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基督信仰就是“死後不下地獄”?沒那麼簡單!

Is-Christianity-just-a-Get-Out-Of-Hell-Free-Card

作者:James Bunyan,英國;翻譯:張詠惠,台灣

老實說,James Bunyan是個閑不住的人。靜不下來的特質影響着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喜歡旅行、閱讀、運動(除了飛盤運動)以及福音帶給他的生活動力,也熱愛異國茶以及一口氣撕下標籤貼紙的滿足感。James Bunyan住在英國倫敦的特威克納姆(Twickenham),在那裡擔任UCCF: The Christian Unions的職員,負責學生宣教工作。他最近娶到了自己最好的朋友洛伊絲為妻,並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決定。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約翰福音3章16節

基督信仰很簡單,不是嗎?

像約翰福音3章16節這樣的聖經經文,不就是在告訴我們,當基督徒就是只要此刻相信上帝,死後就可以去天堂(一個好地方)而不會下地獄(一個壞地方)嗎?基督信仰從根本上來說,不就是一個上帝發行的,主要影響的是將來(希望還有段時間才會到)的人壽保險計劃嗎?

簡短說來,答案是不可思議的肯定,又是絕對的否定。

可不是?在約翰福音3章16節講到關於耶穌的奇妙消息時,一開篇說的就是任何相信耶穌的人都不會失喪生命,反得永生。我們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忽略這一點是何等的寶貴。

基督信仰絕對包含“不下地獄”這一項,但我想指出的是,基督信仰包含的卻不只這一項。

事實上,稀釋耶穌的好消息,將其所產生的影響縮減到某一個單一的結局是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這會讓我們錯過上帝實際上為我們預備的難以置信的禮物。

好在聖經不允許我們這樣做。

就連約翰福音都不容我們這樣理解。

甚至約翰福音3章16節都不允許我們有這樣的想法。

如果我們活得好像“不下地獄”是基督信仰唯一重要的真理(以下把這樣的信仰簡稱為“不下地獄信仰”)的話,我們真錯失了精華,讀讀約翰福音3章16節就可以知道。

“上帝愛世人……”

若“不下地獄信仰”是真的,那麼基督信仰最多不過是個只關心個人利益的信仰,說得糟糕點就是個自私自利的信仰。畢竟,在這樣的信仰下,天堂無外乎就是關乎“我”和“我是否過得好”,不是嗎?耶穌為“我”死,跟其他人沒什麼關係。

如果是這樣的話,又何必去教會?“我”跟那群人唯一的共同點不過就是我們買了一份相同的人壽保險計劃,而這跟我們都在H&M買牛仔褲沒什麼區別?他們做得都很好,做出了很好的選擇,只是跟我沒什麼關係。

值得慶幸的是,事實上,基督徒並沒有機會享受這種個人主義。約翰福音3章16節說上帝愛世人。上帝差派耶穌來到世上不是要凸顯個人主義,而是心懷整個世界:耶穌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讓全世界都有機會得到永生——不限種族、不限年齡、不論出生背景。

上帝從這一大群人中建立祂的家——教會。就如一位倫敦教區牧師約翰斯托德所寫:“上帝的心意……不只是拯救孤立的個人好叫我們可以一直孤單下去,而是要建立祂的教會。(For His purpose . . . is not just to save isolated individuals and so perpetuate our loneliness, but rather to build His church.)”

基督信仰關心的不只是某一個人,而是各個地方的人,他們需要跟你、我一樣有同樣的機會可以獲得永生。基督教信仰也不只是“不下地獄”而已,而是歸屬上帝透過基督建立的新群體,也意味着去愛、去歡迎並且接納任何相信耶穌的人。

因為上帝愛世人。

“……甚至差派祂的獨生愛子……”

如果你是“不下地獄信仰”的信徒,那你一定已經承認上帝為你差派了耶穌——畢竟有了耶穌,你才能上天堂。但耶穌跟你的關係也就僅此而已了,因為耶穌既然已經為你死了,對你而言,祂就再也沒有其他用途了。

好在聖經對耶穌的描述不只是過去時,好像是說起某個在過去立大功的偉人一樣。聖經更是用現在式來描述耶穌——祂是復活的主,並通過聖靈的大能持續地愛護、建立、塑造祂的子民。

並且不止於此!

“不下地獄信仰”的信徒知道天堂是基督徒可以享受宇宙最大美好的地方,那對基督徒來說,什麼是最大的美好呢?豈不是聖經中提到的,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那位嗎?

的確,聖經提到,在最後,教會將在耶穌的寶座周圍,永遠熱情的敬拜祂。天堂講的其實不是退休的好去處,而更多的是在那裡遇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有沒有試想過,終有一天,我們不必再通過閱讀聖經來認識耶穌呢?到了那日,我們將與祂面對面!

如果這件事情不能讓你興奮,那麼你已經錯過了基督信仰的核心。因為耶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祂是這一切的目的所在!

“使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基督信仰絕對不是一個對你現在的生活毫無影響的保險計劃。當你決定跟隨耶穌,你生活的每個層面,無論是過去現在及將來,沒有哪一個是不會改變的。你的直覺、優先順序、個性都會經歷到革命性的翻轉,超過你想像。你未來的每一個部分也都屬於祂。永恆生命總是從現在開始的。

這是否讓你感到稍有不適呢?突然間,基督信仰竟變得這麼複雜!你一定會想,怎麼會這樣,這真的值得嗎?

