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從日本街頭小混混到宣揚真道的牧師

作者:Constance G,新加坡
翻譯:漱翎,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照片里的青年赤裸着上身,身材很有型,頂着一頭有點髒的金色短碎,臉上掛着一副雷朋太陽鏡。他背上的巨大紋身是一雙禱告的手,右胳膊上還紋着一個十字架。

照片上的青年是12年前的Jonathan Hayashi。當時他是個在日本街頭打架鬥毆的小混混。沒人會相信,現在的他會在美國成為一名傳講上帝真道的牧師。

*青少年時期的Jonathan Hayashi

家庭的麻煩

Jonathan 的原生家庭有很多問題——主要是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有暴力傾向,並且易怒,容易情緒失控。

記憶里,父親曾經因為母親去車站接他晚了幾分鐘就在站台毆打母親。還有一次,父親在憤怒中將他二哥直接從二樓摔了下去。

當時Jonathan還只有6歲。他的二哥Kaz那天用拳頭錘了一下牆,父親暴怒,一把抓住Kaz的頭髮把他從床上拽了起來,開始打他。他們的母親在旁邊哭叫哀求也無濟於事。甚至當Kaz被打到求饒說:“我錯了,我錯了」時,父親的怒氣仍舊沒有消減。之後父親就把Kaz拎起來從二樓摔到了一樓。好在Kaz沒有因此落下什麼殘疾。

“那時候在家獃著的感覺真的很糟。家裡從來沒有平靜和安全的感覺,根本不像一個家。」如今28歲的Jonathan告訴我們。「小時候我一直非常懼怕父親。因為不知道他下一次爆發的時候會怎樣拿我發泄。」Jonathan形容他的父親是一個“事事都要過問的獨裁者”。他與父親的關係一直很疏遠。那時他的父親還不是基督徒。

但是Jonathan與母親的關係十分親密。母親是個基督徒。Jonathan也會陪母親每周去教堂。雖然Jonathan自己那時候還沒有信主,但是家裡糟糕的情況迫使他每天到上帝面前跪下為自己的父親禱告,求上帝拯救他。

然而當時上帝似乎並沒有回應他。「雖然我禱告了這麼久,但上帝似乎離我非常遙遠,我家裡的情況絲毫沒有好轉。」Jonathan說。

學校的困境

除了家裡矛盾重重之外,學校的環境也充滿敵意,這讓Jonathan的生活雪上加霜。Jonathan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因為那時候他的父親在康寧公司找到了一份研發工作。然而在Jonathan三歲的時候,全家又搬回了日本。因此Jonathan在日語的聽說上有一些障礙。

他經常因此在學校里被同學欺負。同學們會用污穢的日語罵他,嘲笑羞辱他,因為知道他反正也聽不懂。「一開始我只是覺得困惑。後來,我開始因為自己的日語說不好而感到很羞恥。」 Jonathan回憶道。他也曾因為自己是班裡唯一一個基督徒而被同學嘲笑和疏遠。

上七年級的時候,學校里的欺負從語言施虐變成了身體上的毆打。他記得有一次,高年級的幾個學生在廁所里用日式的木劍毆打他,直到他全身淤青,開始流血。他說:「那時候我就是所有人的箭靶子,人人都可以欺負我。上學對我來說非常痛苦,帶給我的全是負面感受。因此我痛恨學校。」

尋找解脫

12歲的時候,Jonathan結交了一些社會青年,加入了幫派。他最終因為經常逃學而被高中開除了。然後他就開始抽煙,喝酒,吸毒。他還交了個女朋友,開始健身,並且在幫派里參與打群架。

「我在努力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世界上所有能讓我覺得有意義和價值感的事,我都願意嘗試。」Jonathan說。「我在屬世的事上尋求解脫,而沒有去尋求我的造物主。」

「成長過程中我目睹了父親如何虐待我的母親和兄弟姐妹,我也很自然地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Jonathan說,「我被許多人深深地傷害過。因此內心受的傷外化成了對他人的攻擊性。」讓他記憶最深的是有一次他一對一單挑另外幫派的一個小混混。打到最後,他自己的下巴被割開了一條深深地口子,後來縫了四針。他的對手則渾身是血。

14歲的時候,Jonathan 離開了教會。「內心深處,我知道生命中不應該僅僅是這些毫無意義的打架鬥毆,但是即便如此,我卻無法轉向上帝。」他說:「因為我怨恨上帝。」

上帝親自動工

然而上帝並沒有放棄Jonathan。15歲的時候,Jonathan因為盜竊摩托車和參與幫派活動被警察逮捕。坐在警車裡的時候,上帝對他的心輕輕說了一句:「Jonathan,我對你有更大的計劃。現在的你,不是我要你成為的樣子。」

Jonathan不為所動。「我對上帝怨憤地說:‘我不允許你進入我的生命!你之前都幹嘛去了?如果你愛我,你為什麼不給我一個愛我的父親?如果你愛我,我在學校被人欺負的時候,你在哪兒?如果你愛我,我媽媽和我的兄弟姐妹被父親虐待的時候,你在哪兒?」Jonathan回憶道。

Jonathan的父母來警察局接他回家的時候,父親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你讓整個家庭蒙羞。」這句話惹動了Jonathan心中累積的憤懣。他怒目瞪着他的父親,反駁道:“就是你教會了我反叛和暴力的!你有什麼權利覺得羞恥和憤怒?!」

「對我的所作所為,我當時絲毫沒有感到悔恨自責。」Jonathan說。

那時候,家裡的其他弟兄姐妹也都問題重重。家裡最大的哥哥已經離開基督信仰,並且離家出走,過着「放蕩,叛逆的混亂生活」。他的二哥在高中毆打同班同學,導致對方住院一周。家裡最小的孩子——他的妹妹,也已經輟學了。

無計可施的母親把Jonathan送到了東京的一個「宣教士之家」。這時候Jonathan才跟幫會徹底斷絕了關係,也跟女朋友分了手。但他仍在繼續抽煙和吸毒。

在「宣教士之家」的教會裡,Jonathan認識了Kawamata牧師。

K牧師的影響

Kawamata牧師是個與眾不同的人。其他的基督徒會因為Jonathan過去的經歷而論斷和鄙視他,但Kawamata牧師不會。相反,他還會鼓勵Jonathan。「是Kawamata牧師真正影響了我。他是個充滿喜樂和愛的人。」 Jonathan說,「他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樣地待我。”」

Jonathan補充說是Kawamata牧師的愛最終讓他重新回到耶穌那裡的。「我被他的愛吸引。這是我從沒有感受過的愛。因此我要知道這愛的秘訣。」

16歲的時候,Jonathan終於第一次翻開了聖經。雖然他有閱讀障礙症,也有注意力缺乏症和多動症,但是絕望還是驅使他去閱讀上帝的話語。

約翰一書3章1節讓他相信並接受了耶穌基督進入自己的生命。這句經文說,“上帝愛我們,竟稱我們為祂的兒女。”因為上帝的愛,Jonathan開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一切。他說:「耶穌進入我的生命之後,一切都改變了。——我再也不是原來的我。」

