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呼拉圈

讀經: 馬可福音6章34-44節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 —加拉太書6章9節


呼拉圈是我童年時最喜歡的玩具之一,最近又再次流行起來。記得我和朋友蘇西曾在前院的草坪上,花上幾小時玩呼拉圈,不斷改進技術,比賽看誰可以讓呼拉圈在腰上搖得最久。今年我重溫了那段童年時光。我坐在公園裡,看到不同年齡和身材的孩子,想盡辦法不讓呼拉圈落地。他們使盡全力,又扭又轉,但再怎麼努力,呼拉圈最後都落地了。這時,有位年輕女士撿起一個呼拉圈,輕易地將呼拉圈搖上又搖下,非常流暢且帶有韻律地從腰間搖到肩膀,再從肩膀搖回腰間。她的成功不是靠劇烈的擺動,而是有技巧的動作。

在我們的屬靈生活中,我們可能耗盡所有精力,希望在事奉上不落人後。然而,上帝並沒有要我們因工作耗盡精力(加拉太書6章9節)。耶穌在用五餅二魚餵飽上千人之前(馬可福音6章38-44節),祂叫門徒到曠野去休息,這證明祂不需要我們為了完成祂的工作,而弄得筋疲力竭、人仰馬翻。耶穌教導祂門徒的真理,也是祂想教導我們的:比起狂熱的行動,安靜順服能為主完成更多。

— Julie Ackerman Link

求主助我勿比較,
事奉是否比人強,
按主旨意靠主力,
愛主願將己獻上。

耶穌要的是甘心樂意,而非心力交瘁。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34-36章 歌羅西書2章


靈命日糧:你期望什麼?

讀經: 約翰福音16章25-33節


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約翰福音16章33節


在《被告席上的上帝》一書中,魯益師寫道:「想像有一群人住在同一幢樓,其中一半的人以為那是一間旅館,另一半卻以為那是座監獄。那些以為這是旅館的人,可能會覺得難以忍受,而那些以為是監獄的,卻可能覺得出奇地舒適。」魯益師聰明地用旅館和監獄的對比,描繪了我們以自己的期待來看生活的情況。他說:「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是單單為了我們的幸福而存在,那你可能難以忍受;如果你認為世界是個接受考驗和糾正錯誤的地方,就會覺得還不賴。」

有時,我們會期望生活快樂,毫無痛苦,但這並不是聖經的教導。對信徒來說,世界是我們藉著順境和逆境使靈命成長的地方。當耶穌解釋生命應該期望什麼時,祂很實際地告訴門徒:「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所以無論生活面對喜樂或傷痛,我們的內心都能有平安,因為這些事是上帝按著祂全能的計畫所精心安排的。

在生命中有基督的同在,能幫助我們在痛苦中也「可以放心」。

— Dennis Fisher

祂的心極仁慈無可測度,
祂每天都有最好安排,
不論憂或喜祂慈愛顯明,
勞苦中祂賜安泰。
Berg

在困難中,我們仍能在耶穌裡得享平安。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32-33章 歌羅西書1章


靈命日糧:學習等候上帝

讀經: 詩篇62篇1-8節


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上帝,因為我的盼望是從祂而來。 —詩篇62篇5節


韓國69歲的婦女車四順,三年來經過950次的嘗試,終於通過筆試,最後考取駕照。她希望考到駕照後,可以載著她的孫子們去動物園。

在這個事事速成的世界中,她仍然堅持不懈。反觀我們自己,往往在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有諸多抱怨和要求。有些時候,如果我們的要求不能即時得到滿足,我們就會放棄或轉移目標。「等候」是我們最討厭聽到的字眼!但是,聖經卻一再告訴我們,上帝要我們等候祂的最佳時機。

等候上帝,意味著對於自己的需要耐心地仰望祂。大衛知道自己為何必須等候耶和華。首先,他的救恩從上帝而來(詩篇62篇1節),大衛知道沒有人能夠拯救他。他唯一的盼望在於上帝(5節),因為唯有上帝垂聽我們的禱告(8節)。

