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恩典墮落症

asia-1177122_1280

作者:雨恩,馬來西亞

某天晚上參加教會的禱告會時,傳道說到人心的一種病——恩典墮落症,而我就是重症患者之一。我是個二代基督徒,有一對敬畏上帝、大力服事的爸媽。上帝很賜福於我們家,我在其中也領受了許多恩典和愛。然而我卻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對於上帝所賜下的恩典,我總是以為理所當然,不只從沒真正地向上帝感恩,有時甚至會揮霍恩典。

申命記8章17節說道,『恐怕你心裡說:『這貨財是我力量,我能力得來的。』』這段經文深深地抓住我,因為我心裡確實偶爾會覺得,很多東西都是靠我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得來的。我的驕傲更讓我在遇到沒把握的情況時會想要靠自己,用自己的方法來處理事情。然而我教會的傳道提醒我們,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不是我們『應得』的,也不是『理所當然』的,更不只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因為我們虽然可以很努力,但若没有上帝的带领和賜福,我們就什麼也沒有。

直到有一天出車禍,我才真正看見了原来上帝的愛是何等的大、何等的深,何等地超乎我們想像地臨到我們生活的每個層面。而我也因此重新思想上帝在我生命中赐下的恩典。

那天,一切都來得太突然了。我和另外兩位朋友出門,我坐在其中一位的機車后座,另一位則自己骑一台機車。当出發不到5分鐘,意外就在眼前發生了。一輛機車突然冒出來,並在彎道上超車,結果把獨自騎車的朋友給撞倒了。我坐在救護車上,完全反應不過來。後來才想到,其實那輛涉事司機也差點撞到我們。然而感謝主,硬腦膜出血的朋友在观察一天后便轉到了普通病房。

透过这场意外,上帝重重地提醒我,平安不是我想像中那麼理所當然的。我們每一天可以有平安,都是上帝的大手在保護我們。出院後,受傷的朋友仍行動不便。借着照顧她生活起居,我意識到,當我們身體健康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時,哪怕是呼吸、洗頭、吃飯等小事,全都是恩典,都是值得我們向上帝獻上感恩的。

同樣的,由於從小到大都不需要為信仰付出什麼代價,所以才讓我覺得上帝的愛、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拯救、以及可以去教會敬拜服事都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上帝提醒我,其實有很多恩典是我白白領受的。上帝很賜福於我們家、我不用面對家庭攔阻等,一切都是恩典!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捨命,更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以弗所書2章8-9節,『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感謝上帝用祂長闊高深的愛挽回我,讓我對生命和祂的恩典有更深刻的體會,也謙卑地知道一切唯有倚靠祂,並且都是從祂而來。我的靈命也因此重新有了心跳。我想,『恩典墮落症』或多或少是许多人常見的文明病吧,然而處方籤就是每天好好起來操練感恩,具體感恩、深度感恩、用『心』感恩。所以,让我们一起向上帝感恩每個當下吧!

『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6-18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教會生活)

我的面癱日記

face

作者:天堂鳥

去年聖誕節不久,我發現自己的臉部肌肉突然不聽使喚,甚至沒辦法眨眼和皺眉,就連咧嘴而笑都變成一種奢望。

那時醫生告訴我,我得了Ramsay Hunt綜合症。這是一種周圍性面癱,由潛伏在顏面神經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當身體免疫功能降低時,潛伏的水痘病毒就會侵犯顏面神經。

當時,我感覺右側的臉部肌肉僵硬,半邊臉幾乎動彈不得,說話有點口齒不清,喝水嘴角還會漏水。最可怕的是一側的眼睛無法緊閉而變得很乾澀,視力也變得模糊。醫生特別囑咐我,睡覺時要用膠布把右眼皮粘起來,好讓眼睛能密合。如果眼睛過度乾燥的話會引起結膜炎,嚴重的話還可能傷到眼角膜,導致永久性視力下降。

醫生也沒信心
我問醫生,是不是病毒去除了,面癱的問題就會好了呢?他一臉同情地說,這很難說,治癒機率的高低全看個人的免疫力和自愈力。神經線的修復,沒有一個醫生能說得准。有些人只恢復了一些,有些人痊癒了80%已是很好的結果。也就是說,若我沒有百分之百的痊癒,我的臉部表情以後就會變得有點怪怪的。那位基督徒醫生竟然還對我說:“回去禱告吧,上帝是最大的醫生。”

剛發病的前幾天,我似乎還不怎麼感到害怕,因為我想上帝是能使瞎眼看見、瘸腿行走、甚至能使死人復活的主,我這個病對上帝來說是“小問題”,難不倒祂的。但隨着面癱的情況越來越糟,加上看到自己那歪斜的臉,我不禁越來越害怕:萬一我的臉從此就這麼難看怎麼辦?如果上帝讓我以後留下這張怪臉見人,我又怎麼受得了?

