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學著接受我破碎的家庭

作者:Sheila May, 印尼

Learning-to-accept-my-broken-family

「我這輩子最大的錯誤就是跟你結婚!」從念幼兒園開始,我就經常聽到爸媽如此對罵。爸媽當著我和兄弟姊妹們的面爭吵,而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做父母之間的和事佬。後來,我12歲那年,父母決定離婚。

「別管了,那是他們的事情。」這是我得知父母決定離婚時的第一個想法。但當我漸漸長大,我才發覺事情比我想像的要複雜多了。我根本不可能忽視父母離婚這件事,因為我恰恰身處其中。我沮喪極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成了我跟朋友聊天時永遠都會避開的話題,我甚至努力從腦海中抹去這個詞語。直到有一天,我搭朋友家的順風車。當我坐在後座,看著他們一家人彼此戲謔、互相打趣時,一種溫暖的感覺流過我的心。我偷偷地哭了。那時的我既快樂又悲傷,同時又為自己感到難過。我告訴自己:「原來這就是家庭。」

回顧自己的家庭,我感到非常失望而憤怒。我恨家裡的每一個人,甚至毫不掩飾這種情緒。在朋友們面前,我也毫不忌諱地談論對家人的想法和感受,於是,朋友們開始遠離我。我厭倦了跟家人同住,但又沒別的地方可去,這種感覺快將我逼瘋了。

父母離婚後的三年之間,我盡量讓自己待在家的時間越少越好。我每天從學校走路回家,這樣就不必太早到家。讓我回家的唯一理由就是有地方睡覺。有一天,朋友邀請我到她的教會,我馬上同意了——因為這樣子我就有理由不回家。後來我聽說她的教會要辦一個三天的退修會;能夠離開家三天?我當然要去!

結果這三天改變了我的一生。就在這個退修會中,上帝救贖了我。我認識到自己的罪性,同時明白了上帝為我預備的寬恕與愛。我實在是非常感恩。

但並非一切就立刻變為完美。回到家之後,我仍然每天都面對與信主前一樣的問題。我沒有因為信了主就自動變成一個乖巧溫馴的孩子,而是持續與自己的罪性博鬥,仍然無法接受我的家庭。

在那段時間裡,上帝握住我的手,耐心地等待我度過叛逆期。直到有一天,我終於坐下來檢視自己破碎的家庭,我才意識到,原來關係的破裂隨處可見,不只是我的家庭才有這樣的問題。無論是朋友、鄰居、有宗教信仰的人還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每個人都有各自要面對的問題——就連全職事奉的基督徒也不例外。我這些年所經歷的,只是反映了這個墮落世界的現實狀況。我不是唯一面對這類衝突的人,還有數不清的人也面對相似的衝突,有些衝突比我家的更嚴重。

我也逐漸意識到,雖然並不是我選擇生在這個家庭裡,但上帝選擇了讓我生在這裡。如果上帝已經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來捨身拯救我的靈魂,那麼我還怎麼能夠懷疑祂對我的愛?祂既然是慈愛的天父,而我是祂的女兒,那麼祂將我放在這樣的家庭裡,必定有祂神聖的目的,儘管我至今還不能明白。我能夠做的最正確的事情,就是完全接受自己以及這個上帝為我安排的家。

這樣的想法使我豁然開朗。雖然從10年前我成為基督徒到現在,家裡的狀況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我自己的生命已經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上帝透過家庭的景況來塑造我。我學會了控制怒氣,寬恕他人(儘管我可能再次受傷),並且愛那些我覺得並不值得愛的人。

上帝並沒有為了改變我的心而改變我生命的景況。祂讓我體會到失去希望的滋味,好讓我視祂為生命中唯一的希望。祂全然良善,決非無情;祂充滿智慧,決不犯錯。祂撫平我的傷口,擦乾我的眼淚。萬事萬物都有祂的旨意。

(本文譯自透心糧印尼文網站)

