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J

每日旅程:對耶穌復活的敬畏

20150405-770-425

作者:peter chin

翻譯:Abby

閱讀:馬太福音28章1-10節

天使對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他不在這裡,照他所說的,已經復活了」(馬太福音28章5-6節)

從小到大,復活節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充滿歡樂和值得慶祝的日子。教會多姿多彩的敬拜加上之後一家人的豐盛晚餐讓這一天幸福而美好。但是我最近在不斷思考耶穌復活的那個周日所引發的另一種情緒:恐懼。

當天使出現在墳墓旁邊,看守的人就因他嚇得渾身亂顫,甚至和死人一樣(馬太福音28章4節)。同樣的,婦女們也被天使嚇住了,他的相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天使嚇壞了她們,因此他的第一句話是 「不要害怕!」然後他接著說,「我知道你們在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馬太福音28章5節)

毫無疑問,她們需要一些安慰。當第一次看到復活的耶穌時,信徒們跪倒在祂面前敬拜祂,耶穌告訴他們:「不要怕!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到加利利去,他們在那裡必看見我」(馬太福音28章10節)

在今天,把復活節看成是充滿恐懼的一天似乎很奇怪,因為我們認為恐懼是個貶義詞,而復活節怎麼可能和貶義詞放在一起呢!但是我認為這是對事實的錯誤理解。耶穌復活的第一個見證人所體會到的畏懼是對上帝的敬畏,這和喜樂完全不矛盾!它是一種虔誠的敬畏。

很多時候我們把情緒完全分開,認為某些情緒不可能同時出現。要麼高興、喜樂;要麼憂愁、哀傷。但是耶穌的復活卻提醒我們無論何時(即便是在最喜樂的時候)都不可以失去對上帝的敬畏。在我們慶祝耶穌復活的消息時,也應該敬畏上帝將耶穌從死里復活的大能。

延伸閱讀:

閱讀箴言1章7節和9章10節。更深地體會敬畏上帝在我們生活中應有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思考:你認為恐懼是好事還是壞事?在哪些方面恐懼是有益處的,在哪些方面是有害的?我們對上帝的敬畏和我們經歷的其他恐懼有何不同?

每日旅程:選擇忘記

"An angry Indian businessman, wearing a suit and a tie, dressed formally is frustrated and an tearing up a document."

作者:Andy Rogers

翻譯:奇奇

讀經:希伯來書10章14-22節

我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愆,和他們的過犯。 ——希伯來書10章17節

「太痛苦了!我不想去回顧過去那些我至今都無法理解的事情。」Ian Mckellen這麼說。他因在電影《指環王》三部曲和《霍比特人》中扮演甘道夫一角兒而被大眾熟知。難怪他推掉了一個自傳的寫作合約。因為回顧過去實在太痛苦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願回首的痛苦經歷。保羅在羅馬書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段話說道:「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此外,我們也會被他人傷害——有時是無意的,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是故意的。他人的罪行以及我們自己的錯誤選擇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寧願忘記的痛苦記憶。

上帝選擇不記念我們的罪行。祂並非是健忘,而是決定「不再記念」我們做錯的事(希伯來書10章17節)。在同一章中我們欣慰地看到我們在基督里的身份再一次被重申:「因為祂一次的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希伯來書10章14節)

你的生命中有沒有你寧願忘記的痛苦回憶?這一刻,希望上帝饒恕的愛能夠鼓勵你。藉着在基督里的信心和聖靈的大能,你「已經成聖」(希伯來書10章14節)。無論是你自己的罪行還是過去別人對你的傷害都無法奪走上帝給你的平安。「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基督的寶血潔凈了我們。」(希伯來書10章22節)

思考:哪些痛苦的回憶阻礙你得享上帝的平安?你身邊有哪個你可以信賴的、靈命成熟的信徒是你覺得能夠跟他/她談一談這些的?上帝的饒恕之愛如何鼓勵你?