於是我上網讀了很多資料,只要是對此病症有幫助的復建方法我都試着去做,像是嚼口香糖,用臉部按摩器刺激我的肌肉等等。但絕大部分的研究報告都說這個病的預後效果不佳,許多人會留下後遺症且無法完全恢復正常。當時我的禱告就是求上帝完全醫治我,且不要留下任何面癱的後遺症,然後我要將榮耀歸給祂。

煎熬和考驗的時刻
在生病期間,除了生理上的不適,更多的時候是心裡的煎熬和信心的考驗。我是要選擇信靠上帝還是相信那些評論呢?我要感恩的是,藉著這場病,我再次經歷到上帝的慈愛和祂的同在。上帝的話語在我最軟弱時候給予我極大的安慰和力量。在我最沮喪的時候,靈修時主給了我一段經文:“疲倦的人,我必使他振作;愁苦的人,我必使他滿足。”(耶利米書31章25節,聖經新譯本)

接着,在我服高劑量的藥物病情卻似乎不見好轉時,身邊有人來告訴我說,若我不照着她的方法去治療,我的病恐怕不會好。這時我的心情又再次跌落谷底,而上帝也再次讓我看到另一節經文:“‘女兒,放心!你的信使你痊癒了’。從那時起,那女人就好了。”(馬太福音9章22節,聖經新譯本)。這句話提醒了我,要憑信心不憑眼見,我不需太在意或相信人所說的話,唯有上帝的話語是可信的。

猜猜我最後究竟有完全好起來嗎?感謝讚美主,我在1個半月後痊癒了。在生病期間,有許多的基督徒朋友和同事都迫切地為我代禱,這也讓我非常感恩。上帝是垂聽禱告的上帝,祂顧念我的需要,憐憫我的軟弱,使我的病沒有留下什麼後遺症。最重要的是,我若不說,沒有人看得出我曾得過面癱,真是要大大地感謝主啊!

學習的功課
病好后,回想這次的經歷,我問自己:“上帝要藉此教導我什麼功課呢?”

看到病重時的那幾張照片,我還是會心有餘悸。我會得面癱,自己也該負點責任。我確實不在意自己的健康,讓身體長期勞累,卻不懂得喊停。發病前的半年,我感冒了好幾次卻繼續上班,不懂得放鬆,讓身體休息。聖靈提醒我, 身體是上帝的殿,不顧惜自己的身體也是得罪祂,這是不討上帝喜悅的。

再來,我學會要凡事交託,因為主說:“你們所有勞苦擔重擔的人哪,到我這裡來吧!我必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聖經新譯本)。身體免疫能力低,與心情有直接的關係。若總是情緒低落,身體的自愈力就不好,也較難康復。在生病的期間,主教導我要將一切的憂慮和重擔交託給祂。祂更賜下話語不斷地鼓勵我,使我不致灰心絕望。

最後,我學會了要完全信靠上帝,相信凡事都有祂美好的旨意,為要叫我得益處。這世界會有許多的聲音在影響着我們,許多人會說服我們他們是多麼有能力可以幫我們決解問題,但其實只有上帝才是大有能力的,祂是位那統管萬有的主宰,祂才是值得我們信靠的對象。我了解到,無論是順境或逆境,祂都在我的生命中掌權,我只要專心仰望主就足夠了。

願將一切頌讚和感恩都歸給那位最大的醫生。“ 耶和華啊!求禰醫治我,我就得醫治;求禰拯救我,我就得拯救;因為禰是我所讚美的。”(耶利米書17章14節,聖經新譯本)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教會生活)

如何看待教會領袖的失敗

When-Our-Church-Leaders-Fail-768x460

作者:Kezia Lewis, 泰國;翻譯:Jaslyn,新加坡

最近,教會領袖失敗的新聞已成家常便飯。我們不停聽聞牧師欺詐、侵吞教會的錢財,或捲入色情、婚外情的醜聞。

聽到類似的消息時,我們往往會給這些領袖定罪。若與他們來自同一間教會,我們可能會與他們撇清關係,或當著全世界的面批評他們。我們受到了傷害,所以自然想以傷害償還傷害。一個朋友曾說:「受了傷的人會傷人。」因為這些領袖犯了錯,令我們大失所望,所以我們覺得,為他們給我們造成的痛苦懲罰他們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我們或許可以有更好的回應方式,比如:

向他們彰顯愛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章34-35節)

當我們教會的領袖犯錯時,我們應該對他們彰顯愛。我們不為他們犯罪找借口,也不袒護他們,更不包庇他們讓他們免於承擔後果,但是,我們也不需要踐踏他們。我們不應該因他們判斷的失誤就把他們描黑。

怎樣才能做到這樣呢?一種方法就是不要說三道四、流言蜚語。我們可以從家中開始,為孩子豎立榜樣,彰顯對領袖的弟兄之愛。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我們往往會喋喋不休,並想挖出這些教會領袖更多的「缺陷」。我們也可能會在教會或小組聚會時說要為他們禱告,結果以說他們的壞話告終。

當我們在孩子面前有這樣的行為時,我們會讓他們覺得說是道非是可以接受的行為。我們把失敗的領袖描繪成一直計劃在教會進行大肆破壞的惡棍,把他們塑造成怪物;我們忘記他們行過的善,只記得他們的錯誤;我們把他們活埋在他們的罪中,卻忘記他們在上帝面前的身份。

為他們禱告

因為站在最前線,教會領袖會面臨更多的屬靈攻擊。撒旦費勁心思力求拆毀他們,因為知道當他毀掉上帝教會的領袖時,他就能挫傷和削弱領袖之下的會眾。當一個領袖失敗時,我們甚至可能會失去一些基督里的弟兄姊妹,因為他們對上帝和祂的教會完全失望了。

因此,我們不管何時都應該為我們的領袖禱告。當他們失敗時,我們更應該為他們禱告。我們不應該讓仇敵得逞,屈服於他的戰術;我們也不應該把我們失意的領袖雙手奉送給他。相反,我們可以把領袖托舉起來交給耶穌。

牧師和教會領袖同我們一樣都是人——他們有自己的爭扎,也和我們一樣受到誘惑。正如我們不用自己做過的決定來定義自己,我們也不能用他們曾經做錯的決定來定義教會領袖——我們的真實身份在耶穌那裡。是的,我們會犯錯,會作出糟糕的決定,但失誤也許是和耶穌建立更加親密關係的開始。讓我們禱告這對我們的領袖來說,也是如此。

