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有一種聖誕節叫做參與教會服事

angelic-choir-551819_640作者:雪倫,馬來西亞

聖誕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聖誕節期間總是有各式各樣的精彩活動,例如教會的舞台劇、跟朋友一起參加聖誕派對、聖誕演唱會、聖誕大餐等等,這讓聖誕的氣氛總是很歡慶。我太喜歡聖誕節的氣氛了,甚至期望自己可以到冬季會下雪的國家過聖誕,因為那一定更有聖誕的氛圍。想象一下,白茫茫的雪景,配上七彩的燈飾,再來點聖誕讚美詩,簡直完美!想想都覺得開心!但我僅僅喜歡享受聖誕而已,並沒有想過自己要在這期間做些什麼。

長大漸漸參與教會的服事後,就會被邀參與聖誕節的服事。我雖明白這是我應當做的,但心裡卻放不下“聖誕節就是要開心享受”的想法,擔心若聖誕期間待在教會服侍的話,會很累,會錯過跟朋友的聖誕派對,等等。因此,我總是委婉地拒絕參與任何有關服事,無論是報佳音、舞台劇、詩班、還是發放福音單張……那時,我自以為只要我心裡不忘紀念耶穌就好。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都是借口。那時的我根本沒有好好理解聖誕節的真義。雖說聖誕節的真正意義並不是“教會服事”,但我當時的心態也是不對的,因為我的焦點完全不在耶穌身上,而是在享受聖誕節的氣氛上。

真正改變我想法的是大學第三年的聖誕節,那成為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聖誕節。那年,我因着教會某個姐妹的鼓勵加入了詩班。也正巧同一年,教會決定要在一個可容納上千人的場地舉辦聖誕節舞台劇。因此,詩班班員需全數出動,除非有特殊理由不能參與。聖誕期間的侍奉果然如我想象般累——需要背好幾首沒唱過的詩歌、到教會練習、綵排,還要調適緊張的心情等。雖然很清楚是為主做工,但犧牲掉這麼多時間還是覺得有點不甘心,甚至一度想放棄不練了。當然,這只是自己內心默默抱怨一下而已,並不好意思就這麼突然說不練就不練。所以就這麼練着練着,不知不覺到了上台那天。

還記得當時我站在第二排,離觀眾席很近,可以清楚看到觀眾的每個神情。我看到前排坐着幾個看起來很不耐煩的國中生,對台上的節目一副要看不看的樣子,一直玩手機。我當時心裡覺得很無奈,認為他們到結束應該都是這副懶洋洋的樣子吧。然而,隨着節目的進行,這群國中生的目光居然漸漸從手機轉移到舞台劇上,再後來就是連詩班獻詩都很認真在聽了。最讓我驚訝的是,最後他們竟然願意跟着台上的牧師一起禱告!這時我放眼望去,才發現台下不少人也正隨着詩歌輕輕搖擺、默默流淚、低頭禱告、拍手等,頓時一股感動滿滿地溢在我心。

我很感謝上帝給我這個機會在聖誕節時服侍祂,將福音透過詩歌傳揚出去。祂更讓我重新明白了聖誕節真正的意義。很多基督徒的觀念里,救世主耶穌來到這世上是件非常值得紀念感恩的事情。是的,這並沒有錯,但除此之外,我們是否也還應該思想耶穌降世所帶來的意義以及祂一生所做的工?讓聖誕節不再只是歡慶,而是善用這個節日,傳好消息給失喪的人,去服侍他人?就像“聖誕節”所紀念的耶穌是一位服侍上帝、服侍眾人的主一樣?

是的,那降生的,是一位服侍人的君王!

“他行了奇事,使人記念,耶和華有恩惠,有憐憫”——詩篇111篇4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白色聖誕節的味道

what-its-like-to-have-a-white-christmas

作者:Christine E,香港;翻譯:小雨,中國台灣

過去四年來,我都在白雪藹藹的美國北部過聖誕。對於在亞熱帶地區長大的我來說,白色聖誕節是一個全新的體驗。剛開始的時候,美麗的雪景確實令人驚嘆。但過了一陣子后,漫長的冬夜和灰濛濛又短暫的白晝逐漸讓人失去耐性。樹木落光了樹葉,白雪覆蓋住每一寸草地。不見了青翠的綠意,鳥兒的歌聲也不再,連一絲陽光都難見到。我所在的這個地方,冬日是如此的寒冷丶單調、漫長。還記得第一次經歷寒冬之後春天來臨的時刻,雪開始融化,滴滴答答的融雪聲真是讓人興奮莫名;還有那雪化后露出來的第一小塊綠草地,是多麼美好的景象。

一轉眼又是冬天,距離第一絲春意還很早。放眼望去儘是枯黃的草坪,外加上光禿的樹榦和灰撲撲的雲層。唯一的亮光,是來自各家沿窗和屋檐掛滿的聖誕燈飾。所有的聖誕燈飾一到晚上都會點亮,在漆黑的夜晚發出歡愉的光芒。

