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勝過失望

讀經: 創世紀29章14-30節


你當等候耶和華,遵守祂的道,祂就抬舉你,使你承受地土。-詩篇37篇34節


你也許看過這段影片,小男孩知道他又多了一個妹妹後,就哭鬧著說:「又是妹妹!又是妹妹!」

 

這段影片用有趣的方式讓我們窺探人的期盼,但失望並不有趣,且充斥著我們的世界。聖經裡有個故事談到失望,雅各為了娶拉結為妻,同意為他的舅舅工作七年,但想不到在雅各履行了合約後,卻在新婚的隔天早晨,發現新娘不是拉結,而是拉結的姐姐利亞。

我們往往只看到雅各的失望,想一下利亞的感受吧!她被迫嫁給一個不愛她,也不想要她的人,還有盼望和夢想嗎?

詩篇37篇4節說:「又要以耶和華為樂,祂就將你心裡所求的賜給你。」難道敬畏上帝的人絕不會失望嗎?不,詩篇清楚地表明詩人看見許多不公義的事,但他從長遠來看:「你當默然倚靠耶和華,耐性等候祂」(7節) 。最後詩人總結:「謙卑人必承受地土。」(11節)

最後,雅各尊榮利亞將她葬在家族墓園,與亞伯拉罕和撒拉,以撒和利百加葬在一起(創世記49章31節) 。利亞雖然覺得自己不被愛,上帝卻藉著她的後裔救主耶穌賜福世界。耶穌帶來公義,盼望,並賜給我們超乎想像的豐盛產業。

— 葛庭墨

主啊,我很難耐心等候美好事物的實現。
我愛比較、抱怨,求祢饒恕我,
幫助我今日對祢有新的認識。


耶穌是唯一不會讓我們失望的朋友。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22-23章;彼得前書1章


靈命日糧 :靜默有時

讀經: 箴言10章19-21節


義人的口教養多人。-箴言10章21節


我的釣魚夥伴說了一些對人的看法:「愈淺的溪流聲響愈大!」這話正好與「靜水深流」相映成趣。當然,他的意思是指多話的人,所說的話通常沒什麼內容。

 

換個角度說,說得越多,聽得越少。這讓我想起一首老歌「沉默之聲」(Sounds of Silence),歌詞談到人們常常聽而不聞。他們雖然聽見,但卻思緒遊蕩,無法專心聆聽。的確,我們必須學會安靜,因為靜默是件好事。

傳道書說:「靜默有時,言語有時」(3章7節) 。有益的靜默是懂得傾聽,謙卑靜默,能讓人好好地聆聽,充分地理解,做出適當的回應。箴言說道:「人心懷藏謀略,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來」(20章5節) 。的確,要深入理解事情,需要花時間和精力聆聽。

我們要聆聽他人說話,也該聆聽上帝要對我們說的話。我想到一件事,當法利賽人在耶穌面前譴責那在行淫時被捉拿的婦人時,耶穌的回應卻是用指頭在地上畫字(約翰福音8章1-11節) 。當時耶穌在做什麼呢?我覺得祂也許是在聆聽天父的聲音,並求問祂:「我們應該對群眾和這婦人說什麼呢?」而耶穌的回答至今仍在流傳。

— 羅大衛

天父,今日願祢的靈提醒我們要學習靜默,
如此我們才能先學會聆聽祢的聲音,並體恤他人。
指教我們何時該說話、何時該沉默。


適時的沉默會比言語更有力。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20-21章;雅各書5章


靈命日糧 :主要的事

讀經: 路加福音10章38-42節


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路加福音10章42節


有一次,我居住的城市舉辦慶祝活動,讓我有機會觀賞精彩的煙火表演。但漸漸地,我的注意力被分散了,因為除了璀璨的大型煙火外,其左右方的夜空上,又不時出現了小簇的煙火。因為觀看這些美麗的小煙火,讓我錯過了正前方更為燦爛的煙火表演。

 

有時候,我們會被美好的事物吸引,而無法專注在極好的事物上。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馬大也曾有類似的經歷(路加福音10章38-42節) 。當耶穌和祂的門徒抵達伯大尼的村莊時,馬大熱情地款待他們。作為一名好客的主人,總免不了要款待客人並為他們預備食物,因此我們不應太苛責馬大。

當馬大抱怨她的妹妹馬利亞不幫忙時,耶穌為馬利亞選擇坐在祂的腳前作了解釋。主耶穌不是說馬利亞比馬大更屬靈。其實有些時候,馬大對主耶穌的信心似乎比馬利亞更大(約翰福音11章19-20節) 。耶穌也不是在批評馬大照顧他們的飲食需要,而是要馬大明白,在忙碌的服事中聆聽主耶穌的聲音,才是最主要的事。

— 施安妮

親愛的主,請幫助我,
記得服事祢固然重要,
但我與祢的關係更重要,
絕不能以服事來取代。


耶穌渴望我們親近祂。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8-19章;雅各書4章


靈命日糧 :最高獎賞

讀經: 腓立比書3章7-14節


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章14節


在各行各業中,都有一個象徵肯定與成功的最高獎項。奧運金牌獎,葛萊美音樂獎,奧斯卡金像獎以及諾貝爾獎,都是所謂的「最高獎項」。但是,任何人都可以獲得比這些「最高獎項」更大的獎賞。

