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言語爭戰

讀經: 箴言15章1-23節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 —箴言15章1節


在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蘇菲於賽爾維亞被刺身亡,奧匈帝國因此向塞爾維亞宣戰。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其他歐洲國家為了他們的軍事同盟以及自己的野心,紛紛表明立場,加入戰爭。這個單一事件,竟然引發了近代最具傷害力的軍事戰鬥,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帶來的傷害非常驚人。同樣,幾句充滿敵意的言詞,也足以粉碎我們的家庭或人際關係。雅各寫道:「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雅各書3章5節)。箴言也告訴我們避免語言衝突的要訣:「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15章1節)

一個小小的批評,有可能帶來巨大的爭吵。當我們因著上帝的恩典,選擇不以憤怒的言語反擊時,我們就是尊榮救主耶穌了。當主耶穌被鞭打受屈辱的時候,應驗了以賽亞的預言:「祂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以賽亞書53章7節)

箴言鼓勵我們說實話,但同時也應當以柔和的話語來尋求和平。「溫良的舌,是生命樹⋯⋯話合其時,何等美好」(15章4、23節)。

— David C. McCasland

輕率言語惹動紛爭,
無情話語摧殘生命;
慈愛話語醫治祝福,
合時話語壓力減輕。
Anon.

主,讓我成為祢和平的器皿,在憎恨之處撒下愛的種子。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59-61章 帖撒羅尼迦後書3章


靈命日糧:良好根基

讀經: 馬太福音7章24-29節


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馬太福音7章24節


我繼承了一間老房子,負責整修的建築商對我說:「我要告訴你一個壞消息。我們正要把車庫的後半部分改建為你的辦公室,卻發現牆底下幾乎沒有根基。現在我們必須要把這些牆拆除,然後奠下根基,再重新建造。」

「非得這樣做嗎?」我一邊懇求他,一邊默默計算額外的整修開支。「你難道不能修補一下嗎?」但是建築商堅持說:「除非有適當深度的根基,否則無法通過建築審核人員的檢測。有良好的基礎,是極為重要的。」

事物能否經得起考驗,在於是否有良好的根基。耶穌知道,房子的根基極其重要,雖然埋在土裡看不見,但可以使房子更穩固,經得起風吹雨打(馬太福音7章24-25節)。同時,耶穌也明白聽道者的心態,他們會想要選擇容易的方法、走捷徑或是偷工減料以達到目的。

要把我們的生命建立在正確的根基上,是需要努力的,雖然有些根基也許比較快速和容易完成,但上帝的真理才是唯一值得我們建立根基的磐石。生命風暴吹襲的時候,建立在上帝真理上並得到祂保守的房屋,才能夠屹立不倒。

— Marion Stroud

天父,雖然生命的暴風強大,
讓人膽戰心驚;但我心存感謝,
因為祢以信實的真理作我生命的基礎。
求祢幫助我在風暴中倚靠祢。

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56-58章 帖撒羅尼迦後書2章


靈命日糧:真摯朋友

讀經: 撒母耳記上20章32- 42節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 —傳道書4章9節


小說《原野奇俠》(Shane)記述美國邊境的農夫喬•史塔瑞特(Joe Starrett)與尚恩(Shane)成為朋友的經過。尚恩是個獨來獨往的神秘遊俠,暫時在史塔瑞特家中停留。當尚恩協助史塔瑞特移除他農場的一座大樹樁時,兩人的友誼便開始萌芽。隨著史塔瑞特拯救尚恩脫離一場鬥毆,尚恩幫助史塔瑞特改善和保衛他的農場,兩人的友情也日益加深。他們互相尊重,彼此忠誠,正反映聖經所說的:「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傳道書4章9-10節)

約拿單和大衛也是這個原則的典範。當大衛懷疑掃羅王意圖致他於死地的時候,他們的友誼就受到嚴峻的考驗。約拿單不信,大衛卻相信這是真的(撒母耳記上20章2-3節)。最後兩人決定,大衛藏在田間,約拿單則當面質問他父親這件事。當他們明白掃羅想要殺害大衛時,這兩位真摯的朋友就一同哀哭,約拿單祝福了大衛,大衛便開始逃亡(42節)。

倘若你接受耶穌的救恩,耶穌就是你真摯的朋友,祂是永遠忠誠的朋友。當你失足跌倒的時候,祂將你扶起。祂已經向你顯明朋友之間最偉大的愛,這份愛使祂為你犧牲生命(約翰福音15章13節)。

— Jennifer Benson Schuldt

耶穌是我親愛朋友,
擔當我罪與憂愁,
何等權利能將萬事,
帶到主恩座前求!
Scriven

耶穌是你最能信賴的朋友。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53-55章 帖撒羅尼迦後書1章


