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人生不能重來,為上帝而活吧!——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感

article-57f35ab8e4e84

作者:雪倫,馬來西亞

說到近期讓人最印象深刻的電影,絕非新海誠的《你的名字》莫屬。作為動畫電影愛好者的我自然也不會錯過這部電影。

簡單來說,故事描述了男主角瀧和女主角三葉,在某天開始兩人只要在睡覺或半夢半醒時就會靈魂互換,但當回到自己的身體醒來后卻什麼也不記得,像做了一場夢一樣。然而很快的他們就意識到這件事情。於是他們開始在彼此的手機留言,記錄自己做了什麼等,漸漸地也變得習慣於這種身體切換的情形。後來,瀧想要尋找三葉,卻發現三葉所住的小鎮早在3年前就被每逢千年就會造訪地球一次的彗星給摧毀了,而三葉也在那場災難中罹難。原來互換靈魂的是現在的瀧和3年前的三葉。得知這一事實的瀧決定要幫助三葉和小鎮的居民躲過那次的災難。過程中三葉也知道了這事實,最後也成功使鎮民躲過那場災難。

過了5年,恢復真身,且不再互換靈魂的瀧和三葉早已不記得這件事,也忘了對方。然而心裡卻依稀記得要找尋某人,只是不知道這某人是誰。直到在偶然的一次機會下,瀧與三葉遇見了彼此,心裡滿是熟悉,最終在此刻,雙方向對方問到:「你的名字是?」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除了因為它每一個場景都很漂亮,故事富有青春感,男女主角間感人的羈絆之外,這部電影其實也探討到了有關生命的問題。裡面有段情節我覺得還蠻特別的,某天三葉和奶奶一起到神社時,奶奶提到了「結」。根據奶奶的描述,「結」代表着時間的流動,在電影中以結繩來表現,而當「結」斷裂時,亦代表着時間的流逝。另外,我上網查了一下,原來新海誠導演曾說這部電影其實也跟日本311地震有關,那顆逐漸靠近地球的彗星,彷彿在暗示着:災難隨時都可能會到來。然而電影是美好的,現實中的我們不會像電影中的主角一樣,當時間流逝之後,當生命逝去之後,還可以再重來。我們都無法預計我們的生命什麼時候會結束,就像電影所表現的一樣,災難隨時都可能會到來。如果沒有好好把握時間,一旦錯過了就無法再重來了。同樣的,總有一天我們的時間都會過去,然後走向死亡,我們基督徒應該將自己的時間與生命投資在哪裡呢?歌羅西書3章1-4節教導我們不要去思念地上的事,而是上面的事,因為最後我們的生命將會與基督一同在上帝那裡。

「結」在電影中除了代表時間之外,其實也代表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神社所供奉之神之間的連結。這讓我想到,我們跟上帝之間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跟祂之間的連接堅固嗎?在生命結束之時,我們可以很坦然來到祂的面前嗎?地上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暫,然而上帝卻賜給我們在祂那裡有永恆的生命。我們選擇在世上度過怎樣的生活,跟上帝之間的關係如何,也決定了我們最後是走向永恆還是毀滅,而機會只有一次。

所以,人生不能重來,讓我們盡情地為上帝而活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明星出軌,吃瓜群眾圍觀指南

888010266217503830

作者:一名吃瓜群眾

看到林丹出軌的消息,第一個反應是震驚,因為林丹向來形象還算正面、勵志,從沒想過他會出軌,連馬來西亞的小夥伴都驚呼:「啊?我們在馬來西亞都很喜歡林丹的。」第二個反應則是心痛,又一個男人,還是大眾比較喜歡的男人淪陷了……並且還有他剛生完孩子的妻子,想象一下都知道有多痛。

可是,這已經不是公眾人物爆出的第一起出軌事件了,並且已為人父的個案比比皆是,實在讓人擔憂和失望。畢竟這樣一個高密度爆發的現象或多或少反應了我們所在的社會環境,而與之相隨的輿論勢必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是變得不再相信愛情或男人?還是懷疑婚姻?是起身加入網絡暴力還是事不關己?面對如此混亂的場面,道德與慾望的相爭,我們該如何應對,如何反思?想到以下幾點與大家分享:

1.出軌≠一無是處

點開有關林丹的報道,評論中最常見的可能就是「渣男」二字。因為連婚姻都不能堅守,背信棄義,並且在妻子懷孕的時候沒有陪在身邊,反倒出軌,確實很渣啊。只是我們要小心不要因為一個特定的錯誤就將一個人全盤否定。沒有成為一個好丈夫並不代表他不是一位好球員,同時也不能否定他在其他領域取得的成就,或忽略他可能是一個好兒子,好朋友。

並且,一個人出軌不代表我們可以隨意對其惡語相加或肆意踐踏。因為作為吃瓜群眾,我們並沒有什麼權利去對其做出任何判罰,相反,我們需要去尊重他作為人本身的尊嚴,並給他空間與機會去正面應對這個問題。畢竟,「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 ; 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 ‭6章37-38‬ 節)

2.出軌≠不可原諒

林丹不是世界上第一位出軌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我們脆弱、自私、不堪的人性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出軌的人。好消息是,出軌殺傷力強,卻不代表不可原諒。聖經當中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一書‬ ‭1章9‬ 節)‭連公義的上帝都說一個人如果願意認罪,祂願意完全為其洗白,我們這些並不公義的圍觀群眾有什麼理由否認和剝奪其被原諒以及重新來過的機會。