 

使徒保羅熟悉第一世紀的競技比賽,當時的參賽者都是竭盡全力要贏得獎項。所以,保羅寫信給腓立比教會的基督徒,與他們分享:「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腓立比書3章7節) 。保羅如此說是因為他心中已有了新的目標:「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祂一同受苦」(10節) 。保羅還說:「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12節) 。保羅跑完他當跑的路,所獲得的獎賞就是「公義的冠冕」(提摩太後書4章8節) 。

我們都能努力贏得同樣的獎賞,當我們竭力向著標竿奔跑時,就是尊榮主耶穌。在每一天的日常工作中,我們都朝著這個「最高獎賞」前進,就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章14節) 。

— 麥大衛

親愛的主,求祢幫助我在沮喪時,
仍能繼續竭力奔跑,
且定睛在那永恆的獎賞上,期盼永遠與祢同在。


今生竭力為主,必在永生得獎賞。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6-17章;雅各書3章


靈命日糧 :同儕壓力

讀經: 加拉太書1章6-10節


若仍舊討人的喜歡,我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加拉太書1章10節


我們常常都要面對同儕壓力,總是擔心會被別人論斷或嘲笑。我們的決定往往取決於別人怎麼想,怎麼說,反倒忽略了信仰的原則和討上帝的喜悅。

使徒保羅也經歷同儕壓力。當時,一些遵守猶太律法的基督徒認為,外邦人應當接受割禮才能得救(加拉太書1章7節,6章12-15節) 。然而,保羅卻依然堅定立場,表示得救是靠著恩典,藉著信心,不是靠著行為。因此,那時有人攻訐保羅是自行任命為使徒,並且詆毀他所傳遞的信息(加拉太書2章1-10節) 。

即使面對極大的壓力,保羅清楚知道他要服事的是主基督,他的目標是要得著上帝的稱許,而非人們的認同;他要得的是上帝的心,而不是討人的喜歡(加拉太書1章10節) 。

同樣地,上帝才是我們服事的對象。無論是被貶抑或受褒獎,被誹謗或得誇讚,我們就是要做上帝的僕人。但這絕不表示我們就可以完全不管,不顧別人的看法和感受。我們只要堅持做合乎上帝心意的事,因為將來「我們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上帝面前說明」(羅馬書14章12節) 。我們所期盼的就是聽到救主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馬太福音25章23節)

— 葛傑米

親愛的主,無論別人怎麼說或怎麼做,
懇求祢賜我勇氣,讓我今天能忠心地服事祢。

堅定立場,跟隨耶穌。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4-15章;雅各書2章


Photo credit: ro_buk [I'm not there] / Foter / CC BY-NC

靈命日糧 :說明書

讀經: 以斯拉記3章1-6節


[他們]都起來建築以色列上帝的壇,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以斯拉記3章2節


每當要組裝電器用品,家具之類的,我和兒子總有不同的方法。兒子較有「機械細胞」,他喜歡把說明書丟在一旁然後開始動手做。我則是會好好翻閱那本「說明書」,而這時他早已把物品組合一半了。

 

有時即使沒有說明書的指示,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若要活出上帝榮美和智慧的生命,我們就絕對不能忽略聖經的指示。

就好比以色列人經歷被擄到巴比倫,之後重回他們的土地。當他們開始在家鄉重建祭壇,他們「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以斯拉記3章2節) 建立敬拜上帝的祭壇,並慶祝住棚節,這些是上帝在利未記23章33-43節規定的,他們的確遵照上帝的指示。

基督也給跟隨祂的人一些指示。祂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祂還說:「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章37,39節) 。只要我們親近耶穌並且信靠祂,就能明白行事為人的準則。那位造我們的主比我們更明白如何活出生命的真諦和意義。

— 白德夫

主啊,感謝祢早已為我們立下了榜樣,
求祢讓我每日研讀祢的話語,
領受祢的教導,並立定心志遵守真道。


要得到上帝的引領,就必須甘心跟隨祂。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1-13章;雅各書1章


靈命日糧 :世界的光

讀經: 馬太福音5章14-16節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翰福音1章5節


挪威的尤坎鎮(Rjukan)位於高緯度的山谷,由於群山環繞,以致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都沒有陽光照射。為了得到陽光,當地居民在山坡上擺放巨大的鏡子反射太陽光,讓陽光照進城鎮中心的廣場。巨大的鏡子會跟著太陽的升起及落下而調整角度,因此能持續地發光。

 

基督徒也是一樣,正如耶穌所說「你們是世上的光」(馬太福音5章14節) 。約翰也說基督就是照在黑暗裡的真光(約翰福音1章5節) 。耶穌要我們將這光映照在周圍的黑暗裡,就像聖經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章16節) 。上帝就是要我們在面對仇恨時,以愛回應;在遇到困境時,存有耐心;在身處紛爭中,和平相待。保羅也提到:「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以弗所書5章8節)

