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樂善好施

讀經: 使徒行傳9章32-42節


[大比大]廣行善事,多施賙濟。-使徒行傳9章36節


記得那時候,母親一下班回家就告訴我:「小嵐,海倫阿姨寄了一份禮物給妳喔!」在我成長期間,因為家境清寒,能擁有的不多,所以每次收到郵寄包裹,就彷彿是過第二個聖誕節。這位滿有愛心的阿姨,讓我感受到上帝的慈愛、眷顧和疼惜。

在使徒行傳中那些貧窮的寡婦,收到大比大(或譯為「多加」)親手做的衣服時,必定同樣感激涕零。多加是耶穌的門徒,在約帕以樂善好施聞名,總是「廣行善事,多施賙濟」(使徒行傳9章36節)。有一天,她生病去世了。在那時,彼得剛好在附近的一座城市,兩位信徒就去找他,懇求他儘速前往約帕。

彼得抵達之後,那些曾經得到多加接濟的寡婦,都紛紛拿出多加所做的裡衣和外衣給彼得看(39節),顯明了多加的善行。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否有請求彼得行神蹟,但聖經告訴我們,聖靈引導彼得跪下禱告,恩慈的上帝使多加復活了!過後「這事傳遍了約帕,就有許多人信了主」(42節)。

當我們以恩慈對待身邊的人,或許能使他們的心轉向上帝,並感受到自己也蒙上帝所愛。

— 彭絲嵐

親愛的主,求祢幫助我能跟從祢,並能以慈愛待人,
好讓他們能從我身上看見祢。


讓上帝的恩慈展現在你的臉上、雙眼及微笑中,以祂的恩慈待人。



全年讀經:
利未記19-20章;馬太福音27章51-66節


靈命日糧 : 安然入睡

讀經: 詩篇127篇1-2節


惟有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詩篇127篇2節


在1964年1月8日,17歲的蘭迪·加德諾(Randy Gardner)終於做了長達11天又25分鐘未曾做過的事,那就是閉上眼睛睡覺。加德諾想創造人類最長時間清醒不睡的金氏世界記錄,於是他藉由喝汽水、在籃球場及保齡球場打球,在一週半內強行抑制睡意。就在他最後體力不支入睡之前,他的味覺、嗅覺跟聽覺都已混亂。幾十年後,他飽受嚴重失眠之苦。他雖創下新的記錄,但顯然也證實了睡眠的確不可或缺。

不少人都難以在夜間安然入睡,但並不是像加德諾那樣強行壓制睡意,乃是有諸多原因導致無法入睡,包括為許多事恐懼驚惶:為所有必須要完成的事項掛慮、對別人的期望感到懼怕,或是因忙碌的生活步調而苦惱。有時,我們很難去除憂思而靜享安歇。

詩篇的作者告訴我們,「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我們就枉然勞力(詩篇127篇1節)。除非上帝提供我們所需,否則我們的辛勞和努力都是徒然。值得慶幸的是,上帝確實供應我們一切所需,因為「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2節)。上帝的愛遍及所有人,祂邀請我們將焦慮不安交給祂,靜享祂所賜的安歇與恩典。

— 郭惟恩

上帝啊,我是如此焦慮,內心惶惶不安。求祢幫助我,
讓我能將每日每夜及至我的一生,都全然交託給祢。


信靠上帝能消除焦慮、靜享安歇。



全年讀經:
利未記17-18章;馬太福音27章27-50節


靈命日糧 : 脫離背景

讀經: 約翰福音20章13-16節


[馬利亞]說了這話,就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裡,卻不知道是耶穌。-約翰福音20章14節


我正排隊準備登機,有人拍了我的肩膀。我一轉頭就聽到熱情的問候:「麗莎,還記得我嗎?我是瓊安啊!」我努力回憶所有認識的「瓊安」,但實在一點印象也沒有。她是我以前的鄰居還是同事?糟糕,我真的想不起來!