這些年,有不少聖經學者和其他人士指出,我們的救主耶穌並不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出生的。相反,我們仔細閱讀路加福音2章8節的話,就會發現天使報喜信給牧羊人時,他們正在野地里看守羊群。這樣推測起來,耶穌誕生的季節更有可能是在晚夏或初秋。這都沒什麼。這樣的說法可能是對的——耶穌並不是出生在12月。對此,我不打算提出反對意見,不過,我仍然喜愛在隆冬十二月慶祝耶穌基督的降生。

你瞧,冬天是既漫長又冷清的。長久以來,這對人的經濟狀況和情緒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饑寒交迫的日子讓人難以對付,特別是白天灰暗,夜晚漫長的日子裡。有時,我們甚至都忘記雪終會有融化的那一天。在我們生命的寒冬里,何嘗不是如此?有時我們似乎看不見任何出路;有時,生活的重擔壓得我們喘不過氣,讓我們無法想像情況會有所好轉。

我們生活在一個破碎的世界之中,罪帶來的代價是永恆的死亡。這好比住在一個永遠盼不到春天來臨的國度,如兒童小說《納尼亞傳奇》系列之《獅子丶女巫與魔衣櫥》中動物居民們所發出的感嘆:“(納尼亞)終年積雪,永無聖誕節。”

耶穌基督所造訪的這個世界不正是如此嗎?兩千多年前,祂以人的形象出生在我們這個充滿死亡,毫無盼望的世界。那一天,為要拯救這個破碎的世界,彌賽亞耶穌誕生了,帶來了歷史上第一個聖誕節。之後,耶穌在世上生活了33年,專心做上帝的工,最後為我們死,又戰勝死亡權勢,從死里復活。不管耶穌究竟出生在哪個季節,夏天、秋天、甚或是春天,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祂誕生之前,我們這個破碎的世界有如最寒冷的冬夜,毫無盼望。

我喜歡在每年最寒冷的季節慶祝耶穌的誕生。因為我記得,在上帝介入其中,並將無限的希望與光明賜給我們之前,我們的世界曾經如最冷的冬夜一般黑暗。

所以在今年,當冷寂的冬季來臨,春日依然遙遙無期之際,我要在屋內點亮聖誕彩燈,好就着微光來思想,耶穌基督是如何藉由自己的出生、生命、死亡與復活,將光明帶到了這個絕望的世界。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買了棵真聖誕樹,倒了……

evergreen-636831_640作者:上帝的小鳥,中國

今年,我跟先生第一次買了一棵真的聖誕樹。說來也挺令人興奮的,因為這是我們生平第一次見到活的聖誕樹,並且還是我們自己的,所以不禁心裡有點小驕傲。要知道,學生時代的我,只能跑很遠買一棵小小的塑料樹,雖然那已經讓我驚喜萬分;結婚後也只是同學送了一棵金屬聖誕樹小擺件;雖然後來有機會去美國朋友家過聖誕,但因為朋友對真樹過敏,我們也只是見到了一棵巨大的假聖誕樹,儘管那已經把我們美翻。

所以,你應該可以想象,當我們見到今年的真聖誕樹時,心情是怎樣的激動。

先生小心翼翼地將聖誕樹拖回公寓,我們又費盡千辛萬苦把它擺到了窗檯——最完美的位置。接着給樹鬆綁,調整樹葉的方向,打掃掉下的樹枝,掛上聖誕彩燈,於是一切就這樣美好的地生啦。雖然它的主幹好像有點歪,我們也顧不上了,不管怎麼說,它就是今年最美的聖誕樹!

第二天,我們跟兩位好朋友一起把聖誕樹裝飾了!更大的彩燈、各種各樣的掛件。當我們裝飾完聖誕樹,關上房間的燈時,我們真是覺得美得有點不真實了,一閃一閃的燈光,讓多少美好的回憶都浮現在眼前,又給人多少的盼望。總覺得空氣里蕩漾着點什麼東西,甜甜的。聖誕節要來了,一年當中最美好的日子要來了!

圍繞着聖誕樹,我們四個大人像孩子一樣高興了一晚上。可就在我們剛要入睡的前一秒,客廳突然一聲巨響。萬萬沒想到,剛裝飾好的聖誕樹倒了……因為是活樹,所以連底座的水也灑了一地,樹上的泥也彈落下來,跟水和在了一起……說好的美好瞬間變成大麻煩。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和先生不得不把樹抱回原來的位置,又給聖誕樹栓上了一根繩子,固定好它的位置和角度。同時,我們把窗戶也關上,以保護聖誕樹,也給它澆上水,最後終於又調整了一下底座,讓它的樹榦不再彎。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發現聖誕樹有一面有很多泥,有些樹枝沒有調整好,所以看起來禿禿的。總之,聖誕樹倒下之後,反倒讓我們更多認識這棵樹,知道要怎麼照顧它,怎樣與它配合,才好讓它安心陪伴我們過聖誕。

其實我們的生命,又何嘗不像這棵聖誕樹呢?有時我們覺得一切順利,充滿盼望,可偏偏這時,上帝卻允許我們失敗,允許我們經歷不是那麼愉快的章節。這個時候我們或許會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偏偏是這個時候?為什麼不保護我?”