3.出軌=錯誤/罪

既然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權攻擊,也都有可能犯同樣的錯誤,所以我們都應該保持沉默,淡化「出軌」嗎?當然不是!聖經里說「你們要逃避淫行。人所犯的,無論什麼罪,都在身子以外;唯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哥林多前書6章18節)可見一切淫行,包括出軌都是有過的,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逃避的。並且「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拉太書‬‭6章1‬ ‭節),如果真正喜歡、關心一個人,我們就應該去將其溫柔挽回,不讓其陷在不好的事情當中。我們不用去過多地討論當事人,但我們一定要勇於指出出軌本身是錯誤的,是不能合理化,也不應該得到支持與放縱的。如果可能,也去鼓勵或幫助當事人,從出軌當中走出來吧,因為出軌其實也是對他自己的傷害。

作為忠實的吃瓜群眾,在把自己的瓜吃好后,真是衷心地祝願超級丹可以早日從這個事件,不僅僅是這個事件,而是出軌這個行為中能早日走出來,重新享受自己的婚姻、家庭和事業。但聽說出軌很難走出,有一個醫生叫耶穌,包治百病,如果需要,認識林丹的介紹給他吧!期待嶄新的超級丹。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完美主義)

我曾與地震擦肩而過——紐西蘭南島7.8級強震有感

fotorcreated

作者:朱尉寧,馬來西亞

近日看到紐西蘭南島發生7.8級強震的新聞,讓我感到特別揪心。每次看到有關地震的消息,就會勾起我許多的回憶。雖然我來自馬來西亞這個沒有天災的國家,卻經歷了好幾次的大地震。

498326598873832454

*2010年地震后的基督城

第一次經歷地震,是在台灣念大學的時候。那時我才剛來到台灣一個星期就遇上了921大地震。這場1999年9月21日發生在台灣南投,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場天災重創台灣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51,711間房屋全倒,53,768間房屋半倒。(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雖然我身在台北這個離震央稍遠的地區,卻仍可體驗到天搖地動的可怕。當時我在學校的宿舍里,突然電源中斷,門窗和座椅都發出嘎嘎巨響,人都差點從椅子上跌坐下來。

第二天我打開新聞,看見滿目蒼夷的塌樓、活埋的屍首以及山崩地裂的畫面,這才讓人倒抽一口氣。許許多多的人也因地震而失去家園、至親。面對大自然的力量,人是多麼的渺小而無助!這讓我領悟到,無論一個人再怎麼了不起,生命都是一樣脆弱,所有多年來積累的財富和資產都可以在一場地震中瞬間摧毀。所以聖經說得沒錯,「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16章26節)因為人的生命才是最寶貴和最有價值的。

MINOLTA DIGITAL CAMERA

*紐西蘭風景

不止如此,我在台灣留學的5年間,幾乎每一年都有災難事件發生。除了大大小小的地震,還有颱風肆虐把好幾戶人家活埋了,然後是SARS疫情的爆發。另一次讓我震懾的經歷是在2002年3月31日。當時花蓮外海發生6.8級地震,但台北市的震度卻高達5級,而最嚴重的災情就發生在當時正興建中的台北101大樓工地。強烈的地震使頂樓的大型起重機吊臂斷裂,直接從56樓墜落地面,現場就砸中多部車子,並造成人命傷亡。在地震發生的當兒,我正好在距離台北101 幾百米遠的市政府廣場。我站在戶外,看着周圍的高樓因地殼震動而左右搖晃,聽到起重機發出的巨響,更親眼目睹起重機吊臂從高樓墜下。那一幕的景象讓人一輩子也忘不了!

事隔多年後,我又遇上了紐西蘭的大地震。2010 年的9月4日,我正在紐西蘭南島打工度假。還記得當時基督城發生地震的前兩周,我原本住在基督城附近的小鎮上,還打算要搬到城裡在那裡找工作。

pict0677

*2010年地震后的基督城

那時,有朋友突然從尼爾森(距離基督城以北400多公里的城市)大老遠來拜訪我,並邀請我到他們居住的北部去找工作。當時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決定,但在禱告后,上帝感動我要隨他們離開基督城,結果我就這樣躲過了災難,離開了地震的重災區。這真是上帝的奇妙的保守和帶領,我也確實地經歷到這位上帝是真實可信的主。正如詩篇46篇1-3節說:「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砰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

pict1054

*紐西蘭風景

這幾次與地震擦肩而過的生命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要敬畏上帝,依靠這位獨一的真神,因為唯有祂是那位造天地的主宰,每個人的生命都在祂的手中。聖經也一再地啟示我們末日預兆的景象是“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地震、飢荒,這都是災難的起頭”(馬可福音13章8節)。因此,每當看見地震或自然災害發生,我都一再被提醒要警醒禱告,並積極傳揚福音,因為主的日子近了。期待每一個上帝的兒女都曉得要敬畏祂,願將一切的尊貴、榮耀都歸給至高全能的主。

 

*封面圖片來自網絡,正文圖片為作者提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完美主義)

美國怎麼了?——寫在美國大選之後

american-1747357_960_720

 

作者:奇奇,中國

最近一段時間吵得沸沸揚揚的美國大選終於結束了。相信關注大選的人都知道,這次的選舉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受歡迎的選舉,很多人不看好任何一個選舉人,因此有很多人棄權。在最後這段PK的時間中,全世界的人似乎都在為美國人民的出路憂愁。這件事也讓我思考了很多。美國這個本來是基督徒建立的國家,究竟要走去哪裡?

