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施比受更有福」?你確定?

what-really-happens-when-you-give-more-than-you-receive作者:Raphael Zhang,新加坡

翻譯:陳琳,中國

我們都很熟悉這句話:「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章35節)

但是為什麼呢?這不是有悖於常理嗎?畢竟,當你給予的時候,就要耗用自己的資源,它可能是身體方面的,金錢方面的,或者是情感方面的。難道不是接受會更好嗎?誰不喜歡收到禮物,受到關注和得到讚賞呢?

單單讀耶穌的話可能會讓我們誤以為給予很好而接受不好。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耶穌的意思是說接受是祝福,但是給予是更大的祝福。

那些接受多的人,給予的也多

我的內心卻並不太認同耶穌所說的。有好幾次,我覺得我很難把金錢、精力或時間奉獻給上帝或其他人,尤其是在我覺得自己都不夠用的時候。

當然,我不是說無論自身的處境怎樣,我們都要放棄所擁有的一切。我們當然需要關心自己,和儲備自己的資源。 「堆聚有時」,「保守有時」(傳道書3章5-6節),未雨綢繆一點錯都沒有。

然而我發現自己對於給予的掙扎源於一個更深的問題:在我的內心深處,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得到了多少,對於我所擁有的一切我也並不滿足。

當一個有罪的女人進到耶穌吃飯的屋子,用香膏抹祂的腳(路加福音7章36-50節)時,耶穌說因着她許多的罪都被赦免了,她就能給予許多愛。祂接著說,「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路加福音4章7節)

當我覺得很難給予愛的時候,是因為我忘記了從上帝那裡得到了多少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必須找出並解決是什麼讓我忘記了上帝給我的極大的恩典、慈愛和寬恕。

我意識到,當我明白上帝給了我如此之多時,我就更願意把愛給祂和其他人。只有當我真正明白,上帝已經厚賜百物給我享受(提摩太前書 6章17節),我才能成為一個“捐得樂意”的合神心意的人。(哥林多后書9章7節)

以下幾點是我在選擇給予時所學到的。

1、有施,才有得

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邏輯。如果每個人都堅持不付出,要從哪裡接受呢?但如果每個人都選擇互相給予,那麼每個人都可以得到。這難道不是一個雙贏的狀態嗎?

2、給予有助於我們學習知足

「我真的需要這個嗎?」每當我猶豫要不要給予的時候,我都會這樣問自己。幾年前,我向上帝保證不再買任何新襯衫,褲子和鞋子,除非是我真的很需要。看一眼衣櫃,我就告訴自己已經足夠了;我要治死在地上的慾望,那些想要看起來很好,想要贏得別人讚美的慾望(歌羅西書3章5節)。因為如果我想學習為了上帝的國度,明智地管理錢財,學習“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書6章6節),那麼我就不能屈服於這樣的慾望。

這樣做,我可以把我的錢用在真正有需要的地方。有一個跟我交好的老婦人,在街上賣紙巾維持生計。從金錢角度衡量,她比我窮。然而,儘管她自己沒有很多,我卻看到她慷慨喜樂地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在這個方面,她是富有的,她的做法激勵着我要更多地給予。

有時,我會毫不猶豫地給她一些錢。但是有時,我發現自己不願意這樣做,因為我覺得我自己也沒有足夠的錢。在那些時候,我就問自己:「我是真的需要這些錢嗎?」然後我意識到不管我是否需要,她對金錢的需求肯定比我大。畢竟,我能有多少損失呢?不過就是在那個月的餐食上少花費一些罷了。於是我就大膽地給予,並且每一次我給她錢的時候,我都能感受到給予的喜悅。

3、給予有助於我們相信上帝的供應

每當我擔心給予后可能會遭受缺乏,上帝就用祂美妙的方式給我及時的供應。它可能不總以我期望的方式,在我預期時間發生,但我總能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上帝的信實。

這讓我真實地體驗到了上帝在瑪拉基書3章10節中的應許:「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

我在天上的父是耶和華以勒(「耶和華必供應」的意思);祂知道我所需用的,祂信實地供應我。因此,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要相信」這些東西都要加給我了。」(馬太福音6章8節,32節,33節)

4、給予讓我們更了解上帝

我相信上帝呼召我們去給予,是因為給予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祂。天父賜下祂的獨生子給我們(約翰福音3章16節);又讓我們到耶穌那裡(約翰福音6章37節);祂還把聖靈賜給我們(路加福音11章13節;約翰福音14章26節)。聖子給我們聖父的啟示(約翰福音14章6-9節;馬太福音11章27節),讓我們傳和平的福音,叫我們合一,才得以進到父的面前(以弗所書2章13-18節)。聖靈叫我們想起耶穌的教導(約翰福音14章26節),將受於耶穌的告訴我們(約翰福音16章14節);祂也給我們在各樣的服侍上不同的屬靈的恩賜。(哥林多前書12章4-11節)

在給予時,我們能更多地明白上帝的心意。就好像是參與我們所愛之人喜歡的活動可以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他們一樣。事實上,上帝的話告訴我們,生活的主要目標是了解和認識主(耶利米書9章23-24節)並通過在團契里學習祂的生平經歷,來更多地了解和認識耶穌。(腓立比書3章10節)

5、給予是來自上帝的禮物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當你熱情地在歌曲中敬拜時,你確信無疑地知道,這就是你被造的理由——為的是要讚美上帝。我有過。那時,我會覺得我好像已經實現了我人生的目標,我心中充滿感恩,感謝上帝創造我並讓我能夠享受對祂的欣然敬拜,我相信這也是祂所賜的美好禮物。

想象一下被某個人深深地愛着卻不能用任何方式去回報這個人,那該是多麼悲慘的一件事啊!愛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能夠回應給你愛,並為你付出如此多的那個人。我非常感謝上帝在創造之初就給了我回應祂的能力——無論是用讚美的歌聲,還是獻上我的時間、金錢和精力。

