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運用恩賜

讀經: 彼得前書4章7-11節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彼得前書4章10節


在2013年,英國演員大衛.蘇切特(David Suchet)擔任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當時他正拍攝電視劇的最後幾集,飾演備受觀眾喜愛的角色,比利時偵探赫丘勒.白羅,同時他還主演一部舞台劇。但對他來說,最重要的角色是他在這段演出的期間,錄製了有聲版聖經全書。他花了200多個小時,朗讀了從創世記到啟示錄共752,702個字。

蘇切特早年在旅館房間看到一本聖經,閱讀了羅馬書後而成為基督徒。他說:「錄製有聲聖經實現了我27年來的心願。我覺得心中火熱,且在這方面作了許多研究,以至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錄製。」過後他還捐出所得的工資。

這是一個激勵人心的例子,讓我們看見如何運用恩賜來服事人,以榮耀上帝。彼得在寫給第一世紀信徒的書信中,也鼓勵他們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當時信徒因敬拜耶穌,不敬奉凱撒而遭受迫害,但彼得激勵他們要培養屬靈的恩賜,專心為上帝而活,他說:「若有講道的,要按著上帝的聖言講」(彼得前書4章11節)。同樣地,我們可以培養不同的恩賜,「叫上帝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

蘇切特將他的才能獻給上帝,我們也可以這樣做。無論上帝賦予你什麼恩賜,當好好運用,使上帝得榮耀!

— 雷翠霞

上帝賜給你哪些才能和屬靈恩賜?
你要如何更好地運用恩賜,來使上帝得榮耀呢?

天父,有時我會浪費我的恩賜和才能,求祢堅定我的心志,好好地運用祢賦予我的恩賜,使世人都能稱頌祢!



全年讀經:
民數記26-27章;馬可福音8章1-21節


靈命日糧 : 放膽分享

讀經: 以弗所書6章18-20節


也為我祈求,使我得著口才,能以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秘。—以弗所書6章19節


凱琳是我高中時的好朋友。那時,我們常常不是講電話,就是在課堂上傳紙條,計劃下一次去誰的家過夜。我們會一起騎馬,也會一起完成學校的課堂作業。

一個星期天下午,我想起了凱琳。那天早上我的牧師談到如何得到永生,我知道凱琳並不像我那樣相信聖經的教導,我有負擔要打電話給她,告訴她如何與耶穌建立關係。但我卻猶豫了,因為我怕她不會接受我所說的並疏遠我。

我想,正是這樣的恐懼,讓我們很多人都保持沉默。即便是使徒保羅也曾請人為他禱告,好讓他能「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秘」(以弗所書6章19節)。分享福音帶有不可避免的風險,但保羅說他是代表上帝發聲的「使者」(20節),我們也是!如果人們不願接受我們傳講的信息,就是拒絕那位發送信息的上帝,而上帝也會和我們一起經歷這份傷痛。

那麼,是什麼促使我們開口向人傳福音呢?是因我們關愛他人,而上帝也是如此(彼得後書3章9節)。這份關愛使我最終打電話給凱琳。奇妙的是,她沒有拒絕我跟她分享福音,反而認真地聆聽且提出疑問。最後,她祈求耶穌赦免她的罪,並決定為耶穌而活。冒險分享福音絕對值得!

— 史珍妮

你覺得上帝希望你代表祂去向誰傳福音呢?
是什麼攔阻了你?禱告對這種情況會有什麼幫助?

親愛的天父,請賜我勇氣去關心還不認識祢的人。求祢賜我智慧,讓我知道該在何時並如何開啟與祢有關的話題。

當我們藉著禱告去愛人時,耶穌也會替我們祈求。現在就點擊連結:



全年讀經:
民數記23-25章;馬可福音7章14-37節


靈命日糧 : 選擇感恩

讀經: 彼得前書2章1-3、9-10節


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爛。—箴言14章30節


作家瑪麗蓮·麥肯泰爾(Marilyn McEntyre)曾分享她從一位朋友身上學到的功課:「嫉妒的反面是讚賞和感恩。」縱然這位朋友因身體殘疾和長期疼痛之苦,無法以她所願的方式發揮天賦。但在她離世前,卻仍能用她獨特的方式展現出喜樂的心,與他人一同感恩,讓每一次與人相遇,都充滿了讚賞。

