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扎根

讀經: 歷代志下24章15-22節


祭司耶何耶大在世的時候,約阿施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 —歷代志下24章2節


當約阿施聽到他祖母亞他利雅的惡行時,一定既困惑又害怕。亞他利雅為了篡奪猶大國的王位,殺害了約阿施的兄弟。但嬰孩約阿施卻被他的姑姑和姑丈安穩地藏匿了六年(歷代志下22章10-12節)。約阿施在他們的關愛與教導中成長。當約阿施七歲時,他在暗中被加冕為王,而他的祖母也被推翻了(23章12-15節)。

年輕的約阿施王有一位賢臣在他左右,也就是他的姑丈耶何耶大(22-25章)。約阿施是猶大國少有的「明君」,當姑丈還在世的時候,約阿施順服上帝行正直的事(24章2節)。但是他姑丈一過世,無法繼續以身教引導他,約阿施便背離了上帝,且下場淒慘(24章15-25節)。由此看來,約阿施的信心根基並沒有扎得很深,後來,他甚至開始拜偶像。也許約阿施的「信心」一直是他姑丈的,而不是自己的。

的確,他人可以教導我們信心的原則,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親自與耶穌建立恆久的親密關係。要讓信心變得真實,就要讓它成為自己的。上帝會幫助我們與祂同行,使我們能在祂裡面扎根、生長,建立信心(歌羅西書2章6-7節)。

— Cindy Hess Kasper

我乃屬耶穌,已聞主聲音,
道主愛我何等深;
今求賜大信,向天路直奔,
常與主相近相親。
Crosby

唯有真信心才能持續到底。



全年讀經:
傳道書4-6章 哥林多後書12章


靈命日糧:被瞭解

讀經: 雅各書5章16-20節


我向祢陳明我的罪⋯⋯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祢就赦免我的罪惡。 —詩篇32篇5節


我們內心最大的一個矛盾,就是既渴望有人瞭解我們,但卻又害怕內心被人看透。我們是依照上帝的形象造的,所以我們是能夠被上帝和人所瞭解。然而,因著我們墮落的本性,我們都有不欲人知的罪和軟弱,這些就是我們常說「黑暗的一面」,是我們生命中想要隱藏的部分。故此,我們常鼓勵他人全力以赴,表現最好的一面。

我們不願意被人瞭解的其中一個原因,其實是因為害怕被人拒絕或嘲笑。然而,當我們發現上帝瞭解我們、愛我們,即使我們做了最壞的事,祂也願意饒恕我們,那種害怕被上帝看透的感覺就漸漸消失。若有一群基督徒,能明白饒恕和認罪之間的關係,那麼我們就能放心地在當中彼此坦誠自己的罪(雅各書5章16節)。

信仰生活並不只是要表現出你的好行為,也要透過向上帝和他人坦誠己罪,將我們黑暗的一面暴露在基督的光照下。這樣,我們才能得到醫治,並且活在罪得赦免的自由中。

— Julie Ackerman Link

求主助我陳明罪,
不再隱藏心污穢;
一切坦誠主面前,
不再遮掩全懺悔。
D. DeHaan

罪的控訴雖震耳欲聾,但饒恕之聲更勝一籌。-慕迪



全年讀經:
傳道書1-3章 哥林多後書11章16-33節


靈命日糧:愛傳講主故事

讀經: 歷代志上16章7-13節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求告祂的名,在萬民中傳揚祂的作為。 —歷代志上16章8節


名作家史達‧特克爾(Studs Terkel)正在為他的下一本著作尋找題材,他的朋友建議他寫「死亡」。雖然起初他有點抗拒,後來構想卻漸漸成形。然而,真正推動他寫這主題的,就是特克爾結縭六十載的妻子辭世。這本書也成為了他個人的探索,渴望瞭解死亡之後的事,以及他的摯愛去了何方。同時,這書也讓我們深刻反思我們追尋耶穌的過程,以及我們在信心旅途上對永生的疑問和關注。

