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不計代價

讀經: 約翰福音12章37-43節


只因法利賽人的緣故,就不承認,恐怕被趕出會堂。-約翰福音12章42節


電影《使徒保羅》赤裸裸地揭露了初代教會所遭受的迫害。就連這部電影中的小配角都顯示出當時跟隨耶穌有多危險。看看以下這些列在演員名單中的角色:被打的女人;被打的男人;受迫害的基督徒甲、乙、丙。

跟隨基督往往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現今在許多地方,跟隨耶穌仍是一件危險的事,許多基督徒也能感受到初代教會那樣的迫害。然而,我們有些人會主觀地以為自己「受迫害」,我們會因自己的信仰受到嘲笑,或懷疑自己因信仰而沒有獲得升職,感到十分憤慨。

犧牲社會地位和犧牲生命,兩者顯然有極大的差異。然而從現實的角度而言,個人利益、經濟穩定和社會接納,往往是人們強烈的驅動力。我們從早期改信耶穌的人身上,也能看見這點。使徒約翰提到在耶穌即將被釘十字架的前幾天,雖然多數的以色列人依舊不信耶穌(約翰福音12章37節),但「官長中卻有好些信祂的」(42節),可是他們「不承認,⋯⋯因他們愛人的榮耀過於愛上帝的榮耀」(42-43節)。

直到今日,我們仍面對社會的壓力(或更糟的狀況),以致不敢承認自己相信耶穌基督。但不論代價為何,讓我們一起堅定站立,看重上帝的稱許過於人的讚美。

— 葛庭墨

我們可能會批評初代信徒隱藏自己的信仰,
但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也隱藏了基督徒的身分呢?


讓我們切慕成為主親密的朋友。



全年讀經:
箴言19-21章;哥林多後書7章


靈命日糧 : 你所做的

讀經: 箴言16章1-9節


你所做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箴言16章3節


魯益師在《驚喜之旅》(Surprised by Joy)一書中,坦承自己33歲時才信主,他說當時自己並不情願,「又踢又踹,拼命掙扎,滿腹怨憤,兩眼四處搜索,尋找機會逃脫」。雖然魯益師心中有所抗拒,有軟弱又面對各種障礙,上帝仍將他轉變為一個勇敢且富創造力的護教家。他寫下具說服力的散文和小說,傳揚上帝的真理與慈愛。至今他逝世超過55年,但仍有許多人閱讀、研究和分享他的著作。他的生命反映出他的人生哲學,就是「追求目標或夢想,永遠都不嫌晚」。

當我們訂立計畫追逐夢想時,上帝會使我們的動機純淨,並且賜給我們力量,讓我們可以將所做的一切都交託給祂(箴言16章1-3節)。從最尋常的工作到最艱鉅的挑戰,我們都能為榮耀那位全能的創造主而活,因為祂「所造的,各適其用」(4節)。每個行動、每一句話和每個念頭都能成為我們由衷的敬拜,都能夠獻給主來榮耀祂,因祂看顧保護我們(7節)。

我們的能力有限、有所保留、傾向安逸或不敢有遠大理想,但上帝卻從不因此而受限。當我們選擇為祂而活,奉獻一切並信靠祂,祂將會為我們成就祂的計畫。無論我們做些什麼,都可以與祂同工,為祂而做,也只因祂而做。

— 鄧書琪

親愛的上帝,感謝祢提醒我們,在祢偉大的國度裡,
沒有哪個事工太過渺小,也沒有哪個理想太大而不會實現。


你追求上帝放在你心中的夢想時,當如何榮耀上帝?



全年讀經:
箴言16-18章;哥林多後書6章


靈命日糧 : 馴服舌頭

讀經: 雅各書3章1-6節


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以弗所書4章29節


白芮兒.瑪克罕(Beryl Markham)在《夜航西飛》(West with the Night)一書中,詳細描述她負責馴化一匹煩躁易怒的種馬過程。無論她使用何種方法,都無法完全馴服這匹驕傲的馬,牠頑強的意志使瑪克罕只贏得唯一的一次勝利。

在馴服舌頭的戰役中,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受呢?雅各把我們的舌頭比喻為馬嘴裡的嚼環(雅各書3章3-5節),並且哀嘆說:「頌讚和咒詛從一個口裡出來,我的弟兄們,這是不應當的。」(10節)