我很開心我們沒有放棄聖誕樹,而是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它,將它復原,不僅僅是復原,而是比之前更牢固!我想,上帝看我們,也是如此吧。祂允許我們失敗,允許我們掉鏈子,允許我們中招的時候,就給我們更多機會認識自己,包括軟弱的一面。而當我們更多認識自己時,我們才學會如何更多加固自己的人生,不是嗎?

聖誕樹倒了,卻有機會讓我們使它更堅固;人生不順遂?與上帝一起來加固吧!聖誕快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捨棄高薪為上帝,哪有那麼容易

Success-once-given-not-given-up-easily作者:Leslie Koh,新加坡;翻譯:Iris Ding,中國

以前要是有人問我,我一定會說:“應該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上帝。不要追求屬世的成功,也不要太關注自己的事業。”站着說話不腰疼……直到有一天,我自己遇到這個挑戰。

很長時間以來,我都對所謂的屬世成功嗤之以鼻。高薪?錢又買不來一切;有前途的事業?我才不需要那些;名望?就更沒興趣了。要我犧牲事業去服事上帝?必須的,就等祂的呼召了!

可隨着時間的流逝,我的事業也跟着年齡與經驗一路穩步增長。從菜鳥到骨幹再到管理層,我眼看着自己的事業——當然還有收入——增長到我始料未及的地步(當然我得承認我的標準比較低)。但在我看來,自己還是比較成功了:不錯的位置,光明的前景,體面的收入。我從來沒有主動追求過這些,但是既然走到這一步,幹嘛不好好享受?

關鍵時刻,機會來了。靈命日糧事工邀請我加入他們全職服事。簡單地說來就是“來吧,帶着你的經驗和才幹加入我們一起服事上帝吧,不過準備好做一些個人犧牲。”

這個邀約真是一刀橫在我原本的軌道上。這時候,我所有的“原則”開始面臨考驗。讓我羞於承認的是,我其實非常、非常、非常地捨不得現在的生活。光明的前途、豐厚的薪水以及受人尊敬的職位,哪裡是說放就能放得下的。我曾不屑屬世成功的誘惑,可真嘗過成功的滋味后,才發現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就在我糾結去還是不去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先不說這是不是上帝對我的呼召,我需要回答的是:“我真的願意為上帝捨棄自己的成功嗎?”

成功也很棒

我相信屬世的成功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上帝可能祝福我們,讓我們有好成績、好事業、財富和聲望。聖經中也有記載,上帝的確祝福了不少人真金白銀。所羅門王就擁有無可比擬的財富與聲望。上帝明明白白告訴他:“你所沒有求的,我也賜給你,就是富足、尊榮,使你在世的日子,列王中沒有一個能比你的。”(列王紀上3章13節)。約伯也一樣,擁有成千上萬的牛羊。他們就好比那個年代的巴菲特和比爾蓋茨。

可是他們在成功時,並沒有迷失人生的重點。所羅門之所以得到這麼大的祝福,是因為他單單向上帝祈求智慧,這讓上帝無比喜悅。 在他迷失之前,他對上帝的愛與對公義的追求也是眾所周知。約伯也一樣,他從沒有將對上帝的信仰基於自己財富的多少。即便失去一切的時候,他也依然敬拜上帝。我相信上帝如果賜我們屬世的成功,一定有祂的原因。或許是為了借我們去祝福更多的人。我們或許可以用所擁有的地位和影響力去幫助別人,去為上帝做光做鹽。當然,當我們即便擁有很多財富也依然活出敬虔的生命時,我們也可以成為他人的榜樣。好比所羅門,在他還與上帝同行的時候,就用自己的智慧榮耀了上帝。

我發現,成功真正的問題在於一旦擁有,就很難再放手。如果我們太過重視自己的事業、財富和聲望,我們就很難讓上帝成為我們生命的中心。我們會逐漸開始在生命中依靠個人努力、天賦和智慧,而不是上帝祂自己以及祂的供應。這就是為什麼耶穌會讓那位尋求永生的年輕財主捨棄他所有的家產。那位財主捨棄不了,耶穌就對他的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馬太福音19章23節)同樣的,耶穌還強調我們不能同時侍奉上帝和金錢,我們只能選擇其中一個來侍奉(馬太福音6章24節)。

耶穌並不是要完全否定財富或是權力。他只是在查驗我們有多看重錢權。那個讓耶穌醫治自己隨從的羅馬百夫長就統領許多精良士兵。但他清楚地明白自己權利的有限性。他意識到耶穌是比他更有權柄的人,並且極其謙卑地懇求幫助。百夫長因此獲得了耶穌至高的評價。耶穌說:“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馬太福音8章5-13節)

另一種成功

要是按屬世的標準來說,我們不成功呢?要是無論在學校、在職場、在賽場還是在跑道上,我們都不優秀,我們還能成為上帝眼中成功的人?

