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聰明的,你告訴我,約會為什麼這麼難?

Why-It-s-Difficult-to-Date-These-Days1-1024x613作者:Victor G,新加坡;翻譯:Jaslyn See,新加坡

“嗨,找時間一起喝杯咖啡吧!”

男生們,承認吧,想在教會向女生發出這樣的邀請真是難上加難,特別是教會比較小的時候。女生們也盡可承認,你們大概不會爽快地答應。這樣的狀況在教會並非罕見,原因可能有很多。

美國青年基督徒雜誌Relevant之前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列出了多種原因,試圖解釋為什麼現在教會的男生不主動去邀約那些常常禱告、愛主、又有個人魅力的女生。作者覺得這是因為約書亞·哈里斯(Joshua Harris)的同名書籍《不再約會》(“Kiss Dating Goodbye”)讓“不再約會”的心理在教會變得普及。

我雖然不完全贊同文中的觀點,但它確實讓我們看到了生活中我們常常忽視的一些層面,而這些又恰恰是需要我們帶着禱告去思考的,特別是當我們想早點甩掉人見人怕的“好人卡”的時候。

所在教會的文化
去教會不是去尋找另一半的。為了進一步把這一認識制度化,有些教會就乾脆把男女會眾隔離開來——男士坐一邊,女士坐另一邊。“教會是敬拜上帝的地方”這一想法讓我們潛意識裡抵制任何像約會這樣的事情,以免影響敬拜。再加上如果教會比較小的話,一旦戀情不成功就會變得很尷尬,因此大多數人寧可不要在教會裡開始任何戀情。

Relevant的一名臉書(Facebook)讀者也指出:“現在教會裡已經大學畢業、可以談婚論嫁的單身女性少得可憐,男生更少。大家又把婚姻看成人生大事,生怕出錯;也擔心婚前性行為的發生,稍微親密的舉動都讓人緊張。這樣一來,在教會談戀愛就變成一件特別尷尬的事情了。”

的確,在很多範圍比較小的教會團體里,大家幾乎不會給約會任何“失敗”的餘地。任何不能以婚姻告終的約會都會遭到白眼,儘管這樣的約會可能帶來個人成長,並讓當事人有機會對另一個人有更多的了解。事實上,就算不能最終走進婚姻,健康的、以上帝為中心的戀情也是可以讓人學到許多寶貴功課的。而這樣的戀情也不一定要以一同服事的形式來發展(喝杯咖啡又怎樣)。

不管你喜不喜歡,能不能與自己私下想有更多了解的人喝杯咖啡,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在教會文化的影響。

個人認識
我們成長的環境千差萬別,因此對兩性間交往界限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對一些人來說,約一個女生出去喝咖啡簡直就是犯罪,而有些人卻覺得喝杯咖啡沒什麼,不用把它看得跟求婚似的。

我並不完全否認約書亞·哈里斯的看法。不管怎樣,他為如何求偶或敬虔地約會列出了非常明確的準則和界限。哈里斯的書強調了“不欺哄他人”這一點(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6節)。對於我們這群跟隨上帝的人來說,上帝給予了我們清晰的引導,明確地告訴了我們一些祂對我們行為與道德的期待。而在此之外,我們就得辨識哪些只是我們自己的認識,並格外留意不將我們自己的看法混淆為上帝的期待了。

我和女友早在參加大學團契(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時就已經是朋友。我們之間的交談也幫助我們從一開始就可以去了解彼此對約會這件事的看法。即便如此,我們開始戀愛之前也還是建立了一些基本原則與界限,希望彼此尊重和遵守。很多時候,這就是在練習如何在一段感情中溝通彼此的期待。

期待
邀請別人喝咖啡這件事情往往被誤會為要有大動作發生。

Relevant雜誌也坦言,現在單身人士中普遍流行着一個概念,那就是每段戀情,即便只是非正式的約會,都應該以結婚為最終目標。當邀請一位女士共進晚餐變得好像向她求婚一樣嚴重時,問題就出現了,因為這會“強迫我們給出往往應該是幾個月或幾年後才能做出的承諾”,基本上就是“本末倒置”了。

各種快速指南(如“基督徒男性不應該娶的10種女性”或“10個應該結束這段感情的理由”等文章)列出了種種我們應該及不應該考慮結婚的類型。這些快速指南的興起大大縮小了我們的可選範圍,最後就只剩下唯一一個完美的適婚人——耶穌。這樣的指南會讓我們產生理想卻不現實的期待。這種期待很危險,因為這讓我們忘記婚姻本質上是兩個罪人的結合,而這個結合是為了更好地彰顯上帝對人生命的改變。由於不合理的期待,許多可以建立良好關係的機會都被拒之門外。

除此之外,讓情況變得更糟的是大家對“適婚”這個概念的過度強調。這種概念給一個想要結婚、甚至只是求偶的人提出了過於誇張的信仰、情緒及經濟要求。有誰真的能完全準備好如此走近另一個受造奇妙可畏的個體呢?

