉溺於自哀自憐並且困在覺得自己永遠都不夠好的想法里。

然而區別在於,現在的我渴望尋求在基督里的價值。我不再以世界的眼光和自我感覺來看待我自己。相反,我想把每一個證明自己的渴望放在十字架上。我要棄絕那些影響我自我認同的自卑想法。當我越來越多地發現自己閃光點的時候,就越願意用我所有的一切去敬拜讚美主,我知道我身上所有的傑作都是來自上帝最美好的祝福,為要榮耀祂(以弗所書2章10節)。

我們得以成為上帝的兒女,是因為祂先愛我們。在我們做任何事去獲取上帝的愛之前,祂已經給了我們兒女的名分,因為上帝愛我們。 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真理。卻因為我們太習慣通過行為去贏取愛和價值感,而很難理解。我禱告這個真理可以深入人心,將我們帶到我們敬畏的上帝面前,讓我們把價值感深深紮根在基督里而不再有缺失的自我價值。

我要稱謝你,因為我的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深深知道的。(詩篇139篇14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基督信仰101)

你真如你在社交媒體上那樣快樂嗎?

photographer-407068_640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每當我在臉書或微博看到朋友分享旅行、所買的名牌物品以及美食的美照時,我總會很羨慕!

從這些照片中,我會潛移默化地認為他們的生活一定過得很不錯。再想想自己的生活,難免會做出比較,進而有失落感,覺得自己過得好無趣,不如人家。直到有一天,一位經常在網絡上分享生活美照的朋友告訴我,她其實感到很有壓力,覺得現在的生活過得很沒意義。聽到她這麼說,我腦中頓時浮現了一個疑問:「他們真的如他們所分享的照片中那樣地快樂嗎?」

其實,大部分的人熱衷於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照片是為了什麼呢?或許是純粹想分享。當我們遇到好事情,吃到好吃的食物時,難免都會想要把它拍下來作紀念,留住當下的快樂。而且想把這份喜悅分享出去,讓其他人也可以一起分享自己的快樂。

但有的時候,當我們分享照片時,會常常盯着電話熒幕,檢查有多少人按贊或留言。當照片得到許多贊或是留言時,心裡總會暗暗竊喜;按贊人數少時,就會感到不開心。每天透過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讓別人看到自己過得很充實,很美好,以得到他人的關注來獲得自我滿足。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如他們所「分享」的那樣,真的快樂呢?

透過網上得到的關注與認同其實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與快樂。無論得到多少的贊,我們的內心仍然不會感到滿足,總會期待下一次的照片分享能得到更多的贊。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些東西並不能真正填滿我們心中的那個空缺,以致我們不停地透過各個方面的事物,例如富裕、愛情、名利或是他人羨慕的目光來填滿它,甚至也以為這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但箴言27章20節如此說:「陰間和滅亡永不滿足,人的眼目也是如此。」我們永不會滿足於眼前所見的,總會希望得到更好的。雖然,追求卓越和成功並非不對,渴望被人認同也並非不好,只是這些都只是虛空,都不足以真正證明我們的價值。就如名利雙收的傳道書作者所說的那樣,「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傳道書2章11節)同時,我們也無需去嫉妒別人所擁有的,因為「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爛。」(箴言14章30節)。

我們的滿足、價值以及生命的意義都是來自上帝。因為唯有造物主才能填補身為被造物的我們的缺憾,只有祂才知道我們真正所需要的是什麼。詩篇16篇11節說道:「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

我曾經也是個希望能得到很多贊的分享者。若得不到關注,我會有些許的失落感。同時,我也會將自己的生活跟他人比較,總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如他們的寫意。但感謝上帝,最終祂透過一詩歌《摸着主的禱告》,提醒了我這些都不是我該關注的事,我該關注的是他人的需要,是上帝的心意,該做的禱告是如何能過着祂所喜悅的生活。

但願我們生活的重心不再是在乎去了多少次旅行、花了多少錢買名牌、吃了多少昂貴的美食等。這不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態,而是我們應該從上帝的眼光看這些事,比如:多花時間與一起旅行的人交流等。把重心放在上帝那裡,心才會得以滿足。

最後,祝我們都能成為在主里擁有真正快樂的分享者以及觀賞者,更重要的是,成為討上帝喜悅的基督跟隨者!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基督信仰101)

我決定不再說謊了!