了解美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美國最初是由一批清教徒建立的。而《聖經》是美國的立國之本。如果看一下歷屆總統的誓詞現場,會看到他們會手按《聖經》來宣誓。整個美國會如此民主和法制是因為兩本書——一本是美國憲法,另一本就是《聖經》。而開國先賢們在制定憲法時又是以聖經作為最主要的思想、精神依據和來源。

拿出任何面值的一張美金紙幣,你會看到它的背面印有——In God we trust(我們信靠上帝)。美國的學生向國旗宣誓的「愛國誓言」中,有”one nation, under God”(上帝庇佑下的國家)。可見信仰曾經對於美國人的重要程度。美國曾經一度被稱作是個基督教國家。全國90%以上都是基督徒。

然而事實呢?

早在50幾年前,聲稱為包容不同的宗教人士,美國法院通過法例,禁止公立學校禱告。不久前有個小女孩在幼兒園午餐時禱告被老師制止和警告。甚至有些州規定公立學校是不能帶《聖經》的。新聞報道加州一家庭因在家舉行查經班,被政府罰款… 近些年還不止一次有人把美國國會告上聯邦法院,指控國會批准在美元貨幣上印有「我們信靠上帝」(In God We Trust)這句被視為國訓的話是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並提議把這句話從美元上除去。又有人建議把國旗下宣誓中的「under God」去掉…

美國究竟是怎麼了?

就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而言,我從來沒有想過在美國跟別人談信仰會那麼難。兩年前我有機會在美國待了一年半。本以為美國是個基督化很高的地方,傳福音應該是件很容易的事兒。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大部分的美國人根本對耶穌不感興趣,他們自稱是基督徒,一生卻連教會都沒去過幾次,也從來不讀《聖經》。他們或許在小的時候聽過耶穌的故事,因此更加的不耐煩。他們覺得基督徒都很無趣,甚至如果知道了你是基督徒,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意跟你繼續做朋友。有個朋友就告訴過我她如何因為分享福音而被同事孤立了。在公共場合談論耶穌也可能會引起人們的憤怒。因此我連去幫助街邊流浪者的時候也會小心翼翼的斟酌要不要說一句:耶穌愛你。現在甚至連聖誕節也完全變了感覺,一切都是關於聖誕老人和雪人的。大的超市和商店裡你可能都找不到一個有關耶穌的節日裝飾。若不是生長在一個基督徒家庭,很多小孩子大概都不會知道聖誕節的真正來歷。而你要是有一個耶穌誕生的裝飾,也最好想一想是不是要拿到外面去,因為或許它會被你的鄰居或不滿意的路人給砸壞。因此我在美國的這段時間,很少在教會之外的地方提起「耶穌」這兩個字,也因怕招惹不必要的麻煩,基本上沒有告訴過教會之外的人我是個基督徒。

然而我還是要慶幸我是在佛羅里達州。作為美國最南部的州,這裡是個逼迫相對較少的地方。而在美國中北部地區,前面說的那些迫害都是的的確確存在的。並且還在每天不斷的上演中。加之去年美國通過了同性婚姻合法,更使得逼迫升級。你若堅持聖經上的原則會被稱作是歧視,隨便怎麼告你都是贏,你面臨的將會是丟掉工作加上巨額的賠款。很多人開始視基督徒為敵人,在各個方面排擠和打壓基督徒。可以想象在那些地方的基督徒生活在怎樣的恐懼中,為信仰挺身而出又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這究竟是怎麼了?我在這疑惑和憂慮中垂問上帝。

其實耶穌早就告訴過我們答案,作為祂的門徒,我們是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馬太福音16章24節)。馬太福音5章10-12節也說:「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而且祂也給了我們極大的安慰,「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腓立比書4章16-17節)

因此作為基督徒,無論我們在怎樣的世代,面對怎樣的環境,我們都要勇敢的為主作光作鹽!令人欣慰的是即使是在這麼不堪的時代,在這麼敗壞的大環境中仍然有人選擇為基督挺身而出。

psb

 

 

 

這是我去年冬天去紐約旅行時拍到的。在人流如潮的時代廣場上,我一下就看到了這個寫着「悔改來跟隨耶穌吧!」的牌子。瞬間我的心裡就滿滿的感動。同時聖靈也提醒我反思自己。這世上的一切都會過去,唯有上帝的國度永存!

選舉拯救不了美國,憑着某個人的帶領使美國偉大起來的夢想也遙不可及。美國真正需要的是基督!是讓基督再次成為這個國家的中心!也需要更多敢為基督挺身而出的人!God bless America( 上帝保佑美國)!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完美主義)

基督徒可以如何關懷貧窮人?

person-1245789_640

作者:勇者,馬來西亞

記得當我第一次來到Drug ARM (藥物濫用醒覺運動)的訓練時,那位負責訓練我們的弟兄向我們分享道:「我們在街頭上派發免費的食物和茶水給在街頭留宿的窮人時,我們要避免用異樣的眼光來審視他們。」 雖然這個訓練的主要目的是要我們學會如何輔導一個濫用酒精或毒品的人,以及和他們開啟福音對話的方法,但這句關于窮人的話到今天仍然烙印在我的心中。起初,我決定加入Drug ARM去街頭服事窮人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單純因為關懷窮人是主耶穌的命令(馬太福音26章11節),但是這位弟兄的話卻點醒了我,原來我也可能會不自覺地落入批判的陷阱,用有色眼睛看待他們,認為他們是因為自己錯誤的選擇而落到這種地步(當然,並不是指所有的貧窮者,畢竟有些貧窮者是因為家庭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而造成)。然而當我這么想時,我其實預設了這些窮人或街友不值得讓我們伸出援手。

感謝上帝,借著在Drug ARM去街頭服事街友的機會,以及反復的實踐聖經的教訓,我開始逐漸明白和領悟到其實窮人和我們一樣,都是需要上帝恩典的一群罪人。在Drug ARM服事街友期間,我注意到他們許多人流露出空洞的眼神,對未來失去方向和盼望。有些人則是從小被父母拋棄,自此培養出憤世嫉俗的世界觀。我想起了耶穌憐憫那些在馬太福音9章36節困苦無依的群眾,這些街友也一樣需要上帝的憐憫啊!