從那時起,Jonathan完全戒除了煙癮和毒癮。他給自己定了新的人生目標,要做一個像Kawamata牧師一樣的好牧者。

重新開始

幾個月之後,他接受了牧師妻子的建議,從日本搬去了馬來西亞,在一所基督教國際學校 (Dalat國際學校)讀完了高中。雖然他遠離家人身在馬來西亞,上帝卻不斷讓他想起自己與父親破碎的關係。「我知道,如果我想要我的信心成長並越來越有耶穌基督的樣子,我就需要饒恕我的父親,跟他和解。」

於是,Jonathan趁着一年冬假回到家,請求父親的饒恕並且饒恕了父親。他跟父親互相擁抱——這在日本文化中可是個了不得的事情。不僅如此,他們還對彼此說出了『我愛你。』

高中畢業之後,Jonathan在芝加哥的慕迪聖經學院學習牧會課程並取得了學位,之後又在慕迪神學院學習牧師領導力碩士課程。在慕迪聖經學院,他還認識了現在的妻子Kennedi。他們如今有兩個女兒,Kaede 和 Anna。

現如今,Jonathan在美國密蘇里州的 Troy第一浸信會擔任牧師,主要幫助有婚姻問題的夫婦和受抑鬱症困擾的學生。他現在正在攻讀聖經輔導學博士學位。他的兄弟姐妹也都回歸了基督信仰,現在有的是牧師,有的是宣教士,有的是神學院的教授。他們的父親也在5年前接受了耶穌基督。

*Jonathan的父親受洗

Jonathan能有今天的改變,他認為很大一部分要感謝他的母親,因為她從來都沒有放棄過他們。「我的母親非常虔誠,也很堅韌。在母親的身上,我明顯能看到基督,不僅僅是因着她嘴裡所說的話,而是她身體力行的事。」Jonathan說,「從母親的生活行事方式中,我能看到耶穌基督是她生命的中心。」

Jonathan回憶起母親每天會在早晨4點起床在她的房間角落裡讀聖經並默默為家人禱告。在過去的25年中,她也在幫助靈命日糧事工將每天的靈修文章翻譯成日語。

如今Jonathan已經不再與Kawamata牧師有聯絡,但他始終記得K牧師的恩惠和慈愛。他說自己現如今能夠全職侍奉上帝,也要歸功於Kawamata牧師的引導。

另外一個深深影響了Jonathan的人是美國著名的福音派傳教士和作家Dwight Lyman Moody。Moody先生起初只是個賣鞋的銷售員,並沒讀過多少書。「如果上帝能夠使用Moody先生,那麼上帝也一定能使用你和我。」Jonathan說。

*Jonathan與家人

「我未來的計劃和目標是成為一名主任牧師並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傳遍地極。我相信上帝呼召我去牧養祂的群羊。我的夢想就是盡自己的全力,宣揚上帝的名,傳講祂的道,看見更多的人得救,受洗,來到教會。」Jonathan說到。

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無問西東》——生命到底應該獻給什麼?

作者:依含,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前任3》的熱度還沒褪去,電影《無問西東》就立刻轉入了人們的視線。電影片名來自清華大學校歌第三段歌詞中的一句:“器識其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原意是人的德行要放在學問之前,義之所在自然能夠堅定不移、勇往直前,美好的德行與於人有益的言辭是青春飛揚的根基。英文名則譯為Forever Young,意思是永遠年輕。說的是希望大家不忘初心,保持年輕時的勇敢與純粹。

電影從七年前就已經開始籌備,在2012年早已殺青,如今終於在網友的千呼萬喚中始出來,呈現在了我們眼前。除了高顏值的大咖雲集外,影片的最大亮點在於導演李芳芳純熟的講故事手段。影片講述的不是那些清華偉人的故事,相反,它講述的是平凡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故事。它以倒攀時間線敘述,展現了21世紀的張果果、1962年李想、陳鵬、王敏佳三人的清華校園、1937年西南聯大敘述沈光耀,最後到1923年吳嶺瀾的故事。片中的幾個青年人,在四個非凡且不同的時空中,一路勇敢思索、追隨內心前行,尋找生命意義。影片就在此有條不紊的時空中穿梭,看似沒有邏輯,實則深思熟慮的巧妙連接並互相互動與影響着,最後都在同一生命線上回合,傳承清華人對生命的執着精神。

第一段故事發生在二十年代,清華學生吳嶺瀾在他的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個困惑是“自己是否該堅持讀自己並不擅長的理科”。校長梅貽琦開導他:“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第二段故事發生在西南聯大,抗日戰爭開始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為了躲避日軍轟炸,一路西遷至昆明,並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富家子弟沈光耀也在這裡讀書。他是學校里拔尖的人物,出身不凡、世家公子、書香門第,家中不乏功名利祿。這讓米雪飾演的母親對兒子要求不要追求功名利祿,只要做平凡的人,追尋心中的快樂平庸一生即可。但當沈光耀看到炮火中的中國,他做出了選擇,去當兵參戰!他不是為了什麼功名利祿,只為盛放對生命特別的熱愛。

第三段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醫院護士王敏佳因為寫信舉報師母欺辱自己的老師以及謊稱和毛澤東合影而遭到了批鬥,在眾人的侮辱與虐打中近乎崩潰死亡。這時一直愛戀她的陳鵬始終堅定地保護她、愛惜她,在敏佳絕望之時托住了她。但因為嚴酷的時代,兩人最終沒能走到一起。在理工男陳鵬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非常認真、執着和純粹的愛,只問深情,無問西東。”

 

最後一段張震所飾演的張果果的故事發生在現代,他為了救助來自農村的早產四胞胎家庭,費盡全力爭取奶粉的案子,來拿到款項救助。其中講述了現代社會的爾虞我詐,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人與人之間誠信的缺失。在他聽了父母支邊的故事之後,決心選擇跟從內心的聲音,只問初心,無問西東。

影片中的四個故事包含着許多的元素:誠信、初心、勇敢、愛情、迷惘與方向……。但是最終的主題卻都巧妙地融在一個點上,即“追隨真理,不被世界的聲音影響,無問西東。”

反觀現今的速食文化社會中,比起追求真理、生命的意義,我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小天地。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這個社會灌輸着“你要好好學習,出人頭地、比別人強。” “將來要掙很多的錢,開豪車、住名房等……”,以至我們變得將精神世界的基礎建立在了物質主義的基礎上。而物質的來源就是必須順應世界設下的框架活才能得着。