我很感恩我們能擁有確據,只要我們信靠耶穌赦免我們的罪,我們死後將與耶穌同住。世上沒有比這更大的盼望了。 如今我們能與他人分享這份盼望,乃是我們的殊榮。彼得前書3章15節鼓勵我們:「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上帝賜予我們跟人傳講福音的機會,正如大衛所說:「求告祂的名,在萬民中傳揚祂的作為。」(歷代志上16章8節)

許多我們所愛的人,他們的人生還沒有結束,我們還有機會跟他們分享耶穌的愛,就應該更加珍惜。

— Randy Kilgore

我愛傳講主福音,福音美妙稱心;
勝過奪人的奇珍,勝過所夢黃金。
我愛傳講主福音,福音益我何多;
使我得到一新心,使我得進神國。
Hankey

讓我們在有生之年熱切地把握機會,傳講耶穌在我們生命中的故事。



全年讀經:
箴言30-31章 哥林多後書11章1-15節


靈命日糧:交託上帝

讀經: 馬可福音10章17-22節


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 —馬可福音10章22節


對二次世界大戰後長大的人而言,彭柯麗(Corrie ten Boom)不僅是個英雄,而且還以她的敬虔與智慧流傳後世。當納粹占領荷蘭時,她和全家因救助猶太人而被抓入集中營,最後她倖存下來,說出那段倚靠著上帝度過的駭人經歷。

彭柯麗說:「我曾經擁有很多東西,然而,我又全都失去了;但是我交託在上帝手中的一切,今天我依然擁有它們。」

彭柯麗對「失去」實在再熟悉不過了。因為那些可憎的納粹黨,她失去了家人、財物,甚至她的青春歲月。然而,透過將一切交託給上帝,她學會了專注在靈命及情感上的成長。

她的經歷和學習,對我們有何意義呢?我們該將什麼交託在上帝手中妥善保管呢?從馬可福音10章那年輕財主的故事,我們知道應該將「一切」都交託在上帝手中。財主手中擁有的非常多,但耶穌要他將這一切全都放棄時,他拒絕了。他情願保留財產,卻不願意跟從耶穌,最終他「憂憂愁愁地走了」(22節)。

跟彭柯麗一樣,我們也可以將一切交託在上帝手中,從而找著盼望,相信祂為我們預備的結果必然最好。

— Dave Branon

我將所有獻與耶穌,
甘心樂意全奉獻;
我要時常愛主靠主,
天天活在主面前。
Van de Venter

只有將生命獻給上帝,才可得到安穩。



全年讀經:
箴言27-29章 哥林多後書10章


靈命日糧:禱告的心

讀經: 詩篇27篇7-14節


祢說:「你們當尋求我的面。」那時我心向祢說:「耶和華啊,祢的面我正要尋求。」 —詩篇27篇8節


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四歲及兩歲的女兒搭乘飛機,為避免女兒打擾其他乘客,她儘量不讓女兒們閒著。當機長廣播的聲音傳來,小女兒凱薩琳停下了手邊的活動,低下頭來。機長話一說完,她就低聲說:「阿們!」或許因為不久前發生了一場天然災害,才會讓她以為機長是在禱告。

我希望自己能跟那小女孩一樣,有一顆時時願意禱告的心。坦白說,我覺得詩人大衛擁有禱告的心。從詩篇27篇,當他說到要面對強敵時(2節),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大衛說:「耶和華啊,祢的面我正要尋求」(8節)。有人認為,大衛當時是在回想逃離掃羅的日子(撒母耳記上21章10節),或是逃避他兒子押沙龍的境況(撒母耳記下15章13-14節)。大衛將禱告和倚靠上帝放在首位,並且確信上帝是他的避難所(詩篇27篇4-5節)。

我們也需要一個避難所。如果我們願意閱讀這篇詩和其他的詩篇,並以此作我們的禱告,就能與父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當我們讓上帝成為我們的避難所,就更容易以禱告把自己的心轉向祂。