我們如何贏得馴服舌頭的戰役呢?使徒保羅提供了馴服舌頭的建言,首先是說實話(以弗所書4章25節),但不是直言不諱地以話語傷人。接著保羅又說:「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29節)。最後,保羅要我們除掉心中的惡念:「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31節)。這些容易做到嗎?如果我們靠自己,當然不容易!令人欣慰的是,當我們倚靠上帝的時候,就能夠得到聖靈的幫助。

如同瑪克罕所學到的功課,馴服馬匹需要一致性和持續性。我們馴服舌頭,也是一樣。

— 華琳妲

在馴服舌頭方面,你覺得什麼最困難?
未來一週,你可以用哪些實用的方法馴服舌頭?


靠主謹慎口中言語。



全年讀經:
箴言13-15章;哥林多後書5章


靈命日糧 : 更勝從前

讀經: 哥林多後書4章16節-5章9節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哥林多後書4章16節


巴黎聖母院極為壯觀,建築風格引人入勝,彩繪玻璃的窗戶以及美崙美奐的內部裝潢,更是令人驚艷。但經過了好幾個世紀後,這座古老的巴黎地標已經破舊,於是當局展開了翻新工作,可惜這座輝煌的建築物在翻新期間遭逢大火,又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喜愛巴黎聖母院的人為了拯救這個矗立8個世紀的地標,籌得超過10億元的翻新費用。建築物的磚石需要更新加固;損壞的內部結構和珍貴的文物也需要修復。這些努力和花費是絕對有必要的,因為對許多人而言,這棟古老的大教堂是盼望的象徵。

我們的身體狀況不也和這棟建築物一樣嗎?如同那座古老的教堂一般,我們的身體也終將逐漸衰弱。但就像使徒保羅告訴我們的好消息,我們的身體雖然會失去年輕時的活力,但我們的內心(屬靈的生命)卻會不斷地更新、成長(哥林多後書4章16節)。

當「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5章9節),讓聖靈來充滿我們、改變我們的時候(3章18節;以弗所書5章18節),不論我們的身體狀況如何,我們屬靈的生命永遠都要持續成長!

— 白德夫

感謝上帝更新、改變我們,求祢繼續加添力量與勇氣,
使我們能信靠祢,與祢有更親密的關係。


你的生命曾在哪方面經歷過聖靈的更新?知道屬靈的成長是永不停止的,如何激勵你呢?



全年讀經:
箴言10-12章;哥林多後書4章


靈命日糧 : 我不怕遭害

讀經: 詩篇23篇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詩篇23篇4節


在1957年,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原本只有白人學生的中央中學,允許九名黑人學生入學就讀。此舉遭到州長和當地白人極力反對,以致總統必須出動軍隊和警衛隊鎮壓。最後在全副武裝的兵士保護下,九名黑人學生才得以入學,而畢爾斯(Melba Pattillo Beals)就是其中一員。她在2018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沉痛地敘述,當時年僅15歲的她,每天都必須克服恐懼,面對不公平的對待和騷擾。

但她也寫到自己深深地信靠上帝。在那些最黑暗的時刻,恐懼幾乎要將她吞滅時,她就會重覆背誦小時候祖母教她的聖經金句。這提醒她上帝與她同在,這些經文給了她承受苦難的勇氣。

畢爾斯常常背誦詩篇23篇,特別是第4節帶給她很大的安慰:「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她祖母的鼓勵也常迴響於耳畔,告訴她:「上帝與妳形影不離,妳只需開口呼求祂的幫助。」

雖然每個人的狀況都不盡相同,但我們可能都會經歷到艱辛難熬的困境,內心充滿恐懼。在那樣的時刻裡,願你能謹記上帝一直與你同在,使你的心得著勇氣。

— 夏莉珊

天父,當環境使我感到恐懼時,
求祢幫助我記得,祢就在我身邊。
也讓我在祢同在的大能中得著勇氣。


你曾在哪些驚懼的狀況中感受到上帝的同在?知道上帝一直與你同在,如何讓你得安慰?