man-1253004_640

作者:Allen,馬來西亞

我是一個撒謊成性的人。因為缺乏自信和特別沒有安全感,我可以為了贏取別人的注意和羨慕而編造一些謊言來誇耀和抬高自己。例如我的成績明明只拿到B,但我卻可以毫無罪惡感地說我拿到A。不止如此,我還可以將自己幻想的內容表述得像是真的一樣。比如我根本沒被邀請出席某宴會,可是我卻可以繪聲繪影地向他人描述宴會中的點滴。明明我對某項目的工作感到非常吃力,我卻還是可以裝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說我很享受,以此來逃避現實。即使我是一個基督徒,我還是無法改變我愛說謊的習慣。每當我說了一個謊,我就得編造更多的謊言來圓謊。我甚至覺得謊言說多了,有時自己也會被自己所編的謊言給騙了,以至於會一直說謊而渾然不知。久而久之,我也就習慣在很多事情上說謊。我不但毫無愧疚,而且還變本加厲,也屢勸不聽,這麼多年來因着這個壞習慣我一直不停地在傷害我身邊的朋友、家人,甚至是同事。

四年前,我工作的部門來了一位剛大學畢業的新人。由於我們是同鄉,且年齡上只相差兩歲,所以很快的我們就成為了好朋友。可是漸漸地,因為我愛說謊的習慣,且防衛心重,我們開始吵架,關係變得很不好。他受夠了我各式各樣的謊言以及那毫無悔改的態度,所以他開始疏遠我,甚至到最後彼此也不再交談了。這場冷戰持續了兩年後,有一天,我從另一位同事的口中得知他決定離職。當時我心裡真的很不好受,然而卻因為自己愛面子的原因而一直沒和他道歉,重修舊好。這也成為了我心裡的一個遺憾,讓我感到愧疚,久久沒有褪去。

直到今年年初,我參加一個教會的聚會,聽到牧師在講解兩段經文的時侯,我哭了。上帝的話語再次感動了我,也大大提醒了我。這兩段經文就是:

「上帝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這是我們從主所聽見又報給你們的信息。我們若說是與上帝相交,卻仍在黑暗裡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 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上帝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祂兒子耶穌的血也洗凈我們一切的罪。 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犯過罪,便是以上帝為說謊的,祂的道也不在我們心裡了。」
約翰一書 1章5-10節)

「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祂所喜悅。」(箴言 12章22節)

雖然這都是耳熟能詳的經節,可當時它們就像是溫泉湧出來的水一般洗滌着我一直以來因說謊成性而產生的愧疚感。我感謝上帝,因着祂的話語我決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不再撒謊。藉由祂話語的提醒,我現在可以誠實地面對自己的不足和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了,並且踏實認真地度過每一天。 當我戒掉了說謊的陋習后,我也重新獲得了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自己也越來越喜樂。

因為詩篇119篇163節教導我,「謊話是我所恨惡所憎嫌的,唯你的律法是我所愛的。」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基督信仰101)

為什麼2016那麼糟,我仍滿懷希望

why-i-have-hope-despite-a-terrible-2016

作者:Rachel Moreland,蘇格蘭

翻譯:悅,中國

我最近看到一篇關於《地球脈動》的報道,文章中說《地球脈動》這部自然和野生動物紀錄片已經打敗真人選秀節目《X因素》成為BBC最受80后觀眾喜愛的節目。毫無疑問,我也是眾多粉絲之一。

此節目由英國最受大眾喜愛的David Attenborough旁白,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觀眾們會選擇觀看這個關於地球的紀錄片而不是歌手選秀節目。可以不誇張地說這個冬天沒有其他節目讓我如此振奮,尤其當看到加拉帕戈斯的小鬣蜥們在群蛇中奔跑求生時,我大聲歡呼,我公寓的鄰居們可能會認為我在為我最喜歡的球隊加油!他們不會知道我其實是被「生命之輪」的有趣和複雜性所鼓舞。

但是我認為這個節目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美的令人驚嘆的自然景觀和珍奇動植物的鏡頭。它的人氣更要歸因於這個無形但又強有力的東西——希望。在未知、對立和危機中的希望。

回顧剛過去的這一年,我不禁感到擔憂,不安和困惑。今年對於全球的許多人來說是尤其困難的一年。中東持續不斷的衝突;ISIS和其他極端組織的迫害;美國的政治革命;英國在退歐之後前途不明;普京武裝鎮壓西歐邊界;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而這些只是今年頭條新聞的其中幾個而已。

我認為今天的世界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的是一種新的希望。這個希望要是穩固的,永恆的,還是帶着應許的。

