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逃避或信靠?

讀經: 約翰福音16章25-33節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


宣傳熱水泡澡池的大型廣告牌,閃著廣告詞「讓你逃離塵囂,享受美好時光」。這吸引我的注意,也引發我的遐思。我和妻子曾討論過要買個熱水泡澡池放在後院,那我們就天天都像在度假了!但想想這需要清洗,要龐大電費,還有……突然間,我覺得這逃離塵囂的慾望,才是我需要逃避的。

但這廣告詞太吸引人了,因它承諾給予我們所嚮往的解脫、舒適、安全和逃避。這些都是在我們的文化裡經常用來引誘和蠱惑我們的東西。其實,想要休息或逃到美麗的桃花源並沒有錯。但逃避苦難與信靠上帝度過苦難,兩者是有區別的。

在約翰福音16章,耶穌告訴門徒,接下來他們將面對信心的試煉,祂在最後總結時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33節),接著祂又應許:「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33節)。耶穌不要門徒深陷絕望。反之,祂勉勵門徒來信靠祂,體會在主裡的安歇:「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33節)

耶穌並沒有應許我們生活毫無痛苦。但祂確實應許,當我們信靠並安歇在祂裡頭,我們就能經歷深刻且令人滿足的平安,勝過世上企圖推銷給我們的任何逃避塵囂之物。

— 何安德

在你的周圍,有哪些逃避現實的誘惑正向你招手?你認為這些誘惑可以兌現它們的承諾嗎?

天父,有時我會受世界的誘惑而想逃避現實。求祢幫助我信靠順服,不論遇到何種困難,都能在主裡得享安歇與平安。



全年讀經:
創世記27-28章;馬太福音8章18-34節


靈命日糧 : 全然的饒恕

讀經: 詩篇103篇7-13節


東離西有多遠,祂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詩篇103篇12節


這個名為「蝕刻素描」的長方形紅色畫板真的太神奇了!我小時候可以一玩就是好幾個鐘頭。只要轉動板子上的一個旋鈕,就可以在畫板上繪出水平線條,轉動另一個旋鈕則會出現垂直線條。若將兩個鈕一起轉動,則可以畫出斜線、圓圈和創意造型。但它最神奇之處是只要將畫板倒置,輕輕搖一下再放正,就能清除原有的畫作,恢復一片空白,讓我可以開始新的創作。

上帝的赦罪之恩就像這神奇的畫板,祂清除了我們的罪過,為我們創造一張乾淨的畫布。即使我們忘不了自己所犯的錯,上帝仍選擇饒恕並遺忘。祂洗淨我們的罪惡,不追究我們的過犯。祂也不照我們的惡行報應我們(詩篇103篇10節),而是藉著饒恕彰顯祂的恩典。當我們尋求上帝的赦免,就有新生命等待我們去開展,我們就像乾淨的畫板,可以重新開始。因祂所賜的奇妙厚恩,我們無須再背負罪咎與羞恥。

詩人提醒我們,上帝已經使我們的罪遠離我們,就像東離西那麼遠(12節),那是一個非常遙遠的距離!在上帝眼中,我們的罪不再像個羞恥的污點或失敗的畫作一樣纏擾我們。我們當為此歡慶,並感謝上帝奇異的恩典與憐憫。

— 潘愷蘭

上帝為何選擇不按照我們的行為所當得的來報應我們呢?祂赦免你,使你的罪遠離你,你要如何向祂獻上感謝?

慈愛的上帝,感謝祢的赦免。求祢提醒我,祢已不再記念我的過犯。歡迎上網閱讀探索叢書《上帝的饒恕》。



全年讀經:
創世記25-26章;馬太福音8章1-17節


靈命日糧 : 已經洗淨了

讀經: 提多書3章3-7節


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哥林多前書6章11節


比爾跟我提起他認識的一位友人傑瑞,說他一直活在罪中,並不認識上帝。然而有一天,比爾與傑瑞碰面,跟他講述上帝是如何以祂的慈愛為我們預備了救贖之路,傑瑞決定要相信耶穌。他流著淚悔改認罪,並將生命主權交給基督。接著,比爾問傑瑞有什麼感受時,傑瑞擦乾了眼淚,只回答說:「已經洗淨了。」