瓊安發覺我的窘迫就說:「麗莎,我們是在高中認識的。」突然回憶浮上腦海:週五晚上的橄欖球賽,在看臺上歡呼。背景一弄清楚,我就認出瓊安了。

耶穌受死之後,抹大拉的馬利亞清早到墳墓去,發現墓穴口的大石頭已被推開,耶穌的身體不見了(約翰福音20章1-2節)。她跑去找彼得與約翰,一起回到墓穴,發現墓裡空無一人(3-10節)。馬利亞因悲痛在墓穴外徘徊(11節),當她看見耶穌站在那裡,「卻不知道是耶穌」(14節),還誤以為是看園的(15節)。

她怎麼會認不出耶穌呢?難道是耶穌復活的身體變化太大,難以辨識?還是悲痛令她認不得耶穌?抑或是像我認不出瓊安那樣,因為耶穌的出現脫離了現實背景,活生生出現在園中,而不是死了躺在墳墓裡,讓她認不出耶穌呢?

耶穌會藉著我們的禱告、讀經或聖靈的感動,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是否也曾與祂錯身而過呢?

— 莫麗莎

親愛的上帝,無論耶穌是以何種方式出現,
求祢開啟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能看見耶穌。


耶穌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與我們相遇。



全年讀經:
利未記15-16章;馬太福音27章1-26節


靈命日糧 : 戰役

讀經: 詩篇39篇1-7節


主啊,如今我等什麼呢?我的指望在乎祢!-詩篇39篇7節


炮彈紛紛落在他的四周,發出天搖地動的轟然巨響,這位年輕的士兵迫切地向上帝禱告:「主啊,若是祢讓我安然挺過這場戰役,我就照媽媽的意思去神學院讀書。」上帝聽了我父親的祈求,就讓他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存活下來,去慕迪聖經學院就讀,一生服事上帝。

聖經中也提到一名戰士因面對不同的危機而轉向上帝,但他的問題卻出在他沒有上戰場。當大衛王的軍隊與亞捫人爭戰時,大衛卻在自己的宮殿裡,覬覦他人的妻子(參閱撒母耳記下11章)。在詩篇39篇,大衛記錄了這重罪所導致的艱辛回轉歷程,他寫道:「我……內心就更加痛苦。我心如火燒,越沉思越煩躁,……。」(2-3節,當代譯本修訂版)

大衛的憂傷讓他反省:「耶和華啊,求祢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4節)。大衛重新專注於上帝,他不絕望也不往別處尋求。他說:「主啊,如今我等什麼呢?我的指望在乎祢!」(7節)大衛經過了這場個人戰役後,繼續服事上帝。

無論什麼事情驅使我們禱告,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專注於上帝。上帝是我們盼望的源頭,祂要聽見我們的心聲。

— 葛庭墨

親愛的天父,我們的指望在乎祢。
求祢赦免我們常在祢以外尋求答案,
懇求祢今日就引領我們來親近祢。


以禱告來到上帝面前,你所得的將會超乎所求所想。



全年讀經:
利未記14章;馬太福音26章51-75節


靈命日糧 : 上帝看見了

讀經: 創世記16章7-14節


夏甲就稱那對她說話的耶和華為「看顧人的上帝」。因而說:「在這裡我也看見那看顧我的嗎?」-創世記16章13節


我的第一副眼鏡讓我看清楚了這個世界。我有近視,意思是看近物毫不費力,但若沒戴眼鏡,就算是房子另一端的擺設,在我眼裡都模糊不清。在12歲那年戴上第一副眼鏡時,我赫然發現自己能看清楚黑板上的字和樹梢上的小樹葉了。更重要的是,我能看見人們的笑臉!

當我向朋友打招呼時,他們對我微笑,我才明白「被看見」和「能看見」同樣都是寶貴的恩典。

女僕夏甲逃離女主人撒萊的苦待時,也明白這一點。在當時的社會中,夏甲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她懷著身孕,孤單一人逃向廣袤的沙漠,沒有盼望,也沒有援助。但她的苦情上帝都看見了,並使她也看見了上帝。上帝對她而言不再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真的存在。於是,她稱耶和華為「看顧人的上帝」,說:「在這裡我不是也看見了那位看顧人的嗎?」(創世記16章13節,新譯本)

那位看顧人的上帝看見我們每一個人。你是否感到孤單,覺得自己被人忽略或無足輕重呢?上帝看見你和你的未來。盼望你我也能在祂裡面,看見從今時存到永遠的盼望、鼓勵、救贖和喜樂。讓我們今天就來讚美上帝,因祂奇妙地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能看見祂這位又真又活的上帝。

