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透視力

讀經: 羅馬書8章28-30節


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祂。 —約翰一書3章2節


透視力(hyperseeing)是雕塑界的專業術語,這個詞是用來描述藝術家具有從一塊未雕琢的石頭看到最終成品模樣的能力。

雕刻家柏格倫(Borglum, 1867–1941)曾創作許多著名的雕塑。其中最有名的,也許是南達科塔州的拉什莫山紀念雕像。當柏格倫的管家首次見到拉什莫山上巨大的總統雕像時,便瞭解了「透視力」的概念。她驚嘆地說道:「先生,你怎麼能知道林肯先生就在那塊石頭裡呢?」

「透視力」也是描述我們全知上帝的好詞彙。祂看見我們的現狀和潛力,祂能看見當祂完成作品時,我們將會呈現的模樣。到那時,我們站立在祂面前,聖潔無瑕,完全有耶穌的形象。上帝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立比書1章6節)。

上帝必會塑造我們,使我們完全像祂。沒有任何事能阻礙祂完成這美好的工作,祂從遠古就已開始了這工,因為祂渴望我們擁有聖潔完美的生命。

當然,只有當我們將自己交在上帝──這位偉大的雕刻家手裡,這一切才會發生。

— David H. Roper

我心質疑:「我是如此不完美,
祂怎可能愛我?」
其實,即使祂不愛現在的我,
祂也會愛將來的我。
MacDonald

上帝塑造我們成為祂心目中的樣子。



全年讀經:
利未記13章 馬太福音26章26-50節


靈命日糧 :懼怕時

讀經: 列王紀上17章17-24節


我懼怕的時候要倚靠祢。 —詩篇56篇3節


我和太太結婚十二年了,很想要有孩子。在經歷了很多的希望和失望後,我們在情感上也受到大起大落的煎熬。有位朋友嘗試向我「解釋」上帝的想法,他說:「也許,上帝知道你當不了一個好父親。」他知道我的母親一直被暴烈的脾氣所困擾。

接著在1988年聖誕節,我的妻子終於懷了第一胎!而這時,我心裡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恐懼:我擔心自己會是個失敗的父親。

次年8月,我們的女兒凱瑟琳出生了。當護士與醫生忙著照顧我的妻子時,凱瑟琳躺在保溫床上大哭。我伸手撫慰她,她的小小手指抓住了我的指頭。在那一瞬間,聖靈將我近來的疑慮一掃而光,讓我確信:我將會愛我的孩子!

撒勒法的寡婦也曾有過懷疑。她的兒子病重致死,婦人在絕望中驚恐地對以利亞喊著:「你竟到我這裡來,使上帝想念我的罪,以致我的兒子死呢?」(列王紀上17章18節)但是上帝卻藉此讓這寡婦認識祂是真神。

我們事奉的上帝是大有能力的,超過我們所遺傳的缺陷,祂渴望饒恕我們、愛我們,並修復我們與祂之間破裂的關係。在我們深陷懼怕之時,上帝必然與我們同在。

— Randy Kilgore

天父,在我們最軟弱與最懼怕時,
讓我們認識祢,教我們領受祢的愛,
並讓我們周邊的人,尤其是最親近的人,
能透過我們看見祢的愛。

愛能抵擋人生不必要的恐懼。



全年讀經:
利未記11-12章 馬太福音26章1-25節


靈命日糧 :音樂的力量

讀經: 詩篇59篇6-16節


但我要歌頌祢的力量,早晨要高唱祢的慈愛;因為祢作過我的高臺,在我急難的日子作過我的避難所。 —詩篇59篇16節


在英國威爾斯,男聲合唱是當地的傳統文化之一。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有個威爾斯男聲合唱團,經常與德國的男聲合唱團在競賽中進行友好的競爭。但雙方之間的友好情感,卻在戰爭期間與戰爭之後,轉變成敵意與仇恨。然而,這種緊張的氣氛之所以能漸漸消弭,是因為雙方共同擁有的獎杯上的信息:「與我傾談,成為我朋友;同我高歌,成為我弟兄。」