這發人深省的洞見縈繞在我腦中,讓我想起好些朋友都活出了這種不攀比,且能因他人蒙福而有深刻和真正的喜樂。

嫉妒是個很容易讓人掉入的陷阱。這嫉妒會因我們最深的弱點、傷痛和恐懼而滋長,並不斷在我們耳邊悄聲說,只要我們能更像某某人,我們就不必再掙扎,也不會感到難受了。

正如彼得提醒初信者說,要「除去」嫉妒對我們所說的謊言,唯一的方法就是深深扎根於真理中,「嘗過」且深刻體會「主恩的滋味」是何等美好(彼得前書2章1-3節)。當我們確知喜樂的泉源來自「上帝活潑長存的道」(1章23節),我們就能「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1章22節)。

當我們記得自己真正的身分,就能放下攀比的心。我們是蒙愛的,「是被揀選的族類……是屬上帝的子民」,是被上帝呼召離開黑暗,進入奇妙的光明裡(2章9節)。

— 白茉妮

試舉例他人不攀比而得的喜樂如何影響你。謹記自己在基督裡的身分,如何助你擺脫需要與人比較的心態?

慈愛的上帝,幫助我擺脫嫉妒的謊言,因它使我毫無喜樂、骨中朽爛,幫助我能因祢國度有無數美好的恩賜而感恩。



全年讀經:
民數記20-22章;馬可福音7章1-13節


靈命日糧 : 好消息帶來喜樂

讀經: 以賽亞書61章1-7節


耶和華膏了我,叫我傳福音給困苦的人。—以賽亞書61章1節,新譯本


在1964年的一個晚上,美國阿拉斯加州發生了大地震,強震持續了4分多鐘,震級達9.2級。安克拉治市幾乎被夷為平地,只留下巨大的坑洞與瓦礫。在這黑暗又充滿恐懼的夜晚,新聞播報員吉妮·強斯(Genie Chance)堅守在她的麥克風前,向在收音機旁沮喪的聽眾傳遞消息:一名在叢林工作的丈夫聽到了妻子平安無事;幾個心急如焚的家庭,得知他們參加男童軍露營活動的孩子們盡都平安無虞;一對夫妻得知他們的幾個孩子都被尋獲。當晚,收音機不斷傳出一則又一則的好消息,在一片廢墟中帶來喜樂。

這應該有些像以色列人聽到先知以賽亞的話時的感受。先知說:「耶和華膏了我,叫我傳福音給困苦的人」(61章1節,新譯本)。當以色列人看到遭破壞殆盡的家園以及晦暗的未來,一切都看似毫無盼望時,以賽亞用清晰的聲音傳遞出好消息。上帝定意要「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要]建立先前淒涼之處,重修歷代荒涼之城」(1、4節)。在一片恐懼中,人們聽到上帝給予盼望的承諾,祂的好消息。

今天我們因著耶穌得以聽到上帝的好消息,這就是福音。在我們的恐懼、痛苦與失敗中,祂帶來了好消息,喜樂也因此取代了沮喪。

— 郭惟恩

你在哪方面迫切需要聽到好消息?
上帝的好消息何時曾讓你以喜樂取代恐懼與憂慮?

親愛的上帝,我需要聽到好消息,因為我總是聽到壞消息。我需要知道凡事都有祢的美意,我需要祢所賜的喜樂。



全年讀經:
民數記17-19章;馬可福音6章30-56節


靈命日糧 : 家裡的人

讀經: 以弗所書2章19-22節


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裡的人了。—以弗所書2章19節


廣受歡迎的英國電視劇《唐頓莊園》是虛構的故事,講述考利家族如何經歷英國二十世紀初期社會結構的轉變。劇中一個關鍵角色湯姆·布蘭森原本是該家族的司機,後來卻娶了考利家族最小的女兒,震驚了所有人。這對年輕人因此被家族流放一段時間,最終回到唐頓莊園,而湯姆也正式成為家族的一分子,得到只有身為家族成員才擁有的權利與特權。

我們也曾被視為「外人和客旅」(以弗所書2章19節),不能得到上帝家裡的人才享有的權利。但因著耶穌,所有的信徒不論任何背景都能與上帝和好,並且能被稱為祂「家裡的人」(19節)。

身為上帝家裡的人,可享有極美好的權利與特權。我們可以「放膽無懼,篤信不疑地來到上帝面前」(3章12節),可以無所限制亦不受攔阻地親近上帝。我們也因此加入了一個更大的家庭,一個彼此支持與鼓勵的信仰群體(2章19-22節)。作為上帝家裡的人還有一項特權,那就是能幫助彼此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3章18節)。

懼怕或懷疑很容易使我們感覺自己是局外人,以致無法享受作為上帝家中成員的各種益處。你能再次來感受上帝慷慨且無限的愛(2章8-10節),並沐浴在作祂兒女的奇妙中!

— 夏莉珊

作為上帝家中成員還有哪些益處?知道你是上帝的孩子,能如何激勵你今天就充滿信心地來親近祂?

