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真正的敬拜者

讀經: 約翰福音4章19-26節


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翰福音4章23節


美國作家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終於有機會去參觀伯利恆的主誕堂。在教堂內地下室的最深處,她來到一個小洞穴(或小石窟)。在這狹窄的空間裡點了許多蠟燭,吊燈也照亮地板的一角。那裡有一顆14角銀星鑲嵌在一塊凸起的大理石地板上,據說那就是基督誕生的地點。然而,對她來說並無深刻的感受,因她明瞭上帝絕不會侷限在這個地方。

儘管如此,在我們的信仰裡,有些地點始終具有重大的意義。耶穌與井旁婦人之間的對話也提到另一個這樣的地方,就是她「祖宗敬拜上帝」的那座山(約翰福音4章20節;指基利心山,參閱申命記11章29節)。撒馬利亞人將這座山視為聖地,而猶太人卻堅信耶路撒冷才是真正敬拜上帝的地方(20節)。但耶穌宣告時候到了,敬拜上帝不再只限於某個地點,而是在於敬拜彌賽亞、在於「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23節)。婦人宣稱相信彌賽亞,但她沒有意識到,跟她說話的正是彌賽亞。於是,耶穌對婦人說﹕「這和妳說話的就是祂。」(26節)

上帝並不受限在任何高山上或某個空間內,祂隨時隨處都與我們同在。當我們每天來到祂的寶座前,坦然無懼地對祂說:「我們的天父」,這就是真實的敬拜。無論你在何處,祂就在那裡。

— 博約翰

知道上帝是靈,祂隨時隨處與你同在,
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在這一刻你會因何事讚美祂?

天父,感謝祢,無論我身在何處,祢都一直與我同在。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8-19章;雅各書4章


靈命日糧 : 在祂懷中

讀經: 詩篇131篇


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裡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詩篇131篇2節


一日中午,我跟姐姐以及她的孩子們共進午餐。過後,姐姐告訴三歲的外甥女安妮該睡午覺了。但安妮皺著小臉,含淚反對:「可是阿姨今天還沒有抱過我耶!」姐姐笑著說:「好吧!阿姨可以抱妳。但妳想要抱多久?」安妮馬上破涕為笑,開心地說:「五分鐘!」

當我抱起安妮,心裡感激她在不經意間提醒了我,何謂愛與被愛。有時候,我們似乎也忘了信心的道路是要我們學習經歷上帝的愛,經歷祂那遠超過人所能理解的愛(以弗所書3章18節)。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一點,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就像耶穌所說的浪子比喻中的哥哥,拼命想贏得天父上帝的認同,卻沒看到祂早已將一切賜給我們(路加福音15章25-32節)。

詩篇131篇是聖經中的一篇禱詞,能夠幫我們「變成小孩子的樣式」(馬太福音18章3節),我們不再因無法明白的事而感到困擾(詩篇131篇1節),而是藉著與上帝同在,心中得享平安(2節),在祂的愛中得到我們所需的盼望(3節),就如幼時依偎在母親懷中那般的平穩安靜(2節)。

— 白茉妮

在你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表明上帝永不止息的愛?
體會到上帝的愛,如何讓你更有盼望和勇氣?

慈愛的天父,生命中常有人提醒我們何謂愛與被愛,我們為著有這些人向祢獻上感謝。求祢幫助我們,能更深地扎根在祢的愛中。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6-17章;雅各書3章


靈命日糧 : 填補空虛

讀經: 約翰福音10章1-10節


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章10節


美國心理學家瑪德琳.萊文(Madeline Levine)注意到這個15歲女孩試圖掩飾自殘的行為。這女孩把長袖T恤的袖子拉至一半以掩蓋自己的手臂,而這正是自殘者慣用的方法。當女孩拉高袖子時,萊文大吃一驚,她竟用剃刀在上臂刻了「空虛」一詞。萊文非常難過,但又感到欣慰,這個女孩終於願意接受必要的協助。

其實許多人的心靈都像這女孩一樣,刻著「空虛」一詞。使徒約翰說,耶穌來是要使我們的生命不再空虛,並要使我們得著「更豐盛」的生命(約翰福音10章10節)。上帝把對豐盛生命的渴求放在每個人的心裡,並渴望人能與祂建立親密的關係。祂也警告說,「盜賊」會嘗試用各種人事物摧毀人的生命(1、10節),他們宣稱會提供生命的說詞都是偽裝和假冒的。相反地,耶穌所賜乃是真實的──「永生」;祂已應許,誰也不能從祂手裡把我們奪去(28節)。