陪在他們身邊

當我們教會的領袖失敗時,我們應該陪伴在跌倒的弟兄姊妹身旁,這是對他們顯示愛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接近他們,為他們禱告,並幫助他們從殘局中復原,讓他們能夠重新站起來。我們不要把他們從生活和教會中隔絕,因為現在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耶穌。

曾經有位朋友對我說:「你的丈夫不是上帝。他會犯錯誤,也會傷害你,就像你也會犯錯誤並傷害他。畢竟,他是人。」這個建議給了我力量,讓我可以恩待我的丈夫,就像他也體恤我一樣。保守我們,使我們婚姻堅固的是我們與耶穌的關係。唯有耶穌是完美、無可指摘的。

我相信相同的道理也適用於我們的教會領袖。我們很容易把他們看成不會犯錯、完美無暇的人——我們不覺得他們會犯錯,並忘記他們不是上帝。我們忘記他們是有瑕疵的,並且會出錯,因為他們畢竟是人。

因此,當(不是如果)他們陷入困境時,不要感到震驚,不要吝嗇恩典。與其遠離他們,好像他們實在骯髒難堪,不如奔向他們,扶持他們到耶穌那兒。我們只需要看看自己,就會想起自己並沒有比他們潔凈多少,但耶穌還是認為值得為我們犧牲。

即使他們失敗,耶穌也還是愛我們教會的領袖;祂會原諒他們,並在最黑暗的時候陪伴他們。我們也可以這樣做。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教會生活)

你還在對教會失望嗎?

3-Reasons-Why-People-Stay-Away-From-Church-768x460 (1)

作者:Yosua Andreas,印度尼西亞;翻譯:鍾林君,中國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就遇到很多人拒絕相信耶穌,也不願意去教會。當他們跟我分享背後的原因時,我往往不知該如何回應。但是他們的看法讓我開始更多思考上帝的話語。我認為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想法,並學會如何給出解釋,好正確地回應他們。以下我想與大家分享我遇見過的三種情況。

一、認為教會裡的人都很懦弱、膽小

一個曾經定期去教會的朋友跟我講,他之所以不去教會了,是因為「教會裡的朋友都很沒趣。你叫他們跟你一起逃課,他們說不行;讓他們跟你晚上一起出去玩,他們說太晚了;讓他們在考試的時候彼此搭把手,他們也說不可以。不像我現在的朋友們,那麼勇敢,讓我自己都覺得更膽大,更強大一些。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沒人敢瞧不起我或找我麻煩。」

有一段時間,我不斷地思考這位朋友所說的「強大和勇敢”到底是什麼意思。他好像把“強大和勇敢”與一些越界的行為等同了起來,比如說考試作弊。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做一些不應該做或是有風險的事情才算是有勇氣呢?為什麼遵守規則或規矩就變成了「懦弱」、「膽小」?

聖經告訴我們,「強大」、「勇敢」可以如保羅、司提反——不惜一切代價,堅持活出上帝的話語,而不是以叛逆來體現自己的勇氣。即便冒着生命危險,他們也都選擇控制自己的言行,堅守自己的信仰。

作為基督徒,我們如果真的渴望自己活出上帝的真道,就要學會接受上帝的做事方式。這也意味着當別人告訴我們不要做一些不正確或對自己無益的事情時,我們需要接受意見。如果我們期待的是大家對我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什麼都好說的話,我們必然不能如願。

二、認為教會裡的人都很虛偽

「我不想去教會,因為那裡的人都很虛偽——連牧師都是!」你是不是也經常聽到別人這麼說?很不幸的是,這是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我們必須得承認教會裡沒有完美的人。很多基督徒(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沒能活出自己的信仰。但如果你仔細想想,有哪個地方是沒有偽君子的呢?我們會因為周邊的朋友影響不良或導師懶散而退學嗎?我們可以選擇換一所學校,可是誰又能保證,其他學校就沒有這樣的人呢?不管到哪兒,我們都會遇到難纏的人、虛偽的人、或言行不一的人。

雖然這不能構成基督徒不活出信仰的借口,但是如果我們的生活完全取決於周邊人的狀態,我們遲早都會想要放棄和退縮。比起周邊的人如何,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清晰的目標,知道自己為什麼做或不做一些事情。例如,如果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拿到學位的話,我們就不會因為身邊的朋友有問題而放棄學業。

如果我們去教會的時候清楚地明白大家都是需要上帝的罪人,並且我們都是一同行走在靈命成長的旅程中,我們可能就更容易接納他人的不足了。但如果我們抱着一種自以為義的態度,並且期待教會裡的每一個人都生活得完美無瑕的話,我們必然會失望。

三、認為教會裡的人不講邏輯

一位鄰居有一次跟我媽媽講,她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並且覺得耶穌也只不過是凡人。她的理由是:「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的話,為什麼我那麼窮,孩子那麼不聽話?」

我想,鄰居這樣想的一個前提認定是:「只要這個世界上有惡與苦難存在,上帝就不可能存在」。讓我們首先一起來看看上帝是否存的問題。有很多仔細觀察這個世界的人都承認上帝的存在顯而易見。亞里士多德認為所有的運動都源自一個原動者。他認為我們所看到的運動背後都有一系列事件使之發生。而這一系列事件又由一個可以使其他物質運動,但自己恆定不動的對象產生。他將這一對象稱為原動者。