畢竟,戀愛以及最終的婚姻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如果我們已經那麼完美了,就不需要另一個人來磨礪我們了。

在約會之前,了解和溝通個人對求偶或戀愛的各種期待,以及去發現彼此有哪些相似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家把我當成一個反教會現有體制的異己之前,我先快速聲明一下,在我和女朋友正式“約會”之前,我拜見了她的父母,並徵得了他們的同意,還讓他們有機會開誠布公地詢問我的動機、個人經歷,對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我還準備了一個關於我們戀愛的時間表,並徵詢他們的認同和建議(我現在還在繼續這樣做,並向他們隨時報告我們的發展動態),邀請他們在整個戀愛過程中積极參与。我也是那種想要110%確定的人,也會“本末倒置”。

但這只是我的個人認識。我覺得有些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了解彼此的教會文化和成長環境,並顧及她父母(兩人都是基督徒)的感受,畢竟他們如此深愛自己的女兒。再就是,我們要先做朋友,再決定下一步怎麼走。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這樣幸運,可以做出這樣的安排並得到女友和她家人的支持。如果條件不允許,在作出任何承諾之前,也必須要讓大家有機會更多彼此了解。勇敢地邀請別人或接受別人的邀請去吃頓便飯、喝杯咖啡,或者與其他朋友一起外出吧,這些都是不錯的開始。

教會的男生、女生們,鼓起勇氣,喝杯咖啡去!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beta”

這真的是你的理想工作?不要騙我!

3-Work-Realities-Were-Bound-to-Face-1024x613作者:Amy Ji,新加坡;翻譯:吳淑惠,台灣

身為公司招聘主管,我每天閱讀10-15份求職簡歷,每個月接觸上百位兼職講師。求職者常常會在簡歷的開頭或結尾寫上:“這份工作是我的理想工作,懇請您給我一次機會。”

但兩、三個月後,剛得到機會沒多久的新人就會開始給我發來電郵或短信:“親愛的人事經理,很抱歉通知您……”然後就表明自己想離職的意思了。其中最常見的三個離職理由無非:

1. 我之前並不知道這份工作有這麼多工作要求
2. 我的個性不適合這份工作
3. 這份工作與我的預期有出入

這份工作或許真的與這些受聘者當初所認為的 “理想工作”有偏差,但這樣不到兩三個月就離職的趨勢讓我不禁反思:“我們真的應該追求所謂的‘理想工作’嗎?”

雖然聖經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一些聖經人物的經歷卻是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舊約中的約瑟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約瑟不僅被親哥哥們賣至異地為奴,因而不得不面對一個陌生、未知的國度,更是被迫從一份工作換到另一份工作。儘管他的經歷如此不幸,但他在每一份工作上都是盡心儘力,就連當囚犯也當得兢兢業業。這豈不正是保羅在新約歌羅西書3章23節所說的:“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嗎?

執教五年、在企業工作三年後,我也學到了一些關於工作的功課,雖然仍在學習,先可大致分享如下:

1. 沒有“完美工作”
正如沒有完美婚姻(既是由兩個不完美的人結合而成,如何完美),這個世界上也不存在所謂的“完美工作”或“夢幻工作”。倒是有一些工作,可以讓我們每天在不同的挑戰中成長,並使我們發揮所長,鍛煉弱項。

我現在的主職是教師,但我也得策劃一些運用聖經原則培養品格與領導力的項目。從打印、整理文檔、到寫報告再到教學,大小事我都得親自操刀。這或許談不上是份“完美”的工作,但我能在其中學到新的技能,並投入我對聖經與青年人的熱忱。這樣可以每天發揮自己才幹的狀態讓我感到十分快樂。

約瑟並沒有一夜登上當時人類最文明的帝國——埃及的宰相之位。他的決策管理技能必定與之前在波提乏家擔任管家以及被監的經歷密不可分。

回憶一下,在成長的歷程里,有哪些事是你比較喜歡做的呢?是比較喜歡動手做做小東西,還是更喜歡動腦分析難懂的概念?這些都是線索,能幫助你決定應該選擇何種工作。

2. 沒有完全一致、毫無差異的團隊
在任何一個公司里,你都會發現,不同的人對你會有不同的期待,因為每一個人的工作倫理與管理風格是不一樣的。即便公司有明晰的異像,並且特別僱用了同一類型的人,每個人仍然是獨一無二的。