只有耶穌才能以豐盛的生命填補你我空虛的心靈。如果你感到孤獨空虛,現在就可以求告祂。如果你感到徬徨無助,可以來尋求上帝的引導。唯有基督才能使我們得生命,且是豐豐富富的生命。在祂裡面,我們才能明白生命的意義。

— 魏馬文

在尋找意義和刺激的過程中,什麼會讓你沮喪失望?
耶穌如何使你的生命更豐盛?

耶穌,當我想到祢已賜給我充實豐盛的生命時,幫助我能全心歸向祢,不再追求其他事物。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4-15章;雅各書2章


靈命日糧 : 繼續前行!

讀經: 耶利米哀歌3章21-23節


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祂]的誠實極其廣大!—耶利米哀歌3章22-23節


父親在2006年被診斷出患有神經系統疾病,以至逐漸失去記憶、說話和行動能力。他自2011年起便臥病在床,一直由母親在家照顧他。對我來說,父親剛生病的時候是一段黑暗時期,我終日惶惶不安,因為我對照顧病人一無所知,而且也擔心財務問題和母親的健康。

有好多個清晨,一睜開眼就看到灰濛濛的晨光,正如我的心境一般。那時,我常是靠著思想耶利米哀歌3章22節才有辦法起床。「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希伯來文「消滅」的意思是「完全耗盡」或「走到盡頭」。

上帝的大愛使我們能繼續前行,可以起身去面對新的一天。我們所面對的試煉也許讓人難以承受,但我們不會被這些困難擊垮,因為上帝的愛大過一切!

一路走來,我能細數上帝曾多次向我的家人顯明祂的信實和慈愛。我看到上帝的供應,祂讓我們得著親友的關懷、醫生明智的建議、經濟上的供應,更寶貴的是,祂還提醒我們,有一天,我的父親將在天堂得到完全的醫治!

如果你正經歷黑暗時期,千萬別失去盼望。期盼你能繼續信靠上帝信實的愛和供應,好使你不被任何困境擊垮!

— 黃嘉仁(特約作者)

在困難中,你從哪裡支取力量?
你如何提醒自己相信上帝的大愛?

天父,幫助我繼續信靠祢。開我的眼睛,讓我看見祢的愛和信實。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1-13章;雅各書1章


靈命日糧 : 醫治破碎

讀經: 以弗所書2章1-10節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以弗所書2章8節


柯林和妻子曉丹在一間賣工藝品的商店,準備買一幅畫掛在家裡。隨後,柯林覺得找到了合適的藝術品,便叫曉丹過來看。那件陶瓷藝術品的右側刻著恩典兩個字,但左側有兩條長長的裂縫。曉丹一邊說:「可惜,破了!」一邊重新在架子上找一個完好無缺的。但柯林卻說:「不,這才是重點!我們都有破碎之處,直到恩典臨到我們,事實就是如此。」他們決定買下這個有裂縫的藝術品。當他們結帳時,店員驚呼:「糟糕,這個已經破裂了!」曉丹輕聲地說:「對啊,我們也是。」

人怎麼會「破碎」呢?有人這樣解釋:當我們越來越意識到,無論自己多麼努力想讓生命變好,卻只會變得更糟。這使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需要上帝,也需要祂介入我們的生命。

使徒保羅用「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以弗所書2章1節)來形容我們破碎的生命,並進一步解釋,我們需要得著寬恕和改變。正如他說:「然而上帝既有豐富的憐憫,因祂愛我們的大愛,⋯⋯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4-5節)

上帝樂意以祂的恩典來醫治我們,只要我們承認自己的破碎。

— 施安妮

什麼促使你祈求上帝醫治你破碎的生命?
今天你在哪方面特別需要祂的醫治呢?

上帝,感謝祢以豐富的憐憫恩待我!我所誇耀的就是祢,以及出於祢的恩典讓人因信而得著的救恩。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8-10章;希伯來書13章


靈命日糧 : 接納和認同

讀經: 以賽亞書43章1-4節


我看你為寶為尊,……我愛你。—以賽亞書43章4節


天寧從小就缺乏安全感。他非常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同,但卻一再失望,似乎無論在學校、在家裡所做的一切都不夠好。即使他已長大成人,依然缺乏安全感。他一直在想,我真的夠好嗎?