每日旅程:懷恨在心

20161122-770-425

作者:Regina Franklin

翻譯:湘穎

讀經:撒母耳記下14章25節—15章21節

恨不得我作國中的士師!凡有爭訟求審判的到我這裡來,我必秉公判斷(撒母耳記下15章4節)。

作家瑪麗琳·魯賓遜寫道,「我一直覺得‘懷恨在心’這個詞的描述很精妙,因為許多人都對他們的怨恨呵護備至,有如離心窩最近的東西。」

一般來說,一想到「懷」這個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 「照顧」和「滋養」,動詞「懷」的一個定義就是「細心照顧從而得到成長」。然而我們若是用同樣的方式「懷」惡意,結局必將是毀滅性的。道理仍然是一樣:苦毒,就像一個虛弱的新生兒,必須被餵養才能成長。情緒無法自己獨立存活,若得不到照顧它就不能生存。

押沙龍早早地就開始在內心懷起苦毒,以至於他最終召集民眾謀反。他看着他的妹妹被傷害卻無人為她辯護,因此他痛苦又沮喪(撒母耳記下13章1-22節)。那時他的家裡充滿衝突,而糟糕的是他的父親大衛好像對處理衝突毫無能力。押沙龍開始任由他的傷口潰爛,變成有毒和致命的憤怒。可是對他而言,他的行為是無可非議的。在他眼裡,他的父親是不公正的,然而他父親卻又拒絕見他(撒母耳記下14章28節)。因而他自己當起法官和辯護者,定意要還事情一個公道(撒母耳記下15章1-3節)。

兄弟結怨,勸他和好,比取堅固城還難(箴言18章19節)。仇敵就是通過我們的口從而一步步地腐蝕我們的視野和心靈(羅馬書3章14節)。對於報復,我們在心裡演練地越多,苦毒就長得越健壯。

最終,苦毒的重擔纏累着我們,讓我們無法得自由。當然,放開苦毒並不代表着我們會不再感到痛苦,但我們會得到真正的自由。這自由只有在當我們親近上帝並且去效法祂饒恕的方式時才能得着(以弗所書4章31-32節)。

更多: 閱讀希伯來書12章15節,思考苦毒根會對你和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思考: 苦毒會怎樣損害你的心靈以及你和他人的關係?為什麼將你的苦毒交託給上帝如此重要?

每日旅程:皮袋中的眼淚

20161107-770-425

作者:Poh Fang Chia

翻譯:湘穎

讀經:詩篇56篇1-13節

求你把我眼淚裝在你的皮袋。這不都記在你的冊子上嗎?(詩篇56篇8節)。

聖經啟示我們要專心仰賴耶和華(箴言3章5節),但有時真的做到仍然很困難。我們告訴自己,要相信!但是我們卻缺乏盼望。我們告訴自己,上帝會幫助你的!但隨後我們就動搖了,並陷入擔憂中。

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閱讀詩篇56篇時能得到如此大的安慰 ,因為大衛有和我們一樣的掙扎。

大衛在生命攸關時,寫道,「上帝啊,求你憐憫我」(詩篇56篇1節)。他從掃羅王身邊逃跑(掃羅曾兩次試圖用尖矛刺殺他),來到迦特,一個掃羅國家以外的地方。但這個舉動就像跳出油鍋又入火海一樣,因為迦特是敵人的地盤。當迦特人認出了大衛時,他「甚懼怕」並且假裝瘋癲(撒母耳記上21章12-13節)。

在面對困難時,恐懼是我們的自然反應,我們甚至會哭泣。而大衛向我們展現了怎樣持續地把我們的信心放在上帝身上。首先,他提醒自己:「我懼怕的時候要倚靠你」(詩篇56篇3節)。「上帝幫助我,這是我所知道的!」(詩篇56篇9節)。其次,他想起了上帝會記錄下我們所有的傷痛。事實上,祂知道我們流下的每一滴眼淚(詩篇56篇8節)。祂完全知道我們承受的苦難,祂也關心在挫敗和痛苦深處的我們。

在我們最黑暗的時刻,我們可以來到上帝的面前——倚靠祂並且不再懼怕(詩篇56篇11節)。因為祂有能力、憐憫、也希望我們能在患難中尋求祂。祂也許不會立即帶我們脫離目前的挑戰,但祂應許我們「祂必與我們同在」(詩篇56篇4,10節)。我們可以安歇在上帝的同在里,被祂 的「生命光」籠罩(詩篇56篇13節)。

思考:你是如何應對恐懼的?知道上帝會記錄下你的眼淚對你來說有什麼含義?