因此,我明白了給予不僅是在榮耀上帝,它本身就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上帝不需要我們給祂什麼,但是當我們回應祂的時候,我們就會經歷喜樂。祂也悅納我們回應給祂的愛。這就如同雖然父母不需要,我們仍然很樂意報答他們的恩情一樣。

於是,我明白了耶穌為什麼說,「施比受更為有福。」當然,給予和服侍有時,接受和休息亦有時。我們要學會用上帝賜給我們的智慧好好管理資源。

好好思考一番,給予根本就是上帝給我們的一種快樂和特權。所以不是我們必須給予,而是我們樂於給予。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如果聖誕節不快樂

when-christmas-isnt-the-happiest-time-of-the-year

 


作者:Laura Morgan,美國

翻譯:湘穎,中國

看多了Hallmark頻道歡樂而俗氣的電影結局,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期待這樣一個聖誕節——全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雪花在最恰如其分的時候飄落,而且下得不多不少剛剛好。

但是,對許多人來說,聖誕節並不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反而是最艱難的,雖然這樣的事實可能不太適合描繪在聖誕賀卡上。

對我來說,這個季節永遠停留在四年前—就在聖誕節的前五天,一場大車禍差點要了我的命。那是我和家人對死亡認識最清晰的一次,而且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活着擁有的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一大家子團聚的時候,也是衝突和矛盾顯現的時候。我小時候每年跟表兄妹們準備基督誕生的戲劇就是個極好的例子。在決定要排練這部戲不久,我們就會發生分歧。爭論大多是關於究竟讓誰來當導演,馬利亞的驢子要做什麼造型,聖經故事當中的一些細節應該是怎樣的,以及哪些部分要演哪些不要演,等等。通常,最後一次綵排都會以馬利亞和約瑟互不說話告終。

我們的基督誕生戲雖小,演員和導演卻都很「大牌」,所以從一開始就問題連連。比如說定角色這件事兒。有一年,我5歲的表弟就說,他要拒絕扮演「智慧的牧羊人」了,因為看起來太傻了!

同時,我們的演職人員還不乏臨開場罷演的。我家寄養了許多寶貝嬰兒,有時候正好碰上,就可以借來在我們的劇里演出,讓我們的劇里有一個活的寶寶耶穌,而不是道具。在這種情況下,馬利亞或者三博士中的一個或兩個就會爭着搶着要成為抱着小耶穌的那個人。

所以,幾乎每一年,我們的劇都會有意無意地反映出聖誕節的一個特點:能成都是上帝的恩典,充滿驚奇 。我們若是能夠對一起出演的夥伴們更加寬容和有愛,倒或許就能把真正的聖誕精神表現得更準確了。

雖然現在我們覺得當時對自己的小聖誕劇懷着演百老匯大劇的期待有些幼稚可笑,但事實上,我們仍然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聖誕節抱有高度的期待,如果現實不如所願,我們就非常失望。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它可能仍然是你最美好的日子之一。它充滿了溫暖的時刻,還有意義非凡的禮物。但它離完美似乎還差得很遠,而且會讓你清楚地認識到此地並非天堂。

今年,來個改變如何?不要期待任何事情都是完美的,笑對問題,努力用感恩去填滿你的心。把你的焦點從「我想要….」轉向上帝給你的最好的禮物——耶穌的救贖上。讓愛從我們裡面涌流出來,這愛就是我們對上帝的最好的感謝。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上帝修復我和父親的關係

father-656734_640

作者:沈思含,加拿大

小時候,對爸爸的印象是,他是個冷漠的人。每天下了班回到家就坐在客廳看報紙和看新聞。那個時候時時刻刻陪伴我的人是媽媽。所以我和媽媽的關係很親密,和爸爸則比較生疏。我從小就知道爸爸在認識媽媽前,離過婚,並且與前妻有一個兒子。因為前妻的家庭很強勢,讓他們的兒子隨母姓;離婚後,孩子也跟着媽媽。這也許是爸爸心中的一個遺憾,所以我有一個像男孩子一樣的名字,而且小學時一直都是剪短髮,以至於我一直對於這件事感到耿耿於懷。

因此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覺得爸爸其實是想要有個兒子。我總是想,如果我是個男生,也許他會更開心,更幸福,會更愛我一些。這種感覺漸漸地在我心中留下了傷害,讓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也缺乏安全感。這也導致我在高中時期封閉自己,總是通過競爭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後來,高二結束后,父母送我出國到加拿大留學。然而留學的第二年,我被診斷患上了憂鬱症。那時,隨着治療,我對醫生說出了我心中藏得最深,最扭曲的感受。原來我認為我爸爸不愛我,只愛錢。在我小時候,只有媽媽陪伴在我身邊,而爸爸只重視我的成績 ,認為他無非是想我長大了可以幫他掙錢。我把我人生中所有的失敗都怪給我爸。我怪他不愛我,怪他希望我是個男孩,怪他希望我成功只是為以後能為他賺錢。然而醫生當時怎麼回答我,我已經記不住了。只是後來病漸漸好了,這件事也被我忘了。

一直到我念完大三,一位朋友邀請我去他們教會的夏天營會。在營會中,我認識了上帝,而且在上帝的感動與帶領之下,從露營回來后,我就決定去教會認識這位上帝。

因着認識了上帝,且在祂愛的感動下,我慢慢去探索這個埋在我心中很久的問題。在某一次的主日學說到了靈魂爭奪戰的主題——我們的價值由什麼來決定?撒旦讓我們活在恐懼中,讓我們只知道用追求功名來獲得自我價值,而競爭和自棄就是這個過程的兩種方式。這讓我想到自己先前的經歷,我不就是一直靠自己去競爭,結果患上憂鬱症而自棄嗎?然而後來我認識了上帝,也明白了我們愛是因為祂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