聖經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按世界的標準,他們可能都“失敗”了,但他們的生活和言行卻流傳千古。許多舊約中的先知人生還沒起步就被自己的族人殺害了,但他們卻起到關鍵的作用,規勸以色列迴轉歸向上帝。新約中的十二門徒多數都是貧窮的漁夫,之後也並沒有變得富有,但他們卻會得到上帝最高的獎賞。再或者那個在殿里只捐了兩個錢幣的窮寡婦。我們連她的名字都不知道,可是耶穌知道她做了什麼。而她的一個舉動就足以讓她成為眾人的榜樣,直到今天都仍鼓舞我們。

這些人都在同一件事情上做得相當成功,那就是對上帝的順服,以及對上帝旨意的遵行。重要的不在於他們是用慈愛統治百萬城邦,還是贈人一杯水;不在於他們是為上帝修建一座聖殿,還是僅僅捐出兩枚錢幣。重要的是他們做了上帝喜悅他們做的事,並且做得全心全意。

在我思考是否應該全職服事之時,我也意識到應該改變自己對成功的定義。成功不是事業的蒸蒸日上,而是發現上帝對我人生的計劃,然後用我的恩賜和才幹去實現這個計劃。或許上帝讓我事業順遂是為了讓我在工作中成為好的影響力。更或許,這樣的屬世成功,是上帝在預備我之後的服事。

坦白說,為此事禱告后,我並沒有聽到“一個聲音”明確地告訴我應該怎麼做。我能感覺到的只是,或許,只是或許,當我全神貫注地糾結該不該去全職服事時,上帝其實更想知道我做決定的動機。我意識到,無論我做出怎樣的選擇,我需要學習的,是不再執着於我所獲得的屬世成功,而是認識到實現上帝的旨意是唯一重要的事情(當然最後我還是選擇了全職服事,要不然也不會有這篇文章了)。

或許今天的你也正在經歷同樣的事情。或許用這個世界的標準來說,你正經歷成功的巔峰。那你是正在為了成功而緊緊抓住成功呢,還是在用你的成功去實現上帝的旨意?無論身在教會機構全職服事,還是在公司工作,或在學校上學,這都是你可以去做的。

又或許,按這個世界的標準來講,你混得不是那麼好。你有沒有因此而焦慮?有沒有因此而渴望得到更多?還是說你只在乎上帝的旨意是否成全,並且內心有確信,上帝對你順服的喜悅便是最好的成功?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婚前性行為:真愛真的值得等待?

On-Sex-and-Marriage-Waiting-For-True-Love作者: Kezia Lewis,泰國;翻譯:劉學鳳,中國

我出生在一個機能不全的非基督徒家庭,但媽媽還是儘力把我培養成一個負責任、保守和慎重的人。雖然沒有人明確地教導我要結婚後才能有性行為,但我知道應該這樣做,所以就一直等到結婚。

別誤會,等待的過程並不容易。我等待倒不是出於上帝的緣故,因為那時我還不認識上帝。我等待是出於自己。我害怕婚前性行為帶來可怕的後果,害怕自己未婚先孕。而我們家也真是一貧如洗,每天養活自己都很難,我可不想讓情況變得更糟糕。要是再多一張嘴吃飯,媽媽就更加心痛了。

我自然以為能這樣堅持到結婚完全是因為自己的能力。現在我才意識到,其實不然,是上帝不斷地提醒我家裡的狀況,才讓我免於落入試探。

等待真愛

信主以後,我開始熟識一句鼓勵禁慾的標語:「真愛需要等待」。這跟我的想法不謀而合。聽起來很高尚、有智慧,又能讓人接受。是真愛的話,就應該等到許下婚姻的誓約才能發生關係嘛,保留自己的童貞也是給配偶最好的禮物呀。因此「等待」就成為我用來保守自己貞潔的方法。

然後,我開始或認識、或聽說一些基督徒。他們在宣誓卡上簽字,或是佩戴貞潔戒指,竭其一生來等待,10年,20年……然後就等煩了。他們覺得跟大家脫節、感到孤立,也感到孤單。有些人開始厭倦等待,厭倦看着朋友們一個個享受婚外性行為。對此時的他們來說,婚前不發生性行為,就好像是自動放棄了穩定下來之前一樁刺激、美好、充滿冒險的事情。結果,他們扔掉了宣誓卡和戒指,也放棄了自己的貞潔。

有些人則把婚姻看做解決自己對現實不滿的途徑,匆匆進入婚姻。他們興高采烈地結婚,期待他們的配偶滿足自己的需求。結果,他們發現一個痛苦的事實:婚姻並不足以填補自己的空虛感。由於沒能達成自己的期望,他們又傷心又失望。

還有一些人,他們堅守了保守貞潔的承諾,但這樣做僅僅是因為害怕惹上帝發怒。結果,他們與上帝的關係變得只剩下守律法,毫無喜樂可言。甚至還有一些人,不過是把上帝當成自己找到真愛的媒人。