多麼奇妙的回答啊!這正是救恩的真諦,這救恩是藉著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犧牲所成就的,只要相信便能得著。在哥林多前書6章,保羅先舉出因著悖逆而與上帝隔絕的例子,接著他說:「你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這樣;但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11節)。「已經洗淨、成聖、稱義」正是形容信徒的罪已被赦免並與上帝和好。

關於這奇妙的救恩,提多書3章4-5節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解釋。「上帝我們救主⋯⋯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祂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罪使我們遠離上帝,但藉由相信耶穌,我們的罪已被洗淨。我們成了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5章17節),得以進到天父面前(以弗所書2章18節),並且得潔淨(約翰一書1章7節)。惟獨耶穌能給我們需要的救恩,使我們被洗淨。

— 白德夫

為何被耶穌洗淨,成為聖潔,對你來說至關重要?把信心建立在基督的身上,對你意味著什麼呢?

親愛的耶穌,我知道自己犯罪得罪了祢,我也明白犯罪的代價就是與祢隔絕。感謝祢所成就的救恩,引我永遠歸向祢。



全年讀經:
創世記23-24章;馬太福音7章


靈命日糧 : 與上帝親近

讀經: 利未記16章1-5節


要告訴你哥哥亞倫,不可隨時進聖所的幔子內。—利未記16章2節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我要取出銀行保險箱的物品,就得經過比以前更繁複的手續。首先我得預約,抵達時要電話聯絡才能進入銀行,接著交出身分證明並簽名,然後等候一位指定的銀行人員陪我進入保險庫。在進去之後,厚重的門會再度上鎖,直等到我從金屬箱中找出所需要的物品。若不遵循這些嚴格的規定,我是無法進入保險庫的。

在舊約時代,上帝設立了特別的規條,對進入會幕中的至聖所有所限制(出埃及記26章33節)。會幕中有一塊特別的幔子,分隔了聖所和至聖所,而幔子後方的至聖所,只有大祭司才能一年進去一次(希伯來書9章7節)。亞倫和所有繼任的大祭司,在進入至聖所時要帶著祭物,並要先行沐浴和穿戴聖服(利未記16章3-4節)。上帝設立這諸多的規定,並不是基於健康或安全的考量,而是要讓以色列人認識祂的聖潔,並讓我們明白自己需要罪得赦免。

當耶穌斷氣的那一刻,聖所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成了兩半(馬太福音27章51節),這象徵了凡相信耶穌的死能使他們罪得赦免的人,都可以來到上帝的面前。聖所裡裂開的幔子,就是我們無窮喜樂的緣由──因耶穌使我們能隨時與上帝親近了!

— 洪可婷

你如何感受到自己與上帝親近?
這真理如何帶給你喜樂?

耶穌,感謝祢所成就的救恩,讓我能隨時與上帝親近。

耶穌的死而復活,使我們與上帝和好,並得到上帝同在的平安。歡迎點擊連結:全年讀經:
創世記20-22章;馬太福音6章19-34節



靈命日糧 : 真正的盼望

讀經: 彼得前書1章3-9節


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得前書1章3節


在1960年代初期,美國舉國上下都對未來充滿盼望,覺得前景一片光明。年輕的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提出了「新疆界」、「和平工作團」,以及登陸月球的計劃。蓬勃發展的經濟,使許多人期盼未來的好時光能持續不斷。但不久後越戰升溫,國內局勢動盪,甘迺迪遭人暗殺,而原本樂觀的社會所接受的一些常態,也就此瓦解。持樂觀主義並不足以面對現況,隨之而來的是盼望的幻滅。

接著,在1967年,改革宗神學家于爾根·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在其著作《盼望神學》(A Theology of Hope)中提出了更清晰的觀點。我們所走的道路,並不是樂觀主義,而是盼望之路,兩者截然不同。莫特曼認為,樂觀主義取決於當下的環境,但盼望卻是奠基於上帝的信實,而不受處境左右。

這樣的盼望從何而來呢?彼得寫道:「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得前書1章3節)。我們信實的上帝已經藉著祂的愛子耶穌,勝過了死亡!這個史上最偉大的勝利,使我們能超越單純的樂觀主義,並能在每一天與每個處境中,持守堅定、活潑的盼望。

— 柯貝爾

不論你是比較樂觀或悲觀的人,有哪些事情會使你憂心?為何懷抱著盼望,會比持樂觀或悲觀的態度都來得更好?