透過讀經禱告,我可以更多地感受到上帝的愛,從而能因着這個愛來愛自己,接受自己。慢慢地,我也可以感受到其實爸爸在以他的方式,且全部的愛來愛着我們。因着爸爸努力工作,勤儉,我們才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在我3歲的時候,我很喜歡鋼琴,於是爸媽把存摺上一半的錢拿來買鋼琴給我,實現我的鋼琴夢。不止如此,當時我的憂鬱症很嚴重的時候,媽媽一度看不見希望。她問爸爸,如果我一輩子這樣,該怎麼辦?然而爸爸卻說,如果我一輩子這樣,他就養我一輩子。這些都是媽媽後來才告訴我的,當我聽到爸爸做的這些事時,感動地哭了。現在偶爾跟爸爸聊天,也可以感受到他的關愛。他總是教導我,日後要找個能自食其力,愛我,對我好的人。我才明白,其實他們一直都在為我付出,以他們所有能做到的來愛我。

雖然現在爸爸還未信主,脾氣有時還有點暴躁,但他還是那個愛我的人。然而人的愛是不完美的,在上帝的感動下,我明白了父母那不完美的愛,因此我能懷着滿滿的感激,也以上帝的愛來愛他們,並期望讓爸爸日後也能認識到上帝的那完美的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甘心樂意)

我只是想要一把主廚刀,結果卻資助了個非洲小孩

i-didnt-care-about-starving-kids-in-africa作者:Jonathan Malm,美國

翻譯:陳琳 ,中國

在一個聖誕節的早晨,我們全家聚在一起。即便我們家大多數兒女都結婚並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我們還是期待打開禮物的那一刻。

在我的願望清單上只有一條:一把鋒利的廚師刀。我想要一把切番茄時候滴汁不漏的刀——這才是一把真的好刀。

我先是拆了一些不重要的禮物,拿到了一些禮品卡。最後終於到了要拆那個大盒子了,我猜裡面裝的一定是我所期待的禮物。我小心翼翼地打開禮物包裝,不想表現得太過急切。但是看那個盒子一眼,我的心就沉了。

盒子是從國際希望會——一個幫助發展中國家貧困兒童的組織寄來的。真是好極了……我的父母以我的名義資助了一個飢餓的非洲兒童,而沒有給我買聖誕禮物。

我非常失望。但是我還是強裝很感激的樣子。我打開盒子,想看看他們到底資助了哪個孩子。結果發現那個盒子僅僅是用來裝我想要的刀而已!他們根本就沒有以我的名義去資助小孩子,只是碰巧看到那個盒子在屋裡沒什麼用就拿來包裝我的禮物了。

你可能會覺得終於得到了心裡迫切渴望的禮物,這下我應該很高興了吧。然而並不是。我徹底地看清了我醜陋的內心:我簡直是太自私了!這個領悟刺痛了我。

在接下來的節日慶祝活動中我一直坐在那裡,反思我墮落的品行。我曾經以為我是一個好人,我以為我很慷慨。但事實上,我的內心完全是自私的。

在交換禮物臨近尾聲的時候,我做了一個決定。我不要再讓自私佔據我的心了。

我徑直回到家,打開筆記本電腦,搜尋了「國際希望會」,我選擇了一個孩子並且資助了她。我要根除我生命里自私的雜草。

從那時起,我開始關心Dusabimana,她是我資助的來自盧旺達的小孩。最近她學會了讀和寫。現在我能收到她親筆寫的信,讓我覺得尷尬的是,她寫得比我還好。在她最近的一封信里,她建議我去讀箴言3章5-6節。我喜歡透過她的視角去看世界,也喜歡得到她的鼓勵。我從來沒有想到我跟她的關係會變得如此緊密。

說實話,一開始的時候,我並不是真的關心她。我資助她只是因為我受不了內心的愧疚感,所以必須做一些善事。

耶穌告訴我們,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馬太福音6章21節)。如果我想要我的心慷慨,我就必須慷慨地施捨我的錢財。雖然我並沒有因為每個月給出38美元而感覺自己多慷慨,但是我相信我的心最終會被改變。現在我很高興地告訴你它確實改變了。

在之後的生活中我也無數次在做這樣的決定。每當我覺得內心有自私在萌動的時候,我就立即拿出支票簿。我真的不在乎錢去哪兒了,因為那不是重點。重點是我需要用給予來改變我的內心。

當然,我還沒有完全根除我自私的本性。也許在我還活在世界上的時候永遠無法根除。但是當我把現在的心和過去的心對比的時候,我知道我已經邁出了巨大的一步。隨着我撒下的種子生根、發芽、長大,我的心也變得更加柔軟。我要繼續清除在我內心肆虐生長的自私雜草,並且要看到更多好果子生根發芽。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從不願意饒恕到饒恕,或許只是這5點的距離

5-facts-that-helped-me-choose-forgiveness作者:Ching,新加坡

翻譯:薛意珩,新加坡

我們每個人受到傷害時的反應不同。有些人會反擊,有些人會生悶氣,有些人則從別處尋求安慰。

有時,我們會在受傷后心存怨恨,最終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

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過破碎的關係?一個你無法原諒的人,比如某個說過狠話的家人?

我明白這樣的感受。在我的家庭里,怨恨和不寬恕是常態。我花了28年的時間才學會寬恕自己的家人。在那段時間裡,我發現了與我無法饒恕他人相關的幾點實事:

A.願不願意饒恕,是當事人自己的選擇

一個母親批評自己的兒子對姐姐懷恨多年。他反駁:「如果那麼容易的話,你為什麼不寬恕你自己的弟弟?」他魯莽的言辭讓母親很震驚,母親喊道:「不可能!你知道他對我做了什麼嗎?」孩子接着問道:「那你又怎麼期望我能寬恕我姐姐呢?」男孩其實是在模仿母親,做出了不寬恕他人的決定。

我們經常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用不饒恕來「懲罰」傷害過我們的人。 不幸的是,往往最終受到毒害的是我們自己。

B.不寬恕的靈會讓我們窒息

不寬恕的靈像雜草,它削弱我們的力量,耗盡我們靈魂的生氣。它耗損我們的身體、智力、情感和靈命。然而,我們經常還是在怨恨和寬恕中選擇前者,而這實際上是在為那些讓我們窒息的雜草施肥。

C.不寬恕的靈令人難受,我們卻放不了手

是不是很奇怪,我們雖然討厭苦毒(畢竟,它描述了最令人厭惡的味道!)卻又被它吸引。我們為什麼會選擇消耗我們能量和「使骨枯乾」的東西(箴言17章22節)呢?若苦毒和不寬恕的靈那麼使人不愉快,那它們為什麼那麼令人難以割捨呢?

