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慶祝多元合一

讀經: 詩篇133篇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詩篇133篇1節


在2019年,某一所高中的畢業典禮上,有608名畢業生準備領取畢業證書。校長對學生們說,當他唸到某個國家時,就請出生在該國的學生站起來。於是,他一一唱名:阿富汗、玻利維亞、波斯尼亞⋯⋯。校長唸了60個國家,直到所有學生都站了起來,大家都一同歡呼!一所高中,60個國家。

多元化的群體所展現的合一之美,是一幅令人振奮且符合上帝心意的畫面──眾人和睦同居。

詩篇133篇也鼓勵上帝的子民要和睦同居,這是一篇上行之詩,是人們每年進入耶路撒冷朝聖時吟唱的詩歌。這首詩提醒眾人,差異可能會造成分歧,而和睦共處卻大有益處(1節)。詩人生動地將和睦共處描述為甘露(3節),以及澆在祭司頭上的油(出埃及記29章7節),從祭司頭上「流到」鬍鬚、衣襟(2節)。這些畫面都指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和睦共處的情況下,上帝所賜的福分就會如此豐富地流淌,無處可容。

對基督徒來說,儘管我們有種族、國籍或年齡的差異,但在聖靈裡卻有更深的合一(以弗所書4章3節)。當我們站在一起,慶祝因耶穌的帶領使我們以和平彼此聯繫時,便能欣然接受上帝所賜的差異,並頌讚那帶來真正合一的源頭!

— 夏莉珊

你何時曾經歷過在基督裡與眾人合一的美好?
這樣的合一如何帶來祝福?

天父,求祢幫助我能盡自己當盡的責任,與所有上帝的子民和睦共處。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42-44章;約翰一書1章


靈命日糧 : 一起聚會

讀經: 希伯來書10章19-25節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希伯來書10章25節


我父親是美南浸信會的牧師,身為長子,從小到大,每個星期天我該做的事都很明確:我必須要去教堂。有例外嗎?除非是我發高燒了。但其實我很喜歡到教堂去,甚至有幾次真的發燒不退,我還是去了。然而,現在世界已經改變了,定期到教堂參加聚會的人數不再像以前那麼多。當然,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為什麼?答案有很多,而且形形色色。對於這些答案,作家凱瑟琳·諾里斯(Kathleen Norris)引用一位牧師的話做出回應。這位牧師說:「為什麼我們去教堂?我們去教堂是為了服事其他人,在那裡可能有人需要你。」

當然,這不是我們去教堂唯一的原因,但這位牧師的回應與希伯來書作者的心聲互相呼應。希伯來書的作者敦促信徒要有堅定的信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強調「不可停止聚會」(希伯來書10章25節)。為什麼?因為當我們缺席的時候,會錯過至關重要的事:「彼此勸勉」(25節)。我們需要彼此鼓勵「激發愛心,勉勵行善」(24節)。

弟兄姐妹們,讓我們持續到教堂去,一起聚會!因為在那裡可能有人需要你,而相應的事實是,你可能也需要他們。

— 博約翰

你去或不去教堂的四大原因是什麼?知道「那裡可能有人需要你」,使你對一起聚會有何看法?

親愛的天父,當我與弟兄姐妹一同聚集,敬拜讚美祢名時,幫助我也能靠祢的名去鼓勵人。求祢赦免我,因我有時過於專注自己而忽略他人。

加入教會能促進我們身心靈的健康。歡迎點擊連結: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40-41章;彼得後書3章



靈命日糧 : 一道大光

讀經: 以賽亞書9章1-3節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以賽亞書9章2節


在2018年,12名泰國男孩在足球教練的帶領下進入迷宮般的地下洞穴,準備利用下午的時間享受一場探險之旅。但突如其來的暴雨導致水位高漲,迫使他們逐步後退,直到洞穴的深處。他們經歷兩週半的時間,才被救難人員救出來。當時他們坐在小小的岩石上,只有六支手電筒忽明忽滅的殘光,直到潛水隊員不顧水位上升的危險,將他們營救出來。他們長時間被困在黑暗中,期盼能早日重獲光明、得著拯救。

先知以賽亞描述了這世界被黑暗籠罩、充斥暴力與貪婪,又被悖逆和痛苦所粉碎(以賽亞書8章22節)。世界都被破壞了,象徵希望的燭光忽明忽滅,在黑暗虛空中逐漸消逝。但他堅信晦暗的絕望不是最終的結局。因上帝的憐憫,很快地「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見幽暗」(9章1節)。上帝絕不會將祂的子民撇在幽暗的毀滅中。先知向他的同胞宣告盼望,指出當救主來到時,祂會驅除罪惡所帶來的黑暗。

救主耶穌確實來了,這使我們如今對以賽亞所說的預言有全新的體會:「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2節)

無論夜有多黑,環境多麼令人沮喪,我們永不會被撇在黑暗中。耶穌在這裡,祂就是這道大光,照耀這世界!