哪雙眼睛

作者:Vivian, 台灣
who's eyes
「爸爸,我再玩五分鐘溜滑梯好不好?」小孩說道,爸爸接著說:「好。」

爸爸的眼光凝望著自己的孩子,爬上樓梯,溜下來,一遍又一遍地,眼睛從來沒有離開的注視著。不到兩歲的孩子,嗚嗚呃呃的發出聲響,只是個皺眉、緊接著哭臉地看著父母,父母也看著他,馬上安撫拍拍他。

在母腹中,你什麼都沒說,媽媽爸爸早就在計畫,要預備給你一個小床,想著要給你買的衣服。我們很多人很幸福,在期待中來到這世界,出生後,被呵護的眼神關注著。

大一點了,「女兒,要不要去吃這間,我請妳吃飯啦,不用客氣,我們不都是自己人,爸爸養妳!」妳不再是定時吃奶的年紀,妳只是單純的接受。妳知道他的詢問,是他知道妳開始學習想為自己作決定。不管妳說要或不要,他望著妳等著妳的答案。或許在回應與問題之間,就才短短五秒。他等著,就是要聽妳五秒後的回應。

在注目中成長,同時你望著世界,有那麼一天,你希望不只是父母的在乎,父母就像是咖啡廳的背景音樂,輕輕的放著,很舒適,只是咖啡廳的一部分。你培養很多才藝,你注意自己的外貌,你努力經營友誼,努力經營人生。不管是現實的,還是虛擬的。在現實生活裡,你忙於跟人交際,你付出,你也收取;在網路世界裡,你忙於接收別人的資訊,回應你可以回應的,你忙於建立自己的身分。或許,你想要的可能就是那一秒被關注的眼神,或是網路中一個讚、一個貼圖、一則留言…你走過的路上,有時候,你好像把什麼事都做對,別人感受到你對他的好,被你一直以來的努力,你這個人給吸引,你得到了肯定。但有時候,你或許也都做了,卻得不到回應。

我喜歡想像馬太福音裡的一個畫面:「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別忘了,有雙眼睛默默在你的背後守護著你,正等待著你的回應。

給未來丈夫的一封信

作者:VT, 新加坡
A-letter-to-my-future-husband
親愛的(未來)丈夫:

你會在新婚後的第一個早晨讀到這封信。你是我的良人,我已為你禱告許久,而現在我們終於正式結為夫婦了。你在上帝計畫的時間出現,上帝再一次將超乎我所求所想的賜給了我。

認識你之前,我讀了許多關於如何找到『白馬王子』的屬靈書籍(就算你猜到是哪幾本,也沒有獎賞哦)。父母與朋友告訴我,要謹慎考慮未來丈夫所應具備的特質,也要常常為此禱告。書上說:「拿一支筆,寫下來,並且在禱告中交給上帝。」我確實這麼做了(別那麼震驚嘛)。

從我們成為朋友的那一刻起,我就發現我們是如此相配。我們一同服事,盡可能讓基督在我們所做的一切事上居首位。你在各方面都以身作則,那時我便深信,你會成為我們家(希望包括孩子)的敬虔的領袖。

從我們相戀到結婚,上帝都知道我需要你這樣的伴侶。從你我第一次約會開始(如果那是自家的料理,就更棒了)、到你開始認識我的家人與朋友(這肯定贏得他們的心)、再到你決定向我求婚(我總是無法猜到你的計畫),你都讓我明白什麼是愛,那就是先愛上帝。我為『未來丈夫』所設定的每一種必備特質,你都擁有(而你的其他特質,對我而言是額外的驚喜)。

剛開始戀愛時,雖然我們都對未來滿懷期待和盼望,但我們也知道愛情路上不會事事如意。我們深知自己必須先成為一個屬上帝的人,我們倆才能成為一對屬上帝的佳偶,為此我感謝上帝。