我們可以在聖經當中看到許多耶穌基督如何幫助以及愛那些窮人的經文,例如詩篇72篇12-14節、112篇9節等。祂也透過這些經文以身作則教導我們要效法祂去關懷這些貧窮人。我們可以選擇周濟他生活上的需要,但是正如我所經歷的,上帝也可以借著關懷窮人給我們實踐他的大使命(馬太福音28章18-20節)的平臺。盡管我們可能覺得很難做些什么來去完全解決他們的困境,但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呢?既然他們在上帝眼裡同樣寶貴,就像祂對待我們一樣,那麼我们怎能忽视或歧视他们呢?以下跟大家分享我在這次的訓練當中的領受以及我們可以怎麼去關懷他們的小建議。

1.為自己可以有愛他們的心而禱告

首先,你可以為自己來禱告,祈求上帝幫助你,無論這些貧苦的人是因為什麼原因才會淪落至此,我們都可以以愛心和耐心去關懷他們,就想上帝祂愛我們一樣。因為這是祂所喜悅的。

2.和窮人對話,聆聽他們的故事

在Drug ARM服事期間,我逐漸明白如果我要和一個人建立關系,和他對話是不可或缺的。有些人可能會害怕街友,不太敢靠近他們或不知道該如何幫助他們。但若情況允許,就像我有機會參與這個服侍機構的話,鼓勵可以多跟他們對話,即使只是當個聆聽者也好。這個看似很簡單的動作,對他們而言者表示我們愿意關心他們。我記得有一次有一個窮人坐在一旁默然不語,當我和我的另外一個同工去和他寒暄的時候,他才開始打開話夾子,娓娓道來他的境況。我們最主要的回應是側耳聆聽,并且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實際的意見。讓我震驚的是,他在我們的對話結束之前,竟然說:「真的很謝謝你們,從來沒有人愿意聆聽我的故事。」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言25章11節)我們真的需要上帝賜給我們的智慧來有效的關懷我們周圍的窮人。

3.加入專門從事關懷窮人的機構或捐款

如果你想要關懷窮人,但是又不知道從何做起,或許你可以先考慮加入一個以聖經原則為本的機構。你也可以選擇服事你鄰里的窮人,讓他們透過你接待他們的事實體驗上帝的美善。此外,也可以選擇根據自身的能力來捐款,支持那些從事關懷窮人的機構。

主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25章40節的比喻中說道:「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接待窮人也是教會的職責,因此,倘若你的教會還未開展這類事工或許你可以向上帝禱告,懇求祂引導你或你的教會開拓這項關懷事工。誰知道呢,說不定上帝就會使用你來回應你自己的禱告。

4.為他們禱告以及傳福音

從馬可福音1章38節我們看到耶穌基督說:「我是為這事出來的。」耶穌所說的「這事」指的是向人傳福音。不止如此,在使徒行傳第3章,使徒彼得奉耶穌基督的名吩咐那在美門討飯的人起來行走(向他行神跡)。他們大可以選擇用金錢或者是必需品來周濟他,但是他們沒有這么做。反之,彼得和約翰讓這位討飯的經歷上帝的大能和恩典,使他罪得赦免贊美神。

因此,我們可以明白,關懷或幫助貧苦的人對耶穌來說固然很重要,但是傳講上帝的福音卻是首要的使命。(以賽亞書61章1-2節)

而上帝的話語是我們可以給他們最好的禮物,所以我們身為一群蒙了上帝恩惠的子民自然就應當實踐主耶穌給我們的大使命。在Drug ARM服侍街友期間,我發現和窮人傳福音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知道,盡管他們是罪人,他們的貧困也不一定和他們的罪有關系。而且,我們也要讓他們看到上帝的慈愛。

街友本身有屬于自己的團體(community)。許多熟悉我們的事工的街友會介紹新加入的街友來到我們那里領取免費的食水。他們當中有些人對我們的仁慈感到震驚,因為他們說在以前行乞的區域(特別是奧克蘭)所能夠得到的免費食物基本上都是快要到期的食品。大部分的食物也需要他們自掏腰包來購買,盡管這些食物的價格極其便宜。我和其他同工便連忙解釋道這是因為那位“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要使你們因他的貧窮成為富足”(哥林多后書8章9節)的救主耶穌基督——借此舉表達上帝的慈愛。

最後,我們也要讓他們看到我們想和他們建立關系。這意味著如果他們并沒有辦法接受我們所傳講的,我們不要強迫他們繼續聽我們講下去。敬畏上帝的主權,多聆聽,少說話,這也可以應用在和窮人傳福音這件事上,畢竟“救恩是屬於耶和華的”(約拿書2章9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天下之憂)

我們可能原諒我們的仇敵嗎?

asia-1177099_640

作者:CHARMAIN S
譯者:Fish,香港

2015年的某個晚上,一個面生的年輕人走進了一家教會。教會裡參加每周聖經學習小組的教友們都很熱情地歡迎了他,並一同聚會了一小時。突然間,這個年輕人站了起來,掏出手槍,向房間里的每個人掃射。他朝每個人都開了幾槍,在宣揚了種族言論后便離開。在那晚,共有9個人死去,其中包括了一名牧師。

這並不是動作驚悚片的戲劇開場,而是真實地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事件。這間教會就是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市的伊曼紐爾非洲衛理公會。九名被害者都是這間教會的教友,亦是非裔美國人。開槍的年輕人是21歲的白種人Dylann Roof,他在被逮捕之後承認犯下這令人髮指的罪行,並意圖引發一場種族戰爭。

什麼樣的言語才能形容這場恐怖的暴行呢?誰能理解受害者家人和朋友的痛苦與憤怒?他們肯定會渴望伸張正義,甚至是復仇。 然而,受害者的家人的回應卻令人感到意外 。雖然他們痛哭到難以言語,但卻選擇延長寬限期。在法庭上,這一個個悲傷的親屬接連站起,正式聲明他們已原諒Roof並選擇為他的靈魂禱告。

真不敢相信!