就像故事中的吳嶺瀾,在那時代的清華校園,其文科全部滿分,物理卻掛科。在“人人都是第一名”的學校里,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當教務長梅貽琦找他談話,問:“你文科這麼好,當初為什麼非要學實(理工)科呢?”他回答卻是:“因為成績最好的學生都學實科。”在人云亦云的時代中,別人怎麼樣我就怎麼樣,好像那個大家認為最好的,就是我也應該去做的,把自己置身於盲目的忙碌中,用虛假的真實來度日。記得曾問過一個朋友:“你覺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他回答:“我哪有時間想這些事情?我的人生還沒有經歷太多,現在人都那麼現實,都看重物質,那些關乎意義的事情等我老了再說吧。”

所以影片中有一句台詞才會那麼觸動大多數人的心——“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那麼,除去這些世界加給我們的物質框架,人生什麼是真正值得,且需要我們去追求的呢?就好比片中的主角後來那樣,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和未來也要去追求的事?我的答案是那真理、光、永恆的生命——主基督耶穌。(約翰福音1章1-4節“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祂造的。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如果我們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且追求的是這永恆的生命,那麼當我們如影片中主角們那般正在經歷着人生的低谷、在十字路口徘徊,恐懼戰兢不知道方向,每天馬不停蹄地跟隨世界的節奏,讓自己變得更好,卻在打擊中迷失自己時,我們會知道上帝一直在掌管一切。因為這是祂在詩篇18篇1-3節給我們的應許,“耶和華,我的力量啊,我愛禰!耶和華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上帝,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祂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90篇10節)“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着智慧的心。”(詩篇 90篇12節)聖經也早已提醒我們,生命是有限的。既然知道了生命的意義為何,那麼就不該再浪費生命去追求那些物質上短暫的滿足。而是有鑒於在世時光的短促及永恆的無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乃是來到上帝的面前,認識祂,以國度的眼光正確地看待周遭的一切,而不是在世界的霓虹燈中隨波逐流。

常聽有人說,青春,就應該用在美好的事物上。同樣的,我的青春就該用在追求那永恆的生命,在當中建立自己,因這是世上最美好的事了。最後與大家分享一句影片中經典台詞:世俗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無論外界的社會如何跌宕起伏,請都對自己真誠,堅守原則。內心沒有可雜念和疑問,才能勇往直前,無問西東。願你在被擊打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給SHINee金鐘鉉的一封信


作者:雪倫,馬來西亞

親愛的鐘鉉:

「我不敢相信!」「這一定不是真的!」你知道當我看到關於你自殺的新聞時,我第一反應認為這一定是假新聞,是無聊的惡作劇。因為那麼愛笑,那麼開朗的你,怎麼可能會自殺呢?直到看到各家媒體都在報道這件事,最後連你的經紀公司釋出官宣時,我才真的知道,我是再也不能看見你那開朗、可愛的笑顏,聽見你那天籟般的歌聲了。

我本以為你會一直用歌聲傳遞幸福給喜愛你音樂的人,本以為會看到你下一首自創曲、回歸、當兵、結婚,甚至當爸爸的未來,怎知等來的卻是你選擇了這樣一條孤獨的不歸路。看着新聞上報道你最後留給姐姐的留言,還有你遺書上寫下的內容時,我才知道原來一直那麼開朗的你深受抑鬱的折磨。

對不起,作為看着SHINee出道一直到如今的粉絲的我們都不知道,你是如此的辛苦,是這麼地累。

聖誕節快到了,很遺憾,你沒能跟我們、跟愛你的人一起度過今年的聖誕節。你知道嗎?12月一直都有奇迹月的稱號,但我想,因為你的離開,對很多愛你的人來說,是個特別悲傷又難過的月份。

親愛的鐘鉉,寫到這裡,我看着家裡的聖誕樹,忍不住想,如果說我有一個機會可以認識你,跟你說說話的話,我會說些什麼呢?我想,此刻的我會想要慢慢地念這段經文給你聽: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以賽亞書9章2節,6節

其實,深陷絕望、抑鬱,不是你的錯。只是我突然很想知道,處在絕望的你,如果知道奇迹12月稱號背後真正的盼望時,你是否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如果你能夠知道在兩千多年前有一嬰孩——耶穌基督的降生,祂的到來給這充滿黑暗、絕望的世界帶來亮光,又因着犧牲自己在十字架上擔當了我們的罪,讓我們可以在祂裡面得到真正的喜樂和永恆的盼望時,你是否可以在那麼黑暗的絕望中看見一絲的亮光?

然而,很可惜,這一切的如果都隨着你的離開畫下了句點。

親愛的Bling Bling鍾鉉,恐怕以後將會很少有機會這麼叫你了。你辛苦了,我們會永遠懷念你。

最後,願這世上的人,都能得到這份永恆的盼望,且帶着這份盼望去面對每一個不容易的未來。

SHINee 9年的粉絲
雪倫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封面圖出處: saranghaegdoppa on Foter.com / CC BY-NC-SA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一起來慶賀

整個世界都不好的時候,女兒我該對你說點什麼?

作者:一位母親,中國

圖片來自Pexels

親愛的寶貝:

首先要向你道歉。在過去的一周,你或許也感覺到媽媽有時候心不在焉,時不時查看手機,所以你會玩着玩着突然覺得好需要媽媽全部的關注,一個專屬你的抱抱。同時媽媽又想感謝你,因為親愛的寶貝,在過去的一周,每每媽媽感到壓抑,心痛與絕望的時候,是你全身心享受着生命每一刻的專註與單純的喜樂讓媽媽又重新看到希望與亮光。是你的存在,不斷提醒着媽媽,這個世界所承受的恩典與美好。謝謝你,寶貝。如果我需要一個理由在這個讓人喘不過氣的感恩節滿懷感恩的話,我不需要過多搜尋,抬起頭,看到你,便是了。


在媽媽到目前為止生活過的時間與空間里,雖然幸福與祝福居多,但還是經歷、看到這兒,那兒,一個又一個的破碎,而這一切在過去的一周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所以,我想,未來的某一天,或許你也會覺得喘不過氣,也會問:“這個世界究竟怎麼了?”“盼望在哪裡?”“出路在哪裡?”
親愛的寶貝,當你問這些問題的時候,媽媽或許不能立即給你完整的答案與安慰,但是,我想與你分享以下幾點,願你從中找到盼望,就像現在的我一樣:

1. 你是因愛而生的

親愛的寶貝,不管你所處的時代告訴你應該如何看待人類,如何看待你自己,如何看待他人。我想告訴你,你是因愛而生的。爸爸媽媽在彼此相愛中生下你,在你還沒出生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盼望、禱告、等待你的到來,希望可以用我們全部的愛來愛你。

令人驚奇的是,你的出現打破了我們對這份愛的設想,因為我們突然間好像多出許多愛來,並隨着你的成長,這愛也一天天增加,一天天更加成熟。我從未見過爸爸如此溫柔,即便你讓他睡不好覺,即便他在生氣,但是一抱起你,他愛的一面又出現了。我也從未見自己如此勇敢,為了你,一次次去面對、挑戰從前令自己害怕到跳起的事情,比如手術,比如說蟑螂,也變得更加勤奮,一次次與自己的拖延與懶癌對抗。所以,當有任何事情讓你懷疑自己的價值時,請記住,在爸媽眼裡,你永遠是最美的存在。