只有在天寧接受耶穌為他的救主時,才得著了渴望已久的安全感和認同感。天寧瞭解到是上帝創造他,他是上帝的兒女,上帝愛他、珍惜他,使他終於能確信自己受到重視及讚賞。

在以賽亞書43章1-4節,上帝告訴祂所揀選的百姓,祂創造他們,必以自己的大能與慈愛救贖他們。上帝對以色列人說:「我看你為寶為尊。」祂因深愛他們,而為他們施展作為(4節)。

上帝看重祂所愛之人,並非基於我們所做的任何事,而是出自這簡潔有力的真理:祂揀選我們成為祂的兒女。

以賽亞書43章的經文不僅帶給天寧極大的安全感,而且還更加添他信心,使他能竭盡全力地去做上帝呼召他去做的事。如今他已成為一位牧師,盡心盡力以此讓人得生命的真理來鼓勵眾人,那就是耶穌已接納和認同我們。願我們今天能滿有信心地活出這個真理!

— 許文榮

你認為上帝如何看待你?約翰福音1章12節說明了
你和上帝是什麼關係?這個真理如何使你得安慰?

天父,我知道祢愛我、接納且珍惜我。感謝祢讓我成為祢的兒女,且無條件地愛我。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5-7章;希伯來書12章


靈命日糧 : 真實身分

讀經: 路加福音5章1-11節


耶穌⋯⋯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路加福音5章10節


有位男士在一家賣魚餌的小店裡,先挑選了一個釣具箱,接著將自己的購物車裝滿了魚鉤、魚餌、浮漂、魚線和鉛錘。最後,他還買了些活的魚餌,並選了一把新的釣竿及捲線器。店主問他說:「以前釣過魚嗎?」他說沒有。店主說「建議你最好還要買這個」,也就是一盒醫藥急救箱。那位男士同意之後就結了帳,興高采烈地去釣魚了。但一天下來,除了被鉤子和齒輪刮破手指之外,他毫無所獲。

但西門彼得的情況卻非如此。當黎明時分,耶穌叫他「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路加福音5章4節),使得這位經驗豐富的漁夫十分錯愕。儘管之前整夜勞力一無所獲,西門和他的同伴仍撒下漁網,沒想到竟「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而且兩條船幾乎要沉下去(6-7節)。

西門彼得看見所發生的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催促耶穌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8節)但耶穌知道西門的真實身分、將要扮演的角色,就對即將成為門徒的西門說:「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西門聽到耶穌所說的話,「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10-11節)。當我們跟隨耶穌時,祂會幫助我們明白自己的真實身分,並能明白祂呼召我們要去做的事。

— 雷翠霞

未信主之前,你承擔什麼樣的身分或角色?
當你跟隨耶穌後,你的身分有何改變呢?

親愛的天父,當我不明白自己的真實身分時,請提醒我來跟隨祢,好讓我能在祢裡面認識真實的自己。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3-4章;希伯來書11章20-40節


靈命日糧 : 我不要離開!

讀經: 詩篇27篇1-6節


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詩篇27篇4節


當贊德和他母親一同朝著停車場走去時,贊德卻突然掙脫母親的手,轉身衝向教堂的大門,因為他根本不想離開!他母親追上他,試著對他好言相勸,想要儘早離去。但當母親好不容易將4歲的贊德摟進懷中,準備離開時,贊德靠在母親的肩上哭泣,還伸長著雙手渴望要回去教堂。

贊德或許只是還想要繼續與朋友一起在教堂玩,但他的渴盼讓人想到大衛渴望敬拜上帝的情景。儘管大衛曾為自己的平安穩妥而請求上帝擊潰他的敵人,但他最希望的是國泰民安,好讓他能「瞻仰[上帝]的榮美,在祂的殿裡求問」(詩篇27篇4節)。他內心的渴望是要親近上帝,無論上帝在何處,大衛都享受祂同在的喜樂。這位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戰場上的勇士,想要在太平年歲裡「唱詩歌頌耶和華」(6節)。

其實,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自由地敬拜上帝,因為藉著我們的信,上帝的靈現在就住在我們心裡(哥林多前書3章16節;以弗所書3章17節)。期盼我們天天都渴慕上帝的同在,並與主內肢體一同聚集敬拜祂。我們是在上帝裡面得著平安與極大的喜樂,而不是在某棟建築物中獲得。

— 洪可婷

你何時曾滿腔熱情地想要敬拜上帝?
什麼會使你無法經常熱切地敬拜祂呢?