想象一下,有這麼一個人他仇視你,或者不喜歡你,在傷害你最親愛的人之後,你會有什麼反應呢?你會像查爾斯頓的信徒那般,選擇放下仇恨並寬恕你的敵人嗎? 憑我們自己的力量,這可能性微乎其微。不過查爾斯頓的信徒擁有的,和我們所有人一樣,就是信念——相信耶穌基督不僅僅為了他的仇敵而死,同時還寬恕了他們。作為基督徒,我們已然知曉了耶穌在馬太福音5章44節的教導:「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聽起來簡單直接,可是現實中要做到幾乎不可能。

查爾斯頓的新聞讓我想起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五年前,我的一個朋友被施暴者企圖性侵犯后刺死。我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卻親如姐妹。失去她,我的世界就像缺失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讓我痛到肝腸寸斷。

那位兇手當場被擒,並被判處了26年的監禁。當我得知該判決時,我並不像查爾斯頓的信徒們那樣回應。「這判處不夠!」我們的另一個朋友說道,而這簡直就是我的心聲。我們依然感到非常地憤怒,而我則是對於寬恕兇手這件事感到非常地掙扎。

我花了好幾個月,去聆聽和理解上帝勸我寬恕的呼召。最後,通過聖經里關於大衛王的記載,上帝柔軟了我的心。 讓我們來快速回顧一下大衛王的故事吧!在大衛稱王之前,他用了八年的時間逃離掃羅——以色列的第一任君主的追殺。掃羅執意要滅了大衛,因此導致這八年裡大衛不得安歇,充滿了恐懼和煎熬。然而,即使大衛後來有機會殺死掃羅,他卻沒有這樣做。因為他知道,掃羅依然是上帝的受膏者。當掃羅最終死去時,大衛甚至哀悼他的仇敵。(撒母耳記1章11-12節)

歸根結底,大衛是因為順服上帝,所以才選擇不向掃羅復仇。我深信,就如同大衛一般,這些查爾斯頓受害者的親人們也意識到, 上帝掌管Roof,和掌管他們一樣多。他們也知道,Roof的生命在上帝的手中,並不在他們手中。正因如此,他們才能夠降服順從上帝並寬恕他們的敵人。 同樣地,我也必須意識到,殺害我朋友的兇手也在上帝的手中,並不在我。不止如此,我還得認清上帝對於他的掌權。因此,雖然我覺得很荒謬,但我還是開口原諒並為殺害我朋友的兇手禱告。雖然這並不能帶走我的悲痛,但這寬恕的行為卻能使我從該假象中解脫出來。這假象就是我自以為我擁有審判兇手的權力,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帶給我傷痛,也因為他是我眼中的仇敵。

我相信「寬恕」是我們去愛仇敵的第一步。 而這一步亦象徵著信任全能的上帝才是掌權者。不論我們自己喜歡與否,我們都曾經是祂的敵人。但上帝卻提供了寬恕我們的途徑——「因為我們做仇敵的時候,且藉著上帝兒子的死得與上帝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羅馬書5章10節)既然我們已得到上帝的寬恕,那就讓我們也將這寬恕傳遞給他人——甚至是我們的敵人吧!

所以,今天就問問你自己,你有需要寬恕的對象嗎?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天下之憂)

安吉麗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離婚了?!難道愛真的不復存在了嗎?

bragelina-split-the-end-of-love

作者:Joanna Hor,新加坡
翻譯:雪倫,馬來西亞

昨天,好萊塢的金童玉女——安吉麗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在長達12年的愛情長跑以及撫養了6個孩子之後,結束了他們短短兩年的婚姻。

根據各媒體報道,一線演員兼導演的朱莉選擇跟皮特離婚的原因是因為兩人那「不可調和的分歧」。但也有其他媒體指出,朱莉的律師表示她之所以做這決定,是為了「家庭的健康」 着想。這可能是因為朱莉和彼特教養孩子的方式不同,或因為彼特那暴躁的脾氣以及濫用藥物的問題所造成。

目前,朱莉已經向法庭提出要求他們的六個孩子的撫養權,以及只給予皮特探視權。但她並沒有索要贍養費。而皮特呢?報道指出,他對於離婚的事感到非常難過,且認為現在最關心的是孩子們的幸福。

布拉吉麗娜(安吉麗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離婚的消息震撼了全世界,許多人對於他們的分離感到非常的難過。但是,他們為什麼要感到難過呢?畢竟,老實說,好萊塢的婚姻和離婚事件是那麼地普遍。