— 郭惟恩

什麼時候你會感到被黑暗和絕望籠罩?
耶穌有如一道大光,這道光如何讓你重獲盼望?

上帝啊,黑暗圍繞我,有時我好怕黑暗會吞噬我。求祢成為我的大光,用祢榮耀無比的愛來光照我。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37-39章;彼得後書2章


靈命日糧 : 在逼迫中信靠主

讀經: 但以理書3章13-18、25-27節


即或不然,⋯⋯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以理書3章18節


艾詩從小在菲律賓一個反對基督教信仰的部落中長大,她曾因病重性命垂危,當時有位阿姨為她禱告後,她就接受耶穌的救恩。如今,儘管面對暴力甚至死亡的威脅,艾詩仍在當地社區帶領查經班。樂在事奉中的她說道:「我實在無法不向人介紹耶穌,因為我的生命一直經歷到上帝的大能、慈愛、良善和信實。」

在逼迫中事奉上帝是現今許多人面臨的光景,正如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這三位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青年一樣。我們從但以理書看到,他們即使面對死亡的威脅,仍拒絕敬拜尼布甲尼撒王的大金像。他們勇敢地宣告,上帝有能力保護他們,但「即或」上帝不拯救,他們仍選擇事奉祂(但以理書3章18節)。當這三個人被扔進火窯的時候,上帝確實與他們同在苦難中(25節)。更讓眾人驚奇的是,他們不但沒被火燒死,而且連「頭髮也沒有燒焦」(27節)。

如果我們因活出信仰而遭受苦難或逼迫,那麼歷世歷代的信徒都在提醒我們,當我們選擇順服上帝時,聖靈必會親自與我們同在並要堅固、扶持我們,「即或」事情結果與我們所期待的不同。

— 夏莉珊

即或上帝沒有⋯⋯,你會如何繼續跟從祂?
上帝如何讓你知道祂與你同在?

上帝啊,感謝祢如此深愛我。求祢幫助我,在逼迫中仍能喜樂地跟隨祢。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35-36章;彼得後書1章


靈命日糧 : 傷口灑鹽

讀經: 約伯記5章17-27節


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約伯記5章7節


在廣播節目盛行的黃金年代,美國著名諧星弗雷德·艾倫(Fred Allen,1894-1956年)以帶著悲觀色彩的詼諧方式,為處在經濟蕭條和戰爭陰影下的人們帶來歡笑。但他的幽默感其實源自於親身遭遇的痛苦。他不到三歲就失去母親,後來又與有成癮習慣的父親漸行漸遠。他曾從紐約街頭的車陣中救出一個男孩,並對那男孩說了一句令人難忘的話:「孩子,你怎麼了?你不想變成大人,面對世間的苦難嗎?」

約伯的一生就是在如此艱難的現實生活中展開。他起初表明信心,但終至陷入絕望,而朋友的責罵有如在傷口上灑鹽,讓他更加痛苦。他們振振有詞地責備約伯,還堅持表明若他承認自己犯錯(4章7-8節),並因上帝的勸誡而改過自新,他就有能力對這些災禍一笑置之(5章22節)。

約伯的「安慰者」固然出於一番好意,但卻錯得離譜(1章6-12節)。他們壓根兒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被當作「朋友如斯,何需敵人?」的負面教材;沒想到竟要約伯為他們祈求上帝的赦免;沒想到他們自己更需要向上帝禱告(42章7-9節)。他們更是想不到,自己竟預示將來會有一群控告者,控訴那位遭人嚴重誤解,卻成為我們喜樂泉源的至高主。

— 狄馬汀

別人曾如何誤解你,讓你有何感受?你何時曾在未能充分瞭解的情況下,貿然評斷某人為何受苦?