因為你是真的很美啊。小小的你,愛吃、愛跳、愛笑,也用你甜甜的親吻不斷回應爸爸媽媽。你的眼睛、鼻子、嘴巴,都那麼美,都恰到好處。可是,我們做過什麼呢?媽媽無法幫你安上眼睛,更不能給你編程,讓你能聽懂我們的話,最最重要的是,讓你愛我們。這真的很奇妙,不是嗎?所以,比爸爸媽媽愛你,期盼你,更令人興奮的是,那位讓你在媽媽肚子里有奇妙可畏的受造的上帝愛你,比爸爸媽媽更期待你的到來,也把愛放在了你心裡。你是因愛而生的,全宇宙最有愛,最有智慧,最有能力的那位,親手塑造了獨一無二的你。而這個事實對其他人也是一樣的。有一位本身就是愛的上帝,創造了我們,讓我們有祂的形象(創世記1章27節),讓我們只比天使微小了一點點(詩篇8章4-5節)。

2. 真相/真理很重要

親愛的寶貝,我知道,世界有時會很黑暗,讓你看不到真相。有時,我們自己也會很黑暗,想要隱瞞某些真相。可是,你會同意,沒有真相,我們都將活在懷疑與不安當中。所以親愛的寶貝,媽媽鼓勵你追尋真相,不僅是某些事情的真相,更是這個宇宙的真相。我們真的是孤獨的存在嗎?我們真的是因為偶然才出現的嗎?我們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世界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罪惡,為什麼有愛,又為什麼有死亡?存在就是合理嗎?這個世界真的沒有絕對的對錯,各人所選擇的就是正確的嗎?

當你厭倦了這個世界的故事版本時,或許你可以回到1000多年前的各各他,去看看那個十字架上所發生的,去閱讀耶穌所說的每一句話,看是否真的有一位上帝,用愛創造了我們(創世記1,2章),被我們背叛(創世記3章),卻選擇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約翰福音3章16節),來到這個破碎的世上,成為我們的樣式(腓立比書 2章7節),為我們背負罪的代價(彼得前書 2章24節),戰勝死亡(哥林多前書 15章55節),從墳墓的另一頭,為這個世界投來一束真光,一個通往永恆的通道(約翰福音 8章12節)。我知道這些聽起來太美好,太難以置信,可是當你厭倦這個世界,無法呼吸的時候,一定要自己去看一看。爸爸媽媽會在這路上為你禱告,等你走進這光。

3. 最後的審判

對於那些目前看來無能為力的不公,不可抗拒的不義,不可戰勝的血腥,媽媽也跟你一樣感到憤怒,感到無助、失望、甚至是絕望。可是,媽媽想要告訴你,好消息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那位統管宇宙的上帝會在死後對每一個人進行審判(希伯來書9章27節,啟示錄 20章11-13,彼得前書 4章5節)。很多人以為這個世界沒人管,以為在暗處做的事情不會被發現,以為有能力就可以決定遊戲規則。令人欣慰的是,這個宇宙,有一個超越世間一切邪惡勢力的存在,而祂本身是公義的,並且,即便歷史忘記了,雲端都失效了,在祂那裡,所有細節,還會一一記錄,讓人無可否認。不然我們有什麼盼望呢?我們對公義的訴求如何能得到滿足呢?還有其他辦法嗎?可是同時,媽媽也想提醒你,這個審判,不會只針對你認為惡的人,也會針對你,針對我。你準備好了嗎?你會交出怎樣一個賬本?

4. 聖誕的意義

很快,就是聖誕節了。前兩天,媽媽還在想,這麼可怕的世界,誰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面對呢?如果爸爸媽媽還期盼你有弟弟妹妹也來到這個世界上,這對他們來說好嗎,公平嗎?然後,看着商場里熱鬧的聖誕裝飾,媽媽突然意識到,這麼糟糕的世界,上帝卻捨得讓祂的獨生子降生了,而這就是聖誕的故事。媽媽不敢讓你面對的,上帝卻不害怕讓祂的兒子面對……更何況,對祂來說,這完全是沒有必要的。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上帝的兒子要變成柔弱的嬰兒,降生在人間?是因為我們這裡有快樂嗎?祂甚至都不選擇去上流社會,也不去中產階級家庭,而要降生在馬槽,在最被人遺忘的角落。在我們都不想呆的處境,祂到底要做什麼?你能不能想象,當你流離失所的時候,當你被人遺忘的時候,當你絕望無助的時候,上帝的兒子說要跟你一起做朋友,要與你呆在一起,陪你一同走過?

所以親愛的寶貝,媽媽決定今年聖誕節我們不要聖誕樹了,一是害怕樹傷到你,二是怕你把樹弄倒(你真的有這個能力!),但最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我們要回到聖誕最初的故事。我們要一起去觀看,當有一位嬰兒為我們而生的時候,是怎樣一個景象。你準備好了嗎?不管聖誕節的時候,世界會是怎樣,即便ISIS搗亂,我們也可以慶祝,因為耶穌已經來了,還要再來。愛你的媽媽2017年11月30日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細數恩典)

觀《銀翼殺手2049》有感:基督徒的人生意義何在?

作者:Andrew Koay,澳大利亞
翻譯:詹啟聖,台灣

電影評分:5星好評

身為人類的意義是什麼?這是大導演雷利史考特的新黑色科幻電影《銀翼殺手》(1982年出品)所探討的主題。在今年上映的續集《銀翼殺手2049》中,雖然更換為加拿大籍法國導演丹尼維勒納夫執片,仍持續在探討這個問題。

在首集的《銀翼殺手》中,哈里遜福特飾演的主角瑞克戴克被指派去追捕試圖延長他們內建僅四年壽命的仿生人造人。這個任務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人性,並因為愛上人造人瑞秋而陷入內心的掙扎(由女演員西恩楊飾演)。

而在續集里,由萊恩葛斯林飾演的銀翼殺手K帶我們進入整個故事情節。他是新一代的人造人,壽命更長同時也被設計得比前幾代更順命。K的任務同樣是去追捕叛變的人造人,但他後來發現了一些內幕,讓他開始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導演維勒納夫所呈現的2049年的美國帶給大家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整個影片充滿了讓人驚駭的視覺及景觀特效,高聳的金字塔及巨大的建築結構佔據螢幕,讓人物顯得更渺小。蕩氣迴腸且貫穿始終的音樂帶你進入男主角K紛亂的世界,但卻不會讓你失去對故事主線的專註。電影聚焦於K個人的糾結,因為整個電影的情節就是因着K尋找他存在的意義及目的而被推動着的。

