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老化

讀經: 哥林多後書4章7-18節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哥林多後書4章16節


我的喉嚨開始發癢,直覺大事不妙。結果喉嚨癢變成流行性感冒,而那只是支氣管疾病的開始。從流感再演變成百日咳,沒錯,百日咳又變成了肺炎。

百日咳真不是開玩笑的,經過八週撕心裂肺的咳嗽之後,我不得不服老。雖然我不覺得自己老了,但到了這個年紀卻不得不正視衰老的事實。我教會小組中的一個成員,把身體不斷出狀況的情形笑稱為「老化現象」,但在身體真正出現老化現象時,可一點都不輕鬆好笑。

在哥林多後書第4章,保羅提到「老化現象」時,他有自己的看法。第4章記錄了保羅和他的團隊遭受的迫害。為完成使命,保羅付出沉重的代價,並承認自己「外體毀壞」。但即使他的身體因年齡、迫害和惡劣條件而逐漸老化,他仍緊緊抓住這個盼望:「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16節)。他堅信「這至暫至輕的苦楚」,根本無法與他所盼望的未來相提並論,也就是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17節)。

縱然當我今晚寫作時,胸口仍隱隱作痛。但是我知道,每一個緊緊倚靠基督的人,包含我自己,都不會被老化所擊敗。

— 何安德

天父,即便我們的身體漸漸老化,但求祢幫助我們
相信耶穌應許的永遠榮耀,帶著盼望來面對健康問題。


哪些「老化現象」正在影響你或你所愛的人?當你為了健康問題而感到困擾或沮喪時,什麼能幫助你持守信心和盼望?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17-19章;以弗所書5章17-33節


靈命日糧 : 青春期的信仰

讀經: 申命記5章28-33節


惟願他們存這樣的心敬畏我,常遵守我的一切誡命。—申命記5章29節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或許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一生中最痛苦的階段之一。記得我在青少年時期,就很想擺脫母親而成為獨立的個體。那時,我會公開否定她的價值觀、違反她的規定,總覺得這些規則就是要讓我痛苦難受。雖然後來我們對這些規定達成共識,但那段時間我們的關係仍然非常緊繃。母親對我不願遵從她那充滿智慧的教導,必然傷心不已,因她深知那些教導能讓我的身心靈免受不必要的痛苦。

上帝對祂的兒女──以色列民也有同樣的心意。上帝頒布十誡(申命記5章7-21節)教導我們如何有智慧地生活。我們或許會將十誡視為規條,但上帝對摩西所說的話卻清楚表達祂的美意:「使他們和他們的子孫永遠得福」(29節)。摩西體會上帝的心意就勸勉眾民:在那應許之地,全心遵守上帝的誡命,便能享受上帝時時與他們同在(33節)。

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信仰旅程中的「青春期」,不願相信上帝的教導確實對我們有益。願你我能越發明白上帝總有祂的美意,並能學會留心聽從祂智慧的教導。上帝的教導是要引導我們邁向靈命成熟,好讓我們能更像耶穌(詩篇119篇97-104節;以弗所書4章15節;彼得後書3章18節)。

— 洪可婷

慈愛的上帝,請幫助我相信,祢知道什麼對我才是最好的。


上帝的智慧如何幫助你與祂的關係更加親密?你在生活中的哪方面需留心祂的智慧?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14-16章;以弗所書5章1-16節


靈命日糧 : 新的名字

讀經: 啟示錄2章12-17節


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啟示錄2章17節


有人說,人的一生會有三個名字:父母給我們的名字,別人給我們的名字(關乎聲譽),以及我們給自己的名字(關乎品格)。別人給我們的名字很重要,因為「信譽比財富寶貴;名望比金銀可羨」(箴言22章1節,現中修訂版)。但儘管聲譽很重要,品格卻更為重要。

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名字。耶穌告訴別迦摩教會的基督徒,縱然有些人做了損害自己名聲的事,但耶穌為那些抵擋並勝過試探的人,在天上留了一個新的名字。祂說:「得勝的,我必……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啟示錄2章17節)

我們不確定耶穌為什麼應許賜下一塊白石。這是得勝的獎賞嗎?是可以參加彌賽亞宴席的入場券?是類似陪審員用來投票決定無罪開釋嗎?我們無從得知。但無論是什麼,上帝保證我們的新名字將除去我們的恥辱(參閱以賽亞書62章1-5節)。

或許,我們覺得自己名譽掃地,甚或覺得自己某方面的品格似乎糟透了。但是,最終沒有一個名字可以定義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不管別人以什麼名字稱呼你,甚至無論你如何稱呼自己,這些都不重要。你就是耶穌所說的你,活出與這新名字相稱的生命吧!