也許是因為這一次,我們相信布拉吉麗娜是不一樣的。因為在他們那12年的愛情長跑中,我們看到了這對夫婦對工作、人道主義工作、對方,以及孩子們身上所作出的承諾。就像有一篇文章所說的那樣,「儘管他們在數千英里以外過着天文數字般的富裕生活,布拉吉麗娜的關係也許是最理想的——沒有亂髮脾氣、沒有聲嘶力竭的爭吵,也沒有嚴重的背叛。他們只是持續生活,即使遇到壓力和疾病,也仍然堅持着他們所做的,以及撫養六個孩子。」總之,他們似乎是好萊塢的模範情侶。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千禧一代對布拉吉麗娜離婚的消息有那麼大的反應。他們可能會想說,「如果連皮特夫婦都做不到的話,那就沒有人可以做到了。」而且,這也可能是許多新聞媒體選擇放上像「愛情正式死亡」和「今天,愛情邁向結束了」的標題的原因。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這樣的看法。例如Mashable的作家Martha Tesema寫道,「愛是永不滅亡的。它仍非常活躍在世界上其他我們非常嚮往的高調夫妻當中。」

Tesema所提出的其中一點是對的,即「愛是永不滅亡」。皮特和朱莉之間愛情的結束並不意味着愛已不復存在。我們雖然對他們的一切成就感到嚮往,但他們也跟我們一樣,只是個凡人。他們也會犯錯、鬥爭,以及分手。

但若我們真的認為,愛仍「活着」的原因是基於那些高調夫妻的婚姻的話,那我只能說這想法是天真卻愚蠢的。因為布拉吉麗娜的離婚就像在我們心中起到了警鈴作用——沒有人能免除關係的破裂。

無論我們是美國總統或英國最著名的足球運動員,我們都會犯錯。若只靠自己的力量,我們將永遠不能保證我們對另一半的愛可以持續到永遠,反之亦然。

那麼我們應該依靠誰呢?答案很明顯,不是嗎?

耶穌基督。

因為耶穌基督,愛是永不止息的。這愛在那些接受了耶穌基督的愛的人當中綻放,且十分活躍。

所以,讓我們在耶穌基督那永遠不變的愛中都振作起來吧!就像約翰一書4章19節所說的,「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

圖片來源: Filmstiftung via Foter.com / CC BY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天下之憂)

自拍死:我們究竟在社交網絡中尋求什麼?

selfie-2

作者:Sandy Zhuang,中國

自拍死就是指在自拍過程中意外死亡,包括從高處跌落,被火車撞到、與動物拍照時遭到動物襲擊,甚至是用手槍自拍時走火……根據數據分析網站Priceonomics,自2014年至2016年1月,全球已經至少有49人死於自拍相關事故。對此現象,俄羅斯政府公布了《安全自拍指南》,全球範圍內的迪士尼樂園以及其他多處旅遊景點也都發布了禁止使用自拍桿(No Selfie Sticks)的警示牌,可見自拍發生意外的情況相當普遍。令人尤為難過的是,死亡事故中大部分都是年輕人。這個年齡的人,可能是大學生,也可能是剛開始工作富有活力的青年,人生的精彩才剛開始呈現,卻因為自拍時不慎,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這不禁讓我反思社交網絡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為什麼那麼多人如此熱衷於網絡社交?我們究竟在尋求什麼?

可能如某些評論所說,自拍冒險圖片是在「炫」,讓別人羨慕自己的生活多麼不同尋常。然而,即便搏得了眾多的點贊和推崇,成為「網紅」之後真的快樂嗎?從澳洲18歲網紅Essena宣布退出網紅圈開始,我不時看到關於「網紅有多孤獨」的報道。他們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網絡世界中打造「完美」的形象——比如Essena曾為拍一張照片而空腹好幾天,現實生活中卻不一定有朋友能提供真正的情感支持。而且,正是因為在網絡上打造出來的形象完美光鮮,網紅反而比其他人更難以面對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自己。

也許我們並不那麼熱衷於自拍,但社交網絡里的個人「空間」、「相冊」還是以自己的生活為主;雖然我們不是「網紅」,但也難免因為得不到別人的關注而煩惱失落。當我反思自己究竟在網絡社交中尋求什麼,又為什麼煩惱時,我發現了自己生命中的兩個問題。

第一,我試圖用網絡上的“關注”替代現實中的生命連接。因為網絡的便捷,我可以同時關注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朋友的更新,當然也會期待得到很多人的回應。但這種類似「快餐」的「便捷」交友方式,並不能讓我們深入地了解一個人;彼此之間隻言片語的談話或留言,卻呈現出「我們每天在一起,隨時有人陪伴」的假象。但聖經和生活中的經歷都告訴我,關係是需要花很多努力去經營的,而彼此接納、彼此包容更是需要花費時日去操練。與網絡社交相反的是,在一個真正了解我、接納我的朋友面前,我不用擔心自己會被誤會、定罪或嘲笑,我可以很真實地敞開心扉,尋求她/他的鼓勵和建議。而這樣的朋友所給我的安慰和力量,是多少「點贊」都無法替代的。

第二,我太依賴別人的肯定和讚賞來尋獲自我價值。當我們越找不到有意義的事情做,就越沉迷於網絡世界里;越是無法肯定自己,就越是依賴別人的讚賞。美國猶太裔作家貝克(Ernest Becker)曾這樣描述過人們對愛情的過度推崇:「我們想要擺脫我們的無價值感,我們想要證明、知道我們的存在不是徒然的,我們想要得到的是救贖——不折不扣的救贖」。不單是愛情,凡是我們希望通過別人來擺脫失敗感、空虛感,或獲得價值的肯定時,我們的尋求就走錯了方向。然而當我們選擇在上帝那裡尋求價值和意義時就會明白,我們的受造是承載着上帝的「形象」(創世記1章26節),這是多麼奇妙可畏的事情。不止如此,因着上帝愛我們,所以祂也賜下獨生子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救贖。這讓我們知道平凡的世人在祂眼中是多麼寶貴。當我明白並認定我的價值是上帝所賦予時,就可以坦然接受別人的讚賞或批評,而不是對此依賴或煩惱。