這部電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透過兩種不同的人展開——通過母腹被生出來的人類和被製造出來的人造人。如同在第一集中一樣,這兩種人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續集從人造人的角度出發,他們的處境也越來越與人類相近。對K來說,從母腹而生會帶來非凡的意義,這意義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出生能帶來K渴望尋求的意義和目的。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同樣在尋求意義。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人類是特別的,生命絕對不僅是平凡的存在而已。媒體帶給我們體驗我們所渴望的生活的機會,整個社會也都在鼓勵我們去夢想一個充滿意義和激情的人生。

但是身為基督徒,我們明白我們人生的目的與主流文化企圖灌輸給我們的很不一樣。如同《銀翼殺手2049》電影裡面最一針見血的一段對話所說,目的和意義來源於一個值得為它犧牲生命的事,而不在於我們的人生因此可以獲得什麼。

基督徒的意義在於福音。我們的人生與福音緊緊相連,無時無刻不是為了彰顯福音。如同以弗所書2章4-5節所描述的,我們原本死在過犯中,是因着福音才得以活過來的。而且也是為了福音,我們蒙召受苦,甚至最後可能失去生命。對基督徒來說,福音是值得我們為其捨命的。

為了一個更偉大的目的捨命是《銀翼殺手2049》中的重要主題。電影一開始的場景是人造人農夫謝波摩頓(由戴夫巴蒂斯塔飾演)在告訴K說,K之所以願意過着平凡的生活是因為他從來沒有目睹過奇迹。然而摩頓自己已經找到他存在的意義,也找到了值得為其犧牲生命的事,一切全都因為在電影中間發生的一個奇迹。

同樣的,耶穌的死和復活的神跡應該完全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我們看待生命的態度。因着在我們裡面的新生命,物質對於我們理應失去吸引力。福音理應改變我們面對每日生活事務的態度以及我們時間安排的優先順序。

如果要說《銀翼殺手2049》中哪一點讓人不太舒服,可能就在於裡面提及的大計劃其實並不是聚焦在人類身上的。我們總喜歡讓自己感覺到很特別和受到關注,總希望將自己置身於宇宙的中心。因此福音中不一樣的說法讓我們覺得難受。

福音的緣由及意義遠遠超出我們的雄心和夢想。這是上帝提供給我們的機會,讓我們能成為祂偉大救贖計劃的一部分。這遠遠超過我們憑藉自己在此生所能成就的一切。在這個計劃里,我們藉由傳福音和活出福音來扮演好我們的角色,但到最後,主耶穌才是真正的主角。如同歌羅西書1章28節所說的:「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誡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耶穌是值得我們為其生為其死的。

《銀翼殺手2049》論及作為人類的意義何在。但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議題:作為基督徒的意義何在?當我們思想我們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時,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就是從福音當中尋求解答,看看福音是如何從根本及內在改變我們的存在的。

此文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封面圖片來自電影官方宣傳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細數恩典

從NABEEL QURESHI身上學會如何面對死亡

WeChat Image_20170926091736

作者:Joanna H.,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看一個知道自己即將步入死亡的人拍的自拍視頻,多少會讓人覺得不大舒服。」上周,在看了Nabeel Qureshi拍的倒數第二個視頻之後我跟我媽這麼說。

在視頻中,這個曾經是穆斯林的巴基斯坦裔美國基督教護教學家談到了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以及他所接受的臨終關懷。

然而,媽媽和我都為著這個只有34歲卻那麼快就逝去的生命感到震驚。在與胃癌抗爭了整整一年後,這個與著名護教事工RZIM同工的廣受歡迎的巡迴講員在9月16日去世了—— 離開了他的妻子Michelle和年僅兩歲的女兒Aya。

過去一周里,大家紛紛悼念Nabeel,我也為他的死感到非常難過並且不明白上帝為什麼在他那麼年輕的時候就把他接走,畢竟他那麼有活力、對事工充滿熱情,而他的事工也頗有成效。

我第一次聽說Nabeel是在兩年前,當時一個朋友跟我說到他寫的書《解答聖戰:還有一條更好的道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非常震驚,他竟然能把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詳情如此客觀又細緻地展現給讀者。

於是我開始更多地讀他的書和看他的視頻,他為福音不計代價的深深委身觸動了我。看到上帝為了自己的百姓(尤其是穆斯林群體)興起這樣一個有才華又能言善辯的工人我感到無比振奮。然而幾個月後,我就看到Nabeel在他的臉書主頁上發布了這則令人心碎的消息——他得了晚期胃癌,治癒希望微乎其微。

從那時候起我就開始斷斷續續地關注他的進展,雖然知道他的診斷結果,然而他的死訊仍然讓我覺得突然和不太真實。但是看看他留下了多麼豐厚的遺產,在他34年短暫的生命中他影響了多少人,這些是毋庸置疑的。我只比他小几歲,於是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自己的生命,想到有一天當我離開時將會留給這個世界怎樣的遺產呢。

Nabeel影響我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他面對死亡的態度。跟大部分人不同,他事先知道自己的死亡並且有機會為他最後的時日做準備。然而即使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他仍然在上傳自拍的視頻,為耶穌做見證。只是,或許即使對於像Nabeel這樣有堅固信仰的人來說直面自己的死亡也還是有點令人無可適從。

記得在看到他倒數第二個自拍視頻時,我發現他看起來很沮喪。他似乎很難接受上帝可能不會醫治他這個事實。而這一點讓我又驚訝又得安慰。

我驚訝是因為我以為他已經百分之百接受了他將要回天家這個事實。然而這也讓我得安慰,因為他非常真實,他確實渴望得醫治。這讓我意識到即便是像他這樣信心堅固的人也會有他們的「軟弱時刻」。但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是他在視頻最後說的那句話:「但是惟願你的旨意成就,你永遠不變的旨意終會成就。不論怎樣,我都相信你,我愛你。」他的聲音里沒有絲毫的苦毒。

我相信這正是Nabeel希望所有悼念他的人對上帝做出的回應:無論結果如何都完全地信靠和愛我們的主。願Nabeel的一生和他的死激勵我們每個人都把我們餘下的日子獻給主耶穌,願我們可以像使徒保羅和Nabeel那樣,在我們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能夠充滿信心地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摩太後書4章7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作品為雅米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重新美麗

《猩球崛起3》:饒恕 VS 吞噬內心的黑暗

WeChat Image_20170919155637

作者:Simon Moetara,新西蘭

翻譯:Elim,中國

*圖片來自電影官方宣傳片

4星好評

《猩球崛起3》是這一廣受好評系列電影的第三部,也是一部史詩級的巨作,展現了人與猿之間的最後對決。

如果你不熟悉這個系列電影,沒關係,且聽我道來。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在本系列電影的第一部《猩球崛起1》(2011年)中,人類在黑猩猩身上實驗一種用來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新藥物。結果藥物使一個被年輕醫生養大的猩猩凱撒(安迪•瑟金斯飾)智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於是凱撒把這種藥物帶給其他猩猩使用,結果他們都變得異常聰明。但這種藥物引發了一場「猿流感」,很多人因此喪生。