當我們看到一部手機時,我們會認為手機是隨機產生的嗎?當然不會。我們知道有人通過一定的程序將其製作出來。同理,這個世界所有存在的事物也明顯地證實這個世界有一位創造者,一位原動者,也就是上帝祂自己。聖經很清楚地在羅馬書1章20節闡述了這一點。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如何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惡與苦難呢?為什麼上帝好像沒有在危機中回應我們的禱告?我在聖經《約伯記》中找到了答案。撒旦試圖用苦難來讓約伯懷疑上帝的存在,但約伯仍然相信上帝是他生命的所有者,並且在難題接踵而至時仍相信上帝。最後,約伯終於對上帝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識:上帝是賜生命的主,也是世間一切,包括我們的苦難的掌權者。

一個更為驚人,更為美麗的事實是,我們有一位能完全明白我們任何經歷的上帝。成為人的樣式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時候,主耶穌自己也經歷了情感上,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折磨。但凡我們覺得上帝拋棄了我們,或是離我們很遠的時候,請記住,主耶穌自己被掛在十字架上時,也經歷了天父轉臉不看祂的時刻。

我們或許該調整一下自己的想法。只有當我們帶着一顆饑渴的心來到教會,並想更多認識上帝的公義時,我們才會因上帝自己而滿足(馬太福音5章6節)。如果我們去教會只是想要滿足自己的期待,我們終究會失望。

你有沒有認識的朋友正對教會失望呢?讓我們用溫柔與愛心向他們陳明真理,並幫助他們把焦點重新聚集在上帝身上吧!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印尼文原文發表在雅米印尼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教會生活)

當你對某位弟兄或姐妹感到惱怒時…

face-1370955_640

 

作者:勇者,馬來西亞

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總是會產生一些衝突,在教會裡也一樣。澳洲宣教士John Edmiston曾在他的文章(The Market, The Kingdom And The Terrorists)中指出,很多時候我們會對其他基督徒的行為感到惱怒,是因為我們和他們有著不同的處事方式。

我的室友是一位基督徒。大家同住在一個屋檐下,難免會因為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而產生矛盾。比如說,他不喜歡我洗澡的時間過長,這會增加我們每個月的電費;有時候,他也會對我把盤碗留在洗碗盆這件事上對我有意見。他曾向我表示他對我的許多行為感到不滿,甚至有點生氣為什么這么簡單的事情都要別人重復地提醒。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整個過程當中他從沒向我咆哮或跟我吵起來。相反地,他耐心地告訴我問題在哪裡,選擇跟我溝通。

或許你也曾遇到類似的情況,對你身邊的弟兄姐妹的某些行為感到生氣或不滿。然而使徒保羅說: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書4章26節)。聖經上更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章39節),所以我們應因著愛竭力與他人和好。因為倘若弟兄姐妹之間的不和睦處理不當,這會導致我們無法合一地敬拜上帝,並且這也不是祂所喜悅的。那麼當我們因為某位基督徒而感到生氣時,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一、向上帝禱告

我們可以先借著禱告來尋求上帝的帶領,祈求祂幫助我們不落入負面情緒的陷阱裡,并且從中被祂的話語給安慰和激勵。當我們把這段關系交托給上帝時,祂也必定會引導我們做出討祂喜悅的決定。相信借著上帝所賜的智慧以及祂恩典的引領,我們能夠逐步與對方建立好的關系。

二、彼此溝通

有的時候,坦誠的溝通是建立好的關系的鑰匙。本著“愛人如己”的心,我們可以選擇以溝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透過溝通,我們可以讓對方意識到他已經造成了你的困擾,好讓對方有機會可以改善;也可以藉此注意并留心聆聽、了解對方的立場。然而在溝通時,我們應當有智慧,並用合宜地述說自己的不滿,正如箴言25章11節指出 “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祈求上帝能軟化我們剛硬的心,好叫我們能夠透過一系列的談話增進彼此的了解,從而建立一段榮耀祂的關系。

當我室友選擇坦白跟我溝通,告知我我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使他感到惱怒時,我也解釋道我本身其實是一個很健忘的人。彼此了解之後,我室友便不厭其煩地提醒我要把骯臟的盤子都洗干凈等等,幫助我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彼此也合住愉快。

三、不要一味地指責對方

我們除了要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之外,我們也要表達出我們愿意因著主耶穌基督的緣故與他們和好的意愿。這表示我們可以放低姿態,不措辭強烈地譴責他們的不是。因為若我們過分強調自己身為“受害者”的身份,這可能會無意間瓦解和他們建立好關系的契機。我們要知道,他們也需要時間借著上帝的恩典來改變自己,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諒解和耐心的等候。

四、提醒自己:彼此都是蒙上帝恩典的基督徒

沒有人是完美的,基督徒也不例外,你我都是蒙恩的罪人。所以我們都有可能會軟弱,得罪上帝或得罪人。盡管有某個基督徒使你惱怒,他仍是你我的弟兄姐妹。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那些矛盾可能就會顯得不那么尖銳。

五、 避免起衝突

當有一位基督徒使你感到惱怒了,那麼我們就需要自行去判斷,該什么時候和他互動,什么時候先退一步,好讓彼此有空間自個兒尋求上帝,在祂面前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合宜,以此避免起衝突。在這期間,我們也要小心我們的用詞,因為箴言告訴我們:“寡少言語的有知識,性情溫良的有聰明。愚昧人若靜默不言,也可算為智慧;閉口不說,也可算為聰明。”(箴言17章27-28節)。

基督徒竭力追求合一是為了榮耀拯救我們的上帝。但愿祂賜給我們智慧,叫我們知道應當如何應對人際關系上的問題。

“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以弗所書4章1-3節)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教會生活)