在我們戀愛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與缺點。現在你應該已經非常清楚我多愛杞人憂天;對不起,我不該一遇到問題就去煩你,而應該先尋求上帝的幫助。現在你也應該瞭解,在金錢方面,要做到慷慨大方對我來說並不容易(在付出時間和愛方面,對我來說則容易些);我又是多麼的猶豫不決(十之八九是在購物時);我還會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我知道我還有許多自己不知道的缺點,但倘若你告訴我(請溫柔地說),我願意努力克服。謝謝你義無反顧地愛我。

昨天,當我步上紅毯(很高興我沒有被絆倒),看見你就在前方時,我知道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彼此瞭解(直到我們都七十多歲,或者更老)。雖然我們無法在每件事上都做到盡善盡美,但藉著愛、溝通與禱告,我全然相信,我們能彼此幫助,成為上帝希望我們成為的人。

你是否像我一樣,懷著興奮的心情預備迎接婚姻生活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我已得到有生以來最大的快樂,因為上帝已將我許配給你。

你(未來)的妻子
2015年6月

透心糧筆記:
你希望未來的配偶具備哪些特質?對於「拿一支筆,寫下來,並且在禱告中交給上帝」的建議,你有何看法?
歡迎你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本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嚴厲的愛:愧疚孩子的心聲

作者:匿名
shattered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是個中國人,對嚴厲的愛一定不會感到陌生。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說所有中國家長都打孩子,但是中國人的確因為對孩子的體罰備受譴責。在中國甚至有一句俗語:「打是親,罵是愛。」

在我繼續寫下去之前,讓我澄清一下,我既不為體罰開脫,也不打算譴責它。老實說,因為我父親實行了「不打不成器」的體罰觀念,體罰確實灌輸了我一些正面的東西。但另一方面,體罰對我造成了心靈的創傷(因為肉體的創傷早就痊癒了),在我真正學會面對之前,一直都是我的心結。

另外我想說的是,我並不是在用這種方式博得大家的同情或者激起對我父親的憤怒。信不信由你,與其說這篇文章是一個分享,更不如說是我的醫治練習。希望大家讀過以後能得到啟發。對了,趁我還沒忘記,先祝各位父親節快樂!

在我的記憶裡,我最後一次與爸爸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是在我的孩童時期,那時我們在一家飯店裡用餐,爸爸把我放在他的腿上顛來顛去。除此以外,多年來我和爸爸的關係多半時候都非常拘謹,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我很肯定他也是不好受的)。

爸爸說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最聽話的孩子。聽我的親戚講,我之所以淘氣是因為出生在農曆猴年,而且腦後長了兩個旋——這些都是任性、好動和頑皮的標誌。

結果就是我不得不在很多夜晚,跪在樂高積木上揪著自己的耳朵啜泣。不光是我,我的兄弟姐妹們也逃不過這樣的懲罰。

在我12歲的時候,有一次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強烈「奮起反抗」我的父親。我不願意回憶自己做了什麼,因為直到現在我仍覺得羞愧。我忘不了肉搏結束以後的情景,爸爸躺在地上捂著胸口,大口喘氣,我則望著他冷笑。

那是我第一次領悟到發怒的威力,卻不知道它實際上讓我變得多麼脆弱。我開始越來越多地用怒氣來控制我的父母:以死相逼,甚至兩次用菜刀來達到目的。即使在我接受基督以後(我那時還沒成為一個虔誠的信徒),我還是常常氣炸了。

多年以後,怒氣仍舊控制著我。今年年初,我又對父親大發脾氣,結果父親突發心臟病被送進了醫院。當他躺在救護擔架上的時候,我仍然在罵他和母親,不停地責備他們。

當怒氣慢慢消退,我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痛哭禱告,希望父親康復。冰冷的事實擺在眼前,我意識到自己需要專業的説明。