全年讀經:
箴言8-9章;哥林多後書3章


靈命日糧 : 已知誰獲勝

讀經: 啟示錄21章1-5節


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啟示錄21章4節


我的主管是某大學籃球隊的超級粉絲。今年這個球隊贏得了全國冠軍,有位同事就發簡訊恭賀他。其實我的主管還沒機會看這場決賽,他十分懊惱,因為還沒看比賽就已知道結果。但他也承認,等他有機會看這場球賽時,即便比賽接近尾聲時兩隊分數逼近,他也不會緊張,因為他已經知道誰獲勝!

我們無法知道明天將發生何事,有時生活會讓人覺得單調乏味,有時卻又充滿喜樂,也可能會長時間覺得疲累,甚至痛苦難耐。

儘管生活中總有難以預測的高峰或低谷,但我們仍可以立穩於上帝的平安中,因為我們已預先知道結果,就像我的主管一樣,已經知道誰獲勝。

聖經最後一卷書啟示錄揭開了簾幕,讓我們看到令人驚嘆的結局。約翰描述,死亡和邪惡最終被擊潰之後(20章10、14節),將會呈現一幅美麗的勝利景象(21章1-3節)。在那裡,上帝要與祂的子民同住(3節),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4節)。

當我們遭遇困難的時候,可以緊抓住這個應許:不再有死亡與傷悲;不再有悔恨與哀傷。相反地,我們將與救主永遠同住,那是多麼榮耀的歡樂情境啊!

— 何安德

在處境艱難時,
天國的盼望如何給你勇氣和力量?


有一天,上帝會撫平每個傷痛、醫治每個創傷,並擦去每一滴眼淚。



全年讀經:
箴言6-7章;哥林多後書2章


靈命日糧 : 藍色曲線

讀經: 箴言4章10-27節


我已指教你走智慧的道,引導你行正直的路。-箴言4章11節


在白雪覆蓋的高山速降滑雪賽道,經常都會以噴上藍色油漆的線條作為標示。這些粗糙的曲線也許會令觀眾分心,但卻是選手能否安全獲勝的關鍵。藍色曲線為競賽選手們提供了引導,使他們能清楚看見從山頂滑降到山腳最短的路線。此外,藍色油漆與白雪的對比強化了選手們的視覺,這對如此高速滑行的安全極為重要。

所羅門王要他的眾子們尋求智慧,希望他們能安全地走在人生的賽程中。智慧就如同這些藍色曲線一樣,所羅門說能引導他們「行正直的路」,使他們「不至跌倒」(箴言4章11-12節)。所羅門王作為一個父親,最深切的期望是孩子們能享受豐盛的生命,避免因為遠離上帝的智慧而遭受傷害和虧損。

慈愛的天父上帝也藉著聖經,為我們提供了「藍色曲線」的引導。祂讓我們能自由地「滑行」到任何想去的地方,但祂在聖經所提供的智慧卻有如競賽場上的標示,能使所有尋見的人都得著生命(22節)。當我們棄絕罪惡回轉跟從上帝,祂的公義會照亮我們人生的路程,使我們的腳不至跌倒,並且每天引導我們繼續前行(12、18節)。

— 洪可婷

上帝,謝謝祢所賜的話語,
幫助我緊緊抓住祢所賜的智慧。


思想上帝的智慧如何使你不至跌倒?你在哪些方面變得越來越像耶穌?



全年讀經:
箴言3-5章;哥林多後書1章


靈命日糧 : 反其道而行

讀經: 腓立比書2章1-11節


[耶穌]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立比書2章7節


我偶然看到英國新聞影片製作小組於1932年,拍攝當時年僅6歲的芙蘭納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在自家農莊的一個生活片段。這位後來成為美國知名作家的芙蘭納莉,當時正在教一隻雞倒退走路,讓製作小組十分好奇。我認為這件事不但新奇,而且是個完美的隱喻。芙蘭納莉對文學的敏感度與對基督信仰的信念,讓她在39年的人生中反其道而行,以逆向思考和反文化的方式寫作。出版商與讀者完全無法瞭解,她寫的聖經主題為何與他們期待的信仰觀點背道而馳。