音樂蘊藏著醫治與幫助的力量,這是上帝所賜使許多人得安慰的恩典。或許這就是詩篇如此貼近人心的原因。我們從中可以找到心有戚戚焉的詞句,讓我們從靈魂深處向上帝傾訴:「但我要歌頌祢的力量,早晨要高唱祢的慈愛;因為祢作過我的高臺,在我急難的日子作過我的避難所」(詩篇59篇16節)。令人驚訝的是,大衛寫下這首詩歌的時候,正遭到欲殺害他的人所追捕!他不看當下的環境,卻謹記上帝的力量與慈愛。歌頌上帝能讓他重新得力,繼續前行。

無論我們處在何種境況,願主今日賜我們新歌,教我們想起祂的美善與大能。

— Bill Crowder

這是我信息,我的詩歌,

讚美我救主,晝夜唱和。

這是我信息,我的詩歌,

讚美我救主,晝夜唱和。

Crosby

我要歌頌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 ──士師記5章3節



全年讀經:
利未記8-10章 馬太福音25章31-46節


靈命日糧 :維持合一

讀經: 以弗所書4章1-6節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以弗所書4章3節


一名男子被獨自困在一座孤島上,後來終於被人發現了。前來拯救的人見到島上有三座草屋,好奇地問起緣由。他指著說:「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現在的教會。」然後指向第三座草屋說:「那是我以前的教會。」雖然故事聽起來荒謬,卻也突顯了信徒間因無法合一,而經常換教會的隱憂。

在使徒保羅時期,以弗所教會是由富人與窮人、猶太人與外邦人、男人與女人、主人與僕人所組成。差異存在之處,自然也就產生摩擦。保羅在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所關心的就是合一的問題。但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3節所說的,並不是要他們「竭力創造或規劃合一」,而是要他們「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合一已然存在,因為所有信徒都同屬一個身體,同屬一位聖靈,為了同一的盼望而被召的;而且有同一位主,同一的信心,又領受同一的洗禮,信奉同一位上帝,就是我們眾人的父親。(4-6節)

那麼我們該如何維持合一?就是在表達個人不同意見或信念時,要擁有謙虛、溫柔、忍耐的態度(2節)。聖靈將加給我們能力,以愛去回應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

— Albert Lee

主,願我們的行為和服事都能反映出
在天上聖父、聖子、聖靈的合一。
使我們得著聖靈的果實,
使我們遵行祢的教導去愛人。

我們與基督合一,就能在主內同心。



全年讀經:
利未記6-7章 馬太福音25章1-30節


靈命日糧 :並非有意

讀經: 利未記4章1-3節;羅馬書3章21-26節


若有人……誤犯了一件……就當為他所犯的罪把沒有殘疾的公牛犢,獻給耶和華為贖罪祭。 —利未記4章2-3節


有一回,在孫子艾力來探望我以後,我開車送他回家,路上的交通特別繁忙。來到高速公路的收費站時,由於周圍的車子又多又快,結果我無法駛入有收費站的車道,被迫轉進一條專用的車道,這是讓那些已經預付費用的車輛通行的,然而我卻沒有預付費用。艾力告訴我,我的車牌可能已被拍照存證,之後還可能收到罰單。這讓我非常的洩氣,因為我並非有意違法,卻要承擔後果,為此支付罰款。

舊約時代的猶太人,若在無知的情況下犯罪,違反了上帝的律法,同樣被視為嚴重的罪。舊約認為這些無意犯下的也是罪,並要求人們為此獻上適當的牲祭:「若有人在耶和華所吩咐不可行的什麼事上誤犯了一件……就當為他所犯的罪把沒有殘疾的公牛犢獻給耶和華為贖罪祭。」(利未記4章2-3節)

因此,舊約中的贖罪祭,不只提醒我們無意犯的罪需承擔後果,同時也預表上帝的恩典,即便我們在無知的情況下犯罪,祂仍為我們預備了贖罪祭。上帝讓耶穌基督擔當我們的罪代替我們受死,成為贖罪祭。上帝的恩典遠超過我們所能測度的。

— Dennis Fisher

真神恩典,

能赦免我罪,淨洗內心;

真神恩典,

比我眾罪更廣大高深。

Johnston

恩典是不配得救卻得救,憐憫是該被罰而不被罰。



全年讀經:
利未記4-5章 馬太福音24章29-51節


靈命日糧:誰是英雄?