— 韋陌格

親愛的天父,我相信祢會讓我成為合祢心意的人,
求祢幫助我,行事為人能符合上帝兒女的身分。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分,將會深遠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歡迎點擊連結:
閱讀10月主題文章




你的名聲如何與你的品格相稱?你的品格如何反映出你是上帝的兒女?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11-13章;以弗所書4章


靈命日糧 : 你一切所需

讀經: 詩篇73篇23-28節


上帝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詩篇73篇26節


坐在餐桌前,我凝視著周圍喧鬧卻又幸福的畫面。在我們的家族聚會中,家庭成員都齊聚一堂,大人、小孩一起享用佳餚。我也很享受這一切,但是一個念頭卻刺透我的心:妳是在場唯一沒有小孩、沒有自己家庭的女人。

相信許多像我這樣的單身女性,也有類似的經歷。我身處的亞洲文化極為重視婚姻與子嗣,若沒有自己的家庭,就會讓人覺得自己的人生並不完整。這感覺就像你缺乏了某種可以定義自己,或是讓自己完整的事物。

因此上帝是我的「福分」這個真理,格外令我感到安慰(詩篇73篇26節)。當以色列各支派在分配地業時,被揀選在聖所服事上帝的利未支派,並未分得任何土地。然而,上帝卻應許利未人,祂自己就是他們的福分和產業(申命記10章9節),他們可以在祂裡面得到完全的滿足,並且相信祂會供應他們一切所需。

對我們當中一些人而言,匱乏感可能與家庭無關。也許我們期盼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或更高的學術成就。但不論我們的景況如何,我們都能相信上帝是我們的福分。祂能滿足我們身心靈的需要,使我們完整。在祂裡面,我們一無所缺。

— 黃嘉仁(特約作者)

天父,謝謝祢使我在基督裡得以完整。
幫助我與詩人同聲稱頌:「我親近上帝是與我有益。」


你的生活缺乏了什麼,使你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完整呢?你會如何將它交託給上帝,並將上帝視為你的福分,在祂裡面得著滿足?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9-10章;以弗所書3章


靈命日糧 : 喜樂學習

讀經: 羅馬書12章1-3節


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12章2節


在印度的邁索爾市,有一所由兩節翻新過的火車車廂拼接而成的學校。當地的教育工作者與西南鐵路公司合作,買下這兩節廢棄的車廂並完成改裝。這些車廂基本上就是大型的金屬盒,直到工人們安裝了樓梯、風扇、電燈和書桌才能使用。工人們還粉刷了牆面,並在車廂內外都畫上繽紛彩繪。現在共有六十名學生在那裡上課,全因做了這些奇妙的改變。

當我們聽從使徒保羅的命令,「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12章2節),會發生更奇妙的轉變。當我們讓聖靈幫助我們脫離世界和屬世的價值觀,我們的想法和心態就會開始轉變。我們會變得更加有愛心,更加有盼望,心裡也會滿有平安(8章6節)。

不僅如此,也會帶來其他的改變。雖然改變的過程是不間斷的,通常比火車旅程還有更多停靠站和起點,卻能幫助我們明白上帝對我們生命的心意。這過程會帶領我們「察驗⋯⋯上帝的旨意」(12章2節)。明白祂的心意不代表知道具體的做法,但這會使我們與祂的屬性和祂在世上的工作保持一致。

這所經過改變而成立的印度學校,其校名為納里卡利(Nali Kali),翻譯出來的意思是「喜樂學習」。上帝改變的大能如何帶領你,讓你喜樂地學習並明白祂的心意呢?