無論是在網絡社交中還是真實生活中,我們都在尋求與別人及上帝的連接。然而網絡上的交流雖可以暫時給我們帶來鼓勵和快樂,卻無法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望,也就是那唯有上帝才能賜予我們,並超越我們所求所想的滿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天下之憂)

若你的鄰舍是妓女……

amsterdam-1170390_1280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無論是在電影或現實生活中,我相信可能大多數人對以下的情形並不陌生:晚上,在黑暗的巷子口有幾位穿着火辣的女子向路人拋媚眼,有的甚至主動去搭訕並試着和潛在顧客討價還價。她們就是所謂的性工作者,更廣泛的稱呼是妓女。

妓女是一種以提供陪伴及娛樂來滿足客人精神上或肉體上的慾望為主的行業。根據歷史記載,娼妓最早流行於古巴比倫的宗教儀式,在神廟貢獻自己的貞操以示對神明的虔誠。隨着歷史的演變,妓女已從神廟走出,進入到各個巷口、歡樂場所等,甚至透過網絡來進行性交易。然而,在某些地方從事性工作是合法的,比如位於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若不是親眼看見,我不能想象她們真的猶如人體服裝展示架一樣地站在店面的玻璃櫥窗前讓路過的遊客觀看以及讓客戶盡情挑選的神情儀態。

如今,性工作者更分為很多種,比如男妓(牛郎)、三性公關(人妖)、雛妓(未成年)等。唯一不變的是,她們的地位仍然備受歧視與爭議。那為什麼還是有好多人會從事這一行業?有的人可能是出於貪婪想賺快錢;有的是被生計所逼不得不「下海」;被以暴力或手段逼良為娼的也不計其數。不論她們是出於自願還是被強迫,她們的存在可歸於一個原因:人慾望的需求。若沒有實在的「客戶」,或許就不會有這個行業的出現。雖然許多國家的政府極力地杜絕這色情行業,可是召妓的惡俗文化早已滲透在各個角落裡。「所欲的成就,心覺甘甜;遠離惡事,為愚昧人所憎惡。」(箴言13章19節),這世代的人常常禁不住誘惑,只為了享受一時的快感,無視了對家庭忠誠的重要性,更不顧會否染上性病或導致身敗名裂的風險。

聖經告訴我們,「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唯獨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翰一書2章17節)身為基督徒的我們當要保守自己的心,勝過保守一切,以免自己也墜入這個陷阱里。因為哥林多前書6章18節已經很明確告訴我們,「你們要逃避淫行。人所犯的,無論什麼罪,都在身子以外;唯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群體呢?她們若是你的鄰舍,你會怎麼做?我們能夠愛她們嗎?路加福音10章27節說,「你要盡心、盡性、儘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她們也是耶穌所愛的一群人,可是說得容易,做到難啊!然而上帝很清楚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會要我們先學習愛祂,再來愛人。

聖經約書亞記中記載道,在耶利哥城,有一名叫喇合的妓女因靠着信心幫助了以色列的探子,而得以全家被保護,後來也成了基督耶穌的先祖。一位從事賣淫的婦人,因着蒙恩,變成一位尊敬的已婚婦女。以世人的眼光來看,她不配這份榮譽。但是,上帝卻藉著她來告訴我們:祂不看人的背景,祂看的是你的信心。這就是因信稱義的真理。或許她們心中早已充滿無奈、痛苦和絕望,就像喇合一樣,渴望被拯救,渴慕得到生命的水和永恆的盼望。因此,我們不應該忽視她們,不去關懷這群有需要的人;然而我們也不能夠單憑己力去幫助她們,免得自己入了迷惑。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我們可以為她們禱告,因為「正直人祈禱為他所喜悅」(箴言15章8節)。我們可以祈求上帝幫助她們脫離淫行,也幫助我們能以上帝的慈愛待她們。我們該逃避、厭惡的是她們所行的「罪」,而不是她們的「人」。

猶記前年的畢業旅途中,我在巴士上碰到三個引人注意的女子。她們的穿着清涼,且不斷啜泣,其中一個的臉被打得淤血淤青,站都站不穩。因此她們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們是從事不道德行業之人。過不久,她們用不流利的英語問我可否藉手機給她們打個電話。隨行的朋友勸我不要借,而我也擔心她們拿到手機後會乘我不注意時跑掉。可是,當下心中卻有感動驅使我把手機借給她們。最後,她們並沒有跑掉,而是把手機還給我並微笑地和我道謝。臨走前,我把數十塊馬幣給身無分文的她們。她們流着淚,一邊用泰式手勢,一邊用英語說謝謝的畫面仍歷歷在目。這段經歷提醒了我,無論她們是什麼身份,她們也是我應該幫助的鄰舍。

她們心中的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若不知道如何為她們禱告,就先從了解她們的背景開始吧。我相信透過網際網絡,我們隨手可以查閱到關於妓女的文章。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參與相關的教會機構或是慈善機構去做關心的工作。並且我們也能透過這些機構做奉獻、捐款,以便幫助這些被逼「下海」、被社會邊緣化的她們。

信心與行為并行,信心因着行為得以成全。當你以信心去作在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耶穌身上了。(雅各書2章22節,馬太福音25章40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天下之憂)

前奧運會選手:我生命中最偉大的比賽

A-Former-Olympian-The-Greatest-Race-of-My-Life

編輯註:在2008年,18歲的Calvin Kang獲得外卡代表新加坡參加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男子100米短跑。這位前奧運會選手跟YMI團隊(雅米英文版網站)分享了有關他生平最大的比賽之行,以及他從中所學到的事。