— 雷翠霞

主啊,感謝祢看顧渺小的我,並使我也能看見祢。


上帝知道我的名,也看見了我。



全年讀經:
利未記13章;馬太福音26章26-50節


靈命日糧 : 榮耀歸主

讀經: 耶利米書9章23-26節


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哥林多前書1章31節


在1960年代初期,有一位畫家以悲傷大眼睛兒童或動物的奇特畫作,在美國掀起風潮。有些人認為這些畫作膚淺庸俗,但也有人愛不釋手。起初,這名畫家瑪格麗特•基恩(Margaret Keane)的畫作透過丈夫的推銷而廣受歡迎,夫妻倆逐漸富裕。但瑪格麗特的簽名卻不曾出現在畫作上,而她丈夫謊稱這些都是出於自己的手筆。對於丈夫的剽竊行為,瑪格麗特恐懼隱忍了二十年,直到他們結束婚姻。最後,他們在法院當庭作畫,瑪格麗特才證明了自己是真正的創作者。

她丈夫的剽竊行為無疑是大錯特錯,但我們身為耶穌的跟隨者似乎也很容易將功勞攬在自己身上。比如說我們的各種才華、領導能力,或助人的熱心,這些我們所擁有的特質都是上帝所賜。在耶利米書9章,先知哀嘆百姓缺乏謙卑和悔改的心。他也提到,上帝說我們不該誇耀自己的智慧、力量或財富,而是應以認識上帝為誇耀,知道這位上帝「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24節)。

當我們認識這位創造者的真實身分,便會滿懷感激。雅各書1章17節說:「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因此,所有的功勞和所有的讚美,都當歸於那賜下各種美善恩賜的上帝。

— 凱辛蒂

天父,感謝祢如此慷慨地給予我們各種美善的恩賜。


我們受造是為了將榮耀歸主。



全年讀經:
利未記11-12章;馬太福音26章1-25節


靈命日糧 : 行在光中

讀經: 詩篇119篇9-16、97-105節<


祢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篇119篇105節


由於一件工作項目的需要,我和同事必須開車到400多公里遠的地方。回程的時候,已日落西山。我年紀大了,體力和視力都大不如前,要在夜間開車讓我略感不安。儘管如此,我還是決定前半段路程先由我駕駛。我的手緊握著方向盤,眼睛緊盯著明亮度不足的路面。車子行駛在路上時,我發現當後方車輛的大燈照亮前路時,我就可以看得更清楚。輪到我同事開車之後,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就在那時,他發現我剛才開車時竟然只開著霧燈,而沒有開車頭的大燈!

詩篇119篇實在是一篇佳作,詩人闡明了上帝的話就是我們每日生活所需的亮光(105節)。然而,大家的光景是否常像我那晚在高速公路開車一樣呢?我們縱然使盡全力仍看不清楚前面的路,有時甚至偏離正確的道路,因為我們忘記使用上帝的話語的亮光。詩篇119篇鼓勵我們要刻意「把燈打開」,這會帶來什麼改變呢?我們可以得著智慧,保持純潔(9-11節);我們的心志將改換一新,並能得著激勵,避開邪惡的道路(101-102節)。當我們活在上帝話語的光中,詩人的讚美便可以成為我們的心聲:「我何等愛慕祢的律法,終日不住地思想。」(97節)

— 簡恩德

親愛的天父,求祢以祢的話語充滿我的心,
好叫我得著今日所需的亮光!


走在上帝話語的亮光中,就不致在黑暗中絆跌。



全年讀經:
利未記8-10章;馬太福音25章31-46節


靈命日糧 : 認識自己

讀經: 約翰一書2章28節-3章3節


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祂,因為必得見祂的真體。-約翰一書3章2節


在繪本作家米克·英克潘(Mick Inkpen)的一本名為《不重要》(Nothing)兒童漫畫中,一個褪色破損的動物玩偶被遺留在充滿灰塵的閣樓一隅,他常自問:「我是誰?」這個布偶聽到搬家的人說他「不重要」,便以為自己的名字就叫做「不重要」。

後來,這個布偶遇見了其他的動物,勾起了他的回憶。他想起自己原本有漂亮的尾巴、鬍鬚和條紋。一直到有隻虎斑貓帶他回家,他才完全想起來,自己原來是一個貓咪玩偶,叫做托比。他的主人溫柔地修復他,替他縫上新的耳朵、尾巴、鬍鬚和條紋。