在約翰福音3章後半部分,耶穌給永生的定義是:認識父上帝及祂所差遣的獨生子。就是這個!耶穌說的是,有哪一件事情比得上認識那位創造宇宙、鋪設星辰、深深顧念我們的上帝,並且被祂認識呢。

為什麼“不下地獄信仰”終究是不完整的?因為它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真理,那就是我們被造乃是要認識並且跟隨這位慈愛並掌管萬有的上帝,同時也被祂所認識。

這也是為什麼“不下地獄信仰”比不上正版的基督信仰。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天堂與地獄)

我們基督徒,的確“不包容”

A-Letter-to-All-Believers-We-are-“intolerant”-1024x613作者:Joel Li,新加坡;翻譯:劉學鳳,中國

作為基督徒,你可能不太喜歡別人這麼說,但我想讓你知道的是,我們基督徒,的確是一群不包容的人。沒錯,人們常常覺得基督教是一個喜歡指出別人的錯誤、虛偽的宗教。基督徒也常被貼上“偏執狂”的標籤,因為我們不願意接受別人的觀點,卻要求別人聽我們的。

很多時候,你可能已經很努力在對人憐憫、追求和睦了,但我發現,有時候,這都不夠。即便有時我們在傾聽,只要我們最後不認可不同的觀點或行為,我們還是會被扣上“不包容”的帽子。

如果有人曾這樣評價你,不必傷心,因為這不是針對你個人的。只要你渴望全心跟隨耶穌,就會遇到這種指責。我們要確保的是,遇到這種指責是因為我們跟隨耶穌,而不是因為我們看不起別人。

事實上,基督教就是一個極度排他的信仰。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章6節)如果耶穌是唯一的道路,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承認有任何其他道路通往天堂。如果聖經說我們並沒有做什麼可以配得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以弗所書2章8-9節),那我們就無法通過任何行為或特質賺取救恩,惟有依靠耶穌,沒有其他方法。

對基督教最主要的批評之一還有基督教對於道德立場的堅持,如對於姦淫(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3-5節)、貪婪(提摩太前書6章10節)和同性戀(羅馬書1章26節)的道德立場。因為對這些道德立場的堅持,有人認為我們是不妥協讓步的人。

有沒有想過,對於這一切,耶穌會怎麼說呢?有些人估計會評價耶穌為高度“不寬容”。在四福音書中,我們發現祂並不以堅持上帝的真理為恥,且在需要的時候堅決斥責罪行。然而,耶穌同樣也不以和罪人一同吃飯、交流為恥,不論是和稅吏,還是妓女。當面對罪和真理的時候,祂不寬容,但是面對罪人時,卻是極其寬容。

作為耶穌的跟隨者,我們遵循上帝對“正確”與“錯誤”的界定。我們相信祂所說的真理——《聖經》,因此,自然無法認可其他宗教、意思形態、或上帝明確表示不讚許的生活方式。因此,如果我們把“不包容”理解為不認可其他觀點,那麼,基督徒的確是一群不夠包容的人。

但“不包容”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呢?

在牛津英文字典中,“包容(intolerant)”指的是能夠或願意接受別人持有不同於自己或自己不喜歡的觀念或行為。

基督徒是能夠做到這點的。事實上,上帝呼召我們去傾聽和愛我們的鄰舍——即使我們不贊同他們的觀點。但說到是否認可其它觀點時,《聖經》給出了明確的界限,我們不能贊同或支持與上帝真理不符的觀點。

因此,當世人期待我們認可他們的做法時,我們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必須尊重他人的觀點,卻要堅守真理。基督教護教學家Ravi Zacharias說:“不能因為假裝包容而去犧牲真理。真正的包容是尊重所有觀點,而不是漠視真理。”

第二,我們必須包容他人對我們的不包容。我們要以愛心和耐心回應他人。不管他人怎樣對我們,我們 “言語要常常帶着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歌羅西書4章6節)

第三,我們始終要從《聖經》中尋求真理。我們需要知道《聖經》是如何說的,這樣我們才能持守真理,並將真理活出來。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耶穌真的讓我們不要論斷嗎?

Did-Jesus-Really-Tell-Us-Not-To-Judge--1024x613作者:Wendy W,新加坡;翻譯:顧靜,中國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這是我們都熟悉的經文,馬太福音7章1節。這節經文常常被引用來指責基督徒,不應該評判別人的生活方式、行為作風以及價值觀。尤其是在涉及到像同性婚姻和墮胎這樣容易引起爭議和質疑的話題時。

到底哪種立場才是對的呢?是指出以上行為是罪的一方,還是強調耶穌反對我們論斷別人的一方?我曾經就為該站在哪一邊而感到迷茫和困惑。

或許,應該先重新審視一下從這節經文而得出的普遍假設。耶穌真的告訴我們不要論斷,甚至不要評判他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耶穌告訴我們要作出判斷,但要特別注意的是:為定罪他人而作出判斷,和為分辨對錯而作出判斷是有區別的。在馬太福音7章中,當耶穌告訴門徒們“不要論斷”時,對兩者作了區分。

不要定罪

耶穌確實告誡門徒們,不要像法利賽人一樣虛偽地給別人定罪。法利賽人認為,自己是上帝揀選的子民,所以在屬靈和道德方面要比異教徒更高人一等。今天,當我們因別人身上的罪而定罪他人的時候,我們和法利賽人犯的是一樣的錯誤。

但是耶穌告訴我們這樣是錯的。如果認為別人在信仰,背景或環境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話,我們其實是在說,他們沒有我們那麼有價值,那麼寶貴。耶穌告誡我們,不要以為自己自然而然地就比別人好。

“你這假冒偽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章5節)耶穌的意思是,指責別人身上的罪之前,我們應該先查驗自己的行為。改正別人的錯誤之前,我們先要承認自己的罪,改變自己的生命。如果因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或者比別人更公義——但自己卻和別人犯一樣的罪——那麼就和法利賽人沒差別了。這是耶穌和使徒保羅都曾在聖經中告誡我們的。(馬太福音23章25-28節,羅馬書2章3節)

耶穌告誡我們,不要按照表面看到的來評判,不要像法利賽人西門那樣對待用香膏擦耶穌腳的女人。西門因為那個女人的名聲不好而指責她(路加福音7章36-50節)。這就是耶穌所說的“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的含義(約翰福音7章24節)。