在聖誕節前的日子裡,當我在路加福音2章中讀到耶穌的誕生,我不禁想到瑪麗和約瑟。因為我不是神學家,我在想他們是否曾為這個嬰孩兒將要來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而擔憂——這是一個在希律王獨裁統治下,滿是惴惴不安的猶太人民的國家,人們渴望被救贖但是似乎這個應許遙遙無期。

然而,耶穌來了,祂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我不知道這個聖誕節你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但我想你可能像我一樣度過了掙扎的一年。我曾把我的希望寄托在工作、政府、文化上,但它們都辜負了我。後現代人本主義社會欺騙了我們,它聲稱我們的民族認同,職業,關係和財產是我們可以信任的東西。它們可以給我們提供保障,帶給我們有安全感和舒適美好的生活。

但是,直到為時已晚,我們才意識到這些東西根本無法承受生命之重。當我們認為更多的物質、金錢、性和地位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安全感和愛並竭力去追求這些時,我們只會發現自己更加缺乏和無法得到滿足——因為我們缺少的是希望。

我不會假裝知道所有神學問題的答案,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你和我唯一可以依靠的是耶穌。當一切都不再了,你失去了完滿的工作,你和親友的關係破裂了,你祖國的發展與你的想法背道而馳——當所有你認為堅實靠譜的事物都不再了,你還有一個人可以信任和依靠。祂的名字是耶穌。祂給這個支離破碎的世界帶來了希望、和平和愛。

這個聖誕節你把希望寄托在哪裡呢?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只付出不接受的做法真的是上帝喜悅的么?

adventure-1807524_640

作者:奇奇,中國

前幾天吃飯時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世風跟現在有多麼的不同。他說,當年爺爺在建築公司工作,每逢過年的時候爺爺公司的領導都會特地來家裡看望他,給家裡一些補貼並詢問是否需要其他幫助。有次家裡需要蓋房子領導還派了公司的工人來幫忙。然而當時的人大都不會接受幫助。這是因為他們一方面覺得還有人比他們困難,另一方面覺得被幫助會沒有面子。這讓我不禁陷入思考,現在的我們不也是一樣么?很多人只願意去幫助別人卻從不接受別人的幫助。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成為無私奉獻的人。甘心付出不求回報是最崇高的品質。回想起來我曾經就是這樣。上學的時候我總是很樂意在學習上幫助其他同學,但是卻很難去向別人求助。畢業之後也是這樣,很多時候明明自己很需要幫助,卻總是不願意去開口。甚至當別人主動提出要給予幫助時,也無法順利而自然地接受。

然而這樣的行為真的應該被鼓勵么?只付出不接受的做法真的是上帝喜悅的么?

上帝怎麼說?

讓我們回到聖經看看上帝怎麼說。上帝教導我們要互相幫助,擔當彼此的重擔(加拉太書6章2節),而且也要我們互為肢體,在軟弱中成長(哥林多前書12章12-27節)。我們都明白“互相”一詞必須有兩個個體的互動。若所有人都不願意接受,那我們要去幫助誰呢?又怎麼可能互為肢體呢?

只給予不接受的背後是驕傲

上帝要我們樂於付出也要樂於接受。可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都有「接受障礙」呢?
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種思維模式的背後隱藏的其實是驕傲。是的!你沒有看錯,確實是驕傲!

我們害怕讓別人看到我們的軟弱,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軟弱。所以拒不接受幫助,以保全我們那脆弱的虛榮心。

這個領悟絕對一針見血刺到我的痛處。想來真的是這樣,我不願意去求助,也不願意接受幫助全都是因為我那個驕傲要強的心。

只給予不接受的人無法信靠上帝

只給予而不接受的人實際上是很難真正地去信靠上帝的。因為上帝要我們把最真實破碎的一面表現出來,好讓我們能完全卸下自己的重擔,全然地信靠祂。因此保羅才會說“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后書12章9-10節)。然而不曾接受別人幫助,也不願信靠他人的人如何能夠全然交託來信靠上帝呢?我們若不破碎,就不能真正認識主。

記得有一次我背負着掙扎很久的情緒來到教會的小組聚會。那時,我的內心明明已經疲憊到無法承受,卻仍然佯裝自己很堅強。彼此分享的時候我本來打算說些無關痛癢的事,但是內心卻有個聲音說我要真實地來到祂面前。就這樣我所有的防備體系瞬間崩潰了,我在兄弟姐妹面前哭了個痛快。我承認我需要幫助,我承認我一點都不堅強。