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章12節) 。如同挪威尤坎鎮的巨大鏡子反射出太陽的光,我們也是反射出愛子耶穌的光,要有耶穌才能發光。

— 戴勞倫

主啊,幫助我們活在祢愛中。
當生活忙碌,我們只想為自己而活的時候,
教導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映照出祢的光。


活出基督,為祂發光。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8-10章;希伯來書13章


靈命日糧 :必得穩妥

讀經: 以賽亞書66章5-13節


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以賽亞書66章13節


手術之後,女兒就被送進了恢復室。那時我坐在她的床邊,看著她慢慢地睜開眼睛,也看著她因著身體的不適而哭泣。我就只好輕拍她的手臂,試著給她一些安慰,但她竟然越哭越傷心。於是我只好請護士幫忙把她抱起來,靠在我身上,再把她的眼淚擦乾,並且不斷地告訴她:「妳一定會好起來的。」

 

上帝透過以賽亞告訴以色列百姓:「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以賽亞書66章13節) 。上帝應許要將平安賜給祂的兒女,祂要如慈母一般保抱我們。凡敬畏上帝「因耶和華言語戰兢的人」(5節) 必能得著如此溫柔的呵護。

不僅如此,在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也讓我們看到上帝有能力也樂意使人得著安慰。正如保羅說上帝是那「賜各樣安慰的上帝。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哥林多後書1章3-4節) 。在患難中,上帝會以溫柔和憐憫待我們。

有一天,所有的苦難終將過去。在上帝永恆的國度裡,祂要親自擦去我們的眼淚(啟示錄21章4節) ,在祂的膀臂中,我們必得穩妥。現在就倚靠上帝的慈愛,勇敢地面對一切的艱難與挑戰吧!

— 史珍妮

親愛的上帝,求祢讓我牢記,
沒有任何事可以使我與祢的愛隔絕。
懇求祢藉著聖靈讓我確信祢時刻看顧。


上帝必安慰衪的子民。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5-7章;希伯來書12章


Photo credit: theloushe / Foter / CC BY-NC-ND

靈命日糧 :有難同當

讀經: 加拉太書6章1-10節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拉太書6章2節


在2015年4月25日這一天,是澳紐軍團日(Anzac Day)的一百週年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澳洲和紐西蘭都會舉辦慶祝活動,藉此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抗敵人的澳紐軍團(ANZAC)表達敬意。這也紀念了在那時,這兩個國家沒有獨自面對戰爭:兩個國家的士兵聯合起來,齊心一致,並肩作戰。

 

同甘苦,共患難也是上帝兒女們該做的事。我們既蒙召成為基督徒,就要「互相擔當」。正如保羅勸勉我們:「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拉太書6章2節) 。尤其是在困難臨到時,我們更應當彼此堅固,相互扶持,共同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當我們願意彰顯基督的愛,並能彼此相顧,這些難處非但不會使我們孤立無援,反倒會讓我們更同心,更親近上帝。

我們互擔重擔就是在效法基督的愛,正如以賽亞書記載著:「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以賽亞書53章4節) 。不論我們面對的是多大的難題,我們絕不是獨自一人。

— 柯貝爾

感謝愛我的天父,
在人生旅程中我不會獨自前行,
因為一路有祢同在。


彼此扶持比獨行走得更遠。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3-4章;希伯來書11章20-40節


靈命日糧 :屬乎上帝

讀經: 詩篇100篇


惟有你們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書2章9節


彭柯麗(Corrie ten Boom)在她的自傳中,描述在二次大戰期間,她和姐姐貝絲在納粹集中營裡恐怖的經歷。有一次,她們被迫脫去身上的衣物,和其他人一起排隊接受檢查。當時,柯麗覺得受到羞辱,被遺棄。但她突然想起耶穌也是像這樣赤身露體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不禁讚歎上帝的作為,柯麗悄聲地對她姐姐說:「貝絲,他們也脫去了祂的衣服」。貝絲驚訝地倒抽了一口氣,說:「對啊!柯麗,我竟然從沒為此感謝過祂。」

 

我們生活在充滿憂慮,爭鬥,以及災難的生活當中,常常很難感恩,每一天我們都能找到很多理由抱怨。然而,在詩篇100篇中,詩人卻要上帝的子民歡喜,快樂,且要謝恩,因為「我們是祂造的,也是屬祂的;我們是祂的民,也是祂草場的羊」(3節) 。即使面對許多艱難和挑戰,只要牢記我們是屬乎上帝的,就必能因著基督的愛以及衪所做的犧牲而發出讚美,並且凡事謝恩。

千萬不要因這世上的殘暴而失去一顆感恩的心。要記得你是上帝的孩子,祂已透過在十字架上成就的一切,向你顯明祂的恩慈與良善。

— 李慶良

主啊,我要感謝祢的恩慈以及祢對我的愛,
並祢為我所做的犧牲。即使有時心灰意冷,
但只要想起我屬祢,並祢也屬我,我就再次得著激勵!


數算主恩,讚美油然而生。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2章;希伯來書11章1-19節


Photo credit: Corrie ten Boom Museum / Foter / CC BY-NC-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