雖然我個人並不反對上面提到的標語,而這樣的標語也的確可以提醒我們保守貞潔,但我還是想建議大家把焦點從宣誓禁慾轉移到跟隨耶穌上。「等待」不是保守貞潔的辦法,耶穌才是。這位可以完全滿足我們的上帝已經屬於我們,我們也屬於祂。祂不是讓我們找到「真命天子(女)」的媒介,祂自己就是「真命天子(女)」。能真正讓我們找到滿足的是上帝,而非婚姻或性。不管這些有多麼美好,都無法滿足我們裡邊最真實的需要——這些只有上帝能夠滿足。

正確的角度

在上帝的創造中,我們就是為親密關係而造的;祂設計我們的時候,也是讓我們渴望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這種設計的一個方面就是性親密。透過這樣的親密,我們與另一個人成為一體。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上帝欽定用此來慶祝婚姻。這就不奇怪我們為什麼會渴望與另一個人結合了,但這種美好卻只是為在婚姻內享受而設計的。

是的,我們應該出於遵循上帝的心意而拒絕婚外性行為。但真的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卻不能僅靠「等」到可以發生性行為的那一天。正如我的一個牧師朋友所言:宣誓貞潔容易,持守卻很難。

這句話在今天看上去更加真實。在這個充斥着色情內容、性開放的文化中,靠自己的力量保守貞潔幾乎不可能。如果你只是在「等待」結婚好享受性,你可能會問自己:等多久是太久?

我知道你會遇到這樣的狀況是因為我在婚前也多次問過同樣的問題。雖然我最終還是等了,但自己卻不停想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屈服自己的慾望。事實上,我們內在強烈的慾望使禁慾變得非常困難。有人能夠控制這些慾望,但大多數人卻做不到——看看當今社會日益惡化的性狀況,我們就知道了。

好不好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不再只關注禁慾的價值、結婚的價值或是性的價值,而是開始在上帝裡面尋求我們的價值?因為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會渴慕尋求上帝的喜悅,我們也會開始問:我該怎樣用自己的身體和靈魂榮耀上帝呢?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

要開啟這樣一個模式的轉換,並在上帝裡面找到我們的價值感,我們可以採取以下行動,好餵養我們的靈命、治死肉體的慾望:

1.通過讀經和禱告,每天與上帝有美好的相處
2.跟隨祂的呼召服侍祂
3.把我們每日的掙扎交給祂
4.多結識一些敬虔愛主、屬靈生命強健的人,讓他們鼓勵我們,並不時關心我們的狀況
5.如果有機會,幫助剛信主的基督徒成長

最重要的是,要在每天與上帝的相遇中渴慕更多認識祂、享受祂的同在。讓耶穌成為我們世界的中心。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講,當我越是圍繞上帝來生活時,我就越不會去做使祂蒙羞的事情。這樣做時,我們會有力量抵擋試探。即便異常難以堅持的時候,即便左右無人的時候,我們都會越來越願意做正確的事情。禁慾或不禁慾都變得無足輕重,因為當我們專註於上帝時,就不會去想這些事情了。這個時候,我們與人的關係就變得更多的是「上帝如何看待我們的關係」,「上帝希望我怎樣生活」,而不是「我可以從這段關係中得到什麼樣的歡愉」。

最後,我想勉勵你:保守自己的貞潔並不是我們給配偶最好的禮物,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才是。因為當人的愛不能滿足你們時,上帝的愛足以支撐你們兩個走下去,直到死亡將你們分離。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當理想的列車撞上主日敬拜

toy-train-154101_1280-1024x512作者:橘子,馬來西亞

我坐在宿舍的椅子上, 看着電子錶顯示接近凌晨一點,室友已經睡了,我卻還有許多學習計劃還未完成,看來,今晚又得熬夜,朋友的邀約也得拒絕了。 “為什麼那麼努力了卻還是做不完呢?”我忍不住在心裡埋怨上帝限制了我的時間。自己如果不是基督徒,禮拜天就可以留在宿舍寫報告了。

剛從馬來西亞到台灣念大學時,我對大學的新生活充滿了憧憬,我期待這四年可以在教育系裡學到相關的教學能力和知識,然後回到家鄉。我也認為這樣的理想是合乎上帝的心意,因此只要我努力學習,上帝必定會祝福我。然而,現在的情況跟自己當初的理想也差太大了!

原本以為只要努力就可以把理想化為現實,但事實上卻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我發現當我想實現理想時,主日敬拜竟成了拖累。這是因為大學的生活非常地忙碌,每一天都像搭上了快速火車一樣,要把自己的時間和心力發揮到極致,並且還得做到最好,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原本設想的上自己喜歡的課、偶爾跟朋友旅行喝下午茶都成了奢侈。大家口中所說的既輕鬆又享受的大學生活根本就不存在。

同時,我對上帝話語的不夠了解也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譬如上帝說我們要成為光和鹽,所以我就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況,不讓別人有機會關心我。因此我的重擔就越來越重,內心也充滿了複雜的情緒,覺得生活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我也開始對信仰感到很陌生,我不禁懷疑上帝是否真能幫助我?我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心裡想的全是未完成的功課。我不明白我心中閃失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我心裡那麼多埋怨和無力!