— 史珍妮

親愛的上帝,請祢今日藉著更新我的心意來改變我。
感謝祢,當我順服時,祢會按祢的旨意成就一切。


你的心思意念在哪方面最需要上帝改變的大能?當你清楚知道祂對你生命的心意,你是否樂意付諸行動?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7-8章;以弗所書2章


靈命日糧 : 沒有榮光

讀經: 撒母耳記上4章12-22節


榮耀離開以色列,因為上帝的約櫃被擄去了。—撒母耳記上4章22節


華盛頓‧歐文筆下富懸疑色彩的小說《睡谷的傳說》,講述鄉村教師以迦博想娶年輕貌美的卡崔娜為妻。故事的關鍵是有一名無頭騎士出沒在殖民地的鄉野間。有天夜晚,以迦博從卡崔娜的家離開後,就撞見了一個騎在馬背上的鬼魂,驚慌之餘沒命地逃離了那個地方。但讀者其實都知道,這名「馬背上的鬼魂」是情敵的惡作劇,後來是這人娶了卡崔娜。

以迦博這個名字首見於聖經,背後也有段悲哀的故事。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對戰時,將神聖的約櫃抬到戰場上,但這是錯誤的決定。結果以色列軍隊遭擊潰,約櫃被擄去,大祭司以利的兒子何弗尼、非尼哈都被殺,以利也難逃一死(撒母耳記上4章17-18節)。非尼哈正要臨盆的妻子聽到這惡訊,「就猛然疼痛,曲身生產」,並在臨死前將孩子取名為以迦博(意即「沒有榮光」),因為「榮耀離開以色列了」(19-22節)。

但感恩的是,上帝揭示更偉大的故事,那就是祂的榮光至終彰顯在耶穌身上,正如耶穌對門徒說:「[天父]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約翰福音17章22節)

時至今日,已沒有人知道約櫃在哪裡,但這不是重點,就如以迦博早已銷聲匿跡。但藉著耶穌,上帝已將祂自己的榮光賜給我們!

— 葛庭墨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透過耶穌彰顯榮光,
求祢幫助我一整天都能留心體會祢的同在。


你認為上帝將祂榮光賜給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對此你曾有什麼體驗?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5-6章;以弗所書1章


靈命日糧 : 無限大能

讀經: 以賽亞書40章21-28節


永在的上帝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並不疲乏,也不困倦。—以賽亞書40章28節


我就坐在那兒,在購物商場的美食廣場上,為著迫在眉梢的工作期限而全身緊繃,壓力更使我的胃揪成一團。當我拿出漢堡咬了一口,看著行色匆匆的路人從我身邊走過,發現他們也為著自己的苦差事而煩惱。人類是何等的有限啊!我不禁想到,我們的時間有限,體力和能力也都受限。

我決定寫一張新的工作清單,安排出目前需完成的首要任務,但當我拿出筆來時,卻萌生了另一個念頭:我想到了那位無窮無限的上帝,祂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完成祂想要的一切。

以賽亞說,這位上帝能用手心測量海水,用升斗盛裝大地的塵土(以賽亞書40章12節);祂為諸天星辰命名,引領它們的路徑(26節);祂認得世上眾君王,察看他們是否盡責(23節);在祂眼中眾海島就像微塵,列國就如大海中的水滴(15節)。祂問道:「你們將誰比我呢?」(25節)以賽亞回應:「永在的上帝耶和華,⋯⋯並不疲乏,也不困倦。」(28節)

壓力與緊繃對我們並沒有益處,但這一天,我卻從中學到了一個極受用的功課,那就是無限的上帝與我不同,祂能成就祂心所願的一切事。我把漢堡吃完後,再次停下手邊的事務,默默地敬拜讚美祂。

— 霍薛頓

慈愛的上帝,讚美祢,因祢是那位擁有無窮大能
並成就一切應許的主。


今天你會如何汲取上帝無限的能力?(參閱29-31節)在眾多任務和工作期限之中,你要如何停下腳步,敬拜那位無限的上帝?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3-4章;加拉太書6章


靈命日糧 : 好好休息

讀經: 馬太福音11章25-30節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


閃爍的時鐘螢幕報時凌晨1點55分。我因深夜發信息跟朋友討論一些事,心煩地難以入眠。我攤開糾結成一團的被窩,悄悄地輕步走向沙發,開始上網查詢有沒有什麼助眠的良方,結果查到的卻是一些造成失眠的原因:午睡、喝咖啡、太晚做運動等。這些我都沒有做啊。我又繼續滑著平板電腦,發現還有一條忠告是「睡前不要使用屏幕產品」。哎呀,我真不該在睡前使用通訊軟體。如果想要讓自己好好休息,真有一長串不該做的事。