別天真了,教會裡沒有完美的人

Church-No-Perfect-People-Allowed-768x460

作者:Charles Christian,印度尼西亞;翻譯:鍾林君,中國

一間教會門口掛着一個牌子,上面寫着「完美人士請繞行」,這讓我覺得十分有意思,也提醒我: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的——即便是上教會的人。如果教會只是完美人士才能參加的聚會的話,那裡邊一定空無一人。

然而,我們很多人卻因為教會堆滿了不完美的人而難受。我有朋友就因為對所在教會的一些人感到失望而離開了那間教會。另一個朋友的爸爸,作為所在教會的執事,竟不允許我的朋友參與教會的事情,因為他已經見識了教會的「真面目」,並且覺得大家都是假冒偽善的人,這聽起來實在是讓人憂傷!

當我們剛來到一間教會時,很容易覺得所有人都是愛上帝、彼此相愛並恨惡罪的。但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不是因為我們對這間教會還不了解呢?當我們再靠近一點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真相併非如此。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教會」這樣東西,因為聖經上說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章23節)。教會是由罪人組成的。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罪的人。

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可能會想:「去教會的人跟不去教會的人還有什麼區別嗎?」我的回答是「有的」。我覺得教會裡的罪人與其他人不同,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會裡的罪人承認自己是罪人

在路加福音18章9-14節里,耶穌講了一個關於法利賽人和稅吏的比喻:

耶穌向那些仗着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說:「有兩個人上殿里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站着,自言自語地禱告說:『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地站着,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這個比喻中有兩個不同的個體——一個是受人尊重的宗教教師,另一個則是受人排擠的社會邊緣人士。但是除了明顯的社會地位差異外,耶穌想要強調的是他們彼此間迥然不同的態度。稅吏知道並承認自己是個罪人,而法利賽人則將自己看得很高。耶穌讚許了稅吏的態度,並且說他「倒算為義了」。

法利賽人的自以為義使他們無法意識到自己其實「生病了」,並且需要醫生(馬可福音2章17節、馬太福音9章12-13節)。而這也是我們在教會裡的每一個人所面臨的危險——一不小心,我們也可能陷入這樣的思維。

我們是否意識到了自己內在的敗壞,並帶着一顆悔改的心來到主基督面前呢?

2.教會裡的罪人知道要依靠上帝

教會裡的罪人相信上帝,並且知道自己並不能拯救自己——只有上帝能從罪中拯救他們。

我們依靠上帝而活,這就包括將我們最深、最黑暗的掙扎坦誠在上帝面前,並常常尋求祂的供應與原諒。

西班牙16世紀一位名為聖女德肋撒(St. Teresa of Avila)的修女曾經極為真誠地禱告說:「噢,上帝,我不愛你。我甚至連愛你的想法都沒有,但我希望自己可以去渴望愛你(Oh God, I don’t love you, I don’t even want to love you, but I want to want to love you!)。」

我們是否每天依靠上帝而活,並將自己的心傾倒在上帝面前呢?

3.教會裡的罪人每天與罪抗爭

誰對罪都沒有免疫。我們還是會偶爾犯罪,但我們卻不斷地努力去悔改,並抵擋罪。這並不是一場輕鬆的戰役。上帝提醒我們要警醒,因為我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書5章8節)。

只有在我們依靠上帝並與祂緊密同行時,我們才有可能戰勝日常生活中的試探。並且每次跌倒,我們都能依靠上帝的恩典,重新站起來。

我們是否有每天與罪抗爭並尋求上帝的力量去戰勝罪呢?

4.教會裡的罪人知道去愛其他罪人

教會裡的罪人知道上帝也愛其他的罪人,就像祂愛教會裡的每一個人一樣。因為上帝也愛其他罪人,所以我們也要去愛他們。我們不對他們所犯的錯誤指手畫腳,也不對他們視而不見。相反,我們為他們禱告,用愛的方式提醒他們,幫助他們悔改並成為更好的人。

我們像上帝那樣去愛其他人了嗎?

作家Morton Kelsey曾說:教會不是聖人的博物館,而是罪人的醫院(The church is not a museum for saints but a hospital for sinners)。事實不就是如此嗎?但是不止如此。因為耶穌所做的,我們已不僅僅是呆在教會裡的罪人,而是教會裡已蒙救恩的罪人。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教會生活)

與其驕傲,不如一起建造教會吧!

tool-belt-739152_640

作者:Sandy Zhuang,中國

聖經中提到教會與耶穌基督的關係時,常把教會類比為「耶穌的身體」(哥林多前書12章27節、歌羅西書1章24節、以弗所書5章23節),並強調每一個肢體的不可或缺(哥林多前書12章25-26節)。可當我們這些肢體組合到一起時,卻常常發現彼此摩擦不斷,無法自然融合。我明白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可能在於我們每個人自身的驕傲——因為驕傲,我們無法看到自己對他人的需要;因為驕傲,我們無法意識到彼此間的差異也是寶藏;也正因為驕傲,我們對人的關心常常停留在「錯」與「對」,「是」與「非」的表面,而忽略了他人更深的需要。

有一天,當我發現與人連接比一個人強,彼此搭配比一個人單幹美好時,我終於明白,與其驕傲,不如一起建造教會。希望以下幾點親身體會可以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

一、要與他人連接。聖經上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拉太書6章2節)我曾經是個埋頭做事不太重視關係的人,後來我才意識到,我也需要朋友來陪伴和安慰我,需要關係的滋養。當我與他人連接時,我也發現關係所帶來的滿足感實在是「完成事情」所帶來的「成就感」不能替代的。