分辨對與錯

一方面耶穌斥責道德上的優越感,另一方面他確實希望我們有智慧地分辨對錯。事實上,聖經從頭到尾都要求我們分辨對錯(希伯來書5章14節,哥林多前書2章14-15節)。但這種分辨不應該越界,演變成定他人的罪。

在評定對錯中,做判斷很重要。當罪的行為就在我們身邊時,我們總會有本能的反應。比如,看見姐姐偷媽媽錢包里的錢,或者眼看着某個政府在大半個地球實施種族滅絕。

反對或對抗罪的行為不是錯的。堅守上帝的標準,真理和聖潔,就是在反對謬誤和罪惡。錯的是接受當下流行的觀點,認為我們不應該評判任何行為的對錯。

但是,如今“論斷”或又譯“評判”這個詞已經被解釋為如此消極的含義了。

我們該怎麼做

作為基督徒,我們應該靜下來問問自己和上帝,“我是不是在自己犯同樣罪的情況下,帶着錯誤的動機在嚴厲地給他人定罪?還是以禱告的心按照上帝的話來分辨善惡,並溫柔地把別人帶到上帝的面前?”

想要改正別人之前,需要先審視自己的心(耶利米書17章9節)。而當我們以禱告的心正確地分辨出了對錯之後,就應該憑着愛心說誠實話(以弗所書4章15節)。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加拉太書6章1節告訴我們,如果某個弟兄姊妹犯了罪,我們應該“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同樣地,雅各書5章20節告訴我們“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

當我們在講對錯的標準,或者看到弟兄姊妹犯了錯,應該記得不要指指點點,而是要幫助他們更靠近基督。這就是用愛心說誠實話的意思。

最後,我們要效法救主耶穌,反對指責論斷的態度,追求有智慧地分辨善惡,並完全地將上帝的恩典和真理活出來。(約翰福音1章14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就這樣,性傾向不再決定我是誰

Why-My-Sexuality-No-Longer-Defines-Me-1024x613作者:Risky Samuel,印度尼西亞 (原文以印度尼西亞語寫作);翻譯:覃函涵

我出生在一個基督徒家庭,從小生活的城市裡,大部分人也都是基督徒,但我的生活卻並沒有因此而變得輕省。跟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我也問題重重,特別是在自我認知這方面。我的家庭狀況很複雜。很小的時候,我就失去了父母的愛,尤其是父親的愛。因此,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對愛如饑似渴,也輕易受到周圍朋友的影響,常常到錯誤的地方尋找愛的供給 。我對父愛的渴望就讓我陷入了一段同性戀情。

一開始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誰不想找一個能接納自己、愛自己、滿足自己需求的群體呢?”我就這樣為自己的行為辯護着。我尋找的其實是家人未能給予我的愛和關懷。我當時也很感激我的同性伴侶。因為當時我的信仰狀況岌岌可危,是我的伴侶邀請我再次尋求上帝。我跟着他去教會,甚至還接受了耶穌作我的救主。我倆還積極在教會服侍,我也和他的家人一起慶祝聖誕節。沒有人過問我們的事情,因為沒有人知道我們其實是一對同性戀伴侶。

但是上帝的話語卻一直責備我,讓我不安。聖經清楚寫明,同性戀情是違背上帝心意的罪,在上帝眼中為可憎之事(利未記20章13節, 哥林多前書6章9-10節)。但對於我來說,讓我離開那個我熟悉和依賴了那麼多年的生活圈子實在太難了。我試圖給自己找各種理由:“我之所以這樣,不都是上帝創造的嗎”、“何況我並沒有傷害任何人”、“活在‘愛’里難道不是更重要嗎”……

這時,箴言16章2節給了我嚴厲的訓誨 :“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清潔,唯有耶和華衡量人心。”上帝非常了解我內心深處的想法。上帝知道,我其實相信自己的心,勝於相信祂的話。上帝也知道,我愛我的戀情,勝於愛祂。我害怕自己已經陷得太深,無法回頭,更絕望自己是否還能恢復與上帝的關係。

我很感恩,上帝從未放棄我。當我最終決定全心全意順服上帝時,祂給了我力量,讓我從以前的生活中掙脫出來。整整有3年的時間,我都苦苦掙扎、對抗誘惑,努力不再陷入同性戀情。但讓我的狀況更加艱難的是,周圍讓我感到溫暖關懷的人,都是我從前同性戀圈裡的朋友們,而我的家人和某些知道我過去的人卻時常出口傷人。老實說,我現在仍會有掙扎,受到誘惑想回到同性戀,但是上帝的話語已經成為了我的避難所。

我也意識到,上帝對我的接納比世人對我的接納更重要。當我在絕望的邊緣掙扎,並開始指責都是周遭人事讓我變成這個樣子的時候,上帝的話語提醒我,即便我這樣的個人困境,也是可以被轉化的,這樣才“在他(我)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章3節)。於是,我受到鼓舞,繼續單單信靠上帝。我也認識到,生命的目的不是去滿足我自己的渴望,而是榮耀我的造物主——上帝。

當今的文化倡導即刻滿足。在這樣文化的影響下,我們期待所有事情都迅速開花結果,包括屬靈生命。我們指望藉著信靠耶穌,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所有人都會支持我們,而不費吹灰之力我們也可以馬到功成。然而,我們生活的世界卻不是一個完美的世界,上帝的話語也告訴我們,我們在世上的旅途不會一帆風順。

上帝改變我們每個人的過程都不一樣。我的經歷跟你的可能不盡相同。但我們要記住一個共通的真理,那就是“我們要對這個過程有耐心”。一件美麗的珠寶只有經過長時間的淬鍊、打磨才能最終光彩熠熠。很多時候,我們的生命毫無進展,很可能是因為我們缺乏耐心,要麼過早放棄,要麼永久地向上帝關閉了自己的心門。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又回到了從前的生活狀態。箴言16章32節鼓勵我們忍耐到底:“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制伏己心的強如取城”。

無論你過去經歷了什麼,讓我們重新堅定自己的決心,按上帝的心意而活。也不管我們目前狀態怎樣,花些時間,熟悉和牢記上帝話語中的真理,這樣我們才不會輕易被屬世的思想動搖。在這過程當中,我們肯定會泄氣、會跌倒,但是上帝會一直陪伴着我們,用祂大能的手幫助我們重新站起來。上帝知道、也理解我們所有的掙扎,並且祂會一直都在,對我們不離不棄。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用美食傳遞愛——今天,你Hygge了嗎?