在舊約時代,上帝頒布在安息日當遵守的規條,就是為了讓人們能休息。而到了新約,耶穌有一個新的做法。祂不強調規範,而是要門徒與祂相連結。「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在先前的經節中,耶穌提到祂與天父之間持久合一的關係──這位天父就是耶穌向我們啟示的那位至高者。耶穌從天父所領受不間斷的幫助,我們也同樣可以得到。

或許我們懂得明智地避開某些消遣,以免干擾睡眠;但在基督裡好好休息的意義不僅是謹守休息的規範,更是與主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最後我將平板電腦關機,並將自己煩亂的心交託給耶穌,因祂說:「到我這裡來⋯⋯。」

— 莫麗莎

親愛的耶穌,感謝祢邀請我與祢建立持久關係,並得安歇。


將休息看作是一種關係而非規範,如何改變你對休息的看法?在你生活中有哪個層面,耶穌要你卸下重擔交託給祂?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1-2章;加拉太書5章


靈命日糧 : 上帝深知我們的感受

讀經: 詩篇42篇


白晝,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黑夜,我要歌頌禱告賜我生命的上帝。—詩篇42篇8節


夏蘭因兒子無法戒癮而感到非常傷心,不知所措。她說:「我很難過,上帝會不會因我在禱告中哭個不停而認為我信心不足?」

我回答她:「我不知道上帝如何看待這事,但我知道祂能接受及平復我們的情緒,因祂知道我們是有情緒和感受的。」我陪夏蘭一起禱告、流淚,祈求她的兒子能得著拯救和釋放。

聖經記載了許多人在困境中質疑上帝的例子。詩篇42篇的作者表達了他深切渴望能得著上帝的平安,並且經歷祂大能的同在。他晝夜以淚洗面,對自己所承受的悲傷感到萬分沮喪。當他回想上帝的信實,心中的紛亂逐漸平息並流溢出讚美。詩人鼓勵自己的心後,他寫道:「要仰望上帝,因為我還要讚美祂──我的救主,我的上帝」(11節,聖經當代譯本修訂版)。他心中的兩股力量不斷在拉扯,既明白上帝是真實可信的,卻又無法否認在現實中難以壓抑的情緒。

上帝按祂的形象創造我們,給我們各種情緒感受。我們為別人流淚,表達深切的關愛與同情,並非是缺乏信心的表現。我們能將新痕舊傷帶到上帝面前,因祂能感同身受。不論是無聲、啜泣,或充滿信心大聲的禱告,每一個禱告都表明我們相信上帝的應許,祂必垂聽我們的呼求並且看顧我們。

— 鄧書琪

永不改變的天父,謝謝祢讓我確信祢深知我的感受,
並且處理我多變的情緒。


你曾試著向上帝隱瞞什麼樣的情緒?為何總是很難向上帝坦誠自己的困難和強烈的情緒?



全年讀經:
雅歌6-8章;加拉太書4章


靈命日糧 : 凡是⋯⋯

讀經: 腓立比書4章1-9節


弟兄們,……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4章8節


每週五晚上,我們全家收看的國內新聞台會以一則激勵人心的報導作為結束。相較於其他的新聞報導,這樣的溫馨結尾總能讓人耳目一新。最近有一則感人的報導,是講述一位記者在感染新冠病毒痊癒後,毅然決定以捐出血漿來幫助其他患者對抗病毒。雖然抗體的療效在當時尚未獲得證實,但想到那麼多人仍束手無策,即使扎針捐血漿會造成不適,這位記者認為若能讓更多人受益,這一點付出是微不足道的。

看完那週五的報導後,我和家人倍受鼓舞,甚至可說是滿懷希望。這正是保羅在腓立比書4章所描述「凡是⋯⋯」的力量:「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8節)。難道保羅當時想到的也是捐出血漿嗎?當然不是。或者,他當時所顧念的是為需要幫助的人作出犧牲,也就是以基督的樣式來愛人?毫無疑問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如此激勵人心的故事若沒透過媒體報導,就無法帶來深遠的影響。我們何等有幸能見證上帝的美善,觀察和聆聽周遭的一切,並與他人分享這些美好的故事,使他們也得著激勵。

— 博約翰

天父,謝謝祢,
我知道每一個德行和稱讚的背後都是因著祢。


最近有什麼故事帶給你激勵?有誰可能需要聽聽你的故事?



全年讀經:
雅歌4-5章;加拉太書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