因為不願意接受藥物治療,我找到了一位主內諮詢師。在聽了我的痛訴之後,他幫助我理清了問題的根源,告訴我停止用憤怒與父母溝通,放下對他們的不滿,也不要試著依靠自己去修復這段關係。他給我最珍貴的建議是建立對天父的信任,正是這位天父在我一次次故態復萌、軟弱不堪的情況下,也從未忘記我。「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提摩太後書2章13節)

我父親已經出院幾個月了,此後我們再沒有真正談過話,更不用說望著彼此的眼睛。隨著父親節臨近,事情變得越來越緊張、尷尬。我不知道未來父親和我之間會怎樣,但我知道主會一直伴我左右。祂會改變我,指引我做正確的事情。

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欲。……然而上帝既有豐富的憐憫,因祂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祂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要將祂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以弗所書2章3-7節)

離家在外

作者:吳高杰, 上海
Honoring-My-Parents-From-Afar
我在上海讀研究所,畢業後便留在那裡工作,父母和剛大學畢業的妹妹則留在福州的老家。2007年,我離開家鄉到外地上大學,今年已經是我離家的第八個年頭了。除了寒暑假能在家好好陪陪家人以外,其他的時間我基本上都是通過電話與家人聯絡。聖經說:「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埃及記20章12節)我離家在外,大部分時候都無法陪在父母身邊;但是每一回和他們通電話,我總能感受到電話另一邊傳來的牽掛與關懷。

以前,我一直因為自己不能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也無法在經濟上贍養他們而感到虧欠。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逐漸明白,即便因為在外求學或工作而暫時無法照顧父母的起居生活,甚至可能連在經濟上的贍養也暫時做不到,但我仍然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去『孝敬父母』。

一方面,我要照顧好自己,在健康、生活、經濟等方面都讓父母安心。因為父母總是牽掛自己的子女,所以當我能夠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時,爸媽就覺得很放心了——其實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慰藉。我爸媽經常說,只要我自己照顧好自己,家裡的事情沒什麼需要我擔心的。我想,做父母的大多會把子女的事情放在首位,當我們足夠成熟,能在外獨立生活時,父母便感到寬慰。

另一方面,隨著父母年紀的增大,我也要分擔更多的家庭責任,讓父母感到老有所依。今年過年回家時,我家裡發生了一些事情,家族內幾戶人家之間有一些小矛盾。我漸漸意識到自己身在家庭、家族中所需承擔的責任,也嘗試運用聖經教導的原則去處理、協調這些矛盾糾紛。就像舊約中的以斯帖一樣,既然上帝將我放在這個位置,又透過信仰、專業訓練和生活閱歷等使我對解決矛盾糾紛有一定的認識,那麼我就在這樣的『位分』上去履行自身的責任。我一直以馬太福音5章9節「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來勉勵自己,因為我明白,在屬上帝的家庭中去實踐愛的原則,是何等重要而蒙福的事。

離家在外的日子還會延續下去,但我並不覺得孤單,因為無論在哪裡,我都可以找到上帝的家,找到和家人一樣的弟兄姊妹。而對於父母和妹妹,我會盡自己作為長子、長兄的責任,但我也不必過分擔憂他們,因為我知道,天上的父必看顧著我們。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體會天父心

作者:雨恩, 馬來西亞
FullSizeRender
爸爸在購物中心開店做生意,因此我和弟弟從小就在店裡長大。兒時的回憶裏,最快樂的就是到百貨公司的玩具部去Window Shopping,意思就是只能看,不能買。長大以後,我和弟弟依然童心未泯,放假時還是喜歡回到玩具店,看看有什麼新玩意兒。弟弟常常會奔向樂高積木,而我則頭也不回地向芭比娃娃出發。和小時候一樣,看一看、玩一玩、按一按、聽一聽,然後心滿意足地踏上歸途,回到爸爸的店裡。

依稀記得小時候,總是會被大人誇讚,說我們很乖、很懂事,從來不會哭鬧說要買什麼玩具。實際上原因有二:第一,這樣在大庭廣眾哭鬧會引人側目,太丟爸媽臉,回去不被教訓一番才怪。其二,是因為愛爸媽,知道這樣一鬧,如果他們買不起或是覺得浪費,爸媽也會難過。我從小在店裡長大,看著店面逐年縮小,當然也對家裡的經濟狀況稍有擔憂。