Hygge-Picnic_04作者:Wendy W,新加坡;翻譯:Jaslyn See,新加坡

試想一下,寧靜的湖邊,夕陽在天空中投射出橙色和粉色的溫暖色調;你盤腿而坐,面前野餐布上擺滿各色私家美食——新鮮出爐的麵包配自製黃油、真正來自自家田園的田園沙拉,以及入口即化的紅酒燉牛肉;深入的談話和笑聲在席間流動;而隨着天色漸暗,搖曳的燭光也照亮身旁的面孔與笑容。

對了,和你共進晚餐的都是你之前素不相識的人哦。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Hygge野餐,歡迎入席!

Hygge-Picnic_04-1

Hygge-Picnic_05

Hygge是什麼?

Hygge(發音為hue-ga)一詞源於丹麥,大概意思是“愜意”。但是,Hygge這個概念也包涵任何可以喚起舒適感和熟悉感的東西——從與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時光到手捧熱巧賴在床上。Hygge野餐活動的三名策劃人之一Pamelia(以下簡稱Pam)解釋道:“Hygge就是你在家中與朋友共享美食時的那種感覺。這也是我們想讓大家在Hygge野餐感受到的。”

Pam,Rachal和Wex三人第一次對Hygge精神有所了解是一次在澳大利亞的旅行期間。那時他們剛從同一所大學畢業。三人偶然發現一個印度奶茶小攤,在那裡,人們可以坐在地毯上休憩,一邊啜飲着熱茶,一邊與旁邊的人閑聊。

這家印度奶茶小攤的創意讓Pam和Wex有了舉辦野餐晚宴,並用Hygge來命名的想法。他們想在新加坡重現Hygge精神。“我們最早創辦Hygge野餐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意識到,現在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疏遠,而每個人其實又都渴望熟識感。”Pam說:“現在,想要找到一個可以傾訴的人很難。Hygge野餐想要做的就是為大家提供這樣一個空間,讓大家可以在這裡找到熟識感,可以彼此傾訴。”

Hygge-Picnic_03

第一次Hygge野餐成形於2014年7月。起初,這只是一個為美食愛好者或喜愛交友的人開辦的社交活動,參與者中有一部分是三位策劃人自己的朋友。從那以後,野餐活動逐漸演變成一個宣傳社會公益事業,並可以讓來賓有所獲益的平台。 “我們很努力地嘗試把Hygge做得與其他一般的社交活動不一樣。我們不想讓它只是成為一個供大家玩樂的地方,也不想大家來了這裡只是覺得感覺不錯,然後什麼也帶不走。”Pam說。

一個典型的Hygge晚餐通常有12到16人參加。主持人介紹完當天的主題后是一輪自我介紹與閑聊,然後大家就會像在家用餐一樣傳遞食物——所有的食物都分別裝在共用的大碗里,大碗傳遞到誰手裡,誰就夾一些到自己盤子里。 “因為來的人見到新朋友都會有的點尷尬,所以我們發現,請大家彼此傳遞食物真的有助於打破僵局。”Pam說。

這些晚餐大多都是事先準備好的。身為餐廳主廚的Pam和園藝師兼植物學家的Wex親自準備這些食物。偶爾,Wex在自己的菜園裡栽種的青菜,如九層塔和芝麻菜(火箭菜),也會出現在菜肴中。後來,他們拉攏了環境教育工作者Rachel,請她幫忙為每一位來賓設計、撰寫專門的卡片。

Hygge-Picnic_01

Hygge-Pincic_06

到目前為止,Hygge野餐已經為許多社會公益事業贏得了關注與支持,比如為有需要的獨居老人提供幫助、為尼泊爾4月份發生的7.8級地震災民提供支援等等。

最近一次在9月舉行的Hygge野餐上,三位組織者為大家分享了他們所關注的“食品可持續性”話題。他們精心策劃每道菜,讓整個晚餐本身就能體現主題。在三小時的晚餐時間裡,大家討論了與有道德地進行食品採購和有道德地進行食品消費相關的話題。臨近晚飯結束時,主持人給每一位嘉賓發放了一份九層塔種子讓他們種植,並給每人頒發了一份“變革宣言”,讓大家可以在上面簽字承諾,從此過可持續發展的生活。

先建立社群,再分享信仰

在每次野餐前,Pam都會給來賓發送電子郵件,向他們介紹Hygge。Pam說:“我們會解釋說,我們舉辦這個野餐,是想分享上帝對我們的恩典。我們不會積極地去‘推銷’我們的信仰。我們只會說我們是基督徒,別無其他”。

然而,去年聖誕節的時候,三位策劃人想更加公開自己的信仰。他們為每一位來賓準備了一個大禮包,其中就放有由Rachel親自設計加手繪的卡片,上面談到了聖誕節的方方面面。Pam說:“那是我們第一次願意公開說,‘如果你對基督信仰有任何疑問,可以隨時和我們聯繫’”。

雖然三位活動策劃人後來並沒有跟進這些來賓,也沒有聽說其中任何人信主,但他們表示,通過這些野餐,他們已與很多人進行了真誠的溝通。“如果不能再次見到他們併當面詢問,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當中是否有人信主。”Rachel說: “但我們希望自己有鼓勵到他們,讓他們在與身邊的人互動時,可以更加真誠,更加有愛。”

