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不明白時

讀經: 約伯記2章7-10節


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約伯記2章10節


一個男孩渴望成為職業運動員,當他的夢想受挫時,他對母親說:「我不明白上帝的計劃。我已經將生命交託給祂了,怎麼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我們當中誰沒有經歷過出乎意外或令人失望的事?就如一聲不響就斷絕往來的家人;健康亮起紅燈;公司突然搬遷;遭逢意外事故以致生活劇變等等,有誰不會因這些事感慨萬千、滿腹疑問呢?

約伯記1-2章記載了約伯遭遇到接踵而來的不幸與災禍。從人的角度來看,若說誰有資格過平靜安穩的日子,那肯定是約伯,因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約伯記1章1節)。然而,生活並不總是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進行,約伯沒有事事稱心如意,我們也一樣。當約伯的妻子勸他:「棄掉上帝,死了吧!」(2章9節)約伯回答說:「難道我們從上帝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聖經告訴我們,「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10節)。顯然地,約伯對他妻子所說的話充滿智慧和啟發,就是如今我們遭逢各種大小變故時,也十分適用。

即使我們在艱困的年日中,不明白上帝所行的一切事,願我們仍能倚靠上帝的能力,繼續相信祂並敬畏祂!

— 簡恩德

天父,當我無法看見祢的手正在動工,也不明白祢的計劃,
求祢幫助我仍能信靠祢、榮耀祢。


你對上帝的信心何時曾遇到考驗?當你陷入困境,上帝藉由些什麼使你依然敬畏祂?



全年讀經:
詩篇89-90篇;羅馬書14章


靈命日糧 : 愛的本質

讀經: 哥林多後書8章1-9節


他們是按著力量,……自己甘心樂意地捐助。—哥林多後書8章3節


在新冠疫情封城期間,傑瑞經營的健身中心被迫暫時歇業,好幾個月沒有收入。有一天,他收到朋友的訊息,要他下午六點在健身中心碰面。傑瑞不知道朋友要做什麼,但仍開車前往。不久後,他發現許多車湧入停車場。開著第一輛車的人在健身中心旁的人行道上,放了一個籃子,後面跟著的汽車一輛接著一輛(大約多達50部車)。每輛汽車裡的人都向傑瑞揮手、大聲地給他加油、打氣,並停在那個籃子前面,把事先寫好的卡片或金錢投進籃子裡。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獻出金錢,但每個人都願意付出時間來鼓勵傑瑞。

使徒保羅說,愛的本質就是犧牲和付出。他對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馬其頓眾教會所付出的甚至「過了力量」,好補足使徒和其他人的需要(哥林多後書8章3節)。他們甚至「求」保羅給他們這個機會,能為使徒和上帝的百姓獻上金錢。他們願意如此的付出是因耶穌犧牲的愛。耶穌捨棄天國的富足,甘願降世成為奴僕,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正如第9節說:「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

讓我們也懇求上帝,叫我們能在這慈善的事上,樂意慷慨付出(7節),以愛去幫補別人的需要。

— 施安妮

慈愛的上帝,祢無比美善。求祢賜給我機會,
讓我能倚靠祢的大能與智慧,為祢去祝福別人。


在這週,你要如何無私地服事和給予?有誰需要你的支持與鼓勵?



全年讀經:
詩篇87-88篇;羅馬書13章


靈命日糧 : 要聆聽

讀經: 詩篇85篇


我要聽上帝耶和華所說的話。—詩篇85篇8節


在1912年4月15日凌晨12點25分,卡帕菲亞號的電報員哈羅德·科塔姆(Harold Cottam)收到正在下沉的鐵達尼號發送的訊息:「快來救援,我們撞上冰山了!」卡帕菲亞號成為第一艘趕往事故現場的郵輪,拯救了706人的性命。

幾天後,在美國參議院公聽會上,卡帕菲亞號的船長亞瑟·羅斯特龍(Arthur Rostron)作證說:「整件事完全是巧合。電報員科塔姆當時是在自己的船艙裡,並非在執勤。他只是一邊換衣服,一邊聽無線電,可能再過十分鐘就會上床睡覺,而我們也就不會聽到這個求救的訊息了。」

聆聽確實很重要,尤其是聆聽上帝的話。詩篇85篇的作者(可拉的後裔)勸勉我們要專心聽從,正如他說:「我要聽上帝耶和華所說的話,因為祂必應許將平安賜給祂的百姓、祂的聖民;他們卻不可再轉去妄行。祂的救恩誠然與敬畏祂的人相近」(8-9節)。這番忠告格外令人警惕,因作者的祖先可拉背叛上帝而在曠野滅亡(民數記16章1-35節)。