天父,我常像約伯的朋友,將別人的不幸視為應得的後果。幫助我今天能有耶穌的憐憫心腸,而不是帶著控告者的思維批評別人。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33-34章;彼得前書5章


靈命日糧 : 無畏的信心

讀經: 使徒行傳4章8-13節


除祂以外,別無拯救。—使徒行傳4章12節


尼泊爾人潘理涵(Prem Pradhan,1924-1998年)於二戰期間為英國空軍服役,當時他的戰機被敵軍擊中,在跳傘逃生時不幸受傷導致終生瘸腿。他曾提到:「我跛了一隻腳,上帝竟呼召我去喜馬拉雅山上傳福音,不是很奇怪嗎?」後來,他在尼泊爾傳揚福音,遭到殘酷的迫害,甚至被扔進「死亡地牢」裡,在惡劣的環境中掙扎求存。在15年內,潘理涵在14個不同的監獄裡待了10年。但他仍勇敢地為主做見證,為基督結出改變生命的果實,在獄中帶領多名獄卒和犯人歸主,這些人後來也把主耶穌的福音帶給自己的同胞。

使徒彼得也因歸信基督,以及上帝藉著他醫治一個瘸腿的人,而遭受逼迫。但他抓住機會,勇敢地為基督作見證(使徒行傳4章8-13節)。

如今,我們也許會像彼得一樣面對眾人的反對(3節),但別忘了還有許多家人、同事、同學及我們認識的人,都迫切需要認識這位救主,因「除祂以外,別無拯救」(12節)。祂為我們的罪付了贖價、甘願受死,三天後從死裡復活,證明祂有赦罪的權柄(10節)。願世人能聽見我們憑著禱告和勇氣所傳揚的好消息,就是因耶穌而得拯救。

— 簡恩德

今天你要如何勇敢地傳講主耶穌?是什麼使你
裹足不前呢?你如何更好地裝備自己來傳福音?

天父啊,謝謝祢為我成就的一切事。求祢幫助我,能奉主耶穌的名勇敢地與人分享基督信仰。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30-32章;彼得前書4章


靈命日糧 : 大能的勇士

讀經: 士師記6章11-16節


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士師記6章12節


狄恩·伊曼(Diet Eman)是一位平凡而害羞的年輕女士。當德軍在1940年入侵荷蘭時,她正在談戀愛,有一份工作,享受與親友相處的快樂時光。後來,她寫道:「當大難臨頭時,你會想要像駝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土裡。」然而,狄恩卻感到上帝的心意是要她抵抗德國人的暴虐統治,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為猶太人及其他被追捕的人尋覓藏身之處。這位原本不起眼的年輕女士成了上帝的勇士。

聖經也記載上帝使用一些不起眼的人來事奉祂。就如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並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士師記6章12節)可是當時的基甸看來卻絕不像大能的勇士。在以色列人遭米甸人欺壓時期,他為了不讓米甸人發現,便偷偷在醡酒池打麥子(1-6、11節)。他來自最弱小的瑪拿西支派,而他也是家裡最微小的(15節)。面對上帝的呼召,他深感力有不逮,甚至多次求上帝的印證。但最後,上帝卻使用他擊敗殘暴的米甸人(參閱第7章)。

上帝將基甸視為「大能的勇士」。正如上帝與基甸同在並裝備他,同樣地,上帝也與我們這些「蒙慈愛的兒女」(以弗所書5章1節)同在,並供應我們所需的一切,使我們能為祂而活,並在各樣大小事上服事祂。

— 柯愛莉

上帝還使用哪些看似軟弱的聖經人物為祂成就大事?
上帝如何讓你離開舒適區來事奉祂?

上帝啊,感謝祢看我不像我看自己。幫助我看自己如同祢親愛的兒女,有能力在各樣大小事上服事祢。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27-29章;彼得前書3章


靈命日糧 : 感謝的心

讀經: 歌羅西書4章2-6節


你們要恆切禱告,在此警醒感恩。—歌羅西書4章2節


古羅馬偉大的哲學家辛尼加(Seneca,公元前4年-公元65年)曾被王后指控犯了通姦罪。當元老院裁定他死罪之後,或許是因革老丟王認為此乃錯誤的指控,而只將辛尼加放逐到科西嘉島。這樣的減刑讓辛尼加對「感恩」有深刻的感受,他寫道:「世上一直有殺人犯、暴君、小偷、通姦者、盜賊、褻瀆者和叛徒,但其實最可惡的是不懂感恩的人。」