每日旅程:得勝的爭戰

20161118-770-425 (1)

作者:Roxanne Robbins

翻譯: Eunice雨思

​讀經:箴言12章1-15節

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箴言12章15節

昨天,某個熟人寫郵件請我給她負責的一個大型活動幫忙。由於時間緊張,我坦然地回答,「抱歉,我沒空。」

晚些時候,當我回想自己當時的回應,我意識到阻止我幫助她的不僅僅是我緊湊的日程安排,也是因為我對她有時對別人的一些說辭耿耿於懷 。再次看到她的信息讓我回想起這些年來她說過的那些傷人的話。我隨口而出的拒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想到了過去那些事情。

自以為義的動機可能導致愚蠢的行為(箴言12章15節)。因此,聽從合上帝心意的勸告是有智慧的選擇(箴言12章6節,14節)。感謝主,我按照箴言所說的做了。我找到一個朋友,在未提名字的情況下跟她說了我的困境以及這段我放不下的傷害。

我的朋友回答:「重要的是你要清楚,你的同事已道過歉,並且你已經原諒了她。」

現在,你必須活出饒恕的樣子來。這並不是說你一定要幫助她這次的活動,而是你要避免讓舊事重現。並且要向前看,活出善良慈愛和恩典。

無論是針對話語上還是真實意義上的爭戰,聖經都勸誡我們,「你要憑着智謀去作戰;謀士眾多,就可得勝」(箴言24章6節)。我智慧的朋友讓我免於因不當的話語而導致衝突。她藉著勸勉忠告,引導我得勝。

「智慧人聽了,可以增長學問」(箴言1章5節新譯本)。這裡說的學問包含了怎樣去培養關係,以及妥善處理與主內其他信徒的矛盾(馬太福音18章15-17節)。與其跟鼓動我們去和別人爭鬥的人為伍,讓我們主動去尋求那些能夠幫助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榮耀上帝的人吧!

閱讀箴言15章22節,想一想誰可能是今天能給你合上帝心意勸告的、「眾多謀士」中的那個人。

思考:上帝是如何安排你身邊的人幫助你做出智慧的選擇的?有益的衝突與不健康的關係矛盾區別在哪兒?

每日旅程:「我愛你」這三個字

20160902-770-425

作者:Tim Gustafson

翻譯:陳琳

讀經: 詩篇105篇1-5節

你們要記念祂奇妙的作為和祂的奇事,並祂口中的判語(詩篇105篇5節)。

「我爸爸從未告訴過我他愛我」她這樣說。她的話里沒有任何怨恨,只是在簡要地陳述一個事實。她知道是父親窘困的出身造成了他不善言語的生活習慣,但是她明白父親對她的關愛是深沉的。

但是她的父親仍然說不出「我愛你」這幾個字。我開始思想上帝是怎樣給了我一個常常對我表達愛的養父。然後我又想到上帝祂自己是怎樣向我表明祂愛我的。

然而在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這樣一個問題: 我曾經告訴過上帝我愛祂嗎? 我在唱讚美詩的時候當然說過這幾個字,可是我走心了嗎?我什麼時候告訴過天父我真真實實地愛祂?

有趣的是,我無法找到一處聖經的經文是要我告訴上帝我愛祂的。我卻找到了許多要我們讚美、順服上帝的經文。以色列的詩人們不斷地提醒人們要為上帝所做的一切讚美祂。以詩篇105篇為例:「你們要稱謝耶和華,求告祂的名,在萬民中傳揚祂的作為!要向祂唱詩歌頌,談論祂一切奇妙的作為!」(詩篇105篇1-2節)。

聖經的確告訴我們「你要盡心、盡性、儘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申命記6章5節)。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聖經沒有特別要求我們要告訴上帝我們愛祂呢?也許是因為上帝清楚說空話對我們來講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我們都知道俗套或輕率地使用“我愛你”這幾個字會造成多少痛苦。這些字眼是寶貴且帶有能力的。我們應該謹慎地來用。

上帝希望我們活出充滿感恩、奉獻、順服和讚美的生活並以此來回應對祂的愛。如此行,我們就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對慈愛的天父說「我愛你」,而整個世界將成為我們的見證者。

下一步: 閱讀約翰一書4章7-12節, 並考慮什麼才是真正地愛上帝,以及怎樣才是真正地關心他人的需要。

思考: 回想那些你告訴別人你愛他們的時刻。它們對你有什麼樣的影響?你是怎樣向上帝表明你愛祂的?