所以,為了不讓爸媽難過;也不讓我們自己難過(避免受皮肉之苦),我們從來就沒有吵著要買任何東西。對我和弟弟來說,一切的需要,若是生活所需、合理的、不奢侈的,自然就會有。就像每次去超市,我們的默契就是把乳酸菌飲品放到購物車裡面,從來不會被爸媽拒絕。

回想到這裡,我突然想到自己與上帝的關係,從中體會祂的心思。我是不是常會有對祂無理取鬧的時候?許多時候,我就像個會在大庭廣眾當著天父的面哭鬧,讓全世界知道我想要什麼的小孩。雖然有時外表看起來很安靜,內心卻在無聲地抗議,充滿埋怨、難過。有時,我會想,有什麼東西是上帝要給我,但是時間還沒到的呢?也許是一段情感、或是一個好的工作機會。其實我不需要一直吵鬧、一直撒嬌,這樣讓雙方都難過。因為上帝或許也會因為我不明白祂的心,不相信祂會為我預備最好的而難過呢!

天父的心,應該是要在祂的時間裡,給我們最好的(詩篇16篇5節)。

父母太縱容,孩子要風得風,就會揮霍無度。天父也一樣,若縱容我們,讓我們要什麼有什麼,我們就會被寵壞,成為自以為了不起的小皇帝。當然,祂不會忘記我們(以賽亞書49章15-16節),祂也深知我們一切的需要(馬太福音6章32節)。

讓我們一起體會天父的心,做個安靜順服的好孩子,耐心等待祂的供應吧!

為什麼有主同在的家庭是最好的

作者:陳明惠, 新加坡
Why-There’s-No-Better-Family-than-One-with-Christ1
我來自一個五口之家——爸爸、媽媽,兩個姐姐和我。我們一家人有時彼此鬧得很僵,有時散漫、有時懶惰、有時還很瘋狂,但是總體來說,我們是十分相愛的一家人。所以,『家』這個字眼總能觸及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每天踏入家門、投入家這個溫暖懷抱的那一刻,迎接我的是桌上美味的家常菜,對我而言,家是愛的本質,是舒適的代名詞。

雖然因為在海外工作的關係,我已經離開家將近兩年了,但是距離並沒有消磨我對父母和姐姐的感激,我依然珍惜家人之間的彼此支持。也多虧了美妙的現代科技,我動動手指就可以給家人發短信,這讓我覺得家人就像在身邊一樣。從家人那裡收到的每一張照片、每一段影片、每一條短信都是我的寶貝。沒有家人在身邊其實也很辛苦,但感謝上帝,祂給了我一個「大家庭」——我的親戚,我教會的朋友還有同事。

但是正如我們大部分人知道的那樣,家庭其實並不是完美的。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跟兄弟姐妹為了雞毛蒜皮的蠢事爭吵不停,當然,有時我們還比較容易發脾氣,說話很衝……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會經歷的。但是很感恩的是,更多的時候,我們學著對這些不愉快的事一笑了之,我們彼此原諒,繼續結伴前行。有人雖然知道你所有的缺點,但還是一樣無條件地愛你,這難道不是一種莫大的安慰嗎?

有一天,當我站在飯廳裡的時候,我突然注意到了多年以來一直高高懸掛在飯廳正中間的那塊匾。匾上寫著:「基督是這家之主;吃飯時看不見的客人;對話中安靜的聆聽者。」(Christ is the Head of this house; the unseen Guest at every meal; the silent Listener to every conversation.)