Hygge-Picnic_02

為什麼做“Hygge”野餐

對Rachel來說,激勵她這樣做的原因是想要“讓自己能夠祝福他人”,並被上帝使用來感動他人的生命。 “我們真的不知道大家為什麼會來參加Hygge,也不知道他們當時有着怎樣的人生經歷。”她說:“我們在基督里有盼望,那他們的盼望是什麼呢?我們所有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在尋找某種相似的盼望,這一點挺震撼人心的。尚未認識基督的人也正在尋找着什麼。我們可以做得最多的就是禱告上帝可以使用我們來為他們的生命帶來祝福。如果這樣改變了他們對人生的看法,或在某種程度上打開了他們的思維或心扉,那就是我們最大的期望了。”

對於Wex來說,讓他堅持做Hygge野餐的動力來自於他發現不僅僅只有基督徒在“行善”,非基督徒亦如此,並且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間有很多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有時候,身為基督徒,我們可能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也常與信仰之外的人分彼此。”Wex說: “但Hygge已經屢次向我們證明,作為共同的受造生命,我們對人類社會都懷有最美好的期盼。 ”

他說:“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跟人大談特談基督信仰的單向獨白,而是需要大家走到一起,一同想辦法解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由此帶來雙方的轉變。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的認識也都得到拓展。”

但對於Pam,之所以做Hygge,是出於一個更加個人的原因。她講述了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女士在街頭表演,人們卻視而不見地走過。儘管Pam有停下來給那位女士一些錢,但那一刻,她覺得那位女士需要的不是錢,而是“有人和她說說話”。

“錢可以讓我們得到很多東西,但關係卻是買不到,也乞求不了的,所以社群才彌足珍貴。我當初想做Hygge就是出於這樣一個個人的想法——為大家提供這樣一個空間,讓大家可以在其中建立個人的、熟識的關係。這可能是他們在其他地方無法找到的。”

作為基督徒,三位策劃人也很注重聆聽他人,並通過一次次的談話或一次次的接觸來建立社群感。 “每一次的Hygge都強調多聆聽他人,而不是只顧自己訴說。這是大家覺得比較罕見的——很多人很驚訝居然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想法。”Pam說。

“接觸到各色各樣的人之後,我們變得更加謙卑。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那些通常不是很能適應教會文化的人。但他們人都很好,與我們也有完全一樣的人生目標——推進公眾利益,用自己的才能和天賦去祝福他人。對於我們這些基督徒來說,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這激勵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所擁有的資源,並思考如何好好利用它們。”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為什麼我的朋友不信主?

Why-Doesn’t-My-Friend-Believe-in-God-作者:Joel Li,新加坡;翻譯:Iris Ding,中國

我有一位好朋友。一直以來,他都在尋求真理,想明白人生的意義。多年以來,我一直在嘗試與他分享耶穌,因為我相信,耶穌可以回答他對生命的所有疑問。同時,我也相信,他會在基督里找到他一直尋找的幸福和意義。

但我仍未能說服他,讓他相信自己需要一位救主。

朋友的狀態不禁讓我思考,大家都是怎樣看待基督信仰的呢? 為什麼有人會無法認同我的信仰,為什麼他們不願意接受上帝。

有些人或許認為基督徒都很傻、很盲目或容易受到迷惑。他們甚或覺得聖經教導人愚昧無知。因為聖經上說這世上的智慧在上帝看來是“愚拙”(哥林多前書3章18-20節),並且告訴我們應當去相信我們所沒有看見的事情(希伯來書11章1節)。

那我們怎麼辦呢?作為基督徒,我們相信只有通過相信主耶穌才能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章16節)。我們想將這份真理分享給他人,好讓大家也能夠獲得這份美好的救恩。

是堅決抵制上述類似的批判還是據理力爭,說服我們的朋友接受真理?在我們做出回應前,我們或許可以從哥林多后書4章3-4節中獲得一些智慧:

如果我們的福音蒙蔽,就是蒙蔽在滅亡的人身上。 此等不信之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着他們;基督本是上帝的像。

非基督徒要相信基督,遇到的不僅僅是知識上的障礙,更多的應該是屬靈的障礙——“屬世的神”蒙蔽了不信者的雙眼。所以我們可以勸說,也可以告訴別人我們的信仰有多好,但我們卻無法迫使任何人接受信仰。

這並不代表我們應當停止傳揚福音。聖經很明確地教導我們要為耶穌做見證。同時,我們還應當堅持按照上帝的話語去生活。因為我們的生命才是對真理最鮮明醒目的聲明,我們的行為方式會吸引別人向我們打聽更多關於上帝的事情。那時,我們就可以用溫柔、敬畏的心與他們分享我們的信仰了。(彼得前書3章15節)

但是我們大可放心,也要明白最終只有上帝能夠改變人心,並將如你我這般的罪人吸引到祂面前。我們可以傳揚福音,可以與人談論我們的信仰,但是剩下的就交給上帝吧。歸根結底,我們自己跟隨耶穌,也並非出於自己的主動。我們走向上帝,也是因為祂奇異的恩典,並一路的幫助。

是啊,從頭到尾——從初信到最終進入基督的永生,我們整個基督徒的歷程本身就是一個恩典。靠着恩典我們才睜開了雙眼,得以看見,這並非靠我們自己,而是靠那全能的造物主。我們因恩典而獲拯救,也只有恩典能讓我們獲救。

所以我要繼續為我的好友和他的家人禱告。禱告他們可以認識基督。正如我因上帝的恩典而蒙救贖,終有一天,他們也需要靠上帝的恩典得拯救。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基督徒應該“為正義而戰”嗎?

Should-Christians-Get-Involved-in-Causes-作者:Joel Li, 新加坡
翻譯:詹啟聖,台灣

每個人都熱衷義舉。我們都希望可以去相信、捍衛一些美好的事情,並為之奮戰,讓別人知道其中的價值。只要上網隨便瀏覽幾分鐘,我們就能看到這個人在抨擊那件事情,或者那個人想要改變這件事情的現狀。

美國知名脫口秀節目主持人Trevor Noah剛被報導有可能接手一檔人氣節目,就有人抨擊他三年前在Twitter上發表不當言論,讓女性和猶太人成為受害者。對此, Trevor Noah回應說:“我們身處一個充滿虛假義憤的時代,整天這個主題標籤,那個主題標籤。很多人還沒弄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就跟着捲入洪流。大家都希望能有分於善事,卻不願意花費精力,所以心裡想,‘那就表示一下同意好了’。然後,我們就看到各種被誇大的問題了。”

那麼,作為基督徒,我們應不應該追隨社交媒體上最新的話題或活動?我們應不應該參與這些,“為正義而戰”?