每日旅程:真正的歸宿

20161008-770-425

作者:Marlena Graves

翻譯:陳琳

讀經:約珥書2章1-25節

蝗蟲、蝻子、螞蚱、剪蟲那些年所吃的我要補還給你們。——約珥書2章25節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很難相信自己能夠真實地經歷到上帝的良善和信實(約珥書2章23節)。她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父親缺席,母親則對她有情緒暴力和家暴。除此之外,她曾經遭到過許多男人的性侵害。後來,她想要跨越童年時期和成年早期的陰影。但是儘管她衷心地跟隨耶穌,儘力去服侍別人,她仍然無法輕易除去那些經歷對她生命的影響。

這個女人開始意識到她無法對過去發生的事情做出任何改變。她也為著自己近幾年做過的一些糟糕的決定付上了代價。在過去的十年中,她做出了一些錯誤的選擇,她感到劫數難逃,必受咒詛。這些事情加上她童年時期和成年早期的那些經歷,就好像蝗蟲一樣,毀壞了她人生中的好「土地」,讓它變得荒蕪(約珥書2章3節)。

值得慶幸的是,上帝比起我們所遭受的環境和我們犯下的罪惡要強大很多。祂的恩典比我們過去所經歷的任何困難和做過的錯誤決定都要大得多。我安慰她,提醒她上帝「願赦免我們的一切罪惡,醫治我們的一切疾病。祂救贖我們的命脫離死亡,以仁愛和慈悲為我們的冠冕。祂用美物使我們所願的得以知足」(詩篇103章3-5節)。

我們都要承受自己犯罪的後果和別人對我們犯罪時帶來的傷害。但是當我們開始依靠上帝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罪無法決定我們的人生,上帝才能。祂開始糾正我們生命里的錯誤,讓我們迴轉歸向耶穌,直到完全被祂恢復!(約珥書2章25節;使徒行傳3章21節)。

思考:為什麼知道我們在基督里不再被上帝定罪是如此重要?上帝的慈愛和饒恕如何激勵你為榮耀祂而活?

每日旅程:原諒的能力

20160612-770-425

作者:Roxanne Robbins

翻譯:湘穎

讀經:約翰福音10章22-30節

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約翰福音10章29節

作為一個在海邊長大的孩子,我經常去划船。沒有朋友和家人一起在水中共度的周末是不完整的。

我非常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我們即將要行駛的船隻無法啟航。修理了將近一個小時后發動機終於可以發動了。一切準備就緒后,開船的駕駛員非常興奮地拋下船錨啟航,當他開了好一段距離才發現,他的妻子還留在碼頭上!

對此,他的妻子並沒有笑一笑就算了,而是因此勃然大怒。甚至在幾年後,她仍然對他丈夫(現在是前夫)那天所做的事情感到憤憤不平。真是讓人難過…當我們被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到時,原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在我們的一生中,確實要學習基督的樣式,常常回想上帝是如何原諒了我們從而去選擇原諒傷害我們的人。

在狄楠希的書《Quiet Place》中,她根據約翰福音10章28節寫道,“我們經常因為身邊的人,情況和事情而發怒,覺得生活太艱辛而無法忍受。然而最終,他人以及他們的罪無法控制我們;身邊的環境和意外的情況亦無法掌控我們。”狄楠希繼續分享說“因為耶穌的犧牲和所帶來的饒恕,我們可以真實地經歷救贖,並體會誰也無法將我們從上帝慈愛的雙手中“奪走”這樣一個事實。”

我們的天父,“祂比萬有都大”(約翰福音10章29節),我們可以安歇在祂的大能和應許里。當我們接受祂的愛和寬恕時,我們就可以真正地去愛和原諒他人。

思考:體會到從上帝而來的認同感和安全感如何幫助你更快地饒恕傷害過你的人?上帝對你的饒恕如何改變了你的心?