當我初到現任公司時,我差一點把主管氣瘋了!在這兒工作的人都井井有條,桌面總是極為整潔,而我一來則佔盡每一個空閑的表面,把筆記、草稿、手札、文件散落得到處都是。因為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才能最高效地工作。但這並不代表我可以因此而去消費他人的工作空間。於是,我找了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將我的工作空間移至外面的辦公室。這樣,我的同事們終於可以平靜地工作,而我也可以按我的方式自由移動位置、擺放文件了。

約瑟當時不能選擇和誰一起工作,但他卻能選擇如何對待工作。他當時的狀況並不理想,但從聖經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便在那樣的環境下,他也仍持守工作倫理,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

你是否知道上帝賦予了你哪些獨一無二的特質?你是一個自信大方的溝通者,還是可以給人安慰的聆聽者?抑或是一個鉅細靡遺的記錄者?發現上帝所賜予我們的獨特特質可以幫助我們明白如何為團隊帶來收益。

3. 要不斷成長
箴言9章9節如此說:“教導智慧人,他就越發有智慧;指示義人,他就增長學問”。

很多人都覺得已經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了,那接下來該幹嘛呢?儘管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已經是很好的事情,但總還是可以繼續努力的。熟諳Power Point? 那就試試使用Excel。能言善道?那就學學傾聽的藝術。只要我們肯持續尋求成長空間,非但能為我們所在的公司帶來益處,更能讓自己習得終身受益的技能。

作為一名教師,我也取得了許多課堂以外的技能認證,例如:皮艇運動認證、 激流泛舟認證、地板球教練認證、國家考試閱卷員認證等等。我必須承認,這是個奇怪的組合。但誰知道,說不定什麼時候這些就派上用場了呢(比如說去新西蘭自助旅行一個月的時候)……

從約瑟的一生我看到,雖然世上沒有“完美工作”,但我卻可以按上帝的心意調整自己的心態、工作倫理。這才是改變一切的關鍵。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beta”

人為什麼渴望成功又難免成功的憂傷?

Why-Do-We-Crave-and-Struggle-to-Achieve-Success-wo-text-1024x613

作者:Lim Al,新加坡;翻譯:鍾林君,中國

最近,一位很有才華的年輕人在博客上哀嘆:“我討厭上課、討厭去上學!因為要是生來智商比別人低,再怎麼努力也拼不過別人!”

我想,這是我們很多人都共有的掙扎吧。不管怎麼努力,也不管我們自己覺得自己多有才華,好像總會有人比我們更成功。成功好像就是對一部分人有歧視,並且只要成功這件事情存在一天,不公平就一天不會消失。每每衡量成功的時候,我們難道不總是免不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嗎?

然而,每個人都承受着壓力,不得不努力追求成功,這又是無法逃避的現實。我想人之所以對成功有永無止境的渴望,是因為我們實際上是在尋求存在感、滿足感與安全感吧。成功可以讓我們有存在感,或者說是讓我們體會到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價值感。這樣的存在感或價值感又給我們帶來個人的滿足感。成功還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因為成功讓我們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有誰不渴望存在感、滿足感與安全感呢?

但對成功的渴望是一回事,取得成功又是另一回事了。這位年輕人的博文提醒我們,我們很多人其實都在努力獲取成功的過程中感到深深的沮喪。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成功那麼難?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 各人的起點不同。智商、外貌與才能從來都不是生來平等的,所以你擁有的先天條件若是越迎合所在社會的價值體系,你就越容易成功。在T台與雜誌上都紅透半邊天的美國時裝模特卡梅倫·魯塞爾(Cameron Russell)就大方承認:自己的成功很大一部分靠優越的先天條件。她天生的高挑、貌美與優雅都是所在社會極度推崇的外貌特徵。

2. 不同的環境對於成功有不同的定義。你出生的地點與時間實際上決定了你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或做怎樣的事情才能成功。例如在新加坡(我生活的地方),整個社會就比較看重教育。整個教育體系也更青睞那些天才少年以及那些考試考得好的學生們。而對於那些在學習上沒有那麼突出,又不擅長考試的學生來說,找工作就可能更困難一些。

3. 每個人的機遇不同。有些人生來就有優越顯赫的背景,享有更多可以帶來成功的資源與人脈。像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投資大亨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流行樂手林俊傑(JJ Lim)以及奧運獎牌得主邁克爾·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這些成功人士就都無不來自優越的家庭,從一開始就得到了父母強大的支持,並享有充分的物質資源可以使他們盡情地發展自己的先天才能。當然,這個世界上也不乏白手起家的例子,但在如今這個時代,這種故事已經是少而又少了。

如果取得成功那麼不易,有什麼人或什麼事物是可以帶給我們長久的存在感、滿足感和安全感的嗎?我們很多人都會試圖通過某一個人、某些財富物質或某個位置來尋求對這三種需求的滿足。但一份親密的關係、一份大公司CEO的厚職、或在30歲賺到的第一個一百萬真的能給我們想要的答案嗎?