我們禱告時,總是希望上帝能迅速回應,並賜福我們想做的事情。然而,如果上帝只是說:「耐心等候我。」那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學習大衛的禱告:「耶和華啊!求祢在清晨聽我的聲音;我要一早向祢陳明,並且迫切等候」(詩篇5篇3節,新譯本)。即使答案不在我們預期的時間內出現,我們仍可相信祂的回應。

— C. P. Hia

主,當我們呼求祢、
等待祢回應禱告時,
請賜我們所需耐心,
助我們感受祢關愛。
Sper

「願祢的旨意成就」應是我們禱告的基本心態。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30-31章 腓立比書4章


靈命日糧:旗幟飄揚

讀經: 以弗所書5章1-13節


所以你們該效法上帝,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 —以弗所書5章1節


伊莉莎白二世登基為大英帝國女王已超過60年,她的皇室作風以優雅和莊重著稱。她一生致力於造福百姓,因此深受人民愛戴和敬重。所以你能想像皇家旗幟在白金漢宮飄揚的重要性,因為當皇家旗幟飄揚時,就表示女王此刻正在這座位於倫敦中心的皇宮內。旗幟的升起宣告了君王與人民同在。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我們的君王耶穌居住在我們的心中,祂是至高主宰,「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希伯來書13章5節)。當然這對我們個人而言是件美事,但我也納悶,周遭的人是否能透過我們的生活方式,知道這位君王居住在我們裡面呢?如果祂在我們裡面,那我們的行事為人將會顯示出來。如同保羅所說,我們該「效法上帝」,且「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以弗所書5章1-2節)。當我們如此行,我們就能表現出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與節制(加拉太書5章22-23節)。

所以,讓我們升起主同在的旗幟吧!讓祂的恩典、公義和仁愛的旗幟飄揚,好叫其他人藉著我們看見祂!

— Joe Stowell

主啊,求祢提醒我,祢住在我心裡,
是為了使人們透過我而認識祢。
願我珍惜祢與我同在的恩典,
並時時樂意慷慨與人分享。

升起基督同在旗,表明君王居你心。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28-29章 腓立比書3章


靈命日糧:忠實助手

讀經: 耶利米書20章7-13節


但耶和華與我同在,像一個威武可畏的勇士。 —耶利米書20章 11節,新譯本


我父親在農場長大,當他還小的時候,就要負責送餿水去餵飢餓的豬隻。父親痛恨這份差事,因為他進到圍欄裡,那些豬會衝過來撞倒他。對他來說,這本來是件不可能的任務,但有了一個忠實的助手就不同了。因為只要那隻叫「糖糖熊」的德國牧羊犬陪著父親,一切都沒問題了。牧羊犬會設法擋在我父親和豬隻中間,不讓牠們衝過來,直到我父親完成工作。

先知耶利米也有一項艱巨的任務,就是向以色列人宣揚上帝的信息。他需要忍受肉體的虐待、言語的攻擊、被囚禁和被孤立。雖然耶利米深感受挫,但在一切困苦中,他有一位全能的助手;因上帝向他保證:「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耶利米書1章19節)

上帝並未拋下耶利米,祂同樣也不會丟下我們。在每個信徒的心中都有聖靈,上帝會藉著聖靈持續地幫助我們(約翰福音14章16-17節)。這位助手會賜給我們盼望(羅馬書15章13節),引導我們明白屬靈真理(約翰福音16章13節),並將上帝的愛澆灌我們的心(羅馬書5章5節)。我們能相信上帝會信實地幫助我們度過難關,讓我們能和耶利米一樣說:「但耶和華與我同在,像一個威武可畏的勇士。」(耶利米書20章11節)

— Jennifer Benson Schuldt

上帝,祢是我永遠的幫助,
祢是我現今並永恆的盼望,
我們感謝祢永遠不離不棄,
因祢是那位信實可靠的主。

我們在地上最大的盼望,就是從上帝而來的幫助。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26-27章 腓立比書2章