每日旅程:話語如火

Young Couple Having Argument At Home

作者:Winn Collier

翻譯:湘穎

讀經:雅各書3章1-12節

舌頭就是火。——雅各書3章6節

在過去的一個月里,我和妻子談了一些沉重的話題。一些深的傷口再次浮現出來。我們在交流的時候,氣氛凝重,我必須要正面一個我多年前對她的傷害。很多年前,在我們還沒結婚的時候,Miska和我有過一次很大的爭執。在混亂中,我對她說了一些愚蠢和不成熟

的話,直擊她心中最柔軟、最脆弱的地方。我說話時沒有生氣也沒有惡意,但是充滿了無知和愚蠢。我幾次請求她的原諒,她也慷慨地原諒我了。然而傷口依然在,我說過的話無法收回了。

雅各提醒我們話語是如何能在好的方面或壞的方面帶來巨大的能力。「舌頭雖小卻能說大話,」雅各說,「最小的火卻能點着最大的樹林」(雅各書3章5節)。把舌頭比作火是一個完美的比喻,因為我們的話語帶着巨大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往往會從我們體內肆意噴涌。「舌頭就是火,」雅各說(雅各書3章6節)。即使是一句很小的話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事實上,舌頭「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雅各書3章6節)。你會經常說著說著就變得控制不住,怒火中燒,然後導致你的關係破裂或友誼走到盡頭么?雅各說得太對了「惟獨舌頭沒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惡物,滿了害死人的毒氣。」(雅各書3章8節)。

值得慶幸的是,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箴言告訴我們,溫良的話語可以讓我們的生活重獲生機,帶來完全的生命(箴言15章4節)。舌頭的火不一定就會帶來毀滅。我們口中所說的話也可以造就人,映照出上帝話語的美妙和生機。

思考:你最近一次被他人的話語傷害是什麼時候?你認為你的言語在哪些方面傷害了別人?你又希望怎樣用你的話語(藉着上帝的大能)做醫治的工作?

每日旅程:愛之約

20150810-770-425

作者:Regina Franklin

翻譯:陳琳

讀經:創世紀15章1-20節

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幼發拉底大河之地。」——創世紀 15章18節

當我問朋友最近還好嗎時,她立馬開始掉眼淚。孤身一人的她看着身邊無數比她年輕的朋友們都已經結婚,但她還是隻身一人。眼看又有兩對新人即將結婚,她想知道為什麼她仍單身。她的心一直渴望擁有另一半,但是隨着時間的飛逝,她對於獨自終老的恐懼感也日益加劇。

她和我一樣,都明白上帝是信實的,祂超乎我們的所求所想,並且祂永遠與我們同在。但是單單數算上帝對她的應許似乎並不合適。我晚上回到家,丈夫和孩子們會在家裡等我,而對於她並不是。於是我開始從她的角度來思考。儘管獨身和結婚一樣,都是從上帝而來的,但是我的朋友還是想要結婚。所以在我們不經意間在走廊里相遇時,我只是再次地告訴她上帝愛她,我也愛她。我想那才是她真正需要聽到的。

創世記15章記載着一個帶着肉體軟弱且心裡承載着相似渴望之人的故事。帶着渴望得到後裔的心,亞伯拉罕得到了上帝給他的應許。(創世紀12章2節,創世紀13章14-16節)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問:「主耶和華啊,我怎能知道必得這地為業呢?」(創世紀15章8節)。

然而上帝沒有告訴亞伯拉罕事情發生的具體時間,而是指着自己起誓(希伯來書6章13-17節)。祂用一個沒有人可以取消的約答應履行已經應許給亞伯拉罕的承諾。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帶着未完成的心愿離開這個世界(使徒行傳7章5節;希伯來書11章8-10節)。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里。然而永恆的真理告訴我們:上帝信守祂的承諾,祂也會親自回應我們最深的渴望(詩篇34篇4-5節;以弗所書2章12-13節)。

思考:當主內的朋友問到為何他們的禱告還沒有得到成就時我們該如何回應?上帝要如何使用你未得應允的渴望來向非信徒展現耶穌的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