人、物以及社會地位確實能給我們帶來存在感、滿足感與安全感。這些都是從上帝而來的祝福,我們可以好好享用。但福音才是真的可以為我們的這三個需求帶來終極解答的。除了我們慈愛的創造主,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完全地滿足我們的需求。為什麼這麼說呢?

1. 我們在基督里的存在感不取決於我們自己。以弗所書1章4-5節告訴我們,上帝因着祂的權柄與愛,在創世之前就揀選了我們,要使我們成為祂眼中“聖潔無瑕”的子民。上帝看重我們是單單出於祂的恩典與旨意,而不是因我們有多少才能或付出多少。

2. 只有在與上帝的關係中才有真正的滿足感。上帝的愛給我們帶來滿足感,這是超越世上任何其他關係所能達到的。想要知道祂有多愛我們,從祂將自己的兒子給我們,並讓祂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就替我們死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來(羅馬書5章8節)只有上帝犧牲與信實的愛才能滿足我們最深的渴望。

3. 真正的安全感來自與上帝永恆的關係。不僅僅上帝自己是永恆的上帝,同時祂也應許我們永恆的生命。這就意味着我們可以享受與祂永遠的關係。這一點才可以給我們真正的安全感,因為這份關係可以持續到永遠。

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發明家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因說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空洞,只有上帝才能填滿這個空洞”而聞名。同時,他也留意到人的渴望與無助表明“人裡面曾經裝有幸福。”人試圖用“身邊所能找到的任何事物”來填滿這個空洞,但好像並沒有什麼效果。為什麼?因為“只有一個無窮無盡又不會改變的對象才能填滿這個沒有邊界的無底洞。這說白了就是只有上帝祂自己才能填滿。”

因此,基督徒應該怎樣看待成功呢?聖經告訴我們應該這樣來理解成功:

1. 說到底,成功是上帝的祝福。是上帝賜予我們每一個人才華、資源和機遇。我們要享受這些賜福,但同時不能忘記我們成功的來源。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花了很大的代價才明白這一點。但以理書4章28-37節記錄了當這位國王開始沉浸在自己的榮耀當中時,是如何被降為卑的。那時,他才想起“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予誰就賜予誰。”

2. 成功不能救我們脫離死亡。雅各書4章13-15節提醒我們,我們的生命“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成功只是暫時的,我們終有一天會面對死亡。當我最好的朋友在度假期間突然窒息,短短几分鐘就離世之後,我才真的明白雅各所說的是什麼。我的朋友之前並沒有什麼病狀,並且在各個方面她都是處在人生的巔峰時期——她婚姻美滿,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兒子,剛搬入溫馨的新家,自己又主管一家頗具規模的機構,同時也在一個教會事工中服事,很積極、也很受認可。

3. 成功不應該使我們在追求上帝的國度這件事情上分心。在路加福音12章13-21節中,耶穌講述了一個富人一門心思籌劃要蓋更大的糧倉來儲藏糧食的故事。就在富人積極籌劃時,不想上帝對他說他其實當晚就會身亡。講完這個故事,耶穌告訴祂的門徒們要專註於將財寶積聚在天上,“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路加福音12章33節)讓我們小心不要被功名利祿分心,來專心尋求上帝的旨意和祂的國度。

這樣一來,你是否了解了並享受着真正的成功呢?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beta”

愛的符號

愛的符號

作者:吳詩蕊,馬來西亞

祂在我生命里打開了一道
以亘古不變的把我喚來
我用思考我到這裡的目的
沉澱思緒
原來祂早已安排
使我走過祂所設下的
讓我認識了你和她還有他在之間
有時候真的讓我T.T
又或者當我處在@_@的時候
祂不單^u^幫助我
也會給予^O^
即使在生命的轉折處
使我有無限的驚喜
原來那是超乎想像的
我的未來將會有怎樣的
我期待
因為祂
永遠不會有
將來
那是無法想像的……
就將這故事寫在《》號中
以基督為@

註釋:
,逗號=沉澱、回顧、停留
;分號=人生的轉折處
!驚嘆號=超乎想像
?問號=思考
《》書名號=寫成一本書
“”開關引號=生命的開始與結束
、頓號=許多
:冒號=話語
。句號=結局
……刪節號=等等、數不完
@標籤=Mark


創作者筆記:

在這網絡的時代,我們常常說著不一樣的言語,而現今的年輕一代也慣以符號作為表達的言語。上帝創造我們,是要我們稱頌祂的名,不管使用什麼言語,都是為表達上帝的愛。即使是非文字的符號,也一樣可以表達上帝的愛。符號,可以沒有任何意義;符號,也可以變得有意義。創作這首用符號編織成的小詩,用以表達對小組及上帝的感恩。

 

*此詩歌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beta”

如果上帝拿走我的天賦?