我很感謝上帝破碎了我,讓我看到驕傲的危險,並且讓我在祂的真理裡面被一點一點地重新建造起來!現在的我,經常會在無助時來到祂面前,呼求祂的幫助。我知道我自己真的是一無所有也做不成任何事情,若不是藉着主的力量我是寸步難行!我也會經常向弟兄姊妹尋求幫助。當我對生活有困惑時除了禱告之外我也會向他們尋求意見。弟兄姊妹給我的幫助和愛也讓我感受到了上帝的信實,也深刻體會到了互為肢體的那種親密的聯結。

欣然接受讓我們自由

當我放下驕傲時,就再也不用擰巴和糾結着那個可憐的虛榮心了。當我欣然接受幫助時,我也體會到了一種全新的自由。我承認我的軟弱和不足,全然讓基督來掌權我的生命!我也順服在祂的旨意里,要讓祂的能力在我的軟弱中得以彰顯!上帝要我們真實地來尋求祂,祂要我們軟弱,是因為我們認為的終點正是祂的起點。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耶穌也要你得到這樣的自由。你願意放下你的驕傲讓祂來掌權嗎?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關於十一奉獻的兩則小趣文

giving-up-the-last-of-my-savings

當我奉獻出自己最後一絲積蓄時

作者:Ethan Wong, 馬來西亞

翻譯:孔曉慧,中國

一個周日,我去教會參加禮拜。到了該奉獻的時候。通常,我沒有多少餘下的錢可以拿來奉獻,有時甚至一分都沒有。但是這周,我有種不一樣的感覺。上帝似乎想讓我做點什麼。於是我翻了翻錢包,發現只剩下一塊錢了。

這是我所有的積蓄,但是當我想起聖經中那個窮寡婦,她把一切養生的都投在了庫里(路2章:1-4節),我就拿出錢,放在奉獻箱里。這也是我最後的積蓄了。

沒過多久,坐在我前面的一個朋友忽然轉過身來。我剛才都沒注意到她坐在我前面。然後她對我說:“嗨,我剛想起來,我還欠你一塊錢!”。

就在那時我意識到上帝想要告訴我什麼。這聽起來是一樁小事,但卻啟發了我,它讓我記起上帝已經賜給我的所有恩典。天父想讓我們把我們最珍視的東西交給祂,作為回報,祂承諾會永遠供應我們的所需。

就在那天,上帝告訴我:「Ethan, 給予並不會讓你缺乏,因為我總會供應你。所以不要害怕」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god-provided-so-i-could-tithe

上帝供應我的十一奉獻

作者: Clare H,新加坡

翻譯:孔曉慧,中國

十一奉獻:把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獻給上帝的做法。

十一奉獻是一個敏感的詞,尤其對我這種已失業十個月的人而言。

幾個月前,我有機會做了幾個小時的臨時工並賺了210新幣。這筆收入對我來說很寶貴。雖然錢不多,但是我想還是要拿出一部分來奉獻。

可是還有其他花銷需要考慮。我和丈夫嘗試要孩子三年了。經過許多討論和禱告后,我們決定用這些錢來看醫生。醫生讓我吃三周的葯來改善身體狀況,醫藥費是135新幣。

一周以後,在一家購物中心,我看中了一個很適合我的背包。一番考慮后,在丈夫的支持下我決定買下那個包。做這個決定很艱難因為背包要花掉54新幣,對一對沒有工作的夫婦而言這絕對是一筆不小的花費(當時我和丈夫都被上帝感動,決定要休整一年)。就在之後的幾天,我在淋浴時被聖靈提醒,想起之前上帝是如何不多不少地供應我們一切需要的。

當時我只是無意間想了想這筆收入,決定算一算過去兩周的消費和應該十一奉獻的數目,就在那時我才驚訝地發現所有花銷數額竟然都被安排妥當。醫藥費和背包總共花費189新幣,最後還剩21新幣——而這恰好是十一奉獻應該拿出的數額(210新幣的十分之一)。

我一邊走出浴室,一邊大聲向上帝感恩,感謝祂豐富的供應和慈愛!上帝不僅給我提供看病的費用,還讓我能買一個需要的背包,而且留有剩餘的錢來奉獻給祂。

的確,在一切事上,我們都要將榮耀歸給祂!我好感恩被上帝賜福。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為什麼感恩可以治癒我們的「空心病」

why-thanksgiving-leads-to-a-fulfilling-life1

作者:Alwin T,新加坡

翻譯:Abby,中國

「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耶和華的名都該受讚美。」

有人說生活中最美好的往往是那些最簡單的。如同在繁忙的街道,看到一個蹣跚學步孩子的燦爛笑容;在一個炎熱的星期六下午,吹來的一陣微風;或意外接到好久沒有聯繫的老朋友的一通電話。最美妙之處還在於生活中其實充滿了這樣的時刻。

然而我們卻很難感激生活中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因為我們總是有賬單要支付,有任務要趕在截止日前完成,還有朋友和親人需要去取悅。但是,當我們重新審視如何因着感恩而過上有意義和充實的生活時,我們會獲益匪淺。感恩僅僅是一種對事物感激的回應?還是有更多呢?