耶穌傳講的關於寬恕的信息讓人難以置信。他告訴門徒們要原諒那些一再得罪他們的人(馬太福音18章22節)。這個信息與當時的世界觀是衝突的,現在也如此——以牙還牙一直都是常態。但耶穌從頭到尾都樹立了寬恕的典範:為了使我們的罪得到赦免,祂甚至獻上了自己的生命。正因如此我們要學會寬恕他人。

 

在我自己學會寬恕的過程中中,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單憑自己的力量,我無法做到寬恕。

我聽過無數關於寬恕的講道,讀過很多此類書籍也參加過不少以此為主題的營會。但是,我仍然無法也不想原諒傷害過我的人。多年來,我有幾次嘗試原諒他們,但每次嘗試都只持續了幾個小時,之後怨恨和苦毒又捲土重來。

單靠自己的力量原諒他人不止困難,而且還不可能。

要想達到超自然的結果就需要用超自然的方法。當我們覺得得罪我們的人不值得被寬恕的時候,就要祈求聖靈來幫助我們。 依靠祂,把我們的不原諒交託給祂。

2.在安全的環境中,我們 l會更容易寬恕。

在《苦難和上帝的用意:苦痛帶來的創傷&上帝的醫治》一書中, 基督教心理學家Diane Langberg寫道,有人曾問她,為什麼一個與有習慣性暴力行為的丈夫生活的女人無法從她受虐的創傷中走出來。Langberg回答:「我們還在經歷的事情,我們無法走出來。」

眾所周知,當我們感冒時,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防止發燒、受寒和鼻塞惡化。 我們必須等到疾病結束后,才能開始康復和恢復體力。

同樣的,如果我們的怨恨源自創傷經歷、被虐待或被施暴,那麼我們首先要尋求安全和穩定的環境。這可能需要我們搬出來住或採取其他行動以確保我們的安全,例如通過保護令或向有關當局報告。生活在遠離創傷的安全場所,會更容易開始寬恕和醫治的過程。

但是搬家並不一定是現實的,尤其是當涉及其他親人的時候。而且我們大多數人不一定會面臨這種極端的情況。更多的時候,可能我們只是需要嘗試原諒親人的不合理行為。當我們無法脫離環境本身時,可以找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專業輔導員或有相關資格的牧者來幫助我們。

3.在團體的幫助下,寬恕最容易完成。

當我們保持孤立時,苦毒往往會加深和惡化。但在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團體中,我們可以從那些寬恕過別人的屬靈導師和信徒身上學習。屬靈導師可以幫助我們認出怨恨的源頭,並監督我們克服生活中不寬恕的靈。

然而,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坦誠並願意展現脆弱的一面。對另一個人完全敞開。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卻是必要的一步。

如果我們還沒有找到這樣的團體,讓我們禱告上帝會藉著祂的恩典,把能夠陪伴我們的屬靈家人帶到我們的生命中。

4.寬恕是每天要做的選擇。

我們都會遇到這種情形:在嘗試原諒他人時,卻被一些事情觸發回憶,讓我們再一次受到傷害。因此,寬恕是一種不斷的,有意識的,每一天都要做的選擇。每當我不願意寬恕並開始怨恨時,我需要再次降服在上帝面前,讓聖靈在我身上工作。

每天與基督同行,禱告我們願意寬恕他人,並依靠祂的力量來寬恕吧。

5.得到了寬恕的人能寬恕他人。

「受過傷害的人也會傷害別人」,這在我工作的社會服務部門裡是個普遍的說法。這意思是說有時遭受過某種傷害的人,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相同的傷害加給他人。

耶穌基督來就是為了打破和扭轉這個惡性循環。祂的死和復活救贖了墮落的人類,使他們得倒寬恕,並藉著他們的生活成為祝福和寬恕他人的管道。

得到了寬恕的人能寬恕他人。

有時,與我們最親的人往往是我們最難原諒的。我的導師曾說過:「事工從家裡開始」。我想補充一點,在家裡的事工可能是最難開展的。

但我知道,最終苦毒和不寬恕會導致靈命的枯竭和莫大的痛苦。我也知道,藉著上帝的恩典,我們能夠寬恕傷害過我們的人,並過着沒有苦毒的生活。

寬恕是甜美的。即使它可能需要幾年或幾十年時間。讓上帝幫助你我學會放手吧!因為我們已經被祂寬恕,現在我們也要學着變成一個寬恕他人的人。

我已經開始了這個旅程,也還在行走。你會和我一起嗎?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車禍后,我的第二次長大

road-166543_1280作者:Xueying,馬來西亞

發生車禍

2011年8月20日,在我二十六歲生日後的第八天,我發生了一場很嚴重的車禍。

那天是周六上午,我與一位女同事相約到郊外旅遊。當時由我來開車。在出發的路上,一位巫裔老伯伯駕着休旅車,因駛錯了車道,迎頭撞上我們。

那位老伯伯受了一點傷,塗了葯就出院回家;而我們則受了重傷,被救護車送往醫院急救。

手術后,我們都被送進了加護病房(ICU)。然而我的同事,在首晚就重傷不治。我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手腕和頸項被許多喉管纏繞;右手腕的骨頭碎裂,所以被置放了一個金屬片。而車子因為被撞得很嚴重,被拖去摧毀了。

