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仍有盼望

讀經: 耶利米哀歌3章49-58節


耶和華啊,我從深牢中求告祢的名。-耶利米哀歌3章55節


參觀巴哈馬拿索市(或稱拿騷,Nassau)的克利夫頓文化遺產國家公園(Clifton Heritage National Park),如同重溫一段黑暗悲慘的歷史。那片土地一面臨海,乘船到岸的人必須沿著石階一步步爬上峭壁。在18世紀時,一船船被運送到巴哈馬的奴隸,遠離家鄉的親友,踏上這些石階,走向殘酷的人生旅程。現在,為了紀念這些可憐的奴隸,峭壁上的香柏木被雕塑成女奴的雕像。她們個個面向大海遙望家鄉和親友,每個雕像都刻上被船長鞭打過的傷疤。

這些雕像哀悼著她們失去的一切,她們的樣子提醒了我,應當察覺各種不公義的事和衰敗的體制,並為這一切深表哀痛。哀痛不表示我們失去了盼望,相反地,哀痛是一種向上帝坦誠的方式。這是基督徒所熟知的,因為整卷詩篇有將近四成都是哀歌,而在耶利米哀歌中,上帝的子民也在國破家亡之後向上帝哭泣呼求(3章55節)。

面對現實中的磨難,哀痛是自然的反應,我們也在痛苦折磨中經歷上帝。哀痛終究是有盼望的:當我們為不公義的事憂傷痛苦,將會促使我們和其他人一同採取行動,試著改變現狀。

這也是拿索的雕塑公園會被稱為「創世記」的原因,這裡雖是一個哀痛之地,卻也是一個嶄新開始之處。

— 畢愛敏


上帝會陪伴我們走過哀痛,進入新的開始。



全年讀經:
詩篇79-80篇;羅馬書11章1-18節


靈命日糧 : 好爸爸

讀經: 詩篇63篇


我在床上記念祢。在夜更的時候思想祢。-詩篇63篇6節


在兒子沙維爾年幼時,丈夫常因出差而不在家。雖然他時常打電話回家,但有些夜晚即使通了電話,也安撫不了沙維爾。為了安撫兒子想念爸爸的情緒,我會在他睡前把相簿拿出來,指著他們父子倆的合照,問他說:「你還記得這個地方嗎?」

這些美好的回憶溫暖了兒子的心,這時他常會說:「我有個好爸爸!」

當沙維爾沒看到爸爸的時候,他需要別人提醒才會記得爸爸有多愛他。每當我身處困境或孤單寂寞時,也很渴望能確知我是被愛的,尤其是被天父所愛。

大衛在躲避敵人而藏身曠野的時候,陳述了對上帝最深的渴望(詩篇63篇1節)。他回想起自己曾親身經歷上帝的全能和慈愛,不禁開口讚美上帝(2-6節)。在這些飽受煎熬的黑夜裡,大衛仍舊能倚靠天父的慈愛眷顧而歡呼喜樂(7-8節)。

當我們處境艱難,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時,我們需要提醒自己,要記得上帝以及祂如何向我們展現祂的慈愛,並思想我們過去如何經歷上帝的恩典,以及聖經記載了哪些上帝的作為。這些都能讓你我確信,這位美好的阿爸天父正以各樣的方式愛著我們。

— 鄧書琪

親愛的主,感謝祢透過我們生命的經歷,
以及記載在聖經中的話語,向我們顯明祢無盡的愛。


上帝的作為反映了祂的特質,更體現了祂對我們的愛。



全年讀經:
詩篇77-78篇;羅馬書10章


靈命日糧 : 全心愛人

讀經: 羅馬書9章1-5節


我心裡所願的,向上帝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羅馬書10章1節


著名的基督教護教學家納比勒·庫雷希(Nabeel Qureshi)寫了許多書,這是在他改信耶穌基督之後所寫的,旨在幫助讀者瞭解他過去所信奉的宗教之同胞。在書中,他總是以尊敬的語氣,展現出他對同胞的愛。