如果感恩只是我們對所處境遇感激之情的外在表達,那麼當遇到顛簸不平的道路時(生活中總會磕磕碰碰),我們就會開始懷疑人生,感覺一切都糟糕透了。

然而,如果我們改變內心看待生活的視角,不再認為生活應該按我們想象的去進行,我們就會越來越少渴望擁有更多,而且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我們都能充滿感激。因為奇迹已經在人類歷史上發生了。這個奇迹實在是太偉大!它改變了我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起初在伊甸園的時候,我們看到男人和女人被創造之初是喜悅和滿足於上帝和祂的一切供給的。那時候一切都是完美的。當撒旦進來,引誘他們兩個人時,它在他們內心編織了一個謊言:你們不需要上帝的存在,你們有能力和上帝一樣強大,掌控自己的生活!於是乎,我們就開始有了對世上事物的渴望,然而這世界上的事物卻永遠無法真正地滿足我們。

在墮落之後,人類已然忘記了擁有與上帝的完美關係那種無限的美好。當生活全是關乎我和我要如何如何時,我們就發現自己時常陷入到失望和質疑中。

但是如果我們懂得,生活的重點其實是上帝,是要祂的榮耀便滿全地,我們非但不會感覺被辜負反而會尋求一切機會來讓祂喜悅!這樣我們就自由了,因為就算全世界都虧待我們,上帝永遠不會令我們失望和背棄我們。就算我們受到老闆不公平的對待,對朋友或者生活感到失望,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上帝如何用這樣的時刻,讓我們和身邊的人認識到祂的愛。

當我們開始用上帝的眼光來看待生活時,我們就會尋得充實和滿足感。我們信靠祂並且過着順服祂誡命的生活,因為這正是我們的命定。

感恩就是要記住,我們不再需要順應這個世界甚至我們自己。因為上帝是我們喜樂的源泉,祂的恩典夠我們用!

哥林多后書12章9節中這樣說,祂卻對我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讓基督的能力臨到我的身上。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追求舒適的生活,有什麼不妥嗎?

i-want-a-comfortable-life-anything-wrong2

作者:Julian Panga ,印度

翻譯:Abby ,中國

什麼樣的生活才算得上舒適呢?是剛剛好夠生活所用?還是有比所需的多一點點就好?又或是需要綽綽有餘?

這些年,人們對舒適生活的概念有了轉變。對老一輩人來說,有飯吃、收支平衡並有一點小小的積蓄以備不時之需就是舒適生活了。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這只是基本所需。

我記得,我小時候父母只買得起一輛摩托車。在當時的印度,大多數家庭日常上下班都是騎摩托的。幾年前,我決定用我的積蓄給他們買一輛小型二手車。但父母認為,車不是必需品,是奢侈品,他們用不到。他們認為積蓄要花在重要的事情上。然而對我來說汽車則絕對是必需品。

這大概反映出了現在的一種流行心態。如今,換一個更大更好的房子或汽車,用最新款的智能手機,度個豪華的假期,都是很常見甚至是必須的。 如果你走在印度任何大都市的街頭(這裡聚集了全世界最多的10-24歲的年輕人),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我是一個有工作的成年人,我可以負擔得起更好的生活方式」或者「享受舒適生活,有什麼不對的?這是我的個人選擇,又不會傷害其它任何人!」如今,全世界的年輕人都過着一種崇尚「更多」的生活方式——更多錢,更舒適,更奢侈。

在我看來,這些擁有遠超過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人卻不真正開心。相反的,那些看起來擁有很少的人反而更快樂。比如生活拮据的一家6口人擠在約翰內斯堡貧民窟的破舊小屋;亦或是5口之家蝸居在印度班加羅爾的城市貧民窟的一個10*10英尺的小屋,吃了上頓沒下頓。然而相比那些富有的人,他們擁有更燦爛的笑容。這使我更堅信:財富和舒適並不等於真正的幸福。

不過話雖如此,並沒有人因此就不去追求更好更舒適的生活了——基督徒亦然。那麼我們很自然地要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渴望舒適生活有什麼不對嗎?