當我的父母聽到我發生意外的消息后完全接受不了。他們哭過,也去求神拜佛,終日心驚膽跳。我的親戚、朋友和同事們收到消息后也都紛紛趕來探望我。

一個禮拜之後,由於加護病房的床位有限,我被轉去了普通病房。兩個月後,仍舊昏迷不醒的我出院回家了。

剛回到家時,我終日沉睡在床上,需要靠吊管來灌入營養。許多人都有來探望我,包括教會的牧師和弟兄姐妹。他們會抓住我的手為我禱告。感謝主,兩個月後,我終於醒了。然而我們的挑戰才真正開始。雖然我醒了,但由於腦部受傷導致我完全沒有意識。那些來探望我的人有嘗試跟我聊天,但我卻都無法回應,直到後來才慢慢恢復意識。

pic1

照片:車禍后的作者

第二次長大

我壓根兒沒想過,自己會變回像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似的,所有以前輕易就能做到的事都得重新學習。像喝水、喝奶這些簡單的事情我都做不到。我的爸爸希望我可以學習喝奶,於是就把我的吊管取走,媽媽則就邊用奶瓶喂我,邊像哄孩子似的對我說:「來,吞、吞、吞。」約莫一分鐘后,我才成功把奶吞下去。

當時的我因為左腦神經受過傷,要從床上坐起都非常費力。這是因為腦部神經受傷,會導致人的活動受阻。那時的我,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躺着,還是躺着。

就這樣,我的父母陪伴着我,重新學習,重新長大。

出院數個月後,我拿起杖架學走路。一直到現在我都忘記不了原來走路對一個神經受傷的病人來說,是如此艱難。走個一步兩步,就得停下來休息,再走另一步,一天大約可走數百步。

當時的我感到很疲累,一直覺得是自己在撐,卻不知道原來自己可以依靠主耶穌。直到某一天,一位教會的姐妹給我買了一本聖經。她說:「雪盈,等妳有精神的時候就可以讀讀聖經。妳對生命的所有疑問,都可以在聖經里找到答案哦。」

其實我小時候就有去過主日學,也特別喜歡唱詩歌,大學時亦有去過教會。但是,雖然我知道耶穌是誰,卻從來沒有真正認識過祂。我會禱告,可都是在考試和成績放榜之前才會禱告。然而,現在的我完全不一樣了。我需要知道,為什麼我的生命要經歷這麼難熬的過程?連同我關愛的人,都跟我一起受苦……所以,在學走路的日子裡,我也開始讀起了聖經。

我深切記得讀聖經的第一天,我隨意翻開就讀到一個我永遠都會記得的經文: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后書 5章17節)

頓時,我心裡充滿了力量。這個主耶穌的教導,讓原本鬱鬱寡歡的我,重新被燃起了希望。我很感恩上帝祂是如此地愛我,並告訴我,我是新造的人。所以從那刻開始,每當我感到想要放棄時,就會對自己說:「不要哭不要氣餒,上帝為大家都開了一條路,忠信地跟着走,就對了。」

我出事前是在一間公司當電子工程師。自從開始讀聖經,出事之後的二千多個日子裡我絲毫沒有碰過電子科技,反之卻非常熱衷於福音的知識。我每天翻開聖經,學習上帝的話語。每次讀後都會思考,並竭盡所能去跟隨。

因着耶穌基督,生命漸漸被改變

我在車禍后的五年裡,跌倒過五次,是狠狠地摔在地上的那種。那種痛,讓我眼淚一直掉個不停。

記得,第五次跌倒是我在睡房裡失去平衡,狠狠摔地。我左手腕的傷疤劃過了牆角,頓時血流如注,非常痛!我呆坐在地上,因為我仍然沒有能力自己從地上站起來。我只能在慌亂當中,閉緊着眼睛禱告,對上帝說:「求求袮救我,我好痛喲!”」

這時,一首二十一年前在主日學里唱過的歌——《我雖軟弱,但主堅強》,在我心中響起來。這讓我頓時變得堅強起來。我拿起身旁的衛生紙擦抹自己的手,告訴自己等一會兒疼痛就會過去,別怕,坐在地上等待爸媽過來攙扶吧。

十分鐘后爸爸進來房間,看到我坐在地上他馬上把我扶起來,問:「妳怎麼會坐在地上?頭有疼嗎?」然後他看見了地上幾團沾鮮血的衛生紙,感到非常難過。

我反過來安慰他說:「沒頭疼,一時不小心就跌倒了。您好強壯哦,一下子就把我扶起來了!」

感謝主耶穌,用我生命的歷練,徹底的改變了我。以前的自己非常地悲觀,思想也很黑暗。然而現在,主把我從黑暗中解救出來。跟隨着主的光,我凡事都覺得感恩,也明白了人生道路上,難免會遇到難關,但靠着主耶穌我能勝過。

為主做見證

對一個住過加護病房的人來說,活着就像是奇迹。上帝的救恩,讓我看到了活着的希望;而這希望就是傳遞上帝的福音。

由於我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新村,村裡的人大部分都是佛教徒,亦有親戚是靈媒。然而因着主耶穌對我的救恩,讓我能有機會去認識祂。所以我現在也正在很努力地學習祂的話語,努力地跟大家介紹主耶穌,希望能讓大家有機會聽到這福音。後來,我們教會也開始向我們小鎮及新村的居民,介紹主耶穌基督。

不止如此,在2015年的聖誕節前夕,在爸媽的陪同下,我扶着杖架到教會的聖誕慶祝晚宴做見證。

我以自己的故事來訴說主基督對我的救恩,以及因為祂的愛,我所做的改變。我就像一隻受過傷的蝴蝶,靠着主的恩典活着,也散播着這事實。我也用“蛻變”這詞形容自己這經歷:當蛹的時候有許多困難和挑戰,可是變成蝴蝶后,就可以勇敢地翱翔,積極地散播主基督的福音了。

pic2

照片:作者九歲時在台上做見證。

數個月後,我終於由扶着杖架到可以完全放下它,小心翼翼地走上教會二樓參加聚會了。

雖然我父母不反對我的信仰,也願意來認識主耶穌,可卻仍然像往常一樣上香拜神。我曾經對此感到無奈,且無助。可是後來,主耶穌教會了我一件事,就是勤力地散播福音,一定會有收成的: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加拉太書 6章9節)

pic3

照片:作者車禍后畫的圖

現在經歷過這些事,我明白了生命真正的意義。我會永遠積極地傳揚主的福音,期望能用這福音去照亮大家的人生路。不論會遇到什麼困難,主叫我們放心,信祂,就夠了。

「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份了。」(希伯來書 3章14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我的敬拜蒙上帝喜悅么?