在我們每一個家庭當中,基督都與我們同在,並且祂比任何一個家人都更親近我們。基督耶穌完美地詮釋了我們在家庭中的每一個角色:祂像一個完美的母親,給予孩子照顧和關愛;祂像一個完美的父親,供養並管教孩子;祂像一個完美的姐姐,善解人意而值得信賴;我確信,祂也像一個完美的哥哥,保護弟弟妹妹並且是個非常好的玩伴。

雖然有人曾說我家看起來「挺完美」,但實際上我們家離『完美』還差十萬八千里呢,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不住地感恩,並且很自豪地說,這些年來都是基督的愛維繫著我們的家庭。畢竟,家怎能沒有愛?一個親密的家庭怎能沒有上帝的愛?就像聖經歌羅西書3章14節寫的那樣:「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 當我回想自己的家庭,想到上帝是我們的一家之主時,我很感謝上帝讓我有幸成為祂的家庭中的一員。正如約翰福音1章12-13節所說:「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欲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上帝生的。」

今天,在你的家中或者你身邊的人當中,有什麼是值得你感謝上帝的嗎?

家人,一直在那兒的家人
朋友,像家人一樣的朋友
教會,像家一樣的教會
家,無需多言的家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爸爸,想說愛你不容易

The-Struggle-To-Love-My-Dad

作者:柯雄偉, 新加坡

不管是在成長階段,還是在叛逆的青春期,在我的記憶裡,爸爸都沒有在我的生命中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總是忙於工作,為了照顧家庭而努力謀生。當時我無法理解他為什麼總不能陪伴家人。我大概是尊敬他的,但是我不愛他。

當然,我們之間並不是只有爭吵。事實上,我們也度過了一些很美好的時光,比如一家人一起出去吃晚餐或者在節日或假日期間拜訪親戚。

但是每當我們爭吵的時候,那些美好時光背後隱藏的怨恨便不斷湧出。我們常常因著各樣的事情爭吵:我糟糕的學習成績,我做不到他要求的最簡單的事情,他不理解我,他對我說一些傷人的話。結果,我和爸爸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爸爸五十多歲的時候被診斷出患了癌症,而且發現的時候已經到了晚期。隨後半年,他尋求專家的治療,但並沒有效果。無奈之下,他只好聽天由命。然而,即便到了那個時候,我仍然對他漠不關心。表面看起來沒什麼,但實際上我內心的苦毒不斷蔓延,我對他沒有多少同情可言。

爸爸接受化療幾個月後就過世了。然而,無論是為他守夜的時候還是在葬禮上,我都沒有流一滴淚。

爸爸的葬禮結束一周後,我搭乘公車,上車時看到人們跟身邊的朋友聊天。我找了個位置坐下來,忽然想起爸爸以前常常坐在我旁邊:他的笑聲,他的幽默,他的話語,他的笑容,還有我們在餐桌旁度過的時光。不知不覺,我的臉頰已經濕了。我立即下車,坐在路邊哭了起來,這是爸爸去世後我第一次哭。我為失去爸爸而哭泣,突然意識到自己永遠都看不到他了。

那天晚上,我告訴媽媽回家路上發生的事情。她告訴我,爸爸曾笨拙地用自己的方式想要彌補那些我成長期間遺失的時光。他努力讓自己融入我感興趣的事情中,但是我固執地認為他在干預我的事情,而不明白那實際上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

直到今天,有關爸爸的回憶一直伴隨著我。我還記得他以前對我說的話,儘管當時的我認為那些話沒有任何意義或者只是『垃圾』。現在我才發現,憤怒是我和爸爸的關係之間的障礙,讓我忽視了爸爸為我所作的努力,以致過於傲慢地回應他。我沒有做到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26節中所說的:「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