庫雷希將其中一本著作獻給他尚未信主的姐姐。獻詞雖簡潔但卻觸動人心,他寫道:「我懇求上帝,有朝一日,我們能一同敬拜祂。」

保羅在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也展現出同樣的愛。他說:「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馬書9章2-3節)

保羅深愛自己的猶太同胞,只要他們願意接受基督為救主,就算是要自己與基督分離,他也願意。他明白自己的同胞拒絕耶穌,就是拒絕那位獨一的真神。這讓他急切地呼籲每一位讀者,竭力傳揚耶穌的福音(10章14-15節)。

今日,願我們能將還未歸主的親友交在上帝的手中,迫切為他們禱告,並全心全意地愛他們。

— 葛庭墨

親愛的天父,懇求祢以愛充滿我們的心,
使我們能夠愛人。我們要將_____交託在祢手中,
求祢叫他們能明白有關聖子耶穌的真理。


耶穌為每一個人死,我們也要愛每一個人。



全年讀經:
詩篇74-76篇;羅馬書9章16-33節


靈命日糧 : 陷入困境

讀經: 列王紀上17章15-24節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章16節


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求職者甚多,但僧多粥少,我就是其中一個求職者。經過九個月的煎熬,我終於找到了一份撰稿員的工作。可惜不久之後,這間公司陷入了財務危機,致使我又再次成了無業遊民。

你曾經歷類似的狀況嗎?原以為已經柳暗花明,沒想到又再陷入困境。這也令我想到舊約中撒勒法的寡婦(列王紀上17章12節)。那時正值饑荒,她在為自己和兒子準備最後一餐飯時,先知以利亞向她要點餅吃。她勉強答應了,但得到上帝持續地供應她麵粉和油(10-16節)。

然而,後來這個寡婦的兒子病了,病情日漸加重直至斷氣。寡婦哭號說:「神人哪,我與你何干?你竟到我這裡來,使上帝想念我的罪,以致我的兒子死呢?」(18節)

有時,我們或許也會像這個寡婦一樣,以為上帝正在懲罰我們!我們忘記了在這個墮落的世界裡,隨時都可能會發生不幸的事。

以利亞將這件事帶到上帝面前,誠摯迫切地為這個孩子禱告,上帝就讓他活了過來!(20-22節)

當我們陷入困境的時候,願我們都能像以利亞一樣清楚知道,信實的上帝永不會離棄我們!在我們禱告尋求解答時,可以坦然無懼,知道上帝必有祂的旨意。

— 謝葆芳


無論順境或逆境,上帝都是美善的。



全年讀經:
詩篇72-73篇;羅馬書9章1-15節


靈命日糧 : 給予帶來喜樂

讀經: 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2-24節


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4節


那是沉悶的一週。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每件事都提不起勁,整天無精打采。

接近週末時,我聽說我的一位阿姨腎功能衰竭。我知道應該去探望她,但說實話,我很想拖延。儘管如此,我還是去了她的住處,與她共進晚餐、閒話家常,並同心禱告。一個小時後,我帶著這一週從未有的好心情離開。不知怎地,把焦點放在他人而非自己身上,轉變了我的心情。

心理學家發現,「給予」能帶來滿足感,因為給予者會得到接受者的感謝。有些專家甚至相信,人類天生慷慨!

也許正因如此,保羅在寫信鼓勵帖撒羅尼迦教會建立他們的信徒群體時,也激勵他們要「扶助軟弱的人」(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4節)。先前,他也曾引述耶穌所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章35節) 。雖然這節經文指的是給予人經濟方面的援助,但也同樣適用於為人付出時間與精力。

當我們給予他人時,便能開始明白上帝的心意。明白上帝為何樂意將祂的愛賜給我們,讓我們與祂一同喜樂,並從祝福他人中得著滿足。我想我很快會再去探望這位阿姨。

— 許文榮

天父啊,祢是如何賞賜我,祢也要我同樣給別人。
求祢教導我懂得給予,好讓我能充分反映出祢的特質,
並讓我今天能夠更像祢!