每次我讀了這本書,都不禁思想自己的身分:我是誰?約翰寫給信徒的書信中,提到上帝稱我們為祂的兒女(約翰一書3章1節)。雖然我們還沒有完全明白這個身分,但當我們見到耶穌的那天,我們必要像祂(2節)。就像貓咪玩偶托比一樣,有一天我們也會恢復身分,即使這個身分因罪而受到玷污。現在,我們只能稍稍認識這個身分,並且信徒也能在彼此的身上看見上帝的形象。但有朝一日,我們得見耶穌的面,上帝必要完全恢復那原本為我們所定的身分。我們將完全被更新。

— 畢愛敏

我當去何處探尋自己的身分?
根據聖經的教導,上帝如何看待我?


感謝上帝拯救並更新我們。



全年讀經:
利未記6-7章;馬太福音25章1-30節


靈命日糧 : 愛與平安

讀經: 詩篇16篇


祢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祢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祢面前有滿足的喜樂。-詩篇16篇10-11節


聖經所描述那滿有能力、出人意外的平安(腓立比書4章7節),總是讓我感到驚訝,因為在我們最哀痛的時候,它也能充滿我們的心。最近在我父親的追思禮拜上,我就有了深切的體會。在許多來慰問卻不甚熟絡的人群中,我見到了中學的好朋友,頓感安慰。他不發一語地擁抱我,那無聲的關懷讓我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裡,第一次在哀痛中感到平安,讓我知道自己並不是所感覺的那麼孤單。

如大衛在詩篇16篇所說,上帝所賜的平安和喜樂,並不是要讓我們在艱苦的日子強忍一切痛苦;而是當我們投靠美善的上帝時,我們的心自然會充滿祂所賜的平安喜樂(1-2節)。

我們在面對死亡帶來的極度傷痛時,或許會用其他事物來轉移注意力,覺得可以藉「別神」來減輕痛苦。但遲早我們會發現,這一切逃避痛苦的努力只會帶來更深的痛楚(4節)。

然而,或者我們可以轉向上帝,縱然無法瞭解祂所賜予我們的生命為何會有痛苦,但我們依舊相信,祂所賜的仍然是美善的(6-8節)。而且我們可以投入祂慈愛的膀臂中,讓祂溫柔地扶持我們經歷痛苦,得著那死亡也不能奪去的平安與喜樂(11節)。

— 白茉妮

天父,謝謝祢溫柔地擁抱並扶持我們經過歡樂與痛苦,
幫助我們回轉信靠祢,尋求祢的醫治。


上帝的愛帶領並扶持我們經過苦難,得著平安與喜樂。



全年讀經:
利未記4-5章;馬太福音24章29-51節


靈命日糧 : 預備的善行

讀經: 以弗所書2章6-10節


我們原是⋯⋯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2章10節


我和妻子到國外度假,但我們的假期真是糟透了,不但被人大聲呼喝、欺騙,還被敲詐了好幾次。有一次我和妻子在街上拍照時,一個粗曠魁梧的陌生人走向我們,讓我們不由得心驚膽顫。難道我們又要再次受驚嚇嗎?出乎意料地,那人只是要告訴我們從哪一個角度拍他的城市最美麗。然後,他給我們一個巧克力棒,微笑著與我們道別。這小小的舉動讓我們有歡愉的一天,並讓整個行程不再一樣了。我們為這事感恩,感謝那人和上帝將我們消沉的心情一掃而空。

是什麼致使那人願意接觸兩個陌生人呢?他是否整天都帶著巧克力棒到處走,為要祝福別人呢?

一個微小的舉動卻帶來最燦爛的笑容,而且還可能將人引向上帝,這是何等奇妙啊!聖經強調行善的重要性(雅各書2章17、24節)。如果這聽起來很困難,別擔心,上帝不但讓我們有能力去行善,並且這些善行都是上帝預先安排給我們去行的(以弗所書2章10節)。

也許,今天上帝已為我們安排了善行,如碰到一些需要以言詞鼓勵的人,或給我們機會向人伸出援手。我們需要做的只是順服地回應。

— 許文榮

主啊!願我能順服地回應祢,
與人分享祢的愛,就如祢愛我那般。


今天有誰需要你的代禱或幫助呢?



全年讀經:
利未記1-3章;馬太福音24章1-2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