我想從以下5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1.我們的依靠在哪裡?

讓我們來先看兩種關於舒適生活的流行說法。一種是足夠即可,另一種是過度奢華。當然,在聖經里並沒有任何的經文說我們不應該尋求生活必需品,像是食物,衣服和住所。值得一提的是,耶穌告訴我們不必擔憂,因為天父知道我們需要這些東西,只要我們求,祂就給我們。(馬太福音6章25-34節, 7章7-11節 )

這在主禱文中有恰如其分的描述: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這裡讓我們學習到的功課是在我們日常所需上倚靠上帝,單單地倚靠祂。

聖經中也的確譴責了那些迷戀和追逐錢財的人。對奢侈生活無節制的慾望會使人不惜一切代價來追求財富。這種痴迷會產生可怕的後果,正如耶穌說的:駱駝穿過針眼,比有錢人進上帝的國還容易呢。(路可福音18章24-25節)

若舒適的生活使你信靠自己比信靠上帝多,並帶來驕傲自負和自我滿足,那我們就應該避開它。舒適生活本身不是罪。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將財富用在為別人而不是為自己謀福利。因為當我們樂意以別人的益處為先時,才真的表明我們對上帝的信靠。

2. 我們的使命

路加福音9章58節,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棲身的地方。這裡耶穌是說祂甚至連生活必需品都沒有。但這並沒有阻礙祂傳道授課、醫治病人、幫助窮人和激勵那些被社會排斥和無助的人。祂履行父的使命,但是一路上沒有太過舒適的生活。

難道我們不是也參與在上帝的使命中嗎?是的,當然是,而且這是一個終身的使命,需要我們全心全意地投入並做出承諾。因此,如果我們的舒適生活阻礙了我們完成上帝的使命,那麼我們需要停下來,反思和調整我們的生活重心。把上帝的使命作為我們生活的中心才能幫助我們更專註於永恆的回報,而不是暫時的收穫。

3. 我們的奉獻

耶穌在回答一個有錢的年輕人關於如何可以承受永生的問題時候說:要遵守誡命。少年說這一切他從小就在努力地遵守。然而耶穌指出,他有可能遵守了他與鄰居關係的那些誡命,卻大大忽略了他與上帝的關係。簡單地說,他愛財富比愛上帝多,這嚴重影響了他與上帝的關係。這個問題的核心是他的心並不在上帝那裡。當耶穌說完,他就傷心地離開了,並不願意迴轉歸向上帝。

在馬太福音6章24節,耶穌也說,一個人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金錢。他若不是恨這個愛那個,就是忠於這個輕視那個。所以,如果說舒適生活是專註於金錢,並阻礙我們更進一步地認識和經歷上帝,那麼我們就處在疏遠和離棄上帝的危險之中。因為沒有什麼比上帝更值得我們全心全意地付出了。

4. 我們的服侍

耶穌毫不猶豫地脫去外衣,拿了一盆水,彎腰為祂的門徒們洗腳(約翰福音13章1-17節)。祂向世人展示了何為真正的謙卑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為別人而不是自己着想。像耶穌一樣,我們應該全心全意地榮耀上帝,無私地生活並慷慨地給予。

因此,與其積累財富和讓自己生活地更舒適,為什麼不利用現成的機會去愛和服侍那些弱勢群體呢?畢竟,照顧窮人、孤兒和寡婦以及受欺壓和被邊緣化的人是上帝賦予我們的責任!在甘於犧牲的服侍中彰顯的信心使得我們保持一顆順服,等候主使用的心。

5.我們的滿足

在如今這個高度推崇自我的世界里是基本不可能感到知足的。所羅門王在傳道書5章10節中說他貪愛錢,卻從來沒有因有足夠的錢而滿足,貪愛財富的人是永遠不會知足的。然而正如使徒保羅學會了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可以知足(腓立比書 4章11節),藉著感謝上帝的恩賜,我們也可以學會知足。與其為我們沒有的東西憂愁,不如滿足於上帝賜予我們的一切。

在澳洲待了12年後,我有了份收入豐厚的工作並且過着舒適的生活。但為了回應上帝的呼召,我放棄了這所有的一切,回到印度做基督徒事工。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定,走這樣的下坡路?