施比受更為有福。



全年讀經:
詩篇70-71篇;羅馬書8章22-39節


靈命日糧 : 難解的奧祕

讀經: 那鴻書1章1-7節


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那鴻書1章3節


我和朋友散步的時候,談到了我們都喜歡讀的聖經。沒想到,她突然冒出一句話:「但我不喜歡讀舊約,因為太難明白,又常提到復仇。我喜歡讀耶穌的事蹟!」

或許當我們讀到那鴻書的時候,也會同意她的說法。例如其中說道:「耶和華施報大有忿怒」(1章2節),這樣的句子,會讓我們心生抗拒。然而,下一節經文卻又讓我們充滿盼望:「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3節)

當我們深入探討上帝的憤怒這個主題時,便會發現上帝之所以發怒,通常是為要護衛祂的子民,或是為了要維護祂的聖名。因為祂滿溢的愛,祂會對犯罪的施行公義,但也為悖逆祂的人預備救贖的恩典。上帝呼召祂的子民歸向祂,這一點我們不只在舊約聖經裡看到,在新約聖經裡,也清楚看到上帝為了使我們歸向祂,差遣祂的愛子,為我們的罪流血捨命。

我們難以理解上帝奧祕的特質,但我們可以確信祂不只施行公義,祂更是所有愛的源頭。我們不需懼怕上帝,因祂「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祂的人」(7節)。

— 潘艾梅

天父上帝,祢是美善的,
祢滿有慈愛與憐憫。求祢幫助我,
今天能更加明白祢救贖之愛的奧祕。


十字架展現了上帝的公義與憐憫。



全年讀經:
詩篇68-69篇;羅馬書8章1-21節


靈命日糧 : 不一樣的愛

讀經: 路加福音14章7-14節


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路加福音14章13節


在原定婚期的一週前,莎柔取消了她的婚禮。她雖然傷心失望,但仍決定不要浪費那些為婚宴購買的食物,因此她改變了原定的慶祝計畫。她撤除了禮物桌,更新了宴客名單,改為邀請住在當地遊民收容所的人前來赴宴。

耶穌也很看重這種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恩慈,就如祂對法利賽人說:「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路加福音14章13節)耶穌告訴我們,因為這些賓客無法回報主人,所以上帝會賜下祝福。祂要我們去幫助那些沒有經濟能力、沒有才華或沒有社會地位的人。

耶穌是在法利賽人家中坐席的時候,說出這樣一番言論,讓我們覺得祂的信息似乎會引起爭議,且違反常理。然而,真實的愛確實是如此。有人說,愛是為了別人的需要而不求回報地付出。耶穌正是如此愛我們每一個人,祂看到我們生命的窮乏,祂的回應就是為你我付出祂自己的生命。

要經歷基督這無限的愛,我們就要親身認識祂。耶穌基督邀請我們每一個人去探索祂長闊高深的愛!(以弗所書3章18節)

— 史珍妮

親愛的上帝,求祢幫助我去探究祢的愛有多深。
我願將祢所賜給我的給予他人。


天父對我們的愛是何其深廣!



全年讀經:
詩篇66-67篇;羅馬書7章


靈命日糧 : 致我好友

讀經: 約翰三書


作長老的,寫信給親愛的該猶,就是我誠心所愛的。-約翰三書1章1節


在第一世紀時,使徒約翰寫了一封信給他的朋友該猶,而「寫信」在現今21世紀,已經是一項垂死的藝術了。

《紐約時報》的一位撰稿人曾寫道:「寫信是人類古老的藝術。說到寫信,我們就會想到使徒保羅。」其實,使徒約翰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約翰寫給該猶的信中,他寫下了對該猶身心靈都健壯的期盼、對該猶忠心服事的鼓勵話語,並描述該猶對教會的愛。約翰也提到教會的問題,並允諾之後會和該猶商討如何處理。此外,約翰還寫到為上帝的榮耀行善是寶貴的。總之,那是一封給該猶鼓勵和挑戰的書信。

電子通訊的發達可能意味著紙本書信將逐漸消逝,但我們卻不能因此就不鼓勵別人。保羅用羊皮紙寫下鼓勵同工的書信,我們現今則可以用多種方式讓人得激勵。重點並不在於我們以什麼方式來關懷別人,而是我們願意付出時間,讓別人知道我們是因耶穌的名而付出關懷!