靈命日糧:粉紅綿羊

讀經: 約翰福音10章7-18節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翰福音13章35節


有一次我到蘇格蘭旅行,在從格拉斯哥前往愛丁堡的路上,當我正欣賞著沿路美麗的田園景緻時,忽然出現一個饒富趣味的景象,使我的眼睛為之一亮,只見一大群粉紅色的綿羊聚集在那小小的山丘頂上。

通常羊群的主人為了辨識自己的羊,會為牠們噴上有顏色的圓點作為標記,但這些綿羊也太醒目了吧!這個主人把每一隻綿羊都噴了粉紅色。這樣,每個人都知道這些羊是屬於誰的了。

在聖經中,基督徒被稱為羊,而他們也有獨特的身分標記。基督徒的「粉紅印記」是什麼呢?要怎麼判斷一個人是否屬耶穌呢?

在約翰福音裡,好牧人耶穌告訴我們,基督徒的標記就是「愛」。「你們(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章34-35節)。

信徒應當透過言語和行為向身邊所有的人表達愛。約翰寫道:「親愛的弟兄啊,上帝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翰一書4章11節)。基督徒對他人的愛,應當像那群蘇格蘭綿羊身上的粉紅色羊毛一樣顯而易見。

— Dave Branon

親愛的主,求祢提醒我,
生命並不在於我自己,而是在於他人,
求祢藉著我讓主的愛照耀他們。
願基督般的慈愛成為我出眾的特質。

身為基督徒,我們的愛應使我們與眾不同。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23-25章 腓立比書1章


靈命日糧:用完即丟

讀經: 詩篇136篇1-9節,23-26節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祂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 —詩篇136篇1節


現今我們生活的時代,已經不講求長久耐用,很多東西都是用完即丟。想想那些即用即丟的一次性物品,如刮鬍刀、寶特瓶、打火機、紙盤、免洗餐具。這些產品都使用一次就丟棄,然後以新的取代。

不但如此,這種用完即丟的一次性文化還反映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很多時候,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再忠誠了。許多婚姻關係在掙扎求存;許多資深員工在快退休時被解雇,取而代之的是更便宜的人力;深受禮遇的運動員也可以跳槽到另一個隊伍去。這樣看來,似乎沒有一樣東西是長久的。

然而,永不改變的上帝向我們保證,祂的慈愛永遠長存。在詩篇136篇中,詩人透過述說上帝的奇事、作為和屬性,來頌讚這美好的應許。他在每個陳述後都以「祂的慈愛永遠長存」這句話來結束。藉著上帝奇妙的創造(4-9節),祂以大能拯救百姓(10-22節),還有祂顧念祂卑微的子民(23-26節),我們可以信靠這位上帝,因為知道祂的慈愛永不止息。在這個短暫的世界裡,上帝永存的慈愛給予我們盼望。我們可以與詩人一同唱和:「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祂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1節)

— Bill Crowder

我歌唱永存的慈愛,
永遠堅定不移的愛,
我歌唱永活的信實,
永不改變立定在天。
Psalter

上帝的恩典無法測度;祂的慈愛無窮無盡;祂的平安無法形容。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20-22章 以弗所書6章


靈命日糧:穿透的光

讀經: 哥林多後書4章1-12節


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上帝,已經照在我們心裡。 —哥林多後書4章6節


美國科泉市的畫家史賓奇(Bob Simpich)有一幅名為《光之蹤影》的畫作,呈現秋季的絢麗景緻。陽光灑落在白楊樹林的金黃葉片上,樹頂的葉子因陽光照射而璀璨發光,而樹蔭下的地面則呈現出由陽光與陰影交織而成的光影。當談到此光線的對比時,史賓奇說:「這穿透森林照在地上的光,編織了獨特的光影,具有讓我無法抗拒的魅力。」

使徒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說:「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上帝,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上帝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哥林多後書4章6節)。他又描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8-9節)。