讀經: 士師記3章7-11節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馬太福音5章16節


讀士師記的時候,感覺好像是在讀漫畫書裡的超級英雄。其中記載了許多戰役及大能的勇士,諸如:底波拉、巴拉、基甸和參孫。在眾多的士師(拯救者)中,有一個名為俄陀聶的士師。

俄陀聶的生平記載簡短且平鋪直敘(士師記3章7-11節),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也沒有非凡神勇的表現,然而我們卻看見上帝藉著俄陀聶所做的事,那就是「耶和華就為他們興起一位拯救者」(9節)、「耶和華的靈降在他身上」(10節),以及「耶和華將美索不達米亞王古珊利薩田交在他手中」(10節)。

俄陀聶的事蹟能幫助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帝的作為。有趣的故事和魅力人物可能會模糊了焦點,最終使我們著眼於次要事物,卻看不見上帝的作為。

在年輕的時候,我希望能擁有更多才華,好讓我帶領更多人信主。然而我的焦點錯了。實際上,上帝總是使用平凡的人成就祂非凡的作為,是祂藉由我們的生命發散榮光,是祂自己的榮耀將人吸引到祂的面前來(馬太福音5章16節)。

當他人看見我們的生命時,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從中看見上帝,而不是我們自己。

— Poh Fang Chia

但願天父所賜恩言,
時時銘刻在我心。
令人明察我的勝利,
唯靠主大能。
Wilkinson

人有限的能力,彰顯上帝無限的大能。



全年讀經:
利未記1-3章 馬太福音24章1-28節


靈命日糧 :磨難前後

讀經: 詩篇55篇1-8、16-17節


上帝啊,求祢留心聽我的禱告……我心在我裡面甚是疼痛;死的驚惶臨到我身。 —詩篇55篇1、4節


信心在經過生命嚴峻考驗後,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呢?我在讀到一則悲慘的故事以後,想到了這個問題。在牙買加有一位父親,他在試圖保衛家人不受闖入者傷害時,意外射殺了他18歲的女兒。

新聞報導說,事發隔天,他內心雖然傷痛欲絕,但他仍尋求上帝的幫助,如同往常的習慣到教會去。從前,他信靠上帝來引導他的生命,事發之後,他知道上帝仍然會扶持他。

我也曾失去一個十幾歲的女兒,這讓我不禁反思自己的信心歷程。為了知道梅麗莎去世前,我是如何看待生命和對上帝的信心,我從電腦檔案庫裡,找出她在2002年6月去世前,我寫的最後一篇文章。那時我所寫的是否與現在我所認知的一致?嚴峻的考驗是否改變了我對上帝的信心?那年5月我寫了這段文字:「大衛並不懼怕,他毫無畏怯地來到上帝面前,對祂傾訴心意……我們並不需要害怕對上帝吐露心裡真正掛念的事。」

未經歷磨難以前,我向上帝傾心吐意,祂也垂聽我的禱告;磨難過後,我發現祂仍然聽我的禱告、安慰我、扶持我,因此我繼續以信心向祂禱告。我們的信心不受動搖,反而更加穩固,因為無論是磨難之前或磨難之後,祂都是那位永不改變的上帝。

— Dave Branon

上帝仍在寶座,
不曾把你遺忘;
祂的應許真切,
上帝仍是為王。
Suffield

對上帝的認知,激勵我們在未知的事上信靠祂。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39-40章 馬太福音23章23-39節


靈命日糧 :良心責備

讀經: 約翰一書3章16-24節


我們的心若責備我們,上帝比我們的心大,一切事沒有不知道的。 —約翰一書3章20節


最近我讀到有趣的現象,當美國的私家偵探登門查案時,會向應門者亮出證件,然後說:「我猜我不用解釋為何我們會上門來吧!」許多時候,應門的人都會很震驚,然後說:「你們是怎麼發現的?」接著就會全盤托出許久以前犯下而未被發現的犯罪行為。作家朗•羅森堡(Ron Rosenbaum)在《史密森尼》雜誌中描述,這種反應是「良心譴責而透露真相,一種內心的坦承」。