與辛尼加同時代的使徒保羅,對此也頗有共鳴。在羅馬書1章21節,保羅說人們不願意感謝上帝,是促使人類墮落的原因之一。在寫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中,保羅三次敦促信眾要常存感謝的心,並且提到,我們應「滿有感謝的心」(歌羅西書2章7節,新譯本)。當我們讓基督的平安在「心裡做主」,就會「存感謝的心」(3章15節)。事實上,我們在禱告中也應常向上帝表達感恩(4章2節)。

上帝對我們的諸般慈愛,提醒我們生命中一個重要的事實,祂不但配得我們的愛慕和敬拜,也當深受我們的感謝。正如雅各書1章17節說,各樣美善的恩賜都是從衪而來。

因著我們在基督裡所領受的一切,理應自然地心生感恩。讓我們因祂美好的恩典,向祂表達我們的感謝吧!

— 柯貝爾

在你所領受的恩福中,哪些是最大、最久遠的?
你很容易遺忘哪些天天都能得著的福分呢?

天父,我常將祢和祢所賜的恩惠視為理所當然,求祢寬恕我,為我造一顆感恩的心,使我能尊崇讚美祢的一切作為。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24-26章;彼得前書2章


靈命日糧 : 上帝的旨意

讀經: 詩篇62篇


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上帝,-因為我的盼望是從祂而來。—詩篇62篇5節


有時候,上帝的旨意的確很難遵循。祂會要求我們做正確的事;要我們忍受苦難而不抱怨;愛那些不可愛的人;要留意內心提醒我們不可以的聲音;要我們去做那些當做卻不願意去做的事。所以,我們必須整天對自己的心說:「我的心啊,聽著!要默默無聲,去做耶穌要你做的事。」

大衛說:「我的心默默無聲,專等候上帝」(詩篇62篇1節),又說:「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上帝」(5節)。這兩節經文看似雷同,但其實不然。大衛先描述內心的狀態,然後再對心說話。默默無聲表明下定決心,立定心志;當默默無聲表明大衛是在激勵自己,要記得這個決定。

大衛決心保持靜默,為要安靜順服上帝的旨意,這也是上帝對我們的呼召,是我們受造的目的。我們能擁有平和的心,只要我們順服地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加福音22章42節)。我們尊祂為主、以祂為樂,這就是上帝對我們首要且最崇高的呼召。正如詩人說:「我樂意照祢的旨意行。」(詩篇40篇8節)

當然,我們必須常常尋求上帝的幫助,因我們的「盼望是從祂而來」(62篇5節)。當我們尋求上帝的幫助,祂會幫助我們遵行祂的旨意。

— David Roper

你何時會覺得很難遵行上帝的旨意?
你如何安靜地順服呢?

天父,我或許並不總是明白祢的旨意,但求祢讓我能順服。教導我相信祢的良善和信實,並賜我一顆順服的心。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22-23章;彼得前書1章


靈命日糧 : 分享盼望

讀經: 提摩太後書3章10-17節


我將祢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祢。—詩篇119篇11節


愛敏是上帝所愛的兒女,當她與我分享上帝如何幫助她接受自己的身分時,她將聖經經文融入我們的對話中。她對聖經熟悉的程度,使我幾乎無法分辨這位高中生何時是說自己的話,何時是引用上帝的話。當我稱讚她是「一本會行走的聖經」,她的眉頭皺了起來。她並沒有刻意背誦經文,但透過每天閱讀聖經,其智慧的言語已成為她日常用語的一部分。她享受上帝每時刻的同在,並把握每一次上帝讓她與別人分享聖經真理的機會。愛敏像其他被上帝使用的年輕人一樣,激勵人虔心閱讀、背誦及運用聖經經文。

當使徒保羅鼓勵提摩太擔任教會的領袖時,他對這個年輕人很有信心(提摩太前書4章11-16節)。保羅知道提摩太從小就明白聖經(提摩太後書3章15節)。雖然提摩太像保羅一樣,也曾受到別人質疑,但他們倆都堅信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並且相信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16-17節)。

當我們將上帝的智慧深藏在心裡,祂的愛和真理就會自然融入我們與別人的談話中。你我也可以像是會行走的聖經,隨時隨地與人分享上帝永恆的盼望。

— 鄧書琪

你如何將上帝的話深藏於心?
上帝的智慧如何幫助你更有信心與人分享聖經真理?

慈愛的天父,求祢將祢的智慧充滿我心,使我能自然且勇敢地與人分享祢的話。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20-21章;雅各書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