上帝啊,這個世界令人沮喪和迷惘,有各種聲音試圖使我失去一切盼望。求祢幫助我,讓我的心堅定地信靠復活耶穌所賜的應許和大能,因祂是掌管未來的主。



全年讀經:
創世記18-19章;馬太福音6章1-18節


靈命日糧 : 應對分歧

讀經: 歌羅西書3章12-14節


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歌羅西書3章13節


知名的社交媒體推特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用簡短的文字來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近年來這種互動模式越來越複雜,因人們開始將推特作為抨擊他人的工具,斥責那些與自己持不同立場或生活方式的人。無論何時,只要登入這個平台,你就能看到至少有一個人的推文形成了熱門話題。點擊這個人的名字,你就會看見數百萬人針對任何有爭議性的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我們學會了公開批評各種事情,從人們的信仰到他們的穿衣風格。但事實上,這種批判且沒有愛心的態度,並不符合上帝在基督裡呼召我們成為信徒的身分。有時我們確實需要應對各種分歧,但聖經提醒我們,身為信徒應當常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歌羅西書3章12節)。就算面對仇敵也不要嚴厲地批評論斷,相反地,上帝敦促我們,「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13節)。

這種包容饒恕的態度,並不僅限於對待那些生活方式和信仰與我們一致的人。即使困難重重,願我們都能以愛和寬容,對待每一位基督帶領我們遇見的人,因我們都已經蒙基督的愛所拯救。

— 駱金妍

回想你曾脫口批評朋友或陌生人的經歷。結果如何?你可以採取什麼不同的方式來尊榮上帝、尊重他人?

天父,我知道自己每天都虧缺了祢的榮耀。感謝祢仍無條件地愛我。求祢幫助我以忍耐與溫柔待人,竭力變得更像祢。



全年讀經:
創世記16-17章;馬太福音5章27-48節


靈命日糧 : 回到基本原則

讀經: 以西結書45章9-10、17-20節


要除掉強暴和搶奪的事,施行公平和公義。—以西結書45章9節


人們在新年立下的誓願似乎總是無法實現。因此,有些人以嘲弄的方式,提出一些應該可以實現的新年誓言,例如:停車等紅燈時,向其他駕駛員揮手致意;報名參加馬拉松,但棄權不跑;停止拖延習慣,但從明天才開始;不靠手機而迷路;與所有在社群網站發布健身心得的人刪除好友關係。

不過,新的開始這個概念可以是件很嚴肅的事。流亡在外的猶大百姓迫切需要新的開始。他們將要被擄七十年,在剛度過前二十年時,上帝就藉著先知以西結鼓勵猶大百姓,應許他們說:「我要使雅各被擄的人歸回。」(以西結書39章25節)

但猶大百姓首先要回到基本原則,也就是遵行上帝在八百年前賜給摩西的律例典章,這包括在猶太人的新年舉行盛宴,這場盛宴從初春開始(45章18節)。上帝設立不同節期的主要目的,是提醒猶大百姓記得祂的特質,以及祂對百姓的期望。上帝告訴以色列的王,「要除掉強暴和搶奪的事,施行公平和公義」(9節),並強調以公道待人(10節)。

這教導也適用於我們。我們的信仰必須實踐在生活中,否則一切毫無意義(雅各書2章17節)。在新的一年,當上帝供應我們一切所需,願我們能活出信仰,回到基本原則:「愛主你的上帝」及「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章37-39節)。

— 葛庭墨

你覺得自己在哪方面需要回到基本原則?
你如何在新的一年裡付諸實行?

天父,願祢的靈指引我,讓我看到自己在哪方面需要先人後己。求祢幫助我全心全意愛祢。



全年讀經:
創世記13-15章;馬太福音5章1-26節


靈命日糧 : 堅定信心

讀經: 馬太福音7章24-27節


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馬太福音7章26節


美國密西根州的銀湖灘沙丘是個衝沙勝地,但北岸高聳的沙丘卻使附近的房屋面臨被流沙淹沒的危險。儘管居民們試著將部分沙堆運走以保護自己的住家,但他們還是無助地眼看著自己精心建造的房屋被沙掩埋。在監督最近剛被摧毀的小屋清理工作時,當地的一名警長確認了這是不可避免的結果。不管居民們多麼努力,但這些可以防堵潮水入侵的沙丘極不穩定,其所帶來的危害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沒有穩固的地基。