在第二部《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2014年)中,一隻在人類研究所里遭受了折磨和實驗的猿猴科巴叛變了,它不再服從凱撒的領導並向人類發動了戰爭。後來人類聚居區向外發出了無線電求救信號,一個陸軍基地收到了求救信號,並向猿類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戰爭持續了兩年,這就把我們推向了《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2017)的故事中。

(前方高能劇透,介意勿讀)

饒恕、憐憫和救贖是這部電影的主旋律。影片一開始,凱撒出於憐憫,在一場人類發動的進攻之後將4名生還者送回。他只想要猿類能夠重回到森林中而不再受任何的打擾。凱撒想起了科巴,他無法饒恕人類對他的折磨也無法放下心中的苦毒。然而,當凱撒後來遇到上校(伍迪·哈里森飾)時,情況變得更糟糕了。

上校是一個毫無憐憫之心的人。人在感染猿流感后最新的一個癥狀是失聲。遇到任何有這種癥狀的人,上校採取的方式都是格殺勿論,對於那些反對他這種做法的人,也是殺無赦。他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沒有放過。哈里森在劇中臉上塗著迷彩偽裝油,剃着光頭的造型讓人想起馬龍·白蘭度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的史詩戰爭片《現代啟示錄》(1979年)中飾演的科茨,科茨以戰爭的名義進行殘酷的屠殺,並拒絕服從上級領導的命令。在上校殺死凱撒的妻兒后,作為領導者的凱撒選擇了報仇,而不是帶領自己的族類去更安全的地方。在自己的巨大痛苦中,凱撒忘記了他之前說過的話。他能從自己內心的黑暗中走出來嗎?

一個先前在馬戲團的猩猩——莫里斯,他在整個電影系列里擔當凱撒的顧問,並負責喚起凱撒的良知。他一直都在挑戰凱撒,有次他說:「你說這些話的樣子好像科巴。」後來,當凱撒和其他猿一起被捕獲並且因欠缺領導能力而被他的族類拒絕時,一個叫萊克的年輕黑猩猩懇求他說:「原諒他們吧,畢竟他們經歷的太多了。」

凱撒的內心在爭戰。在故事結束之前,凱撒將要面對他和上校之間最後的考驗。他會以眼還眼呢還是內心再次尋得憐憫的能力呢?

一個影評人評價導演馬特·里夫斯,說他拍了一部「啟示意味濃烈的偽聖經電影」——死亡的陰影過去了,新的生活正在展開——這很明顯有《出埃及記》的痕迹。猿類們最後脫離了奴役和壓迫,他們終於「穿過了曠野」,來到了應許之地——兩個偵查猿帶來了好消息,他們找到了一片適合居住的佳美之地。

問題是,凱撒能放下內心的仇恨,進入新發現的家園嗎?(這仇恨也腐蝕了科巴的內心。)還是他會像摩西一樣無法進入應許之地,只能遠遠地觀忘呢?

基督教作家和護教學者C. S 路易斯在他的經典著作《返璞歸真》中寫到:「在自己需要去饒恕別人之前,每個人都覺得饒恕是一件美好的事。」然而,儘管困難,饒恕仍是基督徒生命的重中之重。

饒恕是我們基督信仰的核心。我們祈求上帝的饒恕,正如我們饒恕那些得罪我們的人一樣(路加福音11章4節)。新約中有一個經常被翻譯成「饒恕」的希臘詞彙,它的原文意思是「釋放,放手,扔掉」。就是說要原諒別人的冒犯,選擇不要求對方還債。法國哲學家西蒙娜·韋伊說,當我們選擇饒恕時,我們就放棄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當我們饒恕的時候,我們也能將自己(有可能也將施害者)從苦毒和怨恨的惡性循環中解放出來。

另外,我們能夠饒恕也是因為上帝先饒恕了我們。保羅在聖經中寫到:「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4章32節)」心理輔導師大衛·西蒙德博士總結出了福音派基督徒情緒問題的兩大起因——一個是無法理解、接受和活出上帝無條件的恩典和寬恕;另一個是無法給予其他人無條件的愛、寬恕和恩典。我們都渴望恩典,但是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活在恩典當中。

希望福音的好消息滲透到我們的方方面面,好讓我們在沒有恩典的世界里活出充滿恩典的生命來榮耀我們在天上的父。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重新美麗

看完電影《敦刻爾克》,我覺得我更有勇氣傳福音了

Dunkirk-Searching-For-The-Way-Home

作者:CalebYoung,澳大利亞
翻譯:覃函涵,中國
*圖片來自電影官方宣傳片

為了活下去,你願意付出怎樣的努力和代價?為了救他人的性命,你又願意付出多少呢?

這兩個問題正是電影《敦刻爾克》的核心主題。這部動作驚險片是基於二戰時發生在法國港口敦刻爾克的真實歷史事件創作的。

當時納粹入侵法國,40萬盟軍士兵(大多數是英國人)被逼到了敦刻爾克的海灘,他們孤立無援,被迫擱淺了。家鄉英國就在26英里之外——穿過英吉利海峽就是。然而連時任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也認為,即使是這樣,最多也只能救出4萬人。最後的事實卻是,全國各地由軍隊和平民船隻組成的一批批小艦隊成功地拯救了33萬4千名士兵,把他們平安帶回了家。

電影情節緊湊,視覺和聲效一流,敘事方式獨特,製作精良,再加上整體演職人員的出色演技,使得這部電影的觀影體驗爆表,絕對是今年大片兒中的佼佼者。

然而當我審視我的基督信仰,我意識到影片內容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應該如何對待耶穌在十字架上施行的拯救大能。(前方高能小劇透)

有很多人需要救恩

就像在1940年的敦刻爾克海灘上一樣,我們周圍有許許多多絕望的人。他們生活在恐懼之中,渴望找到出路。影片中年輕的士兵Tommy和Gibson因求生心切而偽裝成醫務兵,登上了專門運送傷員的船隻。如今的很多人也是如此,他們靠自己想盡辦法,帶上面具,好讓自己覺得有安全感。可惜,就像電影里那艘傷員運輸船最終沉沒了一樣,我們從這個世界中獲得的虛假保障,根本無法拯救任何人。

我們要把出路指給他們看

在電影中,Dawson先生和他十幾歲的兒子Peter以及水手George都知道,只有他們家的船和英吉利海峽上其他成百上千的小船才能拯救那些士兵。可是,知道歸知道,要救人需要的是行動。他們得越過艱難險阻,駛過海峽,才能真正拯救士兵們。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那可以救人靈魂的“道路,真理,生命”在哪兒。但是僅僅我們自己知道這一點,並不能幫助到任何人。我們必須要刻意地尋找機會,跟周圍的人分享這個好消息。