— Anne Cetas

父啊,求祢讓我知道何謂投靠祢,
以祢作我的避難所。
幫助我不在意禱詞是否優美,
而是對祢傾心吐意,安舒躺臥在祢跟前。

在禱告中,上帝安定我們的心思,平靜我們的意念。



全年讀經:
箴言25-26章 哥林多後書9章


靈命日糧:怪罪他人

讀經: 創世記16章1-6節,21章8-13節


我因你受屈⋯⋯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判斷。 —創世記16章5節


珍妮的丈夫為了另一個女人而離開她,當時珍妮發誓,絕對不跟他的新任太太見面。然而,當她發覺心中的苦毒,傷害了子女與他們父親之間的關係。她就請求上帝幫助,讓她在無法改變的處境中,仍可以邁出第一步去克服苦毒的心情。

在創世記16章,我們讀到上帝應許賜一嬰孩給一對夫婦的故事。當撒萊建議她丈夫亞伯蘭讓使女夏甲為他生孩子時,她並沒有全然信靠上帝賜孩子的應許。當夏甲的孩子出生,她就小看撒萊(創世記16章3-4節),於是撒萊便心生苦毒(5-6節)。

夏甲只是個沒有任何權利的奴僕,突然間母憑子貴,今非昔比。撒萊的反應是什麼呢?就是怪罪他人,包括亞伯蘭(5節)。14年後,以撒出生時,上帝的應許實現了。可是在慶祝以撒斷奶的筵席上,撒萊的態度又把事情搞砸了(21章8-10節)。

對撒萊而言,她要承受沒有等候上帝成就而擅作決定的後果,實在不容易。但若她願意靠著上帝的恩典改變她的態度,事情的結果必截然不同。雖然撒萊無法改變當初所做的錯誤決定,但如果靠著上帝的力量,她仍可以在這樣的處境中活得不一樣,並且能榮耀上帝。

— Marion Stroud

感謝主,雖然我們的景況未必能改變,
但祢的恩典夠我們在這景況中改變自己。
在這罪惡的世界,
求主幫助我們面對各種掙扎。

我們靠上帝的恩典,在幽暗的日子彰顯祂的榮光。



全年讀經:
箴言22-24章 哥林多後書8章


靈命日糧:溫柔耶穌

讀經: 馬太福音18章1-10節


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馬太福音18章3節


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是衛理公會的佈道家,他創作了超過9,000首詩歌和聖詩。其中「萬口歡唱」是一首感人且氣勢磅礡的讚美詩。而他在1742年首次出版的聖詩「溫柔耶穌,真仁愛」,卻是一個小孩的默禱詞,當中抓住了一個重點,就是我們應如何以真誠而單純的信心尋求主。

慈悲耶穌神羔羊,
我身全靠主恩長。
求主使我效法祢,
求主住在我心中。

當耶穌的幾個門徒在爭取自己在天國的位分時,主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馬太福音18章2-3節)

小孩子都不熱衷追求地位和權力,他們反而渴望被接納和有安全感。他們倚賴那些關心和愛護他們的成人。耶穌從來不會拒絕小孩。

衛斯理這首詩的最後一節,顯出一種孩童追求更像耶穌的渴望:「從此更要讚美祢,喜樂當中服事祢;讓全世界都看見,基督聖子在我心。」

— David C. McCasland

天父,求賜我如孩童般的信心,
深知祢愛和關懷,安歇在祢懷中;
讓我全心渴望更像祢,
只為榮耀祢而活。

孩童般單純的心,使信心更明亮閃耀。



全年讀經:
箴言19-21章 哥林多後書7章


靈命日糧:不再記念

讀經: 以賽亞書43章22-28節


惟有我為自己的緣故塗抹你的過犯,我也不記念你的罪惡。 —以賽亞書43章 25節


剛信主時,我總是擔心,覺得耶穌再來的時候,我犯的所有罪行都會呈現在巨大螢幕上,給眾人觀看。

不過現在我知道,上帝選擇不記念我所犯過的任何一項罪。所有的罪已經沉入深海之中,再也不會被挖掘出來並重新審判。

宣教士賈艾梅(Amy Carmichael)寫道:「幾天前,我正在為著過去的一切感到難過,我犯了許多罪、經歷許多失敗和錯誤。當我閱讀以賽亞書43章24節時,上帝說:「我因你的罪孽厭煩。」我覺得這句話似乎是對我說的。接著,我首次發現,原來24節和25節是連在一起的:「惟有我為自己的緣故塗抹你的過犯,我也不記念你的罪惡。」