耶穌知道在沙土上蓋房子是白費工夫的。在警告門徒提防假先知後,耶穌確切地告訴他們,出於愛的順服能顯出智慧(馬太福音7章15-23節)。祂說凡聽見祂的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24節)。然而聽見上帝的話語卻選擇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26節)。

當環境像流沙一樣,將我們掩埋在痛苦或憂慮之中時,我們可以把盼望放在我們的磐石──基督的身上。祂會幫助我們將堅定的信心,建立在祂永不改變的特質,這永不搖動的基石之上。

— 鄧書琪

你對上帝的順服如何表明對祂的信靠?
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你猶如站在流沙上,不願意順服上帝?

耶穌,幫助我建立堅定的信心。求祢賜我力量,藉著愛的順服來表明我對祢的信靠。



全年讀經:
創世記10-12章;馬太福音4章


靈命日糧 : 愛不止息

讀經: 詩篇145篇8-20節


耶和華保護一切愛祂的人。—詩篇145篇20節


善真回憶道:「每當祖父帶我去海邊時,他總是會摘下手錶放在一旁。有一次我問了他原因。」

「他笑著說:『因為我想讓妳知道,跟妳在一起的時間對我來說有多重要。我只想跟妳在一起,不受時間限制。』」

我在善真祖父的葬禮上聽到她分享這段回憶。在他們祖孫的相處時光中,這是善真最喜歡的其中一段記憶。當別人願意花時間與我們在一起時,會讓我們感到自己被珍視,這不禁讓我想到聖經中提到上帝的關愛。

上帝總是會為我們預留時間。大衛在詩篇145篇禱告說:「祢張手,使有生氣的都隨願飽足。耶和華在祂一切所行的,無不公義;在祂一切所做的都有慈愛。凡求告耶和華的,就是誠心求告祂的,耶和華便與他們相近。」(16-18節)

上帝的良善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每時每刻都在維繫我們的生命,提供我們需要的空氣和食物。因著祂豐盛的慈愛,這位萬物的創造主精心設計了我們存活的條件。

上帝的愛是如此深厚且永不止息,祂以恩慈和憐憫為我們打開通往永生的道路,讓我們在祂面前有滿足的喜樂,祂彷彿在對我們說:「我是如此愛你,我只想永遠和你在一起,不受時間限制。」

— 龐雅各

你為他人所付出的時間,如何反映上帝對他們信實的愛?今天你會如何效法上帝,為他人預留時間?

天父,謝謝祢給了我完全的愛。幫助我時常因此而讚美歌頌祢,並且今天就與人分享這份愛。



全年讀經:
創世記7-9章;馬太福音3章


靈命日糧 : 新起點效應

讀經: 歌羅西書3章1-10節


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歌羅西書3章10節


在步入三十歲時,寶妮對自己還在做不喜歡的銷售工作而感到難過,她決定停止拖延,開始尋找新工作。在除夕夜,達威對著鏡中的自己發誓,新的一年一定要減重。一個月又過去了,但家銘依然暴躁易怒,他保證自己下個月會更努力地控制情緒。

如果你也曾在新的一個月、新的一年,或重要的生日當天立志要有所改變,那麼你並不是唯一的一個。研究人員甚至將此命名為「新起點效應」。他們認為在這些特殊的日子,我們會傾向於檢視自己的生活,嘗試把失敗拋諸腦後,重新開始。我們想成為更好的人,也渴望有個新的起點。

接受耶穌的救恩就充分地體現了這種渴望,這讓我們預見一個最好的自己(歌羅西書3章12-14節),並呼召我們脫離過去不好的行為(5-9節)。接受耶穌後所帶來的改變,並不是單靠個人的意志或誓言,而是倚靠上帝的大能。當我們相信耶穌時,我們就成為新的人,上帝的聖靈會在我們裡面動工,使我們逐漸成為完全(10節;提多書3章5節)。

接受耶穌的救恩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這不需要等到某個特殊的日子,你現在就可以開始擁有新的生命!

— 霍薛頓

「新起點效應」曾如何在你生活中起作用?
是什麼攔阻你此刻接受上帝所賜的新生命?

耶穌,我願放棄自己的謀算來跟隨祢的計劃。求祢賜我一個全新的開始!



全年讀經:
創世記4-6章;馬太福音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