直到有一天,有一句話突然照在我的心裡說,“你不是上帝的兒女嗎?為什麼你會變成這樣?”這句話震撼了我的心,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會變得憂慮、抱怨和無力?為什麼我被這些捆住了卻毫無自覺?身為上帝的兒女所擁有的喜樂和自由去了哪裡呢?

但感謝主,即便我再怎麼忙碌,我還是會去教會,而上帝也很奇妙地透過聚會的信息來提醒我。為什麼我會憂慮?這是因為我用外在的表現來肯定自我的價值,我不斷地用討好別人的方式來去做每件事情,用參與活動來填補內心的虛空。我認為我必須要花很多時間把東西完成,並且要做到最好,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然而上帝透過祂的話語安慰了我,提醒我,我是祂的寶貝公主。

我原本以為唯有努力把學校的事情做好,做個符合上帝兒女標準的人,上帝才會祝福我。但上帝卻在我最混亂的時候用我能明白的方式告訴我祂的愛,使我看清了這一切不過是撒旦的謊言,更讓我看見祂是如何將我救回。我是何等的渺小,但上帝卻深深地愛着我。

耶穌說:

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

(約翰福音10章14節)

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

(約翰福音10章28節)

“祂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詩篇23篇3節)

*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那一年,我決定退學去宣教

The-Day-I-decided-to-Quit-School-1024x613作者:Amy Ji,新加坡;翻譯:Fish Lin,中國

16歲是大多數新加坡學生學業的分水嶺。大家在這個時候要決定之後是去技校、去兩年制大專還是在專科院校選修課程。對我來說,16歲,是我決定退學去宣教的日子。

當然,這並不是大家通常所了解的那種“我聽到上帝呼召”的故事……

16歲那年,我參加了一場一年一度的宣教大會。因為買不起門票,我就申請成為了大會的一名志願引座員。在大會的最後一晚,知名來華宣教士的後裔戴繼宗(James Hudson Taylor IV) 先生用流利的中文為大會做了結束致辭。我聽后感動得一塌糊塗。當他開始邀請大家加入宣教行列時,我舉起了手。

聽起來特別光輝,對不對?但不幸地是,我其實是想借“宣教”來擺脫壓力與束縛——那年我學業堪憂,成績慘淡的我既討厭老師,又沒幾個稱得上“真心朋友”的同學——夠醜陋吧。

但是,我完全沒料道上帝為我預備了怎樣的經歷……

當我媽問我是不是明白會遇到怎樣的挑戰時,我自信滿滿地回答說,不就是在農村生活跟教點書,沒什麼的。出乎意料,我媽居然立馬同意了我的決定,並幫我聯繫了她的好友 —— 一位在東南亞的宣教士,又給我訂了為期六周的往返機票。我,就這麼出發了。

旅途才過去11個小時,我就完全懵了——語言不通、座位下面居然有四隻雞動來動去、行李也被隨便塞在了卡車頂部的某個地方——太可怕了!

這跟我之前想的太不一樣了!由於沒有電,大家全都八點睡覺五點起床。我借宿在一個兒童宿舍里,因此不得不給30個小孩和5個大人煮飯、打掃衛生和做農活!還要料理其他瑣事,比如帶晨間查經和餵雞。因為學校沒有電腦和教科書,所有的課也都只能使用粉筆和黑板來教。

當然也不全是不開心的事兒。我漸漸喜歡上那些孩子,他們也成為我最好的語言老師。我實在太喜歡他們了,就把自己所有的補貼都用來給他們買文具。在那兒,每一天還有特別美麗的景色、清新的空氣和涼爽的夜晚。

但我開始極度想家。我再也不想早餐吃鹹魚粥,午餐吃船面,大熱天還要頂着蚊帳打地鋪,睡在咯吱作響的地板上了。每天早上要花45分鐘翻過一座山才能到達最近的學校,還是在隔壁村,這樣的事情也真是讓我厭倦了。我好想回家。

因此六周一過,我二話沒說,打包好行李就回家了。回去后我繼續完成了學業,獲得了學位並考取了教師文憑。之後我又去了那個兒童宿舍四次,也探訪了許多亞洲其他地區的山村學校。

一轉眼,十年過去了,我依然希望有一天可以成為宣教士,服侍上帝。但我知道,宣教不是用來逃離現實的捷徑,也不是一個輕鬆的行當。許多人要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來預備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學習語言、練習教導,還要修跨文化交流的課程。

16歲那年的短宣徹底改變了我對宣教的認識。我已經吸取教訓,學會等候上帝,再也不像年少時那樣憑己意行事了……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你的油箱是否還有油

Are-You-Running-on-an-Empty-Tank--1024x613作者:Joy-Ann Wood,西印度群島;翻譯:Lena,中國

一天,我正準備離開家,父親就跟我說:“你最好把油箱加滿油,不然你開在公路上的時候可能會沒油……” 我一聽就笑了,答道:“不會的,我都準備好了。我確定裡邊的油夠我來回目的地。”