對真正想要仿效耶穌的人來說,人生的方向必與一般人相反。腓立比書告訴我們,耶穌「雖然本質上是上帝」(2章6節,當代譯本修訂版),但祂的言行卻與我們所預期的大不相同。祂沒有自恃身分地位,「相反,祂放棄了自己神聖的特權,取了奴僕卑微的身分」(6-7節,新普及譯本)。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基督,為了愛而甘願受死。祂沒有自恃尊貴,反倒心存謙卑;沒有霸權攬勢,反倒交出主控權。事實上,耶穌與世俗趨向權勢的潮流完全背道而馳。

聖經告訴我們應當效法耶穌(5節):服事人而非支配人;心存謙卑而非追求聲望;樂意給予而非拿取。藉著耶穌的大能,我們也要像祂那樣反其道而行。

— 郭惟恩

耶穌在世時,如何反其道而行?
上帝要你在哪方面活出基督謙卑的樣式?


不要跟隨這世界,與耶穌一起反其道而行。



全年讀經:
箴言1-2章;哥林多前書16章


靈命日糧 : 當然願意!

讀經: 利未記19章9-18節


要愛人如己。-利未記19章18節


辛苦的一天終於結束了,雪莉安適地窩在躺椅上。她望著窗外,看到一對較年長的夫婦正奮力地挪動一截別人放在前院、供人免費取用的舊圍欄。雪莉趕緊拉著丈夫一起去幫忙。他們一邊把圍欄弄上推車,走過街道,推到那對夫婦位在街角的家,一邊為四人推圍欄的模樣開懷大笑。當他們繼續要推第二截圍欄時,那位太太問雪莉說:「妳願意做我的朋友嗎?」雪莉回答說:「當然願意!」雪莉後來得知,這位越南朋友只懂一點英文,她的孩子長大了又住得遠,所以她常感到孤獨寂寞。

在利未記中,上帝提醒以色列百姓,他們曾親身體驗為外地人的感受(19章34節),應該知道如何善待別人(9-18節)。上帝揀選他們成為自己的子民,而他們就當愛他們的鄰舍如同自己,祝福他們的鄰舍。上帝賜給萬民最大的祝福就是耶穌基督,主耶穌也重述天父所說的話,祂對我們所有人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章37-39節)

藉著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我們能夠愛上帝、愛人,因為祂先愛了我們(加拉太書5章22-23節;約翰一書4章19節)。我們是否願意愛這些外地人,像雪莉一樣回答說:「當然願意!」

— 施安妮

主啊,謝謝祢向我彰顯祢的愛。
聖靈啊,求祢讓我能與人分享這份愛,使祢得到榮耀。


你在孤獨時,曾如何受到別人的關懷?這週你可以向誰表達關懷,顯明耶穌的愛?



全年讀經:
詩篇148-150篇;哥林多前書15章29-58節


靈命日糧 : 最終局

讀經: 哥林多前書15章12-19節


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哥林多前書15章19節


她叫柔琳,在我們求學的那段日子裡,我暗暗地傾慕她。她性情開朗,燦爛的笑容無人可及。我不太確定她是否察覺我對她的愛慕,但猜想她應該知情。畢業後,大家各奔東西,我便失去了她的消息。

後來,我在某些網路論壇與同屆的同學取得聯繫,才驚聞柔琳已經過世,使我悲痛不已。我真的好想知道這些年她過得怎麼樣。如今隨著年歲漸長,我失去更多的朋友和家人,然而對於這種悲傷的經歷,人們大多避而不談。

至親離世我們固然悲傷,但使徒保羅談到盼望,指出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終點(哥林多前書15章54-55節),還有更重要的緊接在後,那就是復活。保羅將這樣的盼望奠基於基督死而復活的這個事實(12節),並且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14節)如果我們這些相信基督的人只在今生有盼望,就比所有人更可憐了(19節)。

有一天,我們都會見到那些「在基督裡睡了的人」(18節),我們的祖父母、父母、朋友與鄰居,甚至是從前在學校裡所愛慕的人。

死亡並非終局,復活才是我們的最終局。

— 博約翰

慈愛的上帝,願祢復活的大能在我的生命中愈加顯明,
讓我的言行,可以向未信主的人彰顯祢的大能。


基督的復活對你有何意義?你如何向人傳講你的信仰,指出復活的盼望?



全年讀經:
詩篇146-147篇;哥林多前書15章1-2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