或許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是問:“上帝怎麼說?”

聖經清楚地告訴我們,所有的信徒都要成為這個世界的鹽和光(馬太福音5章13-16節)。我們要為上帝而活,這樣世界可以看見我們的好行為,也因此看見上帝在我們身上所做的工,就讚美祂。但所謂的好行為涵蓋哪些呢?這表示基督徒有義務去解決世上所有的問題嗎?我們是否肩負喚醒社會良知的責任?

聖經並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當我們觀察基督在地上的生活、祂的使命及行動時,或許可以獲取一些線索。

約翰福音3章16節很好地總結了耶穌在世上的使命。這段經文寫道:“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上帝並沒有降世成為政治領袖去解決這個世界所有的問題。祂沒有成為猶太人所期盼的君王去拯救他們脫離羅馬人的統治。相反,祂降生在我們中間,成為一個卑微的木匠,而祂的使命就是為我們死,好使我們得拯救。為什麼這一點那麼重要呢?

神學家W. Ian Thomas寫道:“耶穌基督拒絕為所在時代的需求獻身;祂沒有致力解決巴勒斯坦地區的政治問題,也沒有將猶太人民從羅馬帝國的統治中解放出來。祂沒有專注於當時緊迫的社會問題,也沒有支持某一派去反對另一派,就像祂現在不會支持西方社會去反對東方社會,不會支持民主黨去反對共和黨,反之亦然。面對日漸消亡的世界,基督甚至沒有致力去滿足其中的無數需求。祂並不是對這些事情不介意或不為所動,而是作為那個唯一完美的人,祂只專注於祂的天父,也因此只投身天父讓祂投身的事情。

身為基督徒,我們有最重要的使命要去支持和捍衛,那就是大使命(馬太福音28章19-20節)。

那麼,基督徒應該怎樣面對社會問題呢?特別是當朋友、家人、甚至其他基督徒同伴挑戰我們,要我們對某些公眾事業提供協助或表達熱情時,例如改善世界的貧困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回應?

雖然從做光做鹽的角度來講,為某一件正義的事情而努力,或尋找辦法規正某些社會問題並沒有錯,但我們不應該將自己的信念強加於持有不同理念的人(羅馬書12章3-8節)。基督徒被呼召的終極使命不是去解決現今世界的各項問題;我們的呼召乃是將人帶向上帝,讓他們有機會與上帝建立關係。

聖經教師詹姆斯·福勒(James A. Fowler)說:“基督教的好消息不是我們可以為某個社會問題或個人問題提供全套解決方案,而是耶穌基督本身”。他接著說 :“(耶穌)祂來,並不是來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而是來成為全人類的救贖主。”

所以讓我們從耶穌的一生中來尋找答案。如果我們對某些事情確實充滿熱情,那請記得:“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但最重要的是,身為基督徒,我們最主要的事業是大使命。這是我們一生的使命,需要我們全身心投入的事情。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未加濾鏡

header-image4-copy作者:Michele Ong,澳大利亞;翻譯:覃函涵,中國

從前,人們度假遊玩時想拍張美照那都是得碰運氣的。往往照片洗出來后才發現要麼頭沒入鏡,要麼眨眼了。再有的時候,照片不是太暗就是太模糊,總之就是沒有那種“哇哦,好美”的感覺。

Film-Photos-final但自從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問世后,各種各樣的數碼濾鏡也隨之而來。從此拍照大不同。不僅拍完馬上就能看照片,而且只需一個按鍵,一張普通的照片就能立刻變身藝術品,效果就跟以前專業攝影師用昂貴的玻璃濾鏡拍出來的一樣。

Ipad-photo-gif-lite

ezgif.com-resize-@2ezgif.com-resize-@1想讓你的照片看起來有懷舊的感覺?試試Instagram 上的 Inkwel 濾鏡。它可以把彩照變成黑白的懷舊老照片。拍到了視野廣闊的宏偉山峰?用Hefe濾鏡修飾一下,它能讓藍天和山巒更顯鮮明。或者,你還可以試試Hudson濾鏡,讓你拍下的早餐和咖啡甜點看起來更加誘人。

不止如此,濾鏡還能幫你扮靚耍帥。拍到自己手拿奶昔站在健身器材旁邊的照片?這時候試試Lo-fi 功濾鏡能,它能讓你的臉顯得更有光澤。而且最後別忘了用#給照片加上主題標籤,如#健康飲食#保持身材。如果你拍下了跟朋友一起吃早午餐的照片,請試試Rise濾鏡,它會讓照片看起來更柔和自然,並且最後要打上#閨蜜 和#早午餐 喲。而那些盛裝出席的約會照,則可以使用Nashville濾鏡,讓照片瞬間充滿浪漫氣息。

Inkwell濾鏡使用前後對比圖

111111-1024x576

Hefe濾鏡使用前後對比圖

4444-1024x576

Hudson濾鏡使用前後對比圖

33333-1024x576

Rise濾鏡使用前後對比圖

22222-1024x576

當然,有時候我們是很有可能拍出一張完美照片,什麼濾鏡都不用打的。有可能是天空藍到剛剛好,田野也綠到妙,而拍攝的人物臉上也剛好泛着任何濾鏡都打不出的健康光澤;也可能就是剛好拍到自己最美的樣子,於是想讓朋友們都知道,即便不化妝,你也很漂亮。

nofilter-copy這樣的情況下,你就可以自豪地把照片放到Facebook或者Instagram,並貼上#未加濾鏡 的標籤,告訴人們這張照片可是原汁原味,未經任何修飾、加工,或美化的。