靈命日糧:坦然尋求

讀經: 約拿書1章1節-2章2節


我遭遇患難求告耶和華,祢就應允我。 —約拿書2章2節


在女兒凱瑟琳很小的時候,還不會走路或爬行。當她想躲避他人,或要我行我素時,她的方法就是乾脆閉上眼睛。凱瑟琳以為她看不見別人,別人也就看不見她。當她坐在車子的座椅上,有不熟悉的人想逗她玩,她就耍這一招;坐在兒童專用的高椅上,面對她不喜歡吃的食物,她也使用這個伎倆;甚至當我們說睡覺的時間到了,她也會用這個方法來應付。

約拿躲避的方法似乎不那麼幼稚,不過也好不到哪兒去。當上帝吩咐他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他就往相反方向跑。然而,他很快就發現,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讓他躲避上帝。其實,聖經已經有多處記載,有些人不希望被找到,但上帝仍然找到了他們(出埃及記2章11節-3章6節;列王紀上19章1-7節;使徒行傳9章1-19節)。

或許你也想要躲避上帝,或許甚至以為上帝看不見你。但你要知道:倘若上帝看見並聽到悖逆的先知在大魚腹中的禱告,那麼祂也能看見你、聽見你,知道你身在何處,做了什麼。然而,你也不必驚恐害怕,這反而是值得安慰的事,因為祂永遠都在你身邊,祂永遠都在乎你!

— Randy Kilgore

主,感謝祢,因為祢一直都在我身邊。
我聽見祢說:「你們尋求我,
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
(耶利米書29章13節)

只要有上帝看顧,就無須害怕困難纏擾。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50-52章 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


靈命日糧:繞遠路

讀經: 創世記12章1-10節,13章1節


我們的祖宗倚靠祢;他們倚靠祢,祢便解救他們。 —詩篇22篇4節


我和妻子預備踏上650公里的旅程。啟程之前,我在衛星導航系統上,將女兒在密蘇里州的住處設定為終點。在我們經過伊利諾州的時候,衛星導航系統引導我們離開州際公路,使我們繞了遠路又再回到州際公路。我實在百思不解:為什麼不直接行駛在暢通無阻的州際公路上呢?

我想我永遠不會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但我們相信導航系統會引導我們到達目的地,也會帶我們回到家裡。

這件事使我聯想到在生活似乎一帆風順時,可能因為某些原因,上帝會引導我們走進陌生的領域。可能是得了一場病,或是工作發生危機、功課出現困難,也可能是突如其來的悲劇,但我們都無從了解上帝到底在做什麼。

亞伯拉罕也曾經走上一趟無從了解的遠路,上帝對他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創世記12章1節)。當時,亞伯拉罕肯定不知道上帝為什麼要引導他繞道走向尼革夫沙漠,但他仍信靠上帝,相信上帝的美意。

衛星導航系統有時會失誤,但我們絕對可以相信上帝永遠不失誤(詩篇22篇4節),當我們走在難以理解的遠路時,祂仍然會一路引導,帶領我們走到祂要我們去的地方。

— Dave Branon

主啊,我尋求祢的引導。
雖知前路並非一帆風順,
幫助我信靠祢,能帶領我走過迂迴的遠路。
我深知祢顧念我們,也必使祢的名得榮耀。

不必擔心前路,只要緊跟領路的上帝。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47-49章 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


靈命日糧:不同眼光

讀經: 馬太福音8章1-4節,9章9-12節


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 —馬太福音9章12節,新譯本


我在印度時,曾與痲瘋病人一同崇拜。當地醫治痲瘋病的先驅,幾乎全是宣教士醫生,他們不畏惡疾,與病人一同生活。因此,教會在痲瘋病盛行的地區特別興旺。我也拜訪了緬甸的愛滋病孤兒院,看到基督徒義工撫慰這些被病魔奪去父母之愛的棄兒。在智利和秘魯的聯邦監獄,我看到最振奮人心的崇拜。在被世人所棄絕的族群當中,那些卑微、不幸、受欺壓的人心裡,正是福音種子扎根生長之處。

倘若我們要達成上帝給予我們的使命,就要像耶穌一樣,以截然不同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我們尋找的,不是能幫助我們的富豪,而是貧窮的人;不是強者,而是弱者;不是健康的人,而是有病的人;不是屬靈的人,而是罪人。這不正是上帝與世人和好的方式嗎?「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我來不是要召義人,而是要召罪人」(馬太福音9章12-13節,新譯本)。

要像耶穌一樣,以截然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 Philip Yancey

我知道,耶穌尋找卑微、被棄絕的迷羊。
我願意,像恩主在世間,去尋找失喪人。
我渴望,主藉我賜恩福,使憂傷變歡暢。

你能透過耶穌的眼光,看見有需要的人嗎?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45-46章 帖撒羅尼迦前書3章