does-my-worship-please-god作者:Jesse Schmidt, 加拿大

翻譯:Iris,中國

我是個超級容易分心的人。有時候只是短暫的分神並不影響做事兒,但是漸漸我發現這個壞習慣竟然開始在我最不希望被打擾的時候出現——在禮拜天敬拜上帝的時候 。

這種狀況時常出現在我開始關注聚會的外部環境之時。比方說,當我所去的教會剛好是演唱會風格的敬拜(燈光很明亮,音樂很吵,樂隊很專業)時。雖然我也許在跟着唱或者隨着節拍鼓掌,我的腦子裡卻已經滿是對這種敬拜方式負面和批判的情緒了。我的關注重心並沒有放在上帝身上而是被周圍其他的事物上。

我越是深入思考我為何會在這樣的時候那麼容易分心,就越是開始思考起敬拜本身。到底我們所說的敬拜指的是什麼呢?

根據牛津大辭典,敬拜是「明顯的敬畏與愛戴之情」。我們應用自己的整個生命來敬拜上帝。在約翰福音4章23-24節,耶穌教導我們要用心靈和誠實拜,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

我是否已缺乏這樣的敬拜精神-尤其是當我在教堂唱讚美詩的時候?經文里的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如何能夠知道自己的敬拜是蒙上帝喜悅的?

用心靈敬拜祂

用心靈敬拜意味着全心地敬拜。我們敬拜上帝,無論是歌唱讚美還是在生活中的敬拜,都需要有發自內心真摯的熱情和愛。沒有這些,我們的行為和言語都是空洞的。

這就意味着無論我獨自一人在小屋裡歌唱抑或是在教會裡,我對上帝的讚美都應當是一樣的。當我們專心於上帝,其他外界的因素——我們的感覺或者我們生命的境遇都不會影響我們對祂的稱頌。不論我是剛經歷了最糟糕的一天還是處在一個每況愈下的境況中,我都一樣可以讚美祂。

有一個故事一直激勵着我,在使徒行傳16章24-25節,保羅和西拉在獄中唱詩讚美上帝。即使在他們狹小的監獄隔間里,在苦難和迫害的景況里,他們依然得以全心讚美上帝。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完全是出於他們內心對上帝那份真摯懇切的愛。

但願我們的心能夠像保羅與西拉那樣。但願我們能夠學會在任何環境和遭遇中都稱頌上帝。

用誠實敬拜祂

用誠實敬拜上帝就是為著祂的身份敬拜祂。耶穌說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約翰福音14章6節)。換句話說,我們需要了解上帝的品格和身份。

對我來說,對於我並不熟悉了解的人,我根本無法發展出深入的情感和建立更深的聯結。如果我沒有跟祂建立過個人的親密關係,光憑着唱歌讚美敬拜祂,我無法說出這位上帝有多麼的好。單靠從別人那裡聽說祂的樣子,我們是無法熱愛讚美上帝的。我們需要與祂建立個人的關係。

若是光歌頌讚美上帝卻沒有對於祂真理和品格的認知,這讚美只能流於煽情與自我感覺良好的虛浮表面。我可以在教堂大聲歌唱,每首歌曲爛熟於心然而卻沒有與上帝的親密關係。這當然不是上帝所期待的。

所以,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就是培養一顆熱愛上帝了解上帝真實品格的心。我們需要花時間與祂相處。通過持續讀經,花時間專心禱告,培養與祂之間的關係,我們將很自然地擁有對祂真摯的敬拜。我們會因為了解而更愛祂,會因為愛祂而更渴望敬拜祂以及看到祂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上帝,我可以做什麼?

conifer-1850227_640

作者:吳詩蕊,馬來西亞

曾經,我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我只是每個禮拜固定上教會、參與小組聚會,偶爾分享見證等,卻從來都不曾想過自己「可以」為基督做什麼。每當跟朋友見面時都只是很平常地吃飯、聊天,聆聽他們訴說在他們生命當中所遇到的問題,然後再與他們分享我個人的看法及意見。就只是這樣而已。

當面對非信徒朋友,我也不會特意在他們的面前傳福音,提起聖經的某個經節,或是告訴他們「上帝可以幫助你」。因為我認為,即使上帝的話語是那幫助我勝過生命中的每一個問題和挑戰的關鍵,但對非信徒朋友來說,「上帝」只是一個名詞、一個很抽象的存在。所以,我常常會以人的思維,去限制上帝要在人的生命中做的善事。

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位朋友再次和我聊起他所遇到的難題,我聽了之後,因為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就以我所經歷及聖經如何教導我的來鼓勵他——某些時候當遇到問題,不是馬上就能找到迎刃而解的方法,有的時候是需要耐心等候的。

結果,我這個朋友居然回答說:「就好像上帝有祂的時間,對吧?」當他提到上帝,我感到非常訝異。因為他除了把聖經當文學作品來讀過,以及知道我是基督徒之外,並沒有真正接觸過這信仰。後來他又繼續說:「我聽了你的分享,感覺有一盞燈照亮了我前面的路。」

是的,上帝的話語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照亮我們前面的道路。(詩篇119篇105節)而我們則是「世上的光」(馬太福音5章14節),是要為主作見證的。感謝上帝透過我與這位朋友分享的時刻,在他生命中所動的善工。

雖然自那次的談話之後,我們也沒有機會再見面。只有偶爾透過訊息聯繫彼此的近況。但是上帝愛世人,祂同樣也愛我這位朋友,祂依然繼續在他的生命當中動工。他在生活中仍然遇到許多的問題,但他記得我是一個基督徒,記得我的分享,知道我相信一位上帝,所以他也開始尋找他所遇到的問題的答案,最終發現了上帝才是那答案。