這是因為我意識到這個世界上的東西永遠無法滿足我。它們只會讓我們渴望更多,最終讓我們陷入失望、幻滅和毀滅的惡性循環中。我發現,只有當我把眼目定睛在我所有一切的源頭——我的上帝身上,我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目的和滿足。

因此,最終,我們要問自己的問題不是我們是否能過舒適的生活,而是我們是否過着真正喜悅和榮耀上帝的生活。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奉獻多少才不算少?

am-i-giving-enough-for-god

作者:Jenna Wiley,美國

翻譯:Eileen Shang,中國

“如果耶穌活在今天,他會有銀行存款嗎?”

“我到現在還沒還清助學貸款,日常花費卻照舊,這樣好嗎?”

“我是不是該給每一個遇到的流浪漢錢呢?可我身上從不帶現金。”

“上帝會支持我的401K養老金計劃嗎?”

“如果我持守十一奉獻,那我每周去三次星巴克是不是就不算罪了?”

我竭力追求在金錢上忠心敬虔。然而雖然我慷慨奉獻,但仍覺得自己做得不夠 。

我每年都有好多次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的全部家當分給窮人,自己不留一分。雖然我從來沒有真正做到,但是由於困惑於不知該怎樣處置這些錢和為我所擁有的這些錢感到愧疚,我依然在恐慌中捐出不少。

聖經中明確要求十一奉獻,但在我們所處的這樣一個追求“再多一點”的時代,光十一奉獻真的夠嗎?十分之一是不是只是奉獻的最低標準呢?上帝對於奉獻更多的人會不會有額外獎勵?我們該把錢奉獻給誰呢?我竟深深焦慮,焦慮自己是不是個合格的基督徒,也焦慮自己做得夠不夠。再加上我對錢財問題的困惑,我的基督徒生活有時就變成了充滿焦慮的噩夢。

為了節省開支,我不經常購物,只是偶爾旅遊,並盡量少在外面吃飯。但在奉獻問題上,我很慷慨,而且並不覺得十一奉獻像別人說的那麼痛苦。除去那段艱難時光(大學畢業之後以及拿到第一份薪水之前),我一直感覺生活舒適又愜意。

作為一名公立學校教師,按照美國的生活標準,我絕不是有錢人,但我知道我這樣的生活已經非常寶貴。因為世界上還有幾十億人非常貧困,過着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

因此,我肩負着一份奉獻的責任!

我知道我要盡心盡責地管理錢財,但我不是也應該變賣所有家產分給窮人嗎?那我該怎麼生活呢?我能享受我的生活嗎?應該攢錢買房子嗎?我可以把錢投在401K退休計劃上嗎?

幾個月前,我那一直很靠譜的車子忽然開始問題百出,恨不得車上每一處都需要修理,這裡400美元,那裡200美元……到了我需要考慮買輛新車的時候了。

去買新車的那天我壓力山大,倍感焦慮,因為我不知道我要做的是不是上帝所喜悅的。我猶豫着我是不是應該繼續開舊車,而把買新車的錢奉獻給有需要的人。耶穌難道不是會這麼做嗎?

問題不在於奉獻多少錢

我想在所行的一切事上討上帝的喜悅,我知道上帝可能會喜悅我有這樣的想法,但我並不確定我的種種焦慮也同樣能取悅上帝。因為在這樣的焦慮中我並不能享受上帝所賜的自由。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那些焦慮,所背負的那些愧疚,並不是上帝定意所賜的,上帝對於我的心意本是何等豐盛!是的,我應該經常慷慨地施與他人,抓住一切可以祝福別人的機會,但我不必把這些事情看做是親近上帝的前提條件。我相信我的奉獻和付出,無論是多是少,只要是出於愛並在基督里的自由,都必蒙上帝悅納。

相比要奉獻到某個具體的數額才算“足夠”,難道上帝不是更看重我有一顆喜樂、樂意奉獻的心嗎?

我開始真正意識到,這更多的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與心的問題。經過長久的思索和禱告,我開始明白問題的核心是:我誤解了恩典的意義。

我能奉獻的,我能付出的,永遠都不夠多。

靠我自己,所做的永遠不夠好。

我可以變賣所有家產,我可以一無所有,但如果沒有耶穌的寶血,我所做的一切都不夠。

也就從那時起,我開始不再糾結於金錢,而是定睛於恩典。

當我不再追問“我的奉獻夠多嗎?”“我的付出夠多嗎?”的時候,我才能夠慷慨地幫助他人,完全是出於對上帝的愛和對他人的愛,而不是出於得到上帝的稱讚。

我的財產並不是我的,我的存款也並不屬於我。這些都是上帝許可我來管理的恩賜。我相信,即使我做得不完美,上帝的恩典也足以蔭庇我,祂必會引領我的道路。

我祈禱自己能以上帝的心為心,能有上帝的眼光;我祈禱上帝能打開我的眼睛,讓我看見祂放在我生命中的各種機會,讓我帶着一顆愛和恩慈的心去奉獻。

*401k 是美國一項由僱主出資的退休儲蓄計劃。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18歲的聖誕節我終於受洗了!