試想當該猶打開這封約翰寫來的書信時,他會得到多麼大的鼓勵。我們是否也能向人表達關心,藉著紙筆或電話讓我們的朋友感受到上帝的愛呢?

— 白德夫

主啊,有些人在信仰旅程中需要我們的扶持,
求祢幫助我們知道如何激勵他們。


鼓勵的話語能帶給人盼望。



全年讀經:
詩篇63-65篇;羅馬書6章


靈命日糧 : 傾盆大雨

讀經: 詩篇107篇1-16、35-36節


祂使曠野變為水潭,叫旱地變為水泉。-詩篇107篇35節


我一直都喜歡暴風雨。記得小時候,每逢傾盆大雨,即使是雷電交加,我們兄弟姐妹都會在屋外瘋狂奔跑,在水潭滑來滑去,直到成了落湯雞才願意回到屋裡。

那種感覺確實令人興奮!在那短短幾分鐘裡,我們沉浸在威力強大的暴雨中,很難說我們是玩瘋了,還是嚇瘋了。

詩篇107篇令我想起暴風雨的情景。聖經以荒蕪的曠野變為「水潭」(35節)來比擬上帝的復興。綿綿細雨不足以將沙漠變成綠洲,只有藉著傾盆大雨,才能將新生命澆灌在旱地裡的每個裂縫當中。

這樣的復興豈不是我們所期盼的嗎?當我們覺得自己漫無目標地漂流,「又飢又渴」,渴望得著好似永不會臨到的醫治時(4-5節),我們需要更大的盼望。當深植於你我心中的罪性,使我們被困在「黑暗中死蔭裡」(10-11節),我們心靈深處所需要的是更大的改變。

這正是我們的上帝能帶來的復興(20節)。所以我們隨時可以把恐懼和羞愧帶到上帝面前,祂不只能折斷我們的綁索,祂還要澆灌我們,以明光驅除你我心中的幽暗(13-14節)。

— 白茉妮

天父,求祢幫助我們倚靠祢,
將我們的重擔交託給祢,信靠祢的愛與大能,
好讓我們能寫下醫治和那嶄新的生命篇章。


上帝的大能帶來復興。



全年讀經:
詩篇60-62篇;羅馬書5章


靈命日糧 : 無限的愛

讀經: 詩篇145篇8-21節


耶和華善待萬民,祂的慈悲覆庇祂一切所造的。-詩篇145篇9節


一位睿智的朋友告訴我在爭執時,要避免用「你每次」或「你從來沒有」這樣的字眼,特別是對自己的家人。的確,我們常常會對身邊的人失去耐性,諸多責難批評,或對所愛的人感到厭煩,但上帝對我們的愛卻是恆久忍耐永不改變。

詩篇145篇強調了這個事實。詩人告訴我們:「耶和華善待萬民,祂的慈悲覆庇祂一切所造的」(9節);「耶和華一切的話信實可靠,祂一切的作為都有慈愛。耶和華扶起所有跌倒的,扶起所有被壓下的」(13-14節,和合本修訂版);「耶和華保護一切愛祂的人」(20節)。

這首詩篇一再提醒我們,上帝的愛沒有限制也沒有偏袒。新約聖經則告訴我們,從耶穌基督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份愛最偉大的表達方式:「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章16節)

詩篇145篇宣告:「凡求告耶和華的,就是誠心求告祂的,耶和華便與他們相近。敬畏祂的,祂必成就他們的心願,也必聽他們的呼求,拯救他們。」(18-19節)

上帝對我們的愛總是恆久忍耐,從未止息!

— 麥大衛

天父,祢對我們的愛永不改變、永不止息、
永不斷絕,令我們深感敬畏。我們讚美祢,
因祢藉著我們的救贖主耶穌,彰顯了祢無限的愛。


上帝對我們的愛恆久忍耐、永不改變!



全年讀經:
詩篇57-59篇;羅馬書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