靈命日糧:長相聚

讀經: 哥林多後書4章16節-5章8節


為此培植我們的就是上帝,祂又賜給我們聖靈作憑據。 —哥林多後書5章5節


朋友凱西與她女兒及四個月大的外孫奧利佛,一起度過一週的歡樂時光。假期過後,凱西便需要和他們說再見了。凱西寫信給我說:「甜蜜的團聚使我心嚮往天堂。在那兒,我們不需要特意保留美好的回憶,也不用祈求好景常在。在那兒,我們不必說再會,在天堂只有長相聚,我真渴望那日子快點來到!」凱西第一次當外婆,她渴望能時常與外孫見面!她也為這些相聚時刻和天堂的盼望而感恩,因為在那裡,美好的時光將永不消逝。

人的一生苦多歡愉少,這使我們盼望明天會更好。使徒保羅說他與哥林多的信徒渴望「穿上屬天的身體,好使那必朽的被生命取代」(哥林多後書5章4節,現代中文修訂版)。雖然活著的時候主與我們同在,我們卻不能親眼看見祂,與祂面對面。我們活著是憑信心,不是憑眼見(7節)。

上帝創造我們的目的,是讓我們時刻與祂親近,永遠在一起(5節)。在天堂我們能與祂長相聚,永遠面對面。

— Anne Cetas

面對面歡欣的良辰,
面對面萬事知清;
面對面見我救贖主,
祂的愛何等豐盛。
Breck

今天在聖經中見耶穌,將來與祂面對面。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43-44章 帖撒羅尼迦前書2章


靈命日糧:適時話語

讀經: 箴言25章11-15節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 —箴言25章11節


你可能聽過一句諺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聖經說,我們說話也應當選擇適當的時機。有時上帝會藉著我們一句合宜的話,以甦醒人心;有時保持沉默,閉口不言則更有智慧。

聖經提到說話有特定的時機(傳道書3章7節)。所羅門將合宜的良言比作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美麗奪目,價值連城,有如精雕細琢的妝飾那樣可貴(箴言25章11-12節)。在適當的時機開口,無論是出於愛、鼓勵或責備的話語,都將使聽的和說的人同蒙益處。然而,有時我們卻必須保持緘默。所羅門說:嘲笑、藐視或詆毀鄰居的話,都極為不智,聰明人卻會選擇保持沉默(11章12-13節)。有時,多話或生氣都會使我們得罪上帝、傷害別人,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不要急於發言(10章19節;雅各書1章19節)。

要說出合時合宜的話,雖然並非易事,但聖靈會幫助我們分辨,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說出適當的話,造就別人、榮耀上帝。

— Marvin Williams

感謝天父藉他人,
言語鼓舞激勵我,
賜我智慧能分辨,
何時說話可助人。

適時的話語乃藝術傑作。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41-42章 帖撒羅尼迦前書1章


靈命日糧:避難所

讀經: 馬太福音11章25-30節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馬太福音11章28節


當我進入馬來西亞巴生一所教堂時,牆上的歡迎牌引起了我的興趣,上面寫著「擔重擔者的避難所」。

這的確顯明了耶穌基督的心懷,因為祂的教會是使擔重擔者得解脫,疲倦者得安息之處。這是耶穌事工的重點,祂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

耶穌應許背負我們的重擔,換上祂輕省的軛,「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29-30節)。

這應許有祂的大能作為後盾,不論我們背負什麼重擔,在基督裡我們會找到上帝兒子強而有力的肩膀,祂已應許,擔當我們的重擔,並將祂輕省的擔子交給我們。

基督以永遠的愛來愛我們,祂深知我們的掙扎,我們可以相信祂必能賜給我們安息,這安息是我們無法靠自己得到的。我雖軟弱主剛強,祂是我們這些「擔重擔者的避難所」。

— Bill Crowder

我聽救主溫柔聲,
除去你心憂情,
安息主懷多恬靜,
毫無疑懼戰兢。
Martin

上帝呼喚勞苦的人,在祂裡面得享安息。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39-40章 歌羅西書4章


靈命日糧:改變的大能

讀經: 羅馬書12章1-8節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羅馬書12章2節


教育家兼暢銷書作者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堅信「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可改變世人的觀點和操作方式。在他的著作《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中,有一句話:「人們在各領域中都可以創新,若有適當的環境與時機,大多數人都能變得更有想像力、更創新。」

保羅是第一世紀的創新者,他走遍小亞細亞傳講福音,告訴人們只要信靠耶穌基督生命就能得到改變。他寫信給羅馬信徒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12章2節)。他勸勉他們將身體全然獻上,為主而活(1節)。在這個自我中心、貪婪的世界裡,保羅教導他們,如何活出以基督為中心、捨己的生命。

雖然自保羅以來,物換星移,世事多變,但人們渴望得到愛、饒恕和改變的能力,卻仍然不變。耶穌這位偉大的創新者,就能賜給我們這一切。祂邀請我們,在祂裡面經歷一個全然不同的新生命。

— David C. McCasland

感謝主更新,
向祢敞心扉。
願與主同工,
使我更像祢。

上帝接納原來的我,並使我得到改變。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37-38章 歌羅西書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