鐵達尼號沉沒的那個夜晚,雖有另一艘船離他們更近,但因電報員已經就寢,以致未能聽見那迫切的求救訊息,否則或許還有更多人能夠獲救。當我們聆聽並遵從上帝的教導時,即使行經人生最危險的水域,祂仍能指引我們繼續前行。

— 龐雅各

天父,求祢讓我的思想、話語和行為都能合乎祢的教導。
我是祢的僕人,求祢使用我,將祢所賜的盼望傳給別人。


今天,你要用什麼方式留心聆聽上帝對你說的話?這如何裝備你去幫助別人呢?



全年讀經:
詩篇84-86篇;羅馬書12章


靈命日糧 : 人人都能得到

讀經: 馬太福音7章13-14節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馬太福音7章14節


加勒比海的伊柳塞拉島(Eleuthera)上,有一座人造橋梁,遊客可以在橋上同時欣賞大西洋的洶湧深藍,以及加勒比海的平靜翠綠,兩者形成壯觀的對比。那裡曾有座天然的石拱橋,但隨著暴風雨沖刷漸漸侵蝕。後來便建了這座人造橋,名為玻璃窗大橋,它成為伊柳塞拉島的觀光勝地,因其分隔太平洋與大西洋,而被譽為「地球上最窄的地方」。

聖經告訴我們,通往永生的那條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馬太福音7章14節)。通往永生的門也是窄的,因為有罪的人必須透過聖子這唯一的橋梁,並倚靠聖靈的能力,才能與天父和好(13-14節;參閱約翰福音10章7-9節,16章13節)。但聖經也說,來自各民、各國,各種社會階層的信徒都可以進入天國,在這位萬王之王的寶座前屈膝敬拜(啟示錄5章9節)。這充滿差異卻彼此合一的景象,融合了上帝所造來自各方的多元子民。

我們雖因自己的罪而與上帝隔離,但上帝期盼祂所造的每一個人都能與基督建立個人的關係,藉此踏上這條和解的窄路,進入上帝永恆的國度。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捨命,後來從死裡復活、升入高天,這就是大好消息,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的,而這個消息值得你我天天傳揚!

— 鄧書琪

天父,求祢藉著聖靈賜給我力量,
使我能指引其他人走向那條通往祢愛子耶穌的道路。


你曾如何回應這個好消息?你如何更積極地與人分享這個好消息?



全年讀經:
詩篇81-83篇;羅馬書11章19-36節


靈命日糧 : 愛的管教

讀經: 箴言3章11-12節


不可輕看耶和華的管教。—箴言3章11節


她用力甩門,又一次用力甩門。我就去車庫拿錘子和螺絲起子,走到她房間,冷靜而輕聲地說:「女兒啊,妳必須學習控制自己的脾氣。」然後,我把她的房門拆下來,希望暫時拆了她的房門,能幫助她記得自我控制的重要性。

在箴言3章11-12節,這位睿智的教師邀請讀者接受上帝的管教。管教也可翻譯為「糾正」。這位良善又慈愛的天父,透過聖靈與聖經對我們說話,糾正我們傷害自己的行為。上帝的管教是基於祂和我們的關係,是出於祂的愛,也是為了我們的益處。有時上帝的管教看起來像是承受後果,有時上帝也會讓人指出我們的盲點。這通常令人感到難受,但上帝的管教其實是一份出於愛的禮物。

但我們通常不會這麼認為,所以這位智者警戒我們:「你不可輕看耶和華的管教」(11節)。有時我們會害怕上帝的管教;有時我們會將不幸的事誤當成是上帝的管教。但這位慈愛天父的心意絕非如此,祂施行管教是因祂看我們為寶貴;祂提出糾正是因祂愛我們。

與其害怕上帝的管教,不如試著虛心領受吧!當我們感受到聖靈的指正,或在讀經時看到自己的罪,讓我們感謝上帝,因祂看我們為寶貴,要使我們得著最大的益處。

— 戴丹爾

上帝,請幫助我能分辨出哪些是祢的管教,
好使我能明白祢所賜的自由。


你怎麼看出哪些是上帝的管教?在這當中你如何感受到上帝的愛?