作者:Calvin Kang,新加坡
翻譯:雪倫,馬來西亞

我小的時候就很喜歡跑來跑去。甚至因此常常撞壞家裡的東西。當然,媽媽對此很不高興,所以她只讓我在樓下玩。於是我便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抓人的遊戲。由於我經常能抓住所有的人,所以我很享受當抓人的角色。

小學三年級時,我的體育老師發現我有跑步方面的天分,並鼓勵我加入學校的田徑隊。當我全力往前衝刺時,那感覺對我來說是多麼地自然。從那以後,我便漸漸愛上短跑了。

中學時期,我開始了在新加坡體育學校每周10次的訓練。我的生活總圍繞着比賽和訓練營,其中包括一些海外活動。身體的負傷也成為我生活的慣例。受傷的部分包括我的腿筋。我的體育生涯進展得很順利。15歲時,便獲得了參加世界青年錦標賽的資格。那是在我當時的年齡層里最大型的比賽。

然而不幸的是,那次,我受了兩次傷,導致一整年不能參加比賽。這令我感到非常沮喪,我甚至想過要放棄。但我卻可以感覺到,上帝並沒有放棄我。因此我決定相信祂,專註於做復建。隨後,上帝不僅使我完全復原,還讓我在一年後實現了我的目標——打破了自身在100米短跑的11秒記錄。比起之前的11.09秒,我想讓我的記錄保持在10.88秒。

事後,我才意識到,上帝透過這件事情給了我一個教訓,即順服和耐心,並藉此加強了我對祂的信心。當我試圖去做超出我所能應付的事時,例如我本來計劃一年參加六場比賽,當我想再加一場時,最終我總會因着這份「貪婪」而受傷。

18歲時,我成為我國家裡跑得最快的人。而另一名運動員Poh Seng Song,是位經驗豐富的短跑選手。他曾代表新家坡參加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並且表現良好。我記得在奧運會前,有一些報章還報道有關於我國家將會在我和他之間派出誰作為外卡持有者來參加奧運。(外卡是指給予那些沒有達到參與奧運會資格的運動員的國家可以參賽)

雖然我是當時最優秀的運動員,但我畢竟只有18歲,許多人認為讓我去參加奧運會並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為我沒有在國際舞台上參賽的經驗。所以當我聽到我被選中參加100米賽跑的消息時,我感到非常的興奮和感激。我知道,我被奧林匹克的委員選上,是因着上帝的恩典。這激勵了我想要做得更好,並繼續相信上帝對我的旨意。

參加奧運會的事前準備過程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旅程。我雖然身體上受了很多傷,但這整個過程當中,我從來不感到孤單,因為我的家人、朋友和教會的隊弟兄姐妹都會一起為我祈禱,並給予我支持。回想起來,我很感謝上帝伴隨了我的整個成長期,這提醒了我祂的同在與信實。我知道上帝在我身上有祂美好的計劃,而且這教會了我要等候主。

我生命中最偉大的比賽

比賽當天終於來臨了。

那時是早上9時33分,我在第7組預賽的第3跑道。當我看到選手名單時,這些運動員的強大力量使我感到震驚。在我右邊的是葡萄牙的短跑選手,Francis Obikewlu。他是2004年在100米短跑中以個人最好成績9.86秒奪得銀牌的人。另外同我一起競爭的還有在尼日利亞和加拿大跑得最快的選手。而100米比賽的最終銅牌得主——來自美國的Walter Dix,也在我那一輪。

我還記得當我們從休息室走上賽場時,觀眾們那雷鳴般的歡呼聲。它是如此的大聲,大到我幾乎聽不到我的腳步聲。我是那賽事組裡唯一的亞洲人,同時也是最小的(無論是外形還是年齡)。但我沒有因此感到害怕,因為我充分知道,這是上帝對我的計劃——讓我成為這場比賽的一份子。不論是穿印着國旗的運動服、代表我的家人,還是我和上帝的關係,這一切都讓我感到很自豪。

「各就各位,預備…..砰!」我全力奔跑。在前30米時,我是領先的選手之一。但從40米開始,其餘的選手不斷超越過我,並且我和他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即使在比賽中,我仍為他們的速度感到敬佩,腦袋裡想着:「我現在在奧運會的100米短跑上比賽耶,這太酷了!」

我儘力了,在8名選手中排行第5。雖然我沒能以自身最好的成績進到半決賽,但這已經是我生命中最大的一場比賽和經驗,我永遠不會忘記。

我的奧運會之行讓我想起了亞伯拉罕和上帝的故事。儘管亞伯拉罕不知道上帝要領他到哪裡去,但亞伯拉罕相信上帝並順服祂的呼召,離開本族去往外地(創世記12章1節)。同樣的,在我的整個體育生涯中有很多地方讓我發現到,我不得不相信上帝給我的方向和領導。

作為2008年奧運會的一份子,讓我對身為基督徒該有的信心有了一個新的視角。比如說,我雖然自身的成績並不符合參加奧運的資格,但我卻仍可以成為奧運會的一份子。然而這分恩典並不是靠自己得來的,這乃是上帝所賜的禮物。因此,我想把我最好的獻給上帝,不僅僅是在比賽中,而是將我整個生命都獻給祂。


關於Calvin Kang

出生日期:1990年4月16日
個人最佳紀錄:10.48秒(男子 100米,2015年新加坡公開賽)

曾參與的比賽:
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
2010年共和聯邦運動會
2010年亞洲運動會
2011年東南亞運動會(在雅加達和巨港舉行)
2012年東盟大學生運動會
2013年東南亞運動會
2014年東南亞運動會

圖片來自於Calvin Kang的官方網站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