二、要珍惜彼此的不同。美國作家查爾斯·博伊德牧師(Charles F. Boyd)將人的基本行為模式歸納為四種:掌控型、影響型、謹慎型和穩定型。而比分類更重要的是,不同類型的人彼此需要。比如,我們需要掌控型的人定製藍圖並督促實施;需要謹慎型的人在每個具體的問題上提出更為周全的建議或堅持原則;需要影響型的人活躍團體關係;最後,我們也需要穩定型的人照顧到不同人的需要,維持彼此的關係,使之牢固。我相信上帝的教會也需要每一位不同類型的信徒共同參與。我們需要欣賞彼此的差異,並珍惜這差異,好讓我們可以互相補足,一起來建造教會。

三、要堅守聖經原則,也要關心彼此的心。在教會,我們若只講道德而忽略彼此內心的需要,難免會做出過於簡單的道德審判。當我們不了解一個人的過往、不站在他/她的立場分析、不接納他/她的軟弱或痛處時,所提出的建議往往會讓人難以接受。當然,我們並不是說要毫無原則地接納一切「個人選擇」,因為上帝的原則是出於愛,放棄上帝的原則不但不會讓人快樂,甚至會招來當事人無法承擔的痛苦。我們需要的,是學習如何在接納別人的基礎上提出符合聖經的建議來幫助對方,而不是在毫不了解對方的情況時就用聖經真理去要求對方,更不能把自己的理解當成「正確」的標準。

四、要彼此配搭。每每看到基督徒在職場中發揮着不同的恩賜與才能,共同建造更美好的社會時,我都備受鼓舞。基督徒醫生憑藉良好的技術和醫德幫助患者減輕痛苦;基督徒商人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無論才能大小,上帝都能藉著我們不同的才能,讓眾多的人受益,彰顯出基督的榮耀。所以不要再糾結誰強誰弱,為彼此感恩、加油,一起配搭服事吧!

建造上帝教會的方式其實還有很多很多,你願不願意放下自己的驕傲,一起來參與呢?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教會生活)

二代基督徒的苦惱

looking-forward-to-1197689_1280

作者:Ellen,中國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被困在二代基督徒的身份裡了,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二代基督徒,我想你或許可以體會到我的心情。

從小我就跟著父母一起去教會。在那裡,我會跟朋友們一起唱詩歌、玩遊戲,教會對我來說就像家一樣。在教會裡,我懂得要如何做個討人喜歡的小孩,所以每個禮拜天,當主日學老師在講聖經故事時,我都會瞪大眼睛認真聽,並在老師提問時把手舉的高高的。我還記得每年的聖誕節我總是被媽媽打扮成可愛的小公主,站在台上大聲讚美上帝。這些事情在我看來是最自然不過的,以至於我從來沒有想過我為什麼要站在這裡,做這些事。我雖然知道世界上有一位上帝,祂創造宇宙萬物,將獨生愛子賜下,為要拯救失喪的人類。然而,這位上帝與我有什麼關係呢?我答不上來。

在那段時間裡,我就像是一個空殼基督徒。在教會裡服侍時,我會用爸爸媽媽以及主日學老師所教導的真理來包裝自己,外表看起來很屬靈,但我知道其實我裡面是空的。看著教會裡的那些一代基督徒,許多在他們眼裡看起來好奇妙的事情,在我眼裡卻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對於他們的生命是如此深刻的經歷到上帝奇妙的作為,我內心感到很羨慕。因為我知道,我已經成為了一個麻木的基督徒了。

後來當我意識到我實在需要改變時,我向上帝禱告,求祂幫助我,讓我看到祂在我生命中的奇妙作為。於是在我高三那年的聖誕節,我照例來到教會,當時的我十分的軟弱,面對升學的壓力,我心裡感到十分憂愁,因為我不知道我的未來到底在哪裡?雖然那時教會的牧長、爸爸媽媽都在為我禱告,但是我心裡依舊有股很大的無力感,彷彿已經走到了盡頭。

當晚,我想向上帝禱告,卻不知道該怎麼把自己的想法向上帝述說,我完全不知道要從何開口,於是我便靜靜的閉著眼睛,期待上帝能夠告訴我什麼。這時,耳邊傳來一首詩歌唱到:「許多事明天將臨到,許多事難以明瞭。但我知主掌握明天,祂必要領我向前」。聽到這句歌詞,我的眼淚就不自覺地一直流下來,幾乎沒有辦法控制住我的情緒。原來許多我放在心裡的事情,以及我沒有說出口的困難,上帝祂都知道。我一直以為我是一個人在面對這些困難,但上帝透過這首詩歌安慰我,讓我知道,雖然我不知道我的未來在何處,但是祂必與我同在,我的每一個明天都在祂的手中。在那一刻,我才真正地明白,我的信仰不應該是建立在我的父母之上,父母並不是我與上帝之間的橋樑,而是上帝祂要親自帶領我,安慰我。祂愛我,從來都不是因為我是某某某的小孩。

身為二代基督徒,我們一出生就可以認識到這位奇妙的上帝。我們不需要跋山涉水,也不需要經歷到任何攔阻就可以認識祂,我們實在享受著太多的恩典與幸福。但也因著這份幸福,讓我們很容易就把一切都看得理所當然,而失去感恩的心。然而父母並不是我們與上帝之間的橋樑,而是像一艘小船,只能把我們送到對岸,然後剩下的路只有上帝才能夠帶領我們繼續走下去。相信有許多二代基督徒可能會面對和我一樣的情況,有迷失的時候,也有疑惑的時候。但我想說的是,其實「二代基督徒」只是一個名詞,唯有走出這個「二代」的束縛,真正地將自己完全放在上帝的手中時,相信你也必能親自經歷那份真實奇妙的愛。