儘管我向他保證了,但父親還是堅持讓我加滿油。隨後,當我沿着公路行駛的時候,我反思了父親的話。我真的能在油箱指針指向零之前來回目的地嗎?之前我就聽一些朋友講過他們開車開到半路,車子沒油的故事。我之前怎麼都不能理解,要知道油箱的指針總是會提前告訴你車子快沒油了。

這樣的經歷其實跟我們基督徒的信仰之旅很相像。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大膽地開着一輛油箱空了的車。儘管我們知道我們“很空”,我們需要花時間跟上帝親近,但我們依舊忽視聖靈的提醒。我們說自己還行,只要參加了什麼教會活動,我們就覺得自己沒問題了。但是,如果我們缺少時間跟主耶穌相處,我們就像開着一輛油箱快空的車,面臨著隨時都可能突然熄火的危險。

有時候,是我們忙碌的日程安排導致我們“開着一輛油箱空了的車”。我們忙於主日學或者青年事工,忙着在唱詩班唱歌,或者在教會做舞蹈或話劇的事工。我們把自己的能力當作理所當然,我們不停地從一件事忙到另一件事。我們掉進了一個陷阱——跟上帝親近的時間變少了,卻用其他的方式來讓自己忙個不停。但是,當我們精疲力竭或是失去目標的時候,突然,一切都會停止。

主耶穌呼召我們花時間跟祂在一起,這樣聖靈才可能加添我們力量,使我們能夠獻上最好的自己來為主作工、服事主。

一輛加滿了油的車才能開得更遠,因為它不用突然停下來加油。如果我們為上帝預留時間,為我們的“屬靈油箱”加滿油,那麼上帝會以力量裝備我們,讓我們能夠謙卑服事、勝過試煉,在餘下的一生里都專註於祂。

要有意地花時間跟主耶穌親近。開着“空油箱”的車很容易讓我們失去信心,也讓我們不能向主獻上最好的自己。

“上帝啊,你是我的上帝,我要切切地尋求你,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

——詩篇63篇1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面對這個世界的罪惡與苦難,上帝讓你失望了嗎?

If-God-is-good-why-is-there-so-much-evil-and-suffering--1024x613作者:Adriel Yeo, 新加坡;翻譯:洪妤靜,台灣

如果上帝是美善的,這個世界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罪惡與苦難?

這恐怕是讓基督徒最難以回答的問題之一了。這個問題不單將許多非信徒擋在基督信仰之外,還造成一部分基督徒的流失,當然也影響了一批基督徒的成長,讓他們無法與上帝更深同行。

當我自己剛開始探索基督教時,心中也有許多疑問,罪惡與苦難就是其中之一。我為此讀了不少基督教的護教書籍,也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了好長時間,但我對此還是沒有完成明白。

對一些基督徒而言,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恐怕就是避而不談。但我認為完全忽視這個問題並非明智之舉,畢竟,我們大多數人很多時候都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如果上帝是全然美善並全能的,祂怎麼會容許罪惡的存在?如果祂允許罪惡的存在,那祂不就是並非全然美善,或全能了嗎?

阿爾文·普蘭丁格、彼得·凡·殷瓦根、威廉·萊恩·克雷格等哲學家為此提出了有力的辯護,解釋了為什麼全善、全能的上帝可以允許罪惡的存在。普蘭丁格在其著名的“自由意志辯護”中提出,只要上帝賦予人自由意志,就會有人違背道德,這一點上帝無法干預,因為如果幹預,就是剝奪了人的自由意志。

至於上帝為何容許自由意志的存在,普蘭丁格在《上帝、自由與惡》一書中提出,較之沒有自由意志的世界,有自由意志的世界要更好。比方說,沒有自由意志的世界不會有愛的存在,因為愛是需要主體主動決定,而非被迫而為的。他更進一步解釋道:

為了創造出可以行善的受造物,上帝必須創造可以行惡的受造物,並且祂不能既給予受造物行惡的自由,同時又阻止他們行惡。

令人悲哀的是,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這些自由的受造物中有一部分就是會選擇濫用自己的自由,這就是惡的來源。然而,被賦予自由意志的受造物有時會行惡這件事並不能用來否認上帝的全能或美善,因為上帝完全可以阻止道德敗壞的發生,但要那樣做的話,上帝必須把自由意志拿走。

上帝的全然美善與自由意志之間的關係的確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角度,幫助我們去理解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存在惡。但這樣的解釋仍有其局限性。事實上,儘管很多朋友在聽我分享普蘭丁格的觀點后都願意接受他的說法,他們仍會有疑問。本能上,他們還是會很難過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必要的死亡發生。不管如何解釋,大家也仍然無法接受世上怎麼會有如此多的不公。

因此,我想,大家想要的或許並不是理智上的一個解答,而是情感上的安慰。關於這個世界上為什會有罪惡與苦難這個問題,我們無法給出簡單的回答,因為它本身就不是一個關於某一點在邏輯上是否成立的問題。更多的,這是一個關於心的問題——我們內心想知道為什麼人會經歷各種各樣的苦難。事實上,聽見大家求助的哀號並感到有負擔是件好事,因為這體現了我們人性中的一面。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覺得沒有任何答案是可以讓人滿意的。對於一個正在經歷痛苦的人來說,簡單一句“這是因為人類犯了罪”可能並不會有多少幫助。

與此相反,當我們思考為何美善的上帝會允許苦難存在時,我們或許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為什麼耶穌會出現在歷史上,為什麼祂會被釘十字架,為什麼後來祂的墳墓又是空的?