What-if-God-Takes-Away-My-Gift--1024x613

作者:柯雄偉,新加坡; 翻譯:劉學鳳,中國

我喜愛寫詩。詩歌是我表達自己感受、思想以及傷心難過的方式。我的第一首詩歌是關於一個女孩的(你八成都已經猜到了)。我只是遠遠地戀慕着她,從未敢靠近。詩歌成為我吐露內心和靈魂最深處感受的窗口,可以把自己的經歷訴諸言語。

這些年來,關於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寫了不少詩歌。這讓我覺得寫詩是上帝賜予我的天賦。但是最近,我發現自己寫詩不再似以前那般容易,反倒成了難事。這讓我想:“是不是沒有靈感了?或者是上帝拿走了我的天賦?”

這種想法深深地困擾着我。有時,我試着在聽音樂的時候寫出隻言片語,卻什麼也寫不出來。我開始想藝術家們都是通過怎樣的裝備才呈現出精彩的表演的呢?流行歌曲的詞作者為什麼總是能夠寫出美好的作品?我也開始問自己:“怎樣才能有靈感呢?過去的靈感都是哪來的?”

這些疑問最終引向一個更大的問題:“作詩對我如此重要,是因為詩歌成為我用來定義自己的東西了嗎?我想寫出更多的詩歌是因為大家對我的期待嗎?詩歌原本是我表達自我的方式,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我需要去做、去保持的事情呢?甚至成了我的信仰?”

後來我領悟到:在大千世界中,重要的並不是詩歌本身。重要的是上帝希望我怎樣使用此時祂所賦予的恩賜去榮耀祂。例如,一個音樂家最初可能是一個演奏者,但隨着時間的發展,他可能想去教別人如何欣賞音樂。他的音樂天資沒有變,但是展現這種天賦的方式發生了改變。

但如果這個音樂家失去了一個膀臂,或是失明,不能再演奏或是教課了呢?此時,我們唯有完全依靠我們全能的上帝,並相信祂有一個目的,會繼續在我們的生命中做工。約伯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當上帝允許他所擁有的一切被剝奪后,約伯知道他一切所有的都來自上帝,他沒有咒詛上帝或是選擇死亡,即便連他的妻子都讓祂詛咒上帝死了算了。相反,他謙卑的來到上帝面前承認:“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1章21節)

就我來說,我不再像以前那樣能寫出很多詩歌。但是,我仍然有其他方式來表達自己,比如寫文章、或是帶領、指導別人——這些事是我十到十五年前從未想到的。雖然我不知道未來上帝如何帶領,但我確信:任何事上,上帝都有祂的目的,也通過萬事來彰顯祂的目的。

靈感思緒全消無,
低頭深思其緣故,
閉目向主來傾訴,
“失在何處?”

詩歌天賦全失去,
不可更改唯接受,
所有際遇與經歷,
任然相信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beta/”

在基督裡重生

在基督裡重生
作者:黃祈安, 23歲,馬來西亞

“我們眾人都如羊走迷了路,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卻把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以賽亞書53節,新譯本)

我來自一個基督化家庭,並且十歲時就決志信主。我的父母都是傳道人,他們在我小時候就教導我許多聖經上的真理。所以,我知道我的一生都將與上帝建立美好的關係,也了解什麼是犯罪、罪所帶來的後果以及耶穌基督是誰等等。因此,我曾以為我懂得這麼多,一定可以有很好的生命見證。但是長大后才發現,我的人生很容易就失去了方向,如同羊一樣迷了路,甚至很容易受誘惑並迷失在罪的世界里,如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約翰一書2章16節,新譯本)。我一直沉迷在誘惑當中逃不出來。我曾以為我可以靠着自己的力量勝過罪惡,但長大后卻發現自己也是一個罪人,我無法靠着自己勝過罪。

我有瀏覽色情網站和自慰的習慣。每當我做了這些事之後,我會感到很後悔並且當下就會立志要悔改,但每一次都失敗,並重蹈覆轍。那時我開始認為自己和某些朋友並無區別,都在犯一樣的罪;我也開始懷疑這位耶穌是真的嗎?我可以靠着祂遠離罪惡嗎?對此,我的內心感到很掙扎。