的確,上帝有祂的時間。今天,我的朋友也成為了一名基督徒。我們彼此間的談話不再單單是生活中的難題,我們還一起分享和見證上帝在彼此生命中的作為。從這經歷,我才明白上帝是主,我只是一個被上帝使用的器皿,我被造是要為主作見證。祂的作為是我無法測度的,唯有等候祂、相信和禱告,且當我願意踏出一步時,上帝也願意透過我,哪怕只是小小的分享來影響對方的生命。即使看不見我在人身上所灑下生命的種子,終有一天上帝會使它發芽成長。

現在的我,不再將自己局限在一個框框里,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虔誠、沒能為上帝做什麼,或沒有為上帝活出很偉大的見證。如果真的認識上帝,就會明白祂創造我們是要彰顯祂的榮耀,「在人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馬太福音19章26節)!所以,即使我什麼都不是,可能可以為上帝做的事有限,但上帝看的不是我們的能力,即便是普通的分享,祂也仍使用。我仍可以向世人見證上帝的榮耀、分享上帝的福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甘心樂意 )

完美的上帝祂不是完美主義者

god-is-not-a-perfectionist作者:Raphael Zhang, 新加坡

翻譯:陳琳,中國

「又一個清晨,我從對美好的渴望中醒來,卻不曾擁有,」美國詩人瑪麗·奧利弗這樣寫道。多年來,我一直深深贊同這句話。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和內疚、羞愧做鬥爭。我很想在上帝面前走義路,但卻總是跌倒。即使我很多次告訴祂我不會再犯罪,但過不了多久,我又再次跌入罪里。

我實在不想要這些負罪感,於是我決定做一個完美主義者。我琢磨着如果我把所有事情都做對並且把所有話都說對了,人們就會認可我和喜歡我。我需要他們對我的肯定,需要他們告訴我我不差,告訴我其實我已經很好了。

有一次,我在教會小組聚會中分享,我感到生活就是在永無止境、精疲力竭地地追求一個我永遠達不到的目標。小組長說:「你可以選擇堅信上帝的話,或者堅持你的感覺。」這些年中,我體會出了他話里的真理和智慧。

上帝不是完美主義者

很多年前的一天,這個真理忽然浮現在我腦海:「上帝是完美的,但祂不是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者說:「在任何時候,你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須完美無缺。任何一個破壞這種完美的小瑕疵都會把事情搞砸。」

我意識到如果上帝是完美主義者,在亞當夏娃犯罪的時候,祂就會立馬滅絕人類,因為祂不會容忍受造物上存在或遺留着任何缺陷。祂也不會給我們自由意志,因為這樣我們就不會犯錯。祂會成為一個操控者,掌控着我們的一舉一動,不允許任何錯誤的事情發生。

然而,上帝不是那樣的。相反,祂「乃是寬容我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后書3章9節)。祂給了我們自由意志,即使這意味着我們不一定總是會選擇愛祂。

上帝也能容忍過錯。確實,「完全」是我們所要追尋的理想目標(馬太福音5章48節),但是上帝知道我們不會永遠不犯錯。祂看重的乃是我們的奉獻,和努力追尋祂的心。

上帝看重奉獻

我們所欽佩的大衛王,主這樣說「他是合我心意的人」(使徒行傳13章22節),但他的一生並不完美!他犯了姦淫和謀殺罪,又自作主張數點人數,不討上帝喜悅。

我記得當我看到上帝如何描述大衛時是多麼震驚。上帝說:「他完全歸於耶和華他的神」(列王紀上11章4節)和「我僕人大衛,遵守我的命令,一心順從我,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列王紀上14章8節)。

真的嗎?可是大衛犯了那麼多罪啊?

那一刻,我明白了上帝看到的完美非同我所看到的。換做我,是不可能對大衛有如此高的評價的。然而,上帝就是那樣看待他的一生。

雖然大衛的一生並不完美,但每一次犯罪,他都願意在上帝面前認自己的罪,(詩篇51章2節;撒母耳記下24章10節)。那是他全心全意相信上帝的印記,也是上帝所看重的。

上帝看重饑渴慕義

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一個人是無罪的。約翰一書1章8節說:「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上帝的話明白地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如果上帝是完美主義者,那我們所有人都不合格,祂不會接納任何人。

然而,經上也告訴我們「在光明中行,如同上帝在光明中」(約翰一書1章7節)。該如何理解我們不完全,但仍能在光中行走呢?我相信唯一的可能就是上帝已經為我們做好了準備,當我們跌倒時,祂會幫助我們重新站立並與祂同行。

這就像是比賽中的跑步者。跑步者可能會跌倒數次,但這並不意味着他被取消資格。他仍然可以站立起來,繼續向前並跑完整場比賽。我相信上帝看重的是我們在跌倒時能不斷站起來繼續跟隨祂的決心。

上帝藉着耶穌寬恕我們

因為耶穌基督的寬恕,我們才能在跌倒后再次站立起來。聖經告訴我們,「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一書1章9節)。

過去的我,一直無法完全接受上帝寬恕了我這個事實。每當我陷在罪里,我就感到無比內疚、自責、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非常羞愧,不敢也不想去親近上帝,因為祂是聖潔的,而我卻是污穢的。但是每當我像亞當夏娃犯罪后那樣躲避上帝的時候,我就會墮落一段時間。

從那時起我明白了,當我犯了罪時我第一個要去的地方就是「上帝施恩的寶座,」這樣我才可以「得憐恤,蒙恩惠,作[我]隨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章16節)。在那裡,我可以從我的內疚中找到解脫,尋得自由。

從那時起,每當我陷入罪中,我會立馬走向十字架,因為藉着耶穌的寶血,我就完全得到寬恕。我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覺,而是選擇全然地相信上帝的應許——向祂認罪,在祂信實公義的裡面,祂不僅赦免我的罪,還要洗凈我一切的不義,使我「乾淨」,「比雪更白」(詩篇51章7節)。