天父上帝,謝謝祢歡迎我成為祢家中的一分子,並賜給我作為上帝兒女所能享有的權利與特權。



全年讀經:
民數記15-16章;馬可福音6章1-29節


靈命日糧 : 遠離那扇門

讀經: 箴言5章1-14節


你所行的道要離她遠,不可就近她的房門。—箴言5章8節


睡鼠的鼻子抽搐了一下,嗅到了附近有好吃的東西。牠隨著香味,果然找到了一個盛滿美味種子的餵鳥器。睡鼠沿著鐵鏈爬到小屋形狀的餵鳥器,從一扇門溜了進去,整夜都在那裡吃東西。到了早晨,牠才意識到自己身陷困境。小鳥透過餵食器的門啄牠,但牠因為吃了太多種子,體型大了一倍,無法再穿過那扇門逃出去。

門可以將我們引向美好的地方,或是危險的地方。所羅門在箴言5章關於避免性誘惑的勸誡中,特別提到不可靠近淫婦的房門。他說,雖然性犯罪很誘人,但若你追求那誘人的快感,就會惹禍上身(5章3-6節)。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那扇門,因為若你走進去,你就會被困在其中,失去尊嚴和榮譽,也會被外人吞盡你一切的財富(7-11節)。反之,所羅門勸誡我們要享受與自己配偶的親密關係(15-20節)。其實,所羅門的忠告也可以應用在更廣泛的罪行上(21-23節)。不管是過度飲食、過度消費,還是其他誘惑,上帝都可以幫助我們避開那扇通往陷阱的大門。

相信當餵鳥器的主人找到睡鼠並把牠釋放出來時,睡鼠一定很高興。值得慶幸的是,當我們被困時,上帝的手也隨時準備釋放我們。但是在這之前,讓我們先向上帝求取力量,以避免進入陷阱之門。

— 霍薛頓

哪扇「門」會引你陷入最大的誘惑?
今天你會如何避開那扇門?

全能的上帝,求祢幫助我遠離通往陷阱的門。



全年讀經:
民數記12-14章;馬可福音5章21-43節


靈命日糧 : 效法基督

讀經: 哥林多前書10章23節-11章1節


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哥林多前書11章1節


沒有言語,只有音樂和動作,這是在新冠疫情期間舉行的24小時尊巴舞馬拉松。世界各地有數千人一同在網上跟隨著來自印度、中國、墨西哥、美國、南非、歐洲及其他地方的教練跳舞。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不受語言限制而能步伐一致地舞動,這是為什麼呢?尊巴舞是1990年代中期,由一位哥倫比亞的健美操教練所創建的,而這些熱愛尊巴舞的教練運用了非語言提示來與學員進行交流。教練如何舞動,學員便如何跟隨,整場舞蹈無需任何言語或喊口令。

言語有時可能會造成障礙,甚至還會造成混亂,就像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提到哥林多教會的情況,他們對於能否吃某些食物的議題上有爭議,因而帶來混亂(10章27-30節)。但是我們的行為可以超越障礙,甚至平息混亂。正如保羅在今天的經文中所說的,我們應該藉著自己的行為向世人展現如何效法耶穌──只尋求「眾人的益處」(32-33節)。當我們「效法基督」(11章1節)時,我們就是邀請世人來相信祂。

正如有人曾經說過﹕「任何時候都要傳福音,必要時才使用言語。」當我們跟隨耶穌的帶領時,願祂引導我們所做的一切,讓他人能看到我們真實的信仰,並願我們的言行舉止都為「榮耀上帝而行」(10章31節)。

— 潘愷蘭

你的行為能讓他人注意到你的信仰嗎?
人們要如何透過你的言語和行為看見基督?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讓耶穌成為我們的榜樣,求祢教導我如何每天在言行舉止上效法祂。



全年讀經:
民數記9-11章;馬可福音5章1-20節


靈命日糧 : 向眾星挑戰

讀經: 詩篇8篇


人算什麼,祢竟顧念他?—詩篇8篇4節


在二十世紀初期,義大利詩人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F. T. Marinetti)發起了未來主義運動。這一場藝術運動否定了過去,嘲笑傳統的審美觀念,並誇耀機械科技。1909年,馬里內蒂撰寫了他的《未來主義宣言》,其中表明「蔑視女性」,對「揮拳擊打」予以表揚,並主張「我們要歌頌戰爭」。宣言的結論是﹕「我們昂首屹立於世界之巔,再次向眾星發出我們狂傲的挑戰!」

馬里內蒂的宣言發表之後五年,現代戰爭就開始了。事實上,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不值得歌頌,而馬里內蒂於1944年去世,眾星依然燦爛,對他完全不予理會。