當我們看到耶穌在十字架的死和祂的復活時,我們看見的就不再是一個似乎對這個世界的苦難漠不關心的上帝。我們此時看到的上帝不單關心這個世界的苦難,更執意恢復起初祂創造這個世界時的秩序。也正是因此,祂才差遣愛子耶穌來到這個世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好讓我們的罪得赦免;並使祂死里復活,好讓我們有永生的盼望。

有時候,我會想,究竟有多少基督徒信主會是因為耶穌的死與復活讓他們找到了解釋這個世界罪惡與苦難的答案。對我而言,我之所以成為基督徒,是因為歷史事實讓我無法否認耶穌的復活,同時我也意識到自己之前是怎樣地不認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當我繼續尋求為何世上存在敗壞和苦難時,我才了解,我無法用我有限的認知和觀點去理解這一切。我能繼續信仰的道路,是因為認識到了耶穌是誰。

如果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為什沒是我”、“為什麼是現在”,或是“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上面,我覺得我們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什麼苦難會發生;並且不管別人提出什麼解釋,我們都無法受到安慰。與其這樣,我覺得所謂做一名基督徒,就是要把焦點從“為什麼是我受苦”轉移到“為什麼是耶穌受難”。祂才是我們盼望的所在。

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理解有關上帝的良善與世界的苦難這一問題,但我們卻可以知道上帝在乎,並且耶穌用自己的全人和生命證實了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因此得到安慰。

罪惡與苦難的問題總會讓我們心頭難受,而對於苦難,我們也常常會無法理解。但我們知道上帝容許這些事情發生,並不是因為祂不在乎。祂不但在乎,而且已經身體力行來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

正如賴特(N.T Wright)所說,

當我們學會閱讀耶穌的故事,並將其看作是上帝愛的故事來閱讀時,我們才能一次又一次發出驚嘆的感恩,因為祂為我們解決了我們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的核心。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beta”

奔跑與成聖

spot-862274_1920-1024x683

作者:勇者,馬來西亞

平時,由於課業繁重,運動對我來說是件奢侈的事情,因此我有好一段時間沒能去健身房好好鍛煉身體了。然而幾天前,我終於可以使用跑步機來運動。

當時,我的目標只是完成25分鐘的跑步。但也許是因為太久沒有運動的原因,我的呼吸節奏開始被打亂,疲憊的雙腳一直在呼籲我立即停下,我的手也在緊急停止按鈕周圍徘徊。而那時我才跑了不過10分鐘而已。

於是我開始躊躇是該完成目標還是立刻停止。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離目標越近,雙腿就越發疲憊,我甚至開始後悔為什麼我會想要去跑步。儘管如此,我想既然都快跑完了,那我就撐下去吧!

眼見還剩下三分鐘就完成整個跑程,此時一個念頭卻浮現在我的腦海里,“都已經跑了22分鐘,應該很累了吧?不如今天就先這樣,反正也只不過是少跑了3分鐘而已。” 我想想也覺得有道理,但22分鐘畢竟不是我最終的目標啊!雖然我已經精疲力盡,但我還是想完成我所定下的目標。於是乎,我咬緊牙關跑完了全程,心裡喜不自勝,那份滿足感是非言語所能形容的。

聖經新約當中有好幾處都很巧妙地將“跑”和基督徒的生命連接在一起。從我們承認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參與在信仰上的賽跑了。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9章24-27節指出,信徒們奔跑是為了得著不朽的冠冕,運動員的節制是得著這冠冕的關鍵。希伯來書的作者更是在12章1節勉勵信徒們要“以堅忍的心奔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神學家則用“成聖”這個詞來概括這個過程。

在成聖的過程中,聖靈的引導和我們本身追尋聖潔的毅力與節制都是不可或缺的。奔跑在信仰的道路上,我們往往會遭遇許多的挫折和不堪,甚至是身邊人的不諒解─不能理解我們為何堅持以聖經做為生活的最高標準。雪上加霜的是,我們自己也可能受到試探或陷在罪中無法自拔。但是信實的上帝不會讓我們承受任何我們承受不起的試探(哥林多前書10:13),因為祂知道我們的“極限”是什麼;並且當我們向祂承認自己的罪時,信實公義的上帝也會赦免我們的罪,潔凈我們脫離一切不義(約翰一書1章9節)。

上帝既然以永遠的愛來愛我們,祂就必定會保守我們完成這個在信仰上的賽跑。 “他能夠保守你們不至跌倒,是你們毫無瑕疵,歡然站在他榮光之前”(猶大書1章24節)。有這樣的憑據和鼓勵,就讓我們勇於面對挑戰,在成聖的路上堅持奔跑吧。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