如今,我很感謝上帝讓我可以成為一個二代基督徒,從小就能認識祂,並且我的每一個微小的心思,每一句我沒有說出口的話祂都知道,而且我也知道祂對我必定也有祂最美好的計劃。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教會生活)

放下自己

hands-269273_1280

作者:Sandy Zhuang, 中國

在中國有句老話說:“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對於這句話,我在婚姻中深感體會。我跟我丈夫的個性都是屬於偏固執的那種,我們的“老我”更是有如千年頑石般“又臭又硬”。有時想想,難怪聖經里說聖靈要像“火”一樣給我們施洗,因為似乎唯有這樣才能改變我們。而我們倆的婚姻就像是兩塊頑石碰撞在一起,需經過敲打、磨礪,才能彼此融合,但這過程實在是太令人難受了。

在彼此“磨礪”的過程中,我一直努力學習要放下自己,憑愛心去優先照顧他人的需要,因為聖經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馬可福音12章31節)。然而在這努力“愛人”的過程中,我卻發現,當兩個人的關係越是親密時,就會越發覺得不再需要努力經營這段關係。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認為既然關係已經很“牢固”了,那麼就無需再費心“加固”了。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放下自己的感受、權利等等原本就不容易,在最親密的人面前就更難做到這一點。可能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會對陌生人心存憐憫,卻把最傷人的話、最令人心寒的行為留給了自己最親近的人。

但試想,耶穌基督本是上帝的兒子,卻道成肉身,降世為人來服侍我們這些罪人。祂已經為我們彰顯了完全“放下自己”的最佳樣式。祂把自己澆奠在上帝的祭壇上,以寶血洗凈我們的罪,對我們全然接納,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捨命了。我們每一次跌倒,祂都沒有嫌棄我們、撇下我們,反而是用無止境的恩典攙扶我們起來。那麼,作為祂的門徒,我還有什麼不可以放下的呢?放不下自己的感受?被拒絕、被輕視甚至被背叛,有哪一種滋味耶穌基督沒有體會過?放不下權利?還有哪一種權利比自身性命更加要緊呢?

所以,當我們常常思考主耶穌基督是如何為我們捨命時,我們就會發現,放下自己或許不再那麼難。放下自己並不代表自己一點也不重要,而是當我們面對各種挑戰時,我們是否可以選擇放下對自己的關注來愛對方,使事情得以圓滿。這可能是被工作領導教訓之後的反思;可能是被父母抱怨之後的諒解;可能是夫妻意見不合時的謙讓;也可能是面對不知感恩的孩子時選擇包容等等。只要我們願意這麼行,主耶穌基督就一定會加給我們所需的力量和智慧。而那原本並不可愛的“頑石”,也會因着聖靈奇妙的工作,散發出屬耶穌基督的馨香之氣。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1章14節)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愛是什麼)

基督徒的人生沒有竅門

Confessions-of-a-Christian-Life-Hacker-768x460

作者:Karen Kwek,新加坡;翻譯:曹琴琴,中國

朋友打開一包薯片,把袋子下面的兩個角往裡掖起來,然後不停地順着兩個角往裡卷薯片袋,一瞬間,袋子就搖身變成碗狀,方便大家從裡邊拿薯片。我看得目瞪口呆,他真是太有才了!我老公也很有才。他是我們家的科技高手,不僅把我們家所有的無線設備聯網了,還把我們所有的娛樂資訊整合到用一個遙控器就能操作。哈,生活就是可以這麼便捷!

我非常喜歡生活中的這些小竅門,它們都是一些很有創意的方法和捷徑,能非常高效地解決問題。在過去,這些節省時間的妙招都是由父母傳授給孩子或由各個領域的導師傳授給學徒。但是,你可能已經猜到,計算機行業將這一傳統的理念進行了創新,並讓其迅速流行開來。

2004年,科技記者丹尼·奧布萊恩(Danny O’Brien)對計算機高手(通常稱為「黑客」)們的工作流程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有某些共同的小竅門,能大大簡化編程任務。生活「小竅門(Life Hacks)」這個詞應運而生,並被引申用來描述能夠幫助我們更快、更好、更經濟地完成更多事情的各種方法、竅門或技巧。如今,互聯網和一些媒體分享平台(比如YouTube)使得幾乎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人都能獲取生活小竅門(Life Hacks)。

誰不喜歡便捷的生活小竅門?

從電腦鍵盤上的快捷操作到各種給水果削皮切片的小妙招以及能幫我們省錢的旅遊攻略,我都喜歡,為什麼呢?

第一,生活小妙招能讓我提高辦事效率,更好地享受生活。我可以很快搞定棘手的問題,就能有更多的時間放鬆自己,享受成果。

第二,如果我不用請專業人士幫忙,就能既省時又省力地解決問題,我會覺得自己很聰明,很有成就感。其實,只要在網上看一些實用的文章或視頻,我們幾乎都能成為「專家」。

第三,我也跟大家一樣,渴望得到即時的滿足感。我們都想立馬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這會讓自己感到很滿足。誰都不願意等待,因為等待會讓人壓力山大,坐立不安。廣告公司和營銷人員就常常利用人們的這一心理,比如,他們會打出一些標語(「趕緊搶購,售完即止」)或者提供按需服務。

這些原因確實會讓我們愛上生活小竅門(Life Hacks),因為如今有太多可供選擇的產品或服務,讓我們常常無從下手。有太多東西耗費我們的精力和金錢,所以現在的消費者就像皇帝一樣,習慣採用既迅速又簡單的解決方法。我們已經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比如,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想立即看到事情的結果。

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在講求「即時」性,比如速溶咖啡、即時信息以及極速信貸。生物技術也在研究能讓動植物快速生長的方法,以便儘快讓我們食用。就連新聞和建議類的文章也在力圖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多的信息。你有沒有經常看到這樣的標題:「致富5步曲」、「成功人士的7大秘訣」?不管是通過實踐經驗,還是通過閱讀指南全集或文章,我們都能獲取一些基本的生活小竅門——我們甚至在用小竅門來獲取小竅門。

我說的沒錯吧?