跟人分享救恩的好消息並不容易

對於Dawson,Peter和George來說,穿越英吉利海峽的過程充滿艱辛。對於所有自願使用自己的船隻去搭救士兵們的普通平民來說,他們要面對的是德國潛艇和飛機的轟炸。整個過程充滿着風險和不確定性。前往敦刻爾克的水手們需要的是勇氣,決心,甚至是要犧牲自己,才能去拯救海對面那些絕望無助的人們。

同樣的,把耶穌基督的救恩分享給周圍的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我們也要面對敵人的攻擊。它一直在想盡一切辦法讓我們失去信心和放棄。然而正是因此,我們要像奔向敦刻爾克的水手們一樣,帶着勇氣和毅力迎難而上,為了拯救他人甘願獻上自己。

你永遠不知道為了生存人們願意忍受什麼。電影《敦刻爾克》體現了人類在困境中的堅韌精神。但是僅僅靠着堅韌的精神還不足以拯救我們。我們無法拯救自己脫離我們的罪性。基督的福音之所以美妙就在於,它並非是要我們倚靠自己的能力。就像電影里那些拯救了成百上千生命的船隻一樣,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的救生艇。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跳上那艘艇!對於已經得救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去把這白白得來的耶穌基督的美好救恩告訴更多人。

電影《敦刻爾克》宏大的場面,精良的製作絕對會讓觀影的你感到驚心動魄,你會對在敦刻爾克所經歷的恐懼和勇氣感同身受。然而,當你沉浸在電影帶給你感動的同時,也希望你可以受到啟發和鼓勵,去把耶穌基督的救恩分享給周圍那些需要救恩的人們。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重新美麗重新美麗)

 

 

人物專訪|蔡頌輝牧師:搞藝術的就該去讀神學

2014-12-23 07.56.09

採訪者&作者:雪倫,馬來西亞

你喜不喜歡看漫畫呢?如果要說現在最著名的漫畫,你可能會先想到海賊王、超級英雄系列等。但有這麼一個人,透過自身的繪畫天賦,為上帝畫出一幅又一幅的信仰漫畫。

來自馬來西亞的蔡頌輝牧師(Andrew Chai)是一名宣教士。不過,除了這個身份以外,他還有一個較廣為人知的身份,即福音漫畫的作者。他的漫畫在馬來西亞、中國、台灣等地區都廣受歡迎。雖然他的漫畫並沒有什麼曲折離奇、緊張刺激的情節,但蔡牧師透過他獨特的幽默方式,簡單明了卻又富有深意地將一個又一個的聖經真理畫出來,給現在許多的基督徒帶去提醒。

20150716Bible-1

從小蔡牧師的愛好就是看漫畫、畫漫畫。曾經也夢想過要當一名漫畫家。17歲信主后,因希望能藉由漫畫的形式讓更多人認識上帝,於是便開始畫一些福音漫畫。後來因着上帝的呼召,他進入了全職侍奉,成為宣教士。期間也因忙碌於到各國宣教而停下了畫畫。直至2007年,因着受政治漫畫的啟發,再次執筆,畫下現在這種形式的福音漫畫。

如何獲得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從2007年到現在的10年間里,蔡牧師不斷推出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緊的信仰漫畫。當蔡牧師被問到如何保持創作的熱情與靈感時,蔡牧師表示,其主要靈感來源是來自於上帝的話語。因為常常需要到處去講道,所以會花很多時間去研究上帝的話語,歸納出講道的信息。而一般每篇信息都有好幾個重點可以畫成漫畫。加上蔡牧師本身有學習解經,因此在這些研究上帝話語的過程當中,領受到上帝的信息,自然地就得到了啟發。同時,這也是蔡牧師的熱忱來源。蔡牧師補充道:「上帝的話語是很豐富的,當你不斷地深入發掘,從上帝的話語中有新的發現時,這會激發起你的熱忱,使你巴不得跟他人分享。」這個熱忱不只是在畫畫上,也直接影響到了他的講道。

IMG_1277_HZP (1)

除此之外,蔡牧師說,起初他是有靈感才畫,沒靈感就不畫。但後來他發現若只是靠感覺的話,產量會很少。因此,蔡牧師在畫漫畫上雖無任何的截稿壓力,但他仍會自我要求一周至少要有兩三幅作品出爐。如今蔡牧師每周都會將漫畫發布在臉書上,到目前為止,其臉書已有7萬多名粉絲。除了將創作的漫畫發布在臉書以外,蔡牧師也時常在講道時搭配着漫畫來講。有時是放在投影片上,有時是配合講道內容現場畫。他說,有漫畫的好處就是可以透過畫面去激發或幫助聽眾更好地去思考和記憶重點。

創作時的挑戰

雖然蔡牧師每周都會帶給我們新的作品,但其實他偶爾也會有畫不出來的情況。這畫不出來的情況有兩種,一是沒有信息或主題,不知道要畫些什麼;二是有主題,但找不到一個適合的畫面給表達出來。蔡牧師說,當第一種情況出現時,他便會需要去上網看一些不同的聖經名言來刺激一下自己,好讓自己可以得到一個主題可以畫出來。而第二種情況則比較好解決,因為已經有主題了,無論怎麼樣還是可以畫出來,只是可能會不太滿意。

20170524Faith

除了自身的挑戰之外,蔡牧師也會遇到一些外來的挑戰。雖然福音漫畫帶給人們聖經教導的真理,受到很多讀者的喜愛,正面的反應也佔大多數,但蔡牧師表示,臉書是個言論自由的平台,其中還是會有不贊同的留言。有些是純惡意批評,並不是真的想要知道真理。所以對於這類的留言,他會選擇忽略,除非對方太過分才會刪除。而有些則是理性的交流,雖然不贊同,但會舉出自己的立場和證據,問問題等。這種情況下,他便會嘗試跟對方交流。「但我覺得這是好的!」蔡牧師說到。因他認為漫畫只是漫畫,不是一篇信息或論文,它不可能像文字一樣可以把事情表達地很清楚,只能突出一個重點和思考而已。所以有時候創作者期待傳達的信息,領受的人不一定可以直接領受到。因此,蔡牧師說,當他看到這些留言時,才發現原來自己的漫畫會給別人帶來這類的思想,令他得以有機會反思到是否自己創作時考慮地不夠周全,或者是畫的漫畫無法表達地那麼周全,進而下一次創作時會嘗試從多方角度表達使其更全面,盡量將這種情況減到最低。

來自監獄的信

然而也有不少讓蔡牧師感到備受鼓勵的讀者回饋。大約5年前,牧師就曾收到一封來自砂勞越監獄的死囚寄來的信。這名讀者信上分享說因為看了蔡牧師的書,覺得很感動,很得造就,並希望自己能有機會重新開始新的人生。後來打聽之下,蔡牧師才發現該名讀者是他牧者的親戚,所以便也安排了一個機會去探望他。蔡牧師表示這是他最印象深刻,覺得最特別的一次。