當然,前提是你夠誠實。

#未加濾鏡 偽裝者

Instagram上有成千上萬#未加濾鏡 的照片。但是根據社交媒體運營公司Spredfast的數據,百分之十一的#未加濾鏡 的照片都是偽照。也就是說,超過八百萬所謂的原汁原味的照片,其實都是經過修飾的。最常見的手法就是使用Amaro濾鏡功能,它能讓照片中間的位置看起來更亮。而其他受歡迎的濾鏡還有Valencia和 X-Pro II。

有個網站甚至推出了一個“偽照抓手”(Faker Catcher)的軟件工具。只要把朋友的照片上傳到這個軟件,它就能告訴你照片是否真的“未加濾鏡”。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弄出這種假“未加濾鏡”的照片,但是我們很多人不都是在說著善意的謊言,在發出來的照片,不管是風景照、人物照,山河照還是藝術照上做些手腳,讓它們看起來更完美嗎?這也顯現出,我們多麼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看上去不錯。有時候,即使我們的情況沒那麼好,我們仍會假裝我們看起來很好。

點擊並拖動圖中分割線看前後對比圖

這種隱藏自身的不完美,並渴望他人因着我們美好的外表而愛慕我們的事情其實很普遍。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的經典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外形俊美,追求享樂的年輕人在看到自己的肖像時,被自己的美貌深深迷住。為了能留住美貌,他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好讓自己能永葆青春。而他也做到了,他的確永遠保持年輕,但他那幅肖像卻因為他每一次的惡行而逐漸腐朽蒼老。

在中國古代,許多女子為了能在皇帝遴選后妃時被選上,會暗中賄賂宮廷里的畫師,期望畫師能把她們畫得美一點,例如添上一顆美人痣,或者把不好看的痔省略不畫。

#未加濾鏡 與上帝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明明修飾了自己的照片,卻還要假裝它們沒有被加工過呢? 這是因為向別人展示真實的自己需要強大的自信,然而我們卻對自己的外貌或能力沒有自信。如果沒有化妝品和修圖工具來掩蓋我們的缺陷,我們就會感到恐懼以及沒安全感。例如我們會想“我不化妝的話看起來很醜怎麼辦?”“我的臉實在太大,都遮不住了。”

imperfections-01-lite試想一下,當我們見到全能的上帝時該會是多麼地緊張?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祂在我們每個人還未出生以前就已經為我們預備了生命。上帝會看穿我們所有的“濾鏡”和偽裝。我們或許可以在別人面前掩飾我們的缺陷,只展示出我們願意讓他們看到的一面。但是,上帝卻知道我們內心深處的每個感覺、每個想法和每個行為。

在聖經里的詩篇當中,以色列的大衛王跟上帝有着親密的關係。大衛王親證,上帝有能力看到我們最真實的自己。

耶和華啊,你已經監察我,認識我。
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 意念;
我行路,我躺卧,你都細察,你 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
耶和華啊,我舌頭上的話,你沒有一句不知道的。
你在我前後環繞我,按手在我身上,
這樣的知識奇迹,是我不能測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
(詩篇 139章1-6節)

當我們知道上帝能看穿我們的一切缺陷時,我們是否會因為恐懼而不敢來到上帝的面前?

然而好消息是,雖然上帝是聖潔的, 完美的,正義的,但他並不期待我們變得完美才能來到他面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上帝愛我們,並且渴望與我們建立關係。事實上,上帝愛我們之深,為我們賜下祂的兒子耶穌基督,讓耶穌基督來到這個世界,為要彌補我們的不完美和缺陷。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缺陷和不完美付上了最大的代價,讓我們得以坦然無懼的來到上帝面前。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真實地來到上帝面前 — 原始的,不完美的,不加修飾的自己。上帝看我們的眼光,不像世人那樣,只注重我們的外表和身體特徵,上帝看的是我們的內心。也因着耶穌基督,我們得到了上帝的認可,不再需要偽裝和濾鏡。

點擊並拖動圖中分割線看前後對比圖

真實的自己

下一次當你想在 Instagram 發照片時,無論照片是加了濾鏡還是沒有,請花一秒鐘來思考上帝對你的愛。祂愛你,並且接受原本的你。你是否願意迴轉歸向祂並接受祂對你的愛?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有所感觸,我們希望你可以拿起聖經,從中去了解上帝以及祂要給你的好消息。你也可以跟你的基督徒朋友做些交流,或者透過附近教會的人來了解更多有關於上帝的事。

你也可以透過登錄我們的網站 www.ya-mi.org來深入地了解上帝。並且那裡還有許多資源可供你參考。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星巴克推出純紅聖誕杯,所以呢?

Are-You-Seeing-Red-over-Starbucks文:雅米英文團隊/譯:白承成,中國
編輯整理:雅米中文團隊

星巴克今年推出全新聖誕咖啡杯。與往年不同的是,星巴克這一次為聖誕準備的咖啡杯是純紅色的,不再有其他裝飾圖案。按理說,這應該不是什麼爆炸新聞。但有一位自稱基督教傳教士的傢伙對此極其不滿,於當地時間11月5日在Facebook發自拍短片,大罵星巴克,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

短短一周內,這個視頻短片的收看次數高達一千五百萬次。美國主流新聞媒體都開始報道此事,各大脫口秀節目也沒有放過調侃機會,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連當前最熱門的美國總統候選人之一——地產大亨唐普(Donald Trump)亦開始聲援此事,建議或許抵制星巴克。

redcup2-1024x766圖一:原短片截圖與各大媒體報道截圖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名叫約書亞·福爾斯坦(Joshua Feuerstein)的“傳教士”跟星巴克的咖啡杯如此過不去,並引起眾人圍觀呢?原來讓福爾斯坦向星巴克宣戰的原因,是因為他覺得星巴克推出純紅咖啡杯,是想把“基督和聖誕節從其最新款的咖啡杯上抹掉。”