全年讀經:
詩篇79-80篇;羅馬書11章1-18節


靈命日糧 : 無懼的愛

讀經: 約翰一書3章1、11-18節


我們因為愛弟兄,就曉得是已經出死入生了。沒有愛心的,仍住在死中。—約翰一書3章14節


有些照片實在太讓人震憾而永難忘懷,這也是我看到一幀已故威爾斯王妃黛安娜著名的照片時的經驗。乍看之下,不過是王妃正與一位不知名的人士握手,臉上洋溢溫暖的笑容。但這張看似普通的照片,卻有個非凡的故事。

在1987年4月19日,戴安娜王妃造訪倫敦米德爾塞克斯醫院時,英國正遭受愛滋病的威脅,民眾陷入一片恐慌。那時,社會大眾不知道這種常以驚人速度奪命的疾病是如何傳播的,因此對愛滋病患存有偏見而排斥他們。

那天,王妃沒戴手套,以真誠的微笑,從容自在地與一位愛滋病患握手,真是震撼人心!這種尊重與仁慈的形象也感動了世人,能激勵人們以同樣的愛與憐憫對待愛滋病患。

這張照片使我想起了我經常忘記的事:坦然並毫無保留地與人分享耶穌的愛絕不徒然。約翰提醒初代的信徒,若任由愛變得枯乾或被恐懼掩蓋,我們其實「仍住在死中」(約翰一書3章14節)。然而,當我們心中有聖靈捨己的愛所充滿,有能力可以從容無畏地愛人,我們就能經歷復活生命所帶來的豐盛(14、16節)。

— 白茉妮

慈愛的上帝,祢就是愛,住在愛裡面就是住在祢裡面。
我渴望活出喜樂、無懼的愛。請祢的聖靈充滿我,
讓我能更深體會祢的愛,使我不再懼怕,並能流露祢的愛。


你何時最容易因懼怕而無法愛人?你如何在恐懼中愈發與人分享聖靈那無盡的愛?



全年讀經:
詩篇77-78篇;羅馬書10章


靈命日糧 : 「好」麻煩

讀經: 阿摩司書5章10-24節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阿摩司書5章24節


身兼美國國會議員和公民權利領袖的約翰·路易斯(John Lewis)於2020年逝世,許多不同政治立場的人都表達哀悼。路易斯在1965年與馬丁·路德·金恩一起遊行,爭取黑人公民的投票權。路易斯在遊行中雖被打得頭破血流,傷疤遺留終生,但他仍堅稱:「當你看到不對、不正義、不公平的事,你有道德義務說出來,做點事。」他也說:「絕對不要害怕發出不同的聲音,也不要怕介入一些必要的、『好的』麻煩。」

路易斯早就明白做對的事、堅守真理,必須製造「好的」麻煩,他必須說人們不想聽的話。先知阿摩司對此也深有同感,他看見以色列人的罪與不公義,便無法保持沉默,發聲譴責當權者不但為自己用「石頭建造房屋」、「栽種美好的葡萄園」,甚至「苦待義人,收受賄賂,在城門口屈枉窮乏人」(阿摩司書5章11-12節)。先知沒有單顧自己的安逸與舒適而避開衝突,反倒指出惡人惡事,製造必要的、「好的」麻煩。

這種麻煩有美好的目的,要讓所有人都得到公平和公義。阿摩司宣告說:「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24節)。當我們涉入好的麻煩(那種彰顯公義所需的正義與非暴力的麻煩)時,常是為了達到良善與醫治的目標。

— 郭惟恩

天父,如果按照我自己的意思,我寧可尋求安逸舒適,
保持緘默,但我知道這或許並不是祢的心意。
請幫助我明白怎麼做才能榮耀祢。


聖靈正催促你在哪方面製造「好的」麻煩?你要怎樣按上帝的心意而行?



全年讀經:
詩篇74-76篇;羅馬書9章16-33節


靈命日糧 : 先去饒恕

讀經: 創世記33章1-11節


以掃跑來迎接[雅各],將他抱住。—創世記33章4節


我們雖說都是「主內姐妹」,但我卻和一位白人姐妹形同仇人。某天在一家咖啡廳吃早餐時,我們因對種族的觀點有分歧而起了嚴重的爭執。過後我們分道揚鑣,我還發誓再也不要見到她。但沒想到一年後,我倆竟在同一個福音機構服事,且在同一個部門工作,這迫使我們必須開始交談。起初我們尷尬地談論衝突,但一段時間後,上帝幫助我們互相道歉、醫治我們心靈的創傷,並讓我們能竭力地在機構裡服事。