然而以賽亞書53章6節這一段經文再次提醒我,藉著耶穌基督我可以重新找到我的人生方向,迴轉歸向上帝,再也不被罪惡捆綁。因為耶穌基督已承擔了我的罪,就像約翰福音3章17節提到:“因為上帝差祂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藉着祂得救。”(新譯本)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應許,因為我可以靠着耶穌基督得勝,並且生命能天天得着更新。現在,我打算把這個問題告訴我的屬靈長輩,聽取他們的建議,並且時常花時間研讀聖經和禱告,因為上帝的話語會時常提醒我不要陷入罪當中,要繼續跟隨耶穌基督。為此,我很感謝愛我的上帝。

“因為我們的大祭司並不是不能同情我們的軟弱,他像我們一樣,也曾在各方面受過試探,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的是要領受憐憫,得到恩惠,作為及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章15-16節,新譯本)

失敗中的領悟

失敗中的領悟

作者:Chronika Febrianti,印度尼西亞

時不時地,報紙上關於某某大學或某某國家某個高材生的文章總是特別吸引我。你或許會覺得我過於雄心勃勃,但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像他們那樣被報導。

事實上,在我讀大學的時候,這個美夢幾乎成真。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全國最好的大學,儘管當時的錄取率只有25%。而我的平均績點(GPA)在大學前三個學期也都穩步上升。與此同時,我還加入了一個非常有名望的學生社團。一切就像做夢一樣,我也樂觀地認為總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也會出現在報紙上。

但隨後事態開始發生變化。儘管我下定決心要在課堂內外都取得成功,但我根本無法做到。我在學生社團參與得越多,缺課的次數就越多,也越發難以維持課業。我的平均績點(GPA)一落千丈,並且還掛掉一門必修課。最後,原本以為能在3年半內就完成的學業,現在不得不延遲到4年半。

我想被媒體報導的夢想破滅了,內心的樂觀被放棄的衝動所替代。一想到我是多麼令父母失望,並且浪費了他們供我讀書的錢財,我就悔恨不已。我覺得很是羞愧,連鼓勵弟弟妹妹勤奮學習的勇氣都沒有了。當學校的朋友們討論話題時,我也沒有信心加入。而當我不得不與低年級學生一起上課時,更是讓人灰心喪氣到底。雖然我很想請假離開,但我知道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它只會讓我落到輟學或肄業的地步。

值得慶幸的是,上帝沒有讓我繼續意志消沉下去。祂讓我經歷了失敗,好讓我擺脫勃勃野心對我的控制,由祂來恢復我的心態。

有一天,在祂的引導下,我讀到了比爾·蓋茨曾說過的一句話:“我有個朋友,從沒掛過科,他現在是微軟的工程師;我掛過,現在是微軟的老闆。”

這句簡單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比爾·蓋茨也經歷過失敗,但他選擇振作起來。他的例子告訴我不應該再繼續沉溺於自憐中。上帝也提醒我,我是為祂的榮耀而造的(羅馬書11章36節)。上帝讓我經歷失敗是要幫助我看清生命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使我的生命能榮耀祂。我意識到自己應該要振作起來,以新的態度面對學習;把我的課業交託給上帝,而不是放棄。

吸取教訓之後,我再次懷抱成為成功人士的夢想,只是這次的夢想更大。我不僅僅想被稱為年輕有為之士,更想成為遵行上帝話語、向世界彰顯祂榮耀的人。雖然在人生的道路上還會遭遇失敗,但我會不斷地爬起來,努力遵循上帝話語的引導。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12章1節)

我們都是大贏家

We-Are-All-Winners-.-.-.-Right-1030x772-1024x768

作者:劉爵華, 新加坡;翻譯:孔曉慧

上高中的時候,我和同學經常開玩笑,說既然我們都是從最快的精子而來,那我們就都是人生贏家。

玩笑歸玩笑,好勝心卻早在嬰兒時期就已經深植我們內心。隨著年齡的增長,獲勝也漸漸成為我們人生的首要目標。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取得好成績”、“要奪得金牌”、“無論做什麼,都要拿第一”……我並不是說學習和體育鍛煉不好,在這些領域有所擅長並沒有過錯。但現在整個社會和我們自身的問題在於我們一味地想從勝利中汲取滿足感和成就感,好像這是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情。

一次,一位牧師問會眾:“當兩個虔誠的基督徒運動員一爭高下時,上帝會支持誰,讓誰勝出呢?”很多人會覺得上帝會讓那個更敬虔的基督徒獲勝,但事實並不一定如此。很多人有超乎常人的禀賦、才能,並比其他人更加投入,但他們卻可能並不相信上帝。