是的,你沒有讀錯,福爾斯坦是認真的。福爾斯坦聲稱星巴克推出純紅色咖啡杯是對基督、基督徒以及聖誕節的冒犯。儘管星巴克已經澄清,今年的咖啡杯設計只是為了將杯身變為一個“空白畫布,讓每位顧客可以在上面畫出自己的聖誕故事”;也儘管從一開始,人家星巴克咖啡杯的聖誕設計就從來沒跟基督的誕生有過任何關係(以往的設計最多畫上了禮品包裝紙、雪人、聖誕老人和冬青枝等與耶穌誕生無關的圖案);儘管這真的只是一個杯子……福爾斯坦卻不在乎這些。

對他而言,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基督徒有權利和義務隨時隨地不惜一切代價為主耶穌正名!這聽起來不錯哦,可是讓我們來仔細思考一下這三個問題:
1. 一個從未慶祝過基督誕生的公司為什麼非得參與聖誕主題的展示呢?
2. 難道發起一場運動,“強迫”星巴克承認聖誕節和耶穌的存在,就能讓其他人更尊崇耶穌基督嗎?
3. 製造一場關於紅色咖啡杯的風波會不會讓那些不贊同基督教的人士正好多了一個理由來輕視基督教所要傳遞的信息呢?這樣做會不會使人更加遠離耶穌?

作為基督徒,我們都知道,聖誕節真正的意義在於耶穌基督——祂來到了這個世界、真實地生活過,最終又釘死在十字架上,好將我們從罪中拯救出來。

但是迫使各個公司展示聖誕節真正的意義,並不能幫我們將聖誕節的信息成功地傳遞出去。我們首先要做的是領人信主,再來操心聖誕節應該用哪些裝飾的問題。

慶祝聖誕節最好的方式也不是掛上象徵性的裝飾物。慶祝聖誕節最好的方式是每天為主而活,分享祂的愛。這樣,我們才會激勵和引導其他人來與我們一同追隨主。

所以,讓我們好好利用這場(紅色)咖啡杯風暴。管他咖啡杯什麼顏色,這個聖誕,約人喝杯咖啡,分享耶穌基督的愛吧!

圖片來源:封面(基督郵報/NAPP NAZWORTH);圖一(網絡視頻截圖)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beta”

澳洲網紅退出社交媒體,你怎麼看?

Essenaoneil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鍾林君,中國

這兩天,一名澳洲網紅關號退出社交媒體的消息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

事件女主角Essena今年18歲,來自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的Instagram圈也算是小有名氣,坐擁五十多萬Instagram粉絲、二十多萬YouTube和Tumblr關注,外加六萬多Snapchat粉絲。11月2日這一天,她突然宣布退出社交媒體,追求更健康的人生,在全球媒體中製造了不小的轟動。

為何退出?
Essena自稱此次退出社交媒體是想要曝光社交媒體黑暗的一面,揭示她看上去完美無瑕的生活背後真實的模樣。在關掉自己的youtube賬號前,Essena上傳了一段18分鐘的視頻,在其中分享自己如何變得痴迷於在社交媒體上獲得更多的關注、更多的贊、和更多的粉絲。同時,她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為拍美照吸引更多粉絲而費盡的種種周折。這些極端的做法包括為拍一張照片而空腹幾天、 同一個場景拍200多張才挑出一張發到網上,外加運用各種擺拍技巧使自己的身材在照片上看起來更完美。儘管這些為她帶來了成千上萬的贊與關注,她說自己感到非常空虛,並且越發沒有安全感,因為每天都很在意別人怎樣評價自己。

Essena現在決定金盆洗手,做一個“改變玩法的人”。她說自己現在的目標就是要鼓勵其他人不要太在乎他人的認可,以至迷失自己,而是去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目前,她已經建立自己的網站,用來推廣“素食主義(veganism)、植物為本營養學(plant-based nutrition)、環保意識(environmental awareness)、社會問題(social issues)、性別平等和反襯藝術(controversial art)”。

退出動機是真是假
雖然很多人站出來為Essena的大膽舉動打氣,但同時也有很多人提出質疑,說她只不過是重新包裝自己而已。美國科技博客Mashable指出這位年輕人的舉動最終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關注,“這對一個想要避開關注的人來說”實在是“奇怪之舉”。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位網紅的決定呢?大家對其動機是真是假的爭論一定不會有什麼結論,但或許有一點是我們可以達成共識的——無論如何,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並渴望得到肯定的,哪怕只有一點點。不管是在社交媒體上,還是朋友間或在工作中,我們都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可——獲得的方式可能是臉書上的贊,也可能是別人為我們豎起的大拇指或是在我們背後的輕輕一拍。

戒掉社交媒體或許可以幫助我們遏制這種痴迷,但終究這會不會成為對我們深層問題的隔靴抓癢?我們對他人肯定的渴望會不會又以其他的形式冒出來,讓我們再度感到深深的空虛與渴望?

真正的問題所在
或許我們應該做的是找到因由,而非只針對癥狀。或許我們也不應該責怪社交媒體,怨社交媒體太陰險,讓我們變得痴迷。不停地告訴自己“我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或許也都只是一個開端。我們真正需要認識到的或許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否認這個需要——被肯定的需要。我們要正視這個問題,並常常問問自己:“我應當怎樣管理我對他人認可的渴望?”“我的自我價值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來衡量”“我應該以誰的評價為準?”

真正的解決之道或許更在於用其他東西,而非社交媒體上的關注度來填補我們的這個需要。在這個價值觀瞬息萬變的世界里,我們需要做的或許是定睛於這個世界上唯一恆定不變的對象——那位創造我們、決定我們是誰的創造主。

花點時間問問自己:“我是否真的在乎上帝的評價過於其他?”

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真的不再在乎自己在臉書上有多少贊,Instagram上有多少粉絲。你的自我價值在上帝那裡才是最安全的。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