有時我們因困難、愁苦或失落,而似乎看不到上帝臉上的榮光。然而,即使在黑影中,我們仍能看見祂與我們同在的證據。

今天,我們若行走在這穿透黑暗的光中,願我們能重新發現上帝的光──耶穌,因祂一直照耀在我們心中。

— David C. McCasland

求主臉光照亮我,
使我找著救恩路。
榮光照耀黑暗地,
世人看見歸向主。

即使處在黑暗的光景,上帝的光仍照耀我們的心。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17-19章 以弗所書5章17-33節


靈命日糧:風暴之中

讀經: 馬可福音4章35-41節


[耶穌]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 —馬可福音4章39節


一場暴風雨正醞釀著,不單在地面上,同時也在朋友的家中。她告訴我說:「當時香港的氣象局報導,有一個超級暴風正逐漸逼近。但比窗外的暴風更迫在眉睫的,是家中醞釀的風暴。那時我爸爸因病入院,家人必須每日往返醫院,並同時兼顧家庭和工作。大家都因疲於奔命而心浮氣躁,家裡的氣氛也變得異常緊繃,一觸即發。」

生命有時就像一場突然降臨的風暴,讓我們在不幸、悲傷和壓力的狂風中翻覆。但我們可以到哪裡尋求幫助呢?當耶穌的門徒遇上一場大風暴時,雖然他們不確定耶穌是否在乎,但他們仍知道向誰求助。最後,耶穌平靜了呼嘯的狂風,展現了祂的大能(馬可福音4章38-39節)。

但很多時候,耶穌並不會立即平息風暴,我們也可能像當時的門徒一樣,覺得祂並不在乎我們。其實,若要平息心中的恐懼,我們要全然信靠這位上帝,相信祂的慈愛和全能。我們可以躲在祂的蔭庇之下(詩篇91篇1節);我們可以求祂幫助我們以恩慈待人,更可以安息在這位滿有能力、智慧和慈愛的上帝裡面。祂不僅陪伴我們,甚至保護我們走過風暴。

— Poh Fang Chia

不管海浪多凶猛猙獰,
不論哪一個,或世人或邪靈,
救主坐之船海水不能吞,
因祂是管理海陸空的神。
Baker

無須大聲呼求,因上帝比我們想像的更貼近。-勞倫斯修士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14-16章 以弗所書5章1-16節


靈命日糧:儀式真義

讀經: 哥林多前書11章23-34節


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哥林多前書11章24節


在成長的歲月中,我家有項規定,就是晚上不可以帶著怒氣上床(以弗所書4章26節)。因此,我們所有的爭執和分歧都要在睡覺前解決。此外,在睡覺之前我們還會做一件事,爸爸媽媽會對我和弟弟說:「晚安,我愛你。」而我們也接著回應:「晚安,我也愛你。」這是我們家獨特的睡前儀式。

最近,這樣的儀式對我來說更是意義深刻。母親因肺癌而生命垂危,在臨終前的那段日子,她昏昏沉沉地躺在病床上,對外界愈來愈沒有反應。但每天晚上我離開她的床邊時,我還是會說:「媽,我愛你。」縱然那時她已經不太能說話,但她仍會回應:「我也愛你。」小時候我從沒想過,這個睡前儀式竟在多年後讓我感到如此珍貴。

有時候,一些儀式因為時間久了或一再重複,會讓我們忘記其中的意義,但有些儀式是要提醒我們重要的屬靈真理。第一世紀的信徒混亂聖餐、違背聖餐的本意,但使徒保羅並沒有阻止他們繼續舉行聖餐,反而告訴他們說:「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來。」(哥林多前書11章26節)

與其放棄儀式,或許我們更應該重新找回其中的意義。

— Julie Ackerman Link

主啊,當我們領聖餐時,
幫助我們不會將它視為例行公事。
願我們能藉祢所設聖餐儀式,
時時記念祢,並心存感恩。

任何儀式的意義都可能被淡忘,但不代表它沒有意義。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11-13章 以弗所書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