大衛王曾在詩歌中提到星宿,但觀點卻與馬里內蒂截然不同。他寫道﹕「我觀看祢指頭所造的天,並祢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祢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祢竟眷顧他?」(詩篇8篇3-4節)大衛的提問不是出於懷疑,而是出於謙卑。大衛知道創造如此浩大宇宙的上帝確實顧念我們,祂知曉關乎我們的每一個細節,不論是好,是壞,是謙卑,是傲慢,甚至是荒唐。

挑戰眾星根本毫無意義可言,反而,是它們挑戰你我來讚美我們的創造者。

— 葛庭墨

當今有哪些哲學思想或運動,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是什麼使你想起創造你的主,又如何促使你去讚美祂?

親愛的天父,我以讚嘆、敬畏和謙卑的心,感謝祢對我的愛。我是誰?祢竟然如此愛我!



全年讀經:
民數記7-8章;馬可福音4章21-41節


靈命日糧 : 愛你的夥伴

讀經: 歌羅西書4章7-10節


他若到了你們那裡,你們就接待他。—歌羅西書4章10節


艾莫的性格霸道外向,而丹尼則孤僻且缺乏自信,但這兩個怪異的天才竟成了好朋友。十年來,他們在一起歡笑和學習,後來他們的研究也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在這期間,丹尼厭倦了艾莫的自以為是,於是告訴他,他們不再是朋友了。

三天後,丹尼接獲艾莫的來電得知噩耗,就是醫生發現艾莫患了癌症,只剩下六個月可活。丹尼傷心極了,他對艾莫說﹕「無論你認為我們的關係如何,我們還是朋友。」

保羅是個剛毅果決且有遠見的人,而巴拿巴則是個仁慈寬厚的勸慰者,聖靈將他們招聚在一起,並差派他們踏上宣教之旅(使徒行傳13章2-3節)。他們到各處宣講福音並建立教會,直到他們因馬可的問題而產生分歧。巴拿巴想給馬可第二次機會,但保羅卻認為此人再不可信,於是他們就分開了(15章36-41節)。

保羅最終原諒了馬可,他在所寫的其中三封書信的結尾都附有馬可的問安或對馬可的稱讚(歌羅西書4章10節;提摩太後書4章11節;腓利門書1章24節)。我們不知道巴拿巴後來怎麼樣了,他在離世前是否已與保羅和解了?但願如此。

無論你今天的情況如何,都可以嘗試聯繫曾與你鬧翻的人,現在是與他們和解並表達愛的時候了。

— 韋陌格

你需要與誰和解?
若那人已不在人世,你要如何處理你的傷痛?

親愛的天父,求祢幫助我看到,生命的主要目的是向身邊的人表達愛。



全年讀經:
民數記4-6章;馬可福音4章1-20節


靈命日糧 : 絕不說「不能」!

讀經: 出埃及記3章7-10節,4章10-15節


現在去吧!我必賜你口才,指教你所當說的話。—出埃及記4章12節


珍·布里克爾(Jen Bricker)是位著名的雜技演員。她生來就沒有雙腿,被遺棄在醫院。但她覺得自己被領養是一種祝福,她說:「今天我能存活,全是因為那些不計代價地愛我、支持我的人。」她的養父母幫助她看到,她生來如此是有原因的。他們把她培養成一個絕不說「不能」的人,並鼓勵她追求所有夢想,包括成為一名出色的雜技演員和空中飛人!在面對挑戰時,她的態度總是先思考:「我該如何應對難題?」她也激勵其他人採取同樣的做法。

聖經中許多被上帝呼召的人都看似無能為力或無法勝任,但上帝仍使用了他們。摩西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上帝呼召他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他退縮了(出埃及記3章11節,4章1節),並抗議說:「我拙口笨舌。」上帝回答說:「誰造人的口呢?誰使人口啞、耳聾呢?豈不是我耶和華嗎?現在去吧!我必賜你口才,指教你所當說的話」(4章10-12節)。當摩西仍不情願時,上帝便派亞倫為他說話,並向他保證祂會幫助他們(13-15節)。

像珍和摩西一樣,我們所有人活著都有其原因,為此上帝也會一直欣然地幫助我們。祂會藉著人來幫助我們,並提供我們為祂而活所需的一切。

— 柯愛莉

曾幾何時,上帝呼召你去承擔某個任務或角色時,你感到力有不逮或裝備不足呢?上帝如何幫助了你?

親愛的上帝,感謝祢沒有把我留在世上獨自完成這一切,感謝祢的愛和指引,還有祢置於我生命中的人。



全年讀經:
民數記1-3章;馬可福音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