如果上帝沒有讓你獲勝,你會如何回應?有些基督徒可能會因此而放棄信仰。但是,我們要明白的是,失敗有可能使我們與上帝更深同行。因為失敗可能成為上帝讓我們學習謙卑的途徑,使我們與祂更親近。更或者祂會在失敗中錘煉我們,預備我們,使我們像一些傳奇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樣,即使經歷挫折仍勇往直前,最終取得重大成就。即使在世人眼中輸了又何妨,學到從上帝而來的功課才是真正的大贏家。

馬特•裡根牧師曾經寫道:“正是挫折中的失望提醒我們,我們的盼望和可誇耀的不在耶穌以外——而是建立在祂的成功之上。個人的成功絕不是基督徒的終極目標。”

職業籃球運動員林書豪是一名基督徒,他深刻意識到,我們的盼望和誇耀都應該在耶穌身上。在一次採訪中,他表達了自己對基督信仰的看法,​​他說:“我刻苦努力訓練的目的不是為了取悅他人。我的觀眾是上帝……打球的正確方式不是為別人打球,也不是為自己打球,而是為上帝打球。我現在還無法完全明白這一點。在每一天、每一場比賽中,我也常常掙扎,很難做到這一點。但我會繼續學習少關注自己一些,多順服上帝,把比賽交到上帝手裡。”

無論如何,我們都知道獲勝不是最重要的,失敗也非糟糕透頂。畢竟,當我們跟已獲勝的主耶穌站一邊時,誰還在乎是輸是贏呢?

一位讚美詩作者寫下了以下美妙的詩句:

不再懼怕,不再疑惑,
生命不再需要驕傲來掌控,
我已不再被定罪,
我可以勝過不安。
我接受得勝的生命,
不是我,而是耶穌在我裡面;
祂已戰勝,祂使我自由;
我得勝,皆因祂賜我。
(《勝利》作者Paul Radar)

“因為凡從上帝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是那信耶穌是上帝兒子的嗎?”(約翰一書5章4-5節)

失之常春藤

The-pressure-to-be-the-best

作者: Nicole Yuen, 19歲, 美國

我從記事起就認識上帝了。因為爸爸媽媽都是基督徒,我從小就去教會。儘管我很早就知道了上帝無條件的愛,卻還是沒能倖免,『感染』上了追求成功所帶來的壓力。

爸爸媽媽總是教導我『凡事盡己所能,不要錯失任何良機 』。這是個很好的建議,但到我這卻被錯誤地理解為『凡事爭第一,不可錯過任何事情。』

當我出人意料地考入紐約市一所頂尖高中時,這些壓力就變得格外真實。之所以說是出人意料,是因為我完全沒有身邊那些學習狂人們準備得那麼充分。於是突然之間,我被捲入了一個高速運轉的世界——每天趕地鐵上下學,課餘時間全都用來補習備考,白天排滿各種課程和活動,晚上還要熬夜學習。學校的競爭是十分激烈的,因此雖然有一些朋​​友,大家卻都心知肚明,我們在暗自較勁、爭奪同一個目標——常春藤大學裡的一席之地。

我弄得自己精疲力竭、身心具憊 。當我連一所常春藤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都沒收到時,我覺得真是所有的時間和努力都白費了。我沒能證明自己的價值,讓所有人都失望了。

當我的朋友們正在為該選哈佛還是選耶魯頭疼時,我卻不得不努力接受現實——恐怕得去一所自己壓根都不喜歡的大學唸書了。最糟糕的是,對於我所處的困境,我什麼都做不了,也什麼都改變不了。我從來沒有覺得如此絕望過。我之前騙自己,以為只要能提高成績、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我就能掌控自己的未來。但事實是,我根本無能為力。

當我終於承認自己並不能掌控未來時,唯一能做的就是來到上帝面前,請祂來扭轉局面。祂真的為我開路了——雖然跟我起初想的並不一樣。

一天,我意外地得到消息,說我已經被一所自己比較喜歡的學校錄取了!之前他們把我列在候選名單上。如果從數據上來看,這本來沒可能,現在卻發生奇蹟。這所學校並不是我的首選,卻不曾想上帝一直為我在那兒預備位置。兩年後,我才發現,上帝比我更了解我自己,祂知道我適合去哪兒。假如我之前被一所常春藤大學錄取,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去的,然而那樣的話,就不會有現在的我。我可能仍舊認為是自己的努力,而非上帝的計劃在掌管我的未來呢。

儘管眼看著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失去控制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這卻是我人生至此最受益的一段經歷。

讀完這篇文章,我希望你可以明白,上帝比我們自己更清楚什麼是對我們最好的。上帝不是學校的錄取官,我們不需要、也沒有辦法向祂證明自己。無論是排名第一還是排名一千,祂都一視同仁、用無盡的愛愛著我們每一個人。祂關心我們,因為我們是祂的孩子。祂想要把最好的給我們,只要我們願意。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放手,讓祂來掌權。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不要這樣傳福音

Sharing-the-Gospel--How-not-to-do-it!