基督徒生活有小竅門嗎?

既然可以從「解決問題」的視角來看待工作、任務,我們常常也禁不住用這樣的心態來看待生活。作為一位技術作家,也是「生活小竅門 (Life Hacks)」這個詞的創造者,丹尼·奧布萊恩(Danny O’Brien)表示:「對大多數人而言,現代生活就是一個沒有簡單解決方案的超複雜問題。但我們可以從小的方面入手;我們可以創造一些捷徑……所以生活小竅門這個概念真的非常吸引人,因為它承載着巨大的希望,讓我們相信可以通過一些小竅門來改善人生。我們不需要完全理解或掌握人生就可以讓人生變得更能讓人忍受一些。」

很多人下意識里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們之所以喜歡快速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許是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才不會對生活這團亂麻手足無措。不過不要誤解,我完全贊成以好的方法解決問題,贊成縮短銀行排隊的時間(其實應該縮短所有地方排隊的時間!)。但是生活真的就只是一個複雜的大問題嗎?快速解決問題是否真的是我們面對人生最好的辦法?就在我反思自己對捷徑的喜愛、對聰明方法的熱衷時,我突然意識到,聖經所展現的卻是一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

生活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種關係。

睿智的所羅門王一生致力於探索世界,儘管他富有智慧,卻得出這樣的結論:人生深不可測。「在日光之下所發生的事,人不能查明;儘管人勞碌尋查,總是查不出來;即使智慧人以為知道了,還是查不出來」(傳道書8章17節,聖經新譯本)

所羅門試過所有的快速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他明白這不是人生的答案。所羅門尋找人生的意義,但無論知識、享樂、奮鬥、進步還是財富,都不能讓他感到滿足。直到後來,他才意識到上帝是我們所有人的創造者和審判者,我們的生活因此與上帝緊密相關。所羅門總結道:「在你壯年的日子,當記念你的創造主……當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因為這是每一個人的本分。」(傳道書12章第1、13節,聖經新譯本)

然而,按照我們的本相,我們不可能得到上帝的喜悅,因為我們無視上帝,不聽祂的話,理應受到祂的責罰。但好消息是,耶穌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拯救我們,藉著祂,我們可以恢復與上帝的關係。基督徒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個已經修復的關係。這個關係真實存在,直到永恆。因為這是一個關係,所以沒有捷徑可言。

事實上,人生會經歷困難是有原因的,因為上帝要用磨難來培養我們的品格。正如使徒保羅所言:「(我們)知道患難產生忍耐,忍耐產生毅力,毅力產生盼望」(羅馬書5章3-4節,聖經新譯本)。聖經告訴我們:「你要在耶和華面前靜默無聲,耐心地等候祂」(詩篇37篇7節,聖經新譯本),要相信上帝會在對的時間出手相助。但是對於習慣即時滿足的我們來說,等待是何等的難。

的確,做耶穌忠心的門徒需要耐心,需要我們盡上本分,沒有捷徑可走。

我發現我 「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對我跟上帝的關係其實並無幫助。有多少時候,我只在飯前向上帝嘀咕,睡前再咿呀兩句,誤以為這就是常常禱告的健康屬靈生活,誤以為這就是在謙卑地依靠上帝。有多少時候,我只是有選擇性地匆匆瞥一眼一些安慰人的聖經經節,而沒有深入研究聖經,還以為自己這就是讀聖經了。有多少時候,我雖然知道上帝的話,卻沒把它付諸實踐?又有多少時候,做完禮拜,我就會覺得萬事大吉,覺得離開教會我就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因為我已經完成了一到兩個小時的「敬拜」任務。頗具諷刺的是,當我沉迷於這些以及其它的「基督徒生活小竅門」時,我最終忽略的是與上帝的關係,無法享受祂的同在。

從上帝而來的人生小竅門

我們已經意識到基督徒的生活沒有捷徑可言,但我依然想說,如果生活小竅門是指把我們從許多麻煩和挫折中拯救出來,那麼耶穌對我們的拯救才是真正的妙招 !祂的死一次性並永遠地擔當了我們的罪,祂實實在在是我們的救主。除此之外,我們在基督里能夠得到從上帝而來的一切智慧和力量,得到我們所需的一切,得到基督永恆的生命。

這意味着上帝的話語也能為相信祂的人提供當下的生活幫助。所以當我們好好讀聖經時,我們就會受益。因為上帝「賜給人智慧……看顧正直人的路徑」(箴言2章6-11節,聖經新譯本)。祂沒有向我們承諾會有捷徑可走,但祂的智慧和遠見能保護我們不犯後果嚴重的錯誤——「當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因為這是每一個人的本分。」

我依然會去我最喜歡的網站獲取便捷的小竅門,並學習更有效地使用谷歌,但現在我意識到,睿智的所羅門王所傳遞的信息可能才是我們生命中最好的竅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生活小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