上帝是永遠良善的

正因為這樣,我不斷地向主獻上感恩。是怎樣的恩典,讓上帝為了要作你我的父而犧牲了祂唯一的愛子?(哥林多后書6章18節)每當我思想這一點時,都會被上帝的大愛折服。

我不可能總做出對的選擇,但我堅信上帝永遠是良善的。當有羞恥感對我說“我不夠好”時,我就提醒自己,因着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承受的,天上的父在祂愛子的裡面接受了我(以弗所書1章6節),又傾倒祂的大愛,讓我成為祂所愛的孩子(約翰一書3章1節)。

當有負罪感對我說,「我又做錯了事情」時,我提醒自己上帝總是因着祂兒子的寶血來寬恕我的罪。現在我是光明之子(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5節),雖然我還會時不時地犯錯,我知道眾光之父(雅各書1章17節)給我恩典,讓我繼續走在光中。

因此,我能用使徒保羅的話說:「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向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章13-14節)。

所以我不再認同瑪麗·奧利弗的說法。然而,也有一些日子我又回到過去完美主義的習慣里。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有所成長,現在我可以宣告:每天早上,我心切慕尋求上帝,祂總是對我那麼好(詩篇42章1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完美主義)

跟男朋友大吵一架后,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愛…..

the-day-my-boyfriend-and-i-fought作者:Edna Ho, 馬來西亞

翻譯:詹啟聖,台灣

男朋友簡直要把我氣死了。讓我暫且用T來稱呼他吧。

事情是這樣子的,一個周末,我父母來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我的畢業典禮。我很興奮,因為T從來沒有見過我的父母,我覺得這是讓他們見面的絕好時機。

然而不巧的是,T在同一時間要去參加他一個好朋友的婚禮。這個朋友是他在澳洲念書時認識的,這表示會有許多多年未見的朋友回來馬來西亞參加這個婚禮。而T很期待能夠見到他們。

我的父母親在吉隆坡待了兩個晚上。第一個晚上,T告訴我他必須要跟澳洲來的朋友一起,我開心地答應了,因為我心想,第二天他應該可以陪我的父母。

第二天是星期天,做完禮拜之後,我又參加了好幾場敬拜團隊的排練,所有活動結束之後,我收到父母發來的短信,問我們晚上是不是要一起吃飯。我轉身問T,令我驚訝的是,他搖搖頭回答說:「我覺得身體不太舒服,我想我還是不跟你爸媽吃飯了。」

我非常失望,但我嘗試體諒他的難處,所以我馬上回信息給我媽說我們不能一起吃飯了。媽媽回復說:「我很失望」。

T開車載我們幾個人回家,在等紅綠燈時,他突然轉身問我:「你還要跟你爸媽吃晚飯嗎?」我搖搖頭。因為我父母住的飯店離市區很遠,而我又沒有開車。接着T竟然問我說:「那你要跟我一起和澳洲回來的朋友一起吃飯嗎?」

我張大眼睛難以置信,他竟然膽敢說自己生病不跟我爸媽(可能是他未來的岳父岳母)吃飯,然後跑去跟澳洲回來的朋友一起?

車子停在我家門口時,我們在車上吵了起來。我跟T說我媽媽很生氣他沒能一起吃飯,然後他就氣憤又懊惱地哭了起來。最後,為了彌補過失,他說:「好吧!那我們現在就去見他們。」

「你不是說你很累么?」

「是很累,但我也不想讓他們失望。」

「現在已經太晚了。」

我實在太生氣了,無法再跟他說話,就直接下了車。當時我的腦海中閃過各種念頭。我問我自己,過去那些浪漫跟甜蜜的感覺都去哪裡了?跟他在一起是不是個錯誤的決定?他怎麼會變成這樣?他原來可不是這樣的!

第二天,我們發短信互相轟炸。在一切都說開之後,我才意識到我太快對T做了評斷。他不敢跟我父母親見面因為他覺得自己狀況並不是那麼好,害怕沒有辦法給我爸媽留下好印象。他寧願跟澳洲的朋友混在一起因為在那裡他不會有任何壓力要「表現」什麼。另外,其實我們也早就訂好機票要去我家鄉看我父母的。

又過了一天,T到我家來,我們和好了。當晚上帝給我哥林多前書13章4-8節這段經文。這段經文我其實很熟悉,但那天晚上,這段經文對我而言變得意義頗豐。

如果T讀到這篇文章,這是我想對他說的:

愛是恆久忍耐——當你還不是我希望的樣子時,我願意學習忍耐。但是按照上帝的時間,你會一天一天變化更新,榮上加榮。(哥林多后書3章18節)

愛是恩慈——願我對你在言詞及行動上都滿有恩慈。

愛是不嫉妒——我不會因為你與朋友們享受快樂時光而感到嫉妒。

愛是不自誇——我不會比較我們兩人誰強誰弱。

愛是不張狂——我不會比較我們兩人然後想是誰配不上誰。

愛是不作害羞的事——當我言詞尖銳時,請原諒我。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希望我沒有要求太多。

愛是不輕易發怒——希望我沒有那麼容易被觸怒,不要太敏感。

愛是不計算人的惡——願我不要執著於對方過去犯的錯。

愛是凡事包容——我要保護你,保守你的尊嚴,你的身、心、靈。

愛是凡事相信——我會永遠相信你的話。

愛是凡事盼望——讓我們一起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

愛是凡事忍耐——遇到困難時讓我們不放棄。

愛是永不止息——上帝的愛永不止息。當我們軟弱時,上帝是剛強的,祂的能力得以覆庇我們(哥林多后書12章9-10節)。

偶像劇的那些浪漫情節不是真愛。真愛是自我犧牲——為了你所愛的人犧牲你的時間、你的利益、你的精力。真愛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你都選擇留在你的終生伴侶身邊。

但願我對T的愛能如同耶穌對我倆的愛一樣。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完美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