也許我永遠都無法見到爸爸了,因為他去世時還沒有相信耶穌。但是如果上帝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想對爸爸說:『我愛你,爸爸。』這是他在世時我沒能說出口的話。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孤獨與獨處

lonely作者:Jan Sullivan

你是否曾經在擠滿了人的房間裡卻感覺到十分孤獨呢?你是否曾經自己單獨待著卻未曾覺得孤獨呢?孤獨和獨處是不一樣的。

獨處意味著並沒有人在你身邊。獨自一人並非你和別人斷絕了關係。而孤獨卻是完全不與他人來往。

感覺孤獨意味著我們覺得與世隔絕了——與那些愛我們的人失去聯繫。這會經常令我們心情沮喪。作為青少年,你身體因荷爾蒙的影響,不斷的變化著。所以你可能很容易感到憂鬱,從而使你把自己蜷縮起來,與朋友、家人和其他人隔離開來。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當你感覺孤獨的時候,你需要與另一個人甚至是一隻寵物,接觸,因為我們是群居的生物,需要與人交往。

如果你覺得你的朋友們因為某些原因離開了你,你可以試著去接觸那些你通常不大聯絡的人。你可以試著去交新朋友或領養一隻被遺棄的寵物;也可以去一個養老院或退休院陪伴那裡的老人,並瞭解他們過去的故事和生活。你的關心能讓他們不再感覺寂寞。其實,我們彼此需要對方的陪伴,因為人類並不是註定要孤單的。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人中,有一位你可以認識的。祂來是要與你建立良好關係,永遠與你同在,不會讓你孤身一人。祂就是上帝的兒子,名字便是耶穌基督。祂為了能夠讓你認識上帝而來到這個世界,好讓你能和上帝建立關係。你會發覺上帝永遠不會離開你或遺棄你。雖然有時我們偏離了祂,祂卻永遠都會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只需轉向祂就能再次與祂同行。只要認識了上帝,你就再也不會覺得孤單了。

哦,我希望我能像她一樣!

作者:Christin Siahaan, 印尼
When-I-Wanted-to-Be-Like-Her
「哦,我真希望能像她一樣!」你心裡可曾這樣想過?她可能是你的知心好友,也可能只是泛泛之交。她才華橫溢、表現卓越、受人愛戴,而且待人親切。一開始,我們只是默默地觀察她,進而欣賞,接著由衷地欽佩,但卻在不知不覺中,讓懊惱沮喪佔據了我們的心。

在讀書期間,我參與校園事工的服事,一個朋友與我分享她所參加的禱告小組。當她提及一位新的禱告夥伴樂樂時,她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說:「她實在是很敬虔!」朋友帶著欽佩的神情稱讚這個她認為值得學習的對象。

我跟樂樂並不熟,但是我知道她積極參與各項事工,並且熱心追求更加認識上帝。就在我朋友對她讚不絕口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浮現這個想法:「哦,主啊,我多希望自己也能像她一樣!」

這樣的念頭促使我認真地重新審視我和上帝的關係。我發現自己雖然忙於各項事工,卻沒有花足夠的時間與上帝親近,也沒有完全順服祂。如果我連花時間閱讀上帝的話語並享受祂的同在都做不到,我怎麼能像樂樂那樣與上帝有親密的關係呢?

這讓我想起了使徒保羅。比起主耶穌在世時揀選的那些使徒,保羅成為使徒的時間較晚。但是,保羅並不是追求讓自己變得和其他使徒一樣優秀,或者比他們更傑出。即使他得到信徒們的表揚或認可,也沒有大肆宣揚。相反地,他立定心志要認識基督並且學習更像祂(腓立比書3章10節)。因著信靠順服和忠心事奉,最終,上帝使保羅的生命和事工成為很多人的祝福。

保羅的例子提醒我:說到底,得到上帝的認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當我們看到其他人似乎樣樣都行的時候,請不要容讓沮喪和懊惱佔據我們的心,以致於質疑上帝為什麼不讓我們像他們那樣傑出。上帝從來不要求我們和別人一樣,在祂的眼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因此,我們可以為別人的進步和卓越高興,同時安於上帝給我們的崗位,因上帝為了我們的益處而對我們有不同的帶領。上帝正不斷陶造我們,以至於無論祂把我們放在哪裡,我們都能榮耀祂。

(本文譯自透心糧印尼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