我們都知道那些關於自己,但別人不知道的事,例如:失敗、缺陷、罪惡。即便我們已經向上帝懺悔、得到祂的饒恕,這些事仍可能一再回來控訴我們。身為耶穌最親密的跟隨者之一,約翰在提到有關上帝對我們的愛,以及呼召我們跟隨祂的命令時寫道:「從此,就知道我們是屬真理的,並且我們的心在上帝面前可以安穩。我們的心若責備我們,上帝比我們的心大,一切事沒有不知道的。」(約翰一書3章19-20節)

我們對上帝的信心,是藉著祂的愛和基督裡的赦免而成長,而不是透過我們生活中的表現。「我們所以知道上帝住在我們裡面,是因祂所賜給我們的聖靈。」(24節)

上帝知道我們的一切事,祂更大過我們良心的譴責。

— David C. McCasland

不再定罪,心中除盡憂愁,
我擁有主並祂所有。
主內生活讓祂居首,
穿起義袍聖潔無垢。
Wesley

接受基督為救主,不再被上帝定罪。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36-38章 馬太福音23章1-22節


靈命日糧 :重要命令

讀經: 馬可福音12章28-34節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 —馬可福音12章30節


一個律法教師問耶穌生命中最重要的誡命為何,耶穌回答:「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馬可福音12章30節)。耶穌這句話總結了上帝最希望從我們得到的是什麼。

我納悶自己怎麼可能做到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針對耶穌在新約這首要命令上所作的微妙改變,尼爾•普蘭亭葛(Neal Plantinga)提出他的想法。申命記曾吩咐我們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6章5節),但耶穌還加了「盡意」這兩個字。普蘭亭葛的解釋是:「你該用你所有的一切,全心全意地來愛上帝,毫無保留!」

這一點有助於改變我們的觀點。當我們學會用所有一切,全心全意來愛上帝,我們就能像使徒保羅面臨嚴峻難受的考驗時,看自己的難處為「至暫至輕的苦楚」,所想到卻是「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哥林多後書4章17節)。

當我們全心全意地愛上帝的時候,禱告將更深入,然而,心中的懷疑和掙扎並不會因此消失,但它們影響我們的程度會減少。別忘了「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當我們學會信靠祂至終的美善時,我們許多迫切的難題都會變得微不足道了。

— Philip Yancey

我前貪慕奢華,快活,安逸,

今專心尋求主,獻上最好。

主前誠心禱告,

我願愛主更深。

Prentiss

上帝最珍視我們對祂的愛,祂正等待我們主動來愛祂。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34-35章 馬太福音22章23-46節


靈命日糧 :決心定意

讀經: 羅馬書14章1-13節


所以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寧可定意,誰也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 —羅馬書14章13節


從1975年開始,我就沒有再立過任何新年新目標了。我之所以毋須立下新目標,是因為我還在努力達成舊目標,例如:每天至少在日記本上寫下一篇短記;每天勉力研讀聖經和禱告;好好規劃時間;試著使我的房間保持整潔(立這目標時,我還不像現在有一整間房子需要保持整潔)。

然而,今年我卻決定加入一項新目標。那是我在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發現的:「所以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寧可定意,誰也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羅馬書14章13節)。雖然這個志向非常久遠(大概兩千年之久),但這卻是一個我們每年都該更新的目標。像幾世紀以前的羅馬信徒,今天的信徒有時候也為他人制訂規範,或是要求篤守一些聖經中很少、甚至從未提及的行為和信念。這些「絆腳跌人之物」使得耶穌的跟隨者難以繼續前行。其實,耶穌來到世上已經清楚地指示我們,救恩憑靠的乃是恩典而非行為(加拉太書2章16節),我們只須相信耶穌的受死及復活,罪就得以赦免。

讓我們在新的一年立定主意,絕不作絆倒弟兄或使他人跌倒的事,以此慶祝基督帶來的好消息。

— Julie Ackerman Link

感謝主,因祢賜下聖靈來動工,
使人相信祢並認罪悔改。
願我能滿足於上帝託付的責任:
行那些帶來和平及造就人之事。

信心是領受上帝的恩典,然後每天與主同行。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31-33章 馬太福音22章1-2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