作者:詹姆斯•班楊,英國;翻譯:顧靜,北京;編輯:雅米編輯團隊

傳福音有時是件很微妙的事情传福音有时是件很微妙的事情。基督信仰本身富有感染力。但如今人與人之間溝通便捷,又有上百種信仰供大家選擇,當我們向家人、朋友、同事、牙醫,甚至是同事、隊友、對手、出租車司機或其他人傳福音時,總是沒過多久,不知道為什麼,就哪兒不對勁了。究其原因,恐怕是因為我們在跟有不同信仰及世界觀的朋友交流時,犯了以下比較經典的錯誤:

1、只顧自己說,不聽對方講我們以為不信主的人在信仰上不會有什麼見地,所以我們應該主導整個對話,好給我們的聽眾帶來啟發。畢竟,認識耶穌是他們的需要,不是嗎?。如果我們只是坐着聽他們講,讓人家怎麼認識耶穌? 如果他們要改變話題聊點別的,我們或許還應該打斷他們。

2、無論代價如何,一定要贏得爭論我們以為每次和別人討論信仰時,福音真理就受到了挑戰。這是基督信仰和其他信仰之間的對決,因此絕不能讓耶穌失望!於是我們使出渾身解數,講道理、說邏輯、論智慧,實在不行再咆哮幾句(如果有用的話),不在爭論中擊敗對方不罷休。最好到Facebook或其他社交平台上去一爭高低,因為這樣我們想寫多少就寫多少,也不用面對讀者,更不用明白原來他們也是和我們同樣性情的人。

3、只在理論上空談福音我們以為既然聊的是信仰,就沒必要討論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也不用分享耶穌目前在帶領我們學習什麼功課。因為他們聽了要麼會覺得奇怪,要麼會發現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原來也不總是那麼完美——這樣不僅令人尷尬,還可能導致我們無法贏得爭論(參見上一條),所以不聊也罷。

4、避開耶穌或者聖經不談我們以為既然對方的世界觀跟我們不同,又不相信耶穌,那就沒有必要跟他們講耶穌。尤其是耶穌說過的一些話都很古怪,比如一些關於天使的、暴力的,還有地獄的描述。如果告訴對方這些,顯得我們也很奇怪。就說一些“尋找自己”、“不追求完美”之類的大家都能聯繫得上的話不就好了。

5、想一次談話就把整個福音講完我們以為對方如果要成為基督徒,我們就是他們最後的盼望啦。所以即使對方當時不是很感興趣,我們也得把福音講全。如果有必要,就追着他們跑出去,一路上跟着他們,直到把我們要說的說完為止。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也已經看出,這樣傳福音,實在是令人崩潰。但這卻是我們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而其中最大的錯誤就是我們忽略了對方也是按照上帝形象所創造的寶貴生命,是需要我們尊重的。所以我們到最後唯一傳達給別人的信息就是基督徒不懂得傾聽、不關心別人、固執己見;其中最糟糕的一點恐怕就是“基督徒認為有其他不同世界觀的人都很愚蠢,不值得交往。”

與此恰恰相反的是,我們在福音書中看到,耶穌從來不會用同一種方式和兩個不同的人對話。這是不是因為祂明白,每個人的世界觀都是獨特的並值得尊重的呢?或許這也告訴我們傳福音不是把信息打包下載給別人,而是要尊重他們、關注他們的全人和情感、並適時地激發他們去思考。想一想,要是基督徒反以上所提到的方式而行,會是怎樣的效果。如果基督徒都是這樣的:

1、能夠自信地提出問題,謙卑地傾聽對方,並明白別人有很多值得學習和肯定的地方。

2、將他人看為寶貴,願意儘力去贏得這個人,而不是贏得爭論,明白他人也有真實的價值和尊嚴。

3、能夠分享耶穌對自己現在生活的影響,明白信仰和實踐一致的重要性。同時,承認自己也需要耶穌的幫助來克服自身的軟弱。

4、抓住每個機會分享自己所愛的耶穌在歷史上真實的生平、釘死十架和復活;明白唯有耶穌本身才是自己信仰的創始成終者,是福音背後的力量。

5、不拚命地把整個福音往每個對話里塞,而是明白一個真理——聖靈會借用各種機會來使人親近祂,這樣自己也能得釋放。

當然這些都需要一點耐心來操練。這既不像照菜譜做飯那般容易,也不像記住某個套路就行那麼簡單。

但這樣子傳福音不是更令人興奮嗎?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版)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上帝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