person-371015_640

作者:梁維芸,馬來西亞

至今為止,我最印象深刻的聖誕節是在我18歲那年。因為在那一年的聖誕節,我受洗了。

依稀記得,從教會開放報名聖誕受洗那日起,我的心裡就十分忐忑——我是否應該受洗?或許對別人來說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只要你愛耶穌,並且相信祂,那就受洗。但對於從記事以來就接觸信仰的我來說,受洗的意義格外重大。可能是因為未信主的父母認為基督徒受洗與否並不是那麼重要,所以他們不讓我在少年時期受洗。可是他們允許我在18歲成年時可以自己做決定。因此還未受洗前,每次看到其他朋友可以到聖餐台前領聖餐禱告,心裡就是一陣羨慕。當我一人坐在座位上時,彷彿自己是個外人。這種情況也導致我在每個聖餐主日都想要「翹」崇拜。如今,我18歲了,我是否要立刻受洗呢?這不是我從小一直想要完成的事嗎?可心裡總有一個奇怪的感覺,到底我想要受洗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能夠領聖餐,還是只是想要在聖餐主日的時候沒有那麼彆扭?這種心裡的控告讓我對受洗猶豫不決。

然而在不斷的禱告和身邊弟兄姐妹的鼓勵之下,我還是填下了受洗報名表格。那一刻的心情有些戰兢又有些興奮。擔心的是我是否真的準備好了,興奮的是我終於可以對外宣告我是基督徒了,感覺自己做了一個人生重大的決定。

在完成了受洗班的課程之後,就是要預備心在聖誕崇拜上接受洗禮。但平安夜那晚,我徹夜難眠,心裡還是有些焦慮。因為我仍然認為自己偶爾有小任性、會發脾氣、會軟弱、會跌倒,很多缺點導致我還不能為主做美好的見證,我自認為我不配擁有這個記號。於是我開始禱告,和上帝說了好多話,求祂接受這樣不完美的我。

終於到了洗禮那天,來到了崇拜洗禮的環節,當我的名字從領會的嘴裡念出時,我大步地向台上走去、跪下。牧師用水輕輕按在我的頭上三次,那冰冷的感覺從頭上襲來,一下子讓我的腦袋清晰了許多。「願你一生都忠心服侍主。」會友領袖在給我頒洗禮證書的時候,帶着微笑對我說。這時我才醒悟,無論我是多麼不完美、不管我覺得自己哪裡不行,只要我願意,上帝早已接納我。上帝愛我們,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或我們得活出完美的生命。祂無條件愛我們,因為祂就是愛,而我們是祂的兒女。約翰一書4章10節告訴我們,「不是我們愛上帝,乃是上帝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做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當我們來到基督跟前,祂就已經洗凈我們的罪,成為新造的人,為我們預備了豐富的生命。因此我們不再需要認為自己不配,不足,而是靠着上帝的愛來肯定自己吧!想起前一晚的那些掙扎,不禁覺得自己有些好笑又有些幸福。

距離受洗已經過了兩年,現在回想起來那天的過程和感覺依舊曆歷在目。感謝上帝在聖誕節給了我這份終身最有意義的聖誕禮物。受洗后的這兩年我努力讓自己在生活里服侍主、服侍人。當然,我還是會有缺點,偶爾還是會氣餒會失望會抱怨。然而不同的是,我願意在軟弱后重新靠主站立,學會認認真真地把每一次的重擔都交託給祂。而這更讓我看見,當我願意將自己擺上時,祂竟然也願意使用我這個對於陌生環境較為內向的人去做關懷事工。主的恩典真是奇妙!在各種訓練會和栽培課程的塑造之下,我也更了解了聖經里的真理及與上帝保持良好關係的重要性。靈里的成長也讓我一次又一次地經歷上帝的奇妙作為。

若是你現在也有和從前的我一樣的擔憂,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接受上帝的愛與更新吧。

最後,祝我自己重生后的兩歲生日快樂,也願你我一生都忠心服侍主。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