WeChat Image_20170821145916

「上帝的帶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蔡牧師說,起初他只是因為興趣,想使用自己的恩賜來傳達上帝的信息。然而網路世界的傳播速度很快,不只讀者變多,也越來越多傳道人會跟他索取漫畫用在不同的事工上。這讓他看見上帝的工作遠遠超過我們能想像的。

未來展望

對於創作福音漫畫的未來展望,蔡牧師表示說他會繼續創作,但目前沒有其他更多的發展計劃,而是會專心於他的本職——傳道人的事工上。但他也指出,因為發現教會有恩賜的人很多,但大部分的人可能沒有機會,或不知道怎麼發揮。因此他的目標是期望藉着他的漫畫啟發到更多的年輕基督徒起來做這類的事情。讓他們看到原來侍奉主是可以很多元化的。所以當有機構或教會請蔡牧師去講課時,他也很樂意前往。

年輕人要勇於嘗試

蔡牧師表示,如果我們想用自身的恩賜來服侍上帝,我們就要不斷有新嘗試,勇敢地踏出去。在過程當中,或許有時會失敗,但這些都不重要,只要有興趣,是為上帝而做的,就不要怕。當我們勇敢去做時,可能就會發現,效果會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然而他也同時強調,除了要勇於去行以外,重要的是還要受裝備。他認為現在基督信仰的藝術創作方面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很有創意但沒有神學,另一個就是很有神學但沒有創意。也就是說有些具備很深的神學知識的人,可能在傳講上帝的話語時不夠有創意,以致無法引起人的興趣。但那些可以引起人興趣的,比如會創作詩歌等等,雖不能一概而論,但有些作品卻不太有內涵,內容都太表面。若要讀神學的人去學藝術,這可能會比較困難,因為藝術方面的天賦是因人而異。但是搞藝術的人,就應當去接受神學上的裝備,以致他們對真理的了解可以更深入一些,把上帝的話語更深、更豐富地表達出來。

20141027Proper Path-1

最後,他也提出,基督教信仰要在這些藝術的創作上對社會產生影響力的話,就一定要更有組織,更有策略地進行,其中包括教會必須來大力支持這些年輕人去做這些事。因為藝術的創作若要對社會產生影響力就一定要量產,要量產就得花很多時間專心在創作上。若教會期望年輕人能起來用不同的方式去侍奉主,就必須支持這些人,無論是在金錢上的支持,還是其他方面的。讓他們能夠放心且專心地去創作。雖然不知道這樣的理想能否成功,但若有朝一日,能把這些富有才華人組織起來,不同的恩賜結合在一起,相信就能產生更多不同形式的基督教藝術創作。

*文中照片和漫畫由蔡牧師提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再見,假象!

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寧頓之死——麻木有別於醫治

Image-1-Chester-Bennington

作者:Priscilla G,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查斯特·貝寧頓的自殺只不過是當今眾多明星自殺事件中的一例。然而身為美國著名搖滾樂隊林肯公園的主唱,他的死確實震動了我們這一代許多粉絲的心弦。

今年41歲的貝寧頓在7月20號被人發現死在家中——這天也是他的好友Chris Cornell的生日。媒體報道說貝寧頓的自殺跟Cornell的相仿。前聲音花園樂隊和音魔合唱團的主唱Cornell兩個月前也在家中上吊自殺。這個消息一出來就讓我想起了貝寧頓在歌曲《Numb麻木》和《Somewhere I Belong我的歸宿》中嘶吼的聲音——完全表達了我青春期內心的焦灼。很多人也有同感,因此歌曲《麻木》的MV自2007年發布以來點擊量已經超過5.6億。記得14歲那年我尤其喜歡這首歌曲。歌詞描述的是無法滿足別人期望而帶來的挫敗感。
小學時我一直是學校的首席學生長,但到了初中我卻沒有通過考查而成為學生長,於是我感到失望極了。因此,我覺得變得叛逆一點似乎是不錯的主意,雖然我基本上只把叛逆和痛苦放在心裡,只有自己知道。歌曲《麻木》的歌詞也描述了我對我爸爸的不滿情緒——他總是斥責和命令我,從來都不會鼓勵和關心我。

“我變得如此麻木,感覺不到你的存在

我變得好疲憊,並且越發警覺

我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我只想更多做我自己,不要像你”

當我唱到最後那一句“我只想更多做我自己,不要像你”時,我就想到我爸爸的缺點。

然而即使我每次都大聲唱着這句歌詞,它仍然無法淹沒在我內心深處上帝的聲音。那年的年末,我再次將自己獻給了耶穌。

沒過多久,我就不再聽林肯公園的歌了。因為我發現他們的歌詞裡帶出的信息跟基督教的價值觀相左。《麻木》的最後一句歌詞在倡導一種驕傲和自我中心的態度,鼓勵我們對我們不想要尊重的權柄人物持有“我比你好”的姿態。這首歌所提倡的麻木自己受傷情感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麻木就是“去除感覺和應激反應”。然而我們必須能夠感受痛苦才能夠知道哪裡出了問題,這個感知痛苦的能力是極其重要的。若是我們身體對疼痛的感覺消失了,放在爐灶上的手就會被灼傷而我們也絲毫不會察覺。正如美國基督徒作家Philip Yancey在他的書《有話問蒼天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中所寫的:“雖然從定義上來看,痛苦是令人不悅的,但正是這種難受讓我們把手指從爐灶上拿開,正是痛苦救我們脫離了被毀滅的危險。除非痛苦的警報信號提醒我們要做出反應,否則我們是不會注意到危險的。”

在媒體報道上看了貝寧頓的人生經歷后,我知道他是一個在痛苦中掙扎的人。我的個人經歷絕對無法跟他的相提並論,然而他卻似乎沒有用最好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痛苦。

從7、8歲到13歲,他一直被一個比他年紀大一些的朋友猥褻。他的父母在他11歲那年離異了。2005年他也跟他第一個老婆離婚。他在毒癮和酒癮上的掙扎和痛苦讓他為樂隊寫出了一些成名曲。然而即使樂隊後來那麼火,他仍舊沒能戒掉這些癮症。

貝寧頓在2009年的一個採訪中說到:“通過麻木自己,我大概能應付這輩子任何的痛苦經歷,而通過音樂我也能發泄我的情緒”。今年早些時候他又說到:“若不是因為音樂,我百分之百早就死了。”

當然,通過音樂或者其他途徑(比如畫畫,作詩,跑步等)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要比壓抑自己的情感好得多。但這種方式依然不能夠完全醫治我們受傷的心。

麻木自己就像是用手指堵住有破口而漏水的瓶子:只能暫時通過手指的壓力讓水不漏出來,但卻沒有解決最根本的問題。

如果你感覺到自己是個破碎的人,那麼請記得“上帝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詩篇147篇3節)”。我們自己鑿出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是無益的,唯有上帝活水的源泉可以幫助我們(耶利米書2章13節)。就像是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所說的:“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涌到永生。”(約翰福音4章13-14節)

我在此禱告,願你能找到安慰和喜樂的真正源泉。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撥雲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