的確,當主再來的日子,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上帝那裡得著稱讚」(哥林多前書4章5節)。到那天,我們所做的都會被考驗,或許我們會受虧損,但不會因罪而被審判(3章11-15節)。上帝會因基督為我們所付的贖價,而「不再記念我們的罪」。

— David H. Roper

我已將你一切罪愆拋入深海之中,
即便浪濤洶湧澎湃,
也不能攪動這大海的深處,
我已把它埋在這片無人能見之地。
Anon.

上帝拯救我們,我們的罪就得到永遠的赦免。



全年讀經:
箴言16-18章 哥林多後書6章


靈命日糧:渺小巨人

讀經: 撒母耳記上17章32-37節


耶和華⋯⋯必救我。 —撒母耳記上17章 37節


這個高大的敵人昂首闊步地踏入以拉谷。他身高九呎,身上的鎧甲由一片片的銅片鑲嵌而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他的矛槍手柄上綑了帶子,使其可以在空中旋轉,並且擲得更遠、更準。看起來,歌利亞似乎是所向無敵。

然而,大衛看得更加透澈。雖然歌利亞看起來是個巨人,行動也好像巨人,不過在永生上帝面前,歌利亞卻很渺小。大衛對上帝有正確的認識,因此,他能夠準確掌握整個局勢。他把歌利亞看作蔑視永生上帝軍隊的人(撒母耳記上17章26節)。大衛身穿牧羊人的衣服,拿著杖、五塊石頭和投石器,滿有信心地站在歌利亞面前。他的信心不是因為自己的裝備,而是因為知道上帝與他同在(45節)。

今天,你面對的巨人是什麼呢?是工作上無法處理的狀況、經濟上的困境,或是一段破裂的關係?與全能的上帝相比,世上的一切都極為渺小。沒有什麼能大到上帝無法解決。如同聖詩作家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提醒我們的:「信心,大能之信,望見應許,恆忍定睛。置不可能於一笑,歡呼道:事必成了!」若是上帝願意,祂能幫助你脫離困境,也能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為你成就。

— Poh Fang Chia

戰爭非以強壯得勝,
賽跑非以速而贏;
乃是靠主應許之恩,
專以篤信而得勝。
Crosby

在偉大的上帝面前,再大的巨人也顯得渺小。



全年讀經:
箴言13-15章 哥林多後書5章


靈命日糧:為救贖而生

讀經: 馬可福音10章35-45節


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馬可福音10章45節


在2001年9月11日,紐約的世貿中心遭到恐怖襲擊而倒塌。過後,辛菲雅.奧圖(Cynthia Otto)便負責照顧那些參與救援的搜救犬。幾年後,她成立了「工作犬中心」,為幼犬進行特殊訓練,以便在災難發生時能幫助災民。

對於這些救人的動物,奧圖有如此的評論:「現在有很多工作可以由狗來執行⋯⋯牠們可以拯救生命。」奧圖指出,有朝一日這些小狗在發生危及生命的事故時,就能發揮救援的作用。牠們「生來」就是為了拯救別人。

聖經講述了彌賽亞的事蹟,祂降生是為拯救人類,使他們免遭因罪所帶來的刑罰。彌賽亞所做的,世上一切人和物都無可比擬。2000年前,上帝道成肉身,替我們成就了我們所無法做到的事。當耶穌降世為人,祂明白並宣告自己是為救贖而生的(約翰福音12章27節)。「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10章45節)。

讓我們同心讚美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祂為所有接受祂成為救主的人而生。

— Dennis Fisher

主啊,求祢使用我們,使我們謙卑,
讓我們脫離愚蠢的驕傲;
當我們有犯罪的意念時,
使我們轉向為我們受死的基督。
Sper

基督降世,為要尋找並拯救失喪的人。



全年讀經:
箴言10-12章 哥林多後書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