親愛的天父,祢是我心所愛也是我的喜樂。我渴望能不受干擾、一心一意敬拜祢。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1-2章;希伯來書11章1-19節


靈命日糧 : 既威嚴又慈愛

讀經: 申命記4章5-8、11-14節


那時,你們近前來,站在山下,山上有火燄沖天,並有昏黑、密雲、幽暗。—申命記4章11節


在2020年,厄瓜多爾的桑蓋火山爆發,根據BBC的報導,黑色的火山灰雲噴到超過12,000公尺的高空,排出的火山灰將四個省份(約802平方公里)覆蓋在灰燼與污煙之下。天空變得灰暗陰森,嚴重的空氣污染簡直讓人無法呼吸。有一位農夫描述當時嚇人的情景:「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些灰是從哪兒來的。只看到天空變得幽暗,大家都害怕極了。」

古時,那群站在西奈山下的以色列民,也同樣感到恐懼戰兢,當時「山上有火燄沖天,並有昏黑、密雲、幽暗」(申命記4章11節)。上帝發聲如雷,百姓顫抖,這是多麼震天駭地的景象啊!與永活的上帝面對面是如此令人敬畏的經驗,人們甚至站立不住。

後來,當上帝說話時,眾民「只聽見聲音,卻沒有看見形象」(12節)。但這令人骨頭發顫的聲音卻帶來生命與盼望。上帝向以色列人頒布十誡,又再次與他們立約。這烏雲中的聲音雖讓以色列人害怕顫抖,但發出這聲音的上帝也同時堅定不移地愛他們、吸引他們來歸向祂(出埃及記34章6-7節)。

上帝是大有能力的,甚至令人驚惶,不敢親近祂。然而祂也是充滿慈愛,主動與我們親近的上帝。這位既威嚴又滿有慈愛的上帝,正是我們迫切需要的!

— 郭惟恩

你曾有遇見上帝而令你顫抖的經驗嗎?
除了使你驚惶,祂如何向你表達祂的愛呢?

親愛的上帝,有時我到祢面前的態度太過輕率,也太自以為是。感謝祢對我的忍耐,感謝祢對我的愛。



全年讀經:
耶利米哀歌3-5章;希伯來書10章19-39節


靈命日糧 : 不能隔絕

讀經: 羅馬書8章31-39節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羅馬書8章35節


麗絲的父親是位牧師,他回應了上帝的呼召,到印尼一座小島去開拓事工,攜家帶眷地住進一間曾用來畜養牲畜的茅草屋裡。麗絲還記得有一年全家坐在地板上,一邊唱著讚美詩歡慶聖誕,而雨水一邊從茅草屋頂滴落的情景。但父親卻提醒她:「我們雖窮,但並不代表上帝不愛我們。」

可能有人以為,蒙上帝賜福的人就會擁有財富、健康,並且延年益壽,以致在艱難時期,他們便會懷疑上帝是否仍然愛自己。但在羅馬書8章31-39節,保羅提醒我們,無論是患難、困苦、迫害、飢餓,或其他任何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35節)。真正蒙福的人生乃是奠基於:上帝表明祂對我們的愛,差遣祂的愛子耶穌為我們的罪而死(32節)。基督從死裡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為我們代求(34節)。

在遭遇患難時,我們可以緊抓住那令人寬慰的真理,那就是我們的生命是奠基於基督為我們成就的一切。「無論是死、是生⋯⋯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祂的愛隔絕(38-39節)。無論環境如何或遇到何種困難,願我們能心中謹記,上帝與我們同在,沒有任何事能使我們與祂隔絕。

— Yohana Ang

你要如何提醒自己,沒有任何事能使你與耶穌的愛隔絕?這個真理如何改變你應對人生挑戰的方式?

親愛的天父,請打開我的心、我的眼,讓我更明瞭祢的愛,也明白祢的愛豐盛有餘。



全年讀經:
耶利米哀歌1-2章;希伯來書10章1-1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