上帝也曾修復以掃和他雙胞胎弟弟雅各之間的破裂關係,並賜福於他們的生活。雅各曾用計謀奪走原本父親要給長子以掃的祝福後,不得不遠避他鄉。但過了20年,上帝要雅各返回家鄉。在返鄉途中,雅各先送出豐厚的禮物安撫以掃,但「以掃跑來迎接他,將他抱住,又摟著他的頸項與他親嘴,兩個人就哭了」(創世記33章4節)。

他們的重歸於好符合了耶穌的一個教導,祂要我們在獻上禮物(才幹或財寶)前,先和弟兄姐妹和好。正如耶穌教導我們:「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馬太福音5章23-24節)。雅各順服上帝,與以掃和好,後來還為上帝建立祭壇(創世記33章20節)。這是多麼美好的順序:先去竭力得著人的饒恕、與人和好,然後來到上帝面前,祂必會接納我們。

— 雷翠霞

親愛的上帝,當我對主內弟兄姐妹心懷怨恨時,
求祢使我能在向祢獻祭前,願意先饒恕對方。


你對誰懷怨或不滿嗎?可以採取什麼步驟與對方和好?



全年讀經:
詩篇72-73篇;羅馬書9章1-15節


靈命日糧 : 再次興起

讀經: 箴言24章15-18節


義人雖七次跌倒,仍必興起。—箴言24章16節


美國的奧運選手萊恩·霍爾(Ryan Hall)是全國半程馬拉松的紀錄保持人。他以59分43秒跑完21公里的賽程,這使他成為美國首位不到一小時就完成比賽的運動員。雖然霍爾品嚐過破紀錄的喜樂,但也體會過無法完成比賽的失望。

嚐過了成功與失敗的滋味,霍爾將他的堅持歸功於他對耶穌的信靠。箴言24章16節是他最喜歡的經文之一,常使他得著鼓勵和提醒:「義人雖七次跌倒,仍必興起。」這句話也提醒我們,義人──信靠上帝、與上帝建立關係的人,仍會遭遇患難和困苦。然而,當他們在困難中不斷地尋求上帝時,上帝會信實地賜給他們力量,使他們再次興起。

你最近是否歷經極深的失望或徹底的失敗,感到自己再也無法站起來?但不要灰心!聖經鼓勵我們不要倚靠自己的力量,反倒要持續地信靠上帝和祂的應許。當我們全然信靠上帝,聖靈會賜給我們能力去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困境,從看似微小到重大的層層關卡,祂都會幫助我們度過!(哥林多後書12章9節)

— 夏莉珊

天父,在我面對每次考驗和失望時,
謝謝祢總是在我身旁,
賜給我安慰和力量幫助我再次站起來!


上帝如何使你在經歷極大的失望後重新得力?這如何讓你有勇氣來面對今日的挑戰?



全年讀經:
詩篇70-71篇;羅馬書8章22-39節


靈命日糧 : 誰為大?

讀經: 馬可福音9章33-37節


若有人願意做首先的,他必做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馬可福音9章35節


庫斯伯特(Cuthbert)在北英格蘭頗受人敬愛。在7世紀時,他主要負責在北英格蘭傳福音,而他也是君主的顧問,影響國家事務。在庫斯伯特去世後,人們也為了記念他而建立了現在的杜倫市。但這些榮譽遠不及他留下的偉大典範。

在鼠疫肆虐北英格蘭後,庫斯伯特曾造訪疫區撫慰人心。當他準備離開某個村莊之前,特別留意還有誰需要代禱,隨即發現有個母親緊抱著孩子。原來她早已失去一個兒子,而她抱著的兒子也瀕臨死亡。庫斯伯特就把這個發燒的小男孩抱在懷裡,為他禱告、親吻他的額頭,並對這位母親說:「不要怕,你家不會再有人經歷死亡。」據說這小男孩後來活下來了。

有一次,耶穌抱著一個小男孩,教導門徒「大」的真諦。祂說:「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馬可福音9章37節)。在猶太文化中,「接待」某人表示服事對方,是主人歡迎客人的方式。當時孩童是要去服事成年人,而非受人服事,耶穌的教導必定引發震撼。祂的意思是什麼?真正的「大」在於服事那些最卑微、最低下的人(35節)。

庫斯伯特是君主的顧問,影響歷史的進程,杜倫市也因他而建,但也許天堂的記錄會是如此:庫斯伯特注意到一位母親、親吻男孩的前額,他謙卑的生命反映救主的特質。

— 霍薛頓

親愛的上帝,請幫助我能謙卑地服事人。


當你想到歷史上的偉人時,會浮現何種形象?那你今天要如何追求耶穌所說的「大」?



全年讀經:
詩篇68-69篇;羅馬書8章1-21節